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情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针对开放式教学认识不统一,且程度仍不能满足目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等情况,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就如何组织开放式的数学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教学案例《有理数的加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上面思想的一种体现)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分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答案包括了全部可能的四种分类情况:

①先向东走20m,再向东走30m;②先向东走20m,再向西走30m;③先向西走20m,再向东走30m;④先向西走20m,再向西走30m

2.组织交流,共享发现

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通过讨论,很快有四位同学说出四个等式。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3.探究本质,统一认识

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指导学生看书上的黑体字,比较一下书上的表达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并集体讨论,以加深印象。

4.能力展示

运用法则计算4+(-5)=?并用其他方法验证运算的正确性。

活动说明:鼓励学生用数轴和生活的实际经验来解释4+(-5)的现实意义,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价值的表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开展,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 教学模式是能用来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师行动的’“范例或方案",它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可以进行具体操作,但不能因此而作茧自缚,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之中,只有适应于一定社会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的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考虑选择教学模式时,同时要考虑教什么、怎样教等诸多因素。结合本人的教学情况构建以下模式。 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 一、新授课 (“引导----发现"模式) (一)模式构架 新授课一般采用“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 2.探究尝试 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与探索,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探究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3.数学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反馈的形式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板演,但必须以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思考为前提),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明确这些结论,并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系统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内容提要: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可持续性发展”和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从2014年4月起进行了“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交流反馈——拓展应用”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该教学模式强调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价体系,使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有了一个比较独立和完整的系统。在此基础上,塑造了一支科研意识强,业务能力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评价反思 一、课题的提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落实《纲要》和《课程标准》的根本途径。 2.探究式学习是在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国内,探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模式来主动进行探索活动。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里很受师生的欢迎,但还缺乏比较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适应广大教师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3.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究的现象。主要表现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往往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总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的印象。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 1.从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有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个个达标,人人过关,而事实上并不可能都过关,学生做同样的练习、同样的作业,采用统一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类似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新课程要求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方面、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理解掌握知识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练习和作业,同时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2.在教学中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想像力比小学生想象有所发展,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并且想象趋于现实化与创造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给予学生进行自我的研究与集体的讨论,发展他们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使其具有他们自己的独创性,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个阶段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露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研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即兴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多表扬少批评。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3.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

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赣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研 究 实 施 方 案 二〇一四年 班级:11级生化系一班 姓名:钟丽

一、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研究本课题的背景: ①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 ②国外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做法:意思是“你听到的,你会忘记;你看到的,你会记住;你做到的,你就学会了。”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无不从尝试开始。 ③在国内,北京、广州等地区率先展开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做法:即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和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在快乐中学。探索符合“主体、实践、发展、创新”的改革思路。 ④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试一试”,让学生在尝试、发现中探索问题。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①课题研究的目的: 尽管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活动较受重视也较普遍,但其科学水平总的看来仍不够高,在研究的方法、观念、角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除了研究具体的化学实验外,还应包括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即还需要研究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范围和体系、方法和组织等等。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品质趋向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趋向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趋向主体性;教育面向的层次更趋向全体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趋向全方位、全过程;在创新动机上趋向全民化、终身化。 ②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完整版)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郭耀京、丁振棠、邓振新、邓燕、曾敏芝、高月、王星赞、杨桂春 一、模式研究背景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是用词或符号来概括事物的本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时时接触概念,不断地学习概念,加深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同时运用概念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是解决例题和练习题的依据。但在传统的数学概念课教学中,老师轻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学生自己看课本或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就做例题和练习题。这种概念课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很浅,理解一知半解;学习得到的概念太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和培养,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切实可行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初中数学学科一直致力于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吸取先进教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真正做到了知识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活动结论规律化、问题解决书面化、反思简记习惯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从而学生思维的打开、飞跃、完善过程暴露无遗,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基本模式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数学概念教学模式为:引入—形成—巩固与深化。(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模型、图识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圆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图板上,另一端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实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发表时间:2018-09-07T14:22:51.53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5期作者:高玉芹 [导读]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供充足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对比、反思、提炼,从而发挥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莱芜市莱城区大王庄镇教育办公室山东莱芜271100 一、想象中拼插,拼插中思考,思考中总结 “玩数学、做数学”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理想教学理念,但没有任何载体的教学材料就使“玩和做”转化成了“看”,学生的探究兴趣、动手能力也会大大折扣,益智学具的恰当介入会使数学返璞归真,真正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刚接触科学构件,学生便兴趣高涨,合作拼插、主动探究、自主命名、概述介绍。构件类翻转了常规课堂,锁球类也玩转了益智活动。在孔明锁的拼插活动中,学生必须积极想象它的空间位置,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凿凿相扣”、“暗渡陈仓”,从而总结出鲁班球、梅花锁、二十四锁、丁花香……等学具一般的拼插规律。 二、题组中观察,观察中细化,细化中解答 顾亚龙老师认为:“基于题组模块的生成、概括、表达与应用,能使数学规律格式化、显性化、可视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供充足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对比、反思、提炼,从而发挥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例如:在执教《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因此在教学初期我便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操作列出以下几个方程(方程要体现操作的过程): X=5; X+10=5+10; X+10+10=5+10+10; X+10+10+10=5+10+10+10; X+10+10+10+20=5+10+10+10+20; X+10+10+10+20+20=5+10+10+10+20+20; X+10+10+10+20+20+20=5+10+10+10+20+20+20; 从而使学生在巩固上节课知识的同时,为本节课的“题组模块”做好“说话”的准备,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局限以及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很难用系统、准确、完备的知识进行总结,此时便需要我们进行有序的引导,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发现:都是等式,也都是方程;天平左边的砝码与天平右边的砝码相同,方程左边加几方程右边就加几……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往往会把条件、操作与结论割裂开来,此时提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操作,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来固化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调理分析,以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学生经过短暂的沉淀之后,便会总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依然成立”的结论,此时再引导学生“你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示么?”从而引导学生用“x+n=a+n”这样的算式表示,在加深等式性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建模能力。学生在此基础之上便会质疑:“如果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还成立吗?”另一方面在利用“题组模块”进行教学时,大部分同学往往只注重自上而下的观察,而忽视自下而上的变化,当学生没有质疑时,也可以这样引导:“如果我们更换一下观察的角度,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细心”的同学会这样总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当然也有同学认为“画蛇添足”,此时教师只需要做一名安静的倾听者,学生会在辩论与分析中得出正确的表述,此时再来观察x+n=a+n,“你知道x的值吗?能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吗?”学生很容易写出:x+n-n=a+n-n,这时再追问:“两边为什么要同时减去n,而不是其他的数?”来引导学生根据天平两边有相同的砝码可以拿掉的过程,理解“消数”的意义,从而得出:x=a,我们把刚才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未知数的值(即a)叫作方程的解。同时在练习巩固时,练习的设计也要层层递进,先设计例如:x+150=350+ 150,x-150=350-150,这样等式两边“相同砝码”明显的初级题目;再设计例如:x+150=500,x-150=500,这样暗含“相同砝码”的中级题目,最后再设计例如x+150=500-150,x-150=500+150,这样混淆“相同砝码”的高级题目。这样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利用题组模块“练一组题,通一类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将等式的基本性质与解方程的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为理解有关乘除的等式性质及解方程做好准备。 三、预习中交流,交流中质疑,质疑中升华 对于本册中小数及分数的意义、性质、加减法等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进行了简单认识,内容繁多但简单易学。因此,我认为以“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模式进行学习会更为恰当。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预习内容,提高预习质量,我将预习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指导学生预习:找信息、提问题;勤动脑、自解答;精心阅、解疑惑;自举例、试解答。经过一年的课上预习指导,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我便将预习时间置于课堂教学之前,这样在课堂教学之初,便以“举例说明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你能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交流收获、解决疑问。对于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然后以某一小组汇报为主,其他小组质疑补充为辅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与批判中不断深化知识,在质疑与合作中不断发展能力,但此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较为零散,需要教师引领回顾整理,在梳理知识点时形成系统的认知。 实验数学用“创新”刷新了我的教学观,用“整合”贯通了教学内容,用“益智”拓展了数学的外延。虽然初次的尝试与探索略显青涩,但我相信经验的积累、探索的实践会推进实验数学勇往直前。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点尝试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点尝试 发表时间:2013-06-14T08:22:41.59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3学年37期供稿作者:唐玉华[导读]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湖南省永兴县城关中学唐玉华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新课程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战线上的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改精神,它犹如扑面的春风让人为之一振。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必须站在教改的最前沿,在吸取传统教育的经验的同时,要敢于大胆摈弃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思想上接受新课程新理念,行动上把新课程新理念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我国现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根据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数学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本人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改进:(1)列举身边学生熟悉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解直角三角形》时,编了这样一例:我校升国旗时,李明同学站在离旗杆底部12米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该同学视线的仰角为45度,若他的双眼离地面1.3米,则旗杆的高度是多少米?此例一出,同学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合身边的例子来感染学生,如我在教《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内容时,举了这样一例:小明拿一个肉包扔过去,一只狗看见后很快跑过去,这只狗是沿着直线走还是沿着曲线走?这样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会了知识,并牢记了所学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会自学,在预习中做好笔记,发现问题。第二,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课堂上勤动脑、勤动手、解决预习中没有搞懂的问题。第三,做到一节一练,练后讲评与点拨,持之以恒;第四,及时评价表扬,树立榜样,鼓励后进生。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三、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为思维活动的自由度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例如,初中《几何》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距的距离为①4.5cm;②6.5cm;③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这是一道常规性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改造为一道开放式问题: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60千米的某城市正南50千米处,以北偏东30°方向前进,问该城市是否会遭受台风的袭击?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变形,常规性题目便具备了开放题的形式,更加具有挑战性。当然此题还可以进一步变换条件,让学生思维朝纵深发展。如该城市遭台风袭击的时间有多长?等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上是我对中学数学教法的一点尝试,真正要抓好中学数学的教学还待我们数学老师不断探索,创新。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实现高效,有效呢?这当然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谁重谁轻?我认为要偏重于能力与情感。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因为40分钟内教师可以讲授很多内容,教师很容易把握这节课的进度,完成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是“高效”的。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呢,可能进度就要慢了许多,可能还要出些岔子,一些自己意料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有点乱,担心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看上去是“低效”的。我们宁愿牺牲点进度,我们宁愿浪费点时间,我们还是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终生受益的。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揄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或是许给他们美丽的书本和衣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鼓励他们去用功;教师可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仁慈的感情去吸引学生,用时时表扬用功的学生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向往学习;学校则应当用光亮清洁的课室,饰以伟人照片、历史图表以及图画的墙壁,可供游戏和散步的空地,赏心悦目的花园等快意、幽美的环境,去激励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思。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情感态度,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它应当融入我们的课堂,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鼓励、赞许、欣赏。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

新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新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课前预习—巩固预习—自学讨论—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薛秋萍 摘要数学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持续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课前预习—巩固预习—自学讨论—拓展延伸—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目标,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实践、讨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具体操作步骤:一、课前预习,发现疑难。二、巩固预习,再现疑难。 三、自学讨论,合作交流。四、拓展延伸,教师点拨。五、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关键词新型教学模式课前预习巩固预习自学讨论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数学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持续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就是以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而设计的。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目标,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实践、讨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因此,近几年来,我大胆地进行了“课前预习—巩固预习—自学讨论—拓展延伸—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卓有成效。 一、课前预习,发现疑难。 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课前预习—巩固预习—自学讨论—拓展延伸—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在刚开始预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地找出预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份预习提纲和预习作业,并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在预习提纲中,有的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出来,有的问题可能还不太明白;同时在预习作业中,有些类型的题目学生会解决,有些类型的题目学生无法解决,要求学生在不懂之处做上标记,有待课上解决。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方》的一节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预习的:在上课的前一天,给学生们留下如下预习任务: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五步法”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模式 一、课型特征: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领域为基础,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旨在经过课内外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具有综合性和挑战性,以及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统一协调的发展。 二、教材的特点 1、数学实践的内容是有趣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具有挑战性的。 人教版教材中所列出的专项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丰富,第一学段共安排了21个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共有24个综合应用活动。这些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点:①体验数学的“活动操作型”的,如三年级结合可能性的学习安排的“摸牌和下棋”,让学生通过有兴趣的活动,加深对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的认识,体会游戏规则公平的重要性。②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实际场景型”,让学生面对一个现实的具体场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如“我们去春游”等都是以一个比较大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题材,让学生去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③有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专题探究型”,如“运动与身体的变化”④有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的为题材的“实验项目研究”,如“怎样滚得远”以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为题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结论,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⑤有大篇幅的“综合应用型”,如“了解周围的家庭”,具有较强有综合性,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来完成,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内容来了解所在地区的生产与生活情况,从而积累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经验。这些内容都来自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受着挑战,学生在活动中是兴奋的,是积极参与的,深深感受这样的挑战是有趣的。 2、数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多样。从教材的安排,有做一做、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等。从活动的场地来看,是室内与室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活动的方式来看,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个人活动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活动过程体现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神奇,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体验成功的过程,充满探究快乐的过程。 3、数学实践的学习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教材安排了丰富多彩多彩的活动

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

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 发表时间:2014-06-12T14:10:35.54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4月供稿作者:欧艳红[导读]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创造性教育研究的结果表明,创造需要继承,但更需要革新。革新更多的是在否定中得到实现的。 欧艳红 数学的开放式教学正是顺应了时代需求,通过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中强调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等种种弊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规律,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对学生思维模式的禁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新型教学。 1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创造性教育研究的结果表明,创造需要继承,但更需要革新。革新更多的是在否定中得到实现的。因此,敢不敢怀疑他人的意见和已有成果,敢不敢突破传统观念的定式,尤其有没有以创新的勇气和胆魄向权威发起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会直接影响创造性成果的孕育和产生。可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的勇气和胆魄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甚至不同见解,这一点,在开放式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在开放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学生提出:“约数与倍数为什么是相互依存的呢?为什么我们研究约数和倍数时不包括0 呢?今天学的‘倍数’与过去的‘几倍’一样吗?”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甚至“可笑”的问题时,我们应当看到其实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固有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是发展和创新的开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由少到多,甚至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以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创新的火花。 2 允许学生独立学习开放式教学的本质应该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而每个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先让学生量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的周长,在量圆的周长时,要求学生来设计量的方法,再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又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能够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许多崭露头角、表现非凡的优秀学生,他们的成就往往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们对某一方面特别有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自己钻研的结果。他们知道如何独立学习,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把创造和创新的独自思维运用在学习中。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后自己制作模型,在实践中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要让每个学生具有自由的选择权进行参与,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参与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开放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发展。 3 开放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3.1 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以友好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小心呵护学生创造天性,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要合理、适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放式教学并不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想怎样就怎样,教师只能跟着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导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融洽、和谐,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可以这么说,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3.2 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重视开放度。在教学中应重视开放度的把握,每一个知识点、思维点或活动要不要开放?要怎么开放?要开放到什么程度?这都是一堂开放式数学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开放多少、开放多深不是教师定了算,是要看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教材的内容,同时还要看学生处于什么阶段,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即不能让学生的活动无法开放又不能让学生活动开发得不着边际无法控制把握。 3.3 处理好问与被问的关系,鼓励并教会学生提问题。“思起于疑”,不论问还是被问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高质量的提问可以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还为学生问问题起到示范和熏陶的作用。但是如果学生一味处于教师的提问中,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因而必须适当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开放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出问题。 4 开放式教学法的实践4.1 依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选准典型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章具体的教学要求对每章的基本概念和重点、难点内容,编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和综合题,通过思考题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综合题,加强学生对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4.2 针对选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积极准备课堂上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提前2~3 天将下节课的内容印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精心准备,以便在课上向其他学生讲解。学生则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析研究,如果碰到钉子再回过头来钻研教材,查阅参考资料,通过进一步努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之间便自由结合展开讨论。 4.3 随机选定一名学生为大家讲课,其余学生参与评议,教师组织讨论并概括总结,实现师生共同活动。在习题课上,教师针对选题临时指定学生讲解,之后其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踊跃发言,大家评议,教师对评议得不深、不透的问题,及时启发诱导,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剖析、纠正,对解题方法进行全面总结。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上伍小学

浅论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的运用

浅论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的运用 雷州市第二中学许菜珍 摘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贵有疑,通过设疑,明确学习的目标,通过实践获得真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地设疑质疑,并让学生通过观摩、亲自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历经质疑——猜想——探究——讨论——总结——应用等环节,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探究式实验教学创设情境鼓励质疑激发兴趣锻炼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物理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传统物理教学模式重在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师实行满堂灌,学生听的多,动的少;教师只顾讲,一切包办,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潜能的挖掘,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新课改下的探究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师生教学关系;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为学服务。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这几年,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 主要环节:质疑——猜想——探究——讨论——总结——应用 二.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时,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大胆设疑,积极思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深入钻研物理教材

的内容,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去寻找新的发现,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时,我先针对这个实验提出几个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借助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发现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凸透镜,并通过凸透镜我们看到的景物的像有时放大、有时缩小,有时被拉近、有时被拉远,有时正立、有时倒转……然后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 2、给出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打火机。问:与照相机的使用过程进行比较,如何放置这些器材,才能使蜡烛火焰的像成在光屏上? 3、这个实验一般学生很难马上提出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的关系,教师先演示凸透镜在各种条件下的成像情况,让学生观察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改变了,所成像的特点也跟着改变的现象。这时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是否也有关呢?(若有,具体关系怎样?)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主动探究物理中的实验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新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初探 马桂芹 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认识、判断、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 概念教学如此重要,但在实际的概念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轻过程,重结果,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导致对概念的理解存在夹生饭的现象。当发现问题再回去弥补,而这个时候的弥补,又感觉没有多少味道,从而造成误解的一直持续。轻感悟,重讲解,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一些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把概念记忆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来弥补对概念理解的不足。学生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造成学习效率不高,老师和学生都很疲劳。 为了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根据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我们可以把数学概念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感知概念,形成表象;(概念从哪里来?)②通过抽象和概括,感悟概念,理解概念;(概念是什么?)③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和应用概念。(概念有什么用?)下面结合《百分数的认识》一课,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基本模式的一点思考。 一、引入概念,经历概念的发生过程。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①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图形、图表等作为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如学习“认识角”时,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或实物来引入。②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 ③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