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博物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陕西考古博物馆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编制日期: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

项目名称:陕西考古博物馆项目建设单位:陕西考古研究院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陕西考古博物馆项目

建设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法人代表王炜林联系人李明

通讯地址西安市乐游路31号

联系电话029-********传真029-********邮政编码710054

建设地点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

立项审批部门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文号陕发改社会【2013】423号

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

及代码文化艺术业R9050

占地面积(平方米)166675

绿化面积

(平方米)

91671

总投资(万元)3.15亿元

其中:环保投

资(万元)

725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例

2.3%

评价经费(万

元)-预期投产日期

2017年7月

一、项目由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9月,现有职工115人,院址位于西安市南郊乐

游路31号,院部占地约1万平方米,办公科研楼和文物藏品楼各1座,另外在西安泾

渭工业园区建设了泾渭基地,在雍城、秦陵、铜川、窑店等地建立了考古工作站,主

要承担着我省境内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科研工作。

作为我国成立最早我国规模最大的省级考古科研机构的省级考古研究机构之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50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物标本和科研成果,现院图书馆

藏书近13万册,是全国文博考古专业图书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之一,院文物库收藏了从

旧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各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标本14万余件(组),是我省最大、最重要的文物标本库。如何让这些文物标本和科研成果更好地发挥作用,陕西省文物

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建设陕西考古博物馆,达到强化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多重效果。

依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本项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中的“科普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及设施建设”,同时省发改委已以陕发改社会【2013】423

号文对项目建议书进行了批复(见附件1),因此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省国土资源

厅以陕国土资字【2014】144号文对该博物馆建设用地指标申请进行了批复(见附件2),项目选址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周家庄村南,香积寺以西,符合西安市中心城区

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城总体规划(2014年~2020年)。建成后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将是集考古科研、文物保护、教育展示、文化产业为一体的

全国第一家以考古为专题的博物馆,对于提高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管理的水平、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等有

关规定,该项目的建设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为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委托我单位承

担开展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二、工程内容与规模

1.项目简况

项目名称:陕西考古博物馆

建设地点:项目选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香积寺西侧、周家庄村南。该地

块东邻三河口湿地公园,隔潏河与香积寺相望,北临规划的景观廊带,西邻文苑路南

延伸段,南邻南横线现状道路,整体形状略呈三角形。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厂区平面布置图见附图3。

建设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建设性质:新建

投资总额:3.15亿元,全部投资争取省政府、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予以支持。

2.建设规模

总用地面积166675㎡,总建筑面积3500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5000㎡,地下

建筑面积10000㎡。地上3层,层高6m,为博物馆展厅、公共服务空间、行政办公、

科研办公、藏品库区;地下1层为设备用房、地下车库等附属用房,层高4.5m。拟采

用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耐火等级地上为二级,地下为一级。共设置停车

位388个,其中地上车位188个,地下车位200个。

3.主要建设内容

陕西考古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5000㎡,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单体设计满足

陈列展览、科学研究、藏品保管和游客服务等功能的需求,包括陕西考古史陈列和重

要考古新发现陈列、科技保护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及考古学术(公众考古)中心,配

套设施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办公、后勤保障等功能区。各建筑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见

表1.1。

表1.1项目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项目序号建筑单体内部设置建筑/占地面积(m2)

建筑单体

1展示中心主馆(3F)

序厅

7800陕西考古史陈列厅

走廊,连廊,休息厅,电梯厅

2科技考古中心(2F)

科技考古陈列厅

4000

走廊,连廊,休息厅,电梯厅

3公共服务区(2F)

门斗、门厅、过厅、开散式楼梯

1200

游客购票、寄存、VIP接待

旅游服务、纪念品商店

茶室、咖啡茶座、过厅

讲解员室、服务警卫室

4文物保护中心(3F)

藏品库房(-1F)3000

前室、装具库、杂物间

2000库区管理用房

文物保护实验室

5考古信息中心(3F)图书馆、档案室2000

6公众考古中心(1F)

学术报告多功能厅、教育培训中

3000

7综合办公区(2F)

史前考古研究室、商周考古

研究室、秦汉考古研究室、隋唐

考古研究室、文物保护研究室、

西藏研究室、科技考古研究室

5000

公众考古室、资料室、图书

室、《考古与文物》编辑部

馆长办公室,休息室,接待室

党委工作部、监察室、行政办公

室、人事科、财务科、保卫科、

基建办、总务科

乒乓球室

8后勤服务区(-1F)

厨房

500

职工餐厅、包间

9设备用房(-1F)

报警阀间,排烟机房

1000

发电机房、配电间

空调机房、风机房、水泵房

消防控制中心、楼宇控制安防

10地下车库(-1F)设置地下车位200个5500

小计35000

室外1地面停车场地上车位188个8855

2

墓葬遗址复原室外

展示区

15860

1)陈列区

陈列区包括展示中心主馆和科技考古中心,其中展示中心主馆位于博物馆中心位置,建筑面积7800m2,其陕西考古史陈列(基本陈列)是在全面梳理中外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开展的相关考古发掘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展示各自时段考古的发展历程、重大学术成果;科技考古中心位于博物馆东部,建筑面积4000m2,集中展示考古学发展的技术历程,集中展示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动物考古、考古信息提取等技术手段在陕西考古领域的应用历史和发展过程。展厅的设计为观众创造集中精力参观展品的良好环境,陈列区也是观众在博物馆的主要逗留场所。

2)公共服务区

在各展厅之间的公共服务区设置观众参与和多处休息场所,给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文化、享受和休息的良好环境。博物馆主入口门厅旁边设游客购票、寄存、医疗、VIP接待、咨询、导览、租借、网络、购物、品茶等空间,建筑面积1200m2。

3)图书资料信息中心

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位于博物馆东北部的考古信息中心,建筑面积2000m2。是考古博物馆在展览功能之外,开展科研的重要资源支撑。图书资料信息中心的功能包括馆藏20万册图书的保存、管理和借阅,以及的保存、管理和使用。馆外学者可以通过网络查询馆藏资料的目录和低像素影像,并可根据研究需要提出资料及文物样品的使用申请。

4)学术交流区

学术交流区位于博物馆南部的公众考古中心,其中的学术报告多功能厅、教育培训中心的设置相对独立,建筑面积3000m2。定期举办科普类或社会关注的公众考古与文物保护讲座和活动,满足对外交流、服务的需求。

5)藏品库区

藏品库区位于博物馆西北部的文物保护中心地下一层,建筑面积3000m2。按藏品材质的不同,分设青铜器、铁器库房;字画书籍库房;陶瓷砖瓦库房和壁画库房等。库区总门外设专用货用电梯,通向楼上各层展厅。

6)文物保护实验室

文物保护实验室位于文物保护中心,建筑面积2000m2。其主要职能是开展考古出土的各种材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与藏品库区临近作为藏品保护的技术用房,对藏品进行清洗、消毒、摄影、修复、实验、熏蒸和临时存放等,其中金属文物保护主要

是对考古出土的金属文物进行表面清理、有害锈去除、表面封护、表面加固、残块拼对、粘接、包装等程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主要包括表面清理、陶胎加固、残片拼接、粘接以及补缺等步骤。纺织品文物保护主要包括污染物清理、回潮、粘连丝织品的接展、加固等操作。墓葬壁画的保护修复主要包括壁画背面清理、加固、贴补、画面清理、连接支撑体、缺损部位修补等环节。

对于需利用碳-14等同位素进行古生物化石等标本年代测定的作业,全部外送委托其他专业机构进行测定,本项目实验室不配备相关仪器和设备。

7)综合办公区

综合办公区位于博物馆西部,包括了科研办公区和行政办公区,总建筑面积

5000m2。其中科研办公区由史前考古研究室、商周考古研究室、秦汉考古研究室、隋唐考古研究室、文物保护研究室、西藏研究室、科技考古研究室、公众考古室、资料室、图书室、《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等组成;行政办公区主要房间为党委工作部、监察室、行政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保卫科、基建办、总务科等用房。根据具体情况设乒乓球室等职工健身活动用房。

8)后勤服务区

后勤服务区设职工餐厅、厨房。布置在综合办公区地下一层,建筑面积500m2。

9)设备用房

设备用房布置在各建筑单体地下一层,为中央空调机房、生活水池水泵房、变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的设备用房,建筑面积1000m2。

10)地下车库

地下车库位于博物馆西侧,综合办公楼下,设置车位200个,建筑面积5500m2。

11)地面停车场

地面停车场位于博物馆西南侧,设置车位188个,占地面积8855m2。

10)墓葬遗址复原室外展示区

墓葬遗址复原室外展示区位于博物馆东侧,占地面积5500m2。

4.公用与辅助工程

(1)给排水工程

1)给水系统

项目日新鲜水用量为229.4m3/d,项目建筑为多层建筑,市政水压,水量均可满足

本工程要求,办公生活及消防用水由常宁新城市政自来水管道直接供给。

盥洗用热水由地下一层动力中心中央空调热水系统供给,饮用开水由各功能区开

水间内电热水机供给。

2)排水系统

本项目内建筑除地下室外,所有污水均自流排放。地下室污水、废水均采用经潜

污泵提升后压力排出。潜污泵由集水坑水位自动控制。所有卫生设备均选用节水型配

件,公共卫生间的大便器、台式洗脸盆以及小便器均采用光电冲洗阀。卫生间地漏均

选用高水封防返溢型地漏。

项目职工食堂厨房含油废水经油水分离器预处理,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废水经

沉淀池预处理,以及地下停车场冲洗废水均随项目参观人员及办公人员生活污水接入

主体建筑首层室外的三级化粪池处理后(排水量为37.4m3/d),排入项目自建中水处理站,中水全部回用于项目室外绿化(雨季及冬季废水经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建筑屋面雨水局部采用内排水系统,直接排入室外雨水井内。室外广场,道路雨

水均设雨水暗管收集,汇入雨水总管网后排入市政雨水管道。

3)中水回用系统

根据《陕西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西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的相关规定,自2010年建成的项目再生水回用率应达到40%。本项目要求建设再生水处理回用设施,

同时配套建设中水回用管网,项目全部污水(37.4m3/d)进入项目自建中水处理站(设

计处理能力50.0m3/d)进行处理,处理工艺采用MBR+二氧化氯消毒工艺,出水达到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水质标准后全部回用于项

目室外绿化及道路冲水等,不外排(雨季及冬季废水经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4)项目水平衡

综上,项目运营后新鲜水用量约229.4m3/d,再生水用量37.4m3/d;污水产生量为37.4m3/d,全部进入中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不外排,中水回用率为100%。

项目水平衡表见表1.2,水平衡图见图1.1。

5.5 33.3 0.4

1.4

2.0

8.3

10.2 2.5

12.7 5.5

13.8 项目

新鲜

水用

229.4

1.0 7.8 4.0 再生水回用37.4 33.3

5.0参观人员用水 9.8

职工办公生活用水 道路清洗

地下车库地面冲洗用水 未预见 职工食堂餐厨用水

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用水沉淀池

油水分离器 183.3145.9

绿化用水

1.6

2.0

6.9 化粪池3

7.4 中水处理设施37.4

图1.1项目水平衡图单位:m3/d

表1.2项目水平衡表单位m3/d

用水名称

用水标准用水项新鲜水再生水

用水量(m3/d )损耗量(m3/d )排水量(m3/d )数 量 单位数量 单

位 (m3/d )(m3/d )

参观人员10L/次.人500人5.05.01.04.0

工作人员85L/人.d115人9.89.82.07.8

保护与修复实

验室

2.02.00.41.6

职工餐厅20L/餐.人115人6.96.91.45.5

绿化2L/m2.次91671m2145.937.4183.3183.3

道路清洗2L/m2.次16668m233.333.333.3

地下车库地面

冲洗 2.5L/m2.次5500m213.813.85.58.3

未预见5

%总用水

12.712.72.510.2合计229.437.4266.8229.537.4

注:绿化及道路洒水一天按一次计。

(2)暖通工程

1)空调系统

在主体建筑地下一层设置动力中心,设置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热泵压缩机组。地源热泵系统相比较传统热泵系统,不仅能效比高,也可省却夏季冷却水塔和冬季供热锅炉。设计中央空调热泵机组供给整个建筑生活热水、室内空调末端冬季采暖热水、夏季7/12℃冷冻水。空调机组冬季最大制热负荷为1400kw,夏季最大冷负荷为365kw。室内空调末端各小开间房间均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大空间场所采用全空气双风机系统,过渡季可利用室外新风进行通风降温,节约能源。

地下热交换器采用垂直埋管布置方式,换热孔布设在博物馆的地面停车场下面,换热井钻孔190个,井径大于ф150mm,深80m,孔间距4.5×4.5m,孔内安放双U形管,管材选用抗高压的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100),管径φ32mm,管壁厚3mm、承压能力1.6MPa。换热孔通过地面联络管分区连接后,分别汇入中央空调机房内。换热孔口位于地面1.2m深以下,孔位分布总面积为4050m2,而地面停车场的面积为8855

m2,可以满足换热孔布设的要求。

2)通风系统

公共空间间均设有新风系统,保证人员新风量要求;卫生间均设有换气次数不小于5次/时的机械排风系统;地下车库、设备用房、变配电室、库房设机械通风系统;电梯机房设机械排风系统。

(3)电气工程

1)供电电源及电压

分别从城市两个开闭所各引来一路10KV高压电缆,满足二级负荷供电要求。高压系统采用两路高压电源,一路工作,一路备用。单母线不分段运行,平时工作电源运行,当工作电源发生故障时,备用电源带全部二级负荷。各自备柴油发电机。

2)电力设计

项目共设置一个变电所,总装机容量为1600KVA。主要采用放射式供电,电源由各变电所采用YJV22-1KV电力电缆沿室外电缆沟敷设或直埋敷设,室内为YJV-1kv、ZR-YJV-1kv电缆沿电缆桥架敷设,电压为380V/220V。消防电缆采用ZR-YJV-1KV

型阻燃电缆,其他线路采用YJV-1KV电力电缆,支线均采用BV导线穿钢管吊顶内敷设、埋墙、埋板、埋地暗配。

5.专用设备

为满足文物保存、保护、研究和展示的需要,依据藏品展示、文物收藏、文物保

护修缮、科学研究等功能配置相应专用设备。

(1)展藏品保护设备

1)库房门

库房门加装电子锁以提高防盗安全性能,同时考虑引进联动气密装置。另外为了

方便对库房进行熏蒸处理,还配备熏蒸口。

2)文物消毒、熏蒸、冷藏等设备

防止微生物病害对文物造成威胁,除在库前区设置消毒室外,还具备定期对库房

进行熏蒸消毒的相关设备。

3)微环境控制系统

微环境控制主要用来防止光照、湿度变化、温度变化、空气污染物、生物危害等

自然因素对藏品造成的伤害。这方面的设备由以下部分构成:

a.通风换气设备:选用自动化控制的空调设备。

b.湿度控制设备:湿度控制选用自动化湿度调节器控制的除湿设备和加湿设备,或者多功能空调设备。

另外,展厅展柜内也应作相应防潮除湿处理。

c.温度及空气质量控制设备:自动化控制的空调设备除了可以调节温湿度、还可以

调节空气和除尘、防止空气污染。

4)库房安防监测系统,防火系统

安防监测、防火监测系统与建筑物智能化管理系统联网。此外收藏柜和展柜:收

藏柜坚固、紧凑、具有较好的防火隔热性能。展柜能隔断紫外线、有良好防盗性能,

且有除湿措施。

(2)文物保护与修复科研设备

文物保护实验室的保护修复设备以分析、监测、检测、清洗、粘结、加固、封护

等相关设备为主,配置相关监测、实验设备,见表1.3,实验室常用化学试剂及用量见

表1.4。

表1.3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主要设备编号类型名称型号数量用途

1

大型

仪器

设备X探伤机ERESCO225/51出土文物无损分析

2便携式XRF1出土文物无损分析

3文物保护应急抢救车IVECO-20451考古现场文物抢救4三维扫描仪OKIO-V-10001考古现场原始信息记录

5

文物

保护

修复

设备体视可移动显微镜ZEISSSTEMI10001文物表面观察/修复

6高倍显微镜ZEISSSTEMI20002文物表面观察/修复

7高倍显微镜ZEISSSTEMI2000-C2文物表面观察/修复/照相

8普通显微镜ESCHENBACH33506

文物表面观察/修复

9普通显微镜南光ZOOM6452文物表面观察/修复

10大型喷砂机SANDMASTERG2-441铁器表面清理11小型喷砂机SANDMASTERG1-333铁器表面清理12数控超声波清洗器KQ-500DB1青铜器修复

13不锈钢脱盐箱3铁器脱盐

14超声-打磨一体机JOKE2263文物表面清理

15超声-打磨一体机NE1633文物表面清理

16超声波洁牙机EMSSA6文物表面清理

1霉菌吸除器ATMOLIT262丝织品表面霉菌清除18回潮箱1纺织品/漆器类文物加湿

19医用加湿雾化器3纺织品文物加湿/回软

20低压吸力操作台UT11纺织品加湿/回软/清洗

21

文物

保护

辅助

设备偏光显微镜MIC1351文物样品观察/照相

22数字显微镜KEYENCEVHX-6001文物样品观察/照相23X光片观察灯箱2观察并解读X光片

24导电测试仪纺织品清洗用水导电率测试

25空气压缩机1产生压缩空气

26净水设备DI20001制纯净水

27净水设备监测器LFM1001漏水检测

28去离子水设备UO-EO301制备去离子水

29高精密恒温恒湿空调STULZ1纺织品存放环境控制30冷光源灯KL1500LCD3照明文物本体

31防紫外线灯L1P10丝织品类文物照明

32真空吸尘器FESTOOLCTM33E4清理杂物

33工业吸尘器WS2220C10清理杂物

34台钻ENESKA31加工相关部件/附件

35电子天平2样品研究称重

36各种型号数码相机6修复过程中照相记录

37手动升降式装卸车1石膏包/大型文物搬运

38干燥箱HERAEUSUT61201样品去湿干燥

39数字温湿度记录仪Testo175-H210实验室及文物存放环境检测

40可升降工作台6放置修复文物

41通风橱3化学试剂调配

42台式冷光源照明仪1

43温湿度控制仪1文物存放环境温湿度检测

44缝纫机纺织品文物背衬缝补

表1.4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常用化学试剂编号名称用途年用量

1无水乙醇文物清洗、树脂溶解200升

2乙酸乙酯树脂溶解150升

3丙酮树脂溶解150升

4ParaloidB72文物加固、粘接、封护50公斤

5PrimalAC33文物加固、粘接100公斤

6AAA环氧胶文物粘接、修补2500毫升

7Aradit环氧文物粘接、修补25升

8石膏文物修补100公斤

9乙酸文物表面清理2升

10甲酸文物表面清理2升

11亚硫酸钠铁器脱盐30升

12氢氧化钠铁器脱盐60瓶

13苯丙三氮唑青铜器缓蚀30升

14聚乙二醇漆木器保护25升

15大理石粉壁画修复100公斤

6.工作制度及人员编制

年工作开放时间250天,职工115人;预计日均接待参观人员500人。

7.项目建设工期及实施进度

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工期为31个月,预计于2017年开馆接待游客。

表1.5项目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总用地面积166675m2

其中

带征道路用地面积m2

规划净用地面积m2规划用地性质C3

总建筑面积35000m2

其中

地上建筑面积25000m2

地下建筑面积10000m2建筑基底面积15000m2建筑密度10%

容积率0.15

绿地率55%

停车位388个

其中地上停车位188个地下停车位200个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新建,不存在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和环境问题。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形地貌

项目选址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香积寺西侧、周家庄村南。长安区位于东经108°38′~109°14′,北纬33°47′~34°18′。东临蓝田县,南接宁陕、柞水县,西与户县、咸阳接壤,北和雁塔、灞桥区为邻。长安区地势为东原、南山、西部川,最低海拔384.7米,最高海拔2886.7米。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北最长处55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南为秦岭山地,北为渭河断陷谷地冲积平原区(包括台原),西为渭河冲积平原(含秦岭北麓洪积扇群),东部为黄土台原与川道沟壑。

项目选址地区地形平坦,地势开阔,地面起伏不大,地貌单元属洨河冲积阶地,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层填土、大孔发育黄土层、针状孔层古土壤层、层粉质粘土层等。场地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一般耕地、经济林地和荒地。

2、河流水系

长安区境内主要河流有沣河、浐河,均属渭河水系。沣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沣峪河、高冠河、太平河、潏河、大峪河、小峪河、太峪河、滈河、金沙河等。浐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浐河、库峪河及过境河汤峪河、岱峪河、鲸鱼沟等。全区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1682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6379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7453万立方米。

项目选址位于滈河汇入潏河的三河口西侧,滈河、橘河均属古“八水绕长安”之南水。潏河是沣河的主要支流,发源于长安县秦岭北麓甘花峪,长67.2公里,主河道比降10.2‰,流域面积687平方公里。潏河有大峪河、小峪河、太乙河三大源流,三大河源于两河口汇流始称潏河,至香积寺与滈河汇合后称洨河,西流汇入沣河。出峪前坡陡水急,出峪后坡降趋缓,到香积寺一带流速更缓,有滞水现象。潏河年平均径流量1.997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3.77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0.807亿立方米,径流量波动比值4.67倍。7~9月丰水期径流量占全年总量38.3%,12~2月枯水期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6.7%,年平均流量5.5立方米/秒,高桥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592立方米/秒。河流全年输沙量15.2万吨。

滈河是潏河的主要支流,源于长安县耍钱场,经清岔流入石砭峪水库,出峪后经王曲、皇甫,至香积寺汇入潏河,长46.4公里,主河道比降19.9‰,流域面积292

平方公里。滈河年平均径流量0.946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1.253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0.5463亿立方米,径流量波动比值2.29倍,较其他河流小。实测最大洪峰

流量31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立方米/秒。河水中泥沙含量较高,年输沙量3.9万吨,其中7~9月汛期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79.5%。

3、气象特征

长安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秋短春长。一般以1、4、7、10作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冬季比较干燥寒冷,春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5℃,降水约600 mm,湿度69.6%,无霜期216天,日照1377小时。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0.9

℃,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6.8℃。雨量主要分布在7、8、9三个月。雨热同期,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年平均降雪日为13.8日,初雪日一般在11月下旬,终雪日一

般在3月中旬。受地形影响,长安全年多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1.3~2.6米/秒。

4、植被

选址属长安区郭杜街办周家庄南村地界,场地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一般耕地、经济林地和荒地,植被覆盖度不高。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1、西安市长安区概况

2002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长安县设立西安市长安区,区人民政府驻韦曲镇。长安区地处西安市主城区南部,全区总面积15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万,辖

20个街道办事处、5个乡、24个城市社区、671个行政村。西有沣渭新区、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东有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一区多制的独特格局。

历史文化:长安区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地上地下遗存众多,名胜古迹遍布,672处文物遗址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原始社会遗迹8处。以兴教寺、华严寺、香积寺、净业寺等

为代表的佛教祖庭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经济发展:2013年,全区财政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突破30亿,税收占比达到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2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773元。地

区生产总值达到3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值达到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26亿元。长安区连续三年被评为“西

安市经济发展优秀区(县)”,跻身“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跃居“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区(县)”行列。

科学教育:长安区驻区高校32所,师生31万人,是全省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

的区域;有航天第六研究院、206所、504所、应用光学研究所等10余所国家重点

研究机构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各高校内设科研机构100家以上。

2、常宁新城概况

依据2014年3月最新修订的《常宁新城总体规划修编(2014年~2020年)》,本项目地处规划的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城-香积寺文化公园和三河口湿地公园片区(见附图5)。常宁新城总体规划简介如下:

规划范围:神禾塬的塬坡底以西、西沣公路以东、滈河南岸以北、潏河北岸及学府大道以南,面积约50.5平方公里。

规划定位:以高端科技研发业、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以保护和发扬古长安城南人居文化及宗教文化的传统文化展示区;西安南部凸显历史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明与宜居宜业环境相融合的现代山水

田园新城。

根据规划定位,常宁新城将由常宁组团和西沣片区共同构成,以两河两川两塬为载体,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文化底蕴和生态环境,以教育科研、文化旅游和配套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生态人文宜居新区。

规划结合地形地貌特征,采取组团式发展,形成“一轴一心、三横三纵、三带、两片区”的空间结构。

“一轴”是指以子午大道为规划区贯穿南北,划分东西的文脉传承轴;

“一心”是指以三河口湿地公园与香积寺共同形成的区域文化景观中心;

“三横三纵”是指规划区内主要承担对外交通的六条城市主干道,分别是南北方向的长安大道、子午大道、西沣公路;东西方向的学府大道、香积大道、南横线;

“三带”是指围绕潏河、滈河、洨河形成的湿地生态景观带;

“两片区”分别为常宁组团和西沣片区。

依据规划空间布局,本项目位于常宁新城“一心”即以三河口湿地公园与香积寺共同形成的区域文化景观中心,陕西考古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设施,符合规划的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

3、香积寺

评价区内项目选址东北方向约600m,隔潏河相望的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始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是净土宗二世祖善导法师的衣钵弟子怀诨为祭祀善导圆寂而营建,目前为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寺内西边唐代建造的善导舍利塔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一、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

评价引用项目西侧陕西博物馆城项目的环评监测数据来分析评价区空气环境质量,西安市环境保护局长安分局环境监测站于2013年11月30日~12月6日对区域

环境空气中SO2、NO2和PM10进行了监测,各因子连续监测7天(见附件4)。

1、监测点位

监测点位置见表3.1和附图4。

表3.1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置及监测项目

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相对本项目场址方位与距离方位距离(m)

1#北良村

SO2、NO2、PM10SE1230

2#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SSE1450

2、监测结果与评价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见表3.2。

表3.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单位:mg/m3监测项目1#北良村2#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SO21小时平均

浓度范围0.051~0.0990.053~0.099

平均值0.0760.077

最大超标倍数00

超标率00

二级标准值0.50

24小时平

浓度范围0.064~0.0850.070~0.088

七日平均值0.0760.078

最大超标倍数00

超标率00

二级标准值0.15

NO21小时平均

浓度范围0.068~0.1200.068~0.120

平均值0.0910.096

最大超标倍数00

超标率00

二级标准值0.2

24小时平

浓度范围0.050~0.0740.056~0.073

七日平均值0.0650.062

最大超标倍数00

超标率00

二级标准值0.08

PM1024小时平均

浓度范围0.220~0.3580.154~0.253七日平均值0.2890.185

最大超标倍数1.4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