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代谢能力

乳糖代谢能力
乳糖代谢能力

生命素养健康管理

■定义

你喝一杯以上的牛奶会有不舒服吗?许多人,尤其是亚洲人会有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这种症状来自于牛奶中的乳糖,因体内缺乏有活性的乳糖酶,无法分解这些乳糖,被称为“乳糖不耐受”。

哺乳动物在生下来的最初几年都含有这种活性的酶。在此之后,这种酶活性降低,同时也降低了大量牛奶的消化能力。但是,有些人在一生中都产生乳糖酶,可以喝牛奶而不会产生不舒服。在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中,乳糖酶的活性介于0-100%。

通常情况下,MCM6基因编码乳糖酶。不同基因型乳糖酶的活性不同,对乳糖的代谢能力也不同。其他基因也可能会影响乳糖代谢的能力。

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来说,乳糖酶在2岁以前可维持较高活性,大多数人的乳糖酶活性持续至2-15岁,然后逐渐下降至成年人的水平,大约为正常婴儿酶活性水平的10%。然而目前只在部分人类身上发现,乳糖酶可保持活性至成年甚至终生。人类祖先的乳糖酶最初也像其他动物一样没有持续性的,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动物被驯养为家畜,人们采集动物乳汁饮用或制成奶制品,作为日常饮食的重要部分,人类对饮食习惯不断适应过程中,经历了自然选择压力而获得乳糖酶活性的持续性;由于不同的饮食环境及习惯的不同,乳糖不耐受也存在由遗传决定的种族差异,白种人特别是北欧人群发生率明显要低,如北欧2%-15%、中欧9%-23%、美国白种人6%-22%,印度北方20%-30%,而在亚洲患病率可达95%-100%。

在人体的肠道有无数帮助分解食物的酶,其中乳糖酶在小肠黏膜双糖酶中成熟最晚,含量最低,最易受损,恢复也最慢,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乳糖被乳糖酶水解为半乳糖及葡萄糖后被机体吸收。当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或酶活性降低,乳糖无法被分解,滞留在肠道中,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成乳酸和CO2 等气体,由于渗透压改变,导致大量水分进入肠腔,引起肠胀气、肠痉挛、腹泻等症状。

■素养生活方式

当婴儿遭遇乳糖不耐症时,妈妈不妨在饮食中控制,以减轻婴儿出现乳糖不耐症的风险。

1.喝特殊配方奶粉

如果婴儿天生乳糖酶缺乏,可以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喝“免敏奶粉”作为一种特殊的婴儿配方奶粉,适用于少数先天对牛奶蛋白或者乳糖过敏、因乳糖不耐受而引起腹泻的婴儿。这种特殊配方的奶粉在蛋白质上也做了一定的调整,是婴儿腹泻时期可以放心食用的特殊诶放奶粉。

2.少量多次引用

每一个乳糖不耐受的婴儿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不同,有的孩子喝一杯奶出现腹胀、腹泻,有的孩子喝半杯奶会出现反应。这表明,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对奶制品是可以耐受的,所以不妨尝试着把1杯奶分成2次喂,或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也可以化解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或者使孩子不发生乳糖不耐症的症状。

3.配合谷物一起吃

一般来说,孩子在空腹的情况下喝牛奶,症状会比较严重,不过混合膳食喂养时,牛奶的乳糖浓度可能在特定环境中得到“稀释”。所以,可以让孩子在喝奶前或者喝奶时吃一些饼干,会减少肠道排气和缓解不适的感觉。如果喝奶粉,可以尝试加入一些麦片同吃也是一个好方法。

4.牛奶面点混着吃

牛奶面点是指牛奶和面,然后采用蒸、炸、烘等不同方式制成各种面食,例如牛奶馒头、牛奶麻花、牛奶面包,这些面点松软可口,营养丰富,可以作为婴儿早餐的选择。

5.巧喝酸奶

酸奶是加入一定乳酸菌后经过发酵而生成的。发酵过程使原奶中20%-30%的乳糖分解成了乳酸,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了小的组分,钙、铁、锌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也被分解出来,所以,对于乳糖不耐症的婴儿来说,更为容易消化的酸奶是个不错的选择。

■素养饮食

1.无乳糖配方奶或鲜牛奶

在婴儿配方奶的成分中以麦芽糖或葡聚糖类替代乳糖的无乳糖配方奶粉,其中蛋白质、脂肪和其他成分仍保留配方奶成分。无乳糖鲜牛奶是在饮用前加乳糖酶于鲜牛奶中,将鲜牛奶中的乳糖消化分解,然后饮用。

2.豆乳

以黄豆为基础经特殊制造的配方奶称黄豆配方奶,黄豆不含乳糖,蛋白质以黄豆蛋白为主,另加甲硫胺酸和牛磺酸。这种配方豆奶虽与未经特殊制造的豆浆和黄豆粉不同,较适合婴儿的生长发育,但也不宜长期服用。

3.谷类或麦类食品

满3个月后的患儿可添加谷类或麦类食品,对腹泻不很重者多能见效。

4.酸乳

在新鲜牛奶中加乳酸菌发酵制成的酸乳,部分乳糖已分解成乳酸,成为少乳糖制品。酸乳应保存在0-10℃环境中,且不宜超过14天,饮时不必加热,但对不习惯冷饮的患儿可稍加温。未变质的酸乳不应有气泡和酵母味,表面不应出现霉菌或霉斑。另有乳酸杆菌奶粉,加水冲成牛奶后,放置在温水(40℃)中4-6小时即成为酸乳。

■素养管理

1.少量多次

每个人的乳糖不耐受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减少饮用量后就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对这部分人群来说每天多喝几次,一段时间后在增加食用量,使胃肠慢慢的适应后,症状会有所减轻或完全不会发生任何症状。

2.避免空腹喝牛奶

与其它食物一起进食,可缓慢消化过程,减轻不适感。一般来讲,乳糖不耐受者空腹喝奶会有较重症状,但与其它谷物类食物共同进食时,牛奶中的乳糖浓度在特定环境中得到相应的“稀释”,是乳糖不耐受程度降低。喝奶前吃些饼干、面包会减少排气和不舒服感觉。

3.喝酸奶

对于大多数乳糖不耐受的人来说,喝酸奶应该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酸奶是在牛奶中加入一定乳酸菌经发酵后制成的,发酵过程使得原奶中的20%—30%的乳糖被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也分解成为较小的组分,使其更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同时,酸奶中的乳酸菌对于正常人群也同时具有助消化的功能。所以对饮用牛奶后常有腹胀、腹泻者的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最为适宜。

4.干酪

干酪是乳制品中的最佳食品,也是乳糖不耐受人群的理想奶制品,因为牛奶在加工干酪的过程中95%以上的乳糖都已经随乳清排除。干酪的主要成分是酪蛋白和脂肪,并经对人体有益的菌种发酵使得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消化吸收。目前我国的干酪市场刚刚起步,品种和风味不断增加,随着人们对乳制品营养的逐步认识,可以说各种各样干酪产品一定会有一种适合你。

5.以其它乳制品代替(生命健东方素养肽素乳固体饮料、冰淇淋、奶昔等)代替鲜奶:这些食物仍有乳糖,但绝大多数人对这些食物的耐受程度较高,可以找出适合的种类及可耐受量来代替鲜奶。

运动与脂肪代谢

运动与脂肪代谢 安静、运动时骨骼肌的主要供能物质之一。 第一节运动时脂肪分解 一、概述 60%—65%最大摄氧量或以下强度运动,脂肪分解能够提供运动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一)长时间运动时骨骼肌细胞燃料的选择 每克脂肪完全氧化可产生ATP的克数就是糖的2.5倍;糖原以水化合物的形式储存在细胞内,而脂肪则以无水的形式储存,以脂肪分子形式储能具有体积小的特点。 (二)运动时脂肪的供能作用 运动肌对各种供能物质的利用比例主要取决于运动强度及运动持续时间。 1、在短时间激烈运动时,无论就是动力性运动还就是静力性运动,肌肉基本上不能利用脂肪酸。 2、当以70%—9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在开始运动10—15分钟以后。 3、在低于60%—65%最大摄氧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中,尤其就是在60%最大摄氧量以下强度的超长时间运动中,脂肪成为运动肌的重要供能物质。 (三)运动时脂肪参与供能的形式与来源 1、运动时脂肪参与供能的形式 (1)在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中,脂肪酸可经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与水。这就是脂肪供能的主要形式。 (2)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生成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与丙酮,合称酮体。酮体参与脂肪组织脂解的调节。 (3)在肝、肾细胞中,甘油作为非糖物质经过糖异生途径转变成葡萄糖,对维持血糖水平起重要作用。

2.参与骨骼肌供能的脂肪酸来源 (1)脂肪组织(即脂库)储存的脂肪; (2)循环系统即血浆脂蛋白含有的脂肪; (3)肌细胞浆中的脂肪。运动时人体基本上不利用肝脏内储存的脂肪。 二、运动时脂肪(甘油三酯)分解代谢 (一)脂肪组织中脂肪分解 1.脂肪酸动员 2、脂肪分解:甘油二酯脂肪酶与甘油一酯脂肪酶的活性比甘油三酯脂肪酶大得多。 3、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与甘油:甘油三酯—脂肪酸循环(甘油产生后基本上全部被释放入血,大部分脂肪酸在脂肪细胞内直接参与再酯化过程) (二)血浆甘油三酯分解 (三)肌细胞内甘油三酯分解 1、肌内甘油三酯含量:每千克骨骼肌内甘油三酯含量平均值为12毫摩尔 2.肌内甘油三酯分解:骨骼肌内LPL也就是甘油三酯水解的限速酶,它与脂肪组织内LPL相似,也受多种激素调节。它的活性受低浓度肾上腺素、胰高糖素抑制,受高浓度肾上腺素、胰高糖素激活。在超过1小时的长时间运动中,骨骼肌内LPL 活性提高近两倍,而脂肪组织内仅提高约20%。训练影响骨骼肌LPL活性,在耐力训练中这一作用更明显。 3.肌内甘油三酯的供能作用:在70%最大摄氧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脂肪酸供能的75%来自肌内脂肪。肌内甘油三酯水解速率平均值就是每100克肌肉2—5微摩尔/分,在有氧代谢能力强的慢收缩肌纤维中甘油三酯消耗最为明显。 第二节运动时脂肪酸的利用 运动时骨骼肌氧化的脂肪酸依靠肌内甘油三酯水解与摄取血浆FFA,随运动时间延长,血浆FFA供能起主要作用。 一、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及其转运率

人体脂肪代谢的调控和调动

人体脂肪代谢的调控和调动 人体摄入的大部分)脂肪经胆汁乳化成小颗粒,胰腺和小肠内分泌的脂肪酶将脂肪里的脂肪酸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单酯(偶尔也有完全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水解后的小分子,如甘油、短链和中链脂肪酸,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甘油单脂和长链脂肪酸被吸收后,先在小肠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和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形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脂肪细胞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脂蛋白脂酶,以及脂肪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胰岛素受体及其他肽类激素和腺苷受体都参与这一过程的调节。 (1)脂蛋白脂酶(LPL):脂蛋白脂酶由体内脂肪细胞合成,然后释放到血液中附着在毛细血管的表面。其功能是将与其接触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三酰甘油(甘油三酯)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α-磷酸甘油。前者进入脂肪细胞内,与磷酸甘油结合生成三酰甘油。由于人类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的能力很弱,因此在脂蛋白脂酶作用下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就成为体内脂肪细胞合成三酰甘油所需要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因此脂蛋白脂酶在调节人体局部脂肪沉积上发挥着一定的功能。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受机体营养状况及相关激素的调节,空腹及营养不良时其活性降低,进食后其活性增高。胰岛素可以增加脂蛋白脂酶的合成,而脂解激素则使脂蛋白脂酶活性受到抑制。 (2)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通过降低脂肪细胞内cAMP的浓度来抑制三酰甘油脂肪酶活性,减少三酰甘油的水解,促进水解后的游离脂肪酸再酯化。胰岛素是体内主要的抗脂解激素。当胰岛,素水平下降时,体内脂肪组织的脂解过程加快,血中游离脂肪酸和磷酸甘油浓度增高。 (3)儿茶酚胺:人类脂肪细胞上分布着许多α2和β1,受体,儿茶酚胺主要就是通过脂肪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来调节脂解反应。 儿茶酚胺通过。α2受体抑制脂解,通过β1受体刺激脂解。人体不同部位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是不相同的。无论男女,腹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促进脂解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均强于股部,绝经前女性股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脂解反应性明显下降,而妊娠晚期和哺乳期女性股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脂解反应性明显增强。造成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分布在这些部位脂肪细胞上的。α2和β1受体的数目、比例及活性不同有关。 (4)性激素:性激素在促进脂肪细胞脂解反应区域性差异的发生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女性激素可以促进脂肪细胞α2受体的活性来达到拮抗儿茶酚胺的脂解作用。 (5)其他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泌乳素、胰高血糖素等均可促进脂肪细胞的脂解反应。 肪细胞的代谢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体内脂肪细胞的代谢过程是一个非常活跃、从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脂肪细胞一方面不断地从血液中摄取食物分解后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然后在细胞内将游离脂肪酸与由葡萄糖合成的。α-磷酸甘油结合生成磷酸三酰甘油。

运动强度及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燃脂人群必读

运动强度及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燃脂人群必读 减脂是个体力活儿,如何科学减脂,有时候需要了解我们的身体如何代谢脂肪,运动强度及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相信想要减脂的人,一定看到关于减脂的建议:持续有氧运动三十分钟以上对减脂才有效。天涯也说过这类的话,但这句话是有漏洞的,也就是虽然可以缩减一定量的脂肪,但这句话并没有给出科学减脂的指导,甚至可能会误导一些朋友,以为运动时间很短就不会减脂。这句话再加上一点限定条件才是完整的,或许这就是需要大家了解的东西,也是减脂人群应该注意的前提条件。我在这里直接给出结论,在运动强度为65%VO2max,持续三十分钟以上的运动,可以燃烧可观的脂肪量,当然持续时间越长燃烧的越多。这可能有些不大好理解一些术语,实际上就是中等强度的运动燃脂最可观,效率最高。能够体会到运动很累,但还不至于大喘。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一张图。这张图描述了不同运动强度对肌糖原、肌肉中的甘油三酯(脂肪)、血浆游离的脂肪酸(脂肪)和血浆葡萄糖消耗占比。可以清晰的看到65%VO2max运动强度时,肌肉中的甘油三酯和血浆游离的脂肪酸供能比例最大。实际上,在25%VO2max运动强度时,运动开始30分钟和2小时后相比,总的脂肪和糖的氧化率

改变很小。但在65%VO2max运动强度时,脂肪酸释放入血的量及对血糖的利用随着时间延长不断提高。在这种运动强度下骑行2小时后,脂肪和糖的氧化比例与运动30分钟后比较无改变。在65%VO2max运动强度时,肌肉内甘油三酯和糖原在总能量供应比例中随着时间推移(>90分钟)越来越小。也就说当持续65%VO2max运动强度90分钟以上,主要以血液中的糖和脂肪酸分解供能,燃脂最佳。所以说,其实只要是运动就会伴随着燃脂,并不存在不燃脂的说法,只是强度较小的运动对燃脂贡献较小。另外,持续的中等强度运动,并且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燃烧可观的脂肪,不然也不会分解太多的脂肪。参考资料:[运动营养].(英)莫恩本文属威猛士健身原创,欢迎关注威猛士健身微信公众号:tyyjjs

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内容摘要: 维生素是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它对人体的作用不同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既不能给体内提供能量,也不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虽然很少,但其在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很大。它的生理功能是主宰体内营养成分的分配,调节体内的生理机能或代谢过程,充当辅助酶素,促进体内各类生物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长期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会导致体内物质代谢的紊乱或发生相应的特异性病变。 有的人认为,既然维生素对人体益处很大,就应该多吃维生素。这是不对的。缺少维生素对人体生长发育不利,多吃了个别的维生素也会影响健康。例如,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D,就会引发高血钙,使软组织硬化,容易产生疲乏、头痛、多尿等病症。有些维生素吃多了,虽然不会危害健康,吸收后还会分解排泄出来,造成浪费。因此,不可溢服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机能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和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其种类多、理化性质不相同。维生素的营养价值是通过组成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参与体内的物质和量代谢,是代谢调节、维持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之一。 1、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维生素A(包括A1和A2两种)亦称抗干眼醇。纯品为淡黄色结晶体,属脂溶性维生素,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也易被紫外光破坏;与三氯化锑混合产生深蓝色,可以此特征鉴别维生素A。其前身为胡萝卜素。 维生素A的醛是视网膜内感光色素(视紫质)的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眼睛在黑暗情况下的视力。缺乏维生素A时则会患干眼症和夜盲症。维生素A也是上皮组织细胞和骨骼细胞分化时的调节因素,能维持上皮组织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加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并能促进儿童生殖器功能的正常发育,缺乏它时可引起生殖功能衰退,骨骼成长不良、生长发育受阻以及眼部、呼吸道、泌尿道和肠道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等。长期缺乏维生素A,还会引起皮肤、粘膜的上皮细胞萎缩、角质化或坏死。 维生素B1是维生素中最早被发现的,其在动物和酵母体中主要以焦磷酸酯(或称“焦磷酸硫胺素”)的形式存在,在高等植物体中有自由维生素B1存在。如果缺乏它,则依靠糖类代谢产生能量来维持功能的神经系统会首先受到影响,产生多发性神经炎、脚气病、下肢瘫痪、浮肿和心脏扩大等症状。此外,维生素B1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促进人体发育。 维生素B2的磷酸衍生物是某些重要氧化还原酶的辅基。其进入人体后磷酸化,转变成磷酸核黄素及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与蛋白质结合成为一种调节氧化还原过程的脱氢酶。脱氢酶是维持组织细胞呼吸的重要物质。缺乏它,体内的物质代谢会发生紊乱,出现口角炎、皮炎、舌炎、脂溢性皮炎、结膜炎和角膜炎等。 维生素B6为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的总称。是肌体内许多重要酶系统的辅酶,参与氨基酸的脱羧作用,色氨酸的合成,含硫氨基酸的代谢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等生理过程。是动物正常发育、细菌和酵母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 孕妇缺乏维生素B6,常造成婴儿体重不足,容易发生痉挛、贫血、生长缓慢等现象,智力发育也较慢,所以在怀孕期间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6,以供给胎儿发育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治疗妊娠期的恶心和呕吐。 维生素B6也可用于受放射性照射而引起的呕吐及乘车船引起的呕吐。也可用作癞皮病及其它营养不良症的辅助治疗。 维生素B12有人称它为造血维生素,这是因为它含有金属元素钴,当人体缺钴时,会引起食欲不振、皮肤苍白、头昏和贫血等症状。维生素B12参与脂肪、糖类的代谢和核酸、胆碱、蛋氨酸的合成过程。对肝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一定作用。因此,除主要用作治疗恶性贫血病外,还用来治疗传染性肝炎,恢复

高中生物 《脂质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说课稿

高中生物《脂质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 系》说课稿 (三)《脂质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说课稿我们吉林省高中还没有实行新课程,但是我们的理念和行为已经沐浴着课改的东风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的理念、方法正改变着我们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现行教材必修本第一册的第三章《新陈代谢》的《人和动物体内的三营养物质代谢》的《脂质代谢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一节。教学流程图图片世界肥胖大会引出肥胖问题观察、思考图片肥胖人及减肥板书课题肥胖概念和标准讨论、分析分析、总结脂肪来源讲述黑熊冬眠前后体内物质变化分析、总结脂肪的去路给出黑熊冬眠期间物质变化资料分析、总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分析、归纳联系减肥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肥胖的原因感受肥胖的烦恼探讨常见减肥方法是否科学分析、总结如何科学地预防肥胖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减肥方法给出相关资料,指导科学饮食习惯图片黑熊冬眠视频减肥药广告图示说明: 教师活动媒体使用学生活动师生共同活动教材分析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和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内容又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的内容与前面组成生物

体的化合物紧密联系,可以是化合物知识的延伸、应用部分,又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各种化合物的功能,三大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供能又直接关系着后面的细胞呼吸和代谢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知识内容。所以怎样完成本节的教学分重要。本节教学内容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健康以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个部分,分三课时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我将教材原有顺序进行调整,每讲一种物质的代谢联系该种物质与健康的关系,另外,我将糖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安排在前两个课时完成,我说的脂质代谢与健康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是第三课时的内容,这样既避免了一课时内知识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又可以处理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突出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又可以在第三课时将三种物质的代谢的内容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脂质代谢与健康的内容涉及的肥胖问题可以说是当今的热门话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减肥方法五花八门,对学生影响很大。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所以我在教学中提出有关肥胖这个中心问题,从中心问题出发解决脂肪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最后以解决肥胖问题来加强知识联系和强化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这样既有利于代谢途径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生物是统一整体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资料中抽象出理性的概

运动减肥与脂肪细胞的能量代谢

运动减肥与脂肪细胞的能量代谢 创新生科101班杨紫琦2010014870 随着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肌体的进化远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导致了肥胖这一“文明社会的疾病”日益肆虐。全球目前有 17 亿人体重超标, 需要减肥的人数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在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分解代谢,防止脂肪堆积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因此 ,运动在防肥减肥措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运动减肥的主要作用机理就要从脂肪组织的代谢上来看,而脂肪组织的代谢从根本上来看就通过脂肪细胞因子的指数的变化影响脂肪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使脂肪细胞凋亡,达到减肥的目的。 就拿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来说。有氧运动是通过促进甘油三醋水解和增强脂肪酸的利用来减少脂肪的堆积的。 但这也不表明,所有的运动都能引来脂肪的消耗的。下面就先从人体在运动时的能量供给谈一下这个问题。 人体在各种运动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给,即磷酸原系统、酵解能系统和氧化能系统。 ①磷酸原系统 又称ATP—CP系统,肌肉在运动中ATP 直接分解供能,为维持ATP 水平,保持能量的连续供应, CP 在肌酸激酶作用下,再合成 ATP。即: ATP→ADP+ Pi+ E(能量) ATP+ C←ADP+ CP 特点:磷酸原系统供能属无氧代谢,不需氧; 供能速度极快,功率大;肌肉中储量有限,最大强度运动持续供能时间6~8 秒,不消耗脂肪。 ②酵解能系统 又称乳酸能系统,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 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即: 肌糖元+ ADP+ Pi→乳酸+ ATP 特点:酵解能系统属无氧代谢,不需氧; 供能速度快,功率较大; 代谢中间产物乳酸堆积, 使酶活性下降, AT P 生成有限;在20 秒以上的高强度运动, 1~3 分钟最大强度运动中起重要作用,不消耗脂肪。 ③氧化能系统 又称有氧能系统,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充分时,可以氧化分解提供大量能量。其中蛋白质主要是酶的作用, 用于损伤后的修补, 不是主要的能源物质,除非糖和脂肪用尽时,才启动蛋白质( 极限状态) ,一般用于赛后补充。即: 糖或脂肪+ ADP+ Pi+ O2→CO2+ H2O+ ATP 特点:氧化能系统属于有氧代谢,需要氧; 能源物质充足,可持续长时间运动; 不产生乳酸;供能速度慢,超过30 分钟即开始消耗脂肪。 根据以上三种运动中的能量代谢来看,只有持续三十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才能有效的进行脂肪代谢。所以在平时的运动减肥活动中,要注意运动的方式与持续时间,才能达到脂肪代谢的目的。但是同样的强度也不能过强,有效的运动与合理的饮食习惯相结合,才能锻

运动生物化学(1)--脂肪分解概述

第4章 脂肪代谢与运动能力 习 题 作 业 1、名词解释 1 —氧化 2 酮体 3 脂肪动员 4脂肪水解 5自由脂肪酸 2、填空题 6 脂肪酸氧化可分为 、 、 和 四个阶段。 -氧化和脂肪酸氧化的产物分别是 和 。 7 脂肪酸在 催化下在 部位活化成脂肪酰辅酶A,同时消耗 个高能磷酸键。 8 脂肪酸 -氧化在 部位进行,反应过程分为 、 、 和 等四个步骤,脱氢的辅酶分别是 和 。 9 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之一,包括 、 、;酮体生成与氧化的部位分别为 和 。运动时血液酮体含量的变化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关。进行相同定量负荷后,经训练的运动员血液酮体含量比未经训练的正常人 。 10 运动时肌肉利用的脂肪酸的三个主要来源是 、 和 。 11 影响运动时血浆游离脂肪酸供能的因素包括 、 、 、 、 。 12 甘油分解的第一步是在 酶催化生成 ,然后再由酶催化脱氢生成 ,后者进入 代谢途径。 13 酮体虽在 生成,但由于没有氧化酮体的酶,只能在 利用。由于长时间运动会引起血糖降低,影响脑组织对血糖的利用,且酮体能透过血脑屏障和肌肉的毛细血管壁,因此,酮体是长时间耐力运动时 和 的补充能源。 14 酮体是 性物质,长时间持续运动时,由于酮体生成增加,大量酮体进入血液,引起血液酸碱平衡。故认为酮体与长时间运动所引起的 有关。

15 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 ,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 。因此,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至稳定状态时的重要能源物质。 三、单项选择题 16 1摩尔20碳饱和脂肪酸可进行几次 -氧化,分解成几摩尔乙酰辅酶A( )。 A、10次 -氧化,10摩尔乙酰辅酶A B、9次 -氧化,9摩尔乙酰辅酶A C、9次 -氧化,10摩尔乙酰辅酶A D、10次 -氧化,9摩尔乙酰辅酶A 17 长时间耐力运动时,酮体的生成增多对( )最重要。 A、肝 B、脑 C、心肌 D、肾 18 -氧化的终产物是( )。 A、乙酰辅酶A B、CO2、H2O C、尿素 D、乳酸 19 当脂肪酸 -氧化的每次循环中,不生成的化合物是( )。 A、H2O B、脂酰辅酶A C、NDAH + H+ D、 FADH2 20 脂肪酸 —氧化中第二次脱氢的受体是( )。 A、NAD+ B、FAD C、FMN D、NADP+ 21 16 C的软脂酸经 —氧化,最终可生成( )乙酰辅酶A。 A 、6 B 、7 C 、8 D 、9 22 甘油进入糖代谢途径时,首先形成化合物是( )。 A、3-磷酸甘油酸 B、3-磷酸甘油醛 C、1,3-二磷酸甘油酸 D、甘油醛 23 体内可快速动用的脂肪一般是指( )。 A、皮下脂肪 B、肠系膜脂肪 C、肌内脂 D、磷脂 24 脂肪氧化、酮体生成和胆固醇合成的共同中间产物是( )。 A、乙酰辅酶A B、乙酰乙酸 C、乙酰乙酰辅酶A D、丙二酰辅酶A 25 活化脂肪酸不能直接穿过线粒体内膜,需要借助内膜上的()转运机制。

糖代谢与运动能力

糖代谢与运动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长时间运动血糖下降时首先受影响的是()。 A、肺 B、肝 C、脑 D、心 2、随着耐力运动的进行和肝糖原储备下降,维持血糖水平恒定是主要靠()。 A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B 乳酸、丙氨酸、甘油在肝内的糖异生 C 脂肪酸转变为糖 D 生糖氨基酸转变成糖 3、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生成大量乳酸,运动后乳酸消除速率受()的影响。 A、膳食含糖量 B、运动负荷 C、休息方式 D、休息间歇时间 4、长时间耐力运动时,血糖浓度变化总趋势是()。 A变化不大 B 上升 C 下降 D 不变 5、血乳酸浓度是乳酸的()平衡的结果。 A生成 B 生成和消除 C 消除 D 氧化 6、短时间剧烈性运动后,血糖浓度变化的总趋势是()。 A上升 B 不变后上升 C 下降 D 基本稳定 7、肌糖原的储量是()运动的主要限制因素。 A极量强度 B 60-85%V o2max C 60% V o2max 以下 D 90-120%V o2max 8、糖异生作用主要在()之间进行。 A、心肌-骨骼肌 B、肾脏-骨骼肌 C、肝脏-骨骼肌 D、脾脏-骨骼肌 9、对血糖水平的恒定化调节的器官是()。 A、脑 B、肾 C、肝 D、骨骼肌 10、糖酵解的终产物要转化成糖须经()。 A、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B、乳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鸟氨酸循环 11、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 A、70mg% B、80-120mg%

C、130mg% D、45mg% 12、影响肌糖原恢复的主要原因有()。 A、运动强度 B、持续时间 C、运动后膳食 D、运动量 13、()途径不参与肝脏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A、糖的有氧氧化 B、糖原分解 C、糖原合成 D、糖异生 14、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 A、肝 B、心 C、肾 D、骨骼肌 二、多项选择题 1、运动时肌糖原的动用量与()有关。 A、运动强度 B、持续时间 C、肌纤维类型 D、运动水平 2、随着运动的进行,肌肉摄取血糖的量增加,这与()有关。 A、运动强度 B、运动前肌糖原的储备量 C、持续时间 D、运动前膳食 3、下列有关长时间运动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作用,正确的是()。 A、用于维持中枢神经的正常机能 B、提供肌肉氧化供能的底物 C、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D、合成肌糖原 4、运动时和运动后乳酸消除的途径有()。 A、彻底氧化成CO 2和H 2 O B、转化成氨基酸 C、经乳酸循环合成葡萄糖或糖原 D、转化为甘油 5、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上起重要作用的两条代谢途径是()。 A、糖原合成与分解 B、糖的有氧氧化 C、糖酵解 D、糖异生 6、长时间运动时,既是葡萄糖分解的产物,又是异生为葡萄糖的原料的中间产物是()。 A、甘油 B、乳酸 C、丙酮酸 D、丙酮

脂肪对运动能 力影响的生物化学探析

脂肪代谢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生物化学探析 杜亚军 (安康学院体育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脂肪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在运动训练中,脂肪供能对运动成绩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对运动时脂肪代谢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进行探析,为运动员教练员在以后的比赛训练中提供科学的理论知识。 关键字:脂肪酸;生物化学;运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脂肪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能源物质,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世纪研究的焦点是运动时脂代谢与肌肉能力的关系,20世纪初,津泽(zuntz,1911)证实脂肪作为一种能源物质可直接氧化,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用同位数标记研究确定了脂肪组织中的脂肪以脂肪酸的形式转运到肌细胞利用。现在研究证明,糖和脂肪酸是运动时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但在运动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特点。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生物化学原理为基础,探讨脂肪代谢对运动能力影响的机制,为提高运动能力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1 脂肪的概述 1.1 脂肪是体内最佳储能形式和最大储能库 在生物体中,当能量摄入大于支出时,可将糖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转变为脂肪而储存于皮下、大网膜、肠系膜等处的脂肪组织中。脂肪作为储能物质的优越性有:(1)储存能量大储存能量可达10多公斤;(2)单位重量的脂肪所占的体积小,由于它是疏水物质,储存时很少与水结合,每存储1g脂肪仅占体积1.2ml。而1糖原是脂肪的四倍;(3)单位重量的脂肪产能又多,因此脂肪是理想的储能物质[1]。有数据显示[2],正常成年男性脂肪占体重的15%~20%,女性为20%~25%,以80kg体重成年男性脂肪占体重15%计算,脂肪储存总能量可达12公斤之多,约为糖储量的24倍。脂肪的氧化供能与糖比较,产生等量ATP脂肪的耗氧量比糖高10%,由此说明脂肪更适合于低强度运动时供能。而运动员经过长期耐力训练后,机体氧化脂肪的能力提高。 食物中的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胡萝卜素等不溶于水,而容于脂肪等有机溶剂,在食物中,它们常与脂类共存,特别是控制体重的运动员在长期节食期间也用注意适当补充脂肪,防止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 1.2 运动时脂肪的供能形式 运动过程中参与供能的脂肪主要来源于三个部位:1、脂肪组织(皮下、内脏周围)储存的甘油三酯;2、血浆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3、肌细胞的甘油三酯。运动过程中脂肪参与供能的形式主要有三种:1、以脂肪酸形式供给体内大多数组织,如骨骼肌、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