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赏析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赏析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赏析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赏析

《培尔·金特》是挪威杰出作曲家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分为两部,其中第一组曲更为出名。

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他爱幻想。有一天,他在一个婚礼上,把新娘拐走了。但他并没有与那姑娘白头偕老,而是抛弃了她,开始满世界地流浪。他与山妖为伍,还与山妖的女儿有了私生子。他在老人院里为母亲送葬,然后闯荡天下,靠走私黑奴和珠宝成为富翁,又在一次沉船中失去了一切。他流落到阿拉伯,他被关进疯人院,最后,他踏上了回乡之旅,在家乡总结了一生的经验。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培尔·金特》的第一组曲包括四个部分:晨景,奥丝之死,安妮特拉之舞,在妖王宫殿中。在晨景中,作曲家采用回旋曲的形式,只用简单的几个音符,就勾勒出一幅清晨的美景。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奥丝之死”应该是第一组曲中最为感人的一部分。主人公的母亲奥丝处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这里的培尔·金特充分的显示了自己的柔情,他在这一幕里做了身为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事情。

音乐在不断前进,来到了第三部分,安妮特拉之舞。这一幕中的音乐充满了民族气息,我仿佛看到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的场景。

在妖王宫中描写了培尔·金特与妖王女儿的情感纠葛。音乐开始急转而下,制造出一种诡异的氛围,就好像置身于妖王的宫殿里,看着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有了后代。这一场点出了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同时也为第二幕埋下了伏笔。

作曲家用灵动的音乐为我们描述了一部浪子回头的故事,其表现力并不输于语言的描写,反而更加生动的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

浅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之《晨景》

浅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之《晨景》 学生姓名张良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晋中市 030619 指导教师陈楠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晋中市 030619 摘要:《晨景》这个作品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歌剧《培尔金特》做的配乐的第一组曲,田园风的快板,描写摩洛哥海岸清晨气氛的音乐,色彩明亮清新。本文主要分析作品的和声特色、曲式结构、写作手法、配器技巧、写作背景。重点在于作品的和声特色和配器技巧。而难点也在于这两点,需要对作品很了解,做大量的分析才能明白整首曲子的内涵。 关键词:培尔·金特晨景和声曲式配器 1. 作曲家介绍与组曲创作背景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是挪威人,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培尔金特》写的是挪威民间的民族传说,培尔金特是个农民,写了他一生的很多事。格里格遴选了八首作品改编成为管弦乐作品,分为两部组曲。本文主要分析组曲的第一首《晨景》,分析《晨景》的乐器分配,和声应用等。 2. 曲式分析 由谱例1可以看出《晨景》的曲式结构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结尾较长,所以是使用了减缩再现的手法。整首曲子简洁规范。A段主题是三度调关系,E大调—#G大调—B大调,主题旋律的不断模进重复,就像刚升起的太阳,色彩渐亮的画面。B段采用了发展对比的手法,在A段主旋律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动机,B段总体是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器乐层次的加厚,音量的不断加强,就像是一个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最后到达“ff”的最强力度,爆发力有一个质的突破。随后一个简单的过渡连接,把整首曲子带回到之间的调性,首尾呼应,调性回归。尾声填补了B段的减缩,在属和弦上不断的重复,主题加入装饰音,不断的分裂,不断的扣人心弦。直到主题旋律在原调上出现,放慢了速度,在非常有意境,有画面感的情境中结束了全曲。【见谱例1】 谱例1 3. 调式与和声色彩分析 格里格对于首曲子的和声运用还是比较传统的,主题运用五声音阶,淳朴自然,体现出一片宁

格里格戏剧配乐

格里格戏剧配乐 欧洲音乐史上,戏剧音乐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许多著名音乐家都创作歌剧,或为舞剧、话剧、诗剧配乐。其中,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为本国戏剧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做的戏剧配乐因其突出的艺术价值而成为世界音乐中的瑰宝。 1866年,青年音乐家格里格拜访了自己的同胞――戏剧大师易卜生,易卜生很欣赏格里格的才华,就此两位相差15岁的艺术家结为了忘年交。1871年,易卜生写信给格里格,邀请他为《培尔?金特》写配乐,格里格接受了大师的邀请,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于1874-1875年间进行正式创作,最后总共为这部戏剧写了23首配乐。1876年2月24日,带有格里格配乐的《培尔?金特》在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亚剧院首演,大获成功,之后连续上演了36场。这样的成功,除了戏剧本身的魅力,格里格的配乐也功不可没,配乐对戏剧的推广和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格里格从23首配乐中选取了最受欢迎的8首编为2套组曲,每套4首,即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

一、易卜生笔下的《培尔?金特》 《培尔?金特》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这位挪威民间传 说中的人物,在大文豪易卜生笔下度过了曲折、冒险的一生,有着许多荒诞离奇的经历,做了许多离经叛道、无法无天的事情。剧中,易卜生通过寓言、隐喻、象征等手法,既讽刺和鞭挞了培尔?金特的种种劣迹和人性弱点,像不务正业、 吹牛扯谎、坑蒙拐骗、追名逐利、风流荒唐等,同时也表现了培尔?金特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易卜生塑造这个有着复 杂双重人格的人物之主要意图在于探讨和发掘挪威人的国 民性,甚至整个人类的本性。此外,作家对当时挪威和欧洲的社会、政局也多有讽刺与揭露。因此,《培尔?金特》被看作是一部既有浪漫主义奇幻风格,又有批判现实主义特征的戏剧作品。 该剧更具深层意义的是,在培尔?金特的身上,体现了 一种人对主体的探寻、对自我的思考、对人本来面目的追寻。到底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是善还是恶、是灵还是肉、是精神还是欲望?我到底应该过怎样的生活?这是培尔?金特一 生都在追寻的问题。遗憾的是,在各种矛盾和困惑中,他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经常在欲望面前迷失了本性而误入歧途,因此最终培尔?金特也没能寻求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善的、

浅析格里格《晨景》的艺术特色

目录 一、乐曲介绍 (1) 二、乐曲分析 (1) (一)曲式分析 (1) (二)配器分析 (2) (三)风格分析 (3) 三、聆听感受 (4) 参考文献 (5)

浅析格里格《晨景》的艺术特色 一、乐曲介绍 爱德华·格里格,挪威民族乐派中最杰出的作曲家,他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并在学校期间接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对西欧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有着深刻了解及体会,在音乐风格上受到了舒曼、肖邦、舒伯特等人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风格和形式上我是属于德国浪漫主义舒曼学派的,但同时我又汲取了祖国民歌的宝藏,并从这个迄今为止未经探索过的、对挪威人民的心理研究中力图创造出民族的艺术来。” 格里格的创作除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外,还有来自民间风俗生活、神话传说、自然风光、诗歌文学及个人体验。他的代表作《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其中的《晨景》是一段长盛不衰的经典旋律,具有牧歌风格,描写了北国清晨美丽的早晨,呈现出一片安逸的田园景象,衬托出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这首《晨景》是很多大型演奏会的必演曲目,接下来将从三方面对这首曲目进行分析。 二、乐曲分析 (一)曲式分析 表1: 曲式结构表 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晨景》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整曲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及尾声结尾四部分。旋律线条优美舒展,气息宽广,给人荡气回肠之感,

结构方整,完全终止在和弦上,乐段重复时采用了格里格最常见的加花变奏手法,装饰音的运用对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润色作用,并且在尾声处采用了主题乐思以及B段的乐思进行了一种综合性的尾声,弥补了再现段的短小,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二)配器分析 作品配器的整体设计与其曲式结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晨景》整体采用了三部性的结构原则并包含了两个重要额主题:主题a、主题b。主题a贯穿了作品始终,奠定了作品清新、静谧犹如红日东升、晨光洒向大地的性格。主题b 是作品的中间段落,是一段悠长且略具误导性摇摆特质的对比主题b。 图1: 全曲基本结构参考图 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乐段的第一部分为两组,第一组中主要是管乐进行演奏,主旋律由长笛奏出,给人一种早晨太阳徐徐升起的感觉,其他声部的和声背景则是由单簧管以及大管担任演奏,表现出了一种清晨万物复苏的场景;第二组中,首先给人最明显的部分便是旋律声部在音色上交替到了双簧管声部,其次是和声背景部分换成了弦乐声部,构成了一种对比音色的效果,与前半句的统一音色有了音色的对比。 主题的第二部分出现,是由弦乐承担主奏,音响加厚,天色渐亮,和声背景部分则由管乐和部分弦乐担任。其中的大提琴在它的高音区拉奏旋律声部,因为高音区琴弦的张力,音色上的紧张感,使旋律在很多乐器同时演奏下不会被淹没,也更好的承接了前面的高潮部分。在乐器的使用上也加入了小号,来增加和声配

欣赏《培尔金特组曲》

欣赏《培尔·金特组曲》 姓名:董均学号:2010440089 班级:石油工程2010级2班《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一)《清晨》,是原剧第四幕,当金特流浪到非洲时的配乐。它通过牧歌风的旋律和一再向上方三度的转调,造成鲜明的色彩,宛如清晨的曙光逐渐显现。阳光逐渐透过云层,闪出光芒,大地终于苏醒。这时,金特暝想着他理想的乐园。绘景绘情的音乐显然仍是北欧的风格,和剧情发生的地点非洲并无联系。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二)《奥丝之死》,用于剧中第三幕。阿塞是挪威老农妇的典型形象。她的丈夫将家产挥霍殆尽后,她带着小金特艰难度日。金特长大后又外出不归,她在家中悲惨地即将死去时,金特总算赶回家中。但她的死并没有使金特浪子回头。她一死后,金特又飘然而去。此曲宛如送葬曲,充满悲哀的气氛,用同一个旋律的一再反复,通过力度不断增强,非常集中地突出了悲剧性的形象,达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是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场的配乐。阿尼特拉是阿拉伯酋长的女儿。金特在非洲沙漠遇见她,爱上她。音乐用玛祖卡式的节奏写成,应用了大量的跳音,刻画了跳着轻盈而动人的舞蹈的少女形象。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四)《在山魔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描绘了洞穴中群魔乱舞的景象。主题先在低音大提琴上出现,然后不断升腾。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

《格里格钢琴四手联弹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研究与演奏汇编

学校代码:11524 二级学科代码:0504 二级学科名称:艺术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格里格钢琴四手联弹<<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研究 与演奏 专业代码:050401 专业名称:音乐学 所在院系:音乐教育学院(钢琴) 毕业时间:2008年6月 学号:200401170 姓名:田园 指导教师:叶朝晖 武汉音乐学院教务处印制

目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3)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3) 引言 (4) 一、格里格与<<培尔金特>> (4) 1、格里格生平介绍 (4) 2、<<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介绍 (5) 二、组曲的研究与演奏 (6) 1、<<晨景>> (6) 2、<<奥塞之死>> (8) 3、<<阿尼特拉之舞>> (9) 4、<<在山神殿里>>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格里格钢琴四手联弹<<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研究与演奏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培尔金特>>第一组曲(op.46)是格里格根据1875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所作配乐中选编而成。格里格钢琴四手联弹<<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演奏分析几乎无人问津。人们只注重了解组曲的管弦乐版及钢琴独奏,而没有人对它的钢琴四手联弹作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作于1888年。文章从本组曲的演奏方法、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主要解决演奏者在演奏中的情感体现、联弹的协调和演奏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培尔金特格里格钢琴四手联弹演奏者 英文摘要几关键词 Abstract:<< Pierre Kinter >> the first suite (op.46) is Grieg acts according to in 1875 the fresh five poem play << Pierre Kinter >> for Norwegian playwright Yi Bo to do dubs in music compiles becomes.The Grieg piano four association balls << Pierre Kinter >> the first suite performance to analyze nearly the nobody will ask.The people only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suite the orchestral music version and the piano solo, but nobody does the body date to its piano four association ball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research.Did in 1888.The article from this aspects and so on suite performance method, emotion performance conducts the analysis research, mainly solves performer's to manifest, association aspect and so on ball coordination and performance skill in performance emotion questions. Key Words:Pierre Kinter Grieg piano Four joint balls Performer

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VIP专享】

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 一、《培尔·金特》组曲的创作背景。1、创作的社会背景及剧作家易仆生的简介。 易卜生(HenrikJohanIbsen ),挪威著名戏剧家。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1834年,他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小镇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岁时他到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己也动易卜生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6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阶段。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因希腊文、数学和拉丁口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安德里妈纳》。他还以《觉醒吧,斯约的纳维亚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旧案,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一个为维护公民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人物,剧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现了他个人的反抗精神。这个剧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资出版。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2、曲作者爱德华·格里格简介。 爱德华 · 格里格( Edw ar d G r eg , 1 843 - 1907).挪威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里格出生在挪威的第二大城市卑尔根,格里格的父亲不是一名音乐家,但是他的学识非常渊博;母亲则有非常高的的音乐修养,经常会在自己家里举行音乐会。这些对小时候的格里格有着很深的影响。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和他的母亲学习钢琴,才九岁的他就开始尝试作曲了。父亲会经常带他去野外、山上旅行,挪威的景色给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他特别热爱挪威的风景,因为挪威具有独特的北国风光。这时的他想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在这一年,挪威有一位名叫奥勒·布尔的小提琴家听到了格里格创作的乐曲之后,发现了格里格的音乐才能,建议格里格的父母送他去德国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格里格的父母都同意了。于是,在1858年-1862年期间,格里格接受了专业的音乐训练。这是一所重专业音乐训练和古典音乐的音乐学院,但是存在严重的学院派风气,这对于格里格注来说是很难完全接受的。因此,在这学习使格里格感到格格不入。毕业以后,他到了丹麦找了丹麦一名著名的作曲家嘉德学习。但是直到此时他还是没有摆脱德意志音乐风格对他的影响也未能突破“斯砍底那维亚”乐派的局限。北欧“斯砍底那维 、管路敷设技术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格里格 《索尔维格之歌》 曲式分析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音乐分析 摘要:挪威著名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索尔维格之歌》是《培尔?金特》组曲配乐曲中的一首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这首乐曲的音乐本体形式的分析,以探其艺术特征及创作过程中运用的独特技法。 关键词: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音乐本体分析 一、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公元1843-1907年),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也是第一个被世界所承认的斯堪的纳维亚作曲家。1843年6月15日出生于挪威西部著名的海港、商业城市卑尔根(Bergen),一个民族浪漫主义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是接受外来社会和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1907年亦卒于此。他的父亲亚历山大?格里格(Alexander Grieg)是苏格兰裔富商,喜爱音乐,会弹钢琴。母亲耶馨?朱迪思?哈格吕普是出身望族的女诗人,也是一位相当出色的业余钢琴演奏家。格里格继承了母亲身上全部的诗人气质和音乐天赋。6岁时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弹奏钢琴,9岁时开始作曲。1858年,父母听从了挪威著名小提琴家奥利?布尔(Ole Brneman Bnll,公元1810-1880年,挪威小提琴家)的建议,把格里格送往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接受专业音乐教育,在此期间学到了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感受到了西欧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强大气息,在音乐风格上深受肖邦、舒曼等人的影响。1862年毕业。1863-1866在哥本哈根活动,并师从尼尔斯?加德(Gade,Niels Wilhelm,公元1817-1890年,丹麦作曲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在此期间与致力于创建挪威民族乐派的作曲家查德?诺拉克(Rikard Nordraak,公元1842-1866年)等人一起组织建立了“尤特皮”乐社,旨在创造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1864年回国后在克里斯蒂安那创办了音乐会社并亲任指挥,曾多次到英、法、德、意等过举办音乐会,演出的曲目都是挪威音乐。1868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成为格里格的代表作,并得到了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的赞扬。1876年,格里格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配乐并上演,大获成功。1890年入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1907年逝世,挪威为之举行国葬。 格里格一生致力于弘扬挪威民族文化精神,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抒情歌曲、大合唱、室内乐、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其代表作有《钢琴抒情曲集》、《a 小调钢琴协奏曲》、乐队作品序曲《秋天》、组曲《培尔?金特》两套、《交响舞曲》等等。然而格里格一生最为辉煌的成就,还数他的交响组曲《培尔?金特》。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Insen,公元1828-1906年)1874年在克里斯蒂安尼亚首演《培尔?金特》时,邀请格里格为这部诗剧做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戏剧《培尔?金特》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

《培尔金特》组曲的内容-1

《培尔·金特》组曲的内容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一)“晨景”——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二)“奥丝之死”——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四)“在妖王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也分为四段: (一)“英格丽德的悲叹”——原为第二幕之前的幕间曲。培尔·金特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山上,玩弄够了又将她遗弃,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这段音乐以英格丽德为主要形象,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二)“阿拉伯舞曲”——原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异国”情调。 (三)“培尔·金特归来”——原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神情冷酷。 (四)“索尔维格之歌”——原为诗剧第四幕第十场配乐。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编入组曲的这首乐曲,经作者改编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乐曲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曲式分析解读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音乐分析 摘要:挪威著名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索尔维格之歌》是《培尔?金特》组曲配乐曲中的一首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这首乐曲的音乐本体形式的分析, 以探其艺术特征及创作过程中运用的独特技法。 关键词: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音乐本体分析 一、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 ,公元 1843-1907年, 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也是第一个被世界所承认的斯堪的纳维亚作曲家。 1843年 6月 15日出生于挪威西部著名的海港、商业城市卑尔根(Bergen ,一个民族浪漫主义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是接受外来社会和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1907年亦卒于此。他的父亲亚历山大?格里格(Alexander Grieg 是苏格兰裔富商,喜爱音乐,会弹钢琴。母亲耶馨?朱迪思?哈格吕普是出身望族的女诗人, 也是一位相当出色的业余钢琴演奏家。格里格继承了母亲身上全部的诗人气质和音乐天赋。 6岁时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弹奏钢琴, 9岁时开始作曲。 1858年,父母听从了挪威著名小提琴家奥利?布尔(Ole Brneman Bnll ,公元 1810-1880年, 挪威小提琴家的建议, 把格里格送往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接受专业音乐教育,在此期间学到了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感受到了西欧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强大气息, 在音乐风格上深受肖邦、舒曼等人的影响。 1862年毕业。 1863-1866在哥本哈根活动,并师从尼尔斯?加德(Gade , Niels Wilhelm ,公元 1817-1890年,丹麦作曲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在此期间与致力于创建挪威民族乐派的作曲家查德?诺拉克(Rikard Nordraak , 公元1842-1866年等人一起组织建立了“ 尤特皮” 乐社, 旨在创造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 1864年回国后在克里斯蒂安那创办了音乐会社并亲任指挥,曾多次到英、法、德、意等过举办音乐会,演出的曲目都是挪威音乐。 1868年创作的《 A 小调钢琴协奏曲》成为格里格的代表作,并得到了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的赞

培尔金特组曲

培尔金特组曲 作品介绍: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戏剧《培尔·金特》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索尔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作者介绍: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挪威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作曲家。主要代表作有:《培尔·金特》第一、第二组曲,序曲《秋天》,管弦乐《挪威舞曲》等。 欣赏提示: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一)“晨景”——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二)“奥丝之死”——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四)“在妖王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

欧洲音乐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康塔塔 康塔塔的原文是cantata意思是“被唱的”,是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和合唱等组合而成的声乐套曲。 2.圭多·达雷佐 约997-1050,中世纪杰出的音乐理论家和实践教育家,主要著作为《辨及微芒》。书中不仅讨论了古代音乐理论问题,还记录了他发明的唱名法、音阶体系等。主要贡献是纽姆四线谱,开拓了欧洲音乐记谱法的新纪元,在音乐史上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3.曼海姆乐派 18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的普法尔茨选帝候卡尔·泰奥多尔的宫廷里集中着一批音乐家,为首的约翰·斯塔米次任宫廷乐队指挥,开创了新的乐队音乐风格,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交响音乐奠定了基础。 (主要音乐风格特征有:渐强减弱代替强弱对照;出其不意的特强;在高潮后突然休止;该复调织体为主调织体;写出全部声部代替通奏低音。 在“快-慢-快”三乐章中加进小步舞曲,并在快板乐章中引进对比主题的展开,为古典奏鸣曲式打下了基础。) 4.无词歌 是按照歌曲体裁和形式特点写作的小型器乐曲,常有一个歌唱性的旋律,配以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听似歌曲,但没有歌词。 5.流浪艺人 流浪艺人是浪迹四方的音乐和杂技表演者。德国的“高克勒”法国的“戎格勒”英国的“吉格勒”和“格里曼”都是这种流浪艺人。流浪艺人来自民间,他们的音乐深深植根于民间音乐。流浪艺人是自古至今的世界各地的社会现象。 6.弥撒曲 为弥撒仪式中歌唱部分所写作的音乐成为弥撒曲。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音乐最重要的音乐体裁。(或说,是宗教音乐中一种重要的体裁) 类型众多,有“大弥撒曲”或“庄严弥撒曲”,“小弥撒曲”,“奉献弥撒曲”,“音乐会弥撒曲”等。 7.五人强力集团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核心组织。1857-1862在彼得堡逐渐形成。 成员有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8.喜歌剧 喜歌剧又称“谐歌剧”,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盛行于十八世纪。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它包括这样一些常见的特点: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

华师在线作业音乐作品欣赏

音乐作品欣赏 第1题 《幻想交响曲》的曲作者是: A.莫扎特 B.舒曼 C.贝多芬 D.柏辽兹答案:D 2.第2题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 A.小步舞曲 B.谐谑曲 C.进行曲 D.摇篮曲 答案:B 3.第3题 《管弦乐协奏曲》的曲作者是: A.马勒 B.柯达伊 C.拉莫 D.巴托克答案:D 4.第4题 《大海》的曲作者是:A.柴可夫斯基B.肖邦C.德彪西 D.穆索尔斯基答案:C 5.第5题 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创作时间很长,历时达: A.10年 B.20年 C.15年 D.8年 答案:B 6.第8题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常被看作是哪位作曲家交响曲的继承? A.莫扎特 B.海顿 C.贝多芬 D.舒伯特 答案:C 7.第22题 《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的曲作者是: A.海顿 B.斯美塔纳 C.贝多芬 D.马勒 答案:A 8.第23题 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是何种体裁的作品? A.爱情传奇 B.爱国诗篇 C.大自然 D.神话传说 答案:B 9.第24题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开始主题属于什么性格? A.喜悦 B.田园风味 C.苍凉 D.狂热 答案:B 10.第25题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的标题是: A.俄罗斯 B.列宁格勒 C.悲怆 D.未完成 答案:B 11.第26题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标题是: A.复活 B.赴刑进行曲 C.参孙 D.田野景色 答案:B 12.第27题 协奏曲诞生于:A.巴洛克时期 B.古典主义时期C.浪漫主义时期

D.中世纪答案:A 判断题:13.第6题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用《马赛曲》象征法西斯的形象。答案:错误14.第7题 交响乐队的弦乐组最低音乐器是大提琴。答案:错误 15.第9题 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采用了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类似的主题。 答案:正确 16.第10题协奏曲一般不单独设指挥,由独奏者兼任。答案:错误 17.第11题交响诗《大海》是拉威尔的名作。答案:错误 18.第12题《伏尔塔瓦河》是单乐章的协奏曲。答案:错误 19.第13题 贝多芬一生完成了九部交响曲的写作。答案:正确 20.第28题 组曲的第二乐章一般是慢板的变奏曲。答案:错误 21.第29题 钢琴协奏曲在莫扎特的创作中定型。答案:正确 22.第30题《威廉·退而序曲》是典型的音乐会序曲。答案:错误 23.第31题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莫扎特少年时创作的一首带有童真的音乐作品。答案:错误 24.第32题 维瓦尔第的《四季》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十四行诗注明其音乐的特性。 答案:正确 25.第33题《芬兰颂》是西贝柳斯著名的爱国诗篇。答案:正确 26.第34题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采用“固定乐思”的写法。答案:正确27.第35题《魔弹射手序曲》是一首典型的音乐会序曲。答案:错误 28.第17题 古典组曲----古典组曲又称" 舞蹈组曲" ,兴起于十七到十八世纪之间,它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但在速度和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组曲。 29.第18题 奏鸣曲式----“奏鸣曲式”是西方音乐中的一种大型曲式结构,常常由于套曲的第一乐章。它包含几个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具有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的特性。由于它通常用于奏鸣曲的第1乐章,并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称为奏鸣曲第1乐章形式或奏鸣曲快板形式。这种曲式不仅用于奏鸣曲中,也用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此外在序曲、交响诗等作品中也常见到。 30.第19题 组曲----组曲是由若干器乐曲组成的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的结构比较自由,各乐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像其他套曲那样严谨。31.第39题 交响曲----交响音乐当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是由交响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由海顿时定型。基本结构

格里格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民族音乐家格里格 在源远流长的音乐长河中,民族乐派扮演着特别的角色,他们是整个西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浓厚的风情为之增添了许多霞光异彩。我自己听过一些俄国的,老柴和拉赫马尼诺夫,风格均各有旗帜,其中妙处不自多说。格里格是这个学期才开始听的,只听了他一首《A小调钢琴协奏曲》,听得曲目虽少,但听了很多很多遍,倒是也非常仔细,就以这首曲子谈谈这位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吧。 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年6月15日生于挪威的贝尔根(Bergen)。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同时又是英国驻贝尔根的领事,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格里格的母亲极有音乐修养,钢琴弹得很美,而且写过一些今天仍在挪威听得到的短小歌曲。估计格里格就是从他母亲那里继承了音乐天赋。从格里格6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钢琴,使格里格的音乐天赋得到了萌发。15岁的格里格受到了著名小提琴家奥勒布尔的赏识,送到德国莱比锡音乐学校学习。四年后去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从师加德。他在莱比锡的岁月并不快乐。那些教师力图使格里格象别人一样,依照那些古典派和浪漫派大师们仿造自己的音乐。后来他回到挪威,定居在卑尔根(Bergen),住在曾经属于他的祖父的一个农庄上。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将毕生从事的事业,不是他就读于莱比锡音乐学院时所接触到的德国、欧洲浪漫音乐,也不是笼统的北欧音乐,而是要记录挪威的民歌,要从“挪威人民的心灵——这个

迄今未被探讨过的泉源”中创造出挪威民族自己的艺术来。从此以后,格里格如饥似渴地研究挪威民族音乐,经常去山区或到乡间生活,聆听民间歌手与艺人的歌唱、演奏,收集素材,从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从六十年代后期起,格里格的创作日益显露出鲜明的挪威民族风格。他说:“只有在民族基础上,我才能继续发展,因为给我指出道路的是我们挪威的民歌。”几年中,他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同时将收集到大量民歌加以整理和改编。他巧妙地将挪威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真正的挪威大型音乐作品。格里格一生中的作品不算太多,但分量很重,后期的作品更以短小抒情所见长。他的代表作首推组曲《培尔金特》,除此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组曲《在霍尔贝克时期》。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格里格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以其民歌风格的清纯旋律成为钢琴协奏曲中的名品。这首协奏曲是糅合了肖邦、李斯特风格与北欧音乐色彩的结果。这首曲子作于1868年,呈献给当时的钢琴演奏家纽帕特。共分三个乐章:1、温和的极快板,A小调,奏鸣曲式。呈示部省略了长大的管弦乐,钢琴一上来就明晰地勾勒出呈示部轮廓。第一主题前半部分清纯而纯朴,富有北欧民歌情调,由乐队和钢琴缓缓奏出,后半部分充满憧憬之情,钢琴有一段小小的跳跃式的快速弹奏,随后整个乐队跟了进来,一起展现了热情。而第二主题接着上面的小高潮顺下来,先由大提琴表现,主奏钢琴发展了一下,发展部稍短,这时长笛和圆号交叉发展了第一主题后,主奏钢琴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赏析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赏析 《培尔·金特》是挪威杰出作曲家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分为两部,其中第一组曲更为出名。 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他爱幻想。有一天,他在一个婚礼上,把新娘拐走了。但他并没有与那姑娘白头偕老,而是抛弃了她,开始满世界地流浪。他与山妖为伍,还与山妖的女儿有了私生子。他在老人院里为母亲送葬,然后闯荡天下,靠走私黑奴和珠宝成为富翁,又在一次沉船中失去了一切。他流落到阿拉伯,他被关进疯人院,最后,他踏上了回乡之旅,在家乡总结了一生的经验。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培尔·金特》的第一组曲包括四个部分:晨景,奥丝之死,安妮特拉之舞,在妖王宫殿中。在晨景中,作曲家采用回旋曲的形式,只用简单的几个音符,就勾勒出一幅清晨的美景。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奥丝之死”应该是第一组曲中最为感人的一部分。主人公的母亲奥丝处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这里的培尔·金特充分的显示了自己的柔情,他在这一幕里做了身为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事情。 音乐在不断前进,来到了第三部分,安妮特拉之舞。这一幕中的音乐充满了民族气息,我仿佛看到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的场景。 在妖王宫中描写了培尔·金特与妖王女儿的情感纠葛。音乐开始急转而下,制造出一种诡异的氛围,就好像置身于妖王的宫殿里,看着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有了后代。这一场点出了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同时也为第二幕埋下了伏笔。 作曲家用灵动的音乐为我们描述了一部浪子回头的故事,其表现力并不输于语言的描写,反而更加生动的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

教程大纲

《西方交响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音乐欣赏 课型:网络公共选修课 课时:18 学分:2学分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西方交响音乐欣赏》为全校文理各专业本科生设置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采用网络学习的形式。是既对学生提供音乐的基础性感性认知,又是以提高学生全面修养为宗旨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通过对西方音乐历史中的经典文献作简单的浏览、介绍和欣赏分析,让学生系统地、渐进地接触音乐,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有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音乐历史和有关作曲家的创作思想等知识。同时,强调音乐审美的特殊性,阐明音乐艺术的特点和音乐美的规律,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从而提高和发展他们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开阔审美视野,为进一步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本课程内容当以西方交响音乐的主要体裁为线,结合音乐欣赏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历史知识,以介绍、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名作为纲,间以重要作曲家和音乐体裁的介绍。本课程拟开设一个学期。 课程内容 第一章交响音乐和交响乐队概述 第一节交响音乐的简单历史轨迹 第二节交响音乐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交响乐队 第二章序曲 第一节序曲概述 第二节戏剧序曲 第三节音乐会序曲 第三章组曲 第一节组曲概述 第二节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 第三节比才《卡门组曲》 第四节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第五节格罗菲《大峡谷组曲》 第六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舍赫拉查德》 第四章交响曲(上) 第一节交响曲概述 第二节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第三节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 第四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第五节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第六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 第五章交响曲(下) 第一节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第二节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第三节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浪漫”》 第四节马勒《第一交响曲“提坦”》 第五节萧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第六章协奏曲(上) 第一节协奏曲概述 第二节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 第三节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四节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第五节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六节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第七章协奏曲(下) 第一节维瓦尔第《四季》 第二节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第三节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第四节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第五节巴托克《乐队协奏曲》 第八章交响诗 第一节交响诗概述 第二节李斯特《前奏曲》 第三节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 第四节西贝柳斯《芬兰颂》 第五节拉威尔《波列罗》 第六节德彪西《大海》 ●教学对象、授课形式和考试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全校各院系的本科生。 授课形式为网络学习,以观看课件、音响(像)聆听为主,辅以网络论坛的讨论和课后作业。不定期的现场音乐会欣赏视具体情况而定。 本课程的考试方式可适当灵活,即几种形式予学生选择,标准由任课教师统一掌握。(一般结业考核占75%,平时成绩占25%) 1闭卷考试(包括部分听辨题); 2撰写欣赏心得或论文; 3单独考试。抽选某部作品作即时欣赏聆听,回答问题。 ●教材西方交响音乐欣赏教程麦琼编著花城出版社(待出) ●参考书 1 怎样欣赏音乐(美)柯普兰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8月第一版 2 西方音乐欣赏(美)约瑟夫马克利斯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2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