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变态与健康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串讲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

1、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v2、变态心理学的现代说明

vA、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vB、行为主义的解释

vC、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结论

v1、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并不完全是异常。

v2、心理活动和异常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思考

v1、为什么心理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必需了解的基础知识?

v2、心理咨询所需掌握的症状学内容与精神科医生的的差别是什么?

v

v从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看

v1、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v2、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研究的对象相同。前者则重于异常心理的性质、特点;心理特质及环境对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后者则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v1、目前大多数精神障碍的真正病因尚不明确,多数的精神障碍仍是以病史和症状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v 2、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这些表现称之为精神症状。

v 3、心理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症状学标准。所以心理异常的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v在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工作中,严重的意识障碍、智能障碍等是不易见到的。明显的怪异行为和急性兴奋燥动状态也不会来心理科求助,所以,精神科医生需要掌握的精神症状内容远较心理咨询师多。

v精神科医生运用症状学知识,目的是有助于做出医学的初步诊断,诊断精神障碍以及治疗。v心理咨询师熟悉症状学知识,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前者转介给精神科医生,后者作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对象。

v

v注意点:本教材所说的精神障碍,是指确诊为神经症以上的精神障碍,含人格障碍。

v精神科医生在制定精神障碍病人的治疗方案中,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于整个治疗方案来说,只是辅助性,而且是有条件的。具体条件如下:

vA、精神病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

vB、病人处在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vC、在患病中的病人,对其实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

第二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每一个精神症状均有明确的定义和以下特点

v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v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v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v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的损害。

人的正常精神活动按心理过程分为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为了便于精神症状的描述,精神活动也多按各个心理过程来排列。另外也描述了人的个性特征。

v 一、感觉障碍

v1、感觉过敏是指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增强,感觉阈值降低。特点是患者对一般刺激感到异常强烈,难以忍受。

v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

v2、感觉减退是指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强。

v多见于抑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v3、感觉倒错是指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性质的异常感觉。

v4、内感性不适是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样的感觉,且往往难以表达。特点是病人不能明确指出体内不适的部位及性质。

v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脑外伤。

v二、知觉障碍

v1、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注意:正常人偶然也会出现错觉,但通过验证,能很快被纠正和消除,因此,也被称为“生理性错觉”。)

v2、幻觉是无对象性的知觉,指在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但病人却感知到它的存在。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及内脏幻觉等。

v多见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病。

幻觉的分类

v一、根据感受器官的不同

v1、幻听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幻听。言语性幻听可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v2、幻视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原始性幻视。

v3、幻嗅是指患者嗅到异味感。

v4、幻味是指患者在食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道。

v5、幻触是指患者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

v6、内脏幻觉是指患者躯体内部具体部位有性质很明确的异常感觉。

v二、根据幻觉体验的来源

v1、真性幻觉

v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v2、假性幻觉

v

患者的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特点是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

间,叙述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

v三、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

v1、功能性幻觉

v 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幻觉。特点是功能性幻觉与正常感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v2、心因性幻觉

v 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特点是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v3、思维鸣响(思维回响)

v 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分。

v三、感知综合障碍

v感知综合障碍是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对这一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或某些部分产生错误的认识。包括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周围环境改变的感知综合障碍。

三、思维障碍

v思维障碍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v(一)思维形式障碍

v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v1、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方面的障碍

v(1)思维奔逸

v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生动丰富。

v特点:病人表现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等,但思维过程的逻辑联系非常表浅,给人以信口开河,主要见于躁狂证。

v(2)思维迟缓

v思维迟缓又称“思维抑制”,是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

v患者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沉,反应迟缓。多见于抑郁状态。

v(3)思维贫乏

v思维贫乏指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非常简单。

v(4)思维松弛

v思维松弛又称“思维散漫”,是指联想内容松散,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

v(5)思维破裂

v思维破裂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

v(6)思维不连贯

v是严重的破裂性思维。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主题、语句、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v(7)思维中断

v思维中断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楚又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特点是言语在明显不应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下来且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

v(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

v思维插入是指患者在思考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不受患者意愿支

配。

v思维被夺是指患者在思考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掠走了。

v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v(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

v思维云集又称为“强制性思维”是指思维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大脑。v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

v(10)病理性赘述

v患者与人交谈过程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地回答,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特点是罗嗦但患者认为很必要。

v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v(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v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是指病人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以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

v(12)词语新作

v词语新作指患者创作一些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特殊意义。

v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v(13)逻辑倒错性思维

v逻辑倒错性思维是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性的明显错误为主要特征。其特点是逻辑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提,又缺乏逻辑根据,甚至没有结论。多见于精分。

v(二)思维内容障碍

v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注:教材上“妄想”是

指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v妄想的二个特征: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逻辑思维,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被事实或经历纠正。

v(二)思维内容障碍

临床上常见的几种妄想

v1、关系妄想

v患者坚信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与他不相关的现象均与他有关。

v2、被害妄想

v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他人在迫害他及其家人。

v3、(物理)影响妄想

v患者坚信自己的心理活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受到外界某种特殊东西或仪器的干扰与控制。

v1、关系妄想

患者坚信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与他不相关的现象均与他有关。

v2、被害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他人在迫害他及其家人。

v3、(物理)影响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的心理活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受到外界某种特殊东西或仪器的干扰与控制。

v4、特殊意义妄想

患者坚信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意义。

v5、夸大妄想

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

v多见于躁狂状态、精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v6、罪恶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或罪行,甚至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惩罚。

v7、疑病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因而到处求医。

v8、内心被揭露感

患者坚信自己的思想未经过言语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就已经被别人知道了。

v9、嫉妒妄想

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

v10、钟情妄想

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被对方拒绝,也认为是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

按妄想的起源及其与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

v1、原发性妄想

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

主要包括突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

v2、继发性妄想

是在有精神异常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妄想。

(二)思维内容障碍

v2、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

强迫观念是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特点是患者知道这种想法不必要,想摆脱但摆脱不了而痛苦不堪。

多见于强迫症。

v3、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特点是发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

四、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v(一)注意障碍

v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共有的属性。

v注意障碍包括

注意减弱(多见于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意识障碍)

注意狭窄(多见于意识障碍、激情状态、专注状态、智能障碍)。

(二)记忆障碍

v1、记忆增强

v表现为病人对病前不能够回忆的事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能回忆起来。

多见于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偏执状态。

v2、记忆减退

v病人对既往经历的重大事件难于回忆,或者表现为一切新印象转瞬即逝。

多见老年痴呆,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v3、遗忘

v患者对某一段经历或重大事件的记忆缺失,主要表现为回忆的障碍。多见精神分裂症及老年性痴呆。

v4、错构

v表现为病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深信不疑。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v5、虚构

v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当做亲身经历加以描述,以虚构的事实来填补已遗忘的那一段记忆空白。特点是患者虚构的内容常常变化。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脑器质性疾病。

(三)智能障碍

v分为精神发育迟滞、痴呆、自知力障碍三类。

v精神发育迟滞是先天或围产期回生长发育成熟以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发育受阻,以至于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

v痴呆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明显受损。特点是思维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学习、工作能力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等。

v自知力障碍是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第三节情感过程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v1、情感高涨

v表现为一段时间内病人情绪持续增高的现象。

v2、情绪低落

v表现为一段时间内病人情绪持续性低落的现象。

v3、焦虑

v指患者在无客观根据的情况下持续性地害怕,对自身健康状况或客观现实出现过分的担心,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v4、恐怖

v患者对某一特定的境遇或某一特定的事物产生紧张恐惧的心情,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v1、情感迟钝

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多见于精分早期、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v2、情感淡漠

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于能引起正常人极大悲伤或高度愉快的事件,均能泰然处之,无动于衷。

多见于精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v3、情感倒错

患者的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

多见于精分。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v1、情感脆弱

病人在细微的外界刺激甚至并无十分明显的外因影响下,病人的情感容易引起波动。(多

表现为伤心落泪)

v2、易激惹

v指一般性刺激即引起强烈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多表现为生气)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v3、强制性哭笑

指在没有外界刺激的前提下突然出现自发的、刻板的、不能控制的哭与笑。患者对此无内心体验、也不知为何哭和笑。

v4、欣快

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高涨”。患者经常是面部表情刻板,说不清高兴、兴奋的原因。

第四节意志过程障碍

意志过程障碍

v一、意志增强

v意志增强是指在病态动机和目的的支配下,出现意志活动增多与意志力增强。

多见于躁狂证。

v二、意志减退

v意志减退指意志活动的减少和意志力的普遍减退。

见于抑郁状态、意志低下者。

v三、意志缺乏

意志缺乏是指意志活动的缺乏或极度减少,意志力的极度减退。

v四、精神运动性兴奋

常常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前者是与思维、情感活动、环境协调一致,或者则不然。且使人难以理解。

五、运动性抑制

v1、木僵

木僵是指患者的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普遍减少。

v2、蜡样屈曲

蜡样屈曲指在木僵时肢体僵住不动的基础上,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于某种位置并维持较长时间而不主动改变,如同泥塑蜡注一般。

v3、违拗

违拗是指病人对于别人向他提出的要求不仅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加以抗拒。

v4、被动服从

被动服从指病人被动地服从医生或任何人的要求和命令。

v5、刻板动作

刻板动作指患者机械刻板地重复一些毫无意义和目的的动作。

v6、缄默

缄默是指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但有时用手势或点头表示,或通过写字与别人交往。

v7、模仿动作

8、意向倒错

意向倒错指意志行为违背一般常情,让人难以理解。

v9、作态

作态指患者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的动作与表情。

10、强迫动作

强迫动作指患者明知不必要但又不自主地反复进行的动作。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之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

要点

1、器质性精神障碍

2、重性精神病

3、情感性精神障碍

第一节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二节重性精神病

第一部分重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和类型

主要临床表现

1、没有自知力

:即使精神不正常、行为怪异,但是在疾病发作期间,病人自己却矢口否认、自认为很正常,根本不需要看病、根本不需要治疗。社会功能受损。

2、精神分裂症有三种类型的症状:阳性、阴性、情感性。

A、阳性症状

妄想坚信不疑的错误信念。被害妄想、钟情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影响或被影响妄想。

幻觉无中生有地感觉到某些东西。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有幻听、幻视等幻觉,而且患者会把幻觉信以为真。在诊断上,称为“自知力的丧失”。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既没有伤害别人的倾向,也没有伤害自己的倾向,他们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幻觉中。

v阳性思维障碍例如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等。

v怪异行为与当前情景不相适应的行为

B、阴性症状:原有的精神功能减退或消失。情感迟钝淡漠:对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没有适切的情感反应。“无所谓”

意志减退:行为活动减少,被动,退缩,懒散,不愿洗澡,不理发,不梳头。

C、情感性症状包括常出现焦虑、抑郁或负罪感、情感倒错或爆发性情感反应,智力大多无障碍,但思维奇异等。

临床类型

1、单纯型:青少年时期缓慢起病,逐渐发展加重的人格衰退,情感淡漠,行为退缩,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一般无幻想和妄想,预后不良。

2、青春型:青春期急性起病,情感喜怒无常,思维零乱,行为幼稚,兴奋冲动,性欲、食欲亢进,易复发。

临床类型

3、紧张型:青年或中年发作性起病,或者表现为突发性运动性兴奋,或运动性抑制与木僵。

4、偏执型:多中年缓慢起病,表现敏感多疑,渐发展为泛化的妄想和幻觉,以听幻觉幻听常见,情感和行为多受妄想和幻听的支配。

5、除以上常见的四型之外,尚还有未分化型、混合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等不典型的临床类型。

第二部分病因与病理

第三部分重性精神病的治疗

第三节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的流行病学

v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心境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可高达2-25%,其中男性终身患病率4.8%,女性终身患病率9% ,平均为7%

;双相障碍 1.6% ;恶劣心境为3.3% ;抑郁症状的终身发生率13-20% 。

v 患心境障碍的女性高于男性,约为2-3:1

躁狂症的治疗

1.急性严重躁狂

™抗精神病药物→情绪稳定剂

™电休克

v2.普通躁狂症

™碳酸锂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心境障碍的药物治疗

v治疗选择

v心境恶劣障碍:多虑平

v激越性抑郁:阿密替林、脱尔烦、曲唑酮、帕罗西汀、米氮平

v迟钝性抑郁:丙咪嗪

v精神病性抑郁:三环类和抗精神病药物

心境障碍的药物治疗

v双相型:单用锂盐或其它抗躁狂剂,或合用抗抑郁剂

v快速循环型:卡马西平;锂十卡马西平;锂十丙戊酸钠,不用抗抑郁剂

v药物治疗期限

v急性期治疗:至症状缓解

v继续治疗:症状缓解后的继续治疗约6月

v维持治疗:视情况而定,三次以上发作者可用维持治疗

心境障碍的药物治疗

v药物治疗期限

v首次发病者:症状消失后再用治疗量4周左右,改用维持量(1/2量或接近治疗量)6个月v多次发作者:一般药物维持治疗>2年至5年

心境障碍的药物治疗

v电休克治疗:

v严重抑郁,伴明显自杀企图者

v抑郁性木僵

v疗效迅速

v电休克治疗后应药物维持治疗

心境障碍的心理治疗

v1.婚姻、家庭治疗

v2.人际交往、心理治疗

v3.认知--行为治疗

v帮助认识纠正自身信念的错误

v缓解情感压力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之神经症

v

主要内容

1、神经症的界定、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各类型的神经症表现

第一节神经症的界定、病因与发病机制

神经症是一组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主要表现为持久的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轻性精神障碍。

v病程短暂不足3个月者,称为神经症样反应。各种神经症样症状也可见于感染、中毒、脑或内脏器官等躯体疾病。

二、病因

v神经症的病因是多源的,比较多的学者认为遗传是一种个性特征;神经症的发病是外在的精神应激因素与内在的素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精神分析的神经症理论

(二)行为主义的神经症理论

1、某一刺激引起的最先或最常出现的反应,从偶然到必然,从无序到有序,行为方式就形成了。

2、在治疗上,可以通过建立新的刺激与新的条件反射,来取代病态的行为。

(三)认知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

1、情绪与行为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

2、神经症患者的认知方式常为非此即彼、灾难化、以偏概全、选择性、先入为主、情绪推理、个人化。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

1、每个人与生俱来地拥有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2、神经症的本源是自我完善的能力遭到压抑、发生扭曲的外在表现。

(五)森田的神经质理论

神经质就是一种神经系统过分敏感的倾向,其症状纯属于主观问题,共同特点是内向性与疑病倾向。

二、病因

v 外在的精神刺激因素与内在的素质因素

相互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广泛性焦虑的临床表现

v1、焦虑和烦恼

v泛化和持续的焦虑,并非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外部环境。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过分担心。其担心的程度和现实很不相称,这是广泛性焦虑的核心症状。

v2、运动性不安

v表现为搓手顿足、紧张不安、来回走动、不能静坐等。

v3、自主神经功能兴奋

v如心慌、心跳加速、胸闷、呼吸加快、气急、多汗、面部潮红、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腹泻、尿频等。

v4、过分警觉

v表现为惶恐、易惊,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注意力难以集中;有时感到大脑一片空白;难以入睡和易惊醒;易激惹等。

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

v(1)发作无明显诱因或相关的特定环境,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v(2)发作的典型表现是病人突然出现强烈恐惧,有濒死感或失控感,使病人难以忍受。同时病人感到心悸、胸闷、胸痛、胸前压迫感,或呼吸困难、气急、窒息感,并因此惊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伴有过度换气、头晕、多汗、面部潮红等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或运动性不安等痛苦体验。

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

v(3)发作突然,历时短暂,一般5-20分钟(10分钟内达到高峰),很少超过1小时,可自行缓解。发作是意识清晰。

v(4)病人可以频繁发作,1个月达3次以上。

预期焦虑

v病人在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因担心再次发病而紧张不安,并可出现一些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症状,称为预期性焦虑,可持续1个月以上。

求助和回避行为

v病人在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因担心发作是得不到帮助而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外出、乘车、去公共场所等,或要求他人陪伴。

五、诊断与心理评估

v1、广泛性焦虑症

v(1)符合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v(2)以持续的广泛性焦虑为临床相。表现符合以下两项:

vA、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无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或精神紧张;

v(3)不符合强迫症、恐惧症、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v(4)排除甲亢等躯体疾病继发性焦虑;排除兴奋药物过量、镇静催眠药物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

2、惊恐障碍

v(1)符合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v(2)以惊恐发作为主要临床相。表现符合以下两项:

vA、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的强烈惊恐、伴濒死感或失控感。

vB、发作时有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症状。

vC、发作不可预测,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v(3)每次发作短暂,发作时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v(4)一个月内至少发作三次,或首发后继发害怕,在发作的焦虑持续一个月。

v(5)排除心血管病、低血糖、内分泌病人人、药物戒断反应和癫痫所致的类似发作。

v(6)不符合癔症和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强迫症的定义

v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神经症。

v患者意识到自身的观念或行为有悖于正常,但不能自控,无法摆脱,并因此感到焦虑和痛苦。症状可因某些应激因素而加重。

v人格特点多带有突出的强迫特征,表现为墨守成规、优柔寡断、过分仔细、苛求完美、力求准确等。

二、临床表现

v(一)强迫观念

v(1)强迫思想

v包括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性穷

v思歇虑、强迫回忆、强迫表象。

v(2)强迫情绪

v(3)强迫意向

二、临床表现

v(二)强迫行为

v包括强迫检查、强迫清洗、、强迫询问、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迟缓。

二、临床表现

v(一)特征

v(1)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v(2)发作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头晕、昏倒、心慌、颤抖、出汗等。

v(3)对恐惧对象有极力回避行为。

v(4)知道恐惧是过分、不合理、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

v(5)不接触特定的物体或环境则无任何症状,但病人只要设想进入恐惧处境,就感到紧张不安。

v(一)躯体化障碍

v1、疼痛

v2、胃肠道症状

v3、性功能障碍

v4、假性神经症状

v(二)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v(三)疑病症

v(四)身体变形障碍

v(五)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之人格障碍

第一节概述

人格障碍的含义

v社会生活适应良好的人格称为正常人格;社会适应不良的人格称为不良人格或人格缺陷;与社会发生严重冲突的人格称为病态人格或人格障碍或异常人格。

v人格障碍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或者病人感到精神痛苦或精神障碍,但病人对自己的人格偏离缺乏自知,以致不能吸取教训,纠正自己的行为。

人格障碍具有三个要素

v一是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

v二是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

v三是对本人造成痛苦或贻害周围。

人格障碍的特征

v1、人格严重偏离正常、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处理不良。

v2、态度和行为等心理机能明显不协调。

v3、情感淡漠甚至是冷酷无情,情绪极不稳定,冲动控制力差,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无罪恶感,认知和归因偏差。

v4、知觉和思维方式不合理,好猜疑和仇视他人,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

v5、行为可能经常危害他人或社会。或给自己带来苦恼。

v6、儿童期或青春期出现偏差行为,可持续到成年,并有逐渐显著的倾向。

第四单元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v应激相关障碍,又叫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障碍,是指由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分为:

v一、急性应激障碍

v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v三、适应障碍

第五单元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

一、常识性区分

v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v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v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v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v李天心根据人们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区分

v一、统计学角度偏离统计常模

v二、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v三、社会学角度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v四、精神医学角度出现古怪的观念或行为

v五、认知心理学角度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三、标准化的区分

v李天心对正常与异常心理四类判别标准

v一、医学标准

v认为心理、行为异常的产生归结为脑功能失调,有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

v二、统计学标准

v正常与异常是以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的。

v三、内省经验标准

v包括病人、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v四、社会适应标准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v郭念锋根据心理活动的定义,提出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依据

v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精神科临床上,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否的指标。

v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知、情、意统一

v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五、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v许又新提出的心理健康三类标准

v一、体验标准

v二、操作标准

v三、发展标准

v郭念锋提出的心理健康十个标准

v一、心理活动的强度

v二、心理活动耐受力

v三、周期节律性

v四、意识水平

v五、暗示性

v郭念锋提出的心理健康十个标准

v六、康复能力

v七、心理自控力

v八、自信心

v九、社会交往

v十、环境适应能力

六、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v一、心理问题

v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条件是

v1、生活、工作等因素导致内心冲突,产生不良情绪。

v2、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v3、不良情绪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基本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但效率有所下降。

v4、未泛化。

v二、严重心理问题

v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

不健康状态。条件是:

v1、引起的原因较为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

v2、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v3、,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痛苦可逐渐减弱但单纯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v4、反应对象被泛化。

v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v三、神经性的心理问题

v接近神经衰弱、神经症,或者是神经衰弱、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或者是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

版权所有未经须可不得转载

文章录入:admina 责任编辑:admina

上一篇文章:《咨询心理学》串讲

下一篇文章:《社会心理学》串讲

相关文章

采用数字化网上评卷相关答题…

职业技能鉴定通用答题卷管理…

通用答题卷考生答题须知

《普通心理学》串讲

《发展心理学》串讲

《社会心理学》串讲

《咨询心理学》串讲

《心理测验学》串讲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串讲

《心理诊断技能》串讲

文章评论: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没有任何评论

关于公司|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培训热线:020-******** 83221638 传真: 020-********

广州精辟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6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上转载,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