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浅析

57

2013年2月

(中)科教导刊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浅析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并危害着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形成原因多涉及到个人、组织、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针对其形成因素可以采用相应的缓解对策以减少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

因素分析

缓解对策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A Berief Analy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Job Burnout

CAO Ho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University teachers'job burnout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which impairs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untless teachers,and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teachers'job burnout involves Personal factors,organizational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So it proposes some measures to reduce and mi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teachers'job burnout.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job burnout;factor analysis;mitigation measures 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及表现1.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

职业倦怠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并且无视其个人需求时会导致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产生一种情感耗竭、疲乏不堪,精力耗竭的状态,即职业倦怠。①

之后萨若森将社会因素引入到这一概念中,他认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此观点强调,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热情是很困难的。本文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时间面对工作压力时而呈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衰竭状态,需要教师自身、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来消减、规避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1.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根据马斯勒提出的职业倦怠三维度模型本文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表现。

情绪上的倦怠感,是指教师在情绪上缺少激情和活力,丧失对工作的热情,性急易怒,容忍度低,而且逃避害怕工作,严重者甚至充满无力和挫败感,对生活悲观失望。

人格的解体,主要表现在减少或拒绝接纳学生,把学生当做没有感情的物品看待,缺乏爱心和耐心,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大骂学生的状况,甚至对同事家人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人际关系恶化。

较低的成就感,教师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当前的工作,感觉自己从事的工作枯燥琐碎,没有任何价值,这种对自己和工作较低的价值评价会导致教师工作的驱动力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倦怠感产生。②

2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2.1个人特质

自尊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显著预示因素,有关研

究表明,低自尊的教师更容易体验到疲倦,因为低自尊的人感情更为脆弱,容易感到威胁,对组织和社会支持的需要也更为强烈,容易体验到低成就感。

个人相信内控点还是外控点也会对倦怠的产生造成不同影响。美国学者麦克林泰尔、路特兹及玛蒂瑞拉发现,那些相信运气、命运等外控力的高校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感,而相信靠自己的努力能改善现状的教师则不容易出现倦怠情绪。③

2.2组织因素首先,在教学方面,由于近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幅增长。而且,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和快捷,这无疑又增加了教学难度,使得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准备的课程却难以提起学生兴趣的现象出现,长此以往,教师产生挫败感。除此之外,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量化的科研考核任务,而且多与职称和职务晋升直接挂钩,这就导致一些教师在科研任务的压力下忽视科研质量难以产生优秀的成果,更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学历、职称等因素,掌握的科研资源不足,难以应付日益繁重的科研任务,教师感到缺乏工作自由度和自主权。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随之产生。

其次,在个人发展方面由于高校教师一般是拥有博士学位或海外留学经历的高知人才,本身起点较高,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有较高的期待,但是高校的高级职称比例固定、要求严格,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常常需要面对自己发展的高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调整自己,便会造成心理负担,很可能导致职业倦怠。

2.3社会角色因素

由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高校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校方和社会对自己提出的不同要求,而且要同时承担多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再加之社会提供支持的程度和范围的不足,常常导

致教师表现出角色超载的状态。④

比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2013年2月

(中)58

科教导刊

生希望老师认真备课,提高教学水平,校方希望教师不仅要教学出色而且要在科研方面有所成绩,而社会则常常将高校教师定义为社会公知分子和模范公民,赋予其特定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常常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具有的个性特点和独特需求。再加之高校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师,也是其他教师的同事,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她还是一位母亲(父亲)、妻子(丈夫)、子女。每一种角色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要求,长此以往,高校教师的疲惫感、倦怠感便会产生。

3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

3.1提高教师应对压力的水平

高校教师自身,要积极预防职业倦怠的产生。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在专业获得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成长,保证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正确定位,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要勇于面对,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此外,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与社会活动,找到可以调节情绪,放松自己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倦怠感。

3.2优化高校的管理机制高校应用合理的管理方式,建立和发挥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校环境。

首先,高校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扩大教师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及时解决教师面临的困难,满足教师获得自主和

尊重的需要。其次,要完善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将考核指标

的设置和教师的实际相结合,同时要将考核的统一性和针对性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师职称设置不同的考核目标,同时兼顾科研工作的周期性,避免因考核目标过大、考

核周期设计不科学导致考核任务超出教师能力的情况发生。⑤最后,高校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明确工作分工,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⑥

3.3完善社会支持网络首先,要加强社会公众对高校教师工作的了解,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共信任氛围,获得社会对高校教师的价值认同。其次,要建立合理的社会期待。教师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古书中圣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社会需要正视、支持和肯定教师的正常需求,以减少教师的压力。

注释

①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科学,2007(2):62-65.②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8(2):56-60.

③惠献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 ].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12):35-37.

④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王彬.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20-25.

⑥赵波,张志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生涯发展对策[J ].江苏高教,2012(1):

101-102.

(上接第31页)挥本科生导师的良好作用,进行指导、考核和评价。如果“本科生导师”制足够完善,那么同一个学生在同一门课程中将能从“课程负责制”和“学生负责制”两个不同的渠道获益,这对课题导向的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效果是一个非常有益的保障。

3结果呈现形式

呈现形式的要求随选题一起给出,以论文和报告形式为主,可以根据学科定位和专业性质灵活变通。在这一环节,可以利用多方资源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获得受益终身的知识。课题的完成和本科毕业论文在结果呈现形式上有相似性,但二者仍有本质的不同。本科毕业论文多被安排在学生大学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这期间学生面临找寻工作、考研等事项,心态很不稳定,造就了大部分学生应付了事换取成绩的现状,已严重偏离了其良好的设置目标。而课题完成过程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以让传统的“教师教授的学习过程”转变为“问题驱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转变学习模式,真正实现主动学习,发现式学习。

4完成情况评测

评测对象是学生在完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之后,在规定时间上交的以允许形式呈现的结果。评测环节可以考虑的评测方式有:(1)论文审阅:采取教师批阅、学生互评和专家评审等方式,建立学生的批判精神、形成问题导向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可以让学生参与评测,帮助达到研究型教学的目标。(2)论文答辩:这样的评测方式可以很好地杜绝“滥竽充数者”,即没有很好地参与研究过程,依赖他人的结果获取成绩的一部分学生。操作时可以采取一些更加具体的方式。例如对于小组形式呈现的课题研究结果,可以通过临时抽签方式决定答辩者等,督促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全过程。

成绩评定之后,对评测优秀的结果,校级或院级应该有相关制度进行奖励,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没有呈现结果或

评测分数不及格的学生个人或小组,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申请延时评测或者换题重新研究,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够获得完整研究过程的训练。评测结果应该纳入考核体系,其占百分比的程度可以根据研究型教学模式开展的成熟程度确定。

5教学效果反馈

作为一个探索中的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地重视反馈,进行修正,才能长久、有效地实施。完成情况的评测是教学效果反馈的一个方面,但并不完全。反馈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学生评价、教师感受、专家点评、院级考核等。筛选整合后的意见、建议是进一步推进研究型教学开展的宝贵资源。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推行任重而道远,用课题来导向开展教学活动,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新思路。在整个课题导向的研究型教学过程中,不论处在哪一个环节,采用哪一种形式,只要抓住一个点,做透、做深,就一定可以取得与传统教学

模式完全不同的效果。

师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