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5_《不等式选讲》全册教案

选修4-5_《不等式选讲》全册教案
选修4-5_《不等式选讲》全册教案

第一讲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课题:第01课时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用两个实数差的符号来规定两个实数大小的意义,建立不等式研究

的基础。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加以证明;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判断不

等关系和用比较法,反证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教学重点: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推理判断命题的真假;代数证明,特别是反证

法。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不等关系是自然界中存在着的基本数学关系。《列子?汤问》中脍炙人口的“两小儿辩日”:“远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热而远者凉”,就从侧面表明了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广泛存在;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如“自来水管的直截面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方的呢?”、“电灯挂在写字台上方怎样的高度最亮?”、“用一块正方形白铁皮,在它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小正方形,制成一个无盖的盒子。要使制成的盒子的容积最大,应当剪去多大的小正方形?”等,都属于不等关系的问题,需要借助不等式的相关知识才能得到解决。而且,不等式在数学研究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专题将介绍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柯西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排序不等式等)和它们的证明,数学归纳法和它的简单应用等。

人与人的年龄大小、高矮胖瘦,物与物的形状结构,事与事成因与结果的不同等等都表现出不等的关系,这表明现实世界中的量,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相等则是局部的、相对的。还可从引言中实际问题出发,说明本章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为什么糖水加糖甜更甜呢?转化为数学问题:a 克糖水中含有b 克糖(a>b>0),若再加m(m>0)克糖,则糖水更甜了,为什么?

分析:起初的糖水浓度为a b ,加入m 克糖 后的糖水浓度为m a m

b ++,只要证

m a m b ++>a

b

即可。怎么证呢?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

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大于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从实数的减法在数轴

上的表示可知:

0>-?>b a b a

0=-?=b a b a

0<-?

得出结论: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的符号即可。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如果a>b ,那么bb 。(对称性) ②、如果a>b ,且b>c ,那么a>c ,即a>b ,b>c ?a>c 。 ③、如果a>b ,那么a+c>b+c ,即a>b ?a+c>b+c 。

推论:如果a>b ,且c>d ,那么a+c>b+d .即a>b , c>d ?a+c>b+d . ④、如果a>b ,且c>0,那么ac>bc ;如果a>b ,且c<0,那么acb >0,那么n n b a > (n ∈N ,且n>1) ⑥、如果a>b >0,那么n n b a > (n ∈N ,且n>1)。 三、典型例题:

例1、比较)7)(3(++x x 和)6)(4(++x x 的大小。

分析:通过考察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得出这两个多项式的大小关系。 例2、已知d c b a <>,,求证:d b c a ->-. 例3、已知a>b>0,c>d>0,求证:c

b d

a >。

四、课堂练习:

1:已知3>x ,比较x x 113+与662+x 的大小。

2:已知a>b>0,c

b a

c a b -<-。 五、课后作业:

课本9P 第1、2、3、4题 六、教学后记:

课题:第02课时 基本不等式

教学目标:

1.学会推导并掌握均值不等式定理;

2.能够简单应用定理证明不等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均值不等式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号成立的条件及解题中的转化技巧。 教学过程: 一、知识学习:

定理1:如果a 、b ∈R ,那么a 2+b 2 ≥2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证明:a 2+b 2-2ab =(a -b )2

当a ≠b 时,(a -b )2>0,当a =b 时,(a -b )2=0

所以,(a -b )2≥0 即a 2+b 2 ≥2ab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又可得到

定理2(基本不等式):如果a ,b 是正数,那么 a +b 2

≥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 号)

证明:∵(a )2+(b )2≥2ab ∴a +b ≥2ab ,即a

+b

2 ≥ab 显然,当且仅当a =b 时,a +b 2 =ab 说明:1)我们称a +b 2

为a ,b 的算术平均数,称ab 为a ,b 的几何平均

数,因而,此定理又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a 2+b 2≥2ab 和a

+b

2

≥ab 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求a ,b 都

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 ,b 都是正数.

3)“当且仅当”的含义是充要条件. 4)几何意义. 二、例题讲解:

例1 已知x ,y 都是正数,求证:

(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P ;

(2)如果和x +y 是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14 S 2

证明:因为x ,y 都是正数,所以 x +y

2 ≥xy

(1)积xy 为定值P 时,有x +y

2

≥P ∴x +y ≥2P

上式当x =y 时,取“=”号,因此,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P .

(2)和x +y 为定值S 时,有xy ≤S 2 ∴xy ≤ 14 S

2

上式当x=y 时取“=”号,因此,当x=y 时,积xy 有最大值1

4

S 2.

说明:此例题反映的是利用均值定理求最值的方法,但应注意三个条件: ⅰ)函数式中各项必须都是正数;

ⅱ)函数式中含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是常数; ⅲ)等号成立条件必须存在。

例2 :已知a 、b 、c 、d 都是正数,求证:

(ab +cd )(ac +bd )≥4abcd

分析:此题要求学生注意与均值不等式定理的“形”上发生联系,从而正确运用,同时加强对均值不等式定理的条件的认识.

证明:由a 、b 、c 、d 都是正数,得

ab +cd 2 ≥ab ·cd >0,ac +bd

2 ≥ac ·bd >0, ∴(ab +cd )(ac +bd )4

≥abcd

即(ab +cd )(ac +bd )≥4abcd

例3 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体无盖贮水池,其容积为4800m 3,深为3m ,如果池底每1m 2的造价为150元,池壁每1m 2的造价为120元,问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

分析:此题首先需要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即建立函数关系式,然后求函数的最值,其中用到了均值不等式定理.

解:设水池底面一边的长度为x m ,水池的总造价为l 元,根据题意,得

l =240000+720(x +1600x )≥240000+720×2x ·1600

x

=240000+720×2×40=297600

当x =1600x

,即x =40时,l 有最小值297600

因此,当水池的底面是边长为40m 的正方形时,水池的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297600元.

评述:此题既是不等式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应注意数学语言的应用即函数解析式的建立,又是不等式性质在求最值中的应用,应注意不等式性质的适用条件.

三、课堂练习:课本P 91练习1,2,3,4.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应用它证明一些不等式及求函数的最值,,但是在应用时,应注意定理的适用条件。 五、课后作业

课本P 10习题1.1第5,6,7题 六、教学后记:

课题:第03课时 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

均不等式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2.了解基本不等式的推广形式。 教学重点: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学习:

定理3:如果+∈R c b a ,,,那么

3

3

abc c b a ≥++。当且仅当c b a ==时,等号成立。

推广: n

a a a n

+++ 21≥n n a a a 21 。当且仅当n a a a === 21时,等号成立。

语言表述:n 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思考:类比基本不等式,是否存在:如果+∈R c b a ,,,那么abc c b a 3333≥++(当且仅当c b a ==时,等号成立)呢?试证明。 二、例题分析:

例1:求函数)0(3

22>+=x x x y 的最小值。

解一: 33222

43212321232=??≥++=+=x x x x x x x x y ∴3min 43=y

解二:x x x x x y 623223222=?≥+=当x x 322

=即2123=x 时

∴633min 324212322

12

62==?=y

上述两种做法哪种是错的?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变式训练1 b

b a a b a R b a )(1

,,-+>∈+求且若的最小值。

由此题,你觉得在利用不等式解决这类题目时关键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如下图,把一块边长是a 的正方形铁片的各角切去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名着虚线折转成一个无盖方底的盒子,问切去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时,才能使盒子的容积最大?

变式训练2 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定值S,试问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时,它的体积最大,求出这个最大值.

由例题,我们应该更牢记 一 ____ 二 _____ 三 ________,三者缺一不可。另外,由不等号的方向也可以知道:积定____________,和定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函数)0(12

32>+

=x x

x y 的最小值是 ( ) A.6 B.66 C.9 D.12

2.函数2

22)

1(16

4++=x x y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 3.函数)20)(2(24<<-=x x x y 的最大值是( )

A.0

B.1

C.2716

D. 2732

4.(2009浙江自选)已知正数z y x ,,满足1=++z y x ,求2

444z y x ++的最小值。 5(2008,江苏,21)设c b a ,,为正实数,求证:321

11333≥+++abc c

b a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应用它证明一些不等式及求函数的最值,,但是在应用时,应注意定理的适用条件。 五、课后作业

P 10习题1.1第11,12,13题 六、教学后记:

课题:第04课时 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教学目标:

1:了解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含义,理解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公式及推导方法,

会进行简

单的应用。

2:充分运用观察、类比、猜想、分析证明的数学思维方法,体会转化和数

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公式进行推理和证明。

教学重点: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含义,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发现和推导、取等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关于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解不等式,另一类是证明不等式。本节课探讨不等式证明这类问题。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绝对值的意义。 ??

?

??<-=>=0

000

x x x x x x ,如果,如果,如果。

几何意义:在数轴上,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称为这个点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 2.证明一个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成立,除了要应用一般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外,经常还要用到关于绝对值的和、差、积、商的性质:

(1)a a ≥,当且仅当0≥a 时等号成立,.a a -≥当且仅当0≤a 时等号成立。

(2)2a a =, (3)b a b a ?=?, (4))0(≠=

b b

a

b

a 那么?

b a b a +=+?b a b a +=- 二、讲解新课:

结论:a b a b ++≤(当且仅当0ab ≥时,等号成立.)

已知,a b 是实数,试证明:a b a b ++≤(当且仅当0ab ≥时,等号成立.) 方法一:证明:10 .当ab ≥0时, 20. 当ab <0时,

探究: ,,a b a b +, 之间的什么关系?

b a

-||,||=+===ab ab a b

||,||=-+===

b

a

a b

+综合10, 20知定理成立.

方法二:分析法,两边平方(略)

定理1 如果,a b 是实数,则a b a b ++≤(当且仅当0ab ≥时,等号成立.)

(1)若把b a ,换为向量b a

,情形又怎样呢?

根据定理1,有b b a b b a -+≥-++,就是,a b b a ≥++。 所以,

b a b a -≥+。

定理(绝对值三角形不等式)

如果,a b 是实数,则a b a b a b -±+≤≤ 注:当b a ,为复数或向量时结论也成立. 推论1:1212n n a a a a a a ++

++++≤

推论2:如果a b c 、、是实数,那么a c a b b c --+-≤,当且仅当

()()0a b b c --≥时,等号成立.

思考:如何利用数轴给出推论2的几何解释?

(设A ,B ,C 为数轴上的3个点,分别表示数a ,b ,c ,则线段.CB AC AB +≤当且仅当C 在A ,B 之间时,等号成立。这就是上面的例3。特别的,取c =0(即C 为原点),就得到例2的后半部分。) 三、典型例题:

例1、已知 2

,2c

b y

c a x <-<

-,求证 .)()(c b a y x <+-+ 证明 )()()()(b y a x b a y x -+-=+-+ b y a x -+-≤ (1)

2,2c

b y

c a x <-<- ,

c c

c b y a x =+<-+-2

2 (2)

由(1),(2)得:c b a y x <+-+)()(

例2、已知.6,4a

y a x << 求证:a y x <-32。

证明 6,4a y a x << ,∴2

3,22a

y a x <<,

a b

+a

由例1及上式,a a

a y x y x =+<

+≤-2

23232。 注意: 在推理比较简单时,我们常常将几个不等式连在一起写。但这种写

法,只能用于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

例 3 两个施工队分别被安排在公路沿线的两个地点施工,这两个地点分别位于公路路碑的第10公里和第20公里处.现要在公路沿线建两个施工队的共同临时生活区,每个施工队每天在生活区和施工地点之间往返一次,要使两个施工队每天往返的路程之和最小,生活区应该建于何处?

解:如果生活区建于公路路碑的第 x km 处,两施工队每天往返的路程之和为

S(x)km

那么 S(x)=2(|x-10|+|x-20|)

四、课堂练习:

1.(课本20P 习题1.2第1题)求证:

⑴2a b a b a ++-≥;⑵2a b a b b +--≤ 2. (课本P 19习题1.2第3题)求证:

⑴x a x b a b -+--≥;⑵x a x b a b ----≤

3.(1)、已知.2,2c

b B

c a A <-<-求证:c b a B A <---)()(。

(2)、已知.6

,4c

b y

c a x <-<-求证:c b a y x <+--3232。

五、课堂小结:

1.实数a 的绝对值的意义: ⑴(0)0(0)(0)

a a a a a a >??

==??-

;(定义)

⑵a 的几何意义: 2.定理(绝对值三角形不等式)

如果,a b 是实数,则a b a b a b -±+≤≤注意取等的条件。 六、课后作业:课本P 19第2,4,5题

七.教学后记:

·

10

x ··

20

课题:第05课时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0(>>>与 型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重点:)0(>>

教学难点:把绝对值不等式转化为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初中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对不等式和绝对值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绝对值的意义。

在数轴上,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称为这个点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即 ???

??<-=>=0

000

x x x x x x ,如果,如果,如果。

在此基础上,本节讨论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二、新课学习:

关于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解不等式,另一类是证明不等式。下面分别就这两类问题展开探讨。

1、解在绝对值符号内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也称绝对值不等式),关键在于去掉绝对值符号,化成普通的不等式。主要的依据是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2、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有两种基本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设a 为正数。根据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a x <的解集是

}|{a x a x <<-,它的几何意义就是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小于a 的点的集合是开

区间(-a ,a ),如图所示。

图1-1

如果给定的不等式符合上述形式,就可以直接利用它的结果来解。 第二种类型:设a 为正数。根据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a x >的解集是 {|x a x >或a x -<},它的几何意义就是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大于a 的点的集合是两个开区间),(),,(∞--∞a a 的并集。如图1-2所示。

–a a

图1-2

同样,如果给定的不等式符合这种类型,就可以直接利用它的结果来解。 3、c b ax ≤+和c b ax ≥+型不等式的解法。

c b ax c c b ax ≤+≤-?≤+

c b ax c b ax c b ax ≥+-≤+?≥+或

4、c b x a x ≤-+-和c b x a x ≥-+-型不等式的解法。(三种思路) 三、典型例题:

例1、解不等式213+<-x x 。 例2、解不等式x x ->-213。 方法1:分类讨论。

方法2:依题意,原不等式等价于x x ->-213或213-<-x x ,然后去解。 例3、解不等式52312≥-++x x 。 例4、解不等式512≥-+-x x 。

解:本题可以按照例3的方法解,但更简单的解法是利用几何意义。原不等式即数轴上的点x 到1,2的距离的和大于等于5。因为1,2的距离为1,所以x 在2的右边,与2的距离大于等于2(=(5-1))2÷;或者x 在1的左边,与1的距离大于等于2。这就是说,4≥x 或.1-≤x

例5、不等式 31++-x x >a ,对一切实数x 都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四、课堂练习:解下列不等式:

1、 .1122>-x

2、01314<--x

3、 423+≤-x x .

4、 x x -≥+21.

5、 1422<--x x

6、 212+>-x x .

7、 42≥-+x x 8、 .631≥++-x x 9、 21<++x x 10、 .24>--x x

五、课后作业:课本20第6、7、8、9题。 六、教学后记: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课题:第01课时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一:

比较法

教学目标:能熟练地运用作差、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运用作差、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学习:

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的符号即可,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

0>-?>b a b a

0=-?=b a b a 0<-?

二、典型例题:

例1、设b a ,都是正数,且b a ≠,求证:2233ab b a b a +>+。 例2、若实数1≠x ,求证:.)1()1(32242x x x x ++>++

证明:采用差值比较法:

2242)1()1(3x x x x ++-++

=3242422221333x x x x x x x ------++ =)1(234+--x x x

=)1()1(222++-x x x

=].43

)21[()1(222++-x x

,043)21(,0)1(,122

>++>-≠x x x 且从而

∴ ,0]43)21[()1(222

>++-x x

∴ .)1()1(32

24

2x x x x ++>++

讨论:若题设中去掉1≠x 这一限制条件,要求证的结论如何变换? 例3、已知,,+∈R b a 求证.a b b a b a b a ≥

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进行。

证明:1) 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b a ,对称,不妨设.0>≥b a

0)(0

≥-=-∴≥---b

a b a b b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从而原不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0>≥b a

,0,1≥-≥b a b

a

.1)(≥=∴-b a a b b a b a b a b a 故原不等式得证。

例4、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 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 行走;乙有一半路程以速度m 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

n 行走。如果n m ≠,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分析: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是S ,甲、乙两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21,t t 。要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只要比较21,t t 的大小就可以了。 解: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是S ,甲、乙两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

时间分别为21,t t ,根据题意有S n t m t =+2211,222t n S m S =+,可得n m S

t +=

21,mn n m S t 2)

(2+=

, 从而mn n m S n m S t t 2)(221+-+=-mn n m n m mn S )(2])(4[2++-=mn

n m n m S )(2)(2

+--

=, 其中n m S ,,都是正数,且n m ≠。于是021<-t t ,即21t t <。 从而知甲比乙首先到达指定地点。

讨论:如果n m =,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三、课堂练习:

1.比较下面各题中两个代数式值的大小:

(1)2x 与12+-x x ;(2)12++x x 与2)1(+x .

2.已知.1≠a 求证:(1);122->a a (2).1122<+a

a

3.若0>≥≥c b a ,求证.)(3c

b a

c b a abc c b a ++≥ 四、课时小结:

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五、课后作业:

课本23页第1、2、3、4题。 六、教学后记:

课题:第02课时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二:

综合法与分析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2、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两种直接证明方法,也是不等式证明中的基本方法。由

于两者在证明思路上存在着明显的互逆性,这里将其放在一起加以认识、学习,以便于对比研究两种思路方法的特点。

所谓综合法,即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或已知的不等式,逐步推导出要证

的不等式。而分析法,则是由结果开始,倒过来寻找原因,直至原因成为明显的或者在已知中。前一种是“由因及果”,后一种是“执果索因”。打一个比方:张三在山里迷了路,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逐步寻找,直至找到他,这是“综合法”;而张三自己找路,直至回到驻地,这是“分析法”。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0,,>c b a ,且不全相等。求证: abc b a c a c b c b a 6)()()(222222>+++++ 分析:用综合法。

例2、设0,0>>b a ,求证.2233ab b a b a +≥+ 证法一 分析法

要证2233ab b a b a +≥+成立.

只需证)())((22b a ab b ab a b a +≥+-+成立,又因0>+b a , 只需证ab b ab a ≥+-22成立,又需证0222≥+-b ab a 成立, 即需证0)(2≥-b a 成立.而0)(2>-b a 显然成立. 由此命题得证。

证法二 综合法

ab b ab a b ab a b a ≥+-?≥+-?≥-22222020)(

注意到0,0>>b a ,即0>+b a ,

由上式即得)())((22b a ab b ab a b a +≥+-+,从而2233ab b a b a +≥+成立。 议一议:根据上面的例证,你能指出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主要特点吗?

例3、已知a ,b ,m 都是正数,并且.b a <求证:.b

a

m b m a >++ (1)

证法一 要证(1),只需证)()(m b a m a b +>+ (2)

要证(2),只需证am bm > (3) 要证(3),只需证a b > (4) 已知(4)成立,所以(1)成立。

上面的证明用的是分析法。下面的证法二采用综合法。 证法二 因为 m a b ,>是正数,所以am bm >

两边同时加上ab 得)()(m b a m a b +>+两边同时除以正数)

(m b b +得(1)。

例4、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横截面是圆的水管比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分析:当水的流速相同时,水管的流量取决于水管横截面面积的大小。设截面的周长为L ,则周长为L 的圆的半径为π2L ,截面积为2

2

???

??ππL ;周长为L 的正方形为4L ,截面积为24??? ??L 。所以本题只需证明2

242??? ??>??? ??L L ππ。 证明:设截面的周长为L ,则截面是圆的水管的截面面积为2

2??

? ??ππL ,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的截面面积为24??? ??L 。只需证明:2

242??? ??>??? ??L L ππ。 为了证明上式成立,只需证明164222L

L >ππ。

两边同乘以正数24L ,得:41

1>π。因此,只需证明π>4。 上式显然成立,所以2

242??

?

??>??? ??L L ππ 。

这就证明了: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横截面是圆的水管比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例5、证明:ca bc ab c b a ++≥++222。

证法一: 因为 ab b a 222≥+ (2) bc c b 222≥+ (3) ca a c 222≥+ (4)

所以三式相加得)(2)(2222ca bc ab c b a ++≥++ (5) 两边同时除以2即得(1)。

证法二:

,0)(2

1

)(21)(21)(222222≥-+-+-=

++-++a c c b b a ca bc ab c b a 所以(1)成立。

例6、证明:.)())((22222bd ac d c b a +≥++ (1)

证明 (1)?0)())((22222≥+-++bd ac d c b a (2)

?0)2(222222222222≥++-+++d b abcd c a d b d a c b c a

(3) ?

022222≥-+abcd d a c b (4) ?

0)(2≥-ad bc (5) (5)显然成立。因此(1)成立。

例7、已知c b a ,,都是正数,求证.3333abc c b a ≥++并指出等号在什么时候成立?

分析:本题可以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公式

))((3222333ca bc ab c b a c b a abc c b a ---++++=-++着手。 证明: abc c b a 3333-++

=))((222ca bc ab c b a c b a ---++++

=].)()())[((2

1

222a c c b b a c b a -+-+-++

由于c b a ,,都是正数,所以

.0>++c b a 而

0)()()(222≥-+-+-a c c b b a ,

可知03333≥-++abc c b a

即abc c b a 3333≥++(等号在c b a ==时成立)

探究:如果将不等式abc c b a 3333≥++中的333,,c b a 分别用c b a ,,来代替,并在两边同除以3,会得到怎样的不等式?并利用得到的结果证明不等式:

27)1)(1)(1(>++++++a c c b b a ,其中c b a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且

1=abc . 三、课堂小结:

解不等式时,在不等式的两边分别作恒等变形,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代数式,移项,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正数或一个正的代数式,得到的不等式都和原来的不等式等价。这些方法,也是利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常常用到的技巧。 四、课堂练习:

1、已知,0>x 求证:.21

≥+

x x 2、已知,,0,0y x y x ≠>>求证.4

11y

x y x +>

+ 3、已知,0>>b a 求证.b a b a ->-

4、已知.0,0>>b a 求证:

(1).4))((11≥++--b a b a (2) .8))()((333322b a b a b a b a ≥+++ 5、已知d c b a ,,,都是正数。求证:

(1)

;2

cd ab d c b a +≥+++ (2).44

abcd d c b a ≥+++ 6、已知c b a ,,都是互不相等的正数,求证.9))((abc ca bc ab c b a >++++

五、课后作业:

课本25页第1、2、3、4题。 六、教学后记:

课题:第03课时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三:

反证法

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过程与方法,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步骤,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教学重点:体会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思路方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教学难点: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所讲的几种方法,属于不等式的直接证法。也就是说,直接从题设出发,经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证明不等式成立。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不等式,有时很难直接入手求证,这时可考虑采用间接证明的方法。所谓间接证明即是指不直接从正面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而是证明它的反论题为假,或转而证明它的等价命题为真,以间接地达到目的。其中,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反证法在于表明:若肯定命题的条件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具体地说,反证法不直接证明命题“若p 则q ”,而是先肯定命题的条件p ,并否定命题的结论q ,然后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而得到矛盾,从而断定原来的结论是正确的。

利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一般有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步 分清欲证不等式所涉及到的条件和结论; 第二步 作出与所证不等式相反的假定;

第三步 从条件和假定出发,应用证确的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结果;

第四步 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作的假定不正确,于是原证不等式成立。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0>>b a ,求证:n

n b a >

(N n ∈且1>n )

例1、设23

3

=+b a ,求证.2≤+b a 证明:假设2>+b a ,则有b a ->2,从而

.

2)1(68126,

61282

233323+-=+->+-+->b b b b a b b b a

因为22)1(62

≥+-b ,所以233>+b a ,这与题设条件23

3=+b a 矛盾,所以,

原不等式2≤+b a 成立。

例2、设二次函数q px x x f ++=2

)(,求证:)3(,)2(,)1(f f f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2

1. 证明:假设)3(,)2(,)1(f f f 都小于

2

1

,则 .2)3()2(2)1(<++f f f (1) 另一方面,由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有

2

)39()24(2)1()3()2(2)1()3()2(2)1(=+++++-++=+-≥++q p q p q p f f f f f f (2)

(1)、(2)两式的结果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原来的结论正确。

注意:诸如本例中的问题,当要证明几个代数式中,至少有一个满足某个不等式时,通常采用反证法进行。

议一议:一般来说,利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的第三步所称的矛盾结果,通常是指所推出的结果与已知公理、定义、定理或已知条件、已证不等式,以及与临时假定矛盾等各种情况。试根据上述两例,讨论寻找矛盾的手段、方法有什么特点?

例3、设0 < a , b , c < 1,求证:(1 - a )b , (1 - b )c , (1 - c )a ,不可能同时大于4

1

证:设(1 - a )b >

41, (1 - b )c >41, (1 - c )a >4

1, 则三式相乘:ab < (1 - a )b ?(1 - b )c ?(1 - c )a <

64

1

① 又∵0 < a , b , c < 1 ∴412)1()1(02

=??

?

???+-≤-

-b b , 4

1

)1(≤-c c 以上三式相乘: (1 - a )a ?(1 - b )b ?(1 - c )c ≤

64

1

与①矛盾∴原式成立 例4、已知a + b + c > 0,ab + bc + ca > 0,abc > 0,求证:a , b , c > 0 证:设a < 0, ∵abc > 0, ∴bc < 0 又由a + b + c > 0, 则b + c = -a > 0

∴ab + bc + ca = a (b + c ) + bc < 0 与题设矛盾 又:若a = 0,则与abc > 0矛盾,

∴必有a > 0

同理可证:b > 0, c > 0 三、课堂练习:

1、利用反证法证明:若已知a ,b ,m 都是正数,并且b a <,则

.b

a

m b m a >++ 2、设0 < a , b , c < 2,求证:(2 - a )c , (2 - b )a , (2 - c )b ,不可能同时大于1 3、若x , y > 0,且x + y >2,则

x

y +1和y x

+1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提示:反设

x

y

+1≥2,y x +1≥2 ∵x , y > 0,可得x + y ≤2 与x + y >2矛盾。

四、课时小结:利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一般有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步 分清欲证不等式所涉及到的条件和结论; 第二步 作出与所证不等式相反的假定;

第三步 从条件和假定出发,应用证确的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结果;

第四步 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作的假定不正确,于是原证不等式成立。 五、课后作业: 课本29页第1、4题。 六、教学后记:

课题:第04课时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四:

放缩法

教学目标:

1.感受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2.探索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理论依据和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证明不等式的两种放缩技巧。

2.体会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时放大或缩小的“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所谓放缩法,即是把要证的不等式一边适当地放大(或缩小),使之得出明显的不等量关系后,再应用不等量大、小的传递性,从而使不等式得到证明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证明不等式中的常用方法,尤其在今后学习高等数学时用处更为广泛。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简单例证体会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 二、典型例题:

例1、若n 是自然数,求证.21

3121112222<++++n

证明:.,,4,3,2,1

11)1(112n k k k k k k =--=-<

∴n n n ?-++?+?+<++++)1(1

3212111113121112222

=)1

11()3121()2111(11n

n --++-+-+

=.212<-n

注意:实际上,我们在证明21

3121112222<++++n 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一

个更强的结论n n

12131

21112222-<++++ ,这恰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放缩法

的基本思想。

例2、求证:.33211

3211211111

证明:由,21

2221132111-=????

得n ????++??+?++ 32113211211111 .3213211211121212121111132<-=--+=++++++<--n n n

例3、若a , b , c , d ∈R +,求证:21<+++++++++++

b d

c c a c b b

d b a a +++++++++++ ∵a , b , c , d ∈R +

∴1=+++++++++++++++>

c b a

d d

b a d

c c a c b a b

d c b a a m 2=+++++++

d d d c c b a b b a a m ∴1 < m < 2 即原式成

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绝对经典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官能团。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 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 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高中英语教案选修7 《Unit 4 Sharing 单元回归评价单》04

人教版Module 7 Unit 4 Sharing 《单元回归—评价单》 课题:Revision 【基础训练】 I. Vocabulary 1._____________(n.)观念;概念2._____________(adj.) 有关的;切题 3._____________(adj.) 遥远的;偏僻的4._____________(vi.& vt.) 调整;(使)适 5._____________(conj.)否则;不然6._____________(n.) 安排;排列 7._____________(vt.& n.) 买;购买8._____________(n.) 周年纪念(日) 9.________(vt.& vi.) (使)发出咔嗒声(n.) 咔嗒声10.________(n.) 安全;保护;保障 11._____________(vi.)参与;参加_____________(n.)参加;参与_____________(n.)参加者12._____________(vt.)捐赠_____________(n.)捐赠,捐款_____________(n.)捐赠者13._____________(adj.)自愿的;志愿的;无偿的___________(n.& vi.)自愿者;志愿者;自愿做……14._____________(vt.)分配;分发_____________(n.)分布状态;分配;分发 15.__________(vi.)工作;运转;(vt.)操作___________(n.)手术;运转_____________(n.)操作人Ⅱ. Phrases 1._____________接收……的信2._____________ 不久前的一天 3._____________ (指河流、井等)干涸4._____________ 适应 5._____________ 诚实的说6._____________ 通过 7.set up _____________ 8.(be) dying to do _____________ 9.dry 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in need ____________________ 11.come across _____________ 12.stick out _____________ III、Sentences 1.The other day I _____ ____ the boys the weekly chemistry experiment ______, before I knew it, the mixture was bubbling over everywhere! 不久前一天,我正在给男孩子们做每周一次的化学实验的表演,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这时混合剂就到处冒泡了! 【仿写】昨晚我正在看电视,这时他来拜访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o be honest,I ________________ I’m making any difference to these boy’s lives at all. 1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3.3《酯》名师教学设计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三节羧酸酯 第二课时酯 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羧酸和酯,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酯是羧酸与醇的衍生物。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课时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第二课时包含酯的结构、性质、存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乙酯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酯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乙酯既是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3.教学重点:酯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的水解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探究酯水解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酯的定义放在乙酸乙酯的结构之后再讲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学习方法的理解 (2)为了突出酯的水解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水解的条件理解和对化学探究实验中固定变量法的应用,添加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让学生感受酯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程度,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对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影响,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酯的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用途。 (2)根据乙酸乙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认识酯的水解反应。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最新高二化学选修4第四章全套教案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4.1 原电池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 +)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 +=Zn 2++H 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氧化)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②满足所有守衡 总反应是:Zn+2H+=Zn2++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选修4-5全套教案.doc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又可得到 定理2(基本不等式):如果a ,b 是正数,那么 a +b 2 ≥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 “=” 号) 证明:∵(a )2+(b )2≥2ab ∴a +b ≥2ab ,即 a +b 2 ≥ab 显然,当且仅当a =b 时,a +b 2 =ab 说明:1)我们称 a +b 2 为a ,b 的算术平均数,称ab 为a ,b 的几何平均数,因而, 此定理又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a 2+b 2 ≥2ab 和a +b 2 ≥ab 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求a ,b 都是实数, 而后者要求a ,b 都是正数. 3)“当且仅当”的含义是充要条件. 4)几何意义. 二、例题讲解: 例1 已知x ,y 都是正数,求证: (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P ; (2)如果和x +y 是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14 S 2 证明:因为x ,y 都是正数,所以 x +y 2 ≥xy (1)积xy 为定值P 时,有 x +y 2 ≥P ∴x +y ≥2P 上式当x =y 时,取“=”号,因此,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P . (2)和x +y 为定值S 时,有xy ≤S 2 ∴xy ≤ 1 4 S 2 上式当x=y 时取“=”号,因此,当x=y 时,积xy 有最大值1 4 S 2. 说明:此例题反映的是利用均值定理求最值的方法,但应注意三个条件: ⅰ)函数式中各项必须都是正数; ⅱ)函数式中含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是常数; ⅲ)等号成立条件必须存在。 例2 :已知a 、b 、c 、d 都是正数,求证: (ab +cd )(ac +bd )≥4abcd 分析:此题要求学生注意与均值不等式定理的“形”上发生联系,从而正确运用,同时加强对均值不等式定理的条件的认识. 证明:由a 、b 、c 、d 都是正数,得

高二英语选修7unit4 sharing reading教案

A Letter Home 知识目标 1. Make the students know about basic information of PNG. 2. Establish the consciousness of helping others 能力目标 1.Let the students talk about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photos. 2. 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情感目标 1. Arouse stud ents’ great interest in being a volunteer. 2. Develop student’ sense of cooperation learning. 教学重点: 1.Talk about Jo’s experience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useful expressions. 2.Get students to know the customs and lives of the poeple in Tombe’s village. 3.Get students to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教学难点: 1.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2.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to talk about being a volunte. 教学过程: stepⅠ Greetings & Lead-in 1.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 2.A sketch played by students. StepⅡ Warming up 1. Ask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and then make a definition of volunteer Have you ever helped your parents, or other relatives, or your friends? Have you ever helped people in your community or people outside your community? 2. Show some pictures and let the students speak out what the volunteers are doing. StepⅢ Pre-reading 1. Introduce Papua New Guinea (PNG) 2. Look at the photos from Jo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was Jo’s job in PNG? 2) What kind of students ware in her class? Boys, girls, or both?

化学选修3教案

化学选修3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 电子排布式表示常 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 定条件下会发生跃 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 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 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 的结构,从构造原理 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 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 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 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 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 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 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 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 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 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 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 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a. 原子符号: zx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 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 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第一周期 2 2 第二周期 810 第三周期 8 18 第四周期 18 36 第五周期 18 54 第六周期32 86第七周期 26118 a 表示;副族用 b 表示。 8、9、10纵行 罗马数字:i iiiii ivv vi vii viii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 高正化合价数 (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族:碱金属第Ⅰia族:碱土金属②第 Ⅶa 族:卤族元素 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 3、有关概念: (1)质量数: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第一讲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能力与与方法: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 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 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 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高二英语选修7 Unit5教案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 I.单元教学目标

III. 教材分析与教材重组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travelling abroad为话题,旨在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在国外旅行或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学会怎样去解决问题和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学会表达和支持个人观点,能用所学的有关travelling abroad的词汇描述在国外居住生活的情况,在国外旅游时能根据所给的信息选择恰当的旅游线路,能推测什么事情可能会发生,哪种情况不会发生,会正确使用非限制性定于从句。 1.1W ARMING UP 提供了四个有关旅行的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讨论在国外居住或旅行会遇到什么问题,并且该如何来解决这 些问题。 1.2 PRE-READING是READING的热身活动。提供了两个问题,它要求采用与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谈论在国外学习的利与弊,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READING是一篇介绍中国女孩谢蕾在伦敦学习的情况。使学生对比在国内学习与在国外学习的不同。Try to understand some of the benefits and difficulties she has in London. 1.4 COMPREHENDING 练习1通过四个问题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细节的理解。 练习2以图表的形式来分析在国外学习的利与弊。 练习3设置了五个讨论题,通过这些话题的谈论,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激活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 练习4是概括能力训练题,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1.5 LEARNING ABOUT LANGUAGE分词汇和语法两部分。其中,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是训练学生在语境中掌握词汇的能力,帮助学生加强动词变化形式的意识。Revising useful structures 是关于非限制性定于从句,旨在训练学生对定语从句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并通过语法练习加以巩固。 1.8 USING LANGUAGE中的第一部分Listening要求学生先根据秘鲁的地图谈论有关秘鲁这个国家的一些情况, 然后完成三个相应的任务型练习。首先是要求学生在听第一遍时能完成听力练习1的任务,即:选择那些是Lia喜欢做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全册教案word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 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价值 观 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 )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 )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

鲁科版化学选修五 有机化学 全册教案

第1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烃 【课时安排】共8课时 第一节:3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3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学 【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教材是学生在学完《化学2(必修)》中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向他们展示有机化学发展历程、研究领域;系统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本节还介绍了许多有机化学的概念,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官能团、同系物等,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化学课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 (1)知道有机化学的发展,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领域。 (2)掌握有机物的三种分类方法,建立烃和烃的衍生物的分类框架。 (3)理解同系物和官能团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方法的研究,能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类。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有机化学发展史的教育,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有机化学世界的奇妙与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后续的新、相关内容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是有机物的分类。难点是官能团的认识几同系物的判断。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机物的分类 【问】同分异构体的种类我们已经学过,那么分子式为C3H8O的有机物有几种可能的同分异构体?写出结构简式。 CH3CH2CH2OH CH3OCH2CH3CH3CHCH3 其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有哪些?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答】结构中有(醇)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 由此,我们知道,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主要跟它所具有的基团的性质有关。 我们把这种反映一类有机物共同特性的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问】你知道还有哪些官能团呢?它们存在于哪些物质当中? 【学生举例】—COOH 羧酸中存在

部编版高中数学高考数学选修4-4全套精品教案

部编版高中数学高考数学选修4-4 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讲坐标系 课题: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2.掌握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 中的位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 确的背景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 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2、 确定点的位置就是求出这个点在设定的坐标系中的坐标 四、数学运用 例1 选择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的顶点。 变式训练 如何通过它们到点O 的距离以及它们相对于点O 的方位来刻画,即用”距离和方向”确定点的位置 例2 已知B 村位于A 村的正西方1公里处,原计划经过B 村沿着北偏东600的方向设一条地下管线m.但在A 村的西北方向400米出,发现一古代文物遗址W.根据初步勘探的结果,文物管理部门将遗址W 周围100米范围划为禁区.试问:埋设地下管线m 的计划需要修改吗? 变式训练 1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A 处听到爆炸的时间比在B 处晚2s,已知A 、B 两地相距800米,并且此时的声速为340m/s,求曲线的方程 2在面积为1的PMN ?中,2tan ,2 1 tan -=∠=∠MNP PMN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以M ,N 为焦点并过点P 的椭圆方程

人教版选修7unit4SharingP1教学设计

Unit 4 Sharing

Part 1 Teaching Design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Period 1 A sample lesson plan for reading (ALETTER HOME) Introduction In this period, after the warming up, students will first be guided to pre-read the textby getting to know about a place called Papua New Guinea. Then they shall read the text for forms and copy expressions. Writing a letter of your own comes before reading the text once again for the type of writing and summary of A LETTER HOME. The class shall end by students reading more on voluntary work. Objective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ext’s forms and contentsandlearn about sharing To help students communicate on the topic in focus with the words, expressions and structures learned in this unit Focus

高中新人教高中化学选修五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新人教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1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环戊烷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可以分为以下12种类型: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⑥

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 、O N 、P 、S 、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 链状化合物 脂肪 环状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 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正丁烷 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环戊烷 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 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CH 3CH 2CH 2CH 3CH 3CH 2CH 2CH 2OH OH

高二化学选修4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二化学选修4教学反思与总结高中化学选修共三册,高二两学期学完两册。其教学特点介于讲练与讲读之间。因此,从形式到内容,从知识到技能,从态度情感到价值观,从试验到推理,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环节把握到测验考试反馈都需要全方位的计划安排。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及学科特点,遵循教育规律,贯彻教学原则,把实验教学与理论讲解并用,把思想教育与技能提高结合,知识构建与生活实际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具体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理解、逻辑推理、思维创新、自学能力等。 一、深挖教材,注重课标。 认真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新课程下的化学高考做准备。 二、摸清情况,因材施教。 我带高二理科班,从成绩上看,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我在教学中将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注重师生情感互动,先获得学生的信任,最后形成一条感情的链条,紧紧把师生连接起来,也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提高学习效率打下感情基础。 三、紧扣课标,认真备课。 按照高中教育特点、教育规律、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对《化学选修4》教学内容(实验、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归纳与整理、习题、复习题、附录等)、《化学实验教学指导必修4》、《资源与学案》的难广度,注重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搞好板书设计为上课做到必要准备。 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新课标: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

高中英语选修七教案:Unit4+Sharing+warming+up+

Unit 4 Sharing Period 1 warming up 教案 I.Teaching aims: ? 1. Guess what is “sharing”. ? 2.Give the defination of “volunteer”. ? 3.Enable the ss to do something for others. ? 4.Describe something about the ten photos. II.Procedures: Step1. Thingking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sharing? Sharing is smiling.Sharing is helping.Sharing is enjoying.Sharing is understanding. Sharing is perfecting Share: to have, use ,pay, or take part in something with others among a group rather than singly. 1. Children should be told to share their toys. 2. We share the cost of the meal. 3. We all shar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se terrible events. 4. It’s always better to share your worries and problems. Step2. Free talk: Have you ever helped others? What did you do to help your parents? Or other relatives? Or your friends? Or people in your community? Or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 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 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