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版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统一之源

1、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的《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租期为99年。实质:中英国家之间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

2.澳门问题的形成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据最早,时间最长的地区。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之后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dàng )仔岛和路环岛。

1951年葡方仍宣布,澳门是它的一个“海外省”

实质:中葡国家之间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

3.台湾问题的形成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郑成功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清前期: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晚清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二战期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归还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台湾与大陆又被人为地分离了。

结论: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由来有何不同?

港澳问题:中国与殖民国家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中国内政问题。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1)左倾为主的50-70年代:武力解放台湾

当时以武力为主,炮击金门岛;毛泽东也有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想法,但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导致左倾错误发展,后来没有正式提出“一国两制”设想。

2)新时期:“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新时期首先是在和平统一台湾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只是最早在港澳实施。)(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和平统一

第一次公开宣布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的方针。

(2) 1981年9月叶剑英讲话,《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提出和平统一方针政策(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又称“九条声明”,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对台湾实行高度自治条件,可以有自己军队)

(3)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实现统一的伟大构想。

——正式提出“一国两制”(4)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2、“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

含义: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理解含义:

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大陆和港澳台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和核心。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补充,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高度自治:设立特别行政区,港澳台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更高自治权)。

和平统一: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社会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一国两制”的意义:

(1)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与中国国情结合的特色社会主义统一道路的制度创新。(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为港澳回归奠定理论基础。

(3)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国内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三、统一之路--一国两制的实践

1、香港的回归

(1)香港回归过程

①中英会谈: (1982)中国政府作出1997年收回香港的决策。

②联合声明:(1984)香港回归问题成功解决。----具有法律性质文件。

③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香港回归原因

①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前提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关键

③中英《联合声明》 ------法律依据

④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群众基础

(3)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稳定繁荣新纪元;

②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上取得成功的范例,为澳门问题的解决和台湾问题解决提供了典范;

③是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

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了新的贡献;

2、统一之路--澳门的回归统一(1999年12月20日)

1)1987年签约《联合声明》 2)199912.20回归

3、中国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客观条件

1)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国力是根本前提)

主观条件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政策得当是关键)

3)《联合声明》 ------法律依据

4)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5)中共的领导。(组织得力)

6)坚定的外交立场和灵活的外交策略。(外交智慧)

四、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却最早实践于港澳,台湾回归之路又将如何?

1、两岸关系发展

1)解冻--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变化

(1)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解放----和平统一)

(2)打破隔绝:中央人民政府倡议实行“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3)民间交流: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发展与交流:

(1)搭建桥梁:两会:1990“海基会”、1991“海协会’成立,

(2)历史突破:1992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开始对话:1993新加坡“汪辜会谈”

(4)政治解冻: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连战之行”(胡连会),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5)实现了直接“三通”。

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终于这一年实现直接、双向、全面“三通”,符合两岸愿望。

2、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有哪些有利因素和阻力?

曲折与阻力:

(1)台湾岛内“台独”势力、“一边一国”论干扰等;

(2)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美国、日本等。

有利因素:

(1)、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中国国力及国际地位提升;

(2)政策保障:“一国两制”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3)成功范例: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4)人心所向: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和两岸人民的愿望;

(5)人民往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6)文化同源: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

(7)国际共识:《开罗宣言》、《联合国宪章》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强化作业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了

A. 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B.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 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D. 蒋介石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2. 2015年11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面与直接交流沟通,对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引领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促成此次“习马会”的政治基础是

A. 一国两制原则

B. 和平统一原则

C. 和平共处原则

D. 一个中国原则

3.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A. 实现直接“三通”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4. 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

A. 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B. 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

C. 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

D. 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5. 如下图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他曾把上

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祖国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高秉涵老人当选的主要

因素是

A. 发展了“九二共识”

B. 推动了“一国两制”

C. 消除了两岸隔阂

D. 彰显了民族亲情

6. 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

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表明

A.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C. 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D. 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7. 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

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

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B. 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 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

D. 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8. “跨越66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解读了“习马会”的意义。有人说“两

岸历经几十年敌对状态,曾一度走到战争边缘,如今看到两岸领导人的手紧

紧握到一起,非常激动,其重大意义怎么形容也不为过。”“习马会”得以

成功举行的最关键因素是

A. 对“一国两制”的共同确认

B. 《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

C. 对“九二共识”的共同确认

D. 祖国统一进程的大大加快

9. “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

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思想精髓是

A. 解放思想

B. 实事求是

C. 团结一致

D. 祖国统一

10.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双方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九二共识”

A. 以两岸“三通”为前提

B. 发展为“一国两制”构想

C. 开拓了国际关系新领域

D.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1. 2016年10月10日,国台办表示: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所谓“善意”的试金石。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可以平等协商、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就能赢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材料中“核心意涵”指的是

A. ﹣个中国

B. 和平统一

C. 一国两制

D. 平等协商

12. 近年来,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国际法专家认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

A. 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 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

C. 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

D. 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

13. “我们一贯主张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上述材料出自

A. 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 1981年发表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 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 1995年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4. 2017年香港行政长官将实行普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强调指出香港实行行政长官普选必须严格按照《基本法》。《基本法》所蕴含的原则有

①一国两制②港人治港③高度自治④社会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15. 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事长江丙坤表示,“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台湾同胞应该深刻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共同为两岸和平做出贡献。“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

A.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认同社会主义制度

C. 承诺实现和平统一

D. 认可“一国两制”

16. 赵朴初曾就新中国某一重大事件作词《自度曲》:“澄波似镜长圆,如今正合林公语。贩毒蕃航,收回天边去。远略精思,光焰辉千古。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这一事件应为

A. 新中国的成立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 香港回归

D. “九二共识”的提出

17. 2015年11月7日,66年来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马英九引用北宋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言论,建议两岸人民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习近平也指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这不能说明

A.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共同追求

B. “九二共识”能根本上遏制台独

C. 两岸重视祖先、重视传统的民族精神

D. 理学注重匡时济世的历史使命

18.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海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C. 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

D. 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19. 2015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岛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等不利因素影响,两岸贸易与投资妞额出现一定程度衰退,但两岸人员往来依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两岸经贸合作制度化与机制化继续推进。这体现出

A. “一国两制”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B. “九二共识”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

D. “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归宿

20. 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

A. 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B. 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C. 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D. 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双边关系,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也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与台湾总统蔡英文通了电话。两人讨论了美台之间密切的经济、政治、安全关系,蔡英文祝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特朗普也祝贺蔡英文今年早些时候当选台湾总统。这是美台1979年断交以来美国现任总统或当选总统第一次与台湾领导人通电话。

2016年12月10日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质疑星期天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新闻采访时说:?我完全了解‘一中政策’,不过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受‘一中政策’的束缚,除非我们跟中国就其它事情达成交易,包括贸易。?

白宫发言人厄尼斯特2016年12月1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维持?一中政策?,因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从来没把台湾当成(与中国大陆谈判的)筹码?,如果把台湾当筹码,难以符合台湾的利益。......在奥巴马政府领导下,美国仍坚定信守?一中政策?,这也是美国历届两党政府都实行的政策,不只美国从中受益。?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奥巴马政府不把台湾及美台关系视为筹码,台湾也不是杠杆的一环,台湾是美国的紧密伙伴。?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2016年12月12日例行记者会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如果这一基础受到干扰和破坏,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和两国重要领域合作就无从谈起。我们敦促美国新一届政府和领导人充分认识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以免中美关系大局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台湾问题的实质及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二战后中美关系的几个发展阶段。

(3)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也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前景的认识?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英国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针对英方?主权换治权?的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材料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久,明确宣布:?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当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决议,把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除去。

材料三根据国际法上的政府继承理论,因革命而发生的政府变动,新政府没有义务完全继承旧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国际条约。

材料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是照顾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指出香港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根据二、三指出中国收回香港的法律依据。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解决?

23. 近年来,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21.【答案】(1)实质:中国内政问题。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阶段:二战后初期: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遏制中国,发动侵朝战争,中美交锋;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交;21世纪以来: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合作是主流,但仍存在冲突。

(3)原因:对中国:台湾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对美国:欲以台湾为基地威慑中国,维护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4)认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名义和形式的“台独”及外国干涉;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了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努力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捍卫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坚信祖国的大业必将完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22.【答案】(1)实质:主权问题。

(2)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香港问题不是殖民地问题;根据国际法,中国对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义务继承。

(3)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提高(前提)。提出符合国情和香港历史现实的正确方针(关键);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群众基础)

23.【答案】(1)影响: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一统”加强政治“一统”。

(2)传承:元朝中央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事;创新:中央设置宣政院;地方设置行省;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3)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战略性构想:一国两制。历史基础: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现实基础:两岸长期分离,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1

学校临清实高学科历史 教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1982年英国出兵阿根廷维护其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殖民利益的一段资料,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小组合作、分析概括。 (3)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香港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学生走进历史,神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知|识|目|标|我|明|确 ①简述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②知道“一国两制”的内涵,知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③理解港澳回归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________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____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__________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概况 (1)香港回归: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_____(时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____________________。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_,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知小结

2021年[《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说课稿]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说课稿]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是**版第四单元第15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本课所讲述的“ ___”构想是 ___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在 ___、澳门成功实践,为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做了铺垫,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又属于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 ___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 ___、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知道海峡 ___发展的现状;理解“ ___”构想的含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 ___的前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看 ___、视频、聆听音乐、欣赏诗歌及思考问题等情景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经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过程,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 ___港澳回归的庄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认识 ___提出“ ___”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学生振兴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通过认识党和 ___对于 ___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使学生坚信 ___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统一___只是迟早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 ___、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知道 ___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怎样理解“ ___”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三、说学生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所了解,并具备了初步的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有较强的求知欲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答案不全)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分析我国能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回归。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运用。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 【学习任务】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由来:(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 2.澳门问题由来: 3.台湾问题由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探究思考一: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港澳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解决港澳问题涉及中英、中葡双边关系;台湾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 (二)统一之策——构想的提出 1、背景: 2.过程: (1) 最初提出:(2)具备雏形: (3) 正式形成: 3、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伟大意义: 探究思考二: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而香港、澳门则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问题, 而港澳问题是问题。(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1)过程:(2)意义: 探究思考三:(105学思之窗)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 关键因素:。 群众基础:。 准备工作:。 2、澳门的回归:

历史: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内容提要 一、“一国两制”构想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基本内涵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三、今天,尽管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意义,主权的含义 掌握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顺时归纳整理知识 联系近代列强侵华等史实,归纳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形成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认识意义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向往统一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培育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形式:新授 教师讲解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大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怎样?(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组织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导言框”描述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盛况,进入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既要照顾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差别,又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人教版】说课资料)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我的说课共分为三个流程,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板块。 一个中心:即本课的设计理念 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两个基本点:即本课的教学理念。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二是以教材为立足点,发掘、整合其它课程资源。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说学情、说学法)1.学情:通过初中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2.学法:协作学习法(JIGSAW方法)、参与式学习法,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相互交流合作探究。 其次,以教材为立足点,发掘、整合其它课程资源。(说教材) 1、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教材的地位 本课内容既是重大历史问题,又是重大现实问题,涉及许多时政热点,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本课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或独立或合作的整理、分析、归纳各种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运用已有历史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港澳回归,感悟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5、教法 ①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各种课程资源。 ②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三个板块:即本课内容的一个整合。

第12课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导学案

第12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 2、一国两制的概念 3、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4、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5、解决台湾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6、实现祖国统一的意义 二、互动提高(预备铃响,小组长检查) 1、“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的祖国方针。此后不久,把上述方针概括为。 (2、)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其基本内容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意义: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现实,体现了高度的,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年月日中英两国政府政权交接仪式如期举行。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2)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的。年月日,澳门回归祖国,同时成立。 (3)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构想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推进了祖国统一的进程,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 (1、)1995年初,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顶主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思想这是我国对台的基本方针。(2、)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局面正在形成。 三、合作与探究 1、联系所学知识,说说香港、澳门为什么会被英国、葡萄牙占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了什么。 四、能力拓展 1、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蒋晓花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下面我将从学情、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湖南省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本节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甚至语文学科中都曾接触过;而且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所闻。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可能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1.教材的地位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教材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试题: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含解析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编者选题表 题号 知识点 易中“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2 3 香港、澳门的回归 4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5 综合 6 一、选择题 1.(2017·河南郑州期中)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 解析:A 材料表明可以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内部问题,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形势,海峡两岸关系有所缓和,这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之一,故A项正确。 2.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邓小平的智慧是提出( ) A.四项基本原则 B.“一国两制” C.恢复高考 D.改革开放 解析:B 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主要是处理西方殖民者与中国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国两制”上,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恩

怨情仇”无关。 3.(2017·山西太原期末)“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上述文献最有可能出自于( ) A.《告台湾同胞书》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汪辜会谈 D.九二共识 解析:A 据材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可知当时双方还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改变这种状态的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正确。 4.下面两幅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九二共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D 题中两幅图片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体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践行的是“一国两制”构想。 5.(2017·吉林长春期末)2016年11月30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双方就不可能进行良性互动。材料表明坚持“九二共识”( ) A.有利于实现“一国两制” B.能够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2华东师大版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 内容提要 一、“一国两制”构想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三、今天,尽管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意义,主权的含义。 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顺时归纳整理知识 联系近代列强侵华等史实,归纳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形成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综合分析认识意义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向往统一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培育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形式新授 教师讲解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大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怎样?(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既要照顾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差别,又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它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教师补充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并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5页《英国侵占香港示意图》和《香港问题》介绍:16世纪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依次割占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从未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并再三表示将在适当时候收回这些领土。“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钟祥市实验中学许江蓉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法运用、教学程序等几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内容,它主要包括“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三个子目,涵盖了完成祖国统一的重大方针政策、历史事件和政治问题。学习本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爱国情怀。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统一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 我将本课内容分为历史回眸、伟大构想、成功实践、时代潮流四大模块进行讲授。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容干涉。 2、国家实力是赢回民族尊严,洗刷国耻的根源所在。 3、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 重大的历史意义。 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 教学重点确定为:1、“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确定为: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及港澳能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源 2、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二、学情学法: 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辩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本课内容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却紧贴时政,对港澳台的信息,学生也有所了解,这些都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教法运用:本课我将主要采用 讲授法:向学生系统讲授本课基础知识 演示法:用PPT,视频等直观道具进行教学活动 课堂讨论法:针对性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发言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突破理论学习的枯燥 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 朗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台湾写的诗歌:《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2003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饱含深情的背诵了这首诗,请问他想借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深意呢? 学生回答: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讲授新课: 本课我将按照“1、历史回眸——港澳台问题的由来2、伟大构想——一国两制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4、时代潮流——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四大步骤来授课。 模块一、历史回眸——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用时5分钟)

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反思

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上课之前播放《七子之歌》这首爱国歌曲,煊染了课堂气氛,引入本课的主题——《祖国统一大业》。 讲授“一国两制”构想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联系课本和学案进行自学,然后师生合作订正答案,教师指导学生用“分层次抓关键词”的方法记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意义,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加强记忆。教师在进行每一环节时都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有关图片并提出问题,问题的解决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师生合作总结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台湾回归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入台湾问题的学习。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讨论交流学案中设置的四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培养了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板书一起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便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 1、课堂调控能力欠佳,课堂气氛不活跃。我会积极继续探讨和思考“怎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这个问题,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2、史实资料准备的不够全面,教师引导过于简单,课堂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如果可以引用课本外的图片和资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讲授台湾回归问题时,如果能结合时事,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会更易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更加兴致盎然。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最全版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如: ①请一个同学阅读预习时查阅的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七子之歌》导入新课。 ②安排一个同学提前准备,为大家演唱歌曲《七子之歌》,然后教师提问,大家以前在什么时候经常听到这首歌?导入新课。 ③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许多同学去过香港、澳门,所以教师可提问:有哪位同学去过香港吗?香港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同学们知道香港回归是因为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吗?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教师应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发出和平统一的呼吁,标志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 2.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建议教师从当时社会背景切入,请同学们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意义,最后教师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充分说明党和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统一、结束分裂的唯一可行之路。 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回归可利用的照片、电影、电视图像资料非常多,同学们也都从电视台的节目中目睹过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教学设计中回旋余地大,教师可准备节目录相片段给大家重看。 1.教师可向学生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运用并获得成功的则是对香港问题,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构想的可行性。 2.教师在分析香港回归的背景条件时,应先请同学回顾,英国殖民者利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割占中国的香港岛和九龙司地方一区,又在1898年强租新界,说明香港问题的由来;其次,应从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切入,分析香港回归的背景,了解中英谈判的艰难,然后提出问题:香港问题得以解决的条件有哪些?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总结:香港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由于邓小平外交才能的杰出,及党和中央“一国两制”方针的切实可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则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意识到国力是外交的根本保证;又增强了学生对党、对中央人民政府的信任感。 3.香港回归的意义,建议教师从香港回归对香港、中国、世界三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对香港而言,回归祖国怀抱,实现平稳、保证繁荣;对中国的意义,百年雪耻,开创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迈出了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对世界影响,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分裂局面的形成,教师简单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支持下,台湾当局与中国大陆形成分裂。教师可利用课文后学习延伸部分的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阅读余光中先生的诗,使学生感受到诗中表达的两岸分裂、骨肉分离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痛,然后向学生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1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视频播放与历史回顾以见证历史。 (2)自主探究,材料阅读,分析概括。 (3)课堂讨论,畅所欲言。 (4)课后探究,知识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 2、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加以提示与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五、教具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视频观看:《香港回归》,老师进一步指出:祖国统一大业既是重大的历史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还有哪些地方尚未实现统一?学生回答后,展示中国地图并引入课题《祖国统一大业》 (一)辛酸的历史——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自主探究一:在解决统一大业的过程中,港澳回归,台湾统一,为何说法不一? ——由学生回顾历史,了解问题的形成过程,明确提出:港澳问题涉及国家主权,而台湾问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八年级历史)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教材分析 《祖国统一大业》——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讲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主要史实的,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能力目标 (1)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 (2)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目标 (1)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 四、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课堂探究过程的进行实施。 五、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等 六、探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设计思路: 利用歌曲播放《七子之歌》,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能力。 七、实施过程: 课前准备: 我提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网络教室有目的的搜集与香港、澳门、台湾相关的新闻报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1)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染红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究和实践” 二、教学原则 三、教材简析, (一)课标内容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材解析 本单元介绍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提高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大事,本课的核心内容——解决港、澳、台问题上实行的“一国两制”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红色”经典之一,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唯一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蓝本,给中华民族实现最后统一提供了实践基础。本课内容作为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重点分析 重点: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港澳回归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真理性,并赋予其实践意义,展望台湾问题的解决,实现祖国统一,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检验接受真理,提高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自信心,自觉抵制分裂祖国的思想侵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做如下的定位: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的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2、能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五、教法简介, (一)教法分析

祖国统一大业反思.

《祖国统一大业》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目标引导,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为核心,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设计的一节课。按照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学习目标为: 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内容、影响。 2、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 3、认识祖国统一十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导课时我从余光中的乡愁谈起,让学生谈谈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情怀,通过品读学生立即就能想到:作者渴望骨肉团圆,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共有三个子标:一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二香港、澳门回归;三是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整合教材我设计了三个小标题:昨天---------不堪回首的屈辱往事(港澳台问题由来),今天---------两制花开满园春(一国两制构想及成功实践),明天-----------台海同欢庆团圆(两岸关系及展望)讲授港澳台问题由来时,学生交流学习,整理、汇报、呈现。在此基础上师生小结:香港是被掠走的,澳门是被骗走的,台湾是逃走的。接着探究港澳台问题实质是否相同? 讲授“一国两制”构想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联系课本和学案进行自学,然后师生合作订正答案,教师指导学生用“分层次抓关键词”的方法记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意义,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加强记忆。教师在进行每一环节时都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环节的教学仍然采用上述方法,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课导入】(播放歌曲《东方之珠》,)同学们现在听到的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由著名作词家郑国江作词、罗大佑填词、关正杰等明星联合演唱的歌曲《东方之珠》。“听到这首歌曲,你想到什么?”,香港、澳门的回归使我们举国欢庆、国人振奋,更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发展,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2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同走进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吧。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了解课本基本内容,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五分钟后)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这一课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很多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一课。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展现香港、澳门的图片,利用图片引出昔日港澳被占领的问题,利用英国占领香港示意图,葡萄牙占领澳门示意图和学生一同回顾香港、澳门被占领的过程。)美丽的香港、澳门、台湾过去却被列强强行占为殖民地,让我们重温那让人难忘的历史,(多媒体展示)就这样我们的祖国被外国入侵者占领了。(播放《七子之歌?香港》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新中国成立后,香港、澳门、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的回归成了祖国统一大业中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老师给出两种解决方案,让学生选择)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

的途径和方式有那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样结果? 1、武力解决。其弊端是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和平解决。和平的方式却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结合教材,我国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措施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谁提出来的呢?(邓小平) 【小组讨论1】(同桌为一组) 结合教材,小组进行讨论,一国两制的内涵和影响是什么? 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解释“一国”和“两制” 意义:1、有利于台湾、香港、澳门的长期稳定, 2、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的振兴,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过渡)“一国两制”是符合中国现实的可行的解决国家统一的理论,那么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能不能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呢?让我们共同进入下一个标题的学习,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香港、澳门回归。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市教科院倡导的“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核心要素落实策略”而进行的尝试。整堂课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练结合,达标拓展”,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上课之前播放《七子之歌》这首爱国歌曲,煊染了课堂气氛,导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这首歌反映了作者闻一多怎样的爱国情怀,通过歌词学生立即就能想到作者渴望骨肉团圆,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三是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讲授“一国两制”构想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联系课本和学案进行自学,然后师生合作订正答案,教师指导学生用“分层次抓关键词”的方法记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意义,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加强记忆。教师在进行每一环节时都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环节的教学仍然采用上述方法,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有关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你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 问题的解决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合作总结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台湾回归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入台湾问题的学习。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讨论交流学案中设置的四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不要照着教材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培养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