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案隋唐时期的政治

高三学案隋唐时期的政治
高三学案隋唐时期的政治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隋唐两宋时期

(隋唐时期和两宋时期)

第1课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隋唐三省六部制(2)唐太宗

2、过程和方法:学案导学和阅读材料图片提取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隋唐时期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三省六部制

2、唐太宗的主要贡献

三、知识梳理:

1、隋唐政治制度:

(1)中枢机构:实行______________。

①含义和特点:三省指负责决策和颁发皇帝诏令的_______,负责审议,有不可行者驳回的_______和负责执行的_______组成。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六部,分别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口、赋税、国家礼仪制度、军政、刑法及国家的工程建设。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用和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举制:封建_________的一大进步,隋朝创立,唐朝完善。作用:冲破了________________,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____________,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_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___,利于政局的稳定。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1)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标志_____________。

(2)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

①统治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统治政策:经济上:_____________,措施: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政治上: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思想文化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①民族政策:___________;

②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藩镇割据问题: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主要权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果:________________。

四、实战检测:

1.贞观18年,唐太宗曾这样告诫太子李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实行的统治政策有

①完善科举②减轻赋税③首创均田④慎用刑法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2.“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乱人来之,遵擅暑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延。效

战国……以土地传子孙……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均田制瓦解 D.租调制破坏

3.唐太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这段话体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

A.“存百姓”

B.知人善任

C.济世安民

D.轻刑薄赋

4.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下列制度体现了这种变化开端的是

A.推恩令的实行 B.中朝官权力加强 C.三司使的设立 D.科举制的创立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道:“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诸侯国)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材料中的“他”是

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D.宋太祖

6.“贞观之治”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①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方面发展繁荣,封建文化达到最高峰

②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③百姓“不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不闭户”

④为唐朝盛事局面奠定了基础

⑤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雇佣关系

A.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7.“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科举制

①有资格限制②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③反映了重农抑商的观念④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A.①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登上大雁塔,依稀可见塔壁上有题刻的字迹,这就是著名的“雁塔题名”。据载唐中期以后“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雁塔题名是新科进士的荣誉 B.进士科最受唐朝人重视

C.唐代科举考试进士科难D.唐朝时开始设进士科

【配套K12】高三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学案

高三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学案 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 总纲 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整个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人类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前提。 [反对]:违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观主义作风。 2、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运 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既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又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 条件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事物运动规律是客观的:①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2021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抗美援朝70周年 学案

2021届高考时政热点解读:抗美援朝70周年 【热点背景】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录】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革命家为维护国际正义、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生共和国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始终没有忘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当年作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重大决策的深远意义。此时此刻,我们要向老一辈革命家,表示最深切的怀念! ——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所有健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伤残荣誉军人,向当年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参战支前人员,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属、军属,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70年前,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新中国的家门口。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让世界知道了“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 三:复习达标测试 2010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学案二 班级姓名 第二单元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1)必要性: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致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措施:①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必须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3.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现阶段我国经济的主体。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必须毫不动摇第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6.了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 个体经济: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占有和支配。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高三政治(综合)教学案4

英德市一中高三政治生活(综合)第四课教学案 一、知识考点: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二、课前回顾: 1、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_________方略、提高_________的基本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______________;有利于加强__________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______________;有利于防止__________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建设。 2、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_____行政;_____行政;_______正当;高效便民;_________;_______统一。 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___________,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_______。政府接受监督是______、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4.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这个机制,一靠________,二靠______,二者缺一不可。 5、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包括_________的监督,_________的民主监督,____________的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多种形式。 6、我国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________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_______的政府,它会维护________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_;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富有__________的政府,有权威的政府对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会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 7、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 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的。 三、当堂练习: 1.安徽省太和县公安局曾因治安拘留争议被诉上法庭,公安局长主动出庭,并要求全局中层以上干部参加旁听。从行政诉讼开始时的怕当被告、怕出庭和怕败诉,到今天的理性面对诉讼,主要说明了()A.各级政府机关增强了依法行政意识B.各级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 C.各级行政机关应当成为公正司法的主题 D.行政机关有司法机关的保护 2.对政府权力依法行使,理解正确的是()A.就是依法行政 B.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C.既要依法行政,又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审慎用权,民主决策 D.就是依法治国 3.一个城管执法人员,发现几名小摊贩占道贩卖日用品,不仅影响附近商店的正常营业,还造成了交通阻塞。 城管执法人员依照《城市综合治理管理条例》,没收这些小摊贩的商品。对此正确的认识是()A.是合理合法的,因为是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B.是合法行政,但欠合理,应当先对小贩讲清道理 C.体现了政府的高效便民和诚实守信 D.侵害了小商贩的合法权益 “先定事,后定人,以事选人,干好留任,干不好让位”,山西新绛通过改革在干部中形成了“不干事不能当干部,不干好事不配当干部”的氛围,“太平官”做不下去了。据此回答5-7题 4.干部制度的改革中,“不干事不能当干部”,是因为()A.政府官员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并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B.政府不能无所作为 C.政府必须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D.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5.“以事选人”有利于()A.政府依法行政B.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C.政府民主决策D.防治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提高办事效率 6.“干好留任,干不好让位”会促使政府官员() ①依法行政②审慎用权③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④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就是要求() ①各级党组织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使行政权力 ③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处理国家行政事务④各级司法机关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 ①维护公民的特权②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贯彻依法治国的原则④保障人权,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法治政府的标志是() ①依法行政②审慎用权、民主决策③法制健全④以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在我国,保证把人民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关键是()A.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B.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C.加强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D.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11.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制,下列不属于这一监督体系内容()A.人民代表大会监督B.司法机关的监督C.中国共产党监督D.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12.北京市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在各县区政府网站上相继开设了行业服务咨询、举报投诉信箱、网上评议等专栏,有效地推动了政务的公开、公平、公正。推行电子政务() A加强了政府的行政干预 B.方便了公民的政治参与 C.扩大了政府的管理权限 D.改变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13.对“阳光工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政府推行“阳光工程”是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体现②政府推行“阳光工程”是法治政府的基 本要求③政府推行“阳光工程”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在增强④“阳光工程”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是因为()A.只要有权力,就可以做到为人民服务 B.权力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于人民,也可以伤害人民C.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必然导致滥用权力,滋生腐败D.我国公民有监督权 15.群众查阅政府文件,有利于() ①群众了解政策,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②群众增强对政府的了解和信任 ③提高政府办事效率④群众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进行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6.2004年12月,深圳市长、局长轮流走进电台直播间解答市民的刁钻尖锐的问题,及时解决了市民存在的问题。政府市民对话“民心桥”,有利于()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多彩的消费》

学案3多彩的消费 本课考点:1.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考查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结构与生活水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注热点:1.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意义。2.结合生活的具体事例,说明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及意义。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消费还受到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还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1)消费心理。 ①从众心理。表现为“人有我有”。从众并非一概不对,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表现为“标新立异”。求异心理意在展示个性,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否则过犹不及。 ③攀比心理。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根据需要,讲究实惠。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理性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既反对盲目的超前消费,又反对过于节俭,抑制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特别要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二、消费的类型 1.按消费对象不同,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三、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 1.消费结构 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主要)和居民收入的变化,其方向是由生存需要到发展再到享受。 2.恩格尔系数 (1)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核心提示 (1)不能认为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都是不正确的。除了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之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和学案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和学案总第课时 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复习目标:①了解: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纸币的含义;外汇和汇率;②理解:货币 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纸币的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知识。 2、复习重点和难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关系。 3、复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复习与教师点拨指导相结合、讲练结合。 4、复习时间:2课时(其中1课时用于复习教材基础知识,1课时用于讲解练习和作业)。 5、复习过程: 第1课时基础知识复习 一、核心考点解读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1)含义:商品是用于---------的劳动产品;(2)基本属性是--------------和--------。(注意: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并且必须用于交换,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商品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就不再是商品了)。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1)产生:货币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含义:货币是从---------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的商品;(3)本质是-----------------。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和---------------两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价值大小的职能;②原因: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有---------;③特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中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职能;②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的关系:商品交换包括商品流通和物物交换;商品流通是指以--------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它在货币产生以后出现的,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以分离,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物物交换是指商品和商品直接相交换,它在货币产生前就出现了,买和卖必须同时进行,用公式表示:商品—商品;③特点: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货币还具有------------、--------------和--------------三种职能 4、金属货币与纸币:(1)纸币的含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符号;(2)纸币的本质: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3)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为限度,即纸币的发行量=流通中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注意: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和发行数量,但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因此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否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5、货币与财富:(1)货币与财富的关系: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于金钱,要取之-----------、用之-----------、用之--------------。 6、结算与信用工具:(1)货币的发展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2)结算的方式:有---------------和----------------两种方式;(3)结算的信用工具:常见的有----------和支票。

最新整理高三政治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政治教案20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导学案 20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导学案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导学案 一、考点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考情分析 2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天津文综,10,4分 福建文综,28,4分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山东文综,21,4分 广东单科,29,3分 三、知识梳理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首要原则) ①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

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原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①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②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①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②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法制化进程 2、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1)含义: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矛盾观导学案

学案11:《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课前自主复习? 一、基础知识回顾:回扣课本,夯实基础 1.矛盾的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 (1)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 (2)统一: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 2.正确理解、全面把握矛盾的含义应注意两点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的。 (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也指存在的这种关系。 3.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有矛盾。 4.矛盾的客观性 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为转移。 3.方法论要求 (1)要承认矛盾的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2)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防止片面性。 二、判断分析:易错点提醒,走出误区 ()1.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无条件的。 ()3.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5.“对立”就是斗争性,是相对的。“统一”是同一性,是绝对的。 ()6.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三、探究分析 某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错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忽视民生问题,要建“无摊贩城市”。目前,上海的无证摊贩约5万个。上海市政府经调查研究,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出台《城市设摊导则》,规定: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便可设置部分便民摊点,政府颁发临时许可证。这既了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规范城市摊点管理。 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 四、高考题实战:课前演练,直击高考 1 2 3 4 5 6 7 8 1. 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包含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7全国Ⅱ)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09全国Ⅱ)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放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 安之若泰、泰然处之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 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和趋安避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06广东)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通讯传播手段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困扰,如“信息焦虑症”。上述材料表明 A.事物是一分为二的B.矛盾具有必然性 C.矛盾具有特殊性D.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5.(06广东)目前,废旧家电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其实,经过分门别类、集中处理后,废旧家电可以变成铜、铁、铝和塑料等资源。这表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看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6.(09广东)下列选项蕴涵了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④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07广东)“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格言说明事物是A.相互依存B.相互转化C.相反相成D.相互渗透 8.(11江苏)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课后巩固练习?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政治生活第二单元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政治生活第二单元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政治生活·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名词点击】 1、政府职能 (1)含义: (2)政府职能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考点精析】 一、政府的职能 (一)政府的主要职能: 1、是什么(我国的政府职能有哪些) 总体: 具体: (1) (2) (3) (4) 2、为什么(我国政府为什么必须履行上述职能) 3、怎么做(如何正确行使政府的职能) (二)政府的作用: 1、含义: 2、我国政府的作用: 3、公民对政府的应有态度: 二、政府的责任 (一)是什么 总述:

具体表现(具体要求): A B C (二)为什么(为什么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三)怎么做(我国政府如何实现其宗旨及其工作的基本原则) 1、具体要求: A B C 2、具体途径:(公民怎样做到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A B C D 政治生活·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名词点击】 依法行政: 【考点精析】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政 (一)是什么 1、含义: 2、实质: (二)为什么(我国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原因:

2、意义: (三)怎么做(我国的政府怎样才能做到依法行政) 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一)为什么(为什么我国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A原因:a为什么人民有权监督 b为什么权力本身需要监督 B意义: (二)怎么做(如何对我国政府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 1、根本关键: 2、体系保障: 3、具体举措: -----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阳光工程”) ·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 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综合《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2021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单元提升-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含解析

单元提升|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网络构建·知识串连 ?前挂后连·思维拓展 1.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政治考试命题时经常采用的方式。具体包括如下原理: (1)联系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 (2)发展观点,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等。 (3)矛盾观点,包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次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4)辩证的否定观,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看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观点。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若题目限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分析问题,答题时要注意对应的知识范围。

?时政速递·学以致用

?题型突破·解题指导 ★探究类非选择题 |题型特点| 探究类非选择题又称探究与实践题,是以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背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有关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探究类非选择题通常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一是对探究与实践的操作过程进行考查;二是对研究性学习或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角度进行考查。两者既可以分开设问,也可以综合起来设问。但一般不会单独对过程进行考查,从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角度进行考查是探究类非选择题的主体和重点。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融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价值性等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典型例题| 【例】(2019年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历史上,风沙、盐碱、内涝肆虐,兰考民生艰难、百姓贫苦。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依靠群众,开启治理“三害”的征程,改善了兰考自然环境,形成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兰考作为联系

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学案解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 政 治 层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 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经 济 层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 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 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文 化 层 面 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开 始出现,绘画理论形成,唐诗繁荣;佛、道冲击儒学的正 统地位,又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 (1)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 的工具) (2)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3.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真实写照! [注]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注]庄园经济是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而形成的。庄园主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民承担着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庄园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主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拓]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指祖父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1.隋朝 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门下、中书(隋称内史省)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唐朝 (1)内容: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有九

2021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含解析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构建网络]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通过对价值规律的学习,要自觉遵循价值规律,按规律办事;正确区分和认识价格的变化对消费、生产的不同影响 法治意识:要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价格稳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反对和严禁个人或企业哄抬物价的违法行为 [主干归纳] 理解1个规律——价值规律 学会1种计算——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明确2对关系——供求、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理解2种影响——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认识3种表现——价格影响生活消费的三种表现

考点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考点精备| 1.供求影响价格 (1)影响价格的具体因素和直接因素 ①具体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文化等因素。(间接影响) ②直接因素:具体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直接影响) (2)供求影响价格 ①需求对价格的影响:需求增多,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价格下降。 ②供给对价格的影响:供给增多,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价格上涨。 (3)供求影响价格的结果 ①供过于求,商品过剩,价格下降,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②供不应求,商品短缺,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 |名师点睛|用图示表示供求影响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名师点睛|图示表示价值与价格 (2)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隋唐时期总结

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中央集权的加强:分封制下的君主贵族联合执政-春秋战国时开始中央集权-秦始皇时的皇权独尊和三公九卿-汉朝武帝任用身边人担任尚书令-魏晋三省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三使-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顶峰) 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完善: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权责划分: 中书省—决策(权利最大)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 六部: 户部(土地、人口、财政)礼部(祭祀、接待外宾、春闱科举) 吏部(官员政绩考评,主要考评文官)兵部(军事用兵,五官考评) 刑部(刑狱司法)工部(营造工程,水利建设,屯田) 意义: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互相牵制彼此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选修四 背景:晋阳起兵-推翻隋朝-南征北战-天策上将-玄武门之变-等级为帝 思想与政策: 1)亡隋之鉴: A.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政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宽减刑罚2)选贤任能:(内举不避轻,外举不避仇) 广求贤哲(房谋杜断)、不避仇怨(重用魏征)、不拘门第、不问民族3)虚怀纳谏:重用魏征 4)革新制度: A.三省六部制 B.制定《唐律》,用法务在宽简,大量删减死刑条款 C.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意义:(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2)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3)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利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4)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D.租庸调制(保障农时) 5)民族团结(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爱之如一) 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2)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周时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