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选择题复习资料

马哲选择题复习资料
马哲选择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

1、人类解放就是(C )。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2、人民群众的主体(D )。

A.是体力劳动者

B.是进步的知识分子

C.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3、技术社会形态是(A )。

A.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划分

B.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C.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划分

D.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划分

4、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A )。

A.夸克禁闭理论

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

5、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D )。

A.科学、技术、生产三者浑然一体

B.基本上体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

C.“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不占主导地位

D.“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占主导地位

6、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C)。

A.生产关系

B.宪法

C.国家

D.政党

7、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要受到(A )。

A.生产发展的制约

B.生产关系的制约

C.社会进步的制约

D.上层建筑的制约

8、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 B )。

A.客观实在性

B.主观能动性

C.规律客观性

D.运动绝对性

9、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10、暴力革命是(B )。

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特殊形式

11、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 A )。

A.生物圈

B.大气层

C.生态系统

D.地理环境

1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3、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D )。

A.一般的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经济斗争

D.夺取政权的斗争

14、或然率是指(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15、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16、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

A.阶级关系

B.夫妻关系

C.政治关系

D.经济关系

17、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C )。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C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8、劳动对象是指(C )。

A.生产资料

B.各种产品

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各种生产工具

19、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D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0、解放思想体现着(B )。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21、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C )。

A.贝克菜和休漠

B.谢林和费希特

C.叔本华和尼采

D.黑格尔和孔德

22、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 )。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2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B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24、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C )。

A.人的体力的支出

B.人的脑力的支出

C.所有制、分配关束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5、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 )。

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

26、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表明劳动( D )。

A.已成为可有可元的事情

B.已成为纯粹的娱乐和消遣

C.已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D.已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

27、否定之否定规律( A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28、社会革命(D )。

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

29、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D )

A.根本和条件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0、辩证的否定是( A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31、“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A )。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32、“公说公有理气"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A )。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33、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口因素是指(D ).

A.世界所有人们的总和

B.某一阶段的人们的总和

C.某一国家有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34、人的本质在于( D )。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自私自利

C.人有思想和理性

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D )。

A.辩证形式

B.趋势和道路

C.不同状态

D.源泉和动力

3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 A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3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D ).

A.真理与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

C.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D.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38、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 A )。

A.经济基础

B.阶级斗争状况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A )。

A.对生产力状况的影响而实现的

B.对人的体质的影响而实现的

C.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而实现的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而实现的

4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4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B )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4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A )。

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才式和多寡不同

D.社会分工不同

43、事物的内容是(D )。

A.各种现象联系的总和

B.事物诸要素的结构方式

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非

D.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44、气候的变化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中是(B )。

A.内在根据

B.外部条件

C.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D.毫无意义的问题

45、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46、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C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47、人和人类(C )。

A.只有纯自然生物属性

B.只有纯社会属性

C.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D.具有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48、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 )。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思想

C.共产主义精神

D.无私奉献

49、世界统一于( D )。

A.存在

B.精神

C.感觉

D.物质

50、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

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5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C )。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2、人们历史活动的结果(D )。

A.同所有人预期的目的完全一致

B.与少数英雄人物的愿望完全一致

C.同大多数人的愿望完全一致

D.与任何人的意志都不会完全一致

5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需要通过(A )。

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B.社会意识自身的作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生作用

D.社会意识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

5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D )。

A.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C.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5、认识的本质是(C )。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均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56、国体和政体之间是( D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57、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A )。

A.生产方式

B.政治制度

C.上层建筑

D.精神文明的状况

5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 )。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59、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精髓是(C )。

A.对立统一

B.革命性和批判性

C.实事求是

D.理论联系实际

60、庸俗唯物主义认为( C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C.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或“特殊物质”

D.一切事物都有意识

61、哲学上的交往概念的含义是指(A )。

A.人所特有的相互往来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

B.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

C.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

D.信息交流

6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63、群体意识是( B )。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群体实践的产物

C.个体意识的总汇

D.群体共同意志的产物

64、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D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65、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66、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正确观点是(A )。

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

B.循环论的观点

C.倒退论的观点

D.直线式连续发展的观点

67、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68、爆发式飞跃是( A )。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

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

69、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B.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70、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C )。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71、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政策是( C )。

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

B.既坚持物质文明,又坚持精神文明

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

D.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斗争

72、认识的起点是( C )

A.社会存在

B.客观世界

C.感觉

D.表象

7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B )。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74、杰出人物是指(D )。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

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

C.同情劳动人氏的历史人物

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

75、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D )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76、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 B )。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77、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

A.人的直立行走

B.语言和思维

C.气候变化

D.生产劳动

7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C )。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79、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最终根源都存在于( A )。

A.物质世界之中

B.主观想象之中

C.绝对精神之中

D.本本原则之中

80、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C )。

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

8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8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B )。

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

C.搞好阶级斗争

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

83、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

A.纯粹是偶然的

B.纯粹是必然的

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D.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84、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C )。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

85、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前提是(A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D.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86、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C )。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8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B )。

A.辩证法

B.直观性

C.形而上学性

D.机械性

8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 )。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B.状态和形式

C.基本方向和道路 D客观性和条件性

89、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D )。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9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B )。

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

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

D.落后的社会意识平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91、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D )。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

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

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92、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D )。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9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A )

A.社会实践的需要

B.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作用

94、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 )。

A.上升性

B.重复性

C.回复性

D.循环性

95、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D )。

A.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高低

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96、唯物辩证法认为,哲学的范畴(B )。

A.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B.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D.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97、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D )。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98、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C ).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促使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99、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100、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 )。

A.前进的、上升的

B.周而复式的循环

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

D.不可认识的

10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102、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C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10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10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D )。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106、社会存在( B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10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D )。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108、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C )。

A.折衷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

109、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C )。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110、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D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11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112、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 )。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产品的分配方式队于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11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D )。

A.历史性

B.真理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115、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C )。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116、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7、一切真知都来源于(B )。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118、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B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状况

C.劳动对象的利用二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119、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B )。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120、人的本质在于他的( B )。

A.生物性

B.社会性

C.自然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121、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综合体是(C )。

A.生产力系统

B.生物系统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122、假象是指( B )。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123、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 )。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24、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D )。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25、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C )。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126、事物的质是指(C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130、劳动过程是( A )。

A.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B.物质与意识的统一

C.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

127、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B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12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D )。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二元论

C.主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29、反映的创造性体现着( C )。

A.主体的被动性

B.客体的被动性

C.主体的能动性

D.客体的能动性

130、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31、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 D )。

A.“理性”的发展所决定的

B.领袖人物的正确领导所决定的

C.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132、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B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133、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C )。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基本矛盾

D.人民群众

134、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C )。

A.主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

B.主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35、检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搞得好不好的标准归根到底在于( D )。

A.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是否没有市场

B.政治局面是否稳定

C.人民内部矛盾是否得到解决.

D.是否有利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

136、政体是指(D )。

A.政权的组织形式

B.国家的政治性质

C.国家的经济体制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13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

13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D )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B.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139、“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B )。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140、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B )。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141、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是(C )。

A.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决定内容

B.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消极服从于内容

C.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D.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

142、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C )。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143、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 D )。

A.宿命论观点

B.天命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44、简单地说阶级的实质是(C )。

A.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B.不同集团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一个集团统治另一个集团

145、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C )。

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认识论尘的经验论

146、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14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148、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D )。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14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A )。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颠倒反映

D.否定反映

150、事物的量变是指( D )。

A.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B.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C.事物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

D.事物的数量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51、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 )。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152、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 A )。

A.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B.不存在矛盾

C.是完全适应的

D.存在对抗性矛盾

15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B )。

A.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D.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15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 )。

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无关的因素

D.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55、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A )。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56、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B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157、矛盾是( A )。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C.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158、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 )。

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15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C )。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是否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0、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B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161、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B )。

A.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C.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

D.社会主义意识与共产主义意识

162、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C )。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C.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163、质与属性的区别在于(C )。

A.质是客观的,属性是主观的

B.质是永恒不变的,属性是不断变化的

C.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

D.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

164、经济基础是指(D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16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C )。

A.它是生产了发展的直接动力

B.它是生产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6、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167、真理就是( D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68、在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A )。

A.生产力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69、下列哲学家中,二元论的代表人物是(D )。

A.康德

B.贝克莱

C.费尔巴哈

D.笛卡儿

170、生产方式是( B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

C.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统一

17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C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172、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C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173、事物的质变是指(D )。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性质的变化

174、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B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175、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B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6、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A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思想关系

D.法律关系

17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C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78、人生观是人们对( B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具体问题的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看法

179、“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D )。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8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B )。

A.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81、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是( A )。

A.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B.能影响周围环境的改变

C.人有语言

D.人能在人脑支配下进行活动

18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D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83、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B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18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C )。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185、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D )。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186、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A )。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因果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等同关系

18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 C )。

A.是否用整体性观点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188、社会基本矛盾是( A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

189、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190、生产资料包括(D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一切劳动产品

C.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D.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190、生产关系是指( A )。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D.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关系

19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B )。

A.建立革命政党

B.国家政权问题

C.创造革命理论

D.发展社会生产力

193、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D )。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194、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D )。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尽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

195、随着电脑的发现及其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在解决没有感觉的物质同有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的问题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根源于(D )。

A.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

B.物质与意识是世界共同本原的二元论

C.世界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可知论

D.物质是意识基础的唯物主义

196、质和事物的存在是(C )。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197、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D )。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B.本质决定现象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

D.内容决定形式

198、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是( B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199、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主要应当从( D )。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

B.意识形态中去寻找

C.上层建筑中去寻找

D.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200、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201、时间和空间是( B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20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20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基本类型是(D )。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

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

D.私有制和公有制

20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D )。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

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

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

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205、地理环境是( D )。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C.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06、由猿进化到人的根本标志是( A )。

A.工具的生产和使用

B.文字的产生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出现207、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D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208、哲学是(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09、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0、类人猿进化为人类的内在根据是(D )。

A.气候的变化

B.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

C.类人猿是高等动物

D.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11、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A )。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C.形式上是否新奇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12、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C )。

A.发现真理

B.认识世界

C.改造世界

D.创立新理论

213、相对静止是(B )。

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不变的事物

D.绝对运动的状态

214、现代企业管理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含义是( D )。

A.把科学技术放在第一位,充分相信科学

B.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尊重人的首创精神

C.加强对现代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

D.视质量为企业生命,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215、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 C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

C.社会的阶级关系

D.生产力发展水平

216、世界观就是(B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217、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B )。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218、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 A )。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

219、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B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220、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C )。

A.虚幻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正确反映

221、偶然性是指( A )。

A.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趋势

B.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前途和方向的趋势

C.客观事物中不确定的趋势

D.客观事物中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222、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B )。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223、规律是( C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224、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C )。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225、认为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必然所注定的观点,必然导致(D ) 。

A.唯意志论

B.宿命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226、所谓系统是指( A )。

A.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C.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

D.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227、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D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228、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C )。

A.历史范畴

B.经济范畴

C.物质范畴

D.阶级范畴

229、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D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30、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D )。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3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32、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C )。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23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D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234、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C )。

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235、现实可能性是指(A )。

A.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然条件的可能性

B.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

C.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D.已经实现的可能性

236、质和量的关系是( D )

A.内在根据和外部表现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队在度的范圈内相互规定的关系

237、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A )。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23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

239、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C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240、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真理,这是(C ).

A.彻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B.唯物主义给真理下的定义

C.混淆真理与谬误界限的错误观点

D.承认真理相对性的辩证观点

241、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D )。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了发展的客观要求

24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

A.客观世界

B.主观思维

C.个人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43、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这是( B )。

A.辩证法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主观唯心主义

24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C )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C.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245、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46、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 )。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文化标准

247、在物的依赖性社会存在的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是(B )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C.农业经济

D.产品经济

248、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体系,包括( C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传统

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249、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A )。

A.主观性

B.能动性

C.随意性

D.物质性

25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25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D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C.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5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的本质( A )。

A.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和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B.在于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在于它是各种知识的总和

D.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253、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C )。

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254、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阶级社会是( B )。

A.封建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55、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D )。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25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257、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B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258、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 C )。

A.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在思想观点上的根本对立

C.在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D.在社会分工的不同地位

25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了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260、国家的消亡是指( C )。

A.封建主义国家的消亡

B.资本主义国家的消亡

C.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消亡

D.所有国家的消亡

26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262、最早把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的先进分子的代表是( D )。

A.瞿秋白

B.鲁迅

C.周恩来

D.李大钊

对外经贸大学马哲期末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科学之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3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 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 哲学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5 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A 思维 B 物质 C 存在 D 实践 6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C 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D 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7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 B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 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8 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这种观点是() A 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9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 D 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10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 多元论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B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C 求真务实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12 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C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D 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B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C 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 D 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不可知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5 “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6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7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教条主义 D 折衷主义 18 《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P13 6、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2)科学性: 1、认识并利用规律 2、深刻性 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 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华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答卷需抄题,请在姓名后面加上个人编号) 1、请根据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分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 义。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谈谈如何推动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25 分) 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 活的重大举措。为实现新阶段的发展目标,不能再继续依靠牺牲资源、环境、劳动这三个要素,因为它违背科学发展观,是经济起飞初始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粗放的增长方式,依靠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 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同世界上的创新型国 家相比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和自给率低。③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 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提 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要让国内生产总值翻几番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讲是我们这个国家 民族生存、发展、统一的需要。 作为一名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推动创新型国建建设的途径有:第一,国家和企业 应制定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规划,如发动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第二,制定和 ______ 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如国家给予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激励政策,提高研发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第三,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尤其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女口新能源汽车等;第四,推进国际合作。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因此,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在你的专业领域,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社会责任感?为什么?(25 分) 答: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有: ①践行科研诚信,净化科研氛围 诚实向来是一种美德,它更是科技工作者探索、治学的态度,是一个国家社会的保障。科技工作者要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遵守最基本的行业规范,从客观事实出发,严谨、真实的记录、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不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科技工作者做不到这些,不仅会影响科技的进步,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科技事业的信任度。 ②开展科学探索,创新研究成果

马哲简答题

五、论述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论实事求是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关系。 2、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2、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生产的发展史。 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3、新科技革命及其作用。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1 、论坚持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 、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 、应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5 、怎样理解热爱无产阶级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是一致的? 6 、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辽宁科技大学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1、试述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 (1)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否定之否定,它具有周期性而且是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3)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4)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辩证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 试述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 (1)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断涌现,而当这一进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则会产生科学技术上质的飞跃和重大突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经济和生活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把人类社会的这一历史现象称为科技革命。(一般地说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3)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①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②第二,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马原简答题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起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能动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的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有两个方面,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什么?(10分)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教材主要是讲了这一方面. 当然,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3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20分)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自考马哲简答题(总复习)

马哲总复习简答题(大总汇)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检验的标准不能在纯主观范围里寻找(理论不能检验理论);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里寻找(客观事物不会自动回答认识是否符合它),只能在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范畴上寻找。实践的特点是唯一满足检验要求的标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它一方面联结着人的意识目的,另一方面又联结着客观事物。实践的客观效果一般能最终回答支配实践的意识目的是否正确。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在深度上认识有待于深化。(3)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己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6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l)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7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辩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与答案

科技学院马哲试卷 一、单选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7、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核”是辩证法思想。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期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4.“居安思危”着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0.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12.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6.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参与制。 17.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8.垄断统治的实质是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1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20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自身也有价值。 2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23.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2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大学马哲考试重点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2. 试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3. 试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4.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5.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有哪些? ★★★6. 试述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实践意义。 ★★★★★7. 矛盾的两个属性是什么?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各有什么作用? ★★★★★8. 试述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 ★★★★★9.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 ★★★10. 试述质量互变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1. 试述辩证否定观(扬弃)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2. 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13.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 简述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5. 试述意识作用的具体表现。 16.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7.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过渡的条件。 18. 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有哪些? ★★★★★19.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和实践意义。 ★★★20为什么说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21.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22.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述真理之检验标准及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3 试述价值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24. 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25. 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26. 试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27. 试述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 29. 什么是人民群众?试述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30. 试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如何构成及具体表现。 ★★★★★31.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劳动的二重性?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2. 试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具体表现。 ★★★33. 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34. 劳动力商品的特性是什么? ★★★36. 试述资本现象及其本质。 ★★★37. 试述对于剩余价值的不同理解及相应意义。 38. 简述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39. 试述工资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7.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8.简述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并指出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9.简述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简述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10. 用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11.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2.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1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4.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15.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16.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并说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简述量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8.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试述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并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0.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并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1.试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及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22.运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2012年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与时俱进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C A、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D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D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工程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C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1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1、古希腊麦加拉派哲学家欧布利德有一次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故事中欧布利德 D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承认了运动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1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1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14、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D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15、西方有个故事:一位将军因为缺了个钉马掌的钉子,后来因此掉了马掌,掉了马掌的战马在战场上跌倒了,这种情况下将军被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又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C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6.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都是有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规定着事物性质的是A

马哲期末题库测验考试重点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马哲期末试题

马哲期末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写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40分) 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 A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 A ) A.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B。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C.否认了精神的作用 D。否认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3.生产关系体现了( C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 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 A 。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5.国家是代表( B ) A.统治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7.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D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的本质问题 C.世界的本原问题 D。实践的本质问题 8.某人得病住院,想吃水果,子女们给他买了苹果、樱桃、梨送去,他说他要吃水果而不是这些苹果等,他犯的错误是( B ) A.把个别当作是独立的存在 B。把一般当作是独立的存在 C.认为个别就是一般 D。认为一般就是个别 9.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 B )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B ) A.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阶级关系 D。人的理性 11.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会导致( A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1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或出发点是( D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3.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 ) A.机器设备 B。原材料 C。燃料 D。辅助材料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 A.国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经济加强的结果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特定的两重性,它是( C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劳动力价值转移和剩余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1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D ) A.银行资本 B。工业资本 C。商业资本D金融资本 17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 C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是( C ) A社会化大生产 B资本积累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19.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 D )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 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