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异叙事

延异叙事
延异叙事

虽然示意图是两个符号之间的渐变,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但是这个渐变延异的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可以是一个不同的符号下面的例子会看到。叫做叙事,就是说这种同构手法,强调过程,像叙述故事一样,有经过,视觉上看就像是逐格动画一样。

这是一种突出强调过程(或者通过过程,通过叙事)来表达关系的构形手法,一种简便的形式,从什么渐变成什么,也是一种将两个元素符号构成关系的方法。通过这种关系,人们解读出的信息,是发展的,成长的或者倒退的,不论这个过程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都是通过过程来传达所要表现的信息。比如蝌蚪变成青蛙,在这个过程中解读出的是成长,如果是不同类的事物之间的延异那就会有一种事物往另一种事物发展的倾向,表现发展,融合等等关系。

注重过程,可以通过平时忽略的瞬间或者长久的时间定格,所以感觉上会有很明显的时间感,要么压缩,要么延长时间。运动和时间感,是分不开的。过程往往就强化了时间感。

我用海报说明:

下图的左边的海报,是很明显的叶子的延续变化,我们可以把首尾的两个形状看做是两个符号,因为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信息。右边的也有过程感,但是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符号,但还是延异叙事。无论是变化过程还是阶段过程,强烈的过程感就是类似定格动画的视觉效果产生的。

仔细看下面的海报中的人物,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在做的动作却不是同一个运动形式。从跆拳道到游泳,从空手道到足球,从滑板到篮球,为什么要持续感,为了表现“佳得乐”运动饮料的“能量”----让你体力无限。

下面的广告感觉类似,但是表达信息不同,穿上这个鞋子,你可以更快,快到,在接球与踢球的一个瞬间,仍然能摆个pose动作,而且这些动作,是很有明星范的,它们都被引入这个牌子的鞋子身上。

上面的两个海报如法炮制,大家只要记住,如果我们要表达的信息,需要强化过程,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那么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因为在静态的二维平面内,我们可以将每个动作的分解动作同置于一副画面中,(动态媒介,就直接动画表现了)这也是前面我们讲的《标志图形训练7--时间运动》中制作时间感运动感的方法之一。

构形的技巧:主要是每个渐变过程的形态把握,与整体时间流程感的把握。

1)如果是同一符号的不同状态,那么久比较好办,保持视觉渐变的形态在不同角度依然能识别,并且渐变流畅即可。比如下图标志中的第一个"T"的不同角度变化。

2)如果是两种符号,那么变化的过程的中间形态就需要好好处理,中间分几步,前后衔接是否合适。比如下图标志中的第二个“山”到“鹰”的过渡图形。

3)如果是三个以上的符号,那么它们摆放到一起,是不是还是很和谐,也就是图形的统一于对比的程度问题,毕竟在标志中它们是一个整体,统一性决定了标志的视觉完整性,不要分家了,要让观众能够通过视觉理解这是一个整体,比如下面的树叶和蚂蚁的标志,一看就知道是从整体树叶上咬下了两块,如果我们把右边的两个蚂蚁换下位置,这个标志就不连贯了。

标志分类举例;

训练作业:

将你名称首字母与“D”延异变化,中间过渡一到两步。

文字图形的延异叙事同构

这种手法的例子主要是在标志图形中,由一个字变化成具象图形,往往不适合单独做字体标志,因为,在这里文字变化的过大,影响了识别。一般的字体变化就是不同角度的排列多见,但是汉字的变化的这类设计还是很少例子的。如下图中右边的标志图形。

图逐渐变化成字,往往让我们想到,汉字的演化过程,由象形发展起来的汉字。

这种手法对图形而言就已经不好处理了,对汉字而言,就更难,因为,汉字结构特征都不同,差别较大,由字变成图,由变成字、由字变成另一个字都较难处理。

这类标志字体,即使不多见,但并不妨碍我们尝试,表现过程强调过程的意义,都可以考虑这种手法。

构图思维技巧:

英文简单好处理,中文就比较复杂,中间的步骤过渡自然有否,是关键,前面图与图的同构里讲的很详细了,这里的注意点是一样的。

《祝福》叙事结构解读

《祝福》叙事结构解读 鲁迅的很多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在这些篇目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常见的结构现象:比如我回乡见到了当年的游伴,现在已经成为中年人,我想起了他当年的故事;我回家见到了濒临死亡的祥林嫂,想到了她的一生;或者我回忆起20多年前孔乙己的故事;再不然我在偶然的机缘下得到了朋友弟弟疯癫时期的日记。这些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结构特点:别人的故事都是我回乡或者见闻的一部分,而我的见闻和我其它的行为构成了小说整体的故事框架。这种结构就有两重:首先是“我”的故事有始有终,其次才是他人的故事。也许他人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事件起点和终点,也许他人的故事只是某些片段。但是在我的视野和记忆当中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鲁迅这类小说结构的基本特点,我的故事充当了一个导入和介绍的作用,像饺子包馅一样,其他人的故事都是这个饺子皮当中的所有的馅料。当然,有的人可能会疑惑,《狂人日记》也是这样的吗?《狂人日记》其实不是,《狂人日记》的结构和它稍微有点不同就在于:我在文言记叙的部分已经把饺子皮全部准备好了,而《狂人日记》作为一个完全外挂的材料放在后面,但整体结构上和孔乙己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都是类似的。正因为这一点,我能够完全知道别人的故事,当然就预设了一种小说的象征,我完全洞察了他人的命运以及他人命运发生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细致解读两层故事结构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说“我”是作为一个思考者和观察者出现的,而别人都是我的观察对象或思考的对象或者说思考材料。既然他人作为一种思考材料,那么在插曲故事之中,也就是祥林嫂或者孔乙己或者闰土,他们的故事中他们是活动者,却未必是自觉者,而我把他们的一生只取一部分作为记忆或者是叙述的内容,当然就决定了我选择的重点是经过自觉考虑的,我的思考者本能,决定于我是故事的第一主人公。他们作为我的思考材料,所能呈现的意义就是被我观察,被众人所阅读。借助于祥林嫂、孔乙己的事情,以及他周边环境的人物和言行,和我们自己身边的社会现实发生对照,于是,祥林嫂和孔乙己,他们的故事在客观上就是一个认识和思考的材料,或者说引发我们思考的基本资料。于是我们要细致的考虑他们的故事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样的时间,被加入到“我”的故事之中的,这其实就是次要人物、插曲人物的故事是用什么方式粘接、镶嵌到“我”这个主体人物的故事之中。衔接

Mv视频叙事技巧分析

Mv视频叙事技巧分析----《If I Leave》叙事型MV在纷繁复杂的MV形式中并不陌生,也相对是一种通俗简易的表现手法。但以往这样的形式多为简单的音配画,画面给你讲述一个故事,音乐一直完整地延续,与在CD中听无太大差别。这样的声画,主要是针对故事情节与歌所表达的内容,很可能根本毫无关系。即使有,也只限于简单的表面上的呼应,事实上音乐在这里的作用被简单化了,并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过去影视界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视觉元素而忽视听觉元素的倾向,因而不能充分发挥音乐音响的作用,常常出现声画不平衡的情况。 新型的叙事型MV,音乐已经不再是主流,更多与画面所要的音效紧密结合起来。至于唱词部分也只是为了烘托情绪而设,不再声画分离。这是近年来韩国所推出的音乐形式,也许不能当作是MV,更像是一出没有台词的电影。这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流传较广的有《Kiss》、《If I Leave》等。这里重点分析《If I Leave》这部作品。 歌曲《If I Leave》是韩国大型历史电视剧《明成皇后》的主题曲,尽管我在看片子的时候,片头片尾并没有听到这首歌,因此这首歌并不是作为序幕而存在的,而是整部电视剧的音乐表述。至于画面,可以说是一个完整地关于明成皇后的故事浓缩版,不过又有自己的虚构成分,与电视剧无甚关系。故事的情节很动人也很俗套。一个男孩在被人追打的时候撞到一个女孩,男孩无意间瞥见女孩娇美的容颜。男孩被女孩身边的女官所救,他爱上了女孩。不久女孩被选入宫中成为皇后,男孩苦练武艺入宫成为侍卫。后来日本人入宫光明正大地行刺了皇后,男孩也在保护皇后的过程中惨烈地死去。这个10分34秒的短片,并非如电视剧一样讲述明成皇后的故事以及丰功伟绩,而是讲述一段也许没有的爱情,(正片里面这个男孩连影子都没有,让我着实郁闷了一把。)此时,让我更多的关注的,不是皇后这个人本身,而是这段美丽的故事。 虽然说这只是一个电视剧的主题曲的MV,但制作上下的功夫不亚于一个大片,且不说它是拿胶片这种烧钱的东西拍的,美仑美奂,从画面看,各种形式恢宏的镜头以及花哨的特效手段交替出现,连大摇臂也为其中的武斗场面做出了极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 《皇帝的新装》叙事学理论在文本层面主要讨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等问题。其中叙事时间又分为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层面。叙事视角又称叙事聚焦,它又分为内聚焦、外聚焦和全聚焦三个层面。所谓内聚焦是叙述者就是文中人物,是叙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述故事;所谓外聚焦是一种限制性叙述,叙述者知道的事情少于故事中的人物;所谓全聚焦则是叙述者能准确掌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是全知全能的。简而言之其实就是叙述者与故事中人物的关系: 内聚焦就是叙述者等于人物;外聚焦就是叙述者小于人物;全聚焦就是叙述者大于人物。下面我将从叙事视角中的全聚焦模式出发解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全文采用“全聚焦”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一个一眼就可以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闹剧。童话中我们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还有那些睁眼说瞎话的官员、百姓。文章将人物的所作所为及其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及其细腻的剖析了文中所有人物的形象,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这就是全聚焦的特点: 全面而且细致。下面就从全聚焦的叙事视角出发解读文中不同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文章的主角——皇帝。文章对皇帝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做了一定的描写,从这几个方面的描写中让极清晰得展现了皇帝的愚蠢、荒诞、可笑。如文中当两个骗子向皇帝讲述说他们缝制的衣服不仅漂亮,而且不称职或是愚蠢的人都是看不见这件衣服的,此时皇帝不但信以为真而且还在心理默想: 那真是件漂亮的衣服啊!还真就以为自己穿上这件衣服后就可以辨别哪些人不称职,哪些人不聪明。仅仅几行文字就将皇帝的愚蠢全面细致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其次是文中的得意之人——两个骗子。文中主要对两个骗子的动作和语言进行了描写,仅从这两个方面的描写就足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两个骗子的狡猾以及他们那进行的天衣无缝的诡计。就因两个骗子的一句话:

记叙文阅读技巧分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一) 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3.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方法: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给人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环境描写(8)细节描写景物描写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烘托人物心情 8.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9.表现手法及作用?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1)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浅析《黄金时代》的叙事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3210286.html, 浅析《黄金时代》的叙事模式 作者:何怡庆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 摘要:许鞍华导演在《黄金时代》中想要让观众注意到实验性的地方,所以在影片结构 上采取了多人旁白插叙的方式,以数位与主角萧红相关联的亲人、作家朋友的评论叙述作为连接故事的彩线。许导演以为这会让很多熟悉了商业片叙事模式的观众们产生距离感,但对一部分熟悉萧红,熟悉那一年代的观众而言,并没有产生观影障碍。本文将通过以下三点来简单分析这种电影手法的特别之处。 关键词:《关键词》;叙事模式;旁白插叙 一、对逼真的塑造 对于《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观众与媒体都有很大的期待,影片上映后的评论也是十分激烈的。虽然与同期影片相比,票房并不尽如人意,但笔者认为《黄金时代》是一部诚意之作,它试图以从萧红一人的生活反映出民国一批知识青年所处的环境与他们的写作状态,主创人员进行田野调查,尽可能的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这样的努力使它与同样档期的一些偏娱乐快餐特性的影片拉开了距离。 旁白与叙述加强了观众的在场感,虽然这些插叙手法以一种“伪纪录片”的形态呈现,但它们或多或少也增添了影片的逼真性。说它“伪”是因为它毕竟是演的,与真正的纪录片所不同。《黄金时代》的主创人员对萧红生活过的地方都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演员汤唯更在片场一遍遍书写萧红的文字以求更贴近角色。在旁边叙述的这些人当中,有萧红的弟弟,有与她共同工作生活过的白朗、聂绀弩等等,在影片的开头甚至出现了已逝的萧红本人对自己的叙述。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导演想要的真实不是完完全全照本宣科的真实,而是一种艺术化的真实,一种对生活、对角色高度的凝练。许鞍华导演自己也说,要考据,但考据好了就要丢掉,让人物是鲜活的。 二、统一的宿命氛围 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确实打乱了时空,然而对于一部传记形式的影片而言,故事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或者说是平铺直叙的。穿插其中的旁白叙述并不能构成故事情节的干扰影响,相反会形成一种别有意味的符号感,通过这些巧妙的叙事安排使影片产生出特殊的意蕴。 影片中进行旁边叙述的人似乎处于一个并不存在的时空,就美学上而言,这种营造方式构成了一种结构的对称与时间的对称而显得圆满。戏剧的三一律讲求时间、空间与情节的统一,在电影中这样古典的要求虽然并不是必须但是氛围的整一性还是需要考虑的。许鞍华导演采用的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就使得整个片子的格调统一的,通过这种旁白叙述将各个段落组织起来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 作者:刘雨菡 来源:《看世界·学术下半月》2020年第12期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说,能够经久不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文章运用小说修辞学理论,探讨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巧妙运用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的叙事手法,为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不可靠叙述者 一、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该小说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十分简单,然而其叙事视角的新颖使小说读起来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本文主要分析塞林格在小说中运用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这一叙事手法为美国成长小说叙事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 美国当代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思最先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根据布斯的观点,隐含作者不同于小说的叙述者,也并非真实的作者,而是作者通过他所创造的叙述者和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安排而投射出的他自己的形象。[1]但读者会质疑叙述者的可靠性。在现代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往往不可信赖。第一人称叙事因为“我”参与到故事中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故事展开的幅度和范围。[2]再加上叙述者本身知识的局限性,决定了其难免会犯一些主观性的错误。如此一来,不可靠的叙事行为就形成了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读者也就不能相信故事的主人公“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述者就体现出了他“不可靠”的一面。 一方面,作者通过对霍尔顿生活状态和习性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不靠谱的霍尔顿:在小说一开始,读者就已经得知霍尔顿是在精神病院里面讲述的这个故事,至于讲述的对象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的生活……”[4]这个看似平常的开头,其实却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他告诉人们,他讲述的是“我”的故事,另一方面,这个“我”却不是现在的“我”,而是过去的“我”,现在认为有些“荒唐”的“我”。也就是说,小说其实有两个“我”,一个是追忆往事的“我”,另一个是被追忆的往事中的“我”。所以,霍尔顿讲故事时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是值得怀疑的。另外,小说中一些描写展示了霍尔顿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态度,同样说明他在“道德”上存在一些问题:通篇叙述中霍尔顿情绪激动,满嘴粗话,随口“他妈的”,这样的叙述者不可能有成熟冷静的观察、客观的叙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叙事学理论解读

叙事学理论解读《竹林的故事》 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竹林的故事》作家废名根据生活虚构三姑娘的故事,以儿童的视角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普遍苦难。小说的表层结构是三姑娘的成长故事,而其深层结构是一个勇敢的人对苦难的淡化和超越,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对田园牧歌的生活的向往。 山城里的竹林、小河、茅屋、菜园、山坡等构成了小说的场景,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意象是竹林。从小说的开端到结尾都出现了这个意象,且小说的名字也叫《竹林的故事》,“竹林”代表着作家所向往的美好心灵世界。小说人物主要是“我”、老程、三姑娘及其母。三姑娘是小说的主角,具有伟大的心灵力量,无论自己的人生发生何种不幸,总是乐观面对,超越苦难,快乐、坚韧地活着。格雷瓦斯将小说叙事结构分为:契约型、任务型、离合型。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属于离合型,以我和三姑娘的见面为线索展开故事,“我”看到不同时期三姑娘的变化,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采用内聚焦的方式,以“我”的单一视角讲述小说主角三姑娘的故事。在这种叙述角度下,“我”既是小说的一个角色也兼职了叙述者。这个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的其他角色,其更“透明”、更易理解。由于受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让人跟随其视角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小说展示了“我”作为一名儿童眼中的三姑娘,对人生苦难的感受。正式这种儿童视角使作品语言达到了陌生化的目的,淡化了作品中关于苦难的沉重气息,给了读者美、乐趣、诗意的享受。 在叙述动作方面,叙述者类型属于超故事,叙述者“我”参与故事中讲述事件的发展,拉近叙事者和接受者的距离,容易抓住读者,让读者更加容易融入到小说故事情节中,接受作品。作品用儿童的单纯天真的叙事声音来看待三姑娘的遭遇,看待人生的苦难。根据叙事者介入的程度,叙事声音可分为:缺席的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公开的叙事者。在小说中,“我”是公开的叙事者,讲述故事,而作品中也有一个隐蔽的叙事者即作者自己。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如作品中对三姑娘看待父亲死去的问题,小说写到“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什么了。” 在叙事学理论方面对作家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的解读大约就是以上内

记叙文答题技巧和方法

记叙文答题技巧和方法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关于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的重要知识点,希望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以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 1.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

电影文本《让子弹飞》的叙事模式分析

电影文本《让子弹飞》的叙事模式分析姜文新作《让子弹飞》一经推出,狂扫影坛,票房全线飘红,七亿多的票房回报与社会大众、专业人士的交口赞誉让姜文俨然成为一种“电影传奇现象”。 姜文是中国电影人中的“异类”,被誉为“鬼才导演”,1994年迄今,仅导演了四部电影,但每部电影都成为了当年的文化事件,且皆会彪炳中国电影史。《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全新的电影,第二部作品《鬼子来了》一举捧得当年戛纳评委会大奖,《太阳照常升起》被誉为“经典的精英电影文本”。姜文的每部电影都是全然崭新的创作,具有无可复制性与无可替代性,在成为文化现象的同时诱发了大众对其“解密”的欲望。从姜文的前三部电影作品中,不难看出涵盖其上的强烈的作者性,这是种书写个性化思想的欲求表达,集中表现为对于集体历史记忆的个性化述说。姜文是个拥有浓重历史情结的导演,前三部电影的作者性主要凸显在对于典型民族历史记忆的个人化颠覆,包括“文革”、抗日战争等。姜文的杰出之处在于颠覆后的重构,其间附着对革命、国民性、战争正义性等深刻命题的卓绝思虑。 《让子弹飞》显然与前三部作品不同,故事背景为军阀混战的“北洋年代”,厚重与沧桑的历史年代保证了影片足够的叙事空间。如果说姜文以《让子弹飞》宣告着作者性书写向商业智慧电影的华丽转身的话,我们在欣赏作品中超凡脱俗的商业智慧魅力的同时,一定也在固执地寻觅散缀在电影中的精英性文本表征,探宄姜文如何将对民族、历史、革命、人性等重大命题的思考与暴力、性、黑色幽默融会交织,重新装配。 一、《让子弹飞》的程式配方 程式,是大众文本中一种反复频繁出现的能够被大众广泛和迅速识别的符号体系,它经过传播市场的验证,因此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媒介配方,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不同于精英文本的“形式”。程式具有因袭性,形式具有创新性,但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大众文本和精英文本的交汇地段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的“雅俗共赏”,《让子弹飞》理应归属这一范畴。 我们很难将《让子弹飞》归于一种类型电影,一种成熟的电影类型的确立需要考量其文本构成中的标志装配,如:情节、结构、场景、细节等。比如武侠片程式,其文本标志装配是“行侠仗义”、“侠与反侠的对抗”、“武打场景”等,这是所有武侠电影的因袭性元素,而《让子弹飞》之所以是个复杂的大众文本,因为它在因袭中有很多创造性成分的发挥。 准确地说,《让子弹飞》是另类的强盗片,笔者把它称为“侠盗片”。正反派的构建十分

现代文-记叙文常见的题型和答题技巧

现代文-记叙文常见的题型和答题技巧整理

作者: 日期:

现代文阅读知识清单 1.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3. 记叙文的人称的作用(用第x 人称的好处?): (1)第一人称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运用第二人称,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 仍是站在第一 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 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4.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 性。 常见的题型及如何组织语言 内容概括型题目 1. 概括文章(文段)中内容(这篇(段)文章主要说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问题?):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小技巧: 概括方法: 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用分层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 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顺叙作用: 倒叙作用: 插叙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2.记叙文的中心、主题、文章内容是什么? (事迹、经过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介绍了)……的故事 事件、景物)。即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说明了、鞭挞了)……抒发了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3.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 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鉴赏类题型常见提问方式☆具体题型 1 .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 .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5 .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6.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文中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7.文章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等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教育叙事研究困惑解读

教育叙事研究困惑解读 20世纪70年代, 康纳利和克莱丁宁(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学者) 最早把叙事作为研究方法从文学领域引入教育学领域。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 以描述和诠释社会经验现象为特征的叙述探究在国际社会科学界和教育界兴起了一股热潮(邓达, 等2010:105) 。因此, 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一种趋势, 不仅出现于高校的教育理论研究中, 而且还在中小学的“行动研究”中。近十年来, 我国教育叙事研究成果丰硕, 其中, 丁钢教授的《中国教育评论》属于极具影响力的成果之一。诚然,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性的研究, 明显区别于可量化的教育科学研究。这种研究范式在实现其价值的同时,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在学界引发出诸多困惑: (1) 概念方面:教育叙事研究的相关概念存在泛化和滥用的状况(孙振东, 等2009) , 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需要更清晰化(李静2010) ; (2) 研究主、客体方面:叙事研究参与者的声音在最终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杨捷2006) , 叙事研究的目的很容易受到叙事者故事的影响而偏离叙事研究, 而且受到研究者的个人倾向的影响等(廖鹰2003) , 叙事研究应用过程中会出现可能的“危险”如“好莱坞情节”、故事的“僵化”与“冻结”等(彭彩霞2009) ; (3) 叙事文本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主观性太强, 从而使其缺乏信度和效度(陶保平2006) , 教育叙事不可虚构教育事件(鲍道宏2007) ; (4) 定位与评价方面:理论的重要作用在叙事研究中受到忽略(徐锡良2004) , 教育叙事研究, 只是量的研究的补充, 它既不应该更不可能替代量的研究(鲍道宏2007) , 教育叙事研究不适于大量的非个体化的群体行为, 因而无法回答普遍性问题(卜玉华2003) 。?倓可见, 由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概念不清, 研究主、客体的关系不明, 叙事文本的虚、实难辨以及研究范式的质、量较量问题, 已然成为学界的困惑所在(王鉴, 等2009:17) 。本文通过对当前教育叙事研究“热”背后的现实困境的解读, 探讨不同于量化研究的叙事研究范式的价值观, 以期真正用一种叙事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探究并呈现经验的意义。?倓 一、教育叙事研究概念的厘清 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概念,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分别体现了不同的研究价值取向。?倓 笔者以认为教育叙事通过故事体验教育真谛。, 目前学界存在这样一种看法为, 如果叙事者的理论修养不够、洞察能力有限, 或叙述个案中暗示或阐释不足, 其教育叙事的目标将难以达成。有学者认为教育叙事是作为一种质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 其文本的虚构与否、评论与否, 均无大碍;有学者认为教育叙事是一种揭示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理论和信念, 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与价值意义, 但未能区分于宏观教育理论研究, 易受到理论研究者的追问和质疑;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叙事体现了对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优势, 其素材来源十分广泛, 可以是影片、传记、图片、对话等, 但其形成与整理不易而且费时, 样本解读也需特定分析程序。可见, 教育叙事研究概念的准确解读十分必要(李静2010:145) 。 本文认为, “教育叙事研究”既是研究现象也是研究方法, 同时又是思维方法。鉴于其多面性, 基本概念可从本质、类型、特点以及视域几个方面得到理解。根据康纳利和克莱丁宁的观点, “叙事”指代复杂的、撰写的故事, 让人们不断地讲述和复述他们的生活故事, 即描绘过去、创设未来, 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如何

以叙事学方式解读《祝福》

以叙事学方式解读《祝福》 摘要:从叙事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从主题、事件、人物和机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使读者对小说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利于进一步的分析和学习。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文中线速人物,分析了小说在选材和布局方面的巧妙之处,是一次用叙事学解决近现代小说分析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叙事学分析小说 鲁迅在其中篇小说《祝福》中,运用了他常用的“归乡”模式。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我”远离故乡,是一个基本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通过“我”反回故乡的一段经历,见闻和回忆将多年来故乡闭塞、衰败、和封建,展示“我”对故乡的格格不入。 一、主题分析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因为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依旧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们心头的枷锁。他创作《祝福》,就是为展现该时期中国农村人民的窘困生活状态。 二、事件分析

小说是以事件命名的。文中几次提到这个祈福庆祝的年终大典“祝福”,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祝福”本是旧社会中最富有封建色彩的迷信活动,以描写四次描写“祝福”的场景和祝福时人物的心理、地位变化足以表现出当时社会对人们身心的毒害。第一次描写“祝福”是通过“我”的眼睛。“我”久别还乡,虽然不是在自家进行“祝福”,确也感受了“祝福”的场面。第二次“祝福”是要凸显祥林嫂的。“祝福”前后家务繁重,但是祥林嫂任劳任怨并且非常的满足。试想如果祥林嫂的生活就这样的继续下去,那可以说是很“安逸”了,说明“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已经到来。不巧的是祥林嫂被家人抢走。再次回到鲁镇时祥林嫂的身心发生一些变化,人们对她的态度也不同了。祥林嫂回来后经历的“祝福”和她之前参与“祝福”是不同的。四老爷家对祥林嫂的嫌弃、厌恶明显体现在文中第三次“祝福”。经受打击的祥林嫂也试图改变自己的境地,但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第四次“祝福”时祥林嫂的待遇标示着她彻底的失望了,她的意志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质变可以在祝福前“我”遇到祥林嫂的描写中得到鉴证。 三、人物穿插和叙事结构 祥林嫂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任劳任怨又备受伤害,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对于封建礼教的压迫祥林嫂反抗无力。祥林嫂追求生活的努力以及对压迫的反抗失败了。通过“努力做工和不幸被劫”,读者了解了故事背景、人物性格、身份等。这部分的回忆

《活着》叙事技巧浅析

《活着》叙事技巧浅析 摘要:余华在创作上是一位有着极为浓烈悲剧色彩的作家,他的小说几乎篇篇是悲剧。而《活着》更是一部很能赚取人眼泪的悲剧。除了对活着的生存哲学的揭示,《活着》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与其独特的叙事技巧也是分不开的。叙事技巧很好的烘托了悲剧氛围。本文就将从叙事技巧入手,对这一文本进行解读。 关键词:突转、视角、语言 突转与苦难 同样是对死亡主题的书写,相较于《现实一种》、《往事与刑罚》等作品,《活着》中少了暴力、血腥与杀戮,却多了一份更能触动读者内心的悲悯的情怀,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着》描写人物命运是对于“突转结构”的运用。在《活着》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福贵与县太爷家的仆人遇到国民党官兵,被捉去“拉大炮”。仆人不停的向那个连长求情,连长似乎发了善心要放他回去,但仆人一走,连长就用枪瞄准了他,好在他命大,连长“闭错了一只眼睛”,让他成功逃脱了。福贵的命运与那个仆人实质上是一样的。福贵一生都在遭受苦难,而生活好多次都有要放过他的假象,只是每一次,生活都没有“闭错眼睛”。 福贵在输光家产之后,浪子回头,开始踏踏实实过日子,家珍还给他生了个儿子,一家人刚过了几天安稳日子,他却被抓去当了兵,等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也因发高烧变得又聋又哑;从战场捡回一条命,到了家龙儿又成了自己的替死鬼,福贵告诉自己“这下可要好好活了”,他觉得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却没料到一生的悲剧刚刚开端;家里的光景才刚刚好一些,家珍就生了重病,而有庆去献血却被医生抽血过多以致死亡,巨大的悲痛席卷着这个家庭;之后情况似乎有了好转,一直因为聋哑找不到婆家的凤霞嫁给了二喜,这

是全书最温馨的一段。没过多久,凤霞还怀上了孩子,全家人都在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这个新生命的降临,可是作者在这里再次让剧情突转,凤霞因为难产死在医院,紧接着家珍也去世了。本是充满憧憬与希望的大喜之事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家始料不及的噩耗。好在还给福贵还留下了一个孙子苦根,福贵和二喜、苦根三人相依为命,苦根很快就长大了。福贵和二喜两个人挣钱,一家人的日子似乎就这样好起来了,但紧接着,二喜又在干活时死了。而唯一留下的苦根也因为生病吃豆子噎死了。 一连串的家人死亡的情节构成了福贵一生的苦难,而真正成就了小说悲剧效果的则是在死亡降临之前所描绘的那一连串幸福温馨的假象。每一次的短暂的希望背后隐藏的都是巨大的苦难,以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出了同情和悲悯还会产生巨大的恐惧与无力之感。没有这些情节,读者就无从感受福贵生存的悲惨和活着的无奈,也就无法体会其中的悲剧色彩。可以说“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很好的佐证。 独特的叙事视角 《活着》向人们展现了一卷没有任何预见,没有任何缘由的死亡惨象,而这一切都是由在苦难之中幸存的福贵叙述的。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甚至能够让读者设身处地的感受福贵一次次面对亲人离去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同时也会让人对主人公的悲惨遭遇给予极大的同情。 作者曾解释过他在写《活着》时,将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的原因。“《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1这也许就是福贵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的原因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曾经拥有,最后都要一一失去的幸福和欢乐的存在更加深了福贵的苦难。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在他是个纨绔子弟时,对他逆来顺受,在他一无所有时,对他不离不弃。但这样 1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技巧与文化意蕴解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剧情片,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它主要讲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因被指控谋杀妻子和情夫而错判锒铛入狱。为了自救,在雪耻信念的支撑下,他以超越常人想象的毅力:在20年内,用一把鹤嘴锤,挖通了“瑞德发誓得挖上600年”的迈向自由世界之路。不过,深入剖析影片后,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对于不同人物的刻画、环境氛围的预置、场景的切换以及表演道具的恰当使用等,无不在用隐喻及多元叙事的方式,向银幕前的观众传递更加富有内涵而深层的文化意蕴,引发观众的沉思。 一、影片的叙事技巧 电影叙事学源于电影符号学,依托文学的叙事方式与概念,突出对影片的叙述结构进行内在性与抽象性的解读。[1]电影叙事学不但关注电影表意维度,而且关注电影的叙述技巧。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隐喻与多元叙述技巧,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美学的盛宴。 (一)隐喻手段的使用――一张体制之网的捆缚 隐喻是以抽象的方式呈现所要表达的意思,它通常是借助寓言或历史等方式,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全景式”的认识与了解。电影借助隐喻手段,使艺术作品的主旨很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中监狱的高墙把罪犯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创设了一个黑白分明、正邪两立的叙事场域。由监狱长、狱警与囚犯共同构成的这个罪恶的世界,并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呈现出主人公安迪生存的场域。依照福柯理论,监狱的运行也必须依照管理机构的官僚化,它必定对每个人的所有方面――日常行为、劳动能力、身体训练、精神状态、道德态度……――全面担责。它对犯人施加一种完全绝对的权力。它具有压迫和惩罚的内在机制,实行一种专制纪律。[2]在这种体制下,个体的人如同陷入了一张编织好的大网,越挣扎越被捆缚。监狱在影片中已经隐喻成为了令人窒息的一种体制,而监狱的高墙已经隐喻为体制化的“执行者”,深陷其中的人是无比渺小的,时间一点点将个人挤压、固化为体制人。当安迪在监狱中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插曲时,整个肖申克监狱是凝固的了,此刻肖申克监狱中的众囚徒仿佛自由回归。老犯人布鲁克的一生证明了这一点,在狱中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