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专题阅读一(1)

泰山博文中学学生课堂学习设计

学科:语文年级:初四设计人:景英时间: 9月2日

课题:议论文专题阅读(一)

学习目标:

1 明确什么是论点及找出论点的方法,明确议论文阅读中论点的考点设置及答题技巧。

2 学以致用,提高议论文阅读与欣赏水平,增强信心。

一自学指导:

考点一、明确中心论点

方法指导: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的观点、态度,是一个表明是非态度的肯定陈述句。通常不用比喻、否定、反问、设问、疑问等句式。

怎样准确找出中心论点呢?

1.位置法(1)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

①题目是一句话的即为观点。题目是中心论点有这样两个原则:a.该题目必须为肯定句;b.该题目必须为判断句。

②有的题目是由并列短语构成的,论点则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是什么?”文中回答二者关系的句子便是论点。(思考格式:标题+“的关系是什么”)

③有的题目是由偏正短语构成的,在题目上加“是什么”,文中回答的句子便是论点。如“成功的秘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思考格式:标题+

“是什么”)

(2)从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

论点在文章开头点出的,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论点在文章结尾点明的,大多有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

(3)看中间,提炼论点

有的文章在中间提出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开篇先引用《礼记》《老子》中的“敬业乐群”“安其居、乐其业“,然后才引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通过论据反推论点

分析论据,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看它证明什么问题,肯定什么,支持什么,即可得出文章的论点。

3.摘录法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如:《怀疑与学问》中: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分论点一: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分论点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要明确: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4.辨思路

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即提出论述的对象,“分析问题”即对论述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论证,“解决问题”即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中心论点。由此可见,通过对议论文写作思路的分析,往往也能找到中心论点的“踪迹”。

5.识结构

文章内容的不同,议论对象的不同,都会导致文章结构的变化。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有“层进式”“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等。一般说,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往往最后提出中心论点;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常常在总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对照式的论证结构,中心论点经常在对照两方面的突出方面。

6.认要素

这里所说的“要素”,指的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与论证。通常情况下,论据不是论点,可以排除;论证不是论点,也可以排除;剩下的句子,如果是被全文证明、阐述的,那就是论点。

注意:分清论题和论点:

论题:作者要议论的现象、问题、事实,没有任何褒贬感情倾向。它规定和限制了文章的论述范围和重点,不表明是否正确。

论点:作者的观点,有明确的褒贬感情倾向,即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判,论

点中一定含有主语、谓语。

二对应训练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①“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也表明,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②屠呦呦就是用心专一的典型。55年里,除了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无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 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

中,历经 380 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 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的钱伟长,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他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研究。终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获得重要成就,被人称为“万能科学家”。屠呦呦、钱伟长的事业轨迹似乎在提醒人们:获得成功的途径,唯有专一。

③反之,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一治国,痴迷木匠,虽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位著名的骨科专家,担任医院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不专一于“正业”,热衷搞房地产开发,虽然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拓展,但诊断、医疗的服务质量却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医疗事故频发,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专一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误人误己《有一种精神叫专一》阅读附答案《有一种精神叫专一》阅读附答案。

④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追逐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步入歧途。

⑤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选文的第②、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下列四句名言中,能够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2分)

A.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B.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C.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梁启超

D.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杨绛

4.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2分) 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评分标准:2分。回答“获得成功的途径,唯有专一”给1分。

2.(4分)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具体典型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这一中心论点。评分标准:4分。论证方法2分,作用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3 C 4.(3分)阐述“专一”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并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结论。评分标准:3分

人生有四“得”

(1)易中天教授在著作《闲话中国人》中谈到,人生四“得”: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2)沉得住气。人生在世,须有一口气在。不管这属于志气、勇气、才气甚至傲气,总之,你要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得住气,是事业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需要韬光养晦,需要高瞻远瞩,才能有所作为。有的人沉不住,特别是在面对挫折遭遇逆境的时候,他们常常消极颓废,心灰意冷;在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候,他们往往趾高气扬,骄横自大。因为沉不住气,在人生的低谷,他们怨天尤人,诅咒命运的不公;在人生的高峰,他们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其实,很多时候,人生只是大海上的一只小船,在狂风巨浪中沉得住气,才能扬帆远航,笑傲江湖。如果沉不住气而害怕茫茫无际的大海,要么是畏缩不前,要么有颠覆的危险。

(3)变得了脸。作为一个人还要变得了脸。红脸也好,白脸或黑脸也罢,都是人生不同的角色。当然,变脸不是圆滑世故,不是趋炎附势,不是见风使舵。它是积极处世的最好诠释:可能心情不好,你对下属进行了一番责备,后来你发现错怪了他人,那么这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赶快变“脸”,挽回自己造成的不好影响;因为信口开河,你捕风捉影地乱发议论,伤害了你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当你明白事实真相,你也必须变“脸”,承认错误,弥补因你的口无遮拦造成的人际裂缝。学会变脸,才能够化劣势为优势,最后成就大事。变得了脸,是胸怀大度的表现,是人生智慧的象征。

(4)弯得下腰。弯得下腰,告诉我们要处世低调,要学会忍耐。宁折不弯,固然值得赞美,但它粉身碎骨的结果却令人叹息,那么,既保全了自己,又有策略地坚持不更应该提倡吗?弯腰是一种姿态,是为了更好地挺起自己的脊梁;弯腰是一种风范,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韩信选择弯腰,因而成就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司马迁选择弯腰,因而书写流传青史的绝唱。青松因弯腰而坚强美丽,稻谷因弯腰而成熟厚重。弯得下腰,才可能写出诗情画意的人生篇章。

(5)抬得起头。抬得起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烈情怀,也是君子心底坦荡荡的优雅自信。人生天地间,当活得豪迈,活得潇洒,昂首挺胸,显出一股压不倒摧不垮的正气,展示豁达宽广的胸怀。有不少人活得窝囊,活得自卑:事业失败,失去了奋发上进的勇气;家庭不幸,开始游戏人生;偶尔失足,自暴自弃。人生,不应畏惧暂时的失意,更不应丢弃可贵的自尊。“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凤凰涅盘,方见美丽。

(6)人生有四得,生活从此不同,滋味绵长,而又斑斓多彩。

5.写出本文的观点,并且说明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5分)

5. ①人生有四得(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②直接引用易中天书中的话提出观点,1分。

6文章论证严密,说理充分。请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这段主要运用哪两种论证方法?证明了怎样的观点?

6.【解析】此题考查对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判断及作用分析。其作用就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注意答直接证明的观点。

答案:道理论证和反证法。证明了人生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胸和度量,要沉得住气的观点。

8仿照第四段划线句子,再为作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8.【解析】此题考查对事实论据的仿写和分析能力。仿写时要注意句式结构,且能证明作者的观点“处事低调、学会忍耐、成就大事”。

答案(示例):宋濂选择弯腰,谦恭地向各位前辈请教,因而成为博学大师。这一事实论据证明了“处世低调、学会忍耐、成就大事业”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9.读完本文第3段后,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自己的人生启示谈谈(4分)

9.示例:人生要“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就是说,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度量,要有承认并改正错误、主动向他人道歉的修养,要有能屈能伸、低调忍耐的心理品质,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乐观的自信。做到这四点,我们的人生才能不留下遗憾,才能精彩

阅读《淡定是做人的需求》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淡定是做人的需求

①在生活中,人们时时都在为理想、信念、追求、欲望、诱惑所累。有时会荡气回肠,有时会黯然失色,有时会乐不思蜀,有时会遍体鳞伤。然而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为之奋不顾身的寥寥无几,总是在

“芝麻、玉米、西瓜”之间犹豫、徘徊、旋转。“捡芝麻丢西瓜”的事时有发生,“狗熊掰玉米”之态常常存在,什么原因?无外乎是人生缺少一份淡定与洒脱。

②淡定是一种顿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事事春风得意,那必然不是生活而是白日做梦。试想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有多少能够如愿?人生的痛苦,“得不到的东西想要,得到后觉得不过如此,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有多少在生活中上演?人生就如一杯清茶,淡定之人才能品出其中的青甜香郁。人生千回百转,蓦然发现,独抱荒凉,倚水清歌,反倒是一种淡雅与真谛。

③淡定是一种坦然。世间追逐名利,总只是来回转手的戏法,楼兰古城的繁荣那只是从前,海滨的渔村而今成为现代化城市。尘世纷繁的浮扰,缺少的是坚守与淡定,只有淡定,才能认清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只有淡定才能抵制繁杂的诱惑与邪念。人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个是苍鹰,一个是蜗牛。苍鹰之所以能够到达是因为它有傲人的翅膀,而蜗牛没有翅膀却能登顶因为它有一种淡定与宁静。“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下云卷云舒”,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④淡定是一种精神。灯红酒绿的绚烂让人们遗忘了返璞归真的宁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良言,依然是黄钟大吕,警示后人。

⑤心中与世俱来的那方净土却被外界的喧嚣所淹没,今天所在乎的名利在时间面前都是过眼烟云,放不下,便痛苦,放下了,便释然。一位诗人说过:“只要梦想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如果能找回心中的那份淡定,便找到了人生的姿态,一种精神的皈依,一种价值的高度。

小题1:文章第①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小题3:第⑤段画线句子不能证明论点,请你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能。本段文字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起,从反面举例论证,证明中心论点“淡定是做人的需求”;(1分)引出议论的话题;(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小题2: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2分)证明了“淡定是一种坦然”的观点。(2分)

小题3:第⑤段画线句子强调的是“只要梦想还在”,突出的是理想、目标的重要性。(2分)而全文和本段文字都强调的是“淡定”的重要性,所以这里的引用不能证明论点。(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议论文特殊语句和语段的作用的答题方法: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出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能够提炼和总结分论点。这里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相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

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2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

你的说明:

答案:

21.人们相互理解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22. 首先提出分论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并对其进行解释;接着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最后通过举反例论证证明人们互相理解,社会才会和谐的观点。

23. 你的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更好地运用于当下社会生活。

你的说明:当下社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常被别人忽略,例如我们都不愿被噪咅打扰,那我们就不要制造噪音去打扰他人。所以,我们需要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好地应用于当下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