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芥川龙之介与有岛武郎的利己意识 以蛛丝与一串葡萄_为中心 日语论文

2001年5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01第29卷第3期Jou r na l o f Liaonin 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 l Sciences Edition)Vol.29No.3

论芥川龙之介与有岛武郎的利己意识

)))以5蛛丝6与5一串葡萄6为中心X

任卫平

(辽宁大学外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1摘要2芥川龙之介和有岛武郎都是日本文坛上的著名作家。5蛛丝6与5一串葡萄6分别带有佛教和基督教的色彩。芥川龙之介的5蛛丝6通过主人公再度落入地狱,来解剖人的利己本

性。有岛武郎的5一串葡萄6通过主人公犯罪得到基督教徒的宽恕,却拒绝忏悔,来强调人的主体

价值。两篇作品的主人公皆不忏悔似有相似点,但心理结构相异,芥川龙之介在5蛛丝6中重在揭

示人性中利己的丑陋根性和人生的绝望,他为此而苦恼,最后自杀;有岛武郎的5一串葡萄6重在

强调人的不受外界制约的自我意志,以爱为核心,这样就会使人充实而有希望。

1关键词2利己心;忏悔;自我牺牲;精神世界

1中图分类号2I106.4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2-3291(2001)03-0020-04

5蛛丝6和5一串葡萄6分别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和有岛武郎的杰出作品。两篇小说先后载于铃木三重吉主编的文学杂志5赤鸟6上。5蛛丝6载于该杂志大正7年(1918)7月号;5一串葡萄6载于该杂志大正9年(1920)8月号。5蛛丝6中充满了佛教思想;5一串葡萄6中则飘荡着基督教的氛围。从宗教的思想倾向方面看,二者的相异性甚大;由作品的情节发展看,二者的类似处非少。例如,5蛛丝6里的主人公/犍陀多0和5一串葡萄6里主人公/我0都有犯罪行为。而且,两篇作品的主题都是如何救助犯了罪的主人公。二者的显著相异之处表现在,前者的犍陀多没能获救,而后者的/我0似乎得救了。深掘两篇作品的深层,不难发现,两个主人公对自己犯的罪,都没有明确的忏悔意识。其原因何在?作家的精神世界与作品到底有多大关联?其文学意义何在?这是本文追索的目标。

山中静一先生在5关于3蛛丝4的素材的备忘录6112一文中指出,5蛛丝6的素材之一,来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5卡拉马佐夫兄弟6第7篇第3章里的一段引用的故事)))5一根葱6。据山口先生的论文,1894年美国芝加哥刊行的宗教杂志5Open Coat6第368号上,登载了题目为5Karma6的文章,作者是德国的东洋哲学研究家Paul Carus (1852~1919)。在5Karma6中,有一章的题目是5THE SPIDER WED6,在这一章里,主人公犍陀多登场。

后来5Karma6被铃木贞太郎译介过来,题为5因果报应的小车6122。此书第4章5THE SPIDER WED6被译成5蛛丝6。芥川龙之介的5蛛丝6主要是根据5THE SPIDER WED6的框架经过艺术加工编译而成,日本文坛称此类小说为/翻案小说0。芥川龙之介的5蛛丝6在内容上和原典相异不大,其最明显的相异点在于,原典中的大盗/犍陀多0恳求菩萨宽恕:

请大慈大悲的佛祖垂怜,我的苦恼甚大。我确实犯了罪,可还有走正道之心。虽然如此,我使出浑身解数也逃不出苦界。请佛祖垂怜,救救我。

X1收稿日期22000-12-25

1作者简介2任卫平(1956)),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芥川龙之介的5蛛丝6中这一段恳求菩萨宽恕的内容被删除了。原典中,佛祖释迦牟尼知道犍陀多走路时看见一只蜘蛛,他善心发现没将其踩死,这是犍陀多做的惟一的一件善事。佛祖认为,就凭犍陀多做的这点善事,善不抵恶,还不想将他从地狱里解救出来。佛祖之所以最后垂下一根蛛丝救犍陀多,那是因为犍陀多对自己的罪恶有忏悔意识,并向佛祖频频求救。

芥川龙之介的/翻案小说05蛛丝6的故事梗概如下:一天清晨,释迦牟尼在极乐世界的莲池畔散步,发现莲叶下地狱血池里时浮时沉着盗贼犍陀多。犍陀多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因此被打入地狱。但是释迦牟尼念及犍陀多曾经通过密林时看见一只蜘珠,脚下留情,未将其杀死,这证明犍陀多还行过一点小善。于是释迦牟尼垂下一根珠丝,要救犍陀多出地狱。犍陀多喜出望外,奢想拽蛛丝而上,不但可逃出地狱,还能进入极乐世界也未可,当犍陀多爬到半腰往下一看,无数罪人跟在自己身后,抓着这根蛛丝往上爬着。犍陀多担忧起来:这根细丝自己一人用都有断成两截的危险,却聚了这么多的人,万一断了,自己还得落入地狱。他喝斥:/这根蛛丝是我的,你们这些罪人都给我下去!0话音刚落,原本结结实实的蛛丝断了,犍陀多又掉进了血池中,他/残忍的心遭到相应的报应0。

可见,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犍陀多与原典相异,他没向释迦牟尼忏悔求救。为什么芥川龙之介笔下的释加牟尼主动向犍陀多垂下蛛丝救他?究其实质,不难发现,芥川龙之介要彻底揭露的是:当人被意外地赐予恩惠时,根据处理此事的态度,就能看出其人的利己之心到底达到何种程度。芥川龙之介的观点是,罪人的利己心至强,释迦牟尼的慈悲心再广大无边,也不能令罪人断掉利己心。芥川龙之介认为,在罪人利己心面前,释迦牟尼的慈悲心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芥川龙之介讽刺的是释迦牟尼的/慈悲万能论0,即释迦牟尼无视利己心的顽固性,轻率地自以为慈悲心能救助一切罪人。

5蛛丝6从表面看来,是犍陀多的利己心招致了因果报应,以致二进地狱。芥川龙之介的重点描写,也侧重于犍陀多的利己心的心理活动方面。但芥川始终认定,利己心是犍陀多的本性,无论在任何场合,都绝对不可能彻底改变,即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0。按中野妙子据芥川妻子的口述著就的5追忆芥川龙之介6132,芥川龙之介一直认为,利己心也是普通人的本性,无疑,这/普通人0中包括芥川本人。大正12年(1923)9月1日,午餐后芥川龙之介正在喝茶,719~812级的关东大地震发生。当时,芥川也不管熟睡的孩子后果如何,只顾自己慌忙逃命。当被妻子严词责问时,他明确回答:/人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只能顾自己。0这正是芥川自身利己心的真正告白。因此,芥川龙之介终生为人的不可改变的利己心苦恼不堪,进而对人生表示彻底绝望。

与芥川龙之介的上述观点完全一致的人,还可举出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罗素(1872~1970)。罗素在1930年刊行的5The Conquest Happiness6142(P3)中这样写道:

当然,人为了生活需要苦斗,这是现实中会发生的事情。我们若处于不幸的境地,谁都需要苦斗。譬如,昆德拉的小说主人公佛克就是遇到这种情况。大海里一条被遗弃的船上,有两个船员,佛克是其一。二人手里都拿着火枪。二人把可以吃的食物全吃光之后,面临的严峻处境是,除了吃掉对方,再无可食之物。为了生存,二人之间赤裸裸的苦斗开始了。结果佛克胜利了。不过,从此以后,佛克成了/菜食主义者0。

佛克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他首先想的是自己。可见,佛克和芥川龙之介都认定利己心是人固有的本性,无法涤除。

芥川龙之介5蛛丝6中的主人公犍陀多,作恶多端,仅因未踩死一只蜘蛛,释迦牟尼便垂下一根蛛丝,救他出地狱。按人的正常的伦理道德观来思考,犍陀多本应对此感激涕零,对自己所犯罪恶深表忏悔,决心改恶从善,重新做人。犍陀多之所以没这样做,原因在于释迦牟尼并未告诉他为什么垂下蛛丝。释迦牟尼只是一直默默俯首观察犍陀多手抓细丝向上爬时的言行。犍陀多压根不知道释迦牟尼暗中在捉弄他,所以,他首先想到的仅是自己获救问题,然后是奢想顺丝而上也许还可以进入极乐世界。此时此刻,犍陀多只顾净想美事,哪还有心理余力去忏悔罪恶。

按芥川龙之介的观点,犍陀多的言行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一种典型表露。因此,当人处于犍陀多的境地,即使忏悔,充其量也不过是表面形式。从实质上讲,忏悔不忏悔,结果一个样。一旦面临你死我活的严峻关头,人的本性必定照旧本能性地原形毕露。

以下,再考察一番释迦牟尼救助态度的本质。释迦牟尼纯是单为犍陀多垂下了一根蛛丝。但是,地狱血

池里,挣扎着无数罪人,这种现实释迦牟尼自然是十分清楚的。而且,为犍陀多垂下一根蛛丝,其他罪人也会顺丝而上纷纷逃命的后果,释迦牟尼不可能预料不到。犍陀多行过留下一只蜘蛛活命的小善,便成了被救助的机缘,按此推论,其他罪人像犍陀多行过的那点小善未必没有行过。所以,既然犍陀多能被救助,其他罪人也理应被救助。如果犍陀多不回头俯视,不喝斥/这根蛛丝是我的,你们这些罪人都给我下去!0不暴露利己心,释迦牟尼又该当如何处理?至少,不能让蛛丝断的。若是那样,会有多少罪人从地狱里纷纷逃出,不难想象。包括犍陀多在内的这些逃出的罪人果真能脱胎换骨,立地成佛吗?按芥川龙之介的观点,他们的本性依旧。从这个角度看,释迦牟尼救犍陀多,动机看似慈悲心的展露,其结果与初衷相反。

芥川龙之介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从佛教中寻求素材创作小说,意在严格解剖人的利己心的真相。在5蛛丝6中,芥川龙之介极力要说明的是,对于以利己心为本性的人来说,他对自己的罪过,忏悔和不忏悔,其结果都一样。因此,为人的利己心所纠缠不止的芥川龙之介,烦恼无尽,认定自己是个令自己都十分厌恶的名副其实的利己主义者,最终在痛苦中选择了自杀。

在5蛛丝6中,芥川龙之介重在强调,充满利己心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救之不如不救,从本质上看,救的结果比不救更残酷。

大正9年(1929)8月号的5赤鸟6上,载出了有岛武郎的小说5一串葡萄6。这篇小说取材于有岛武郎少年的切身体验,是有岛武郎少年的自画像。

5一串葡萄6问世于有岛武郎文学创作的落潮期。有岛武郎痛感自己的文学创作冲动由旺盛而渐趋于衰落。他想回顾自己的人生成长途程,以确认出自己性格形成过程的轨迹。

5一串葡萄6的故事梗概是,主人公/我0去西洋人的小学校读书,每日上下学路过横浜港。爱好美术的/我0为了描绘美丽的海港景色,偷了同学吉姆的颜料。事发后,被基督教徒、美国女老师把/我0留在办公室。老师一句也没指责/我0,只是让/我0一人呆在办公室里自悟。老师临去上课前,从窗外葡萄架上摘下一串葡萄给/我0。第二天早晨,/我0本来不愿去学校,可是想起老师说的/明天你无论如何也得来上学。看不见你我心里很难受0这句话,鼓起了上学的勇气。到校后,没想到小吉姆亲热地领/我0去办公室。老师微笑着让我俩握手。然后,老师又从窗外摘下一串葡萄,分成两分给了我俩各一份。/从那时起,-我.变得比以前好些了,不再那么腼腆了。0

从结尾的/从那时起,-我.变得比以前好些了,不再那么腼腆了。0这句话,/我0得到了身为基督教徒的美国女老师的宽恕,/我0由此变好了。仅就此而论,/我0与芥川龙之介5蛛丝6中的犍陀多形成明显的对照。不过,仔细考察就会发现,/我0对自己的罪过,根本没有谢罪,即没有忏悔。

当时,有岛武郎的父亲任横浜海关关长,家道殷实。爱好绘画的/我0(有岛)需要颜料,只要向父母说明,即可如愿以偿。虽然如此,/我0却做了本不该做的坏事。老师宽恕了/我0的罪过,/我0却不表示悔过。/我0 (有岛)的这种逆反心理,仅将其归结于/腼腆0性格,显然缺乏说服力。那么,有岛武郎(/我0)强烈的逆反心理到底源于何处?

有岛武郎的父亲出身于旧萨摩藩(今鹿儿岛西部)的武士家庭,受过严格的武士教育。有岛武郎少年时代在严父的管束下,同样受到近似残酷的武士教育152。加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人,为了使自己不被时代抛弃,必须学习欧美文化。所以,按照父亲的旨意,有岛武郎自幼接受欧美文化熏陶,以致入小学时他的日文水平远不及英文水平高。如此这般,西洋的个人主义思想和日本武士的/灭私奉公0、/自我牺牲0思想同时融入了有岛武郎的精神世界。骨子里的基于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使有岛武郎形成一种顽固的/洁癖0,他认为基督教的/宽恕0是虚伪的,忏悔是无用的,纵然忏悔也不可能得到上帝的/恩宠0和/宽恕0。有岛武郎的如此意识贯穿了他的整个生涯。因此,当他晚年为了追溯、廓清自己的人生历程,创作了以自己为原型的5一串葡萄6。

有岛武郎是一个很重视个人责任感的人。他在札幌农业学校求学期间,在明治时代著名基督教思想家内村鉴三(1861~1930)和好友森本厚吉的影响下,他出于对/博爱0思想的共鸣,加入了基督教,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是内村鉴三的得意弟子。有岛武郎信仰基督,当时完全是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挑战。/父亲责备他,这是年轻、轻率、幼稚的想法0,母亲认为,/家中出了乱臣贼子。0父母一致严词警告有岛必须退出基督,并与森本厚吉绝交162(P23)。有岛坚持己见,拒不接受母亲的警告。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神权中心和来世主义,现世是罪恶的深渊,一切罪恶的源泉在于肉体的要求或邪欲。人当抑肉扬灵,刻苦修行,以获得上帝保佑,来世入天国,归到神的怀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后来,随着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困惑的程度的加深,有岛武郎开始怀疑基督教:/我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既紧密连结过去又不脱离前进的轨道?通过诚实明智的努力,人可以永恒不朽。除此之外的宗教祈祷、宗教信仰和宗教行为,都无助于人的永恒。0172崇信人本主义的有岛武郎一旦察觉基督教不合乎自己的人生审美模式,便毅然告别了基督教。有岛武郎抛弃宗教信仰,是对内村鉴三的背叛。因此,内村鉴三大失所望,他说:/有岛君背叛了国、家乃至友人,令许多人感到困惑。,,有岛君抛弃宗教信仰,我不能不感到愤怒。0182(P249)有岛武郎抛弃基督教信仰,直接背叛的是内村鉴三;间接背叛的,是5一串葡萄6中的身为基督教的老师。换言之,5一串葡萄6中的/我0当时看似被老师救助了,实则不然。有岛武郎的一生是逆反世俗和传统道德的一生。但是有一点应当肯定:他做任何事情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纵然被世人看作是失误,他也绝不迎合时流,不去连连忏悔。之所以如此,与有岛武郎异常关心社会问题,矢志于自己的理想,深有干系。有岛武郎认为,不忏悔,表明的是行动的主体在决定行动之前必须对行动的价值取向尽可能卓越地加以审查,做审慎的判断。否则,凡是不假思索,草率从事,一有罪过就指靠忏悔,一忏悔就被宽恕,那只能使罪过恶性循环不止。所以,有岛武郎拒绝带有基督教色彩的忏悔。

芥川龙之介的5蛛丝6和有岛武郎的5一串葡萄6中的救助结果,看似相异,实则相同。如果说5蛛丝6中的犍陀多背叛了释迦牟尼的慈悲心,重新落入地狱,那么,5一串葡萄6的/我0最终背叛的是老师对他的期待。两篇作品的主人公不做忏悔这一点是相同的,而不忏悔的动机和原因却各具特点。5蛛丝6表现的是作者自身的心理倾向。芥川龙之介是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他对人的利己主义心理做细致入微的解剖,以至达到了冷酷无情令人不寒而栗的程度。按芥川的观点,无论人怎样冠冕堂皇地宣扬什么/专门利他,毫不利己0、/自我牺牲是人的美德0,利己心依然是人固有的本性,只不过/己0的内涵有尊卑广狭的不同,利己心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多种多样而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同样,5一串葡萄6可谓是有岛武郎性格的萌芽。和芥川龙之介不同的是,有岛主张/艺术即生活0,他把爱化为自我意志的核心,自觉地关心社会问题,将社会问题吸纳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之中,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有岛武郎一面为自己的思想的二元分裂深深苦恼,一面要活出诚实的自我。为此,他要向传统偏见和俗流挑战。有岛武郎不忏悔的心理结构,简言之,即:自己的言行即便是过失,一旦成为既成事实,再忏悔它也永远不可能消失,人在精神境界里也不可能得到彻底救助。因此,有岛武郎拒绝带着宗教性质的忏悔。他认定,自己的一切言行都是自己意志的展现。自己是判定自己的尺度,自己的言行,好也罢坏也罢,都不乞求世间赞美或宽恕。尽管如此,有岛武郎既然活在社会上,就不能不接受社会的严酷制裁。所以,他的人生结局难免是悲剧性的,就像他的长篇小说5一个女人6中坚守自我、拒绝忏悔的主人公叶子一样。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1729~1797)说过:/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0192(P249)博克的这个观点,拿来为芥川龙之介和有岛武郎的文学和文学思想的价值做注脚,大致是正确的。

1参考文献2

1121日本2成城文艺1J2.昭和38年(1963)4月号.

1221日本2长谷川书店,明治31年(1898).

1321日本2中野妙子.追忆芥川龙之介1M2.筑摩书房,昭和50年(1975)2月版.

1421日本2现代作家丛书:57卷1M2.坂本利男译注,南云堂,1972.

1521日本2有岛武郎著.我的父母1J2.中央公论,1918年2月号.

1621日本2安川定男著.悲剧的知识分子有岛武郎1M2新典社,昭和58(1983).

172有岛武郎明治40年(1907)4月3日英文日记.

182山本泰次郎.内村鉴三的信仰#生涯#友情1M2.东海大学出版社,1976.

192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1M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宋绪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