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文化的寻根

园林文化的寻根

---当前语境下园林文化迷失的应对策略初探

肖和忠梁郅光胡洪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园林系河北昌黎066600)

摘要:“我们迷失了自己,却又无法成为别人”[1]作为世界园林三大体系之一,曾经有着深厚文化根基和内涵的中国园林艺术,在当前出现了与我们自身文化的间离和文化上的迷失。本文首先对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继而对当前造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呈示,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当前语境下园林艺术文化寻根的策略,且论证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作为子系统,受到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其对文化的反映以及其对文化体系其他子系统能动的影响。只有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较全面和深刻的分析并解决园林艺术所存在的问题。相对于传统园林,当今的园林疏离于我们自身的文化土壤,忽视了人们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所形成的审美心理,使其牵强的文化内涵与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相间离,形式与人们的审美标准不符、甚至严重脱节,功能不符合由文化决定的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这样,园林的实用和审美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而且由于缺乏对人们传统审美心理的认同和沟通而造成了人们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悖论,也加剧了社会文化的混乱。园林文化的迷失是由于社会文化的混乱造成的。因此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当前语境确定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园林艺术;文化;当前语境;寻根

前言

本文所讨论的是文化视野里的园林艺术所面对的问题及对策。首先试述一下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概念:文化是包含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2]

文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包含着诸多子系统。从总体上讲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要素,而它们又包含着许多更低层的子系统。例如,在精神文化中,又包含着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许多子系统。所有这些子系统,都处于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一方面它们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它们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

园林艺术作为实用艺术之一其基本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但是,一般来讲,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们游憩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侧重于审美性与艺术性。

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其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而成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每一个民族或时代的园林艺术都是深嵌在那一个民族文化或时代文化的框架之中的。它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对于园林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园主、造园家、欣赏者等每一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此文章为河北省科技厅资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51362-4)研究的部分内容。

而间接对园林的设计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因为“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找到自己,并且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它所反映的世界”[3]。园林艺术史正是准确和有力地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例如17世纪君主专制时期的法国园林所体现的是以唯理主义为哲学核心的古典主义文化;而18世纪的英国自然风致园则体现了“自由、平等、博爱”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因此文化便也可以从园林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和认识自己。而且,其作为文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会对文化系统的其它部分产生影响。园林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也表现在其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

1 当前园林艺术文化困境之我见

近年来随着城市/城镇园林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大量的园林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但与此同时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的园林、广场其方案机械、盲目借鉴并取材于西方园林的形式,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或城镇的一些小型园林出现了简单、盲目地相互模仿现象。在这种趋势下中国园林蕴涵丰富文化内涵的优良传统尽失。由此引发了一些问题。即,一些园林由于疏离于我们自身的文化土壤,忽视了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形成人们的审美心理,使其牵强的文化内涵与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相间离,形式与人们的审美标准不符、甚至严重脱节,功能不符合由文化决定的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园林的实用和审美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而且由于缺乏对人们传统审美心理的认同和沟通而造成了人们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悖论,也加剧了社会文化的混乱。例如:近些年来的城镇化建设加速使得大量农村人口过上了城市生活。在传统农村里,没有大面积的公共交往空间,居民的交往活动利用线形的街道、胡同,或者是在篱笆低围的庭院、或其门前屋后和散布的小卖点或饭馆中进行。传统的交往空间都是随着传统村落的发展自发形成的,它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色彩。其交往活动少有城市交往空间中的政治性和典礼性,相比之下更富有生活性和人情味。生活其中的居民在街道中穿越,不但可以与同在街道、胡同空间中的人发生联系,还可以与位于胡同两旁庭院、店铺中的人发生联系,使交往活动丰富多彩,生活有滋有味。而在城市或城镇的园林化建设当中很多盲目模仿发达国家或一些其他大城市的形式,做了很多隔离式的空间布局,做了很多规整甚至教条、呆板的大尺度公共空间而很少考虑到园林所真正应具备的与我们自身的文化相适应的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功能空间。如很多县城都要建上个“人民广场”。诚然,广场在城市/城镇生活中有其自身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一类园林项目的大量建设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在历史上形成的由文化决定的人们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功能性,生活、交往空间的缺乏,使得很多过上城市生活的人产生对生活的不适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交往、生活,社会氛围的和谐和社会文化的正常继承和发展。另外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而盲目生硬地照搬外国园林的形式,忽视了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形成人们的审美心理,使得二者相互脱节。这样,园林的实用和审美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而且野蛮地否定了人们的传统审美标准而造成了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混乱。

2 对园林文化困境的文化分析

以上所表现出来的困境是一种园林文化本位的迷失。当前建设的园林以公共园林为主,就其服务的对象而言由皇帝、贵族,文人、士大夫转向了普通平民百姓。这就决定了从艺术上说,它确实不会再有那么深的理念,那么细的感情,它变得通俗化了。然而,艺术内涵的通俗化并不等同于园林与文化的疏离。事实上,由于园林的公共化使得其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的影响更大和更加广阔了,其更加深入地渗

透到了社会文化、社会生活之中---由此决定其必须实现的功能更加复杂化了,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更加重要了。

然而曾经有着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国园林如今却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本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目前园林市场的不规范、设计方的商业化操作、职能部门的暗箱操作、片面决策、领导意识等密切相关。但园林的这种文化的迷失确实是目前社会文化混乱的一个影子。的确,我们当前是处于一种文化相对混乱的状态。百年的屈辱史和相对西方,经济上的弱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产生了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外来的西方文化是先进的,我们便很自然地操起了别人的话语而忽略了自己的语境。当我们越来越多地用外来文化的话语来解释世界解释自己,用外来文化的价值观评判世界的时候,我们迷失了,我们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就这样,我们迷失了自己却又无法成为别人。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什么?也就是说,当前园林文化的迷失是受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而同时它又对社会文化的混乱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种园林艺术在文化上的迷失就使得其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上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实现了。

3 园林艺术面对文化迷失的策略初探

3.1 提出对应策略

当前的园林艺术要解决文化的迷失问题,我们应该回首园林与民族文化相亲和的古典时期,分析并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源于我们自身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文化上的寻根。并且在认清我们当前所处的文化语境的基础上确立园林艺术中我们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

3.2 对传统园林文化内涵的分析

首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做以下分析:生长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的中国传统园林,其特点: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诗情画意,文景相依;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

3.2.1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根本特征是“师法自然”,这不仅是从中外园林比较中得出的结论,也是古代中国人自觉追求的艺术目标或境界。而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正是促进中国古典园林朝自然式山水园方向发展的三个文化因素。

天人合一思想由西汉董仲舒提出后形成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天命论”,认为天命不可违;老庄的“自然无为”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4]老庄还认为,大自然美的原因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道”。作为一种审美主体,[5]中国古典园林表面上是对自然的模仿与提炼,实质是对潜埋在自然中“道”与“理”的探求。正是这种探求,使古代文人、士大夫从云日晖映,水气澄清,草木鲜美,池柳鸣禽等山水景观感悟到理性之美,并从中体验出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即达到“天人合一”。而正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主导,园林的各要素保持“纯自然”状态,而不同于西方规则式园林出于理性主义哲学而表现“有秩序自然”。

“君子比德”思想始于春秋战国,它认为山水树木花草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能够表现与人的品德类似的特征。正如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董仲舒也认为善为美的前提。中国古代人的这种审美方式,在园林景物的取材和立意上可谓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松、竹、梅、菊等被喻为古代四君子,造园者通过类比,把它与高尚的品德操守联系起来。

“神仙思想”兴起于战国末,于东汉发展为道教,它宣扬长生不老和超现实生命的“秘方”,它描绘的那种人与自然和谐,既与世俗生活相近,又超脱凡间追求仙境,对秦、汉的造园影响很大,并对以后

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布局和私家园林水中建岛,以岛分隔水面的设计方式起了引导作用。如秦始皇在兰池宫内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山—蓬莱、方丈、瀛洲。明代始建的苏州留园,在其主景区,通过水中“小蓬莱”建岛来分隔水面、丰富水面景观。这种神仙境界实际上就是海岛和山岳风景的再现。

除这三种思想以外,“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的心态对自然式写意山水园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热衷于隐逸自然生活,歌咏山水之美和田园之乐,厌恶庸俗的官僚生活”[6]。“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陶渊明这句诗鲜明地表达了这种生活态度。他们有文化和才能,声望较高,能敏感地认识和热爱自然风光之美,因此“不为三斗米而折腰”而避居乡野,被认为是一种淡泊的生活理想,一种高雅的志趣。少数有条件的人便营造私家园林。另外,“中国的士大夫,大多数不习惯于严谨的逻辑思维,而比较喜欢直觉的体验,这都有利于中国自然式山水园的形成和发展” [7]。

正因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根本特征是自然,所以我们看到的古典园林无不是小桥流水或山环水绕;名木古树或花草鲜美;山石林立或地形起伏 [8]。

3.2.2 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中国古典园林既鄙薄功利,又不炫耀气魄,在格局上忌平直而求曲折。”[9]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到:“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道出园林中因小径曲折而形成景致幽深的意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曲”为什么长期受到造园家的青睐?它具备什么审美功能?首先,它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规律。在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涵蓄礼仪的习俗。中国文学、绘画也起了引导作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提供了一个欲扬先抑的范例。遇洞探幽,豁然开朗,偶入世外桃源,给人以无限的向往。古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画论“欲扬先抑,欲露先藏”也是这种审美思想的体现。其次,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布局具有引人入胜的导向性。通过景物的逐渐展开,使游人自觉不自觉地沿着风景展开的序列进行游览,同时通过延长路线而延长时间,使游人感到园林空间不大不小,园林景点不远不近。再次,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具有深远的美学内涵。从西方的美学角度来看,这种蜿蜒曲折、富有变化的园林布局,在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的“线与形在特殊的方式下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9]得到印证,这种九曲八折的线就是英国美学家威廉·荷加斯所赞许的波纹线,他说:“波纹线,作为美的线条,变化更多,它由两种对立曲线组成,因此更美”。如江南园林的云墙,其顶端成蜿蜒的起伏自如的波纹线,令人心波荡漾,再加上月门洞,更具有圆转流动的审美意味。

正因为有以上特点,“所以中国古典园林中常有曲折萦绕的小径,左曲右拐,一路衬以红花绿树、亭、阁、山石、泉瀑等景物。水上曲桥,有五曲、七曲、九曲等形式”[10],如苏州拙政园曲桥、南京瞻园折桥,不仅起了分隔水面的作用,而且使景观幽深,富有情趣。江南水乡尤注重曲岸的处理,因水柔弱无骨,为协调统一,水岸和水边小径应柔和曲美。如苏州网师园池南曲岸,不但驳岸凹凸相间,而且池边小径曲折自如。曲廊,一种曲折变化的建筑,计成在《园冶》中说廊可以“摄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而继续蜿蜒”。如苏州拙政园小飞虹蛇行斗折,毫无造作之感,其西部波形廊,既有立面起伏,又有平面曲折,两者巧妙结合,具有诗情画意之美。

3.2.3 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受文学与绘画的影响,寄寓着诗情画意,包含着“神韵”和“意趣”,做到艺术的概括,寓神于形,令人回味无穷。同时用匾额、对联、题咏、碑刻来点景立意,可谓“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意境这种观念产生的源头是儒家的意象论、道家的道象论、佛家的境界说。其中佛家境界说影响最大。

佛家谈诗论画,最看中“意”,强调意象结合,所谓“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庄子认为“道”不可言,不可见,不可闻地至虚,是恍惚存在,又“无所不在”。此“道”的演化即是唐代司空图的意境论。所以中国诗文、绘画十分强调意境,诗文讲究借景抒情、情景结合;画强调写意,贵在神似。而中国古典园林受到诗画的影响,具有诗画的综合性和三维空间的形象性,它的意境内涵更加明晰。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中的意境,成为园林艺术空间意境的根据,拙政园入口的处理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意境观念还来自神话。传说中东海的方丈、瀛洲、蓬莱三座神山象征的仙境,成为园林营造常见的要旨。正因为古人造园寓情于景,人们游园又触景生情,所以园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11]

诗情画意往往表现其对景点的命名及楹联上。如杭州西湖十景的命名: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柳浪闻莺、断桥残雪等均引自唐诗,具很浓的诗意。拙政园“与谁同坐轩”来自苏轼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网师园“月到风来亭”来自韩愈诗:“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拙政园“听雨轩”,可看到院落一角隅有一潭清水,水旁几株芭蕉,青翠欲滴,充分体现“雨打芭蕉室更幽”的意境。杭州孤山中山公园一座普通的四方亭上有一副楹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它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西湖美景,使这个原来不足为奇的园林空间意境倍增。

从以上分析可见,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由始至兴,不仅仅是物质感官层次上的娱乐场所,更包含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人们精神上、心灵上深层次的文化审美观念。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们当今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仍然留有深刻的印记。所以我们要确立自身的文化在园林艺术中的主体地位,对传统园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些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中探寻园林艺术未来的道路也是很可行的。

4 园林文化寻根的具体措施

如何进行当前语境下的园林艺术文化寻根,应该做如下几点:

4.1 对自身文化的态度

首先必须坚持以我们自身的文化为主体,并对传统园林文化做积极地挖掘和研究。坚持以我们自身的文化为主体就是要积极分析、研究,并努力认清我们自己的文化状态。肯定我们自己的文化。以我们自己的话语去分析问题,从我们自己的观点和角度去解决问题。在园林设计时首先排除外来文化的干扰,清醒地从我们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出发。并且积极地发掘和研究古典园林文化,从中不断思考,获得启示。

4.2 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要重视对外来文化的研究和吸取。经济和文化的“全球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应积极研究并合理吸取外来文化。在造园时使外国园林的一些能与我们自身文化相溶的形式和内涵吸收到我们的新园林中来。例如:“西方文化中对外在世界进行积极地穷尽地追问和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吸取的,这种面对世界的积极态度形成了与我们文化所不同的以实为本的追问本体的追求形式逼真的造园风格。我们传统园林所追求的以虚为本的空灵和追求意蕴上的绵延不绝可以与之相结合,形成以实有为本蕴涵部分空灵的,和以明晰为本见出蕴藉韵味的新的园林精神。”[12]新奇的外来文化会给我们注入新的活力,并可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有益补充和成为我们新的生长点。我们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征和独立性的前提下顺应历史潮流,适当与优秀外来文化相融合,来谋求中国园林文化的发展。

4.3 造园上的措施

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体现。在园林的表现内容上,要对民族文化进行积极的体现与认同。在造园时应积极的优先采取一些传统的民族园林艺术手法和形式并且积极地去肯定和传达一些优秀的民族文

化的思想内涵,来引导人们对我们自身的文化予以重视和思考。并且要努力去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来争取我们民族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中较高和较为主动的地位。

参考文献:

[ 1 ]王向荣.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设计[J].中国园林,2000(3): 84.

[ 2 ]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1

[ 3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 4 ]沙少海,徐子宏. 老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1.

[ 5 ]王明.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 6 ]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和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 7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 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

[ 8 ]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 9 ]吴隽宇,肖艺.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园林[J].中国园林,2002,(12).

[ 10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 11 ]叶朗.说意境[J ].文艺研究, 1998,(1).

[ 12 ]宗白华. 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A].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Make inquiries about the park culture source

Xiao He-zhong Liang Zhi-guang Hu Hong-bo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Dept.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Changli 066600)Abstract:“We lose ourselves,Yet can not become once more the others ”One of as the great setups of world park three,There were the Chinese park arts of profound culture basis once,Is living present what has ariseed together with we oneself to part from between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loses 。To the arts in park has been underway the analysis against the culture relationship by the original earlier 。Afterwards to present what is the problem in builing garden has been underway to present notifying ,Moreover analyses creates this kind of appearance reason 。Afterwards proposes present the tongue boundary gets off the artistic culture of park looks for piece the tactics ,And such essentiality and feasible quality were demonstrated 。The arts in park possess two respects against the culture relationship 。On the one hand is such as the sub system ,Be subjected to the culture restri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s such pair of culture reflection along with such pair of culture setup dynamic effect of else sub system 。The issue that the arts in park are can be resolved with the profound analysis more completely below the great backdrop which merely placed to the culture 。Relatively with the tradition park ,The park are at present scatterd to part from to we oneself culture earth ,Overlook the beauty appreciation psychology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being living takes shape people in the earth ,Cause the culture psychology composition against people of such forced culture connotation alternate withly part from ,The shape is not conform to against the beauty appreciation criterion of people 、Even to the extent that seriously be out of line with ,The meritorous service be able to not accord with the necessaries through the social life of culture resolution people 。Like this ,Park pragmatic and beauty appreciation meritorous service be able to not there is brining into play of very good ,But also thanks to lack to people traditional beauty appreciation psychology recognizes and links up creating the paradox in the people's culture psychology composition ,Also intensity the confusion of community culture 。The culture in park loses

thanks to community confusedly creating of culture 。Hence should begin with through the culture angle ,Establish the national culture main part position ,Moreover on the basis of present the tongue boundary fixs to accord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

Keyword :Arts in park;Culture;Facing one tongue boundary;Probe

作者简介:

肖和忠(1969-),男,汉,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人,讲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园林系,主要从事景园建筑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实践工作。

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园林系园林教研室(昌黎校区)

联系电话:135********

电子信箱:xiaohezhong@https://www.360docs.net/doc/a714688564.html,

邮政编码:0666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