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小抄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小抄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小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注重礼仪遵守公德

尊重家长团结协作

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3、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信息技术——网络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

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

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

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

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

过程。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

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

异性。

??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商的

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

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

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

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

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

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

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

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帮助少年起飞”——初中教育

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

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

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

我。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

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

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

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

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

能力的培养;在情谊方面,应着

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

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

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

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

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

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目

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

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

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

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

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

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

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

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

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指导意义。它对整个教育工作具

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

用。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

励作用、评价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以培养

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

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

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与体力两

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

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

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

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

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

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

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1、教

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

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

解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

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

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

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

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

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

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

系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

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课程分类: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功能,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机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根据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教科书的作用: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

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

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

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教学的概念:教育目的的规范下

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

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

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

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

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

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

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

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

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

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

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知道学生有

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

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

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

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

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

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

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

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

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

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的定义及基

本要求: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

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

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

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

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

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

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

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

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

直管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

运用预言直观。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

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

生特点;4、教学实践、设备、

挑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

经验及个性特点。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

法;2、谈话法;3、讨论法;4、

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

课的类型:1、根据教学任务可

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

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

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

识课(检查课);2、根据使用的

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

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

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

课。

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

课外作业等。

??教师上好课应符合的要求

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

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

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守的要求:1、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

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

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

巧、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2、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宜;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

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

作业。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

课、作业的检查和批改、课外辅

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班级授课制的定义及优缺点:班

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的意义(作用):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的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过程的结构及矛盾: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

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

合的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

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

合的德育原则与要求:进行德育

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

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

求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

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

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

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

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

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

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

与批评处分。

班级的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

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

最基本的行政组织。

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教

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

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

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

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

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

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

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

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

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

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

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

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

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

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

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

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

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

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

家。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了解学

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

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

育力量。

班主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内

容及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

的内容:①了解和研究学生个

人;②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③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环境。了解学生的方法:①通过

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

生②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

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

了解学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

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

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

阶段(11~15岁)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

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关于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定义:儿童在有指

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

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

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相邻发展阶

段间的过度状态。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个体组织自

己的冬季、能力、信阳极其活动

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

性形象。

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个体

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

关系的意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

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

我再到心里自我的过程。

认知方式的差异:场依存与场独

立、沉思型与冲动型、辅合型与

发散型。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首

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

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

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

学方式个别化;3、最后,运用

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

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

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

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

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

期)。其教育含义:埃里克森的

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

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

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

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

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

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

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

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任何

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

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

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首先说

明,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

的变化。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

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

久的。第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

而引起的。

??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

质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

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

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

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

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

的生活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

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

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

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

过程。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

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

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

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

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

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

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

息;4、动作技能;5、态度。

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切

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

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

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正确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原则,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事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事,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

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

觉性和能动性。

接受学习的定义:接受学习就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

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

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

形式。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

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

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

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

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学习动机的概念:激发个体进行

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

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

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

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1、学习

需要与内驱力;2、学习期待与

诱因。

学习需要的概念:个体在学习活

动中干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

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定义:人们对自己是

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

为的主观判断。

问题情境定义: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

能及的学习情境。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曲

线):最佳的动机极其水平与作

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

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

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

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

低。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个体

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

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

免失败的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

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

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

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

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

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

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

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

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同性化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

迁移的概念:正迁移指一种学习

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

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鉴的

相互干扰、阻碍;水平迁移也称

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

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

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

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

响;一般迁移也成普遍迁移、非

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

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

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

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

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

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

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

移到新情境中去。;同性化迁移

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

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

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

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

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

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

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

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

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

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

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

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

境。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

响: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

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节

本前提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

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定势的概念: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措施:1、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

知识的定义: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知识学习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直观的类型: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语言直观。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

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

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知识概括的类型:1、感性概

括,即直觉概括,他是在直观的

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

概括形式;2、理性概括,实在

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

知识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

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

联系的过程。

?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1、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

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

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

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

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

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

非本质的一面;2、正确运用变

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

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

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

前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

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

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

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3、科学

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

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

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

抽象概括,因而,区分对象的一

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

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

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

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

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

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

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

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以往在

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以往的

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

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

不再遗忘。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

持:1、深度加工材料。通过对

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

息来达到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的方法;2、有效运用记忆术。

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

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

识保持的策略;3、进行组块化

编码。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

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

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

的信息加以阻止,使之成为人所

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

程;4、适当过度学习。再学习

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

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

试背诵。

技能的概念:一般认为是通过练

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

式。

操作技能的定义:操作技能也叫

动作技能、运用技能,是通过学

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

方式。

操作技能的特点:首先,就动作

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

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

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

言,操作技能的执行是通过肌体

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第三,

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

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

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

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

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

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

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定义: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的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的种类: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细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二、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视策略;3、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2、学习环境管理策略;3、努力管理策略;

4、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复述策略的含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的含义: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元认知的概念与结构: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其结构包括1、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

2、对人物的认识;

3、对有关学

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1、学习时

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

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

源的利用。

?怎样正确运用资源管理策略

中学习时间的管理:1、统筹安

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

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动性、

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

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

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

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问题的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

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

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的定义:指个人应用一

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

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

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

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

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的概念:功能固着也可

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

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定势。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

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

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

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

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

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

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

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

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

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

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创造性的含义:创造性是个体产

生新奇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

的能力或特性。

发散思维的概念及特征:发散思

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

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其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

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2、

智力;3、个性。

?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

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

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

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怎样提高创造性的培养: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

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

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

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言行一致;2、品德发展由动荡

向成熟过度。

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形

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

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

分、行为成分。

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

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

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

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结构:1、道德认识;2、

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

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

境的变化而变化;2、认同。有

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热点;3、内化。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2、外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有效方法有说服法、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心理健康的定义: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里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着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教 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 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 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 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 2)发展时期(20C20~50 末) 3)成熟时期(20C60~70 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 以后)布鲁纳 8. 1924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 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 —1 );婴儿期(1 —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 、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 、15 —25 );成年期(25 —65 );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 展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b.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思维 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c.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守恒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 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 杜威和赫尔巴特 C. 赫尔巴特和杜威 D. 夸美纽斯和杜威 2.“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 ) A. 《爱弥儿》 B. 《教育漫话》 C. 《普通教育学》 D. 《人的教育》 3. 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B)。 A. 传授知识 B. 发展学生的智力 C. 形成技能 D. 培养个性 4. 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B )。 A. 综合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学科课程 D. 潜在课程 5. ( C)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A. 初中 B. 婴儿 C. 小学 D. 幼儿园 6. 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C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7. 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是( C )。 A. 劳动任务 B. 工作性质 C. 劳动对象的特点 D. 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8. 个人活动包括( D )。 A. 体育竞赛 B. 学科小组 C. 科普讲座

D. 写日记 9.依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C )。 A. 探究性活动 B. 发现性活动 C. 训练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10.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 D. 演示法 11. 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A )。 A. 孔子 B. 墨翟 C. 董仲舒 D. 朱熹 12. 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 是同时的 B. 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df版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1. 在四科当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2.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关系是,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级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存在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要素构成科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放映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定的文化功能阀作用与社会。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维斯康星思想明确的得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在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在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包括以下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

1.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 C ) A.研究范围B.研究对象C.研究任务D.研究课题 2.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教育学哪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A ) A.萌芽阶段B.独立形态阶段C.发展多样化阶段D.理论深化阶段3.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人类社会教育的( B ) A.永恒性B.目的性C.生产性D.阶级性 4.为了扩大教育对象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而采用了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的 社会是( D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D ) 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实践 6.推动和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因素是( A )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政治思想 D.文学艺术 7.为我国正确的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 的( B ) A.阶级斗争理论B.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D.辨证唯物主义 8.义务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 C ) A.全面性B.全体性C.强制性D.基础性 9.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从小学至高中作为必修课程的是( B ) A.分科课程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D.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11.我国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人别教学制B.道尔顿制C.班级上课制D.分组教学制 12.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是( A ) A.道德任何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3.学生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以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是( D ) A.班集体B.正式群体C.非正式群体D.参照群体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