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研究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研究

完成期限: 2012年 12月26 日至 2013年5月30 日

学习中心年级

专业指导教师

姓名学号

接受任务日期批准日期

一、原始依据

[1] 宋献中、王展翔,股票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基于时间序列回归的实证分析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25(06)

[2] 李一红、吴世农,中国股市流动性溢价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3,

(15)

[3] Domowitz,Ian.and Xiaoxin Wang,Liquidity,Liquidity Commonality and

Its Impact on Portfolio Theory [J]. Penn State University,Working Paper,2002

[4] 吴文锋、芮萌、陈工孟,中国股票收益的非流动性补偿[J],世界经济,2003,

(07)

[5] 王展翔,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理论与实证[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 李志斌,财经问题研究[J],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2006,(06)

[7] 马夹顺,金融与经济[J],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2008,(09)

[8] 杨再斌,财贸研究[J],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20

[9] 崔萍,经济导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0)

[10] 李至斌,财经问题研究[J],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2006,(06)

[11] 马家顺,金融与经济[J],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2008,(09)

二、设计内容和要求:

1、围绕选题搜集、阅读有关文献材料。

2、撰写毕业论文详细提纲。

3、撰写论文、反复修改。写作过程中要继续搜集、补充资料,写作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有理有据,具有说服能力。文章的文字要简洁、通顺、流畅、无错别字。

4、按要求进行论文排版。

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表

注:1.任务完成后附在说明书内。

2.“检查人签名”一栏和“指导教师批准日期”由教师用笔填写,其余各项均要求打印,

打印字体和字号按照《天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定》执行。

摘要

股票市场风险溢价不仅在投资管理和公司财务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很多金融理论模型的输入参数。本文先分析了中国股票发展的背景、发展阶段,对于出现的不良状况国家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在借鉴国际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价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测算。

关键词:股票;股票市场;风险溢价

ABSTRACT

Stock market risk premi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 the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the company, and it is an input parameter of many financial theory model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a stock development, various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calculation method, we calculate the risk premium of China's stock market.

Keywords:stock; stock market; risk premium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中国股票市场阶段性发展规律 (2)

2.1股市初创阶段 (3)

2.2股市试验阶段 (3)

2.3股市规范阶段 (4)

2.4股市转轨阶段 (4)

2.5股市重塑阶段 (5)

第三章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的政策调控 (5)

3.1宏观经济政策从松导向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6)

3.2宏观经济政策从紧环境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6)

3.3宏观经济政策由紧向松转变条件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7)

3.4宏观经济政策加强改善前提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7)

3.5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背景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8)

第四章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的测算 (9)

4.1风险溢价计算方法概述 (9)

4.2历史交易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的测算 (10)

4.2.1计算股票市场收益率 (10)

4.2.2无风险利率的确定 (11)

4.3比较法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的测算 (13)

第五章总结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6)

第一章绪论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至今,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是辉煌的改革成果。当前无论是市场的组织结构,还是交易清算系统的效率,甚至包括市场的规模,同不少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差距。然而,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转轨”的市场,从“姓社、姓资”的长期争论,到邓小平的“坚决试,不行可以关”的英明决策;从股份制改革的争论,到开放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并直到目前基本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市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成长历程,经历了多变的政策选择。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股票市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通俗的讲,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是遵循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自然生成的“天然产品”。而中国的股票市场,则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探讨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土壤里,在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考虑中国国情、遵循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催生的“人工产品”。这就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是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的历史,不能不首先搞清楚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需要,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逐步从独资、合伙发展到股份公司,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建立在股份制度自然演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也必然表现为一个瓜熟蒂落的自然成长历程。

在中国,股票市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产物。由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存在对公有制形式的片面理解,单纯强调发展国有经济。社会化规模经营的大工业企业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化分配制度,采取政府投资、国家所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与此相适应,中国改革前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几乎是单一的国家所有、国有独资的形式。经过解放初期对独资、合伙甚至是股份制的旧官僚企业、民族资本家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解放后30多年的国家投资、国家重建,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各个领域的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并在这种以国家独资为资本组织形式的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社会分配机制、储蓄和投资运行机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日趋突出地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国有企业因传统的计划运行机制的弊端和自身的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一直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面临着经营困难、亏损面增大、负债率过高、资产结构不

合理的困境;另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因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体制和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使得国家银行独自承受的金融风险日渐增大,其他国家不时爆发的区域性金融危机也一再为中国敲响警钟。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在国有企业领域先后推行放权让利、租赁制、承包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等多项改革措施;在国有银行领域,先后推行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对国有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等多种尝试。但是这些改革效果都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经济特区先行尝试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随后,在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股份制改革被推到了中国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台,股票市场成为令国人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中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真正出现改革热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诞生后,才进一步引发起来的。在股票市场发展的初期,在巨大投资利益的诱惑下,广大投资者蜂拥入市,热情参与。改制后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亦体验到股份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利益,地方政府和企业发现进行股份制改造是一条迅速获取大笔资金并借此使企业迅速摆脱困境的捷径,于是也倾注出巨大的热情。虽然,由股票市场热推动起来的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带有很大的、甚至不正常的利益驱动因素,但其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巨大魅力,却促使人们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引入股份制的可行性有了更为统一的认识。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充分表明时至1997年,对于大力推行股份制、发展股票市场,已经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高层在内的上下各界人士的一致认识和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政策基调,已经从“坚决试”转变为“大力发展”。

第二章中国股票市场阶段性发展规律

纵观各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都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股票市场表现得更为明显。股票市场具有阶段性发展的规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股票市场的行情走势表现出时间跨度很长的阶段性牛、熊市行情特征。一个国家股票市场的成长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股票市场,要依次经历股价呆滞的初生阶段、股价狂升的无序炒作阶段、行情低迷的调整阶段,以及市场完善的成熟阶段。

中国股票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其发展同样要遵循上述股票市场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目前学术界、证券界对于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阶段划分,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例如,有学者将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股票市场萌芽到1996年3月以前,为股票市场的试点探索阶

段;第二阶段是1996年3月到1998年12月,以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标志,进入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12月至今,属于中国股票市场的规范发展的阶段。

还有学者依据美国学者安托尼·阿格迈依尔对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把中国股票市场划分为停滞阶段、操纵阶段、投机阶段、巩固或成熟阶段、成熟阶段等五个阶段,并确定了相应的时间界限。

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过程的分期,本文把中国股票市场主要划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时期为1990年末-2001年底,从1990年末沪、深交易所和中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两所一网的相继建立,到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作为新兴市场的发育时期;第二时期为2002年至今,是更加开放、规范和国际化的发展时期。在这两大时期,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2.1股市初创阶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挂牌营业,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这一阶段是中国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项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整个市场规模较小,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股票市场的发行和交易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规范和集中监管。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2股市试验阶段

此时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困扰,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1992年1、2月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此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由此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大牛市行情。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机制和市场监控机制,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许多问题,股市价格暴涨暴跌,投资者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机之风盛行,黑市行为大量滋生等。打压整顿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从证券监管的角度来看,1992-1997年

是由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过渡阶段。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监管体系初具雏形,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场的地位正式确立。

2.3股市规范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启用法律法规手段规范管理股票市场。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国务院确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同时其职能得到了加强。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现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然而,太过火爆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发生就是当时股市混乱的缩影。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解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其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以1999年7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步入了以“规范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经过几年的法制建设,中国证券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系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2.4股市转轨阶段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矛盾的转移,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它不仅是筹资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涨还能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增长,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等。股票市场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

中国股票市场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层领导提出股票市场不仅要为国有经济改革服务,而且要为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但是,由于此阶段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设不尽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综合性功能的发挥仍不理想,社会各界对中国股票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有颇多不满。新一届的中国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然而在股权分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这一阶段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连最基础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闽发、“德隆系”等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是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应。

(简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称“国九条”),表明了政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心,以促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2.5股市重塑阶段

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重塑的一个过程。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98%的应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进入股改程序,股权分置改革在两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

自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正在承担分流银行资金和加快直接融资步伐的功能。尤为重要的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实现,中国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国航等超级大盘股的顺利发行,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完全恢复了首发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蓝筹时代。此外,中国股票市场还进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革发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经过这些改革,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资本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沪、深股指纷纷创出历史新高。

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一重大货币、汇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国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国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总市值达32.71万亿,相当于GDP的132.6%,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的IPO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由于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创新,资本市场由此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和审视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总体而言,与上述的中国股票市场的阶段性发展规律相适应,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也经历了从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建立直接融资渠道、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基础性功能;到促进国有企业转机建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搞活国有经济服务;再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级、复合性功能的逐步演进历程。然而,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着大而不强,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投资者自律、系统风险控制以及财富的不合理分配等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新兴+转轨”的特殊阶段,都会长期伴随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因此,从股票市场成长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发展、完善和规范市场这一角度看,当前的中国股票市场仍然还处于比较稚嫩的成长期。

第三章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的政策调控政策是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回报和波动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任何国家和

地区的股票市场都会对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所反应;另一方面,在股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任何政府都会出台干预市场的政策。

回顾中国股票市场近20年发育、发展的成长运行轨迹,迄今有着6次大涨大跌的历史,其成长运行轨迹不仅反映了周期性波动特征,更表现为周期性大幅震荡的运行特征。总体而言,中国股票市场发育、发展的成长运行轨迹呈现出明显的过度波动的特征。通过对中国股市历次大涨大跌的梳理,不难看出,股市的大涨大跌都跟国家政策因素密切相关。根据上证A股指数的历年波动情况,可以把政策调控对中国股市波动影响情况分为五个阶段:

3.1宏观经济政策从松导向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1990年4月实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利率下调,1990年8月、1991年4月又连续两次下调利率。中国经济开始恢复,货币供应量加大,资本市场呈现了持续上升的牛市行情。1992年春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政策进入相对宽松的阶段。投资和出口扩张,拉动宏观经济持续向好,货币供应充足,1992年经济增长率达14.2%。

上述这些宏观背景造就和延续了股市的牛市行情。股市在此期间迎来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涨,上证指数在从1991年1月2日的128.84点飙升至1993年的2月16日的1558.95点,升幅高达1110%。此后,由于经济再次过热,出现严重的通胀,1993年中期中央政府再次推出紧缩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从松的这段时期里,上证指数只在1992年6月至1992年10月间冲高回落,出现第一次大跌后,继续上扬,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3.2宏观经济政策从紧环境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1993年6月至1996年4月是处于三年治理整顿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从紧,沪、深股市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这段时期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中心是严控通胀,投资、消费全面紧缩,财政、货币政策都“适度从紧”,经济增长率持续回落。1995年的GDP增长率由11.8%回落到10.2%,通胀率则由21.7%回落到14.8%;1996年GDP增长为9.8%,通胀率下降到6.1%。GDP从1993-1996年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

在此宏观政策环境中,期间虽有1994年7月底政府推出的稳定股市的“三大政策”措施,但股指只是维持了1个半月的反弹,却改变不了股指的运行趋势,股指继续呈下降趋势。1993 年下半年开始了长达3年的治理整顿宏观调控,在恶性通胀环境下,市场利率高达20%以上。直至1996年初,宏观经济形势才开始缓慢恢复。股市于1996年1月见底后,开始走出低谷。

3.3宏观经济政策由紧向松转变条件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从紧的政策使通胀率滑落到安全水平,但经济增长率不断下滑,这促使宏观政策由紧向松转变。1996年4月至2004年4月是宏观经济政策从松阶段。

1996年5月,央行第二次下调利率,于是大批资金向股市回流,形成了1996年4月-1997年5月的大涨行情,上证指数又重新回到1500点。由于当时股市投机现象比较严重,当时为了抑制投机氛围,国务院决定从1997年5月10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从原来的3?调整到5?,股指由此一路下滑,在40个交易日内跌去将近400点,跌幅达27%左右。1997年5月以来,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再一次进行市场干预,控制金融市场秩序,在大力支持香港特区的同时防止了金融风暴波及中国内地。1997年10月,央行第三次下调利率。1998年央行继续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将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由13%降至8%。1998年3月、7月、12月央行共计3次降低利率,加大信贷资金投入。1998年下半年启用以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主的财政政策。这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增长率多年保持在“7上8下”的水平。1999年在货币政策上进一步加大了扩大内需的力度,扩大基础货币投入,增加金融机构贷款,两次下调利率,开征利息税,并于11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由8%下调至6%。2000年央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拉动内需,启动国民经济。上述宏观政策环境,造就了1999年5月至2001年6月长达两年的牛市行情(即“5·19”行情)。2003年底2004年初,中国经济出现了投资过快、局部过热、通胀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宏观政策又开始由松向紧转变。

总的来说,在这段宏观政策由紧向松转变的时期里,上证指数曾上涨到2245.43点(2001年6月)。虽然中国股市政策在由规范发展向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变,股指的上行受到了抑制,但这段时期股指的总体运行趋势仍然是上升的。

3.4宏观经济政策加强改善前提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从2003年第二季度到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已处于由局部过热向总体过热的边缘,特别是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随即,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如央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上调存贷款利率、处置“铁本事件”、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日、全而清理整顿开发区、治理整顿上地市场等等。2004年10月央行决定第三次加息,股指继续下探。2004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为2005年经济政策定下基调: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至此长达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正式淡出。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加速了股指的赶底运行。6月6日,上证指数终于探底998.23点后企稳横盘。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确立后,人民币开始不断升值。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中国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的现实出发,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更加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手段。2006年4月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由于此次加息是针对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矛盾而做出的及时调控,有助于经济运行的稳定。由此也拉开了股市随后的主升行情的序幕,伴随着成交量的巨幅放大,股市日益活跃,股市终于走出长达4年的漫漫熊市行情。随着2007年的开始,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加快(2006年升幅为3.35%,2007年升幅达6.9%),股市的牛市行情愈加火爆。同时,2007年中国基金业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辉煌,呈爆炸式增长,基金开户数超过1亿。伴随着投资者开户数不断增长、居民储蓄大搬家、新股申购资金屡创新高,股指不断被推高,呈单边上扬格局。至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史无前例的上涨至6124.04点的历史最高点,相对于2005年6月998.23点的底部,最大涨幅达513%。“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也首次写进了中共十七大报告。

3.5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背景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2007年11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向全球蔓延。中国经济上行动力正在逐渐削弱,而下行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10年来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实施10年的稳健货币政策行将结束。为进一步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对流动性的管理,2007年12月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中国2007年内第六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此外,央行还在此前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使其达到历史最高14.5%。2008年1月央行为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再次宣布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这使得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至15%,达到历史新高。此后,上证指数在短短的一周之内下跌了近千点,自此股指走入了一个下降通道,一路“熊途”漫漫。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外部需求显著减少、中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等,中国政府高层密切观察国际国内形势,审慎而灵活地实施了一系列果断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2008年伊始,由于此前中国经济已经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中央将这一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位为“双防”(防通胀和经济过热)。至2008年中,鉴于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物价涨幅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下半年宏观调控任务定位为“一保一控”(保增长和控通胀)。9月美国金融危机全面恶化,并迅速波及到全球实体经济,中国经济也同样受到波及出现了快速的下滑。

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并出台10项强有力的扩大内需之举。随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宏观政策基调被完善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的快速变化,同时也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主要工具运用的频率明显加快。自7月份以来,央行连续4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2月国务院研究确定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首条措施即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等。总言之,2008年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手段,除了频次快、范围广之外,力度也是历史空前的。

从股票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来看,在经过一个惯性的增长之后,向市场价值的理性回归就成为市场下跌的起始动力。同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致使世界各大重要市场股指“跌跌”不休,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的股票市场同样也很难独善其身。股指的不断下跌成为2008年中国股市的主要特征。由于现实经济的问题而引发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运行产生了影响,使股市从反方向偏离了真实价值,进而造成了2008年里的非理性下跌。再者,中国股市自身的问题,如再融资、大小非解禁等问题同样在考验着市场的承受力。所有这些因素,促使股指的下跌已经开始超出了理性的范畴。恐慌下跌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许多股票的价格甚至跌破发行价,股指一再下破前期低点。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创出本轮下跌的历史新低点1664.93点。虽然随后,随着11月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上证指数出现了1周300多点的上涨,并曾在12月反弹到2100点以上。但到2008年12月底,上证指数仅收于1820.81点。

由2007年底的5261.56点跌至2008年底的1820.81点,上证指数全年下跌了65.39%,创同年世界跌幅之最和中国证券市场历史跌幅之最;沪、深两市总市值由2007年末的32.71万亿元降至12.13万亿元,总市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末的132.6%降至48.6%;A股平均市盈率降至约15.19倍,为历年末市盈率水平最低值。

第四章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的测算

4.1风险溢价计算方法概述

风险溢价研究的核心是找出当前的风险溢价水平,并预测未来的风险溢价。直接的预测是很困难的,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纵向类推,也就是假设过

去会持续到未来,用历史数据计算得到过去的风险溢价水平就是对未来的预测;另一种是横向类比,也就是对可比市场的风险溢价水平进行适当调整得出要计算的市场风险溢价水平。对于第一类基于历史数据的计算方法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市场交易数据计算市场回报率,得到历史收益率进而扣减相应的无风险利率得到风险溢价;另一类是用红利增长模型利用上市公司历史财务数据计算收益率。美国最早对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的研究就是从历史交易数据入手的。

4.2历史交易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的测算

4.2.1计算股票市场收益率

(1)指数选取

这里的分析主要针对我国A股市场,所选取的指数必须要反映整个A股市场的收益水平和波动情况。在我国特殊的背景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我国沪深股市有一半以上的股本是国有股或法人股,这部分股份是不流通的,不参与市场交易,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化并没有包含这部分股本,也就不应该记入市场收益率的计算中;一是对红利的影响需要考虑,我国红利发放水平比较低,因此有些指数在编制时就忽略了红利收益,但这会造成计算上的误差。

我国目前交易所提供的指数主要有三套:一是上证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从90年12月和91年4月开始编制,全样本并以总股本为权重;另一套指数是针对A股的上证和深证A股指数,均以总股本为权重;另外还有两市的成分指数,上证30包括30个成分股,以1996年1-3月的平均交易量为权重,深证成指包括40个股票,以流通股为权重。非证交所提供的指数主要有中信指数、中华指数、新华指数、中经指数等。其中中信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大,中信基本指数的编制方法是选取各行业最大和最有流动性的A股,达到占流通市值60%的目标,以流通市值为权重,但是不考虑派息影响,基期为1999年12月30日,股票数大约为500支。从上面的基本情况看,上证和深证综合指数以及A股指数由于以总股本为权重不适合作为计算指数,而两市所给出的成分指数范围太小,不足以反映市场总体的波动情况。

中信成分指数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由于完全忽略红利会导致计算上的误差。在上述指数都不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用两市A股的全部股票作为样本计算,以流通股市值为权重加权平均,考虑配股、送股、拆细的影响以及红利再投资。具体的计算方法是首先计算个股的附权和考虑红利的收益率:rn,t=Pn,t(1+Fn,t+Sn,t)3Cn,t+Dn,tPn,t-1+Cn,t3Sn,t3Kn,t-1(1)。其中:Pn,t:股票n在t日的收盘价Pn,t-1:股票n在t-1日的收盘价Dn,t:股票n在t日为除权日时的每股现金分红Fn,t:股票n在t日为除权日时的每股红股数Sn,t:股票n在t日为除权日时的每股配股数Kn,t:股票n在t日

为除权日时的每股配股价Cn,t:股票n在t日为除权日时的每股拆细数其次,计算全市场A股以流通股为价为权重的市场收益率:Rt=∑nwn,trn,t∑nwn,t。其中,wn,t表示股票n在t-1时刻的流通市值,Rt为流通市值加权平均的市场回报率。本文的计算采用香港中文大学推推出的“CSMAR数据库”,其中的月度收益率已经按上述计算方法进行了调整。

(2)数据区间的选取

我国股票市场自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成立以来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回顾这十几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前几年的时间里,我国股票市场波动非常剧烈,这剧烈波动的背后不仅是政策、消息的作用,更有大量的投机操纵成分。到了1997年,投资者理性已经大大增强,对股票的投资价值和风险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市场投机成分大大减少,同时市场结构得到了改善。因此,我们认为1997年以后的数据有更强的稳定性,更能反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场结构和投资理念。因此在后面的处理中,我们虽然对1991年以来的所有数据都做了处理,但是我们认为1997年到2001年的数据更能反映我国股市给投资者的回报水平。

(3)股票市场收益率计算方法

用上述方法计算全样本A股以流通股价加权的市场收益率。数据频率为月,也就是将91Π01到01Π12分成11312个小区间:91Π1、91Π2……01Π12,也即公式(1)中的t为每月最后一个交易日。这样我们得到了一系列月度收益率的数据R91Π1、R91Π2……R92Π1……R01Π12。每个月度区间末的累计收益率为Vm=∏mt=91Π1(1+Rr),进一步计算年度收益率Rr=VMVM-1-1,M为年度末时刻。由此可以计算任意时间区间(T1,T2)的几何平均收益率和算术平均收益率,分别为:R3G(T1,T2)=∏T2T=T1(1+RT) 1Π(T2-T1+1)-1R3A(T1,T2)=∑T2T=T1RT Π(T2-T1+1)

4.2.2无风险利率的确定

Ibbotson&Sinquefield(1976)用的是短期国库券的收益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基于美国国库券指数(U.S.TreasuryBillIndex),计算期限不少于一个月的短期国库券的平均利率得出的,其计算方法与上面股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大致相同。但是在我国很长时间并没有发行短期国债,选取什么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还存在争议。因此我们首先对我国近五年里可选的无风险利率分别进行分析。

无风险利率体现为租用资金的价格,通常是由债券型(而不是股票)金融商品的到期收益率来度量。我们可以将一项债券型资产利率写成下面的形式:利率=资金的纯时间价值+通货膨胀率+风险补偿,其中的风险补偿主要包括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真正意义上的无风险利率应该不含风险补偿,即体现为资金的纯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率之和。这意味着我们在挑选无风险利率时着重应从考察违

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入手,违约风险越小越接近于无风险利率,流动性越好越接近于无风险利率。此外,作为无风险利率应该是市场化的,而且该无风险利率的投资工具应该能为最广大的投资者所运用,即不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我国目前可供选择的无风险利率主要有:(1)国债收益率;(2)国债回购利率;(3)银行存款利率。

(1)国债收益率

在美国通常用三个月期的短期国库券(Treasurybill)作为无风险利率,这是因为短期国库券是政府发行的债务,没有违约风险,而且二级市场非常发达,可以认为没有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短期国库券还被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作为操作工具之一,因此也就更有理由将其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低、品种少和市场分割的问题。

从市场化程度来看,我国从1995年开始逐步实行招标的方式进行国债的拍卖,因此发行的利率逐步靠近市场化。但主要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发行,在交易所发行的债券可以上市交易,量很少;我国发行量最大的记账式和凭证式国债在银行间市场上发行,通常不能上市流通,但可提前按票面利息兑付,因此它的利率水平实际上并不能随着市场的波动而调整。

从品种来看,我国国债主要为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品种,其中1998年发行过50亿的3个月国债,1999年3次发行了总额260亿的6个月国债,2000年2次发行了总额为200亿的6个月国债,2001年也发行过几期6个月的国债,此外均为期限在1年到30年的国债。因此短期债券零星发行使得我们试图用短期国债利率计算市场化的到期收益率成为不可能。即便是长期国债,由于交易不活跃而且二级市场分割,也难计算出一个能反映我国国债市场总体回报水平的国债市场收益率水平。

(2)国债回购利率

建立在国债基础上的国债回购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作为市场利率的参考。首先分析风险情况,从违约风险来看,国债回购相当于抵押贷款,因此违约风险较小。从流动性来看,我国国债回购市场交易相对活跃。但是问题在于市场分割,因为回购市场存着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其中银行间市场交易约占国债回购交易额的80%。在银行间回购市场和交易所回购市场中进行选择时,从市场规模、市场稳定性以及参与的投资者范围来看,我们更倾向于选择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然而,采用银行间的债券回购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同样也存在疑问,一方面体现在早期市场不够活跃,难以反应市场资金的供求;另一方面体现在市场分割上,银行间债券市场早期只针对商业银行,虽然近年来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和财务公司可以参与,但是个人和一般的企业投资者仍然不能直接参与这一市场的交易。此外,用银行间债券顺购数据替代

短期国债计算无风险利率的困难在于缺少1997年上半年的数据,而且1997年下半年的交易非常稀少,导致数据失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选择了交易所回购数据替代。前述的计算股票收益率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1997年到2001年几何平均的91天债券回购利率为5.41%。

(3)银行存款利率

国内大量的研究采用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这一考虑主要基于我国的银行体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因此违约风险较小。而且任何个人和企业机构都可到银行存款,不存在市场分割问题。但是采用银行存款利率的问题在于它不是市场化的,而且流动性很差,尤其是定期存款。

4.3比较法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的测算

前述的历史数据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我国股票市场最近五年来给投资者的风险回报水平。但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时间相对还很短,因此基于历史数据计算的结果对于未来的参考价值有一定的争议,而且我国特殊的背景使得无风险利率的确定比较困难。因此在历史数据法的基础上参考比较法利用成熟市场国家的经验数据从另一个角度对我国股市的风险水平进行进一步的评价是有必要的。

我们用前述的系数调整比较法对美国的风险溢价进行调整以大致反映相应的中国股市场的风险溢价水平。根据2001年Ibbotson基于1976年到2001年25年数据的估计,美国历史的股权风险溢价为5%。用1997-2001年中国股市月度收益率计算出来的标准差和均值比为6.51105,对于美国的股票市场的数据选取1977年到2001年的标准普尔的月度收益率计算得到的均值方差比为

5.893303,将此比率代入前述的调整公式计算,得到中国的股权风险溢价为

6.38%。

第五章总结

本文主要借鉴国外计算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的方法计算了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价水平。在用历史数据法计算时存在两个数据上的问题,一是股票市场发展历史短,发展初期极不规范,而且交易规则的变动较大;二是由于我国利率还没有市场化,因此在无风险利率的确定上存在一定困难。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选取了发展较为成熟而且交易规则也较为稳定的1997-2001年作为样本期,以全样本股票流通股价加权并考虑红利再投资的月收益率计算的我国股票市场的收益率为12.19%。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选取了多种可能的无风险利率计算方法计算了以国债回购利率以及不同期银的银行存款利率为基础的无风险利率。以一年期的国债回购利率和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计算的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价水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以上证综指走势为例) 分上中下三篇发至经济观察木泉投资原创文章 上证综指于1991年7月15日首次发布,其样本股是全部上市股票,因此其对中国股票市场有非常好的代表性。下面以上证综指自发布以来的收盘价为载体,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 (1)1990-1992年10月:初步实验,股市第一次起落 邓小平南方讲话,提出坚持改革开主、发展市场经济(含股票市场)的观点,国内开始进行股票市场试点开放,国内掀起一轮投资热,股票价格的逐渐上涨也使得上证综指从90多点涨至400多点。 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在这一利好消息刺激下,大盘从616.99点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这也是上证指数首次突破千点大关。此后仅仅3天时间,各只股票价格都呈现一飞冲天的走势,平均涨幅为570%。其中,5只新股更狂升2500%至3000%。最终上证指数暴涨至1300多点。 但由于这一年有30多只新股票上市,比1991年增长了3.88倍,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和资金面压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深圳“810事件”也加速了上证综指的下跌。“1992股票认购证”第四次摇号。当时预发认购表500万张,每人凭身份证可购表1张,时称有“百万人争购”,不到半天的时间,抽签表全部售完,人们难以置信。秩序就在人们的质疑中开始混乱,并发生冲突。这天傍晚,数千名没有买到抽签表的股民在深南中路打出反腐败和要求公正的标语,并形成对深圳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围攻的局面,酿成“8·10事件”。上海股市受深圳“8·10”风波影响,上证指数从8月10日的964点暴跌到8月12日的781点,跌幅达19%。暴跌五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398点,几乎打回原形。 (2)1992年10月-1994年6月:股市第二次起落 从1992年底到1993年初,我国新兴的投资基金开始得到政府支持,上市投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证券行业从零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新中国从此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1949年6月,天津证券交易所重新设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1950年2月,新中国在北京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52年7月和10月,政府相继关闭了天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58年以后,受当时中国国内外政治局势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长期受到摒弃。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从1954年起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1954~1958年,政府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额35.54亿元,但到了1955年,中国取消商业信用,同时限制国家信用。1958年又完全否定了国家信用。1968~1978年中国进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无债时期。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90年12月19日,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上市交易的有被称为“沪市老八股”的8只股票,“老八股”都是一些集体企业或国有小企业,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试点不成功,也无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 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涛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成立。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证券发行规模控制与实质审查制度。从那之后直至2000年之前,股票发行依靠的是行政审批,投行经历的是“额度制”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

股票发行溢价收入可不可以被作为利润分配

股票发行溢价收入可不可以被作为利润分配?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胡燕来所属栏目:企业法律顾问 股票发行溢价收入可不可以被作为利润分配 ? 凤辉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5000 万元,在设立过程中,经有关部门批准,以超过股票票面金额…… 股票发行溢价收入可不可以被作为利润分配? 凤辉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0万元,在设立过程中,经有关部门批准,以超过股票票面金额1.2倍的发行价格发行,实际所得人民币6000万元。溢价款1000万元当年被股东作为股利分配。两年后,由于市场行情变化,凤辉公司开始亏损,连续亏损两年,共计亏损人民币1200万元。股东大会罢免了原董事长,重新选举新的董事长。经过一年的改革,公司开始盈利人民币600万元,公司考虑到各股东多年来经济利益一直受损,故决定将该利润分配给股东。自此以后,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不仅弥补了公司多年的亏损,而且发展越来越快。1999年,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法定公积金占公司注册资本55%,法定公益金占公司注册资本的45%,公司决定,鉴于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法定公积金可以不再提取了,法定公益金也无需再提取。为了增大企业规模,公司股东大会决定把全部法定公积金转为公司资本。 公积金,是指依照法律、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决议而从公司的营业利润或其他收入中提取的一种储备金,又称之为附加资本,可用于弥补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增中资本。股份有限公司依法溢价发行的款项属于公司资本公积金,不能作为股利分配,凤辉公司将股票发行的溢价款作为股利分配是错误的。 公司向股东分配股利时应遵循非有盈余不得分配原则,按照法定顺序分配,具体讲,分配顺序为:①在税法允许的补亏期限内,以当年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弥补公司以前年度的亏损;②依法缴纳所得税;③弥补以税前所得补亏后仍存在的亏损;④提取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⑤提取任意公积金;⑥分配股利。凤辉公司在刚开始盈利时未弥补以往公司的亏损就分配股利,违反法律规定,必须将分配的利润退还给公司。 《公司法》规定,公司的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可不再提取,1999年凤辉公司法定公积金占公司注册资本的55%,可以不再提取法定公积金。《公司法》规定,公司在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并提取利润的5%至10%列入公司的法定公益金,但溧有规定上限。所以,只要公司有税后利润,就应提取一定比例、法定公益金。据此,凤辉公司作出停止提取法定公益金的决定是错误的。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经股东大会决议可将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但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25%,本案中凤辉公司将全部法定公积金转为公司资本,显然违反了《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文章来源:

_股权溢价之谜理论述评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总第139期) 理论探讨 收稿日期:2009-06-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08J A 790025) 作者简介:邓学斌(1971-),男,湖北人,广东商学院数学系教师,中山大学行为金融与金融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学。股权溢价之谜理论述评 邓学斌1,2 (1.广东商学院数学系,广州510320;2.中山大学行为金融与金融经济研究所,广州510275) 摘 要:总结已有的股权溢价之谜理论,在进一步了解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股权溢价之谜的成因,深化所涉及的相关论点,分析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股权溢价之谜;资产定价;风险厌恶 中图分类号:F 12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543(2009)05-0009-07 M e h r a 和P r e s c o t t [1]在二十多年前的经典文献中首次提出所谓的股权溢价之谜(E q u i t y P r e m i u m P u z z l e )。他们利用美国历史股票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美国从1889年到1978年的股票市场收益率(年平均)约为6.98%,而同时期的美国无风险利率(国库券(T r e a s u r y b i l l s )的年平均收益)约为0.8%。股票市场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债券市场的收益率,股票的超额收益为6.18%。这个差额称之为股权溢价。 为什么美国的证券市场会有如此之高的股权溢价呢?比较直观的回答是股票比债券更具风险,因此超额收益为股票投资者承受额外的风险而要求相应的风险补偿,即高风险,高收益。事实上也是,美国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约为20%,而债券的标准差约为4%。虽然股票的风险远远高于债券,这能解释他们之间6%以上的溢价吗?学者们用传统资产定价模型加以实证检验,发现历史数据显示的股票的超额收益太高,如果结合观测到的美国消费增长数据(相当平滑)用传统模型预测到的股票的超额收益率仅有0.35%,这与观测到的历史数据的数值(6.18%)差距太大。这就产生了一个谜,即股权溢价之谜。M e h r a 和P r e s c o t t 发现,为了解释这个谜,要求典型代理人(消费者)具有不可思议的高的风险厌恶水平,达到20以上的不合理的范围,金融经济学家们认为人的风险厌恶水平为2左右。反之,如果代理人的风险厌恶水平极高的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古典的基于消费的定价理论不能解释实证上的低风险利率之谜(低无风险利率是W e i l 发现的)。除非代理人有一个负的时间偏好假设。M e h r a 和P r e s c o t t 在对英、法、德、日等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研究中也发现存在类似的溢价之谜。 自从M e h r a 和P r e s c o t t 首先提出股权溢价之谜后,此后的20多年间,有大量的文献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理论模型和实证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到目前为止,依然未有被广泛接受的一致性结论。 股权溢价之谜提出之后,研究解决该谜的文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类文献是基本模型的改进,以及关于投资者/消费者的假设放松方面。M e h r a 和P r e s c o t t 的文章是以L u c a s [2] 的纯交换经济体和B r e e d e n [3]的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 C A P M )为基础来构建的模型。试图解释股权溢价之谜的文献,主要以修正L u c a s 和B r e e d e n 的框架为主要方向。此框架下的主要假设如下:(1)消费者最大化特定效用函数的期望贴现值;(2)资本市场是完全的;(3)无交易成本;(4)消费者是同质的,· 9·

21论收益法在单项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第21期)编号:3200932015-1 论收益法在单项资产评估中的应用1 徐爱农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内容摘要】就单项资产而言,收益法主要应用于房地产和无形资产评估。在评估实践中,评估人员对单项资产的收益预测、折现率中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的确定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总结了收益法在单项资产评估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收益法,折现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收益法是资产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之一,相对于企业价值评估而言,在评估实践中,收益法在单项资产评估中的应用范围要小得多,相关参数的确定也要简单一些,然而,由于评估环境的限制,评估人员应用收益法评估单项资产时,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收集分析上市公司资产评估说明的基础上,结合资产评估实践,归纳总结了收益法在单项资产评估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 一、收益法在单项资产评估中的应用范围 收益法利用投资回报和收益折现等技术手段,把评估对象的预期产出能力和获利能力作为评估标的来估测评估对象的价值。收益法的应用必须满足严格的条件,即:首先,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就要求被评估资产与其经营收益之间存在着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同时影响资产预期收益的的主要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也是比较明确的,评估人员可以据此分析和测算出被评估资产的预期收益。 其次,资产拥有者获得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也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风险因素反映在折现率参数中。为了确定折现率,被评估对象所具有的行业风险、地区风险、 1本文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9年度课题“收益法的应用与改进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股市现状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现状浅析 摘要:中国股票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道路。中国股票市场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股票市场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或欲望,而“幸福和快乐是满足人欲望最好的药剂”(孟德斯鸠)。娱乐的特性是符合现代经济活动的目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多地关注我们自身的幸福与快乐。 近几年来,全球金融动荡,中国采取各种金融政策见效甚微。中国各种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股票市场绵延不断的下跌,是否反映了“经济向下“的状况,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要分清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两回事。 对于中国股市的持续下跌不妨分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来看。从过去十年的跨度来看,中国股市有着估值回归的内在需求,这是近年来A股不断走低的重要原因。股市的不振更多是信心缺失所致,而不是经济下降所致。根据市场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投资者最为担心的是,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仍有可能恶化扩散,国内经济受转型和周期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行压力较大,这些基本面因素是导致市场走弱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全球金融市场充满着泡沫,大家进入了一个泡沫化生存的时代。因此,尽管最近以来中国股市,甚至全球股市出现了全面性下跌,但是这种下跌只是市场价格的波动,并非是出现全球股市周期性的变化。对于国内股市大幅下跌,既有国际周边市场的影响,更重要的应该是是国内股市本身出了问题。 中国股市现象既与生活常识相背离,也脱离基本的经济原理,因此,其股市泡沫的吹大是无疑的。既然股市的泡沫已经吹得很大,因此,中国股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价格上进行调整也就十分正常了。股市的指数上下波动是很正常的事情,股票的市场价值总是围绕其内涵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国内股市下跌了,特别是泡沫很大的股市下跌,对市场不是不好,而是股市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股市是实体经济的睛雨表来看,尽管国内存在两大资产价格巨大的泡沫,但是国内经济向好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韩国的MV风靡我国,从表象上看,也许大家只是把它作为

现金流估值

多年来,金融分析师已经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公式计算公司的内在价值。但最好的系统,根据华伦巴菲特,就是由约翰伯尔威廉姆斯75年前。在她的1938本书的投资价值的理论,威廉姆斯写道,“任何股票,债券或企业今天的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决定在一个合适的利率,可以预计于资产的剩余寿命期间发生的折扣。“我们把它称之为贴现现金流模型,因为那就是思想的本质:今天的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到现在的通过适当的因素。 诀窍就是牵制的号码。我们应该未来一段时间多久要瞧?我们如何计算未来的现金流?什么就是“适当的”贴现率? 数学练习,巴菲特告诉我们,非常类似于债券的估值。债券有一个票面利率与到期日期,与她们一起决定其未来的现金流。如果您把所有的债券息票与再除以规定的利率(利率债券将到期),今天您会有债券的价格。当然,一个企业,我们没有票面利率的工作。因此,我们使用所谓的“所有者收益。因此,确定一个企业的价值,我们计算所有盈利的业务将产生一定时期进入未来,允许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再打折,总回本。 在理论上很简单,但它确实提高物流的几个实际问题。 ?所有者收益就是什么”,“我怎么确定呢? ?到未来,我究竟该如何瞧呢? ?合理的增长率就是多少?

我应该用什么?折扣率? 让我们把她们一次。 ?您如何确定一个公司的所有者的收益?使用最新的年度报告(网络上),把最近一年公司的净收入,加回折旧与摊销的非现金费用,然后减去公司的资本支出为一年。这会给您老板的收入。 ?到多远的未来您应该估计现金流?没有一个答案。这通常取决于您有多自信在您能力决定一个公司的增长速度。在华伦巴菲特的方式,我们使用了10年的模式,但我们还包括一个5年与10年的预测,投资者可能会信心不足7年的模型。 您应该使用什么?增长率计算未来的现金流?这就是一个更复杂的,因为实际上有两个率的考虑,与几个变量。 第一速度就是已知的,当然,作为第一阶段增长率。它就是基于一个假设:您瞧的就是公司有足够的实力在一开始就吸引了您的注意力,并可能会用更一般的品质比别人做的更好。投资者面临的问题就是,多久,依旧如此?这就就是为什么我建议您做三套时间的预测。 您怎么确定第一阶段的速率?开始最简单,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历史增长率(例如,在过去的三到五年的所有者收益平均增长),并假定未来的增长将就是相似的。您也可以检查了解管理层认为公司未来增长的年度报告。或者您可以考虑独立的分析等服务的价值线投资调查,并使用她们

中国股票市场的T

中国股票市场的T+1制度浅议 文章来源3 e d u教育网 摘要:已实施15年的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T+1制度仍发挥着促进股票市场发展的作用,但“T+l”交易制度并不能更好地保护下跌行情中从事股票交易的投资者的利益。甚至在上海股票市场上“T+1”交易制度下的交易令投资者不能及时更正交易错误,导致投资者的交易风险 有扩大趁势。利用EGARCH模型说明我国股票市场长期以来的大熊市和小牛市的基本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综合考虑我国股票市场的未来发展以及两种交易制度带给投资者的交易风险,实施“T+0”交易制度是可行的。 关键词:交易制度;T+0;T+l;收益率 一、引言 T+1与T+0之争属于中国特色,所以在国外的理论文献中并不多见。 徐英、竺亚等人(2001)在对上海股票市场稳定性机制的实证研究中认为T+1制度对股票市场的起到了稳定性的作用。宋军、张光毅、曾鹭坚(2003)在对深圳交易所的T+0课题研究中得出结论:(1)T+0可增加市场交易量。这对交易所和券商有益,但对投资者不一定有利,进一步增加交易量不一定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2)T+0取消了T+1回转交易制度的人为时滞限制,释放目前被T+1压抑的交易需求,有利于提高整个市场的效率,这对投资者有利。 (3)T+0较T+1更容易诱发异常交易行为,这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方便,而对中小投资者不利,也不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管。(4)T+0对市场波动没有显着影响,不会增加市场风险。陈雯、屈文洲(2004)对深圳股票市场的稳定性进行测度,得出实施T+0可能性的结论,认为T+0会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陈有禄(2008)从我国股票市场的IPO与高换手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认为我国有必要实施T+0的结算制度。 交易制度是一个市场的基本规则,其不仅对市场的活跃度、安全度有很大影响,也关系到监管部门是否能有效监管市场的交易。 T+0清算体系,是指投资者在交易日当天买卖的股票得到成交确认后,可进行反向交易操作, 即买进委托成交确认后,清算交割前可将当天委托买入的股票再委托卖出;卖出委托成交确 认后,清算交割前可将当天卖出股票的资金用于再委托买进。 T+1清算体系,是指投资者在交易日当天买卖的股票成交后,不允许在当天进行反向操作,必 须于次日清算交割后,才允许进行反向交易操作。这种清算体系使得股票交易速度减慢,投机性减弱。T+0交易制度,就是当天买入的股票当天可以卖,甚至一天可做多次交易,晚上再由登记结算公司根据交投轧差(对冲买卖差价)。这种交易制度的好处在于增加了市场的交易量,为市场提供了投机空间,但缺点在于市场过度投机会引起价格的过大波动,不利于稳定市场。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姓名:王向红 班级:会计三班

学号:111102031332 2015-01-06 我国股票市场现状分析 摘要: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股票市场,所谓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 晴雨表,可见它对经济的重要性。中国股票市场是一潜力较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市场,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对股市未来发展趋势 的判断,是其投融资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我国股票市场成长之快和成绩之卓著是令人瞩目的。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 制度不健全等原因, 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现状的分析, 总结了股票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 探索了产生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股票市场;现状分析;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引言我国股票市场现状分析 从1990 年上海交易所成立以来,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我国股票市场短短的几十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中国股票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改善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股票市场规模。截至2007 年12 月21 日, 沪、深两地上市已达1527家, 上市股票数量1613 只, 总股本达到16848. 86 亿元, 股票市价总值达到310448. 39 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达到859 家, 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 44 家公司同时发行A、B 股; 19 家公司以A 股和H 股形式同时在上证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6 家公司以B 股和ADR 形式同时在上证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1 家公司以B 股和GDR 的形式同时在上证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深圳证券交易所865 只证券中包括A 股655 只, B 股55 只, 其余为基金、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国债、权证等 ( 二) 股权分置改革现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目前已经顺利进入收尾阶段了, 这场史无前例的制度性变革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实现了中国股市从漫漫熊市向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性转折。自2006 年4 月29 日

资本溢价,股票,净资产等知识

每股收益扣除 每股收益扣除是指每股股票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值.每股收益包括非经常性损益和经常性损益 上市公司通常会公布包括非经常性损益和经常性损益在内的每股收益,同时也会公布仅包括经常性损益的每股收益,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而非经常性损益可能为正(盈利),也可能为负(亏损)。如,2003年1-3季度A公司的每股收益为0.147元,非经常性损益为94.41百万元,因此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为-0.024元;再如,2003年1-3季度B公司的每股收益为0.11元,非经常性损益为-216.4百万元,因此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反而上升至0.12元/股。 非经常性损益通常指与企业的主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支,包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股权处置损益、补贴收入等科目。包括非经常性损益在内的每股收益反映了公司的总体盈利状况,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则能更好地反映该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状况。由于公司未来持续、稳定的营收获利主要依赖于主营业务,因此我们对公司的投资价值评价也更多地参照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这一指标。当然,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才能作出正确的投资选择。 每股净资产 拼音:měi gǔjìng zī chǎn 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总股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净资产= 股东权益÷总股数。这一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每股净资产越高, 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 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少。通常每股净资产越高越好。 公司净资产代表公司本身拥有的财产,也是股东们在公司中的权益。因此,又叫作股东权益。在会计计算上,相当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减去全部债务后的余额。公司净资产除以发行总股数,即得到每股净资产。例如,上述公司净资产为15亿元,总股本为10 亿股,它的每股净资产值为1.5元(即15亿元/10亿股)。

中国股市最优投资组合构造及风险分析.教学文案

2010年第9卷第1期(总第140期) 吴 丹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中国股市最优投资组合构造及风险分析 摘 要: 投资组合可以分散风险,但其只能分散组合中的非系统风险,却无法降低组合中的系统风险。所以,投资者们常常会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非系统风险,而对于系统风险,则可以在选股时,人为地选择系统风险较合理的股票加入投资组合。本文利用马柯维茨“均值/方差”理论和CAPM 模型,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试图构造一支中国A 股市场的最优投资组合,并进一步分析组合的投资风险结构。以期为投资者提供一种较为科学的投资组合构建方法,即在一定风险下获得最大收益,并提供相关投资建议。 关键词: 投资组合;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Abstract :Portfolio risk will be spread. But it can distract the non-systematic risk and can not reduce the systemic risk in the portfolio. Therefore, investors often invest through diversification to reduce non-systematic risk. And for systematic risk, you can select low -risk stock to join the portfolio artificially. In this paper, I would use Markowitz "Mean /Variance" theory and the CAPM model,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to construct an optimal portfolio in Chinese A-share market. Furthermore, I would analyze the risk structure in this portfolio.

什么是股权溢价之谜

什么是股权溢价之谜 进一步,又对其他发达国家1947—1998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溢价。 金融理论将风险资产超过无风险利率的超额期望收益率解释为风险的数量乘以风险价格。在Rubinstein(1976).Lucas(1978)等人所研究的标准消费资产定价模型中.当风险的价格是一个代表性代理人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时,股市风险数量根据股票超额收益率与消费增长的协方差来测量。股票收益率高.而无风险利率低.意味着股票的期望超额收益率高即股票溢价高。但是消费的平滑性使得股票收益率与消费的协方差较低。所以股票溢价只能由非常高的风险厌恶系数来解释。Mehra和Prescott(1985)将此问题称为”股票溢价之谜”。 Kandel和Stambaugh{1991)等一些作者对股票溢价之谜提出了另外的看法他们认为风险厌恶实际比传统认为的高。但是这会导致Well(1989)提出的无风险利率之谜”为了跟我们观察到的低实际利率相适应.我们必须假定投资者是非常具有忍耐力的他们的偏好给予未来消费几乎跟当前消费一样的权重.或者甚至更大的权童。换言之.他们有着低的或者甚至负的时间偏好率。负的时间偏好率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偏好于更早的效用。 股权溢价之谜的解释 有关股权溢价之谜的解释也层出不穷,经典理论由于无法合理解释市场上的高股权溢价现象,后来的研究人员对经典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正,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股权溢价之谜的古典理论解释 (一)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引入更加复杂的效用函数 1.“无风险利率之谜”。由于在Mehra—Prescott模型中要解决风险溢价难题,相对风险厌恶系数必须很高,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Weil(1989)l率先对投资者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修正来解释股权溢价之谜,在这种效用函数下,投资者的消费跨期替代弹性是一个常数,并且与投资者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无关,然而这种模型的最终的结果却显示Weil不仅没有解

股权溢价研究

股权溢价研究 股权风险溢价(以下也称股权溢价),就是普通股权收益率与无风险证券(政府债券)收益率的差别。英文简称是ERP,即,Equity Risk Premium,或者Equity Premium。最早表达股权风险溢价类似概念的是约翰米勒(John Miller)1848年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他这样描写一个决定在土地上进行投资的农民决策:“他可能愿意在土地上追加投资以获得超额利润。 这部分超额利润,不论多少小,总是要超过风险的价值,一定的利息(不论从银行借贷的,还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he willprobably be willing to expand capital on it(for an immediate return)in any manner whichafford him a surplus profit,however small。beyond the value of the risk,and the interestwhich he must pay for the capital if borrowed.Or can get for it elsewhere if it is his own)米勒把利润分成三个部分:其一,借来款项的利息,也可以表述为资金的机会成本。这差不多相当于无风险利率;其二,与这项投资相关风险的价格。 这其实类似于股权溢价;第三部分,就是超额利润,用现代金融投资学语言来表示,就是“a”——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获取的超额利润。继米勒之后,奈特(Knight)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中回顾了1920年之前的全部关于利润构成的经济学文献,分析了其中对风险的论述,指出研究中的不足。那些文献都没有区分可衡量和不可衡量的风险,后者奈特定义为不确定性,这两类风险奈特都认为应该得到经济利益补偿。 可衡量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额外经济利益补偿,奈特已经揭示出股权溢价的本质。在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这种可衡量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溢价终于显示出其强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长期投资回报率向均值回归的迹象非常明显。以美国市场为例,以一年为比较周期,股权风险溢价的波动率为20%;如果以10年为比较周期,股权风险溢价的波动率大幅下降到6%。 如果我们观察1900-2005年这105年以来的世界主要股票市场表现。就可以发现他们的股权风险溢价也表现出超乎想象的稳定性。股权溢价研究的意义在于:1,它是资产配置中的重要因素。投资者需要比较各种风险资产、无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才能进行资产配置决策。

中国股市发展史

中国股市历史详述 股市的诞生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整个社会都弥漫着除旧布新的气息和不破不立的激情,但是同时各种新潮思想也随时要应付相应的政治风险。 笔者认为资本市场构想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常佩服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部的那20个研究生。他们在1984年写的一篇“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引爆金融界。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直接引发了当时的股份制热潮。 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票面50元)。 飞乐当时得天时地利人和,在1984年7月,上海颁布了一个地方性法规-《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规定》,飞乐抓住这一次机会,一切都顺理成章的发生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国第一张上市公司股票 就这样,“小飞乐”承担起了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零的突破。 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曾于1984年公开发行“飞乐音响”股票)开

设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部诞生,产生了股票交易。 ●这一阶段,涉及到两个重要人物 黄贵显(静安分公司经理,后更名为静安证券营业部)主导“飞乐音响”股票的发行,在1986年9月静安营业部开设交易柜台批准成立,在他的努力下新中国真正意义上出现了股票交易 黄贵显在静安证券交易部 秦其斌(前飞乐音响董事长) 一个很有想法也很果断的人,跟吴邦国关系很要好,在领导下面自然得做出点成绩来啊,1984年上半年,他便提出了股份制的构想,通过发行股票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集资。 秦其斌在接受采访 量变到质变:由于后续股票交易的火爆,已经越来越多的股份制公司开始发行股票,为了规范化,同时加深金融改革,大的背景是改革开放-证券交易所应运而生。 1990年11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以当日为基日,基日指数定为100点。有上证综合指数,俗称“沪指”。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评估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预测模型

评估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预测模型 摘要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价值(VaR)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现存着很多种VaR模型。这里我们仅对方差-协方差法进行研究。把它应用在中国股票市场指数上(2000.5.08-2005.4.29),然后对2003.5.12-2005.4.29的数据,根据Christoffersen检测法评价它们的预测结果。 关键词VaR;方差-协方差法;指数;收益;分位数,Christoffersen检测法 近二十年来,由于受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现代金融理论及信息技术、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波动性,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不仅严重影响了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和生存,而且还对一国乃至全球金融及经济的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因此在最近十年得到了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引入了风险管理,很多著名商学院都已把它作为金融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在这里要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价值(VaR)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 1VaR 1.1VaR的定义 VaR是Value at Risk 的缩写,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范围内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某一特定的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A在给定的持有期内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可表示为: 其中,表示证券组合在持有期内的回报。上式表明,在持有期内该证券组合的回报低于的概率为。 1.2对VaR计算方法的简要介绍 从VaR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VaR实际上就是投资组合收益分布的一个分位数。计算VaR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 2)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 3)建立在极值理论基础上的VaR方法(the EVT-based VaR method); 4)方差—协方差法(Variance-covariance methods)。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 现如今中国股票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巨大的成绩。股票市场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股票市场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股票市场的初创阶段(1990——1992),1990年上交所成立,尽管当时规模有限,但标志着中国的股票市场进入了从小柜台到大市场的新时期。第二阶段股票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阶段(1993——2001),该阶段股票市场大起大落,政府行为成为股市最主要影响,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标志着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建立,也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建设步入新阶段。第三阶段股票市场的调整与创新阶段(2002——),该阶段的显著特点是我们开始关注中国的具体国情,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股票市场制度,并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我国股票市场制度。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股票市场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在中国股票市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股市功能导向存在误差,股市和宏观经济之间缺乏联系。 目前,中国股票市场参与者的投资理念存在问题,投资者往往不会考虑长期价值投资,只采取短线投资行为。股市参与者对股市的未来预期和上市公司是否盈利不存在直接关系,而是主要看参与者在消息市中的信息捕捉能力,这使得股票市场的投资能力弱化,出现投机行为过度的现象。另外,中国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不强,融资手段也较为单一。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进入到股市十有八九是赔钱的,群众对股市明显缺乏信心。 二、“政策市”成为股市发展制约因素,企业“圈钱”行为未得到有效遏制。 中国股市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股市始终跟着政府的发展思路而不断变化,并不符合市场规律,与西方较为成熟的股市相比差异明显。另外,企业通过上市“圈钱”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类似“银广夏”等事件对股民信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种行为也伤害了众多的中小股民。 三、股市内部环境有待改善,制度建设急需加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股票市场的内部环境急需改善,相关制度也急需建立和完善,因为依靠法律制度保护股票市场的发展才是正路,行政干预过多只会影响股市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四、治理结构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差。 股本结构不合理,股权过于集中。股权流动性差。激励机制不合理,激励手段落后。股票市场的未来展望

我国上市公司因素与股票市场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因素与股票市场风险 关系实证研究 课题研究人:胡伟东、王明涛、黎金龙 报送单位:齐鲁证券有限公司、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内容提要 文章定量分析了上市公司业绩、治理结构、股权分置、信息披露等公司因素对股票市场风险的影响;并实证研究了总体公司因素对我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影响程度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上市公司业绩、公司治理结构、股权分置、信息披露、市场风险 一、问题的提出 股票市场风险是股票投资者关注的主要风险,也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研究股票市场风险的影响因素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研究它对股票市场风险的影响是证券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这类研究文献中,多数是研究公司基本财务指标与公司系统风险beta值之间的关系。Beaver等(1970)研究了1947-1956年和1957-1965年纽约证券市场307家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对股票beta值的影响;吴世农等(1999)

研究了1997年10月-1998年10月上海股票市场200家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股票beta值的关系,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总资产增长率、财务杠杆与股票beta值呈正相关关系,股利支付率、流通规模与股票beta值负相关的结论,与财务理论一致;但得出的流动比率、盈利波动性分别与股票beta值呈正、负相关关系,却与财务理论相佐。 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了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而间接分析了公司治理对股市风险的影响。Shleifer和Vishny(1986)研究表明,当公司存在大股东,且大股东有监督公司经理层的动机和能力时,对公司绩效有正面影响;但当大股东缺乏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制约时,就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人收益”,降低公司的价值;La Porta 等(1999) 认为,拥有足够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第一大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剥夺行为,提高公司的价值。晏艳阳、刘振坤(2004)认为,在国有控股型公司中,股权集中度越高,绩效越差;在法人控股公司中,二者没有显著相关关系。Stulz(1988)发现,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时,持股比例的上升会提升

资产评估师 cpv 《评估实务二》-分章节讲义-股权资本成本

第12讲股权资本成本 第三节折现率的确定 折现率与收益口径的匹配关系如表3-8: 表3-8 折现率与收益口径的匹配关系 【历年真题·多选题】下列关于折现率与收益口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折现率应当与其对应的收益口径相匹配 B.利润总额对应税后的权益回报率 C.净利润对应根据税后权益回报率和税后债务回报率计算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D.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对应税后的权益回报率 E.息税前利润对应根据税前权益回报率和税前债务回报率计算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正确答案』ADE 『答案解析』利润总额是税前的,对应税前的权益回报率,选项B不正确;净利润对应的是税后权益回报率,选项C不正确。 【知识点】股权资本成本 测算股权资本成本的常用方法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三因素模型和风险累加法。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计算公式

(1)无风险报酬率 一是没有违约风险或违约风险可以忽略; 二是没有投资和再投资风险。 实务中,无风险报酬率通常选取与企业收益期相匹配的中长期国债的市场到期收益率。 (2)β系数(β系数是衡量系统风险的指标) 影响β系数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①反映股票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指数种类的选择。(沪深300、上证180、上证50、红利指数等) ②观察间隔期的选择。 股票收益可能建立在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日的基础上,对回报率的预测越频繁,对协方差的估算以及对β系数的测算就会越准确。但当某种股票很少交易时,在没有成交或停牌期间的收益率为0,由此引起的偏差会降低该股票的β系数。使用每周或每月的收益率就能显著降低这种偏差。 ③样本期间长度的选择。 公司风险特征无重大变化时,可以采用5年或更长的样本期间长度;如果公司风险特征发生重大变化,应当使用变化后的年份作为样本期间长度。 在采用收益法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评估时,一般是通过在公开交易市场中选择与被评估企业类似的公司作为可比公司,用可比公司的β系数并经一定的调整后间接地得出非上市公司的β系数。 β系数的调整: β权益(不特指)-包含财务风险的β,包含财务杠杆的β,包含负债的β; β资产-不包含财务风险的β,不包含财务杠杆的β,不包含负债的β。 因为两个公司的资本结构不一定相同, 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β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β权益×所有者权益+β负债×负债 又β负债=0(负债使用账面价值,风险为0,因此其β=0) 得:β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β权益×所有者权益 考虑所得税的影响,负债用税后负债。

中国股票市场的现状

中国股票市场的状况及相关改善意见 摘要: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已形成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道路,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投资者积极性不断提高,制度性建设日趋完善。但股票市场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性仍较为明显。2007年股票市场看似迎来了发展契机,股权分置改革初具效力,但2008年随后进入蛰伏期,股市发展陷入困境。 关键词:中国股票市场产生问题改善意见 引言 中国证券市场也开始摸索到投资银行的经营之路。目前,我们国的投资银行尚不成熟。我们老是喊着口号,要和国外投资银行竞争。事实上,我们的投行和国外的投行之间的差距, 并不在市场的占有率方面,而是在控机制、执行能力和职业操守上。我们的很多投行,没有业务定位,没有控制度,可以一个人说了算。我国投行现有的一些制度是从借鉴过来的,仍很不完善。 一、中国股市在逆境中产生和混乱的局面 中国的证券市场的产生不是某个天才的智慧成果,也不是大家有意为之而生,而是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投资者自发推动而起的。中国股票市场的开始真正是在当年的。 1988年,特区尝试对一些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选择了5家企业作为股票发行上市的试点,其中包括一家由几家农村信用社改组而成的股份制银行,这就是后来让无数股民爱恨交织的深发展(发展银行,股票交易代码为000001), 由此产生了经人民银行批准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第一支股票。发展银行是1987 年初经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决定,在特区筹建的第一家股份制、区域性、综合性银行,采取向社会发行50万股(面值20元)的人民币股票,17万股(面值100 元)的港币优先股股票,筹资人民币1000万元,港币1700万元,作为发展银行的资本金。当然,更早些时候,还有金杯汽车发行股票,但那还不算是规的形式。 后来,大家开始交易股票,发现买股票不仅可以分红,而且还可以从买卖股票中赚钱。在当时的情况下,几支股票分红的比例很高,而且还有送股和配股,加上股票的价格在涨,所以投资收益率相当可观。在1988年,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使得股票的柜台交易成为可能,当时的交易场面非常火爆。这就是中国的证券市场最早期的状况。 然而,事态很快出人意料地发生了逆转。炒股票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狂热, 很多人都不去上班了,天天去关注股市。那时候,交易还都是通过人工写牌来报价,写在经济特区证券公司的一块大的白色牌子上面。每天发放200个号,大家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