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磷对下辽河平原稻田土壤溶液可溶性磷动态变化的影响

施磷对下辽河平原稻田土壤溶液可溶性磷动态变化的影响
施磷对下辽河平原稻田土壤溶液可溶性磷动态变化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7-09-10

基金项目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0378)资助作者简介:赵牧秋(1983-),女,满族,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

通迅作者:Email:chenxin@https://www.360docs.net/doc/9515859586.html,

施磷对下辽河平原稻田土壤溶液可溶性磷

动态变化的影响

赵牧秋1,2,温林钦1,3,史奕1,牛明芬3,鲁彩艳1,2,陈

欣1*

(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16;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3.沈阳建筑大学沈阳110168)

摘要:试验研究不同磷肥施用量(0、50、250kg P ha -1),下辽河平原潜育性水稻土在水稻生长期间田面水和不同深度

(30、60和90cm )土层渗滤液中可溶性磷(DP )浓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施磷处理田面水和30cm 处渗滤液DP 浓度施磷后立即达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并趋于稳定,且浓度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均高于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阈值

0.02mg L -1;各处理60cm 和90cm 处渗滤液中DP 浓度一直稳定在0.01mg L -1

左右,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各施磷处理土壤不同深度渗滤液中DP 浓度均表现为60cm 以上自上向下逐渐降低,60cm 以下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可溶性磷;稻田;土壤溶液中图分类号:S155.4+2;S15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4-3945(2009)02-0332-04

Vol.40,No.2Apr.,2009

土壤通报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第40卷第2期2009年4月磷是水体产生富营养化的限制因素之一[1]。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投入到农田土壤中的肥料磷逐年提高,施肥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受到极大的关注[2]。我国水田磷肥利用率仅有8%~20%,如此低的利用率致使大量过剩的磷素以游离态或结合态滞留于土壤中,具有很高的流失潜能。甚至有学者认为稻田的磷流失是一种客观现象,不施磷也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流失[3,4]。因此稻田土壤磷向水体迁移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学者对水田土壤磷素的迁移流失进行了一系列些研究,认为地表径流流失是磷的主要流失途径,磷在土壤剖面的淋洗迁移可以忽略[5-7];而张大弟等[8]在上海市郊非点源污染调查中得出的稻田磷素渗漏量平均为0.97kg hm -2a -1,单是磷素渗漏量一项就超出了荷兰学者Van der Molen 等提出的环境可接受的磷素流失量0.44kg kg hm -2a -1。目前关于稻田土壤磷向水体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稻区,作为我国主要稻作区之一的下辽河平原稻区,相关研究鲜有报道。但不同类型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能力不同,磷向水体的迁移特性也不尽相同。基于此,本试验探讨下辽河平原潜育性水稻土土壤溶液中可溶性磷的动态变化,以期为该地区的稻田水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试验于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农业生态系统

国家野外站(41°31′N,123°24′E )进行。该地区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度7~8℃,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3100~3400℃,年总辐射量5392~5643kJ cm -3,无霜期147~164d ,年平均降水量650~700mm 。供试土壤为潮棕壤起源的潜育性水稻土,质地为粉砂壤土。耕层土壤有机质17.21g kg -1,pH7.0,全氮1.03g kg -1,全磷0.42g kg -1,全钾17.23g kg -1,粘粒含量21.2%,容重1.39g cm -3。

1.2试验设计

试验在2007年5月~10月水稻生长季节进行,根据磷肥施用量不同设3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磷肥P0(0kg P hm -2)、当地常规施磷量P50(50kg P hm -2)和高磷处理P250(250kg P hm -2)。每个处理所设的3次重复呈“品”字形排列。重复间架设木桥,以减少人为

干扰。小区面积为60m 2

(10m×6m )。磷肥施用过磷酸钙,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施用尿素,各处理用量均为200kg N hm -2,分基肥、返青肥和穗肥3次施入,每次施肥分占总施入量的25%、50%和25%;钾肥施用氯化钾,各处理用量均为100kg K hm -2,分基肥和返青肥2次施入,每次施肥分占总施入量的70%和30%。基肥于5月14日撒施,随即耙田灌水,第二天移栽水稻(品种为294-4);返青肥和穗肥分别于6月6日和8月16日撒施入稻田表面。7月12日~7月19日烤田,8月13日以后落干,其余时间田间为淹水状态。

2期

1.3样品采集与分析

施肥前在各小区土壤剖面30cm、60cm和90cm的深度垂直埋设底部带有陶土头的渗滤管,陶土头用沙子包裹防止土壤颗粒阻塞陶土头。陶土头埋入后用泥浆灌缝,降低产生优先流的可能性。渗滤管为PVC材质,上部用橡皮塞封口,将硬质塑料细管一端穿过橡皮塞插入离心管底部,另一端露出地表供抽取滤液。在施肥后的第1(5月15日)、3(5月18日)、8(5月23日)、15(5月30日)、24(6月8日)、34(6月18日)、45(6月29日)、69(7月23日)、92(8月15日)和118(9月10日)d分10次取样。取样时将塑料细管连接至三角抽滤瓶,通过造成负压使渗滤液进入抽滤瓶。采集渗滤液的同时采集田面水。样品采集后滴入数滴甲醛以抑制微生物活动,过0.45μm滤膜后于4℃冷藏保存,样品在1周内测定。水样溶解态磷(Dissolved P,简称DP)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定[9]。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13.0软件进行试验数据的统计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田面水中DP浓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由图1可见,基肥施入后第1d各处理田面水中DP浓度均达到峰值,分别为1.39mg L-1、0.19mg L-1和0.07mg L-1。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基肥施入土壤的过磷酸钙属于水溶性磷肥,施入当天几乎未被土壤吸附固定,大部分以溶解态形式停留在田面水中;而且施肥后进行的平地农事活动导致土水界面发生扰动,加速了肥料的溶解速率和土壤中磷向水体的释放。其后,由于土壤对溶解态磷的吸附固定作用,田面水中DP 浓度逐渐降低,至第3~8d趋于稳定。稳定后各处理平均值分别为0.14mg L-1、0.07mg L-1和0.04mg L-1。可见如果在吸附固定作用达到稳定之前田间排水或遇到暴雨产生径流,会增加磷对周围的水体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因此,施肥初期应该控制灌水量,保持田面水与田埂的高度,减少人为排水。当吸附固定作用达到稳定后,田面水中的可溶性磷浓度稳定于较低水平,因此这期间磷流失风险相对较小。这与张志剑[10]和赵建宁[11]等人得出的施磷灌水后7~9d是控制磷素流失的主要时期的观点是一致的。试验后期田面水中DP浓度出现的小幅波动可能与农事活动、降雨和水稻生长等因素有关。例如第8次(即第69d,7月23日)所采的样品中DP的浓度均有明显上升。结合农事活动,在分蘖末期,为了控制无效分蘖,增加土壤通透性,在7月12~19日期间进行烤田,第8次采集的是烤田结束第一次灌水后的样品,DP浓度增加可能与在烤田期间土壤生物活动加剧,从而促使土壤磷有效性的提高有关[12]。追肥过程也会扰动表土层,一定程度上能释放土壤中的磷,使田面水中DP浓度有明显的回升[13]。但田面水DP浓度稳定后期各次采样的浓度差异均不显著。纵观整个水稻生长季,各处理田面水DP 浓度均高于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临界浓度0.02mg L-1,因此稻田整个生长季的每一次排水都会由于磷素流失而对附近水体质量产生威胁。

水稻整个生长期田面水中DP浓度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肥对土壤田面水DP浓度影响较大,除个别次常规施肥和不施磷处理样品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施肥后第1d田面水中DP浓度P250处理是P50处理的7.3倍,是P0处理的19.9倍。稳定后田面水中DP浓度P250处理是P50处理的2.0倍,是P0处理的3.5倍。DP浓度降幅(即第一次采样时田面水DP浓度和浓度稳定期间田面水DP浓度的差值)也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大,各处理分别为1.25mg L-1、0.12mg L-1和0.03mg L-1。

2.230cm处渗滤液中DP浓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在水稻生长期间对30cm处渗滤液进行10次取样测定得到的DP浓度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基肥施入后第1天各施磷处理30cm处渗滤液中DP浓度均达到峰值,分别为0.08mg L-1和0.04mg L-1,表明在淹水条件下,肥料磷会随水向下迁移。其后浓度迅速降低,第3d降至0.05mg L-1和0.02mg L-1。并在此后呈现稳定趋势,稳定后各施肥处理平均值分别为0.04mg L-1和0.03mg L-1。这说明施入的可溶性磷肥中极大部分很快被化学沉淀、物理吸附及生物固定等方式转为非溶解态磷,并和土壤溶液中的溶解态磷达到动态平衡。纵观整个水稻生长季,各施磷处理在30cm 土层处的DP浓度都达到或超过了通常认为的水体富营养化阈值(0.02mg L-1),说明下辽河平原稻田土壤磷素有威胁地下水的潜能。而不施肥处理30cm

处渗滤图1土壤田面水DP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Fig.1Changes of DP contents in field surface water with time

赵牧秋等院施磷对下辽河平原稻田土壤溶液可溶性磷动态变化的影响333

第40卷

土壤通报液中DP 浓度在水稻生长期间一直在阈值以下的0.01mg L -1左右波动。

各次采样P250处理30cm 土层处的DP 浓度高于P50和对照处理且均达到显著差异(P <0.05),而P50处理除试验初期和烤田期(69天)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外,其余各次采样DP 浓度虽略高于对照处理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 <0.05)。这说明常规施磷对30cm 土层处渗滤液的DP 浓度会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但当施肥量达到250mg kg -1时,即5倍于常规施肥量时,在水稻整个生长期30cm 土层处渗滤液的DP 浓度都显著高于常规施肥,这表明若长期施用磷肥可能会由于磷在土壤中积累导致渗漏水中磷浓度明显增高,从而使磷素通过渗漏迁移流失的风险增加。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施肥处理中渗滤液中全磷浓度在第69天突变增高,这一方面可能是受烤田的影响;另一方面,根据谢学俭等[12]在太湖地区的研究,淹水条件下土壤中磷的直渗速率约为0.53cm d -1,按此计算磷从表面的磷淋溶至地下30cm 处大概需要57d 左右,因此,推断可能因为正值此时磷素从地表淋溶至地下30cm 处造成渗滤液中DP 浓度增加。2.360cm 、90cm 处渗滤液中DP 浓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从图3、图4可以看出,各处理60cm 、90cm 处渗滤液中DP 浓度均随时间在0.01mg L -1左右波动,均低于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阈值,这说明对于下辽河平原稻田在当前的施肥制度下,正常磷肥用量对当季地下水体的污染贡献率不大,渗滤液中所携带的磷素不会进入水体污染环境。但考虑到此处有些田块的地下水位较高,故在研究该地区水体富营养化时,也应考虑磷渗滤可能的贡献。对60cm 和90cm 土层处的不同处理渗滤液DP 浓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施磷对该试验土壤当季60cm 和90cm 深度渗滤液DP 浓度均没有显著影响。即使在施肥量达到常规施肥量的5倍时,在土层60cm 以下仍未出现处

磷素渗漏现象,可见该种土壤30~60cm 土层对磷具有较强的吸持和固定容量,使磷难以进一步向下层移动。对同一施磷处理,比较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深度渗滤液中DP 浓度,可以得出60cm 以上土壤渗滤液DP 含量皆从表层到下层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这证明磷在垂直方向上有迁移。且施肥初期表层和下层的差距较大,后期随着磷的固定与被吸收,各层次水样的DP 含量差距缩小。土壤各层次渗滤液中DP 浓

度60cm 以下没有显著差异。可能由于土壤溶液中的磷逐渐被土壤吸附或与铁铝等形成沉淀物,一旦磷被土壤固定后,便很难向下迁移。而不施磷处理不同深度渗滤液中DP 浓度并没有显著差别。

3结论

(1)下辽河平原稻田土壤施磷后各处理田面水中

DP 浓度立即达到峰值,第3~8d 后趋于稳定。整个水

稻生长季,各处理田面水DP 浓度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均高于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阈值0.02mg L -1,因此稻田整个生长季的每一次排水都会由于磷素流失而对附近水体质量产生威胁,尤其是施磷初期。

(2)施磷处理30cm 处渗滤液中DP 浓度同田面水有类似规律,且也高于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阈值,但不施磷处理DP 浓度一直稳定在0.01mg L -1。常规施磷对30cm 土层处渗滤液的DP 浓度会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但当5倍于常规施肥量时,DP

浓度都显著高

图3土壤60cm 深处渗漏水DP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Fig.3Changes ofDP contents in leachate at 60cm depth with

time

图4土壤90cm 深处渗漏水DP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Fig .4Changes of DP contents in leachate at 90cm depth with

time

图2土壤30cm 深处渗漏水DP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Fig.2Changes of DP contents in leachate at 30cm depth with time

334

2期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the Changes of Dissolved Phosphorus Contents

in Paddy Soil Solution in Lower Reach of Liaohe River Plain

ZHAO Mu-qiu 1,2,WEN Lin-qin 1,3,CHEN Xin 1*,SHI Yi 1,NIU Ming-fen 3,LU Cai-yan 1,2

(1.Key Laboratory of Terrestrial Ecological Process,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enyang,110016,

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eijing,100049,China;

3.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g,110168,China )

Abstract:A field plot experiment with three P application rates (0,50and 250kgP ha )was conducted on paddy soil in Lower Reach of Liahe River Plain in 2007to monitor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phosphorus (DP)in leachate at different depth.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DP in the surface water and leaching of 30cm depth was the highest among all the samples,and it was increasing with the application rates of P fertilizer.The concentration declined subsequently as the time passed.All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than 0.02mg L -1,which suggests that the leaching could contribute to water eutrophication.The concentration of DP in leachate of control and fertilized treatments had no disciplinary difference and stabilized at about 0.01-0.02mg L -1below 60cm soil layer.The concentration of DP in leachate of topsoi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ubsoil upon 60cm soil lay at the initial stage,while had no difference at 60-90soil layer.

Key words:Dissolved phosphorus;Paddy field;Soil solution

于其它处理,这表明若长期施用磷肥可能会由于磷在土壤中积累导致渗漏水中磷浓度明显增高,从而使磷素通过渗漏迁移流失的风险增加。

(3)各处理60cm 、90cm 处渗滤液中DP 浓度均随时间在0.01mg L -1左右波动,且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可见该种土壤30~60cm 土层对磷具有较强的吸持和固定容量,使磷难以进一步向下层移动。

(4)各施磷处理60cm 以上土壤渗滤液DP 含量从表层到下层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60cm 以下没有显著差异。可见该种土壤磷在垂直方向上有一定迁移。参考文献:

[1]SIMS

J T,

SIMARD

R R,JOEM B C.Phosphorus loss in agri-cultural drainage: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current research.J.Envi-ron.Qual.,1998,27:277~293.

[2]鲁如坤.土壤磷素水平和水体环境保护[J].磷肥与复肥,2003,18(1):

4-7.

[3]鲁如坤,时正元,钱承梁.磷在土壤中有效性的衰减[J].土壤学报,

2000,37(3):323-329.

[4]潘根兴,焦少俊,李恋卿,等.低施磷水平下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黄

泥土磷迁移性的影响.环境科学,2003,24(3):91-95.

[5]张水铭,马杏法,汪祖强.农田排水中磷素对苏南太湖水系的污染[J]

.环境科学,1993,14(6):24-29.

[6]张志剑,朱荫湄,王珂,等.水稻田土-水系统中磷素行为及环境

影响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1,12(2):229-232.

[7]隋红建,杨邦杰.入渗条件下土壤中磷离子迁移的数值模拟.环境科

学学报,1996,16(3):302-308.

[8]张大弟,张晓红,章家骐,等.上海市郊区非点源污染综合调查评价.

上海农业学报,1997,13(1):31-36.

[9]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10]张志剑,王珂,朱荫湄.水稻田表水磷素的动态特征及其潜在环境

效应的研究.中国水稻科学,2000,14(1):55-57.

[11]赵建宁,沈其荣,冉炜.太湖地区侧渗水稻土连续施磷处理下稻田

磷的径流损失.农村生态环境,2005,21(3):29-33.[12]谢学俭,陈晶中,肖琼,等.不同磷水平处理对水稻田面水中磷氮

浓度动态变化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68-8570.

[13]金

洁,杨京平,施洪鑫,等.水稻田面水中氮磷素的动态特征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2):357-361.

赵牧秋等院施磷对下辽河平原稻田土壤溶液可溶性磷动态变化的影响335

化学除磷药剂投加量

化学除磷药剂 化学除磷原理 化学除磷是利用无机金属盐作为沉淀剂,与污水中的磷酸盐类物质反应形成难溶性含磷化合物与絮凝体,将污水中的溶解性磷酸盐分离出来。化学除磷的药剂主要有铁盐、铝盐和石灰,由于石灰对生物处理的pH影响较大,加之容易引起管道堵塞问题;铝盐对人体和生物毒害比较大,给运行管理带来很多麻烦。一般在以生物除磷为主,化学除磷为辅的污水处理厂中很多采用。目前,国内常爱用铁盐作为沉淀剂,其与磷的化学反应式如下(1): Fe3++PO43- →Fe PO4↓(1) 与沉淀反应相竞争的反应式金属离子与OH-的反应,反应式如下(2): Fe3++ 3OH- →Fe (OH)3↓(2) 金属氢氧化物会形成大块的絮凝体,这对于沉淀产物的絮凝是有力的,同时还会吸附胶体状的物质、细微悬浮颗粒。 除磷药剂投加量的计算 由式(1)可知去除1mol的磷酸盐,需要1mol的铁离子。由于在实际工程中,反应并不是100%的有效进行的,加之OH-会参与竞争反应,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如(2)式,所以实际中化学沉淀药剂一般需要超量投加,以保证达到所需的出水P浓度。《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和德国设计规范中都提到了同步沉淀化学除磷可按照1mol磷需要1.5mol的铁盐来考虑,为了计算方便,实际中将摩尔换算成质量单位,如1molFe=56gFe,1molP=31gP,也就是去除1kg的磷,当采用铁盐时需要投加:1.5×(56/31)=1.5×1.8=2.7Kg Fe/Kg P, 计算举例: 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规模2万m3/d,已建成稳定运行,二沉池出水排放标准总磷≤1.0mg/L,运行数据表明二沉池出水实测总磷2.5mg/L,欲采用液体三氯化铁(FeCl3)作为同步化学除磷药剂,其有效成分为40%(400g/Kg FeCl3溶液),密度为1.42Kg/L,求所需要的除磷药剂。

黑土地使用微生物土壤改良

黑土地使用微生物土壤重金属改良可行性报告 (陈德化) 使用微生物进行土壤重金属改良具有一定的可行,我们在江苏常州武进区从2011年-2016年在6.6公顷(100亩)种植水稻连续6年进行大米重金属检测,2012年种植大米重金属检测:镉(Cd)mg/kg:0.014,砷(As)mg/km:0.092 ,铅(Pb)mg/kg:未检出,汞(Hg)mg/km:未检出,铜(Pb)mg/kg:2 ,2015年与2016年的对比效果更加明显(后附图检测表)到了2016年镉(Cd)mg/kg:0.005,砷(As)mg/km:ND ,铅(Pb)mg/kg:0.012,汞(Hg)mg/km:未检出,铜(Pb)mg/kg:3.1,镉达到方法检测限0.005标准,如果运用到黑龙江黑土地上进行重金属土壤改良效果这该更好,第一,水资源,空气,环境都比较好,再则大田有半年的休整期利于土壤恢复活力。 项目土壤污染现状: 项目区土壤内长期使用包括牛粪肥料的重金属含量见表 1 ,根据表 1 数据来看,该黑龙江某稻田土壤中铅、砷、总铬总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二级标准,但镉、汞未达标;镉污染尤其特别严重。又土壤pH 值很高9.34 –10.03 ,属强碱性–极强碱性范围,远超过适宜种植水稻的pH 范围,即微酸性pH5.5~pH7.0。表1 项目治理点土壤内重金属总量内容含牛粪肥料GB15618-1995二级标准pH 测定值9.34 –10.03 测定值 3.2 - 36镉达标情况严重超标0.30(pH<6.5)0.60(pH6.5~7.5)1.0 (pH > 7.5) 测定值0.022 - 2汞达标情况超标0.30(pH<6.5)0.50(pH6.5~7.5)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农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生产要素尤其是农用土地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据我们调查,当前农地资源利用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承包土地少,规模生产难形成。平均分包土地的格局使农民在有限的承包土地上增加收入的难度增大,扩大规模经营又没有多余的土地,放弃承包土地又担心生活没有保障,有限的土地限制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农业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小规模生产,农民收益难增加。分散零星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摆脱小农经济的桎梏,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成和推进。 三、政策不具体,监管措施难有力。提倡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一直是中央农村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在中央一系列农村政策中均有涉及,但比较原则。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从上到下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这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旧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在外出务工、

经商的农民中,有的对土地的眷恋还很深,宁愿造成地荒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据调查,部分地方季节性的抛荒地约占耕地面积的10%。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五、风险大,效益低,制约流转。农业是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特别是前几年,农产品卖难,造成流转也难,加之加入WTO后对农业的影响更大,农业增产难增收,如城北镇的马林村XX年大面积种植西瓜,由于品种单一,当年气候不好,出产时,市场行情看跌,造成大量烂瓜,农民损失严重。 六、操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即使有书面合同,其内容不完整,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未经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审查同意;二是土地流转有的不按规范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标的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如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等。有的曲线炒作地皮,实行耕地“农转非”;三是有的合同未经县乡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目前,还没有一个乡有比较完整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农村土地流转资料档案缺乏。 七、开发业主引进难。由于农业收益比较低,高收益项目农业难以选择,农业开发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因

土壤改良方案样本

土壤改良方案 一、土壤板结、盐渍化加重 危害:在大某些菜区,都存在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现象,体现为:不但底肥化肥使用量大,并且追肥也是大量使用,这样就使得土壤团粒构造破坏严重,透气性减少,需氧性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从而导致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对蔬菜危害一是根系下扎困难,二是虽然根系能扎下去,也会因土壤含氧量过低,浮现沤根现象。土壤盐渍化是指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后,土壤中盐离子增多,妨碍蔬菜根系正常吸水,从而影响植株生长,严重时蔬菜就像种在盐水里同样,导致了腌根死棵。土壤盐害有轻重之分,初期地面有清霜而后发展到绿皮“青苔”,棚室内蔬菜尚为正常;中度时地面浮现许多块状红色胶状物,干后变为“红霜”,棚室内蔬菜生长到中期浮现点片萎蔫;土壤盐分过重时地面浮现白色结晶“盐霜”,棚室内蔬菜定植后根系特别少,后期死秧加重。 解决办法:当前解决土壤板结和盐渍化较好办法是使用汽巴松土精,每亩地300克,使用时将松土精掺30~40公斤土撒施到蔬菜根部附近,然后浇水即可。使用松土精后,通过松土精物理作用,改进土壤团粒构造,使土壤疏松、透气,增进蔬菜根系下扎,保证蔬菜对养分和水分吸取。 二、土壤菌群失调

危害:土壤中生物菌有一某些是有益菌,在土壤中起比较好作用,改良根系生长环境;尚有一某些菌属于有害菌,这些菌会引起许多土传病害,导致死秧、死苗。随着种植时间延长,土壤中有害菌数量越来越多,而有益菌得不到补充,这就导致了土壤菌群失调。 解决办法:要想解决土壤菌群失调问题,单靠使用杀菌剂来杀死土壤里面病菌办法是行不通,只能想办法补充土壤里面有益菌数量,使土壤当中有益菌和有害菌重新达到一种平衡,就不会影响蔬菜长势了。当前补充土壤有益菌可使用家园益微增产菌,每亩使用500克+50克助剂(助剂目是养菌),掺土30~40公斤,依照地块状况,一种生长季节使用1~2次。 三、微量元素缺少 危害:连作是蔬菜种植普遍现象,然而连年种植蔬菜容易导致土壤养分偏耗,特别是硼、锌、铁等微量元素,由此引起缺素症越来越严重,大大影响了蔬菜生长发育,产量减少、品质下降。 解决办法:补充微量元素一要选对产品,二是选好使用时间,三是掌握用量。无论是果菜类还是叶菜类,微量元素补充有3种办法: 1.底施:底施优力硼锌+瑞绿。优力硼锌补硼补锌,每亩用量为200克;瑞绿为EDDHA螯合态最稳定铁肥,每亩地用量50克。在整地施肥时,把优力硼锌和瑞绿混合均匀,结合其她肥料共同施入。 2.冲施:冲施瑞培乐。瑞培乐里面含铁、铜、锰、锌、硼、钼6种微量元素,含量全,运用率高,使用量少,每次每亩追施100克即可,配合冲施肥,补充各种元素,解决各种缺素症,平衡蔬菜吸取

除磷剂的化学名称

除磷剂的化学名称 化学除磷剂如表所示: 磷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已被列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有着严格的排放标准。而除磷的方法通常为生物除磷与化学除磷两种,化学除磷的除磷成本最低且有效,但它也必然使用到化学除磷剂进行混凝沉析沉淀除磷。除磷剂的种类根据其药剂的混凝过种与除磷的效果的差别,分为同种不同的种类。

常用的污水除磷药剂 1、铁盐除磷剂:是指铁系化合物药剂,以聚合硫酸铁、三氯化铁及硫酸亚铁为代表的主要除磷剂,是目前市场上兴新起的一种除磷剂,其效果要优于其它各类的药剂,其中高分子聚合硫酸铁对污水中的非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可达到92%以上。以及最新出现在市场上的增强型除磷剂等等。 铁盐溶解于水中所生成的铁离子可中和水中的负电胶体颗粒,还可与磷酸盐发生反应生成磷酸铁沉淀物。其次常用除磷剂,其溶解于水中所生成的氧化铁或氢氧化铁具有胶粘作用可对磷酸盐进行吸附沉淀处理。另外,聚合硫酸铁作为高聚物溶解于水中形成的多核氢氧化铁具有强络合混凝性。 2、铝盐除磷剂:以硫酸铝、聚合氯化铝、铝酸钠为代表,这一类除磷剂的除磷效果绝大部分取决于氢氧化铝的吸附作用,也因此,它在除磷上不如铁盐。且由于其除磷后在水体中的残留铝离子长期的堆积会使动植物受到严重的危害,正在逐渐退出市场。 3、钙盐除磷剂:钙盐除磷剂是以石灰,片碱,复合碱等碱性药剂为代表的除磷剂。钙盐除磷是利用其与磷酸盐反应生成磷酸钙沉淀。这类除磷药剂的投加量受pH值、磷的形成、水中钙含量的影响比较大。且钙盐除磷所产生的污泥量比较大,加大了污泥的处理难度。 4、微生物絮凝剂除磷剂:这类药剂是通过对微生物的培养后所提取的具有强有力吸附絮絮作用的一种无毒害性的絮凝药剂。经长隆科技相关对比实验表明,这种微生物絮凝剂的具有PAM的絮凝效果,其上清液较为清澈,固液分层明显。而相对于微生物而言,它受温度、pH值的影响非常之小,是一种理想的新型絮凝药剂。但目前因为微生物絮凝剂的市场并不广泛,没有量产,所以应用

广东垦造水田项目土壤改良工程验收方法

1 范围 本指引规定了广东省垦造水田项目土壤改良工程验收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和资料统计等技术内容。 本指引适用于全广东省垦造水田项目土壤改良工程的验收工作。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指引中引用而构成本指引的条文。本指引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LY/T 1239-1999土壤pH 值的测定 GB/T 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0111-2008随机数的产生及随机抽样检验的方法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NY/T 1121 土壤检测 LY/T 1237-1999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化的计算 NY/T 1121.4-2006 土壤容重的测定 GB/T17134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17135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17136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8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0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KI-MIBK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1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如无特别说明,以种植水稻为主)。 3.2 耕作层:经耕种熟化的表土层。一般厚度为15~20 cm,养分含量比较丰富,作物根系最为密集。 3.3 犁底层:指位于耕作层以下较为紧实的土层,由于犁底层长期耕作经常受到外力的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所致。一般离地表12~18 cm,厚度约5~7 cm,最厚可达到20 cm。 3.4 土壤容重: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 3.5 有效土层厚度: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 3.6 田块:四周由田埂围起来的田间区域范围。 3.7 采样单元:若干相邻田块组合成的采样区域范围。 3.8 土壤采样点:采样单元内实施采样的地点。 3.9 土壤剖面:按土壤特征,将表土竖直向下的土壤平面划分成的不同层面的取样区域。 3.10 土壤混合样:在农田耕作层采集若干点的等量耕作层土壤并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 4 采样准备 4.1 组织准备 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相关技术规范。 4.2 资料收集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4.3 现场调查 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对

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形态 一、根据在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形态分为 (1)水溶态养分:土壤溶液中溶解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2)代换态养分:是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3)矿物态养分: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溶性的(对植物有效)。 (4)有机态养分: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二、氮的形态与转化 1、氮的形态:(全氮含量0.02%——0.3%) (1)无机态氮: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在土壤中的数量变化很大,1—50mg/kg (2)有机态氮:A、腐殖质和核蛋白,大约占全氮的90%,植物不能利用; B、简单的蛋白质,容易发生矿质化过程; C、氨基酸和酰胺类,是无机态氮的主要来源。 (3)气态氮: 2、氮的转化: 有机态氮的矿质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铵的固定:包括2:1型的粘土矿物(依利石、蒙脱石等)对铵离子的吸附;和 微生物吸收、同化为有机态氮两种形式。 土壤是作物氮素营养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氮素包括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两大类,其中95%以上为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等。小分 子的氨基酸可直接被植物吸收,有机态氮必须经过矿化作用转化为铵,才能被作物吸收,属于缓效氮。 土壤全氮中无机态氮含量不到 5%,主要是铵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和氮氧化物等很少。大部分铵态氮和硝态氮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属于速效氮。无机态氮包括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硝酸根和吸附在土壤颗粒上的铵离子,作物都能直接吸收。土壤对硝酸根的吸附很弱,所以硝酸根非常容易随水流失。在还原条件下,硝酸根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还原为气态氮而逸出土壤,即反硝化脱氮。部分铵离子可以被粘土矿物固定而难以被作物吸收,而在碱性土壤中非常容易以氨的形式挥发掉。土壤腐殖质的合成过程中,也会利用大量无机氮素,由于腐殖质分解很慢,这些氮素的有效性很低。 三、磷的形态与转化 1、形态(土壤全磷0.01%——0.2%) (1)有机态磷:核蛋白、卵磷脂和植酸盐等,占全磷总量的15%——80%; (2)无机磷:(占全磷20%—85%) 根据溶解度分为三类 A、水溶性磷: 一般是碱金属的各种磷酸盐和碱土金属一代磷酸盐,数量仅为0.01—— 1mg/kg。在土壤中不稳定,易被植物吸收或变成难溶态。

三种除磷剂的比较分析

三种除磷剂的比较分析 单击此处输入文字。 一.生产性试验期间进水TP值 (1) 二.生产性试验期间深度处理段药剂投加量 (2) 三.三种除磷剂的除磷效果对比 (2) 四.三种除磷剂的处理成本对比 (4) 五.试验期间生物除磷数据分析 (5) 六.三种药剂的优缺点对比 (7) 七.结论 (8) 生物除磷是一种较为经济的除磷技术,但是运行期间稳定性较差,去除效果受季节、水质变化影响大,出水水质监测中,经常出现TP超标的问题。而化学除磷则具有高效、廉价、运行稳定的特点。本文主要通过在污水分公司好氧池末端投加化学除磷药剂,探究聚合氯化铝(PAC)、益维磷和聚合硫酸铁(PFS)三种药剂的生产性除磷效果和处理成本。(说明:PAC试验数据取自10月整月数据,益维磷数据为11.03-11.15,聚铁数据为11.17-11.24) 一.生产性试验期间进水TP值 图1试验期间进水TP曲线图 由图1可以看出,在好氧池末端投加PAC作为化学除磷药剂期间,污水厂进水TP在2.34-8.21mg/L之间波动,均值为3.65mg/L;在益维磷投加期间进水TP在2.15-5.13之间波动,均值为3.88mg/L;在PFS投加期间,进水TP在3.79-4.57mg/L之间波动,均值为4.08mg/L,相比PAC与益维

磷投加期间,进水TP稍有提高。 二.生产性试验期间深度处理段药剂投加量 图2试验期间深度处理段PAC投加量 由图2可以看出,试验期间,在好氧池末端投加三种药剂时,深度处理段PAC的投加量为PAC最多,益维磷与聚合硫酸铁相当。 三.三种除磷剂的除磷效果对比 图2三种除磷剂处理效果曲线图 益维磷与聚合硫酸铁生产性试验期间,对好氧池出水、二沉池出水及在线出水进行了跟踪。 由图2可以看出,益维磷投加期间,好氧池出水(加药前)PO43-在0.95-1.52mg/L之间波动,均值为1.22mg/L,加药后二沉池出水PO43-在0.74-1.12mg/L之间波动,均值达到0.92mg/L,经深度处理段除磷后在线出水TP稳定在0.3mg/L以下。 PFS投加期间,好氧池出水(加药前)PO43-在0.99-1.45mg/L之间波动,均值为1.21mg/L,加药后二沉池出水PO43-在0.68-0.98mg/L之间波动,均值达到0.84mg/L,经深度处理段除磷后在线出水TP在0.24-0.35mg/L以下,均值为0.29mg/L。 PAC投加期间,二沉池出水在0.73-1.31mg/L之间波动,整体呈上升趋势,均值为1.0mg/L,经深度处理段除磷后在线出水TP在0.18-0.42mg/L 之间波动,波动较大,存在超标风险,均值为0.32mg/L。 综上,对比二沉池出水PO43-数据,可以看出三种药剂的除磷效果为PFS>益维磷>PAC。 四.三种除磷剂的处理成本对比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日期:2010-12-10 [ 大中小] [ 打印] [ 关闭] [ 收藏] 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对于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创业创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项重大决定的实施,农村土地呈现出了加速流转的态势。如何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推动新农村建设快速稳步发展,成了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不规范。目前,土地流转处于无组织性地盲目开展的状态,主要是群众自发进行,缺乏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流转过程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首先是缺乏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流转平台,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转出方找不到转入方,土地流转供给需求脱节。有不少农民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流转。这些问题导致了土地难以实现规范、有序和高效流转,整体呈现出流转速度偏慢,流转期限偏短,规模经营水平偏低等特点。再次是土地流转的程序简单,由于多数流转为自发形成,流转双方没有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大多只有口头约定而无书面合同;少数虽有合同,但不规范准确,导致双方的权、责、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土地流转的档次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转形式档次不高,流转形式绝大部分仍属最低层次的委托代管形式,并且全是散户流转,不成规模。二是流转土地的开发档次不高。由于许多流转的土地处于自发的、粗放的、低层次的经营状态,流转规模小、投入低、科技含量不高、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很难形成规模经营,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发展滞缓。三是土地流转短期行为严重。从出让方看,主要是务工经商不稳定,也担心政策变化,怕土地转出后失去土地,、所以大多采取短期转包的方式。从经营大户的情况看,由于流转期限短,容易产生短期行为,致使承包户不愿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成本,难以挖掘土地的最大效益。 3、机构机制不健全。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但是地方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台,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指导性文件。《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法规虽然将土地流转管理的职能赋予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主管部门,但县乡村均未建立土地流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服务机构,也没有制订出台土地流转的指导性文件、工作职责和制度体系,对土地流转的引导服务和管理监督职能未能落实到位。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不健全,致使绝大部分土地流转不规范,处于自发性无序流转,加之土地流转的价格评估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流转价格的形成缺乏科学依据,制约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 1、农民流转意识不强烈。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

最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案

最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了大量的污染,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如今已是满目疮痍。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来进行土壤修复,治理土壤污染,尤其是“土十条”发布在即,土壤问题会成为今后环保事业的重要一环。 那么问题来了,出现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作为一个农资从业者,我们应该了解 应对措施,大致方案有四种: 一是合理使用化学肥料; 二是加大有机肥投入量; 三是补充有益菌(微生物菌剂); 四是适当使用土壤调理剂。 一、有机肥 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便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土壤有机质一旦缺乏,土壤的有益微生 物菌群必将失衡,微生物促进土壤有机质、营养元素的分解和转化,有机质为微生物 提供营养和适宜生存的环境,两者的关系可以用“唇亡齿寒”来形容。 此外,有机肥还为作物提供碳营养。据我了解,大多数种植户都知道使用有机肥的好处,用他们的话说“用有机肥,地更有劲”,既然有机肥这么重要,那种植者为什么不用,或是投入不足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一部分种植者对有机肥的认知程度不够,不了解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重要性; 2、以传统土杂肥、禽畜粪便为代表的有机肥,原料采集不是很方便,种植户很难发酵腐熟好,而且制作比较麻烦,现代人的惰性都比较大,也自然是懒得去用; 3、商品化的有机肥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种植户,但是缺点是使用成本过高,性价比不合理,种植户投入的那点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对于有机肥我认为最合理的方式是近距离的工厂化堆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秸秆还 田和当地有机肥资源(如禽畜粪便、各种农业废弃物下脚料等等),进行工厂化腐熟处理,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而加大有机肥的投入,连年使用对土壤肥力的恢复起到关 键的作用。当然,这需要政府去做引导工作。 二、微生物菌 相对于需要大量投入的有机肥,微生物菌对土壤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微生物 菌可以活化土壤有机和无机养分,提供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降解重金属 残留,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微生物的代谢物中含有多种天然的植物激素和氨基酸等 有益物质可促进植物健康生长。但是,微生物要更好的发挥作用,还是得建立在土壤 有机营养充足的基础上。 微生物菌好处很多,但经常看农资网友聊到微生物菌时总是感叹其中的水太深: 一是类别太多 农业部登记的大类有七类(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生物有机肥、内生菌根菌剂、根瘤菌菌剂),七大类当中又有上百种不同的菌种,不同的菌种起到的主要作用又不一样,比如硅酸盐细菌主要是活化土壤养分,细黄链 霉菌主要是主要是针对土传病菌的抑制等等; 二是微生物菌的质量好与坏很难区别 以假冒真、以次充好、夸张宣传的现象很普遍,面对良莠不齐的微生物菌产品,甚至 执法部门都无能为力(能做检测的部门很少),何况是农资从业者,微生物的效果又长 期的过程,大多效果在短期内很难观察到。 三、土壤调理剂

污水处理中的化学除磷

污水处理中的化学除磷 磷的去除有化学除磷生物除磷两种工艺,生物除磷是一种相对经济的除磷方法,但由于该除磷工艺目前还不能保证稳定达到l出水标准的要求,所以要达到稳定的出水标准,常需要采取化学除磷措施来满足要求。 化学除磷是通过化学沉析过程完成的,化学沉析是指通过向污水中投加无机金属盐药剂,其与污水中溶解性的盐类,如磷酸盐混合后,形成颗粒状、非溶解性的物质,这一过程涉及的是所谓的相转移过程,反应方程举例如式1。实际上投加化学药剂后,污水中进行的不仅仅是沉析反应,同时还进行着化学絮凝反应,所以必须区分化学沉析和化学絮凝的差异。 FeCl3+K3PO4→FePO4↓+3KCl式1 污水沉析反应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水中溶解状的物质,大部分是离子状物质转换为非溶解、颗粒状形式的过程,絮凝则是细小的非溶解状的固体物互相粘结成较大形状的过程,所以絮凝不是相转移过程。 在污水净化工艺中,絮凝和沉析都是极为重要的,但絮凝是用于改善沉淀池的沉淀效果,而沉析则用于污水中溶解性磷的去除。如果利用沉析工艺实现相的转换,则当向污水中投加了溶解性的金属盐药剂后,一方面溶解性的磷转换成为非溶解性的磷酸金属盐,也会同时产生非溶解性的氢氧化物(取决于PH值)。另一方面,随着沉析物的增加及较小的非溶解性固体物聚积成较大的非溶解性固体物,使稳定的胶体脱稳,通过速度梯度或扩散过程使脱稳的胶体互相接触生成絮凝体。最后通过固—液分离步骤,得到净化的污水和固一液浓缩物(化学污泥),达到化学除磷的目的。 根据化学沉析反应的基础,为了生成磷酸盐化合物,用于化学除磷的化学药剂主要是金属盐药剂和氢氧化钙(熟石灰)。许多高价金属离子药剂投加到污水中后,都会与污水中的溶解性磷离子结合生成难溶解性的化合物。出于经济原因,用于磷沉析的金属盐药剂主要是Fe3+、Al3+和Fe2+盐和石灰。这些药剂是以溶液和悬浮液状态使用的。二价铁盐仅当污水中含有氧,能被氧化成三价铁盐时才能使用。Fe2+在实际中为了能被氧化常投加到曝气沉砂池或采用同步沉析工艺投加到曝气池中,其效果同使用Fe3+一样,反应式如式2、3。 Al3++PO43-→AlPO4↓pH=6~7 式2 Fe3++PO43-→FePO4↓pH=5~式3 与沉析反应相竞争的反应是金属离子与OH的反应,所以对于各种不同的金属盐产品应注意的是金属的离子量,反应式如式4、5。 Al3++3OH-→Al(OH)3↓式4 Fe3++3OH-→Fe(OH)3式5 金属氢氧化物会形成大块的絮凝体,这对于沉析产物的絮凝是有利的,同时还会吸附胶体状的物质、细微悬浮颗粒。需要注意的是有机物在以化学除磷为目的化学沉析反应中的沉析去除是次要的,

浅析绿肥种植对土壤的改良与应用

浅析绿肥种植对土壤的改良与应用 发表时间:2019-05-13T16:14:53.6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作者:魏巍 [导读] 绿肥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近代,随着化肥的大面积应用,绿肥面积不断减少。但随着化肥的长期使用,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化肥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绿肥作为一种全能生物有机肥源,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生态能源站,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要:绿肥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近代,随着化肥的大面积应用,绿肥面积不断减少。但随着化肥的长期使用,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化肥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绿肥作为一种全能生物有机肥源,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针对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绿肥品种的筛选、绿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绿肥的增产作用等方面,而针对绿肥对土壤生物学活性效应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关键词:绿肥种植;土壤改良;应用 一、绿肥的概念及作用 近年,根据绿肥的特征与使用方式,人们对绿肥的概念作出新的解释,即:一些作物,可以利用其生长过程中所生产的全部或部分鲜体,直接或间接翻压到土壤中做肥料;或是通过它们与土作物的间套轮作,起到促进主作物生长、改善土壤性状等作用。这些作物称之为绿肥作物,其鲜体称之为绿肥。作为一种优质有机肥料,绿肥具有多种作用,综合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增加土壤中的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快土壤腐解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壤养分流失及风沙侵蚀;防止植物病害的产生。绿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起作用的主要媒介为土壤,而土壤的生物活性作为土壤性质的重要判断指标之一,在绿肥的作用下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二、绿肥种植对土壤的改良 1.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改良。绿肥种植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情况,具体而言,对微生物的群落与活性都会产生影响。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微生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群落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营养情况的重要指标。所以,绿肥种植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情况,影响了该地区内植物的生长情况。经过研究发现,在经过翻压绿色植物体以后,土壤中碳含量增多,这就表明微生物群落有所提高。并且,翻压过程中加入秸秆,能有效抑制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数量,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微生物的活动直接影响到土壤中所有物质的活性指标。在绿肥种植活动中,经过翻压的绿色植物体在土壤中分解,能够产生土壤中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增加了微生物活性。 2.对土壤酶的改良。水解酶与氧化还原酶是影响植物生长的2种重要土壤酶。土壤中微生物主要依靠水解酶进行聚合反应和水解反应,这2种反应实现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如果土壤中水解酶的含量充足,玉米中蔗糖的转化量将大幅度提高,玉米中蔗糖的含量上升,玉米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反之,当土壤中水解酶不足时,玉米中糖分的含量普遍较低,玉米的生长速度也会因此而下降。所以,绿肥种植能提高土壤中水解酶的含量,增加农作物中蔗糖的成分比例,促进植物的生长速度,进而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氧化还原酶的主要作用是加快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速度。而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依赖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土壤中氧化还原酶能够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形成。加快了各种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速度。在氧化还原酶的催化作用下,土壤能够提供给植物生长与发育的足够影响,作物因此而得到了较好的生长。 三、应用 1.水稻。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我国在水稻生产中偏重化肥的施用,而忽视了有机肥的投入,导致稻田土壤质量下降,稻米品质差。如何解决因化肥施用过量造成水稻数量和质量下降及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农业上关注的重点。大量研究表明,绿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且绿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肥的用量,对改善农田环境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水稻生产过程中配施绿肥,可使土壤溶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的峰值显著降低,减少稻季氮素随水体迁移的量,从而降低污染环境的风险。长期种植紫云英对提高水稻的生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提高杂草均匀度,减弱稻田优势种杂草对田间的危害。由于绿肥较多地吸收了土壤中的速效钾,种植绿肥作物来提高产量的同时,速效钾可能会成为限制作物获得长期高产的限制条件。因此在双季稻绿肥轮作中,补充钾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翻压绿肥也可促进水稻土有机质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pH 值。绿肥还田量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随着绿肥还田量的增加,水稻产量也随之增加。绿肥还需与石灰和其他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有研究表明,当氮肥施用量一定时,绿肥还田量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这种显著性下降,超过一定量时反而适得其反。因此绿肥的还田量要与氮肥用量做到良好搭配,以达到增产最佳效果。 2.玉米。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可以兼做粮食、饲料、经济作物。有研究表明,绿肥根茬处理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提高后作物的产量。绿肥种类繁多,但是不同绿肥对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如田菁与玉米间作,由于其植株全氮含量低,且对玉米存在抑制作用,因此不适宜作为玉米的间作绿肥;竹豆生长茂盛,虽然对间作玉米产量也无抑制影响,但其藤蔓缠绕玉米植株,不利于玉米采收,故也不适宜与玉米间作;柽麻植株有较高的全氮含量和生物产量,且与柽麻间作的玉米地上部产量高,因此最适宜作为夏季玉米间作的豆科绿肥。翻压绿肥也是获得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在以光叶紫花苕为主的条件下,混种芥菜型油菜、肥田萝卜、甘蓝型油菜等几种绿肥的多品种绿肥,利用聚垄免耕的方式将其作为有机肥施种玉米,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劳力和化肥投入,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玉米单产,增加农户收入。 3.烤烟。烟草业是我国税收的一个主要来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烤烟占我国各类型烟草总产量的约90%,是卷烟工业的基本原料。我国烤烟生产发展迅速,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以及耕作方式不合理等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土壤养分失衡,使得烟叶质量下降,在卷烟配方中的可用性降低。因此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烟叶质量,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种植绿肥和翻压绿肥都对土壤的改良具有积极作用。种植绿肥的品种较多,如紫云英、紫花苕子、黑麦草等,其中紫花苕子具有适应性较强、生长迅速等特点,种植面积较大。将绿肥翻压入田可以改善植烟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中微生物的性状。翻压绿肥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及各养分的含量,降低土壤紧实度,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提高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除此之外,翻压绿肥对烤烟的常规化学成分及致香成分也有影响。有研究表明,翻压绿肥可增加烟叶中总糖、还原

浅谈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11,17(02) 6 浅谈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代春云 (冠县辛集乡政府,山东冠县252514) 摘 要: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提高认识,加大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培育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1)02-006-002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另一面即分散性已越来越无法适应以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现状的必然结果和现实需要,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土地产出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土地流转成效初显,但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 部分干部在思想上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工作上缺乏重视,对土地流转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主动性差,缺乏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和引导。许多农民群众对土地流转的含义感到陌生,大多农户对土地流转相关法规、规章、政策和知识缺乏了解,导致对土地流转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农民甚至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承包权。 1.2 土地流转程序尚不规范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加大、流转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纠纷也日渐增多。主要表现在: 1.2.1 流转合同不规范,纠纷隐患多 当前,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多为亲戚朋友和农户之间的流转,这就导致了承包经营权在流转时大都采取口头协议的形式,很少通过签订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使有书面合同的,大多也只填写了流转双方姓名、面积、田块座落,没有填写流转土地用途、流转价款、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及解决纠纷方式等主要条款,内容过于简单,特别是双方责任、权力、义务不明确。不规范的流转和承包合同存在大量的纠纷隐患,加之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条文比较模糊,难以界定,一旦发生纠纷和矛盾,难以得到解决,由此引发的民事矛盾较多。 1.2.2 土地流转的主体错位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村组织主导、行政推动,代替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有的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代替农民自愿原则进行流转。这种做法既是政府行为的错位,同时又忽视了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农民在流转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利益得不到保障,一旦发生自然或市场风险,容易产生纠纷。 1.3 土地流转机构不够健全 许多地方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总体上缺少由上而下的网络状、多功能的服务体系,使得供求双方信息辐射面窄,流动不畅,而要想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形成大量流转必须具备及时有效的供求信息。土地流转机制的不健全,不仅使土地流转受到局限,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使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提高。一些区(县)、镇(乡)、村虽然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但由于工作难度大,很多管理流于形式,无力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指导和管理,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1.4 失地农民保障问题较为突出 在当前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承担着农民就业保障和伤病养老保险功能,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土地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农民不愿放弃土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荒芜弃耕,也不愿轻易转包。在土地的这种生存保障功能没有改变之前,土地流转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农民离土有后顾之忧,也不会轻易流转土地。尽管《土地管理法》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但征地中仍然没有体现市场经济原则,导致征地范围宽,征地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较低且不到位等情形大量存在,(下转31页) 收稿日期:2010-12-01

土壤改良方案(完整版)

温泉河景观(生态)治理工程绿化工程土壤改良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重庆天域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二零一四年三月

工程概况及特点分析 一、工程概况 温泉河景观(生态)治理工程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沿着海泉路由南到北走向分为A、B、C、D、E五个区,是青岛市一个重点的工程项目。工程总长度约3.95km,总面积约100万m2,其中绿化工程占地约80万m2。 二、施工现场特点分析 本项目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主要有河沟、树木、农田、房屋等。拟建场区属于平原,其地貌为浅丘、斜坡及沟谷地带,场区东侧有一条海泉路交通便利,材料运输方便。 第二节土壤改良措施及施工方案 一、总体说明 盐碱土是指土壤含有可溶盐类,而且盐分浓度较高,对植物生长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从广义上讲盐碱土包括盐土、盐化土和碱土、碱化土。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有以下几个改良措施: 1、水利改良: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灌、排分开,加强用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通过灌水冲洗、引洪放淤等,不断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 2、农业技术改良:通过深耕、平整土地、加填客土、盖草、翻淤、盖沙、增施有机肥等改善土壤成分和结构,增强土壤渗透性能,加速盐分淋洗。 3、生物改良:种植和翻压绿肥牧草、秸秆还田、施用菌肥、种植耐盐植物、植树造林等,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并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抑制返盐。 4、化学改良:对碱土、碱化土、苏打盐土施加石膏、黑矾等改良剂,降低或消除土壤碱分,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各种措施既要注意综合使用,更要因地制宜,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绿化地土壤改良方案

化学除磷设计计算

化学除磷设计计算 (1)药剂投加点 化学除磷工艺可按化学药剂的投加地点来分类,实际中常采用的有:前置除磷、同步除磷和后置除磷。 前置除磷 前置除磷工艺的特点是化学药剂投加在沉砂池中、初沉池的进水渠(管)中、或者文丘里渠(利用涡流)中。其一般需要设置产生涡流的装置或者供给能量以满足混合的需要。相应产生的沉析产物(大块状的絮凝体)在初沉池中通过沉淀被分离。如果生物段采用的是生物滤池,则不允许使用铁盐药剂,以防止对填料产生危害(产生黄锈)。 前置除磷工艺由于仅在现有工艺前端增加化学除磷措施,比较适合于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改建,通过这一工艺步骤不仅可以除磷,而且可以减少生物处理设施的负荷。常用的化学药剂主要是石灰和金属盐药剂。前置除磷后控制剩余磷酸盐的含量为,完全能满足后续生物处理对磷的需要。 同步除磷 同步除磷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化学除磷工艺,在国外约占所有化学除磷工艺的50%。其工艺是将化学药剂投加在曝气池出水或二沉池进水中,个别情况也有将药剂投加在曝气池进水或回流污泥渠(管)中。目前已确定对于活性污泥法工艺和生物转盘工艺可采用同步化学除磷方法,但对于生物滤池工艺能否将药剂投加在二次沉淀池进水中尚值得探讨。 后置除磷 后置除磷是将沉析、絮凝以及被絮凝物质的分离在一个与生物处理相分离的设施中进行,因此也叫二段法工艺。一般将化学药剂投加到二沉池后的一个混合池中,并在其后设置絮凝池和沉淀池(或气浮池)。 对于要求不严的受纳水体,在后置除磷工艺中可采用石灰乳液药剂,但必须 进行中和。 对出水pH值加以控制,如可采用CO 2 采用气浮池可以比沉淀池更好地去除悬浮物和总磷,但因为需要恒定供应空气因而运行费用较高。 后置除磷考虑利用滤池,也就是采用微过滤的方式。在二沉池出水管道加药,

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

DB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 T650-2011 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paddy field 2011-08-17发布2011-09-01实施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次 前言 (2) 1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和定义 (3) 4规划要求 (4) 5 设计要求 (9) 6 工程建设要求 (12) 7 农艺措施要求 (14) 8 关键技术指标 (15) 9 档案管理 (16) 附录A典型排浸沟断面示意图 (18) 附录B田面排水管设置示意图 (19)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高标准稻田建设标准,大力推进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与复垦、基本口粮田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附录A、B为资料性目录。 本规范由湖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危长宽、阳小民、谢卫国、彭福茂、黄铁平、夏海鳌、钟武云、杨琳、高幼林

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稻田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提出了高标准稻田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农艺管理措施要求,适用于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土地整理与复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高标准稻田建设,其他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参照此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应于本规范。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168-200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DB43/T580-2010 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农田 指常年用于农作物种植的水田、旱地、水浇地和园地。 3.2高标准农田 指田地集中连片,农田水利排、灌设施配套齐全;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治涝标准10年一遇,灌溉设计保证率达85%及以上,或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