二型糖尿病综述

二型糖尿病综述
二型糖尿病综述

2型糖尿病综述

前言:作为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的糖尿病,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糖尿。临床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即“三多一少”),可使一些组织或器官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并发酮症酸中毒、肢体坏疽、多发性神经炎、失明和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且近年来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95%的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积极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成为关注的热。下面我就简要介绍下2型糖尿病,以帮助人们了解2型糖尿病。

1、2型糖尿病简介

2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出现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NKHHC),常见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周围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大血管并发症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变。

2型糖尿病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的内科疾病,一旦罹患该病,需要终身服药或使用胰岛素,以控制病情。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中的发病率近年也有升高的趋势。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一般较缓和,有的患者甚至自觉十分健康,仅在体检中发现。此型患者治疗以运动和饮食控制为主或加用口服降糖药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一般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但在必要时也以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1型糖尿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2.2.1 1980年及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如下:

1、有糖尿病症状.

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a、空腹血糖≥7.8mmol/L;

b、一日中任何时间血糖≥11.1mmol/L;

c、空腹血糖〈7.8mmol/L,但口服75%葡萄糖耐量试验二小时血糖≥11.1mmol/L.

2、无糖尿病症状.

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a、两次空腹血糖≥7.8mmol/L;

b、第一次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的1及2小时血糖均≥11.1mmol/L,重复一次葡萄糖耐量试验二小时血糖≥11.1mmol/L或重复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

3、糖耐量减低.

空腹血糖〈7.8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二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者.

妊娠糖尿病诊断参照上述标准.

2.2.2 1997年7月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了新的糖尿病诊断和分类标准.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就餐后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它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OGTT时二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诊断为糖尿病.

在新的分类标准中,糖尿病和葡萄糖耐量受损(IGT)及空腹葡萄糖受损(IFG)共属高血糖状态,与之相应的为葡萄糖调节正常的正常血糖状态.IGT的诊断标准为:OGTT时二小时血糖≥7.8mmol/L,但〈11.1mmol/L,IFG为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

对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医疗机构的选择。

3、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85%~90% ,它的发病机制不同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并呈显著的异质性。目前认为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主要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合并存在,其表现是不均一的,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有的则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因此使得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为异质性特征,如患者的发病年龄不同,胖瘦不同,病情轻重不同,对各种治疗的反应不同。

3.1 遗传因素

呈家族聚集性,2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是很常见的。2型糖尿病者,其父母亲发病率是85% ,三代直系亲属遗传率是46% ,同卵双生子患糖尿病的一致性为91% ,这说明2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90% 以上,故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二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研究证明2型糖尿病与HLA无关。

3.2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环境因素可能促进糖代谢紊乱以至糖尿病的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是肥胖,饮食过量,体力活动减少。

3.2.1. 肥胖

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肥胖或超重的人比体重保持正常的人容易患糖尿病,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肥胖及超重者绝大多数得的是2型糖尿病,它占全部2型糖尿病的50%~60%左右。据统计,肥胖者糖尿病的发生率较正常体重者高4~10倍,严重肥胖者可高达20倍以上。因为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有缺陷,表现为受体数量减少或者受体与胰岛素的亲和力下降,从而影响了胰岛素的调节血糖的作用,这样就使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肥胖患者在通过有效的手段减肥之后,使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肥胖患者在通过有效的手段减肥之后,胰岛素受体异常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纠正,胰岛素调节血糖的作用也可随之恢复正常,从而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减轻甚至完全控制。也有一些患者无不良生活习惯,但也肥胖,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这类病人进行减肥治疗常难收到满意的效果。

许多研究发现肥胖患者的体型与2型糖尿病更具有相关性,而且与肥胖有协同作用。当患者腰围/ 臀围的比值,男性>0.90、女性>0.85(即向心性肥胖)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若双亲中的1人或2人患糖尿病,则伴肥胖的个体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3.2.2 摄食过多

长期以来,饮食因素一直被认为与糖尿病发生有关。日常摄取高脂肪、高蛋白及低摄取的热量应该按照其标准体重及劳动强度来定。如果摄取过高的热量,活动量又比较少,则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故引起肥胖。

3.3.3 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减少是2型糖尿病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控制肥胖和年龄因素之后,缺乏或轻体力劳动者,糖尿病的发病率是中度和重度体力劳动者的2倍。

3.3.

4. 其他因素

婴儿期低体重。出生时及婴儿期体重反映了生命早期的营养不良,同时也影响内分泌腺的发育,而使胰岛细胞发育小,容易发生胰岛β细胞功能衰弱,到成人期特别是生活条件改善体重明显增加时,由于前脂肪细胞形成收限致使成人期脂肪细胞数目减少,从而降低胰岛素受体的数目,这种情况极易发生糖尿病。

4、2型糖尿病发病特点

第一个特点,2型糖尿病好发于成年人,尤其以中老年人为多。多次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都表明,2型糖尿病发病的年龄多在40-60岁,从40岁起,患病率逐渐增加,到老年期达到高峰。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相对来说,还是十分少见的。

第二个特点是病情一般比较缓和、隐蔽,也就是说与1型糖尿病相比,不那么来势汹汹。2型糖尿病病人症状不明显,不见得每个患者都有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的表现,多数人也没有显著的消瘦,当然体力和体重不同程度地下降还是比较常见的。

第三个特点就是患者往往不需要靠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也就是说,患者不打胰岛素也不至于很快就发生酮症酸中毒而危及生命。所以,2型糖尿病原来又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病人有时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但多数是因为血糖控制不理想,或者是因为发生了急性并发症或者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较重,而不像1型糖尿病病人那样是为了维持生命。

5、2型糖尿病的危害及并发症

5.1 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多无症状,患者也无任何不适,有些患者所说也无特异性,因此确诊早期糖尿病症状的关键是提高对糖尿病的警惕性和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普查工作。

糖尿病患者要高度警惕二型糖尿病并发症。并发症是严重危害我们患者生命的疾病,可以涉及全身各个器官,严重的饿影响我们的健康生活。及时的发现二型糖尿病并发症至关重要。

5.1.1 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是最紧急、最容易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包括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1、最常见:酮症酸中毒

症状表现:出现严重的口干、多饮、多尿等症状以及疲乏、精神异常,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病情会迅速恶化,出现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深快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是由于平时不注意血糖的控制,在感染、创伤、手术、随意停药以及妊娠、分娩等应激状况下出现,少数患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作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

2、最要命: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症状表现:反应迟钝、烦躁或淡漠、嗜睡,逐渐陷入昏迷甚至死亡。

多见于渴觉反应迟钝的老年患者,除与酮症酸中毒相似的诱因外,水摄入不足或大量丢失是高渗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患者血液呈高渗状态,体内细胞处于脱水状态。神经精神症状更为突出。由于体内严重的代谢紊乱,加上老年人多合并其他疾病,因此死亡率非常高。5.1.2 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通常因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而被忽视,可分为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

1、最常见:大血管病变

疾病代表:冠心病、脑中风、大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易引起冠心病、脑中风等意外和肢体外周血管病。

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风常导致患者肢体瘫痪,外周血管病变所导致的足部溃烂和坏疽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很多患者在诊断糖尿病时往往已经存在大血管病变。

2、最隐匿:微血管病变

疾病代表:失明、微血管病变主要累及肾脏血管和眼底视网膜血管,导致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危险性仅次于心脑大血管病变,早期患者可有微量蛋白尿,中期会出现大量蛋白尿和浮肿,最终进展为尿毒症而需要透析治疗。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早期可出现视物模糊、眼前异物感,如出血造成视网膜剥离可导致失明。上述两病早期常无任何不适症状,不进行常规筛查很难及时发现。

5.2 2型糖尿病的危害

5.2.1 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二型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于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二型糖尿病病变。由于血糖升高,红细胞膜和血红蛋白糖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及损伤,从而引起大量ET 放,血管收缩与扩张不协调,血小板粘聚,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症、高血压,致使二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指数上升。

5.2.2 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在各原因所致的晚期肾病中二型糖尿病占第一位。

5.2.3 对眼球的危害:

二型糖尿病患者除动脉硬化、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老年性白内障外,二型糖尿病视网膜病与二型糖尿病性白内障为二型糖尿病危害眼球的主要表现。轻者视力下降,重者可引起失明。二型糖尿病还能引起青光眼及其他眼病。

5.2.4 对神经的危害:

二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二型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二型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二型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为四肢末稍麻木、灼热感或冰冷刺痛,重者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植物神经病变表现为排汗异常(无汗、少汗或多汗),腹胀、便秘或腹泻,站立位低血压,心动过速或过缓,尿不尽或尿失禁。

5.2.5 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二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二型糖尿病足。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溃烂,严重供血不足可导致肢端坏死。在这种情况下,截肢将是不可避免的,致使残废。据统计,二型糖尿病人的截肢率为非二型糖尿病人的5倍。。

量多,果胶是一种可溶性纤维,在肠中不能被消化。由于果胶在肠胃与等碳水化合物组成溶胶

小结

参考文献

[1]沈洪兵,徐耀初. 2 型糖尿病的遗传和环境病因及其相互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 18(6): 491-494

[2] Tuomilehto J, Lindstrom J, Eriksson JG, et al.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changes in lifestyleamong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N Engl J Med,

2001,344:1343-1350

[3]向红丁,刘蓉. 中国2 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医师进修杂志2001,24(12): 21—23

[4] Hager J . Hansen L , Vaisse C , et al . A missense mutation in the glucagon receptor gene is associated withnon2insulin2dependent siabetes mellitus[J ] . Nature Genet , 1995 ,9 :299 - 304. [5] 王玉明,段勇,宋滇平,2 型糖尿病患者胰高糖素受体基因Gly40Ser 突变的检测.昆明医学院学报1999,20:1-4

[6] Tachi Y, Odawara M, Yamashita K, et al . No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Gly40Ser mutation (GCG2R gene) andJapanese NIDDM [J ] . Diabetologia , 1997 ,40 (Suppl 1) ; 171.

[7] Huang X, Orho M, Lehto M, et al . No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Gly40Ser polymorphism in the glucagonreceptor gene and NIDDM in Finland [J ] . Diabetologia , 1995 ,38 :1246 - 1248.

[8] Gough SCL , Saker PJ , Pritchard LE , et al . Mutation of glucagon receptor gene and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UK: association or founder effect ? [J ] . Hum Mole Genet , 1995 ,4 :1609.

[9] Poller W, Bretzel RG, Bollen CC , et al . Assocation of a glucagons receptor mutation in German patients withfamilial NIDDM[J ] . Diabetes , 1996 ,45(suppl) :231.

[10] Altshuler, D., Hirschhorn, J., et al. The common PPAR gamma Pro12Ala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decreased risk of type II diabetes. Nature Genetics 2000,26:76-80

[11] 孔令芳,钱聪,刘国良.IRS-2G1057D 突变与2 型糖尿病.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 15(15): 2305-2307

[12] Accili D, Drago J, Lee E J, et al .Early neonatal death in m ice homozygous for a null allele

of the insulinreceptor gene[J].Nat Genet,1996,12:106 -109

[13] 惠宗光,周学伟,王晓玲。2 型糖尿病人群胰岛素抵抗和β3-AR 基因的相关性。潍坊医学院学报2005,

27(3):173-175

[14] Walston J, Sklver K, Bogardus C, et al. Time of onset of non-insulin dependents diabetes mellitus and geneticvari ation in the β3 adrenergic receptor gene [J]. N Engl J Med, 1995,

333(6):343~347.

[15] Hoffstedt J, Poirier O,Thorne A, et al. Polymorphism of the human β3-adrenoceptor geneon insulin receptor dephosphorylation.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7,235: 709-712

[16] Tonks, N. K., and Neel, B. G. (). Combinatorial control of the specificity of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Curr. Opin. Cell Biol. 2001,13:182-195

[17] 乐岭,向光大,赵林双等,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料前后C 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医药导报。2006,25(9):883-884。

[18] Ford ES. Body mass index, diabetes, and c-reactive protein among U S dults, Diabetes Care 1999;22(12):1971-1977

[19] Pickup J C, Mattock M B, Chusney G D, et al. NIDDM as disease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association ofacute phase reactants and interlenkin-6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X. Diabetologia, 1997,40(11) :1286-1392.

[20] Hattori Y, Matsumura M, KassaiK,et al.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activation bu CRP [J].

Cardovasc Res,2003,58(1):186-195

[21] 卢慧铃,王宏伟, 林汉华等. 血浆脂联素与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 临床内科杂

志,2003,20(11): 594-596

[22] 陈玉玲, 李斌, 刘礼斌等,2 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探讨。福建医药杂志,

2005,27(6):137-139

[23] 谷卫,船桥通2 型糖尿病患者皮下、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 表达的定量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

杂志-2002:18(5)-400-403。

[24]纪立农,高蕾莉,韩学尧. 线粒体16189T→C 变异与2 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2001,81(12):711-714

[25] Poulton J,Brown MS,Cooper A, et al. A common mitochondrial DNA variant is associated with insulinresistance in adult life.Diabetologia, 1998,41 :54-58.。forms

awell-conservedhaplotypethat is associated with moderate obesity and altered receptor function.Diabetes,1999,48:203-205.

[26] Mooney, RA, Kulas DT, Bleyle LA, and Novak JS. The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LAR has a major impacthttp

[27] 李光伟.纠正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对2 型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性[J].中国糖尿病杂

志,2003,11:77..

[28] 许雯,廖志红,李延兵,等. 2 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糖尿志,2003,11:88-91.

[29] 万智军,邓树郧,黄玉山.糖尿病运动疗法研究现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4):36.

糖尿病论文综述1

关于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作为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基本包括: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应用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5项容,护理指导贯穿于这五项容,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护士对社区的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等,社区的糖尿病患者的遵医率提高,减少了因疾病而对生活工作的影响,降低了医疗费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社区护士在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终生性疾病;糖尿病;社区护理。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异常综合征。糖尿病为一种终生性疾病,病情漫长。患者面对终生性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调整情绪,对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糖尿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特别是眼、肾、神经、心脏以及血管等组织的功能缺陷及衰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己成为威胁群众健康、消耗卫生资源的主要疾病;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由十几年前的1%增长到目前的2.5%,并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死亡率已上升至第3位,仅排在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杀手之一.糖尿病的发病与生活方式和社会富裕程度有关,也与非遗传因素如年龄、肥胖、吸烟、精神压力、缺乏体育锻炼等密切相关, 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适合院外治疗,因此,积极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对糖尿病患者执行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国民健康素质,是广大医护工作者的职责.要加强糖尿患者的家庭护理工作,因为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糖尿病的预后与转归.[1] 同时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指导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二、服务内容 (一)筛查 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 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 )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 )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四)健康体检 三、服务流程

四、服务要求 (一)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由医生负责,应与门诊服务相结合,对未能按照健康管理要求接受随访的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主动与患者联系,保证管理的连续性。 (二)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通过本地区社区卫生诊断和门诊服务等途径筛查和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掌握辖区内居民2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页脚内容3

五、考核指标 (一)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年内已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年内辖区内糖尿病患者总人数×100%。注:辖区内糖尿病患者总人数估算:辖区常住成年人口总数×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通过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社区卫生诊断获得或是选用本省(区、市)或全国近期2型糖尿病患病率指标)。(二)糖尿病患者规范健康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三)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已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六、附件 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姓名:编号□□□-□□□□□ 页脚内容4

浅谈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

浅谈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 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 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影响;多因素分析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两种重要的疾病,而且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1-2]。本研究我们将从人体自身代谢水平的角度,对比各项生化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DM+HP组患者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5.21±12.73)岁;DM组患者96例,其中男36例,女60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5.21±18.3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本次入选患者均应符合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对于2型糖尿病,应当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的诊断标准;对于高血压的诊断应当符合《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本次研究中,对于同时患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例如心脏病等可能影响到研究中生化指标,应当排除在本次研究之中。 1.2 方法 患者一般资料采集分析:对于两组患者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这些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其中基本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米)2,腰臀比(WHR)=腰围/臀围。 测定患者的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应空腹10 h,并停止服用降糖药物以及降血压药物,于清晨时间采集患者血液,化验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1],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3]。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引起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由此带来的经济和医疗负担也是日益沉重,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现将糖尿病研究的近期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1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但遗传因素已被确认[6]。目前认为,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7-8],国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 3~10倍,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则子女一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可达40%,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25%[8]。H Li等[9]研究发现,不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并具有较好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与空腹C肽水平较高,而且并发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危险高于具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国内沈洪兵等[10]研究表明,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94%,对照组一级亲属为1.09%,相对危险度为3.62。许多资料均显示具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先证者的家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或患病风险明显增加[11,12]。 2.2年龄因素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加。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高发年龄为>50岁,其患病率达7%;>60岁达10%,其患病率是20~40岁人群的8~10倍,在欧美各国也类似。在美国,过去常将45岁作为评估糖尿病患病率的分割点,然而最近几年,在30~39岁和40~49岁人群中,其患病率分别增长了70%和40%[12],这可能与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体重增加和缺乏体力活动有关。苏联群等[13]研究也显示,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唐晓君等[14]研究显示,年龄每增长10岁,糖尿病患病率增加1.0~2.0倍。因此,中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主要对象。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郑小清,周秋仁等[4]用复方制剂消渴停颗粒,主要有黄芩、黄芪等中药,实验

浅谈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

浅谈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18-06-06T16:15:51.62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3期作者:魏辰承 [导读] 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并列举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详细内容。 南京市雨花医院江苏南京 210039 [摘要] 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并列举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详细内容,表明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都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健康教育,才能让糖尿病患者系统地掌握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基本知识,才能合理的使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寻找到治疗糖尿病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情控制除药物治疗外,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自身管理和控制。因此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 药物治疗 1.1 口服降糖药 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和苯甲酸衍生物。 1.1.1 磺酰脲类 胰岛素促分泌剂,主要作用机制是刺激胰岛分泌,通过与胰岛β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释放胰岛素。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苯脲、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其中格列苯脲降空腹血糖效果好;格列吡嗪(瑞易宁)能降低餐后高血糖;格列齐特(达美康)因作用比较温和,更加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格列喹酮不需经肾排泄,是糖尿病肾病的首选药物;格列美脲(亚莫利)则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和锻炼未能控制血糖的患者。为使胰岛素的分泌达峰时间与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同步,此类药物必须在餐前30min服用,才能有效降低餐后1h的血糖。需要注意的是,低血糖的不良反应发生较多,要注意防范。 1.1.2 双胍类 常用药物二甲双胍,主要机制是增加基础状态下糖的无氧酵解,抑制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肝糖输出,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是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患者或伴有高脂血症、高三酰甘油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患者的首选药。因其安全性较高,也成为唯一批准用于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为了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应在进餐时或进餐后服用。 1.1.3 а-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可逆性抑制或竞争性抑制小肠刷状缘的а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延迟多糖、双糖转化为可吸收的葡萄糖,减缓餐后血糖的升高。不但能减轻对胰岛素的抵抗,还能降低糖基化血红蛋白,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拜糖平、卡博平)和伏格列波糖(倍欣)等,一般用来降低餐后高血糖,是基础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高的患者的首选药物。因其胃肠道反应较大,服用时应餐前整片吞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时嚼碎服用。 1.1.4 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增敏剂主要针对胰岛素抵抗,提高外周和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增强胰岛素作用。这类药物是一类新型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目前使用的有罗格列酮(文迪雅)、恩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患者,但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因其主要在肝脏代谢,可能引起肝损害,还具有水钠储留引起水肿及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的不良反应。此类药物最好清晨空腹时服用,此时组织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强。 1.1.5 苯甲酸衍生物 第一个餐时体内血糖调节药,能使胰岛素快速释放,主要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和那格列奈。这类药物作用时间短,起效迅速,适宜餐前给药,餐时刺激胰岛素分泌,餐后形成胰岛素分泌高峰,达到模仿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目的。可以根据进餐时间灵活掌握服用时间,又称“餐时血糖调节剂”。在空腹和进餐时均能良好吸收,并且主要在肝脏代谢,更适用于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及老年糖尿病病人。 1.2 胰岛素治疗 多功能的蛋白质激素是糖尿病患者不可缺少的治疗药物。 1.2.1 胰岛素 按作用时间可分为:①超短效:注射后15min起作用,高峰浓度1~2h,持续2~5h,如门冬或赖脯胰岛素;②短效(速效):注射后30min起作用,高峰浓度1.5~3.5h,持续7~8h,如诺和灵R;③中效(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1.5h起效,高峰浓度4~12h,持续24~28h,如诺和灵N;④长效(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4~6h起效,高峰浓度4~20h,持续24~36h。⑤预混:即将短效与中效预先混合,可一次注射,且起效快(30min),高峰浓度2~8h,持续时间长达20~24h。市场有70%中效和30%短效预混,如优泌林70/30,诺和灵30R;短、中效各占50%的预混,如诺和灵50R。 1.2.2 胰岛素类似物 能够最接近地模拟餐后胰岛素的生理效应,常用的有三种:一是赖脯胰岛素,具有类似胰岛素的生物效应[1],如优泌乐25R;二是门冬胰岛素,如诺和锐,注射后10~20min起效,高峰浓度1~3h,持续3~5h;还有诺和锐30,注射后10~20 min起效,高峰浓度1~4h,持续时间可达24h;三是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在第一次注射后2~4d血清胰岛素浓度达到稳态。这类药物使胰岛素的使用时间更能适应正常的胰岛素峰值和餐后血糖水平迅速上升的需要。 1.3 联合用药 单用一种药物很难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往往需要联合使用2~3种降糖药或联合胰岛素使用。如二甲双胍与格列齐特联用,能明显降低血脂及体重,减轻磺酰脲类降糖药引起的体重增加;与阿卡波糖联用,能使患者血糖24 h保持相对平稳,有利于血糖的长期控制;与瑞格列奈联用,可用于磺酰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患者[2];与甘精胰岛素联用,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患者,其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总用量、空腹血糖达标率均优于单一使用胰岛素[3];与诺和灵N联用,每日仅需睡前皮下注射一次,不但避免了高胰岛素血症、体重增加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内容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 (一)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 ≥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有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医院公卫科、村卫生室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 (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 ≥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实用参考]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

糖尿病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姓名:罗文德班级:预防5班学号:132********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RR万。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25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

浅谈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浅谈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5-16T11:31:04.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周慧[导读] 其实,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中药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制剂,其降糖作用都十分有限,更不可能根治糖尿病。周慧(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黑龙江加格达奇 165000)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373-01 【摘要】中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日上升,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特别是在20—60岁年龄段的男性,糖尿病、肥胖、内分泌紊乱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以往,且明显高于同龄女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的相对滞后,患糖尿病的人数和潜在高危人群呈不断上升趋势,逐年递增。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刻不容缓。瑞典糖尿病教育家阿索教授在第十六届国际糖尿病大会上指出:“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病人教育”[1]。如何寻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为目前糖尿病防治的首要问题。从我国国粹中药入手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糖尿病中药中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传统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2]。通过对经临床验证、治疗2型糖尿病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用药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以益气、清热、养阴和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所使用的药物以补气药、清热药、补阴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代表药物为黄芪、山药、麦冬、茯苓、白术和人参等。由此反映出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的共识:气阴两虚为糖尿病的病机关键[3],糖尿病初期多表现阴虚燥热,而血瘀则存在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症。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通过调节糖尿病人的内分泌代谢,改善胰岛功能,增加胰岛素水平,抑制胰高血糖素等途径达到降血糖之目的。同时具有降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微循环、改善肾功能、清除自由基、改善性激素水平、保护营养神经及调节微量元素等作用,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起着积极作用。 中成药作为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武器之一,由于其能够在临床上解决一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大糖尿病患者的欢迎。而中成药究竟应该如何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患者甚至包括医生在内也知之甚少,而且存在不少误区。更有一些不法企业和单位,针对患者对中成药疗效的不正确认识和过高期望,把某些降糖西药掺入所谓中成药当中,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花费,而且还可能因用药不当,而产生一系列副作用,甚至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其实,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中药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制剂,其降糖作用都十分有限,更不可能根治糖尿病。中医中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作用,主要不是用它来降糖,而是通过滋阴、活血、补肾等方法来改善症状和防治慢性并发症。因此,中药不能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主导药,只能是起辅助治疗作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消渴丸,也并非纯中药,其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主要来自于其中所加的西药成分——格列本脲。因此,如果经济条件好,或有一些慢性并发症,可以选用一些中药,但必须选用“国药准字”中成药,或经相关部门批准注册的正规医院的制剂。 今后我们应进一步深入开展探讨研究中医药改善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调节: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肝、脾、肺、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所以治疗方面中医认为必须重视整体调节,旨在通过全身性调理,达到治疗糖尿病、防治并发症的目的。(2)要把中西药降糖机理的研究与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充分结合来深入研究,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供更为详尽的依据,进一步推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发展,加快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步伐。(3)应突出复方的整体调节优势,通过多种有效成分在人体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来治疗糖尿病。(4)慢性并发症防治:高血糖为糖尿病主要或唯一原因,但并非是并发症唯一原因。有部分患者血糖控制好而并发症仍然不降低,这归于2型糖尿病是多因素疾病,需要对血糖、血压、血脂、血黏度四高进行综合控制,以减轻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正符合中医多渠道、多靶点的整合作用。(5)应突出中医特点,中医药有本身固有的特征和理论体系,因此不能完全按照西医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控制血糖固然是评价治疗糖尿病疗效的重要指标,但是更重要的是评价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终点目标和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相信随着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及其天然药物治疗糖尿病必将具有更广泛的前景。(6)科学评价,合理对待。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要合理的评价,正确对待,抵制舆论的错误引导[4]。参考文献 [1]蔡伟红,郭艳芹.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5):335. [2]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1-305. [3]高志扬.从养阴益气化瘀治疗糖尿病[J].四川中医,2002, 20(8):39-40. [4]李正军.糖尿病中医药治疗进展.2010,11.

糖尿病模型综述

糖尿病模型综述 糖尿病动物模型及中药治疗概况 第一部分糖尿病的动物模型 在介绍糖尿病的动物模型之前,首先简要说明一下糖尿病的分型[1]。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慢性高血糖症及其并发症所组成的综合征,并非单一病因所引起的单一疾病。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其它特异性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即胰岛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性缺乏,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青年发病型糖尿病,本型病因及发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细胞介导性自身免疫性破坏。Ⅱ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并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常伴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遗传机制尚未阐明。其它特异性糖尿病包括,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敏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感染、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以及有时并发糖尿病的其它遗传综合症。 下面我将按照糖尿病的分型,介绍相应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一、Ⅰ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一)手术方法(胰腺切除法[2]) 是最早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1890年,Mehring和Minkowski报道,在切除狗胰腺后,出现多尿,多饮,多食和严重的糖尿现象。一般选用较大的实验动物,如狗和家兔等,其次用大鼠。全部切除胰腺,可制成无胰性糖尿病动物模型,需补充外源性胰酶。全部切除胰腺,除可引起高血糖外,并可致酮症酸中毒和死亡,故一般主张切除75%~90%的胰。 (二)化学药物特异性破坏胰岛β细胞 1.四氧嘧啶(alloxan)四氧嘧啶产生超氧自由基而破坏β细胞,导致胰岛素合成减少,胰岛素缺乏。其作用可能与干扰锌的代谢有关。豚鼠具有抗药性。四氧嘧啶引起的血糖反应分三个时相,开始血糖升高,持续约2h,继而因β细胞残存的胰岛素释放引起低血糖约6h,12h后开始持久的高血糖。 ⑴小鼠给药剂量因给药途径不同而异(均需临用前配) 200mg/kg(ip) ,85-100 mg/ kg(iv)。四氧嘧啶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因素很多。王柳萍等[3] 观察四氧嘧啶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小鼠体重对糖尿病小鼠血糖、死亡率、转阴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剂量的增加,小鼠死亡率增高;小鼠体重增加,死亡率亦增高;静脉注射成模率比腹腔注射高;同等剂量分次给药,死亡率、转阴率均降低,认为四氧嘧啶以同等剂量分次给药小鼠糖尿病成模率高。黄敏等[4] 通过ip四氧嘧啶(ALX)建立速发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观察不同禁食时间对ALX糖尿病小鼠模型的血清胰岛素和血糖的影响,结果表明ALX糖尿病小鼠造模的最佳时间为禁食12、18h后造模,禁食18h糖尿病小鼠模型组为最好。但陈建国等[5]观察各种因素对四氧嘧啶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氧嘧啶致小鼠高血糖模型最佳条件为:四氧嘧啶腹腔注射剂量为200mg/Kg,给药前小鼠禁食16h,选雌性小鼠更佳,选造模后第3天血糖值在15~30mmol/l小鼠为造模成功小鼠为宜。 ⑵大鼠Alloxan糖尿病大鼠是研究糖尿病治疗药物疗效的常用动物模型。但是,Alloxan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饲料成分、给药次数、给药剂量、动物体重、个体差异等,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些因素,就会造成动物死亡率、转阴率高,以致模型的成功率降低,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何学令等[6]观察四氧嘧啶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所需的最低剂量和不同给药途径对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四氧嘧啶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静脉给药优于腹腔给药;用四氧嘧啶以静脉给药方法成功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未禁食情况下需剂量≥40mg/kg。艾静等[7] 探讨四氧嘧啶致Wistar大鼠高血糖模型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服务要求 一、开展2型糖尿病(以下简称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当具备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所需的基本设备与条件。 二、从事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应为接受过糖尿病中医保健知识与技术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或临床类别医师。 三、按照社区有关糖尿病管理规范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在糖尿病慢病管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保健治疗,每年中医健康管理不少于1次,有中医内容的随访不少于1次。 四、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愿意接受服务。 五、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第二部分管理程序 根据各试点地区实际情况,各地区可结合糖尿病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时间要求,每年至少1次中医健康指导与1次有中医内容的随访,主要内容为: 一、运用中医四诊合参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证候辨识; 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四季养生、穴位按摩、足浴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 三、对不同证型的糖尿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转诊建议;

四、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 以下为糖尿病患者中医服务的基本流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流程 第三部分2型糖尿病日常中医保健方法 糖尿病就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从整体认识疾病、综合防治与个体化治疗的优势,通过合理运用中成药、中药饮片,配合中医饮食调养、运动治疗、非药物防治技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西药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有效防治并发症。 一、常见中医辨证食疗推荐方饮食养生法对防治消渴病尤为重要。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具体应用应该在辨体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选用。 (一)阴虚燥热证 证见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食疗应以养阴消渴饮为基础。 食疗药膳方为: 1.玉粉杞子蛋:天花粉、枸杞、玉竹煎水,沥出,打入鸡蛋,蒸。 2.杞蓣粥: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3.三豆饮:绿豆、黑豆、赤小,煎汤服用。 4.乌梅生津茶:乌梅、麦冬,泡水当茶饮。

浅谈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

浅谈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初发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的意义包括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等。对今后初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血糖及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快速解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阻止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或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现将初诊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在糖尿病早期,胰岛B细胞的功能损害是可逆的,外源胰岛素治疗是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的主要措施,可快速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使之得到充分的休息。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快速解除葡萄糖毒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促进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 1997年,Ilkova等[1]首先将CSⅡ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13例患者中有9例可维持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数年不需药物治疗,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空腹血糖>11.1mmol/L)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Ⅱ强化治疗不仅能使血糖快速稳定达标,逆转糖毒性作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同时,迅速降低血糖也可解除糖毒性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2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2]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血糖控制后,相关并发症均有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在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目标。 最近一些资料表明[3],空腹血糖<7.8mmol/L的时候能够有效预防微血管病变,但是空腹血糖<6.0mmol/L的时候才能够预防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下降

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

糖尿病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罗文德班级:预防5班学号: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00万。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25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未来50年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

糖尿病综述

糖尿病综述 摘要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引起。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 正文: 一、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三、糖尿病的病症特点 1、糖尿病早期症状糖尿病早期症状,初期有隐匿性,约10%~30%的患者无明显糖尿病早期症状,但仍有一些先兆表现。许多患者经常伴有口渴、口干、口粘、口内有炽热感,或口腔粘膜出现瘀斑、瘀点、水肿等糖尿病早期症状;有的病人舌体上可见黄斑瘤样的小结节,或牙龈肿痛、出血,牙周袋影响牙齿松动等糖尿病早期症状。叩痛,X 线检查可见牙槽骨吸收现象。 2、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 4)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

糖尿病的并发症综述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 研究课题:糖尿病的并发症综述 班级:2016级中药二班 史妩霜2016140849 (学号): 银2016140847 指导教师:田柳 完成时间:2017 年12 月20日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选题申报表 完成说明: 1、题目属性,请在“自选”或“参考题名”前打。 2. 课题分工包括:(1)课题分析,课题负责人;(2)检索文献,资料分析;(3)纸笔写作,课题报告。请按每位同学的实际工作分工进行填写。 2.检索资源选择必须包括: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实体图书馆;国外文献数据库资源可选作。 3.各种类型检索途径的检索结果呈现不少于3项。对于报告资料来源重点检索途径(例如万方数据库)的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要重点表达。 4.文献综述是在大量搜集和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的文献资料而撰写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不能是简单的文献资料堆砌。文献综述部分不少于2000字。 5.“2.1 选择检索工具”中的“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视频资料、期刊、会议论文等。

目录 1.课题分析...................................................................................................................... . 2检索策略...................................................................................................................... . 2.1 选择检索工具................................................................................................. . 2.2 选择检索词..................................................................................................... .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 3.1 万方数据库....................................................................................................... . 3.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 . 3.3维普网................................................................................................................ . 3.4丁香园............................................................................................................... . 3.5 医学论坛网....................................................................................................... . 4.文献综述...................................................................................................................... . 5.参考文献...................................................................................................................... . 6.自我总结评价..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