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冷漠系列素材

人性之冷漠系列素材
人性之冷漠系列素材

人性之冷漠系列

【现象一】

围观跳楼不真跳“他就不是男人”?

一男子要轻生跳楼,就在救援人员紧张施救时,看热闹的人也没闲着,人群中不时发出哄笑声和口哨声,有人甚至还大声鼓动轻生者跳楼。一名公交车上的大妈喊道:“快点跳下来,是不是不敢跳,你是一个男子汉,不敢跳,我们女人来跳给你看。”这是前段时间网上一段很火的凤凰网视频。

【评论】

形形色色的跳楼围观者

在该视频的画面中,面对着紧张而又险象环生的救援行动,很多看热闹的俨然把这当成了一部精彩大片,不少人都拿起了手机和照相机来拍照留念,有的人甚至开车路过,也要停下拍照,风凉话更是不少。“死了活该”、“干脆吃点药在家里安安逸逸死掉还好嘛”、“他要死就死,死掉就算,死掉省的半斤米一天”……更多人期盼一场精彩绝伦的跳楼“现场真人版”!面对一个即将逝去的同胞生命,围观者不是表现出焦急和同情,反而是纵容其轻生,这无异等同于间接杀人。试问,如果跳楼者是你的亲人,父亲,丈夫,儿子,你是否也希望他跳下来?

“怎么还不跳”、“再来一次”、“有本事跳、没本事死”......轻生,当然不可取,但是鼓励别人轻生,更不可取。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对于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是就不能称为人。如今起哄的看客不仅见死不救,他们的行为甚至直接促成了轻生者做出跳的选择。要知道通常自杀者,常常是碰到极度悲伤的事情,难以承受意外的沉重打击才做出了错误的选但。但作为心智正常的旁观者,应当帮助自杀者度过难关,放弃轻生念头,珍惜生命。?

中国人为何变得如此冷漠

不仅是围观跳楼者冷漠无情,如今见到有人失足落水时,人们冷漠旁观;街边行乞,当下还有几人相信那是山穷水尽的背井离乡;见到见义勇为者被歹徒报复殴打时,人们惟恐躲之不及……人心之冷漠,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到底怎么了?全社会的人心为何会冰冷到如此的地步?”

一百多年前,一群围观砍头场面的看客深深地刺痛了鲁迅先生的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余,先生毅然弃医从文,誓以手中之笔改造国民性。时至今日,这种看客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看看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新闻标题吧:“女孩公厕内被拾荒男子强奸,40余人围观无人制止”;“五龄童失足落入冰冷臭水塘,围观者上百无人施救”;还有“男子天桥上欲轻生,围观者催其快跳不要浪费时间”这样的报道。因此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围观”的社会,任凭一个老人躺在马路窒息而死,还是一位妙龄姑娘在出租车上被歹徒强奸,我只管“围观”。

更可怕的是,今天的中国看客们不仅见死不救,不少“看客”还热衷于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在他人的伤疤上再洒上一把盐。比如以欣赏别人的自杀表演,娱乐自己的心情。看到别人自杀,他们的心觉得快慰,甚至为自杀者终于跳楼而死,心里大声叫好。可能自杀者仅想用这个方式,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至少他们是无路可走才出此下策。可能他们根本就不想死。只是这些无聊起哄的看客们,在他们的身后推了一把。

围观者的最终结局

当所有人都只做看客时,于是,需要救助的老人慢慢的死去,围观的看客无动于衷;于是,需救助的落水者慢慢的溺死,周围是一群冷漠的看客;于是,跳楼者跳下,起哄者一片掌声。当我们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当成娱乐的对象,用别人的生命来成就我们的一点点快乐,人性已经冷漠到失去痛感的地步,人性已经沉沦到没有悲悯的程度。谁能保证自己不能变成

弱势者?谁能保证自己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么我们面对无人相助的局面时,还能这么冷漠?这么无动于衷?

辛斯基先生有句箴言说:“不要恐惧你的敌人,他们顶多杀死你;不要恐惧你的朋友,他们顶多出卖你;但要知道有一群漠不关心的人们,只有在他们不作声的默许下,这个世界才会有杀戮和背叛。”

对此有人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养了一大笼猴子,并宰猴待客。当客人光临时,他就会穿着白大褂领着客人挑选猴子。笼子里的猴子们摸出了规律,知道白大褂一出现,便会有一个同伴将一去不复返,于是猴子们非常紧张,都拼命地往后躲。当客人选中一只猴子时,其他猴子就使劲把它往外推。被推出去的猴子,明显感觉自己死到临头,因此完全不做任何反抗,一动不动地任人宰割。其余的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眼看着这只猴子被杀掉。这样一幕场景不断重复上演,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杀净尽了。

当你看到别人被强拆时冷漠,看到少女被强奸时围观,看到溺水者不去施救,看到交通事故不去抢救或助人时,有没有想过,你也许就是笼子中那一大群猴子中的一只?

【现象二】

“陌生人冷漠”又酿见危不救悲剧

一名50多岁的男子在广州闹市街头突然晕倒,因过往行人无人施救最终错过抢救时机而不幸离世(羊城晚报5月21日报道)。事件震撼人心。距离“小悦悦事件”不到两年,人心冷漠的拷问再次响起: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类似事例,在广州不是第一次,2010年9月,也是在街头,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也是因无人施救错过抢救时机而离世;也不止发生在广州,今年1月,海口一位68岁的老人在路边摔倒,同样因无人施救错过抢救时机而失去了生命。

【评论】

扶危救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原本不是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不乏珠江救人牺牲的郑益龙们,不乏徒手爬楼托举女童的周冲们,可面对倒地无助的生命,是什么束缚了人们道德的手脚?

这么多人集体“视而不见”,说集体道德沦丧,恐言过其实。或许各有“苦衷”,或担心救人不成反被赖惹上一身骚,或担心掉入“陷阱”被骗蚀财,总而言之,凡事小心,闲事莫管。

说到底,人心冷漠只是表象,问题的症结在于社会遭遇了深刻的信任危机,信任是向善的动力。正是因为信任缺失,担心、戒备、防范,才出现有难不敢帮、不愿帮。而“陌生人社会”道德评价的疏离也让这种“漠视”失去了顾忌。

救人成被告被判赔的彭宇案曾广受关注,鱼贩王培军救人反被讹而喝药死的事,媒体也有报道,这些事例既是社会信任缺失的典型注脚,也对社会信任和良知造成沉重打击。

信任表现为三个维度:政治层面,即官民信任;经济层面,即客商信任;社会层面,即人际信任。第一种信任最重要,是社会信任的基础。目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到普通人之间。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经济转型,“陌生人社会”的到来也带来了对信任体系的冲击。专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从“熟人社会”转型,首先是一种进步,意味着社会化程度提高,但也容易产生互不信任、以人为壑的疏离。

信任危机会摧毁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评判,尤其是“陌生人”信任危机,由于“熟人社会”的道德他律作用削弱,人性的弱点就会膨胀,“陌生人冷漠”即是其一。

重构社会信任是当前的紧迫课题,这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建立公权力诚信,树立法制权威,加强信任教育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普通百姓也责无旁贷,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轻易放弃道德坚守,积善立诚,聚爱成信。但愿“漠视生命”的悲剧不再重演。”

【现象三】

之一:“孩子,妈妈没法抱你”

今年3月6日下午3点20分,在广州大道南靠近客村立交的路边,城管对一名卖水果的女小贩进行执法。其中一名中年男子安抚小贩:“你看我们也没把你的水果收了,还是赶紧收拾东西,带孩子离开吧。”因女小贩迟迟不愿离开,另一名城管吓唬她,“如果不是你今天带着孩子,我就肯定把东西都没收了。”女摊贩立马也辱骂回应,双方一度指着鼻子展开骂战:“你信不信,要不是你今天带着孩子,我绝对打你!”“你打啊,你敢打!”

该名城管一个箭步绕向女摊贩,同事企图挡下他的步伐。这一瞬间,女摊贩也扔了他一个番石榴,扯开嗓子谩骂。盛怒之下,他用力掐住比自己矮了10多厘米的她,她反抗撕裂对方衣袖。最后,在同事的不断劝阻下,他才松手。

不久警察到场,将小贩反绑双手,强行押上警车。小贩幼小的女儿目击了一切,吓得哇哇大哭。一个画面被围观者拍摄下来:小女孩扑在妈妈怀中,但这名被反缚的小贩只能蹲坐,无法伸出手去回抱……这张名为“孩子,妈妈没有办法抱你”的照片,在微博上被疯狂转发。

之二:河南永城女车主遭罚服毒

11月14日,刘温丽和货车司机郭万里开着两辆货车拉石料,途经永城沱滨路附近,被一辆执法车拦下。对方要他们出示“月票”。郭万里说,对执法人员求情未果,刘温丽拿出农药说,“你要不让我过,我就死给你看。(路政执法人员)说,那你死,你死跟我们没关系”。她毫不犹豫地打开瓶子,喝下了农药。

【评论】

谁来救赎“公权冷漠”?

一名网友的话,道出了人们潜意识里对此类事件最深的恐惧:无论谁是谁非都已不再重要了,大家的愤怒是因为在不受约束的公权力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换句话说,现在有关部门的权力让普通的百姓感到害怕。”

今年3月6日,广州城管和女小贩的一场对决,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纵观整个事件,小贩和涉事城管确实都有违法和不当之处。但一张女小贩被反绑双手蹲在地上,她幼小的女儿惊恐地抱着妈妈的图片,却在一瞬间刺痛了人们的心。

令公众潜意识感到恐惧的是,“现在有关部门的权力让普通的百姓感到害怕”:在一场互相都有参与且力量悬殊的打斗中,为何只有小贩要被警察反绑双手带上警车,而涉事城管却无须享受如此“待遇”?如果没有微博和媒体的介入,事情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小贩被抓抑或是城管被停职,这真的是我们所期盼的正义吗?

当代表公权的执法者对待老百姓的冷淡、冷漠和蛮横,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场景,我们怎能再去责怪公众乃至整个社会的冷漠情绪?一面是执法的铁面无私,一面是为生存挣扎的小贩,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比较适当的执法方式,来救赎公权冷漠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社会积怨和矛盾冲突?

是谁颠覆了“我本善良”?

女小贩存在占道经营的违法行为,确实有错;作为城管人员,确实可以对她行使执法权。但面对一名带着幼女上街摆摊的母亲,城管是否一定要采取如此粗暴冷漠的执法手段?在双方均有冲突的情况下,警察是否又一定要将女小贩反绑双手,而且是当着她哭泣的女儿面?为何和小贩互相斗殴的城管,没有受到相同的“礼遇”?如果没有人将照片发上微博,如果没有微博网友和媒体的介入和曝光,涉事城管会停职吗?女小贩能很快被放出来吗?这事是不是就会不了了之?我们无法断言,女小贩带着孩子上街摆摊,完全没有一丝想用孩子当挡箭牌的想法。但不管是出于逃避处罚还是其他什么目的,没有一个家境宽裕的人,会舍得带着幼小的孩子上街摆摊,在面对众多城管时孤身相搏;没有一位母亲,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被殴打、绑手这样没有尊严的场面,让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历史上的一个案件值得我们深思。1935年冬天,美国纽约市一名老太太因偷面包被告上法庭,她需要面包喂养3个快要饿死的孙子。法庭宣判后,时任纽约市长拉瓜迪亚站了出来,帮助老太太支付10美元罚金,并要求在场的每个人都交50美分的罚金,理由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说过这样一句话:“冷漠是一种传染病,公权冷漠是社会冷漠的源头,而本性善良的民众居于整个传染途径的末端。如果公权力对民众的冷漠不除,民众之间的冷漠就永远难消。”

当公权不断炮制各类规定和政策,却对民众切身利益和呼声置若罔闻;当政府部门一味强调严格执法,却忽略应该带给底层民众赖以生存的保障和福利;当执法者冷漠简单的执法手段,影响和颠覆了公众“我本善良”的本性,我们是否应该让公权反思,并为这一后果来承担买单的责任?

我们该如何救赎“公权冷漠”?

在一次次公众和执法人员的冲突事件中,如果不去反思公权和民众冲突的根源,我们又如何有力量来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法律需要铁面无私、一视同仁,但那指的是执法人员心中的天平,而不是让他们利用手中的执法权做一个简单冷漠的执行者。法条是刚性的,但执法手段却可以有柔软的一面。同一种处罚,由于执法方法的不同,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今年2月17日,重庆民警李自立和他的同事们开出的一张“温暖罚单”,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当天上午,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双凤大队中队长李自立和同事们,拦下驾摩托车带着老婆、女儿的樊某,并向他开出一张100元超载罚单。樊某拉住民警求饶:“扣我的分嘛,不罚款行不行?”他很着急,让女儿也来求情,说家里欠债,妻子有胃病不敢去医院治疗,女儿上学欠着学费,家里还有老人要赡养,全家人都靠他打零工维持生活。当时是带女儿进城买学习用具,女儿看上一个30元的布娃娃都没舍得买。

民警们看到,当时风大,樊某骑摩托没戴手套,摩托皮座椅还有洞。他们商量后认为,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超载必须接受处理。但当民警把罚单递给樊某时,他们在罚单里夹了一张100元现金。

事后,民警查了系统,得知樊某很快去银行缴纳了交通违章罚款。这张“温暖罚单”,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又解决了樊某交罚款的经济困难,让这次执法变得温和而充满人性。

我们并非要所有的执法者来为贫困的违法者买单,但如果他们能在执法方式上稍微多一点人性的细节和关爱,可能就会最大程度上降低违法者的冲动和抵触情绪,让他们产生对法律的敬畏和对社会的信心。

2010年,深圳,一位脑瘫孩子的母亲,因在绝望中抱着孩子一起跳湖而出庭受审。法院认为,这位母亲基于极端的生活困境而陷入绝望,决意与其子同死继而实施犯罪,其犯罪背景不可复制,人身危险性不大,且杀子之痛给其本人和其家庭所带来的伤害已不可估量,如继续关押则无异使其家庭遭受双重打击,当庭决定对其判处缓刑。

这场庭审被媒体称为“最温暖的庭审”,因为所有在场的记者都见证了这一刻:她的丈夫拥着她一起走出法庭,在风中为她披上外套。这位丈夫说:“非常感谢社会原谅我妻子,以后我会多做一些公益活动来回报社会。以后的路还很长,希望我们能走好。”

去年7月24日台风来袭,一位深圳交警冒着大雨站在水中徒手清理堵塞的下水道,被微博网友拍下并疯狂转发和称赞。网友“龙隆至诚”却提出:“为什么这样一个行为,就足以让百姓们感动得涕泣?多少公务人员能做这些有益于人民的‘举手之劳’之事呢?其实百姓对‘公仆’的要求是非常之低的。”

确实,公众所要求的并不高,或许只要一点温暖和正能量,就能架起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而钥匙和开锁的方法,其实一直掌握在每一个执法者手中。在网上,有一条微博被多次转发,它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是柏林墙边持枪的士兵,看见有人翻墙,你的责任就是把枪口抬高点。如果你是1960年独自巡逻的民兵,看见有人逃荒,你的责任就是放他们条生路。如果你是城管,看见小贩四散奔逃,你的责任就是跑慢点。比职责更值得遵守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良心。”

思“小悦悦事件”

--人性冷漠、立法约束见死不救行为2011.10.13.佛山两岁女童悦悦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若无睹,无人施救,一名捡破烂的阿婆的善良反被质疑为“想出名”。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正在引发舆论的沉痛反思,人们有发自内心的刺痛和疑问,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让人变得如此冷漠、冷血,道德被搁置,良善被嘲弄。

人们为何选择冷漠

1. 人们不帮助别人,选择冷漠,大多源于“怕”。援引2006年彭宇案,一位老人在街上摔倒并受伤后,彭宇冲上前去将她送到医院,并给予200元作为帮助。但老人最后在法庭上状告是彭宇将其撞倒。法庭最终判决为老人应得4万元补偿费用。法官认为,彭玉给老人的钱就是其将人撞倒的证据。曾有人说,救人好比一场豪赌,赢了的就只是平安无事,而输了的就可能倾家荡产。四年来,由南京“彭宇案”纠缠而成的心结,宛如病灶,一直存在于社会,潜伏于人心,顺势应景不时发作,既是道德滑坡的标志,还是诸多缺德行为的遮羞布和挡箭牌,他们之所以冷漠,实在是对事实人情做权衡之后的无奈抉择。

2. 怕的过后是什么呢?就是怀疑。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在一些人看来,不害人、不做亏心事就是遵守道德,对他人的疏离、麻木、冷漠则与道德无关,是某种现实下的无奈。这样的想法充满自私和自以为是,是对责任的自动逃避。麻木,良心泯灭,鲁迅在几十年前提出的指导现在都没所改变,当不断有人拿起刀子刺向弱小者时,鲁迅文章中随处可见的对人性漠视冷漠嘲讽作弄的精神得到发扬和延伸,金庸小说里的冷血杀手对人性漠视在现实中上演。

3. 人性均是自私的。人的爱有差等定律:谁给我的利益和快乐较少,谁与我比较远,我对谁的爱比较少;谁给我的利益和快乐较多,谁与我较近,我对谁的爱较多(1)。其中就表明了利己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法则。孔子曰:“君子寓于义,小人寓于利(2)。”然而从从善对人的要求来看,无私利他并不能增加每个人的利益,它只能是偶尔行为,是每个人在自我利益与社会或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懂得自我调节不至损人利己。

立法约束见死不救行为

人类很早就发明了治疗社会冷漠症的法律手段。我国早在秦朝就有惩罚见义而不为的条款,《唐律疏议》规定:“诸伶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由此可见,见义勇为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法律的约束功不可没。

现今社会生活已经出现了变化,做好人不成反遭勒索的事,近年来层出不穷,让好心人不免心冷,我们需要新的道德价值秩序来规范和引领。核心的任务当是树立起法制的权威,让人们对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有信心,进而自觉按照规则和公共精神办事,道德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诉诸于法律。对此,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法国就有“怠于给予救助罪”:任何人对于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本人或第三人皆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扣50万法郎罚金(3)。在美国和加拿大,有一条法律专门保护好心人,叫“好撒马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好撒马利亚人”

指没有法定义务也没有约定义务,仅处于内心的道德要求对他人无偿进行帮助的人。该法对陌生人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医疗抢救中出现的失误,给予法律责任上的赦免。在德国,要求司机必须学习急救法,特定时刻不救人甚至会付刑事责任。

广州律师协会刑事法律委员会主任钟闻东律师表示,诬陷他人者或被追究刑事责任。“被诬陷者可以另案起诉,对造成名誉损害、精神损失的还可进行索赔。”“有必要把道德上的问题上升到法律责任。”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永平如是说。

当然,中国也有先例。2002年2月1日,《天津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施行,在法律上保护“活雷锋”。2002年5月10日,《上海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施行,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秩序。深圳市就将《助人行为保护条例》列入201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该条例被通俗理解为“好心人免责”,条例强调“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只要对方拿不出过硬的证据,就应认定救助者无责。2011年10月底,《上海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草案建议稿)完成,明确了对见义勇为人员的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这样,当彼此陌生的人交往时,尽管他可能并不清楚对方的状况,但会相信一旦出现欺诈失信行为,可以通过正当的方式“讨到说法”,也相信能得到公正的裁决。相应地,陌生人摔倒了多半会去扶,因为相信万一被讹诈、法律会还原真相,而不诚信的一方会受到制裁。

思考

每个人都需要反思,寻找自己心底最朴实平凡的良心,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认为这是让自己利益免受伤害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别“出手”、少“出头”。权衡中就有了“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的反差。当然,“陌生社会”并不必然伴随着冷漠。

透过这种纠结,不难发现,人的内心始终在向往温暖,良知和传统美德远未消失。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280人组成抱抱团,宣读了“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倡议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并在横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然最温暖人心的就数5.12汶川地震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举国上下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患难见真情,人性的光辉在赈灾救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今社会,以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立法约束见死不救行为尚有难度,真正执行起来也有难度。但以立法的方式奖励助人者,也是对助人行为的正面领导。而使社会趋善,始终只能由每一个普通的公民去肩荷,如果我们对社会向善还抱有期待,就得行动起来,坚守良知。

注:(1)王海明:《人性论》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13页。

(2)论语.里仁》

(3)法国《法国刑法典》 1994年修订。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

主席:观众朋友,欢迎光临“新生杯”辩论会大决赛。过去的一个星期,辩论会的八支队伍经过四场初赛,二场半决赛之后,其中的六支队伍淘了。今天进入大决赛的两支队伍可说是辩论经验丰富的精英,他们肯定会在今天的比赛中大展辩才,给大家带来场“劲”的(比赛),让大家大饱耳福。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出席我们的大决赛(掌声)。现在向您介绍参加今天大决赛的两支队伍(简单介绍) 今天我们的评判团阵容也特别强大。五人评判团—————————————— 今晚的辩题是人性本善,反方的立场是人性本恶。双方的立场是由抽签决定的。现在我宣布大决赛正式开始。首先将由正方一辩表明立场和发言,时间为三分钟(掌声)。 正方一辩: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

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深夜两点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红灯,如果人性本恶我就会闯过去,因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方便。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仍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然有许多人遵守交通规则。. 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如果人性本恶,(时间警示)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不刻不监督我们的世界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而我们在辩论会中建立起来的友谊都是虚假的装腔作势。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时间到)谢谢!(掌声)。主席:谢谢正方一辩同学,接下来请反方第一位代表反方一辩同学表明立场和发言,时间也是三分钟。(掌声)。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先要指出一点的是,康德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康德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对方不要断章取义。另外对方所讲到的种种善行,那完全是后天的,又怎么能够说明我们命题当中的“本”呢?神话归神话,现实归现实。对方同学请你们摘下玫瑰色的眼镜看看这

揭露人性的五大经典心理实验(推荐)

揭露人性的五大经典心理实验(推荐) 心理学家认为,当你触及他人思想的时候必须格外小心,因为你永远也无法肯定你将会发现些什么。多年以来,就这一课题的大量心理实验已经得出了惊人的结论。请注意,我们所要讨论的对象并不是那些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正是您。以下这些实验的结果将不言自明。(好文分享,本文非原创) 实验一、阿希的从众实验(1953年) 实验步骤:心理学者阿什(Solomon Asch)曾作了一系列用以验证从众效应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可令所有读到它的人 都为之沮丧不已。 受试者们被告知,他们将与另一部分人一同参与某项视 力测试,随后将出示一些图片,并要求各自回答一些十分容易和显见的问题。这个测试的陷阱在于,除受试者本人之外,房间里还有其他实验合作者共同进行这一测试,他们将按照要 求给出显然错误的答案。那么,在大多数人都犯了再明白不过的弱智错误时,受试者会与其他人给出不同的结果么? 他们所需做的仅是指出右侧中的哪一条线段与左侧的 线段等长。你看,阿什所提的问题远未达到什么设计下一代空间站的那种难度。说实在话,一个能在这种类似线段长度的问

题上答错的人,除非是你当天早上服用了两个剂量的迷幻药,还把它擦在了眼球上(当然这将会引发其他更为可怕的“试验”,我们略过不谈)。 然而遗憾的是,当看到参与测试的其他三个人给出错误的回答时,32%的受试者也给出同样错误的答案,即使线段长度的差别达到几个英寸也依然如此。三人成虎的谚语无疑得到了验证。 结果分析:试想一下,当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显而易见的时候,这个32%的比例将会上升到多少。即使我们没听懂一个笑话,我们也更愿意跟着大多数人一起笑起来;当我们发现自己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时,我们更倾向于怀疑自己的观点。小学时我们所经历过的同龄人的竞争压力和“勇敢地做你自己”之类的鼓励,仿佛都不知所踪。 “嗯,我应该是一个叛经离道的独行者,这样挺好。”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总是这样说。当然,也同样是我们当中的每个人,下一步的举动就是观察其他“独行者”所做的事…… ……然后,确保自己与他们所做的完全一致而不相违背。 实验二、好撒马利亚人实验 实验步骤:如果你没有听过“好撒马利亚人”(the Good Samaritan)这一《圣经》故事,在此可以简要介绍如下: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而身受重伤、躺在路边,有祭司和利未人路过

从周星驰《济公》看人性弱点

从周星驰《济公》看人性弱点 星星以前的片子大家都很喜欢,要说最喜欢的自然是《大话》了。但不知为何,我发现在所有关于星星的影评中间,评论《济公》的文章很少很少,即使有也几乎只是一笔带过。在《周星驰不完全手册》一书中,关于星星93年的电影,提到《济公》时只有两个字:惨败! 其实,我私下觉得《济公》是非常好的东东。星星演艺生涯的高峰期应该是从《济公》开始的。如果不介意,我想和各位人渣分享我自己的心得。 其实这部片真正的主角可以说并不是身为降龙罗汉的星星,而是另外三个典型:九世妓女、九世恶人、九世乞丐——在片中塑造得非常成功。我觉得这三个典型实际上正代表了人性的三大弱点:淫贱、残暴、自卑。星星在片中扮演的是救世主济公的角色,他以一种并非旁观者的角度向我们世人展现了人类应该如何克服自身的缺陷,变淫贱为自尊,变残暴为友爱,变自卑为自信。这些对我们,尤其是中国人而言是十分可贵的。 有一个镜头,黄秋生扮演的九世乞丐猪大肠被济公拉到饭馆里边,明明手里拿着一大把黄金,但自卑惯了的他竟然连点菜的胆量都没有。济公让他说:“给我碗鱼翅漱漱口!”他竟然连鱼翅都不敢说,只敢说要“鱼食”。我想猪大肠是在长期的乞丐生活中已经完全丧失了人应有的自信。因为所有的人都对他不好,他已经根深蒂固地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就是我天生比别人差,我一定只配吃残羹冷炙。他宁愿要别人嘴里吐出来的骨头尝尝鲜,也不敢拿着现成的大把黄金去饭馆里点菜。我不知在看到这一串镜头时,屏幕外的观众有何感想。其实我们自己生活得究竟怎么样呢?比猪大肠好吗?或许我们不用去当街乞讨,看似稍强于猪大肠,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处在成长的烦恼中的人们,被现实的残酷扼杀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在儿童时代的自信到哪里去了?在成长中迷失掉了。其实大家都有猪大肠的影子,只不过片中的更典型更直接罢了。 如果你是一个穷人,落拓潦倒,没有任何背景和学历,但是你希望成功。现在让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你在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就暂且假定为上海吧)的中心广场(就假定为人民广场吧)上当着全国十三亿人(这当中有你的父母和亲戚,有你的同学和朋友,有帮助你的恩人也有迫害你的仇家,有你的老师,有你的上司,有政府首脑,有亿万富翁,有你将来的老婆或老公,也有很多你暗恋已久但因自惭形秽没有勇气表白的MM,大家都看着你一个人。而你现在一无所有,除了成功的愿望。)的面,拿着麦克加上1000W的大喇叭宣布:我要成为世界之王!我要比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都更加成功、更加幸福、更加迷人、更加美丽、更有权力、更有金钱!如果我叫你现在这样做,你敢不敢?不敢!正常人没有人会说他自己有勇气那样做,芙蓉姐姐也不敢,但是放在心里那样想想却是没有问题的。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缺乏了自信,或者我们怕牛皮吹破了将来没法实现时,自己的亲戚、朋友、仇人、暗恋的MM都会笑话自己。我们怕人笑话!我们潜意识中知道自己绝对当不了世界之王!我们都很像片中的猪大肠么?差不多。我上高中时,成绩并不拔尖,其实我很想报考清华大学,但我知道凭我的成绩恐怕比较玄,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同学问我想考哪个大学时,我根本就不敢说。因为我考虑着给自己留后路,怕考不上人家笑话。后来我无意中又看过北京台的一个新闻短片,说是外地人到北京旅游,总喜欢带着自己的小孩去北大和清华看看。当记者采访一个外地来旅游的小男孩,问他为什么要来清华园里看看时,小男孩说:“因为我将来要考上清华大学!” 我想小男孩那样的勇气,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并不是我们天生就没有,而是在后天成长中丧失了。同样猪大肠正因为没有勇气与自信,因此被玉帝认为命中注定要九辈子当乞丐。他因缺乏自信和勇气而窝囊了一辈子,最终被九世恶人黄霸天打死,他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叫我猪大肠!”他已经知道他自己也是人,也有跟别人一样的名字,自然也就有

人性本恶 辩论赛反方一辩稿

在座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我方认为:人性本恶。 开宗明义,人性本恶中的本,无论是本来,原本,还是根本,在字典里都是事物的开始的时候最初根源的意思。虽然大家对善恶的标准都有自己的评判和思想,但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早在两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方荀子的性恶论与西方原罪说便遥相呼应。而到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再到鲁迅,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对方辩友身为祖国的花朵面对这样的真知灼见,至今未能幡然醒悟,真是让我痛心疾首啊!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人性本恶。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伟大的思想。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第二,各大学术门类的研究均已证明人性本恶。人类学上,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秦的暴政到日本侵华战争到今天的利比亚混战。可见,千万年以来人类都还是保留有人类的劣根性啊!教育学上,有研究表明,等孩子长到两岁时,以殴打他人撕咬玩具为表现形式的暴力行动达到顶峰。此外社会学,管理心理学,生物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都众所皆知了。 第三,人有理性悟性和可塑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所以在现实中,法律,教育,道德才愈加重要。但我们不是改变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塑造人的社会属性。 而对方辩友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了!心痛之余我不禁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干什么呢?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方要尖锐指出:人性本善是某些不愿直面真我的人夜郎自大自欺欺人的最大借口。是普天下最大的谎言!!所以我方坚持真理:人性本恶。

关于冷漠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

关于冷漠的名人名言_名人名言 1、各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2、遗忘,对美好的事物来说是一种残忍,但对不幸的事物来说,却是一种仁慈、 3、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 4、友谊最致命的病患是逐渐冷漠,或是嫌怨的不断增加,这些嫌怨不是小得不足挂齿,就是多得没法排除。——塞·约翰逊 5、正是这类民族主义逼迫民族和民族之间相互冷漠。它们很像森林中的树要,都想傲然独立,但在地下深处,它们的根却盘结交错,在地面上空,它们的枝叶却相互依偎。——茨威格 6、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契诃夫 7、闲话是股冷漠的冷风,会把朵朵友谊之花吹掉。 8、女人拒尽异性的寻求,是先天性的特权,即使拒尽了一个最热烈爱情,也不会被以为残酷,但是,假设命运女神乱了安排,让女人打破了羞涩的本性,不顾一切地向一个并没有掌控的异性献出她的酷爱,而对方表示着冷漠和拒尽时,那结果就不堪假想了。男人拒尽女人的寻求,即是损伤她的最高贵的自尊。——茨威格 9、最关于应付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不能交为朋友的人,最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量地避免和他们来往,为自己的利益冷漠他们。——伊壁鸠鲁 10、对女人愈冷漠反而愈能得到她的留意。——普希金 11、凡是新的事情在开端总是这样一来的,起初热情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漠下往,放手不做了,由于他已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陀思妥也夫斯基 12、最热烈的恋爱,会有最冷漠的结局。——苏格拉底 13、冷漠猜疑损坏友谊,粗鲁笨拙损坏幸福,久客不回损坏爱情,酗损坏羞恶之心,粗心大意损坏田地,好恩赐不勤恳把财产花光。——《五卷书》

人性本恶辩论素材集锦

对方辩友,如果说今天是人性本恶的话,对方辩友说的种种教育,那可能实行吗?谁会信任谁,由哪一个性善的人来教,还是性恶的人来教呢?如果说性恶的人来教的话,那谁会服谁呢?他教的凭什么就是善的呢?今天对方辩友最根本的关键的矛盾错误就在于说,他相信人性本恶,但本恶的人会摒弃恶的价值吗?本恶的人会喜欢恶吧 ,他讨厌的是什么呢?讨厌的是某一个人加在他身上的恶行.所以说,本恶的人应当是非常快乐地去行恶才对,他最讨厌、难过的是别人的恶加在他身上才对.所以说,今天对方辩友在这样的错误矛盾之下,怎么能告诉我们说,人性本恶的,但人又会摒弃恶的价值呢?既然人性本恶,人就会欢欢喜喜地接受恶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对方辩友今天说的什么?对方辩友,今天说啊,人性有两层,一种是自然属性,是天性,再一种是社会属性,那种是后天的.自然属性就是说人的天性就跟动物一样,有欲望的本能.对了,对方辩友说得好,自然属性,人就只有自然属性,本能的欲望而已吗?那人跟动物有什么差别呢?跟狮子老虎又有什么差别呢?对方辩友,请您待会儿要解释给大家听.(笑声)那么再说到人的社会属性,我就不懂了,人的社会属性,为什么就是后天的,不是本性?人的社会属性就是说人可以被教,人有善根,人有善端,那这不就是人的本性了?对方辩友,如果说今天本性可以移来移去,从恶换到善,从善换到恶,那我想请问,本来的性到底是什么?(鼓掌)如果对方辩友说今天坚信,历史演进过程当中都是往恶的方向移动的话,我方今天没有话说.今天就在于说,整个历史过程都是往善的去移动,所以我们相信,对方辩友也相信,该往善的方向去移动,可是谁会相信,社会该往善的方向去移动呢?是那些本恶的人吗?如果说对方辩友真的坚信本恶的话,那我就要称赞对方辩友一句:你是泯灭天性,没有天良的人了!(笑声、掌声) 因为那就是您顺性而为,顺乎自然,应乎天理,顺乎人心了吗?所以,我们再来想想看,如果说我们建立起来一个本恶的世界的话,我们的社会会是怎么样?相信我,我们在这里谈,不是谈输赢,是谈真理.如果说人性本恶,我们彼此无法信任.你坐在那里,我坐在这里,我们彼此有什么样的语言可以进行沟通.因为你会怀疑我,我会猜忌你,如果没有本,如果没有善良的端行,没有善良种子,我们怎么在这里进行流畅的沟通呢?在这里,我方要一再地强调的是说,今天对方辩友,如果今天(时间到)相信人性本恶的话,就不会有我们这群和善的人群了.(掌声) 主席:接下来我们听听反方第三位代表严嘉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钟.(掌声) 严嘉:谢谢主席,各位好!对方一辩说,有的人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这不错,但我请问,如果人都是本善的话,谁会拿起屠刀呢?(掌声)第二,对方二辩说,人一教一学就能够会善,那我们看到好多人他们做恶事的时候,是不要教,不要学,就会去做的.(笑声、掌声)我们再看到,对方辩友认为恶都是外因,但我请问,如果鸡蛋没有缝的话,苍蝇会去叮它吗?所以,还是它有内因在起作用的.至于说到,善端是从哪儿来的?我告诉对方辩友,如果人人皆自私的话,那么人人都不能自私.因此制约、权衡中产生节制,这就是最

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人性冷漠随处可见

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人性冷漠随处可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9月22日09:04 ●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少“出头”。这种纠结提示,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必须处理好重构社会信任这一课题老人摔倒没人扶——最近,各地频频出现的这类事件让人普遍感到心痛又困惑:人与人之间怎么可以 如此冷漠? 冷漠不是偶然的。稍加留意,多数人会发现,我们早已习惯用戒备的眼神、怀疑的心态来对待陌生人。 幼儿园里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户打款”;社区警务站贴着海报: “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 到2010年底,全国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已有20多个,其中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已达2000多万。社会学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 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首先是一种进步。这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但是,刚刚离开“鸡犬相闻”的村落、单位不再“办社会”,难免要面对种种不 适应。首当其冲的就是:该如何和陌生人相处? 多数人会本能地希望把必须要相处的陌生人变成熟人,托关系、人找人,因为“熟人信得过”、“熟人好办事”。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则首先选择不信。公共场合看紧自己的包,如果别人委托看包,多半要摇头。面对陌生人的求助,心里先犯嘀咕,“不会是陷阱吧”。看到小偷,犹豫着是否要干预,担心过后被报复。而诸如“扶人者被诬陷为撞人者”、“拾金不昧却被讨要更多的钱”等案例,更强化了“帮助人可能惹麻烦”的 心理,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认为这是让自己利益免受伤害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别“出手”、少“出头”。透过这种纠结,不难发现,人的内心始终在向往温暖,良知和传统美德远未消失。同时这种纠结也提示,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 中,必须处理好重构社会信任这一课题。 “陌生人社会”并不必然伴随着冷漠。如果说在“熟人社会”,日常生活更多地可以通过道德来实现自律和他律,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会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这时就需要建立起法制的权威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一个高度法治化的社会,法律制度凭借其中立性、公正性、权威性承载着社会成员最普遍的信任。彼此陌生的人交往时,尽管他可能并不清楚对方的状况,但会相信一旦出现欺诈失信行为,可以通过正当的方式“讨到说法”,也相信能得到公正的裁决。相应地,陌生人摔倒了多半会去扶,因为相信万一被讹诈、法律会还原真相,而不诚信的一方会受到制裁。 信任的重建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大力推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无疑极其必要。不过,当完全陌生的两个人相处并涉及种种复杂的利益时,道德是否缺席是谁也拿不准的事。核心的任务当是树立起法制的权威,让人们对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有信心,进而自觉按照规则和公共精神办事。(白天亮)

冷漠主题在_好人难寻_女性角色中的体现

/名作欣赏 M ASTERPIECES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冷漠主题在《好人难寻》女性角色中的体现 ⊙龙中莲[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成都 610068] 摘要: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冷漠是其著名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所体现的主题。本文分析了在当时信仰匮乏、金钱物质至上的男权社会里,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冷漠。关键词:《好人难寻》女性角色 冷漠主题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20世纪的著名作家,是为美国南方“争光的”的优秀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两部长篇小说《慧血》《暴力夺走了它》和三十一个短篇小说是美国文学———尤其是美国南方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她的短篇小说多次荣获欧·亨利文学奖。在奥康纳所处的年代,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了一股茫然无知的失望情绪,对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新的社会意识和人们的思维的复杂性无所适从。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透过经济繁荣的社会表象,奥康纳洞悉了美国人精神颓废、道德败坏、信仰丧失的内心世界。因此, 在奥康纳的小说中,主人公大多都是有着复杂的内心与扭曲的灵魂的小人物,而其中的女性人物在金钱社会的男权压迫下,不仅失去表达的权力,也失去自身的宗教信仰,从而对一切事物都很冷漠。《好人难寻》(1955)是其同名小说集的代表作品。小说的故事很简单:贝雷一家六口计划去佛罗里达州度假,而老奶奶从报上得知一个“不合时宜”的坏人正逃往佛罗里达。老奶奶通过描述记忆中神秘、古老的种植园让孩子们闹着去田纳西州。谁知,老奶奶根本就是记错了地方,车在颠簸的路上翻了,正好遇到由“不合时宜”领头的三个越狱犯人。虽然老奶奶费尽心机苦苦哀求,但是她和全家都被枪杀。作者通过这种看似平淡、不带感情色彩的描述,以及骇人的暴力和死亡作结尾来引起读者对人性冷漠的思考。奥康纳曾经说过:“我的读者是那些认为上帝已经死了的人,我很清楚自己正是为这些人而写作的。”在这样的暴力之下,奥康纳通过小说中女性角色所表现出的对人和事情冷漠,对男权的唯命是从导致对自身的权利和命运的漠视的描写,加深了人们对人性冷漠的关注。 一、老奶奶 长期以来,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妇女事事都受控于男人,没有属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在战后美国的商业社会中,人和人之间被金钱关系所腐蚀,人变得冷漠和自私,信仰也逐渐缺失。女性在这样男权的金钱社会里,无所适从,只能随波逐流,做男性的附庸。小说中的老奶奶就是这样社会背景下狭隘、自私、冷漠的代表,她并不真正关心别人也没有真正地爱自己的家人,家人也不尊重她,但她却用好人的标准来衡量别人。 在小说开头,老奶奶“想到东田纳西州去探望一下亲友,因此想方设法叫贝雷改变主意”,她试图利用报上看到的一个叫“不合时宜”的人越狱逃窜到佛罗里达州的消息让儿子改变机会,然而儿子和儿媳都没有理睬她,反而被孙子和孙女奚落了一顿。在路上, 当她看到光着屁股的黑人小孩的时候,她没有同情,而是说:“乡下的黑崽子可不像咱们那样样样都有。我要是会画画儿,一定画这样一幅画。” 当车到达图姆斯博罗郊外,老奶奶想去看她还是少女时候参观过的附近的一个古老的种植园,她知道怎么让儿子和两个孙子听命,因为她深谙那个时候的手段:金钱。所以,她用一个她知道的神秘、古老的种植园的故事吸引孙子和孙女。“她狡黠地说,说的并非实话,却希望人人相信,‘传说当年谢尔曼将军带兵过来的时候,这家人把银器全都藏在里面了,可是后来再也没有找到。’孙子和孙女的寻宝好奇心顿时被激起,大肆地闹腾着要去看那栋带夹板墙的房子。最后儿子被迫答应掉头去了。” 然而当老奶奶意识到自己记得的种植园不是在佐治亚洲,而是在田纳西州时,车翻了。在车祸后,一家人面对“不合时宜”的人时,老奶奶首先想到的是为自己开脱:“你不会杀害一个妇道人家吧?”甚至违心地尖叫说:“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你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匪徒之辈。我知道你准是好人家出身!”而在儿子和孙子被拉到树林去的时候,她作为母亲和奶奶,没有为他们求情,而是“抬手整理整理帽檐,好像也要跟儿子一块儿进入树林,可是帽檐不幸脱落在手中,她愣在那里,瞪着手里拎着的帽檐,过了半晌才松手让它落在地上”;当媳妇、孙女和小婴儿被拉到树林里去的时候,一向话多的她却没有为她们求情,听到枪声响过,她念叨的也只是:“贝雷儿啊,贝雷宝贝儿啊”,老奶奶的自私、冷漠的人性一览无遗。 小说纵横 52

无人性的冷漠新闻研究

无人性的冷漠新闻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融入,我国新出现了大量的冷漠新闻报道。本文将冷漠作为切入点,提出冷漠化新闻的概念,结合事实分析造成冷漠化的主要原因,并相应提出应加强人文关怀,自律与他律结合两方面对策。 关键词:冷漠化市场驱动职业道德人文关怀自律与他律 2004年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第一中学的人质事件一度成为全国各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我国官方电视台CCTV4对此事件的报道一向说是比较及时和全面的。但是在2004年9月7日晚上却播出了一条有奖问答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一片哗然。该消息的主要内容为: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有奖回答”这四个字刺破了每个新闻人的眼,所有人都提出了质疑.这带有娱乐性质的消息显然脱轨于一个主流媒介的职业道德底线,违背了媒体人道主义,更是违背了我们国家千百年以来的文明传统,其实质就是一些新闻人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更让人可悲的是诸如此类的冷漠新闻并不少见。比如某报消息“昨天上午9时15分,一外省男子站在广州市广园西路通通酒店旁边的天桥上对着桥下京广铁路边的高压线撒尿,由于尿液导电,该男子当场毙命。幸好铁路职工对事故处理及时,没有对在京广铁路上奔驰的列车造成较大的影响。”再如“记者在现场看到,死者全身被高压线烧得黑乎乎的,像烧焦的烤鸭”。今天的新闻记者能够将把一条因意外而逝去的生命说成是“烤鸭”,如此冷漠如斯,引发的决不单单是震惊或愤怒。在这篇报道中,记者难道就没有想到那条致人死命的“高压线”,是否合乎架设规范?是否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面对频繁的电击伤人死人的事故,架设和管理高压线者,是否思考过究竟怎样才能治本,才能避免不测、保护人命?冷漠新闻何以大行其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冷漠新闻的泛滥?应该如何界定冷漠新闻?对冷漠新闻又是否能得到遏制,其对策是什么? 一 何谓“冷漠化”?借用福柯(Foucault)的说法,语言的天真无邪只是表面现象,它实际上是一种作为权力的手段。新闻媒体,只有客观报道、客观评论的权利,而没有根据一己之倾向添油加醋、“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权利,更没有实施语言暴力的权力。而目前的一些新闻报道却是将语言魅力发挥极至.我们可以轻易找到醒目刺眼的新闻标题,充斥着与新闻事实相悖,或者是以披露隐私满足人类偷窥欲的文字内容。”冷漠化”新闻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记者毫无社会良知和人性地对普通群众(尤其是受害者)进行有关涉及人的生命、名誉的报道。它直接反映的是在如今激烈的媒体大战的背后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二 有了较为明晰的冷漠新闻界定之后,笔者将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分析几类极易产生冷漠化的新闻报道。 1、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南京一家电视台的社会新闻栏目《服务到家》曾报道过一位农村老大爷身患怪病,需要不停地走,否则一停下来就会呼吸加重,甚至晕倒,连打吊针吃饭都要在行走中由家人帮忙才能完成。多方求医也无法治愈。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的媒体在选取报道角度时都放在如何帮助这位老人上展开,而这家电视台报道时却是以猎奇的眼光、调侃的语气,以一首摇滚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并且将病人边行走边吃饭的镜头用快放式播放,使惹人悲怜的情节变成滑稽可笑的木偶剧。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是中国媒体却以冷漠的姿势出现。除此之外,对进城农民工的报道同样也体现出这一问题。目前,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大多数都是零星的、琐碎的,而且大部分报道范围也只停留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对农民工整体生存情况没有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报道的层面很浅。

国际辩论赛人性本恶辩词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是辩论的永恒话题,下面我将从逻辑、理论、事实、价值方面来逐个阐述。 (1)逻辑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那残忍的自私性”许多同学、朋友们请将带有玫瑰色的眼镜摘下吧!就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这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的行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而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 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十五也说“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泰晤时报》记载:有个英国小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买掉了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地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进行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如果人性真是本善的话,那孔老夫子何必诲人不倦呢?不赞同的人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本善的,但是现实、历史、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弃恶扬善。 (2)理论我想问一个问题,既然社会是人构成的,那么外部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不认为本能和欲望就是恶,本能和欲望无节制的扩展才是恶,孔子早就说过:“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所以认为人性本恶主要基于如下理由:第一:人性本恶是古往今来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晶,早在二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已遥相呼应,而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这难道仅是历史的巧合吗?相信不会是这样的,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另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对这样的真知灼理,至今未能幡然悔悟,这不由让我想起乔西。比林斯的那句话“真理尽管稀少,却总是供过于求”。第二: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不孝的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难道我们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来谈什么人性本善吗? 第三:尽管我承认人性本恶,但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避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真可谓苦心孤诣、殚

余华的冷漠叙述

由《现实一种》谈余华的冷漠叙述 崔金英 摘要: 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现实一种》围绕人与人,尤其是亲人之间的暴力及死亡而一一展开。在作品中,余华以一种纯审美的冷酷性和客观性一丝不苟地描述着人性作恶的每一步程序。《现实一种》这种在内容上的杀气与形式上的平静则恰如其分地阐释了他的冷漠叙述。 关键词:余华;《现实一种》;冷漠叙述 作为新时期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种因报复欲而膨胀起来的攻击性本能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他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小说推演出了人生命中内在的一种兽性本能,对人性恶的现灾难,第2期上推出他的中篇新作,以其内容上的杀气及形式上的平静恰如其分地阐释了尤其是死亡的叙述,从某种程度上可将其视为人性恶的象作了直接的暴露与暗示,这也无疑体现了余华冷漠叙述中证明。 在《现实一种》里,暴力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一个线索性话语。作家对人性沉沦状态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与他们对暴力的特殊把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家既然要亵渎和消解“大写的人”,暴力自然是他们所无法回避的话题。在《现实一种》里,余华向我们展示了一幕幕亲人骨肉相残的血腥场面。 山峰是成人暴力音符的第一个奏响者,皮皮摔死了他的儿子,某种意义上说,他本是暴力的受害者,但更多的时候,他又把自己演变为暴力的制造者。得知儿子被摔死后,山峰首先不问青红皂白地把妻子毒打一通,接着向山岗狠揍两拳,而后对皮皮的施暴更是达到了极致:“山峰飞起一脚踢进了皮皮的胯里。皮皮的身体腾空而起,随即脑袋朝下撞在了水泥地上,发出一声沉重的声响。他看到侄子挣扎几下后就舒展四肢瘫痪似地不动了。”山峰对侄子令人发指的残杀演示出人类某些不能自控的攻击性,从而彻底嘲笑了传统道德上的血肉亲情。当山峰无限放大自己的复仇欲望时,他的存在就成为别人的一种灾难,尽管暴力把山峰武装成了他人的凶手,但受害的却是他自己。皮皮的死直接导致了山岗对山峰的仇恨:在山岗的策划下,山峰经由一只小狗的舐舔,暴笑四十分钟而痛苦地死掉。小说通过对夫妻之间、叔侄之间及兄弟之间的暴力描述,开始揭开了温情脉脉的亲情面纱,对亲情的崇高和神圣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小说对暴力还原为一种日常的家庭化状态,把人性深层中那对暴力的人性恶还原除涉及普通成年人的生活化状态外,还从更深层面上触及到了儿童的暴力品性,这种暴力的表现应该更能代表余华探索“人性恶”所达到的深度。皮皮虽说只有四岁,但他对于堂弟的施暴却激情万分:“这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朝堂弟惊喜地看了一会,随后对准堂弟的脸打去一个耳光。..这声音嘹亮悦耳,使孩子异常激动。他就这样不断去卡堂弟的喉管又不断松开,他一次次地享受着爆破似的哭声。后来当他再松开手时,堂弟已经没有那种充满激情的哭声了,只不过是张着嘴一颤一颤地吐气。于是他开始感到索然无味,便走开了。”在这段描写中,余华一反常人对童心之真、童趣之美的那种褒扬与赞美,再次以他冷漠的声音宣告了美好人性的灭亡。他告诉我们人性本恶,而暴力就是天生罪恶的一种,即使在孩童身上也是锋芒毕露,就更不要说那些在社会的黑色染缸里浸泡过的成年人了。 如果说在其他先锋作家如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小说中,暴力更多的是土匪、流氓、恶棍这类边缘状态中的“人”的话,那么到了余华的《现实一种》里,暴力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它不再是那些恶人的行为特征,而是几乎所有人都或明或暗地存在着的一种普遍性。虽说山峰的老母亲和山岗的妻子并没有赤裸裸的暴行,但更重要的是在他人施暴过程中她们所持有的那种漠然抑或欣赏的心态,就使暴力更具有了某种残酷性。她们虽说

人性本恶辩论赛素材

人性本恶辩论赛素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第二,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

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蒋昌建:对方说,有人的话那就是人性善的,拳击场上没有恻隐之心,没有慈让之心,那些观众,那些拳击者就不是人了?请回答。 反方三辩:是要付诸实践,但我们所说的上网并不是指所有的人。我们的前提是中学生,中学生的天性是判断力和自制力比较差,对网上的信息垃圾它们能够正确处理吗?刚才对方辩友无法回答判断利弊大小标准,我现在告诉大家,首先我们从数量上判断,网络三大问题与其方便性和快捷性相比是三弊一利,难道对方辩友还要说利大于弊吗?其次,从质上说,中学生自制力、判断力差的天性弱点与网络三大问题是不可调和的固有矛盾。所以我方再次强调,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谢谢! 正方(汤捷):亲爱的主席,对方辩友们,你们好!既然对方辩友觉得上网是不好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有哪一位没有上过网呢?既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就要带头!如果对方辩友认为上网不好的话,那为什么你们还要上网呢?我们小学生仅仅是针对找资料、学习这方面来上网,难道这也有错吗? 反观我方观点,我方始终认为人性本恶,人类与生俱来的恶根包括了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和色欲等等等等。我们大家都是财大的研究生,都学过经济学。正如看不见的手一样,人人自私,因相互制约而无法自私,人性本恶,因相互制约而无法作恶,于是这个社会就产生一个均衡点,产生了道德,产生了法律。在后天的教化,法律和道德的制约下,傲慢变为谦虚,贪婪化作勤奋,色欲升华为爱

议题:人性的冷漠 串词

议题:人性的冷漠串词 串词大家好,我是***,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我先为大家放一段10分钟左右的小短片。这段视频播放完了,我想大家应该也已经猜出我这次所将话题的主题:那就是人性的冷漠。对于这个视频,故事比较老套,再看开头的时候大家也许已经猜出了结尾,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结尾,那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男乘客在得知公车出事故无人生还时的那抹笑意耐人寻味,有人说这抹笑意是对女司机刚烈决绝的认定与赞赏。也有人说对漠视人性最后又遭到报应的人的一种嘲讽。在座的大家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是那抹笑主要来自于男乘客庆幸自己活下来和得到女司机的感谢而产生的得意。这样来看才符合逻辑,他也是一个凡人,他也贪生怕死,在女司机被拉出去的时候,他犹豫,但最终还是走了出去。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微弱的闪光吧!下面开始今天的话题:人之初,性本善议当今人性冷漠在大自然中人与动物相依为命,息息相关。海豹是一种分温顺的动物:据说,如果一个人躺在北极的雪原上,海豹就会爬过去,替人挡风,并偎依着他,希望用自己的体温把人救活。于是,有些猎杀海豹的人,就装死躺在雪地上,等海豹爬过来在猎杀海豹。猎豹人只要走近海豹,用一根木棒或斧头当头一击,它们就会立即丧命。并用尖利的钢钩将海豹拖上船,活剥海豹皮。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要求,海豹猎杀者在剥海豹皮之前必须进行简单的测试以确保海豹

已经死亡。但实际情况是,很少有猎杀者实施这样的测试。巨大利益诱惑下隐藏着血腥,人类在金钱下的冷漠暴露无遗。而在人与人交往的社会中,却早已失去了温情与淳朴,冷漠大行其道。我们先浏览几组图片。这几组图片所反映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罕见 1、记得多年前,就有新闻报道,有人跳楼,围观者凑热闹因为等得太久而不耐烦,叫嚷跳楼者快点跳。结果跳楼者受到了语言的刺激,终身一跃,结束了自已的生命。 2、从xx年南京的彭宇案开始,不断的新闻报道在警示我们国人道德的缺失。不少人以“好人得不到好报反被诬陷”为借口,更是冷眼旁观。推脱责任。 3、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在这个物质社会中,人越来越理性和冷酷,失去了最起码的责任感和道德。今天我们就此话题,重温一些经典的案例,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启迪,能使大家对自身有更多的反思。1黄山门事件相信大多数国人的教育都是如此:从小在学校教育里,老师们教育我们要助人为乐,而在家庭的教育当中,家长会告诉我们碰到什么事不要多管闲事,以免惹祸上身。年12月12日,由复旦大学18名学生自发组成的“驴友”团未买门票,进入安徽黄山风景区一段未开发的区域探险。当天下午5时,他们迷路,被困悬崖边,只好报警求助。13日凌晨2:50左右,救援人员找到了牢牢抱在一起的18人。由于天气因素,救援组决定立即下山。而年仅24岁的黄山市

人性本恶辩论赛

人性本恶辩论赛 人性本恶(辩论材料) 猜测正方立论 一、对方辩友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即使再恶之人也有对父母,妻儿的和善的一面,这是人性中真的一面,没有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再者,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不是人性本善,恻隐之心又何来? 二、恶性是由外界环境影响所造成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恶是受外界影响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人性应该是本善的。 三、如果人性本恶,那现有的法律和道德就抑制了人们本性的流露。道德是大多数人认同的规范,如果人性本恶,我们的道德从何而来? 四、道德教化的根本目的:通过教育来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可以使善发扬光大。 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能与对方辩友对人性本恶还是本善这个辩题进行探讨。而我方对人性下的定义是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本是指事物的本质,恶是指人类欲望的无节制的扩张。我方判断人性本恶还是本善的标准是,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哪一个更符合客观事实。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点来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荀子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那什么是生之所然者呢?其实就是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而人性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没有接受过教化的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我方认为所谓恶源于欲望,由于人有了欲望,而达成人的欲望必须是在牺牲某些物质的基础上的,比如,人要吃东西,那么就产生了杀戮,而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无限制的获得。这样使得按快乐原则行事的本我自然会产生排他性,利己性等一系列的欲望,而这些也正是恶的行为的根源。 其次,也正是基于此,人们才会去编写《三字经》,从小给孩子灌输道德思想,让他们学着去控制自己内心的恶。为何劝人为善,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何必大费周章的去宣传为善,就像佛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非本恶,何以拿起屠刀呢?根据《周易》中“万物相生相克”的观点,因为大自然中万物相生相克,由于人性本恶,才有了抑制恶的善。人性本恶,恶人为了相互都能生存下去,相互妥协才产生了善,一旦环境突变,人内心的恶念往往会爆发。比如把两个人都扔到没有食物来源的孤岛上,其中一

人性本恶总结陈词

辩论赛反方:人性本恶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评委,大家晚上好! 感谢对方辩友的刚刚的精彩辩论。苏格拉底说过,我宁可不说话也不要说话没有逻辑,但对方辩友着实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我宁可说话没有逻辑,也要不停地说! 对方辩友请你们摘下玫瑰色的眼镜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就在我们刚刚辩论的几十分钟中里,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强奸的恶性事件。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辩友为什么一直避而不答呢? 对方辩友偷换概念!对方辩友一直跟我们说人性怎么样,可一直没有说人性本怎么样!人性是什么和人性本是什么是同一个概念吗?你们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那你们的立论从何而来? 对方辩友还混淆主次!若按对方辩友逻辑,人性本善,那么善花如何开出恶果,大家在同一片阳光的普照下,为什么就会出现善花与恶花呢?我们说,人性本恶,好多人他们做恶事的时候,是不要教,不要学,就会去做的,但做善事却需要人教,从小爸妈老师就教我们有做好事,可是还是有做坏事的孩子,而且他们做坏事从来就不需要人教的。这不正是恶因导致的恶果吗? 我们今天讨论人性本恶,从我们人类的祖先猿人开始,就展示了人的恶之本性。猿人会用火烤自己同类来吃,这种残忍的行为,不正说明了人性本恶吗?一个初生的婴孩到长大的过程中父母一直在教导他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小孩如果不教育好是非常自私,缺乏管教的孩子在品德方面会有缺陷。这是为什么?因为人的自然属性本来就是恶的。 从社会属性来说,从罪恶的三角贸易,到6·8”特大跨国拐卖儿童,从外国到中国,从过去到现在,面对人类为了一己私欲犯下了的过错,无不为我们诠释着人性本恶! 尽管我们承认人性本恶,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因为他白壁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弃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我们制定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来约束我们的恶行,而且提倡真善美。真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难道对方辩友认为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 我们要认识到人性本恶并正视它,只有真正的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基础,才能做到抑恶扬善。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