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与仁慈的人性证词_评杨志军长篇小说_藏獒_王春林

悲悯与仁慈的人性证词_评杨志军长篇小说_藏獒_王春林
悲悯与仁慈的人性证词_评杨志军长篇小说_藏獒_王春林

第25卷第1期 晋 中 学 院 学 报Vol.25 No.12008年2月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Feb. 2008

[收稿日期]2007-10-26

[作者简介]王春林(1966-),男,山西文水人,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文学批评。

悲悯与仁慈的人性证词

评杨志军长篇小说 藏獒

王春林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杨志军的小说 藏獒 ,极明显地张扬了一种在当下时代愈来愈罕见了的诸如正义、良知、善良、悲悯、仁慈这样的人性理念,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构成了对于2004年度如 狼图腾 这样以张扬狼性意识、以表现 丛林法则 为明显特征的一种小说写作倾向的强有力的批判与反拨。

关键词:悲悯;仁慈;人性;狼性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08)01-0014-07

正当我提笔准备撰写关于杨志军长篇小说 藏獒 (载 当代 2005年5期)的批评文章的时候,读到了刘健芝的文章 在寻常中闪耀的和平希望 [1]。作为 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 这一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刘健芝此文的主旨是要深入地阐明她自己之所以要积极地介入这一活动的深层原因。笔者在此当然无意于对 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 这一事件发表看法,但刘健芝文中的一段话却不仅深深地打动了我,而且在我看来,她的这一段话与我们要具体讨论的杨志军长篇小说 藏獒 的思想艺术题旨有着一种巧妙的暗合与对应。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将刘健芝文中的这一段话首先引述在这里。刘健芝写道: 我不奢望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把诺贝尔奖的神圣光环摘下,让光点散落在千名平凡妇女身上。但我朴实的愿望是,每个人学习用另一种心去看周围的抗击暴力、建设和平的人,并非伟大得我们无法仰望,而是平凡到我们身边的母亲、老师、同事、邻居以至我们自身,都有能力做出一点点事,让世界多一点点的温暖和希望,如小说 盲 里面的善良的医生妻子般,呵护着仁恕施与的心。 在我看来,刘健芝此处所强调的一种应该竭力呵护 仁恕施与的心 ,其实也正是杨志军在

藏獒 中所欲传达给读者的一种核心的思想艺术题旨所在。这样的一种不谋而合,充分证实的乃是杨志军这一长篇小说具有着的一种格外突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我们固然应该承认,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的确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一种历史性进步。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却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并非

所有伴随市场经济出现的社会现象都是值得肯定的。在这一方面,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便是一种相当普遍的道德失范与精神滑坡现象。我们注意到,市场经济极大地刺激并解放了国人的物欲追求。犹如终于脱离了所罗门瓶子的魔鬼一样,这样一种强烈的物欲追求一旦被释放出来,便迅速地弥漫开去以至于很快发展到了一种无法约束控制的地步。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样一种普遍社会现实的存在便是物欲极端弥漫的一个有力证明。一种合理有度的物欲追求当然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当这种物欲追求极度膨胀,并且达到了所谓物欲横流的地步,进而极大地破坏着维护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所必须的道德与精神建构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对之保持足够的警惕了。我们注意到,道德的失范与精神的滑坡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唯强者独尊唯强者为大的 丛林法则 于无形中成为了当下

14

社会一种不成文的潜在运行规则。于是,正义、良知、忠诚、善良的被排斥便自是顺理成章之事。一部张扬狼性意识的 狼图腾 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形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投合了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的缘故。

应该承认,对于 狼图腾 及其狼性意识在当下社会正发生着的巨大负面影响,作家杨志军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一点在小说 藏獒 的后记 远去的藏獒 [2]中有着明晰的表达。杨志军说: 父亲的思维,是草原人的思维。在草原牧民的眼里,狼是卑鄙无耻的盗贼,欺软怕恶,忘恩负义,损人利己。藏獒则完全相反,精忠报主,见义勇为,英勇无畏。狼一生都为自己而战,藏獒一生都为别人而战。狼以食为天,它的搏杀只为苟活;藏獒以道为天,它们战斗是为忠诚,为道义,为职责。狼与藏獒,不可同日而语。 父亲对我说:我们需要在藏獒的陪伴下从容不迫地生活,而不需要在一个狼视眈眈的环境里提心吊胆地度日。 所幸父亲生前,世人还没提倡狼性,还没流行狼文化和狼崇拜,不然,父亲该多么的伤心。 在这段话语中,杨志军不仅将藏獒与狼进行了鲜明的对照,而且也极富暗示性地表明,自己之所以要写作 藏獒 这部长篇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乃是要对于由 狼图腾 所造成的狼性崇拜予以一种强有力的批判与反拨。因为文中所谓 提倡狼性 流行狼文化和狼崇拜 云云,所指称的事实实际上正是 狼图腾 此书在社会上所形成的那样一种绝大的影响力。我们之所以认定杨志军的 藏獒 构成了对于 狼图腾 一种强有力的批判与反拨,乃是因为作家在小说中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既极其形象生动地刻划塑造出了如父亲、藏扎西、梅朵拉姆这样具有高度的悲悯与仁慈情怀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极成功地勾勒刻划出了如冈日森格、那日、虎头雪獒这样具有着鲜明突出的责任与忠诚感的藏獒形象。在我看来,正是通过人物形象与藏獒形象的成功塑造,杨志军的 藏獒 极明显地张扬了一种在当下时代愈来愈罕见了的诸如正义、良知、善良、悲悯、仁慈这样的人性理念,并凭此而与投合时代极度弥漫的物欲追求心理、张扬一种弱肉强食的 丛林法则 的 狼图腾 这样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差别与对照。我们之所以强调杨志军小说的思想艺术主旨暗合于刘健芝的文章,也正是因为小说中的父亲、藏扎西、梅朵拉姆这样的人物形象,都是如刘健芝文中所一力肯定的那样是一种 平凡到我们身边的母亲、老师、同事、邻居以至我们自身 的十分普通的人,他们 都有能力做出一点点事,让世界多一点点的温暖和希望。 他们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都不是那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正如同刘健芝文中讲到过的小说 盲 一样,他们也都仅仅只是如同小说 盲 里面那位善良的医生妻子一样,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 呵护着仁恕施与的心 而已。然而,我们应该充分地注意到,同样是一种人性与人道的表达,同样是对于一种 仁恕施与的心 的吁请与呵护,在2005年度,具有类似思想艺术主旨的优秀小说其实并不仅仅只是杨志军的 藏獒 。最起码在刘醒龙那部长达一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圣天门口 中,通过对于诸如梅外婆、雪柠、董千里等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我们同样强烈地感觉到了一种充满悲悯色彩的人道情怀的思想艺术表达。在我看来,如同 藏獒 与 圣天门口 这样优秀的长篇小说在2005年度的联袂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构成了对于上一年度如 狼图腾 这样以张扬狼性意识、以表现 丛林法则 为明显特征的一种小说写作倾向的强有力的批判与反拨。对于这一点,我们理应首先有一种清醒的认识。

但是,杨志军 藏獒 的全部价值却并不仅仅只是体现为对于如 狼图腾 这样一种宣扬 丛林法则 的写作倾向的批判与反拨,这只不过是它所具备着的一种现实文化意义而已。虽然杨志军的写作动机的确与 狼图腾 有关,但是如果 藏獒 的价值只是体现在这一点上,那么它无论如何都难以被看作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我们之所以认定 藏獒 具有相当值得肯定的思想艺术价值,乃首先由于它本身的那样一种其实意蕴相当丰富复杂的艺术品味的具备。我以为,杨志军 藏獒 的思想艺术成就乃主要体现在若干藏獒、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与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语言的纯熟运用这样两个方面。

先让我们来看藏獒形象的刻划塑造。在对藏獒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我们谈论的藏獒其实已经不再是原初意义上作为一个动物种类的藏獒,而是出现于杨志军笔端业已高度人格化了的藏獒。虽然我们承认藏獒本身也自有本属于它自身的喜怒哀乐,但却远远未能达到如小说中所显示出的这样一种明晰与高级程度。因而,一个无可否认的分析前提便是,我们所

15

面对的只是杨志军理解中的一种藏獒形象,或者干脆直截了当地说,杨志军对于藏獒品性的提炼与表达其实也只是突出地体现了作家对于理想人性的一种理解与呼唤而已。进入我们评价视野的当然首先是冈日森格,是这只前世曾经保护过在雪山上修行的僧人的阿尼玛卿雪山狮子的化身。按照小说中的介绍,冈日森格的主人本来是阿妈河部落的一个普通猎人,因为它格外出众格外地 气高胆壮,有兼人之勇 ,所以被部落头人甲巴多看中后强行占有。为了永远拥有冈日森格,甲巴多头人暗中派人害死了它的旧主人。谁知这一切却并未能瞒过冈日森格,当它凭借自己超群的智慧作出准确的判断之后,便不管不顾地咬死了甲巴多头人,为自己的旧主人报仇雪恨。这就是冈日森格的忠诚,嫌贫爱富或者随便地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新的主人那里,这样的选择从来就不会属于冈日森格这样优秀的藏獒。只有在犯了命案,在确认自己的旧主人已经死于非命之后,冈日森格才把流浪过程中收留了自己的七个上阿妈草原的孤儿(塔娃)认作了自己的新主人。他们一块儿过一种相依为命的流浪生活,一块儿为了追寻海生大雪山冈金措吉 传说中一个没有痛苦、没有忧伤的地方,便尾随父亲来到了与上阿妈草原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西结古草原。而杨志军 藏獒 的主体故事构成在很大程度上所依赖的正是民国二十七年由于马步芳军队的作祟,上阿妈草原与西结古草原结下的永难释怀的仇恨。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叙事前提的存在,那么便不会有杨志军小说主体故事架构的形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基本的叙事前提,所以冈日森格与七个上阿妈孩子的进入西结古草原才引发酿成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冈日森格以及其他藏獒的忠诚与职责也正是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才得以有力地凸显出来的。对于冈日森格而言,一旦认定七个上阿妈的孩子是自己的主人,那么便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随便地离弃自己的主人,哪怕山高路远,哪怕有无穷艰难险阻,它也不离开自己的主人。虽然由于父亲对它的悉心呵护,它可以与父亲建立友好的信任关系,但这样一种友好的信任关系也同样无法阻止它救援七个上阿妈孩子的行动,或者说,在利用这种信任关系去援救自己主人的过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冈日森格的忠诚,更有它那样一种超群的智慧。应该承认,既然忠诚与职责是藏獒这一动物种类的基本特性,按照小说中的说法 有恩不报不是藏獒,施恩图报也不是藏獒。藏獒就是这样一种猛兽:把职守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永远不想着自己,只想着使命;不想着得到,只想着付出;不想着受恩,只想着忠诚。它们是品德高尚的畜生,是人和一切动物无可挑剔的楷模 ,那么,杨志军小说写作中面对着的一个艺术难题便是,如何在普遍地凸显出藏獒忠诚品格的同时避开一种藏獒形象类型化的艺术陷阱。或者说,在普遍地凸显出藏獒形象的忠诚与职责的同时完成对于藏獒形象的个性化塑造,对于杨志军而言,是一种无法绕过去的艺术考验。事实上,杨志军笔下的藏獒在表现出共同的忠诚本质的同时也的确明显地个性化了。在小说中,作家重点描写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藏獒形象,除了冈日森格外,还有西结古的獒王虎头雪獒、白狮子嘎保森格、大黑獒那日以及饮血王党项罗刹等。将这几个藏獒形象进行细致的比照分析后便可以确认,它们在保持共同的忠诚獒性的同时都充分地个性化了。

冈日森格最突出的个性化特征是超群的智慧与坚韧的意志,这一点与它在小说中的具体处境存在着紧密联系。由于身处对自己充满着敌意的西结古草原,面对着随时都可能降临于己身的伤害,因此冈日森格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便是一种高度的警觉意识与提防心理。极度困难的现实处境告诉冈日森格,要想生存下去,要想保护救援自己的主人,那它就必须在与嘎保森格、虎头雪獒以及党项罗刹的打斗中取得完全的胜利,舍此而别无它途,按照小说中的描述,如果说在面对白狮子嘎保森格时,冈日森格还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而力拼取胜的话,那么在面对獒王虎头雪獒,面对饮血王党项罗刹时,就绝非仅凭实力可以取胜的。于是,便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实际上也正是更多地依仗着自己的超群智慧、依仗着自己的坚韧意志,冈日森格才战胜了所有的对手,不仅改变了主人的命运,而且也使自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西结古草原上的新獒王。作为西结古草原的獒王,虎头雪獒当然绝对地忠实于西结古草原,由于它在西结古藏獒中居于一尊的王者地位,虎头雪獒所显示出来的便是多少有一些傲慢成份掺杂于其中的那样一种傲视群雄的王者气度。这一点,在它面对冈日森格、面对嘎保森格时均有十分突出的表现。獒王之所以会在与冈日森格的打斗中落败,与它的这样一种傲慢心态的存在不无关系。 獒王的目的不仅是战胜对

16

方,更重要的是显示自己山峰高耸的威仪并且留下经久不衰的佳话 , 而冈日森格却不是这样想的,它不是什么獒王,没有地位身份的负担,不必做出正气凛然的样子以显示大人物的庄严和伟大,它是一个备受歧视的外来者,它参与打斗是为了活下去,为了救主人,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堂堂威仪 。一方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另一方则格外地爱惜自己的羽毛、格外地珍视自己作为獒王的威仪。从这样两种不同心态出发的打斗在开始之前其实就已经潜隐预示着最后的打斗结果。在某种意义上,獒王的失败与冈日森格的胜利是一种顺乎逻辑的必然结果。同样是作为雄性的藏獒,白狮子嘎保森格的特点又不同于冈日森格与虎头雪獒。嘎保森格最突出的个性特征是自视甚高。这是一只表现欲特别强烈的野心勃勃的藏獒, 它希望獒王虎头雪獒在智慧和勇敢方面都被它打败,希望有朝一日自己成为一只自由的领地狗,成为西结古草原威镇四方的新一代獒王。 战胜藏马熊后放肆地吃掉本该由獒王享用的心脏的行为就突出地表明了嘎保森格的个性特征。然而,正所谓太刚者易折,嘎保森格的悲剧结局同样与它的这样一种心性有直接的关系。发生在白狮子嘎保森格身上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惨烈一幕是,在与冈日森格及那日争抢自己的孩子小白狗嘎嘎而不得的情况之下,它居然将自己的亲生孩子吞吃了下去。 在雪狼嘴边死里逃生的小白狗嘎嗄被它的父亲白狮子嘎保森格吃掉了,在恨的冰冷刀锋上幸免于难的小白狗嘎嘎在爱的温暖唇齿间被亲生父亲吃掉了,在义父冈日森格和义母大黑獒那日无微不至的关照下正在痊愈伤口、茁壮成长的小白狗嘎嘎被爱疯了它的阿爸吃掉了 。小说以如此饱含悲愤深情的语调强调表现着獒性的被扭曲。以吞食爱子的方式而体现出来的对于爱子的极端的深爱,在我看来,所凸显出的正是心性高傲一向自视甚高的白狮子嘎保森格獒性的被极度扭曲。能够对自己所钟爱着的藏獒的獒性作如此透彻深入的展示与表现,所说明的一方面是杨志军的深厚艺术功力,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作家对于獒性的体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当然,使得白狮子嘎保森格个性得以充分实现的,是它彻底绝望后毅然决然地从高地悬崖上纵扑而下的跳崖自杀行为。正是在它那纵身一跃的矫健身姿中,白狮子嘎保森格那样一种曾经不可一世的骄矜之心得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与嘎保森格的跳崖自杀相映成辉的是大黑獒那日的撞墙自杀行为。一方面是主人无法违抗的命令,另一方面却是自己倾心爱慕的异性,处于两难境地中的大黑獒那日便只有一头撞向坚硬无比的嘛呢石经墙了。 在服从神圣主人的威逼和服从性与爱的驱使之间,大黑獒那日选择了第三条道路:撞墙自杀。 虽然在父亲的精心救护下,大黑獒那日最后神奇地起死回生了,但正是在它那撞墙自杀的行为选择中,我们深切地领会到了獒性的高傲孤绝。除了高傲孤绝的獒性之外,作为雌性的藏獒,我们同样在大黑獒那日身上体会到了温柔多情的一面。这一点最集中不过地体现在它对于冈日森格倾心的爱恋以及对于小白狗嘎嘎无限怜爱的行为之中。尤其是小白狗嘎嘎,本来与那日并无任何血缘联系,但出于一种本能的母性情怀,那日却将小白狗嘎嘎视如己出而抚爱有加。在其中,雌性藏獒那样一种极为宽容广博的温柔的母性情怀也就得到了堪称淋漓尽致的展示。然而,如果说白狮子嘎保森格吞食亲子的行为应该被看作是獒性的扭曲的话,那么饮血王党项罗刹的一系列个性变化就更应该被看作是獒性的变异了。在某种意义上说,党项罗刹身上也表现出了藏獒的忠诚,但它的这种忠诚却只是针对送鬼人达赤的。由于送鬼人达赤从小就在以一种恶意折磨的方式培养着党项罗刹对外在世界的仇恨: 这一次打得是最惨的,几乎要了它的命。它在伤痛的折磨中突然领悟了送鬼人达赤的全部含义,那就是暴烈,就是仇恨,就是毁灭 毁灭一切善意的举动 , 它正在理解自己作为饮血王党项罗刹的意义,正在按照送鬼人达赤的愿望,恶毒地仇恨着,时刻准备咬死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一切 ,因此,在被父亲彻底感化之前的党项罗刹便是一个十足的仇恨化身。此类藏獒的个性其实已经完全走向了藏獒忠诚本性的反面,但造成这一切獒性变异的根本原因却在于人的因素的介入。正是因为先有送鬼人达赤的满腹恶意存在,所以才有党项罗刹这样作为仇恨化身的藏獒的形成。在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党项罗刹这样一种藏獒形象的塑造,与其说作者是在描写一种獒性的扭曲变异,不如说是在展示表现并鞭挞批判着人性的一种丑陋与恶意。

小说题名为 藏獒 ,其对藏獒形象的刻画塑造当然格外引人注目。然而,在我看来,小说更大的成功却在于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通过对于父亲、藏扎西、梅朵拉姆等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17

而极其鲜明有力地张扬表现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性的悲悯与仁慈,实际上应该被看作是小说更为重要的思想艺术题旨之所在。小说中闪现着耀眼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当然首先是父亲这个形象。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来看,父亲既是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更多地承担着视角式人物的功能。 藏獒 的艺术结构并不复杂,基本上是依循父亲进入西结古草原之后的行踪来架构故事的。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我们实际上是跟随着汉人记者父亲的行踪与视角而一步步地走近并进入西结古草原,走进了这样一个笼罩着神秘的藏传佛教氛围的青藏高原上藏民的生活世界之中。这也就是说,如同我们一样,对于青藏高原上的藏民世界而言,父亲其实是一个外来者,一个局外人。然而,令人惊异的是,作为一个异族的异教徒,父亲却毫无障碍近乎于天然地很快就融入了藏民的生活之中。这也正如同杨志军一样,虽然是汉族作家,但他在表现青藏高原上藏民生活的时候,给读者留下的却是一种十分贴切内在的感觉,似乎他天然地与藏地文化与藏民的人生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殊为难得的亲和感。这一点与2004年一部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同样以藏地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范稳的长篇小说 水乳大地 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虽然 水乳大地 的确是一部相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作者那样一种无法完全融入于表现对象之中的文化猎奇目光的存在还是相当明显的。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因为杨志军能够近乎于天然地融入藏地文化进入藏民生活之中,所以他才能够相当成功地塑造出如父亲这样极具仁慈与悲悯情怀的人物形象来。

具体来说,父亲的仁慈与悲悯主要是通过他与藏獒、与七个上阿妈的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体现出来的。虽然父亲的存在与否都无法改变七个上阿妈孩子进入西结古草原的人生选择,但由于这七个孩子是跟在父亲后面进入西结古的,所以父亲便觉得自己绝对有责任保护这七个孩子的人身安全。构成 藏獒 这部长篇小说情节主线的其实就是父亲千方百计地要保全这七个孩子生命的全部努力过程。能够使出浑身解数去拯救七个上阿妈孩子的生命,这其中体现出的当然是父亲一种难能可贵的仁慈与悲悯情怀。然而,父亲的仁慈与悲悯情怀更多地还是通过他与藏獒之间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首先当然是冈日森格。虽然父亲与冈日森格同样没有任何牵系,但在他发现与西结古藏獒拼命打斗之后的冈日森格仍然还未断气的时候,他还是毅然决然地伸出了自己的援手。这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父亲虽然非常怕狗,但 他的同情心战胜了他的怯懦,或者说他天性中与动物尤其是藏獒的某种神秘联系起了作用,使他变得像个猎人,越害怕就越想往前走。 应该说,这样的描写是真实的,但更为真实的却是这样一段描写,当父亲面对西结古藏獒的围攻的时候: 父亲冷汗淋漓,他想到了死,也想到了不死,他不知道死会怎样死,不死会怎样不死,他只做了一件让他终生都会忏悔的事情,那就是出卖,他在狗群强大的攻击面前,卑微地出卖了他一直都想保护的冈日森格 当伤痕累累的大黑獒那日和另外几只藏獒朝他血口大开的时候,他忽地一下掀掉了覆盖着冈日森格的被子。 却原来父亲也有过自私卑微的时候,在我看来,小说中的这样一种描写是相当必要的。这样,一方面凸显出父亲性格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更主要地却是使父亲的那样一种悲悯与仁慈情怀因此而显得十分真实可信。然而,如果说冈日森格因跟随父亲进入西结古还显得多少与父亲有些联系的话,那么,大黑獒那日与饮血王党项罗刹则不仅与父亲无关,反而还都多少伤害过父亲,因此父亲与它们关系的展示更能充分地凸显出父亲的悲悯与仁慈情怀来。按照小说中的描写,大黑獒那日对父亲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父亲的 大腿被牙刀割烂了,胸脯也被牙刀割烂了。然后就是面对死亡。 父亲确也曾因此而产生过掐死大黑獒那日的念头,但最后却终于放弃了: 父亲摇了摇手,同时咬了咬牙,好像马上就要动手了,但是突然又没有了力气和勇气。没有勇气的原因是父亲发现自己一点也不恨它,父亲天生是个喜欢动物尤其是狗的人,他不能像报复人那样报复一只狗。 不仅如此,父亲还想方设法地要帮助身受重创的大黑獒那日早日康复。这样一种以德报怨的行为当然是其悲悯与仁慈情怀的充分证明。也正因此,父亲才被藏民认为是 汉扎西 汉菩萨 的。当然,将父亲的悲悯与仁慈情怀更充分地表现出来的乃是他与饮血王党项罗刹之间的关系描写。由于送鬼人达赤刻意的折磨培养,饮血王党项罗刹的獒性被严重扭曲,变成了一个十足的仇恨化身。我们注意到,对于党项罗刹,不仅外来的汉人如白主任对它十分厌恶,即使是将藏獒看得十分重要的藏民比如大格列头人、藏医尕宇陀也都情愿让它死去。但父亲却依然顽固执着地要救活奄奄一息的党项

18

罗刹: 其实父亲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固执地希望救活饮血王党项罗刹,一切都来源于天性。在他的天性里,他希望所有的狗都是好狗,都是自己的朋友。他是狗的圣母,面对任何一只将死未死的狗,他都不会见死不救。况且它不是一般的狗,它是一只雄野到无以复加的藏獒。 虽然驯服感化党项罗刹的过程是极其艰难的,但父亲最终还是凭依着自己的坚韧而取得了成功。没有任何道理地要去救活并感化党项罗刹这样千夫所指的恶与仇恨的化身,其中所充分凸显出的当然就只能是父亲那样一种悲悯与仁慈的天性了。

父亲当然是小说中最夺目的一个人物形象,但父亲之外,如藏扎西、梅朵拉姆这样的人物形象其实也同样可以被视作悲悯与仁慈情怀的体现者,他们的存在与父亲的形象相映成辉,极其鲜明有力地凸显出了小说最根本的思想艺术主旨。藏扎西的人性闪光处首先表现在义释七个上阿妈孩子的行为之中,虽然他后来为此行为而曾有隐约的悔意产生,因为他知道自己会为此受到严厉惩罚,轻则失去做喇嘛的资格,重则被砍掉双手。但是,当七个上阿妈的孩子与父亲再度处于险境的时候,藏扎西还是毅然决然地出手施救了。丹增活佛在施救之前清楚地向他点明了此举的利害关系: 你要想得远一点,一旦你救了仇家,你失去的很可能不仅仅是双手,还有部落、人群、足够生活的牲畜,你也许只能是个乞丐,是个流浪的塔娃,是个孤魂野鬼。 小说中写道,此话听后 藏扎西不禁打了个寒颤 。在我看来,这一个 寒颤 中有无穷意味。一种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一种恐惧,一丝犹豫,一种决心,均包含于其中。但藏扎西并未因内心的矛盾而放弃施救的行为,他的悲悯与仁慈情怀在此处便得到了一种有力的体现。然而,藏扎西人性的闪光并未到此为止,就在他的奔逃途中,遭遇了正被群獒围攻着的汉人李尼玛。虽然明知此时对于李尼玛施与援手,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但人性的良知还是迫使他出手施援了。结果自然是, 为了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汉人,他终于成了牧马鹤部落的强盗嘉玛措的俘虏。 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施救于他人,这样的一种人性情怀不是悲悯与仁慈又是什么呢?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梅朵拉姆,这样一位美若天仙的汉族姑娘。梅朵拉姆的悲悯与仁慈主要体现在她对巴俄秋珠的格外关爱上。由于阿爸、叔叔以及阿妈三位亲人的死均与上阿妈草原有关,所以巴俄秋珠对于上阿妈草原充满了难以释怀的仇恨,他之所以始终不肯放过七个上阿妈孩子的根源正在于此。对于这个无家可归甚至连靴子也穿不上的流浪塔娃,梅朵拉姆给予了许多的关心爱护。虽然巴俄秋珠的仇恨之心如坚冰般难以融化,但梅朵拉姆最后却终于以自己的真诚爱意感化了巴俄秋珠, 她用仙女的姿态、仙女的温柔、仙女的情肠把他抱住了,这一抱似乎就抱走了他那已经被她追撵得有点慌乱有点动摇的仇恨,抱出了他的全部感动,感动得他觉得不听梅朵拉姆的话就不是人了。 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有巴俄秋珠的被感化,有他撞开送鬼人达赤的行为,所以才最终救活了七个上阿妈的孩子与藏扎西。事情的结果再一次雄辩有力地证明了仁慈与悲悯、证明了人性感化的力量究竟有多么巨大。然而,在充分注意父亲、藏扎西、梅朵拉姆这类形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如送鬼人达赤、牧马鹤部落强盗嘉玛措此类人物形象的存在。达赤与嘉玛措在小说中当然是沉浸于仇恨的毒水中不可改变的人物,与饮血王党项罗刹相比,他们或许才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仇恨的化身,虽然他们这仇恨的形成也是有其具体的历史原因的。从小说叙事的意义上说,这类人物形象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达赤与嘉玛措的存在构成了小说所欲张扬的悲悯与仁慈情怀的对立面,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这种矛盾冲突的运转形成了小说故事情节的最大张力,并凭此而支撑起了 藏獒 最基本的艺术结构。另一方面,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也正是因为有此类形象的存在,所以才更为鲜明有力地映衬表现出了父亲、藏扎西以及梅朵拉姆等形象身上所具备着那样一种悲悯与仁慈的人性情怀。而 藏獒 ,也正是凭此而成为悲悯与仁慈的人性证词的。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杨志军 藏獒 最突出的一点乃是对于一种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语言的纯熟运用。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叙事语言存在。一种是出自汉人工作队队员之口的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带有明显公文色彩的语言方式,比如白主任说: 我们来这里的任务是了解民情,宣传政策,联络上层,争取民心,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站稳脚跟,你这样做会让我们工作委员会在西结古草原失去立足之地的。 另一种则是饱孕着叙述激情的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更接近于青藏高原上藏民生活方式的语言方式,比如 草原像梦里

19

的波浪,柔柔地漂动着,无极地漂动着。冈日森格带着父亲来到了和雪山一样清凉的早晨的阳光里。阳光像雪粉,结成透明的晶体曼舞在蓝绿色的空气里,这里的空气是令生命欢欣鼓舞的 。再比如 身边是清凌凌的野驴河,远处是一脉脉连绵不绝的雪山冰岭,冰岭之下,绿色浅浅的高山草甸连接着黑油油的灌木丛。灌木丛是一片一片的,冲开山麓前松杉林的围堵,流水似的蔓延到了草原上。草原放纵地起伏坦荡着。 可以发现,这样两种语言的差异对比是十分明显的。后者构成了 藏獒 的主体语言风格,而前者时不时的出现,则显得十分突兀,构成了小说中一种极明显的不和谐音调。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杨志军小说中主要运用了这样一种饱孕叙述激情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藏地语言方式,所以他才得以最大限度地进入并艺术地表现出了笼罩于神秘的藏传佛教氛围中的藏地生活。然而,两种不同语言方式之间的强烈对比,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对于 藏獒 中一种潜隐的主题意向给予必要的关注。这就是 藏獒 主体故事的发生时间。很显然, 藏獒 的主体故事发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否则我们便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西结古草原上会出现这样一种格外异样的意识形态话语方式。这样一种话语方式的出现便意味着一种充满政治色彩的异质文化已经凭借某种强大的外部力量开始进入了草原世界。此后的所有历史事实都充分地说明这样一种力量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草原的本来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样一种极其忠诚极富有灵性的藏獒在草原上的消失,也是与这样一种异质文化的进入密切相关的。正如小说中所叙述的: 领地狗群的被清洗和这场瘟疫的发生,也就意味着领地狗群的消失。西结古草原上,奔腾跳跃的领地狗群 一个伟丽的生命景观,这么快就被血与泪的风烟吹进了仅靠挖掘才显现一丝亮色的历史大坑。 我不知道,对于这样一种潜隐主题的表达是否是杨志军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初衷所在,但从小说中的一些话语缝隙中,我的确明显地感觉到了这样一种潜隐主题的存在。比如 齐美管家是听得懂汉话也会说汉话的,梅朵拉姆的话对他来说简直就是闻听未闻的奇谈怪论。 但是齐美管家知道西结古工作委员会的人是不能得罪的,尤其是不能得罪仙女下凡的梅朵拉姆。更重要的是,梅朵拉姆的话似乎预示了草原的未来 嗨,草原的未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从以上的叙事话语中,所隐约透露出来的正是我们所强调着的那样一种潜隐主题的存在。假如说杨志军确有此创作初衷,那么他对这样一种历史发展趋势的态度究竟如何呢?我认为,作家的态度是隐晦而含混的。但正是在这样一种隐晦含混的态度中,却也有一种哀伤情调的不由自主的流露与表现。在其中,我们所隐约体会到的其实是一种作家对于 现代性 的批判与反思立场的存在。我们注意到,在2005年,除了杨志军的 藏獒 之外,也出现了阿来的 空山 这样同样表现异质文化的进入对藏地的文化与人性形态所带来的那样一种近乎于毁灭性打击的优秀长篇小说。如此看来,如杨志军这样的一种思考与艺术表现并非单一偶然的文学现象。这样一种普遍文学现象的出现,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在小说的结尾处,杨志军饱含深情地写道: 它们果然来了,在父亲的梦境里,它们裹挟一路风尘,以无比轻灵的生命姿态,带来了草原和雪山的气息。那种高贵典雅、沉稳威严的藏獒仪表,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藏獒风格,那种大义凛然、勇敢忠诚的藏獒精神,在那片你望一眼就会终身魂牵梦萦的有血有肉的草原上,变成了激荡的风、伤逝的水,远远地去了,又隐隐地来了。永远都是这样,生活,当你经历着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属于你了。父亲的藏獒,就这样,成了我们永恒的梦念 。远远地去了的,是历史与现实的实际情形,隐隐地来了的,只能是人类心中一种对于美好的充满了忠诚、勇敢、仁慈、悲悯的人性的永恒怀想。如今,置身于 狼 声不绝于耳的的实际践行着 丛林法则 的喧嚣市声之中,我们只有通过如杨志军 藏獒 这样优秀的长篇小说才可能重温那生命曾经拥有过的高贵与尊严、人性曾经拥有过的悲悯与仁慈了。

[参考文献]

[1]刘健芝.在寻常中闪现的和平希望[J].读书,2005(10):3

-8.

[2]杨志军.远去的藏獒[J].当代,2005(5):151-154.

(责任编辑 杨乐中)

20

《最后的獒王》读书笔记

《最后的獒王》读书笔记 《最后的獒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1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整理的《最后的獒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的獒王》读书笔记1“啪!”我合上了《最后的獒王》这本书,它使我陷入了沉思。 书中主要讲了作者的父亲孤身一人去青果阿妈草原中心——西结古草原,在途中,正巧遇到一只叫作冈日森格的金毛藏獒和他的主人七个上阿妈的孩子,他们跟随作者的父亲来到了西结古草原。意想不到的是,西结古藏民对几个上阿妈的孩子有着时代仇恨,这样,当地藏民对来自仇家的孩子恨之入骨,七个上阿妈的孩子和冈日森格一直被他们想尽办法追杀。冈日森格先后战胜了:白狮子嘎保森格、獒王虎头雪獒、饮血王党项罗刹,成为了一只出色的藏獒,一只英勇的獒王。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进入了藏獒的世界,这个世界带给我的是心灵上的无比震撼和敬畏。面对藏獒,就像面对赤胆英雄,英勇无畏。它们那么的忠诚,那么的讲究公平斗争,那么的情感炽热它们身上发出来的团结和勇气让人感叹万分。是啊,我们应该尊敬他们,保护他们,要不是人类无度的介入和谐的大自然,那些藏獒就不会如此惨烈的牺牲。 这些藏獒让我联想到了我们,我们做事半途而废,而他们呢?坚持,永不放弃,我们遇到的难事不是放弃,就是发挥不出自己内在的勇气,它们却是勇敢的面对,用自己的性命安危来面对是啊!藏獒们就是这样,我们有许多东西都不及藏獒,我们何不妨去学习它们,让自己更加坚强,拥有更多的勇气。 藏獒对主人的忠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面对绝境时,敢于担当。要敢于担当自己责任的人,才会走向成功。 《最后的獒王》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完了《最后的獒王》。这本书讲述了藏獒的快乐和悲伤、尊严和耻辱、爱和恨。 这书本里,作者带着我们去了那遥远的、苍凉的、到处清泉流淌的神秘藏地——西结古大草原,见证雪域神犬的武侠传奇。这里有一群不一样的狗,它们高贵、独立,它们忠实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它们就是——藏獒。藏獒驱赶敌人,保护人民,在人民的心中,它们是自己忠诚的伙伴。 七个上阿妈的孩子闯入了西结古草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驱逐和迫害,藏獒冈日森格为了保护自己的主人——七个上阿妈的孩子,跟西结古草原上的藏獒群决斗。父亲对藏獒一片钟爱,每当有一只藏獒受伤了,他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它。巴俄秋珠很痛恨七个上阿妈草原的孩子,意识,他与自己的藏獒不断寻找它们,想砍掉他们的一只手,驱逐出西结古草原,但是,在父亲和冈日森格的努力下,最终救出了七个上阿妈的孩子,还他们自由,而冈日森格也打败了仇恨之獒——饮血王,并且成了敖王,成为人们心幕中的三神。 这些藏獒让我联想到了我们,我们做事半途而废,而他们坚持,永不放弃。 《最后的獒王》读书笔记3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最后的獒王》,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这翠色欲流的草原里。故事讲述了一只名叫冈日森格的藏獒为了保护上阿妈的七个孩子与西结古草原上的藏獒殊死搏斗,赢得了胜利,且成功保护住了这七个孩子,化解了西结古草原上人们对上阿妈的仇恨。这冈日森格虽说不像神一样强大,可是它顽强不息、坚强勇敢,它的坚强使它战胜了骄傲的獒王,击败了疯的“白狮子”嘎保森格和传说的强者“饮血王”党项罗刹,最终证明了自己是上阿妈的“神山狮子”当上了草原上的獒王。 当我看到党项罗刹对战冈日森格,当时我心凉了一阵,因为党项罗刹的身手不可小视,

最新[藏獒多吉观后感300字]藏獒多吉观后感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藏獒多吉观后感(一) 昨天我看了《藏獒多吉》这部电一影,我感触颇深。 影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田劲的孩子,在十岁那年妈妈生病死了,于是,他跟着一个叫嘎旺的旅行者去内蒙古草原投奔他的爸爸。他的爸爸在田劲出生的时候就离开了田劲的妈妈和田劲,独自在草原上给草原上的人看玻到了草原,他发现爸爸很冷漠,他想问他的爸爸为什么他的妈妈生病的时候当医生的爸爸不在妈妈身边,要是爸爸在妈妈身边可能妈妈就不会死了,但他时钟没问出口。后来,一个叫索纳姆的人告诉田劲在草原上生活就要坚强,并教会了田劲放羊。一天田劲独自在放羊,突然狼来了,在咬羊,田劲攻击他们,一只狼要攻击田劲,一只金黄色的藏獒救了田劲,然后走了。后来,田劲和多吉成了好朋友,还有一只叫那日的母藏獒。(后来的我不细说了,大家自己去看吧。)后来因为多吉和一个叫罗刹的怪物战斗,死了,田劲十分伤心。这时他想起了多吉交给他的道理,要生存,就要靠自己! 看了影片,我潸然泪下,我真的被多吉和田劲的友情感动了。我也爱养狗,我对狗的情感也是很深的,那一只狗生病了,我都悉心照料,那一只狗丢一了,我也会嚎啕大哭。我爱狗,就像田劲爱多吉一样! 我推荐大家看《藏獒多吉》这部影片。 藏獒多吉观后感(二) 今天我看了一部很感人的动漫电一影——《藏獒多吉》。它讲述了藏獒多吉和少年田劲冒险的故事。 多吉以前的名字叫云金,它长着一身金黄的一毛一,跑起来就像飞一样。多吉原来的主人是一位猎人,可是他却被恶魔杀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它遇到了田劲。它救了田劲,田劲也救了它一条命。它就把田劲当成了它的新主人。 强盗首领萨姆多把多吉误认为是杀死他弟弟的凶手。田劲的爸爸说凶手不是多吉,因为他在萨姆多弟弟身上发现了一些黑色的一毛一,而多吉的一毛一却是金黄的,所以多吉不是凶手。多吉和那日领头带着田劲和诺普去寻找真正的凶手。他们来到了雪山,遇到了暴风雪。幸运的是,他们被一支同样寻找恶魔的小队队长救了。清晨,队长他们上路了,他们要继续寻找黑色的恶魔。队长临走时,告诉他们“这只黑色的恶魔叫罗刹,它袭击了我们的村子,一瞬间,留在村子里的男一女老少全都死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故事的最后一段最终,多吉把罗刹杀死了,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也为所有死去的人报了仇。突然,雪崩来了。躺在地上的多吉忽然一跃,使出了最后一口气,驮着它的小主人飞过了山崖,田劲被抛到了对岸,得救了。而多吉却躺在山岩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田劲抱着多吉痛哭起来。 藏獒多吉是多么勇敢和忠诚啊!它敢于向任何困难挑战,有着顽强的意志,值得我们学

有关悲悯的作文

有关悲悯的作文 篇一:“醒醒吧,悲悯之心”作文素材与话题龙源期刊网.cn “醒醒吧,悲悯之心”作文素材与话题 作者: 来源:《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2012年第12期 1.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 (史怀哲) 2.我们必须全力工作,组合善的精神力量,去对付现实世界的罪恶。 (海伦·凯乐) 3.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狄更斯) 4.大量的善和大量的恶,总是混合在一起,交互错综着的。(狄更斯) 5. 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 (罗曼·罗兰) 6.凡对别人有害的事都是错的。(托尔斯泰)

7.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世界、他人不断博弈的过程。一个聪明人不会怨天尤人,而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消除心灵的隐患,培植生命中的宽容、悲悯和反省精神,让生命呈示一种穿越时空的美丽与明亮。(吴祖光) 8.阜阳大量婴幼儿食用劣质奶粉后变成“大头娃娃”。该事件的受害者,一群刚出生的婴幼儿,如今仍然不得不面对手指伸不直、个子比同龄小孩矮小、脑袋很大而又无钱救治的残酷现实。(罗曼·罗兰) 9.北京知青张敏接到了回城通知,为照顾丈夫去后丢下的一大家子,留了下来,夜以继日地劳作。为了供他们上学,她甚至去卖血。当她把丈夫的五个弟妹都供养成大学生,她最终长眠于地下,牺牲的是自己,成全了他人。 (罗曼·罗兰) 10.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轧,随后肇事车辆逃逸。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7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对此冷眼旁 篇二:“悲悯情怀”主题作文延伸训练 龙源期刊网.cn “悲悯情怀”主题作文延伸训练 作者:

人性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人性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摘要:孟子提出性本善论,西方的y理论与之相一致;荀子提出了性本恶论,西方则有x理论与之相对应;告子提出性本无善无恶论,西方的z理论又与之相似。人本自私是客观规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自私有三个主要的表现形式,即任性、懒惰、嫉妒。自私应该适度,社会才会和谐。 关键词:人性;人本自私;体现 人性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几千年以前就有人开始思考人性这个问题。可是,迄今人类于该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不管你身处何方身居何位,如果你懂人性就等于解了对方一大半,对于自己做好本职工作至关重要。 1 什么是人性 心+生=性。性由心生。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就是人的内心深处那种东西,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人的本性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其本质极难改变。常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为什么难移?就是因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渗入骨髓的。 2 人性善论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1]p1。这是性善论的观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是战国中期的孟子。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

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几种“心”,即所谓的“仁义礼智”[2]p197-198,都是人性善的表现。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行为学派提出了关于人性的一种假设,即“y理论”。“y理论”跟中国先哲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很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只要条件合适,员工一般会卖力工作。要求员工做好工作,不能仅靠苛刻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那么,员工就会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能够自觉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还能设法创新。持这种信念的管理者往往采用松散诱导的管理方式,实行目标管理。近几十年,“y理论”因越来越受到管理者重视而大行其道。 3人性恶论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断言人性本恶的思想家。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阐述道理后,他进一步指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而制定并推行种种礼仪、法度,“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3]p130。 在18世纪末-19世纪末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西方的x理论在管理学界占统治地位,其核心观点认为人是“经济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麦格雷戈提出以明确的“经济人”人性假设为理论依据的管理理论——“x理论”。x理论以下面四种假设为基础:①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机会就会逃避工作。②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③员工只

《最后的獒王》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300字

《最后的獒王》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300字《最后的獒王》这本书讲述了一只来自上阿妈草原的藏獒冈日森格为找寻并保护七个主人来到了与自己草原有着世代仇恨的西结古草原。作者的父亲作为一名外来的汉族记者,来到了西结古草原,而且还以慈悲心救活了因搏斗而受到重伤冈日森格。那么最后的獒王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最后的獒王读后感3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最后的獒王》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读完了《最后的獒王》。这本书讲述了藏獒的快乐和悲伤、尊严和耻辱、爱和恨。 这书本里,作者带着我们去了那遥远的、苍凉的、到处清泉流淌的神秘藏地——西结古大草原,见证雪域神犬的武侠传奇。这里有一群不一样的狗,它们高贵、独立,它们忠实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它们就是——藏獒。藏獒驱赶敌人,保护人民,在人民的心中,它们是自己忠诚的伙伴。 七个上阿妈的孩子闯入了西结古草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驱逐和迫害,藏獒冈日森格为了保护自己的主人——七个上阿妈的孩子,跟西结古草原上的藏獒群决斗。父亲对藏獒一片钟爱,每当有一只藏獒受伤了,他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它。巴俄秋珠很痛恨七个上阿妈草原的孩子,意识,他与自己的藏獒不断寻找它们,想砍掉他们的一只手,驱逐出西结古草原,但是,在父亲和冈日森格的努力下,最终救出了七个上阿妈的孩子,还他们自由,而冈日森格也打败了仇恨之獒——饮血王,并且成了敖王,成为人们心幕中的三神。

这些藏獒让我联想到了我们,我们做事半途而废,而他们坚持,永不放弃。 《最后的獒王》读后感范文二 在离天最近的地方,生活着一种品质高贵的·优秀的物种——他们就是藏獒。它们是藏民的宝贝,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他们,没有一个人不把他们当宝。 它们有情有义,只要你一天喂养了它们,它们一生都不会忘记你,把你记在心里。就是你把它们放在荒漠,只要它们能,他们就回去找你,不停下,不分日夜,并忠诚于你。 它们一个个都是精英,一个赤胆英雄,有尊严,出类拔萃。在草原上,一种坚韧的藏獒精神在成长。 从小在仇恨中长大的多吉,在疗伤的时光里,被父亲的照料下,它心中的仇恨在慢慢化掉了,成为了一只正常的藏獒,懂爱懂恨,懂战斗,也懂感恩。 它们是草原的主人,狼见了就跑,豹子见了逃上树,熊见了必死无疑。因为他们英勇无畏。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能让我们跟着藏獒来到圣洁的土地,一睹原始的风土人情,聆听古老的藏獒。 走近他把!让咱高精神伴我们同行。 《最后的獒王》读后感范文三 在这个假期里,我和妈妈去买了一本《最后的獒》的书看,书里讲的是有一个叫汉扎西的人要去结古草原,路上碰见一个仇家草原上的叫西日森哥的藏獒和阿妈的七个孩子。他们和汗扎西一起西结古。在路上,有个叫秋珠的人命令当地的狗去攻击七个孩子。他们勇敢的站了出来保护孩子们,最后大家得救了而刚日森哥受了重伤。在汉扎和爱狗的人救治下救活了刚日森哥。在养伤的那一段时间

关于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关于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来源:岁月联盟作者:张辉时间:2010-08-17 关键词人性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派论文摘要心是一门关于人的,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因此应该压抑自己的本能,弗洛伊德一方面主张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另一方面,他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具有攻击性、侵犯性,缺乏爱他人之心,更谈不上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怜,人简直与野兽一样。 弗洛伊德的这种带着生物动力论痕迹和悲观的认为人性本恶的人性观深刻影响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新精神分析学派逐渐抛弃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的人性观,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了。 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这一学派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他们认为人的每一行为完全取决于过去因素,将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行为上,否定意识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空白,行为经验完全是后天获得的,并且人的行为基本上是机械性的,只能对环境做出反应,而本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很弱。行为和性格是学习的结果,而人受外在影响的制约,人的行为能通过正面或负面的强化得以塑造,由此可见,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染白则白,染黑则黑,人的本性

对心理学的认识

对心理学的认识 如果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我想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想学习一种心理学的视角。以这个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世事,尤其是人的行为、思想,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勿庸置疑,这种看世界看个人的角度是自己从前所完全陌生的。现在的我渐渐习惯于这样一种视角。习惯于从一些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细节去观察一个人,习惯于通过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去更好地了解他,习惯于应用同理,注意倾听,不轻易为他人做决定……而且,在这样的视角中,自己还渐渐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强大力量。我们所见到的许多看似可恶之人,可恨之事,背后往往都有着不易为人所知的心理原因。学了心理学,我们对人性会有更深的理解。表象往往并不可靠。一个狂妄自大的人骨子里或许是个极度自卑的人,一个总是热情过度的人可能是为了掩饰其冷漠。心理学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那些表层的幻影,直抵人性深度,令人敬畏。 是的,心理学是把手术刀。当我们拿起这把锋利无比的刀时,免不了要先对自己动手。这是一种好奇,一种在未学深厚可应用于他人时的试验,一种学心理学者所特有的甚至于牺牲的精神。因为好奇而开始的自我探索、自我剖析,有时把握不好力度,难免鲜血淋漓,痛苦不堪,甚至不可自拔。有一种偏见说学心理学的都是精神有毛病的人,都是疯子。如果退一万步讲,确实部分存在这种现象的话,也是因为心理学的手术刀在肤浅的快乐下,挖出了深刻的痛苦。对人性的丑陋一面,不可理喻一面没有足够宽容的话,恐怕很难接受这些图景。 所以,我强调心理学的视角的种种益处,但也需要提醒的是,心理学的视角毕竟也只是世间各种看问题的视角之一,并非万能良药。也并不需要完全地拘泥于其中。心理学是最接近于人性本身的学科之一,但也存在一叶障目的可能。毕竟,看待人性的视角还有经济学、社会学、医学、政治学……种种视角综合,才能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更加丰富也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人性画卷。 所以当我们限于心理学的眼光对某些问题心烦意乱甚至心灰意冷时,需要有所跳出,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一切。认识自己本就是世间近乎最难的事,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从侧面反映出以往心理学的消极特征的过度泛滥。我们身在其中,也不免会受其影响。 总而言之,心理学与人类幸福息息相关,学心理学有着诸多益处,但我们要使之为我们服务,而非被其奴役。这其中度的把握,这其中的智慧,就有待在今后的生活中细细品味了。

论康德的人性思想-文档资料

论康德的人性思想 伦理学是关乎人与人性的。康德伦理学更是如此,因为他比他的前人更能彰举人的自由与尊严,更能凸显人性。如果说,康德哲学是以思考人 为核心和目的的话,如康德在《逻辑学讲义》中提到的四个问题( 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 么?人是什么?) ,那么,康德的伦理学就试图回答第二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却是与人性论密切相关的,忽视了人性论的研究,不仅不能理解“我应当做什么”这一问题所触及的理论内涵和意义,同样也无法深刻理解伦理学。而目前国内对康德人性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对康德的人性思想作了中国式的理解,仅仅集中在人性是善还是恶的讨论。其实西方对人性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不仅仅局限在善恶问题上。二是仅仅从人与动物对比的维度理解康德的人性思想。其实康德是在人与兽、人与神的双重维度中来理解人和人性的。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对康德人性思想的正确理解,从而影响对康德整体的伦理思想的完整的把握。正是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去梳理、挖掘康德的人性思想,以期有利于对康德伦理思想的正确而全面的把握。 、兽性与神性之间:人性的定位 西方文化传统源于两希文明。古希腊文化倾向于把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性,认识到理性与感性、灵与肉的冲突是人性的一个

内在的属性。这实际上从人与动物的比较中来审视人。作为希伯 莱文明的最重要的体现的基督教则强调要在神与人的关系中来 审视和界定人。 所以西方文化倾向于在人与兽、 人与神的双重关 系中来界定和解释人,前者体现出人的优越,后者体现了人的有 限性。成长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康德难免不受其影响。 只不过在 康德审视人的视野中,上帝不再是人格性或具有位格性的神, 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意义上的存在,是哲学家思想中的为了道 德目的所作的一种设定,仅仅充当道德的守护神的角色。 人置于兽与神之间,并从人与兽、人与神的双重关系维度去界定 人及人性,这不仅可以全面地、整体地认识人性,而且也为其伦 理学确定了基调:存在于兽与神之间的人在道德上的整体旨趣就 是克服或逃离兽性,趋向神性。这在康德的至善论思想中得到最 充分的体现。 就人与动物相比较而言,人具有的理性和自由意志将二者区 别开来,且这种区别是先验的和确定的,从这种意义上而言,人 区别则不是先验的。虽然动物不可能具有道德而成为人, 但人有 可能缺乏德性而沦为动物。因为在康德看来,人若没有德性,则 与动物无异;而人具有感性本性倾向于使人的意志听命于感性偏 好和本能冲动,而不是道德法则,因而导致人的无德性。人若与 动物一样行为,就会丧失了成为人的自由和自主, 也丧失人格的 尊严。这是康德所无法容忍的,所以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有 关道德动机那一章中反复申言道德动机的纯洁性, 强调道德动机 不能来自感性冲动和主观偏好的驱使, 只能出自对道德法则的敬 重;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则强调“德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对自己 本身的控制”。这显然是指控制意志不受感性的支配, 而让其受 道 德法则的规定。从这里可以看出康德的良苦用心。 就人与神相比较而言,人是有限的。在康德看来,这种有限 性表现为人不为纯粹的理性存在者, 即人除了是理性的存在者之 外,还是感性的存在者,从而使得人对道德法则的遵守具有偶然 性。人的这种有限性,显然是与纯粹的理性存在者一一神相比较 而言的。虽然康德并不很明显地处处将人与神对照, 但在对人及 人性的界定中,神作为隐性的参照一直存在于康德的潜意识中。 康德把 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从道德意义上而言,这种

藏獒多吉观后感

藏獒多吉观后感 篇一:《藏獒多吉》观后感 我觉得藏獒多吉很好看,多吉的猫毛金色的,但是到了雪山 的时候它的毛就变成了黄色,他跟那个怪物决斗的时候受伤,但 是多吉也打败了怪物,后来,多吉因为它跟那个怪物决斗的时候 受了伤摔下了悬崖,但是多吉没有死。 后来,小田劲救了它,雪崩的时候,多吉带着田劲逃走了。 篇二:《藏獒多吉》观后感 我看完了《藏獒多吉》这部动画片非常感动。 讲述的是田尽和多吉的生活,一头勇敢、坚强的藏獒多吉为 了保护山里的人们,打败罗刹,宁愿牺牲它宝贵的生命,坚决与 罗刹做斗争。虽然多吉死了,但是它坚强、勇敢的精神永远存活 在世上。藏獒娜日生出的小宝宝就像多吉一样可爱、坚强、勇敢。 狗是最通人性的动物,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我们应该善 待狗,善待每一只小动物。 篇三:《藏獒多吉》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电影《藏獒多吉》,我被勇敢的多吉雍直感动了。 多吉雍直是一只金黄色的狗,由于它的主人被一个凶狠的恶 魔给杀死了,它决定要为主人报仇。于是,它离开了家园,去寻 找那个恶魔。在寻找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曲折的故事:它赶跑了 黑熊,救了田劲,又认识了一只叫那日的狗,他们一起战斗,最

终,他们找到并杀死了恶魔,但是为了拯救田劲,多吉雍直最终 牺牲了。但他们的故事传遍了整个草原。 我要向勇敢的多吉雍直学习!学会坚持,学会坚强! 篇四:《藏獒多吉》观后感 多吉是一只金色的藏獒。 从前有一名猎人,他给多吉起名叫云金。在一次捕猎时,猎 人被罗刹吃了。忠诚的云金四处奔波寻找罗刹,为主人报仇。在 一次獒群大战中,一个叫田劲的小男孩救了受伤的云金。田劲叫 它多吉,从那以后,田劲成为多吉的新主人,并和多吉成为了好 朋友。最后,经历许多苦难,多吉找到了罗刹并勇敢、顽强的战 胜了凶恶的罗刹。忠诚、勇敢、聪明的多吉敢于向任何困难挑战,在这世界上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这是我从多吉身上学到的。人 类把狗当朋友,狗也把人类当成它们的朋友,这是多吉告诉我友 谊是多么难能可贵。 我也好想拥有多吉这样的好朋友啊! 篇五:《藏獒多吉》观后感徐维蔓 今天我和姐姐一起去看电影,走进一看哇……黑漆漆的,我 们随便找了个位置就坐下了,电影刚刚开始。看了这电影主要讲 的有个小男孩叫田劲他从小就没有妈妈,他跟着一个守护者去草 原去找他爸爸。那里的人都不喜欢他,他爸爸让他自己放羊,他 在那里遇到了一只金黄色的狗,别的狗看它是外来的都欺负它, 在搏斗中它和另一只狗都受伤了,最后它和那只狗成了好朋友。

人性论看法

(1)你对中国古代人性论、激励(如何调动积极性)思想有哪些看法?联系自己实际,谈谈哪些思想有益于自己的发展; 关于中国古代人性论(善恶论)一般有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虽然曾经我也和几乎所有中国小孩一样,小时候“人之初,性本善”脱口而出,倒背如流,但随着年龄成长,我更倾向于告子的无善无恶论。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善恶的观念,他们的善恶观,是非观是后天约束形成的。婴儿最初的行为是出于本能的,饿了想吃奶,不舒服了会哭,舒服了会笑,如果他对着别人笑,周围的人会夸奖他,如果他不高兴就打人,周围的人会纠正他,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于是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他会受到所接触的世界的善恶观的影响,他们从周围的亲人,学校的老师,读过的书接受吸收各种善恶的观点,从而形成每个人不同的善恶观,这便是后天环境中观念的养成。 类似的,在我看来,中国古代的激励思想的核心也是观念的养成。不论是统治者对人民士兵的激励,“士为知己者死”,“赏罚分明”,还是古人对自己的激励“闻鸡起舞”“悬梁刺股”,都是为了使人民或者自己坚信一种观念―这样做是积极的,正确的,能使人成功的。 在我们的省份,高考竞争非常激烈。在高考前一段时间,整个班级气压非常低,当时我感觉压力很大,每天心情都很沉重。我意识到这样下去会出现大问题,于是我开始给自己心理激励。类似一种心理暗示,我每天早晨吃饭前去操场慢跑两圈,然后不断告诉自己:你是最棒的!就这样踏实有节奏的复习下去,一定会成功!不要着急,付出就会有收获……现在想想觉得当时的行为很傻,然而后来发现那可能是我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这样的心理暗示行为其实是让自己坚信,坚持从容就会成功。有时候,像这样坚信一种观念,对人的激励是无穷的。(2)谈谈你对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三大心理学流派的认识,对于你的发展有哪些启发?? 不知能否这样简单的对应,行为主义与无善无恶论类似,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先天与后天环境所决定,是先天基因加上后天环境所产生的结果。精神分析与性恶论类似,认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人本主义与性善论类似,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如果从上一个问题看,我似乎更倾向于行为主义,然而,我很赞同人本主义,我始终认为,人的内心应该有一些坚定不移的东西,自己的信念,原则和底线。这让我不论处于如何狼狈不堪的境遇,都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会成为一个失去底线的人,也不会成为一个堕落沉沦的人。

《藏獒多吉》观后感300字五篇

《藏獒多吉》观后感300字五篇 《藏獒多吉》这部电影的朴实画风和他所描绘的西藏风情确实很打动人,这应该是对这部小说最经典的一次翻拍,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藏獒多吉》观后感3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藏獒多吉》观后感300字五篇(一)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藏獒多吉》,里面的许多片段让我很感动。 多吉是只不求回报的狗。电影刚开始,一只叫田劲的小男孩去放羊,可是他和他的小狗瓦拉在中途遇到了熊,黑熊准备袭击他们时,这时多吉出现了,“嗷嗷”几声狂叫便把黑熊给击退了。跑远了。 多吉忠于主人的狗。它因为他以前的主人萨姆多,在多吉不在家出去打猎时,遭到了身体如猩猩一样漆黑,庞大。两只眼睛里充满邪恶,杀人为乐的猛兽罗利的袭击,多吉为了报仇,才离开家。 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个片段,讲的是田劲救了多吉和那日,多吉为了报答田劲的救命之恩,咬掉了罗刹的一只眼睛,在雪崩的时候,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把田劲咬着背在身上,飞奔起来,越过了两座山中间的空当,把田劲扔向另外一座山,自己却掉下了悬崖,死了。 其实身边也有像多吉一样不求回报的人,清洁工,警察……狗虽然都不是藏獒,但狗都有一个本领能看家。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呀!我们一定要爱惜动物,不吃动物做的

药和食物。让我们的人类与动物们和谐地生活吧! 《藏獒多吉》观后感300字五篇(二) 今天,学校组织了看电影的活动,这次我们要看的电影是关于藏獒的电影《藏獒多吉》 故事讲述的是10岁的汉藏混血儿田劲因为母亲病亡,只好奔赴藏区投靠生疏的父亲拉格巴。一天,田劲在草原救了一只金黄色的“外来”藏獒,田劲将它起名“多吉雍直”,开始一起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草原上相续出现了人畜遇袭的案件。多吉被误认为凶手,多吉雍直带着田劲一路奔走,最终来到了雪山。在那里,他们遇到了真正的凶手——罗刹,多吉雍直为了自己的尊严以及为了替前主人复仇,杀死了恶魔罗刹。在自己最后一口气从山崖一头跳到另一头,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主人田劲。 这也告诉我们只要你和狗和谐相处,就算是再恐怖的狗也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你的,就会像这部电影《藏獒多吉》一样,多吉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主人田劲。 《藏獒多吉》观后感300字五篇(三) “多吉多么勇敢呀!它为了救主人,自己掉入了悬崖里。”看完电影《藏獒多吉》后,我不禁哭了起来。我是被多吉对主人的忠诚和主人对多吉的爱所感动。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电影中,多吉和獒王决斗时和一只名叫那日藏獒坠入谷底,最后

人性的罪与罚

故事发生在一个关押刑犯的监狱,因地板是绿的,就被称为绿里。奇迹是一个人,一个死刑犯,他是上帝的恩宠,虽然长得让人难以恭维,但是他会魔法,能让死老鼠复活,能让肿瘤患者痊愈。他能够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也就可见他的人生之旅会有多么痛苦。上帝是被活活钉死的,而他因为一次救人未果,反被当成了杀人犯投进监狱,最终被执行死刑。整部影片的线索就是围绕着奇迹在绿里监狱中与坏人殊死搏斗,与好人共同结盟抗击黑暗势力而展开的。在绿里监狱e区中,每个囚犯就代表着一种人格,而他们所反映出的人性美丑则与影片的主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人在赎罪,有的人依然在犯罪。这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们人生的意义以及人性的罪与罚。 一、丰富的视听元素烘托象征含义 一部好的电影并不是让所有人都能从自身找到共鸣而产生认同感,也不是让观众都去赞叹它华丽的技巧与包装,而是能够引起人们自身由内而外的思考,让观众思考人性的美与丑、地位的平等与生命的意义。《绿里奇迹》就是采用倒叙的方法,以主人公的回忆内容为线索,运用大量富有流动美的镜头语言却又朴实无华的台词来表达剧情的精神实质。尤其运用叫板式蒙太奇,让剧情稳步有序地予以展开。 我们常说,让人一眼就能知道下一步发生什么,或者“脑补”出之后剧情的电影不是好电影,而那些经常让人看不懂,摸不着头脑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在我看来,一部好的电影虽不至于只存在于导演的“思想世界”里,但能让观众在观影的之后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而这样的结论都可以“自圆其说”,或者在多次观片后,总会得出新的结论,总会不断解答自己的疑问,那么这样才是一部好的作品,《绿里奇迹》不得不说是其中的一部典范。 影片开始,便以老年人的视角平实地展开叙述,并运用大量“跟”的镜头,让观众的思绪与视角跟随主人公的步伐推进线索。特别是导演善于运用色彩的碰撞与对比,如老人走出房间后的红色衣服与绿色植物大全景的对比,体现人物内心情感的碰撞与冲突。导演很善于运用镜中镜来让时光穿越,以刺激人物情感的表达与抒发。诸如开篇的老人看到电视中年轻男女亲昵在一起跳舞的画面,想起曾经和大块头一起看电影的场面而流下眼泪。同时,环境效果的配合也很恰当自如,如戴尔先生行刑时可以从窗户外面看到疯狂的闪电,从陪审团进门时看到外面滂沱大雨,不仅反映了行刑人挣扎的内心,也可以渲染恐怖的气氛。即气氛的协调与搭配错落有致,时扬时抑,时急时徐。这种过山车式的安排会让剧情跌宕起伏,一直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除此之外,该片还善于通过一些看似与剧情无关的具象来引发观众的深思。这些小的事物在单独出现时与影片并无逻辑,也缺乏吸引力,但当其与剧情结合并通过艺术的手法连贯而又有章法地表现出来时,在不同的人心中就会有不同的解构意味,这也正是本片导演的聪慧之处。比如,在表现囚犯的恐惧与对命运的抗争时,就借用影片前半部分的那只小老鼠。虽然一开始看似毫无头绪,与剧情的发展毫无瓜葛,但是随着小老鼠胆大妄为的在人们面前随意走动讨要食物,体现了囚犯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对自由的向往和勇敢的本质,这是一切人类所共有的而不是受阶级和环境限制的。 在影片后半部分,这只老鼠越发地具有神奇色彩。它是一只马戏团的老鼠,还经历了一次起死回升的传奇经历,更成为了戴尔先生的精神寄托与支柱。这只老鼠的生命似乎成为了戴尔生命的全部,但他并没有给这只老鼠取一个简单的名字却叫某某先生。当戴尔先生行刑之前,深情地吻别了老鼠,这体现出本片宣扬的美国精神中一切平等的观念,甚至是自己的宠物,也和家人一样,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影片结尾,这只老鼠成为了勾起两位老年人回忆的使者,也是约翰神奇能量的延续。就如同主人公自己,共同在等待着死神的来临,这时生命本身似乎都失去了意义,更重要的是如同约翰自己说的那句话:“我不想再如同

《边城》中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探究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特有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可以说,《边城》映射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最为自然温馨的情感。就艺术手段对写作意图的准确表达,艺术要素与艺术要素间的协调有序以及作品蕴含渗透的主观情感对读者心理需求的准确定向来说,《边城》实在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笔者结合对《边城》的认知,拟就人性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苗族人,他自称是“乡下人”,他的一生淡泊名利。在他的作品《边城》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性美。翻开这部作品总会发现对纯朴的、超脱的人性美的追求。就是在那动荡的岁月、离乱的生活到了他的笔下,也充满了人性美,充满了真情美。在《边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集山水美、人性美为一体,山水相依,肝胆相照。沈从文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完完全全如他所述:“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种神庙供奉‘人性’”。 一、《边城》故事概述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这是一出健康纯洁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作者并非想以曲折复杂的三角恋情来招徕读者,而是借这一曲爱情的哀歌歌颂湘西劳动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灵魂。 二、《边城》人性美的体现 《边城》描写的社会中洋溢着人性美。在这里,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善良、原始的可爱。作者通过叙写爱情、亲情和人性,较集中地反映了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青年男女之间的人性美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一个身上不沾一点灰尘,犹如一线山泉,透明、纯净。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竹是天真、美丽、善良、羞怯、忠贞的翠翠的自然象征。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船总的两个儿子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淳朴和善良。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人性美体现在翠翠身上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同时

人性与现实生活

人性与现实生活 摘要:孟子提出性本善论,西方的y理论与之相一致;荀子提出了性本恶论,西方则有x理论与之相对应;告子提出性本无善无恶论,西方的z理论又与之相似。人本自私是客观规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自私有三个主要的表现形式,即任性、懒惰、嫉妒。自私应该适度,社会才会和谐。 关键词:人性;人本自私;体现 人性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几千年以前就有人开始思考人性这个问题。可是,迄今人类于该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不管你身处何方身居何位,如果你懂人性就等于解了对方一大半,对于自己做好本职工作至关重要。 1 什么是人性 心+生=性。性由心生。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就是人的内心深处那种东西,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人的本性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其本质极难改变。常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为什么难移?就是因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渗入骨髓的。 2 人性善论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1]p1。这是性善论的观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是战国中期的孟子。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几种“心”,即所谓的“仁义礼

智”[2]p197-198,都是人性善的表现。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行为学派提出了关于人性的一种假设,即“y理论”。“y理论”跟中国先哲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很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只要条件合适,员工一般会卖力工作。要求员工做好工作,不能仅靠苛刻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那么,员工就会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能够自觉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还能设法创新。持这种信念的管理者往往采用松散诱导的管理方式,实行目标管理。近几十年,“y理论”因越来越受到管理者重视而大行其道。 3人性恶论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断言人性本恶的思想家。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阐述道理后,他进一步指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而制定并推行种种礼仪、法度,“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3]p130。 在18世纪末-19世纪末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西方的x理论在管理学界占统治地位,其核心观点认为人是“经济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麦格雷戈提出以明确的“经济人”人性假设为理论依据的管理理论——“x理论”。x理论以下面四种假设为基础:①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机会就会逃避工作。②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③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④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藏獒渡魂》读后感.doc

《藏獒渡魂》读后感 《藏獒渡魂》是一篇经典的动物小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藏獒渡魂》读后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藏獒渡魂》读后感(一) 《藏獒渡魂》是一篇经典的动物小说,作者沈石溪。藏獒,传说是一位天上的战神因噬杀成性触犯天条而被贬到人间来的,所以藏獒生性残忍,身上每时每刻都流露出一股浓重的杀气。但读完《藏獒渡魂》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后,却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它的看法,它让我对藏獒这种动物有了新的认识。 “藏獒渡魂”是指在藏獒出生刚满七七四十九天时,把它和一只羊羔关在同一个地方。再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如藏獒和羊羔和睦相处,就算渡魂成功。 文中作者因急需一条藏獒,而又经济不足,于是买了一条渡魂失败的藏獒,名叫曼晃。曼晃格外聪明,勇敢而又野蛮,拥有双重性格,但它毕竟是条渡魂失败的“野魂犬”,脾气暴躁,凶狠残忍。当“我”在目睹了曼晃对小野猪血淋林的“慈爱”后,作者对它的憎恶,最终使他决定把曼晃送到动物园去。在它待在作者身边的最后一天,它参加了雪豹和母崖羊之间的战斗,母崖羊带着一只小羊羔面临强敌,生存无望,最后和雪豹同归于尽。曼晃也因为这次经历,成为了渡魂成功的“家魂犬”。 我想:曼晃为什么会改变它残忍、凶暴的天性,其实作者在文章最后已解释清楚了:正是那只勇敢的母崖羊,用它缠绵而又坚强的母爱,重新塑造了曼晃的灵魂。 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也是有他们自己的性格与习惯的,家养的动物,如果是长久的,就要保护它们,对动物更加关心,多多关注。好的品行和性格,自然要保留;但坏的品行或性格,如渡魂成功前的曼晃,凶狠、残忍、脾气暴躁……难道不应该舍弃吗?相比之下,对比十分明显,原来渡魂失败的曼晃杀气腾腾,凶狠残暴;被重新塑造灵魂后的曼晃,仍保持着

《藏獒多吉》观后感300字五篇

藏獒多吉》观后感300 字五篇《藏獒多吉》观后感300 字五篇(一)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藏獒多吉》,里面的许多片段让我很感动。 多吉是只不求回报的狗。电影刚开始,一只叫田劲的小男孩去放羊,可是他和他的小狗瓦拉在中途遇到了熊,黑熊准备袭击他们时,这时多吉出现了,嗷嗷几声狂叫便把黑熊给击退了。跑远了。 多吉忠于主人的狗。它因为他以前的主人萨姆多,在多吉不在家出去打猎时,遭到了身体如猩猩一样漆黑,庞大。两只眼睛里充满邪恶,杀人为乐的猛兽罗利的袭击,多吉为了报仇,才离开家。 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个片段,讲的是田劲救了多吉和那 日,多吉为了报答田劲的救命之恩,咬掉了罗刹的一只眼睛, 在雪崩的时候,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把田劲咬着背在身上,飞奔起

来,越过了两座山中间的空当,把田劲扔向另外一座山,自己却掉下了悬崖,死了。 其实身边也有像多吉一样不求回报的人,清洁工,警察狗虽然都不是藏獒,但狗都有一个本领能看家。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呀! 我们一定要爱惜动物,不吃动物做的药和食物。让我们的人类与动物们和谐地生活吧! 《藏獒多吉》观后感300 字五篇(二) 今天,学校组织了看电影的活动,这次我们要看的电影是 关于藏獒的电影《藏獒多吉》 故事讲述的是10 岁的汉藏混血儿田劲因为母亲病亡,只好奔赴藏区投靠生疏的父亲拉格巴。一天,田劲在草原救了一只金黄色的外来藏獒,田劲将它起名多吉雍直,开始起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草原上相续出现了人畜遇袭的案件。多吉被误认为凶手,多吉雍直带着田劲一路奔走,最终来到了雪山。在那里,他们遇到了真正的凶手

罗刹,多吉雍为了自己的尊严以及为了替前主人复仇,杀死了恶魔罗刹。在自己最后一口气从山崖一头跳到另一头,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主人田劲。 这也告诉我们只要你和狗和谐相处,就算是再恐怖的狗也 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你的,就会像这部电影《藏獒多吉》一样,多吉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主人田劲。 《藏獒多吉》观后感300 字五篇(三) 多吉多么勇敢呀! 它为了救主人,自己掉入了悬崖里。看 完电影《藏獒多吉》后,我不禁哭了起来。我是被多吉对主人的忠诚和主人对多吉的爱所感动。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幕幕感人的情 景,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电影中,多吉和獒王决斗时和一只名叫那日藏獒坠入谷底,最后被田劲的爸爸给治好了。有一次法拉的弟弟被一头庞大的怪物(当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