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1β在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白介素-1β在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白介素-1β在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第22卷 第3期2010年3月

Vol. 22, No. 3

Mar., 2010

文章编号 :1004-0374(2010)03-0291-05

收稿日期:2009-07-27;修回日期:2009-09-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985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0710005 ); 福建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项目(2008100238)*通讯作者:E-mail:jiangsir001@https://www.360docs.net/doc/d811174135.html,

白介素-1β在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张文华1,江剑平*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省发育和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108)

摘要:促炎细胞因子在许多病理状态下,如炎症、神经系统损伤、癌症等, 对疼痛和痛觉过敏的发生

和维持有重要作用。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促炎细胞因子有IL-1β、IL-6、TNF-α, 该文就IL-1β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外周、中枢机制作一综述。关键词:白介素-1β;炎性痛;痛觉过敏中图分类号: R965; Q426 文献标识码: A

Roles and mechanisms of interleukin-1β during inflammatory pain

ZHANG Wen-hua, JIANG Jian-ping*

(Key Laboratory of Developmental and Neurological Biology of Fujian Provinc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duce or facilitate pain and hyperalgesia in the presence of inflammation, injury to the nervous system or cancer. At present, generally accept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re IL-1β, IL-6, TNF-α. This review outlines the recent findings of IL-1β in inflammatory pain and its possible peripheral and central mechanisms for the effects of IL-1β in nociceptive transmission.

Key words: interleukin-1β; i nflammatory pain ;hyperalgesia

1 白介素-1的成员与受体

细胞因子是指由免疫细胞(如T 细胞、B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如表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后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或多肽的总称,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等。1979年的第二届淋巴因子国际会议,把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细胞因子正式命名为IL,并以阿拉伯数字排列,如IL-1、IL-2等。后来发现IL 亦可由其他细胞产生,也可作用于其他细胞。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是体内作用最强的炎症介质之一,相对分子质量约17 000,由15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IL-1家族是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大家族,包括:白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 )、IL-18、IL-33等,其中前三者是IL-1基因家族的主要成员,

它们源于不同的基因,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经由不同方式产生并发挥作用。细胞内产生的I L -1β以前体形式存在,须经I L -1β转化酶(caspase-1/ICE,一种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剪切成成熟型IL-1β并分泌至细胞外,成熟型IL-1β是执

行IL-1β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形式。IL-1β是IL-1的主要分泌形式[1],是一种调节蛋白,在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白介素-1受体(interleukin-1 receptors,IL-IR) 有两种形式:I型受体(IL-IRI)和II型受体(IL-IRII)。IL-IRI在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小型神经元中都有表达[2]。一般认为:IL-1α和IL-1β都通过结合IL-IRI发挥作用[3], IL-IRI

292生命科学第22卷

介导了IL-1β所有已知的生物学功能[4]。IL-1ra是一种理想的特异性、竞争性IL-1拮抗剂,它能以很高的亲和力与IL-1α和IL-1β竞争结合IL-IRI, 从而消除或减轻IL-1在机体的作用,影响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

2 IL-1β在炎性痛中的作用

I L-1β可由多种细胞分泌合成,如角质化细胞、成纤维细胞、滑膜细胞、内皮细胞、神经元细胞、多种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各种神经胶质细胞(如施万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5],其中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被认为是IL-1β最主要的来源[6]。在生理条件下,IL-1β的含量非常低,但是在许多疾病状态下,它的含量就会增加[7],如类风湿性关节炎[8]、神经变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和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9]等都与IL-1β的上调有着密切的关系。IL-1β作为一种致炎细胞因子,在炎性疼痛中主要介导炎性痛敏。近年来,IL-1β在中枢和外周的促炎性疼痛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Ferreira等[10]在1988年,首次把IL-1β定义为炎性痛觉过敏因子,引发了人们对细胞因子在炎症和痛觉过敏中所发挥作用的兴趣。IL-1β在痛觉过敏产生中所发挥的作用,很多资料都直接来源于外周或者中枢注射IL-1β的实验:外周组织注射IL-1β会诱发机械和热痛觉过敏[5],如在SD大鼠坐骨神经内注入IL-1β,会诱发热痛觉过敏[11]; 小鼠鞘内注射IL-1β会产生疼痛行为[12];正常大鼠鞘内注射IL-1β诱发机械痛觉过敏[13]和热痛觉过敏[14,15],阻断脑脊液中IL-1β的增加会减轻痛觉过敏[16]。这些实验说明,IL-1β是一个强有力的机械和热痛觉过敏诱发因子,但也有学者提出相反意见,正常大鼠鞘内注射IL-1β对热刺激引发的缩脚潜伏期没有任何影响[17]。

在炎性疼痛动物模型中,脚底注射炎性因子伴随着炎症组织和脊髓中IL-1β及其他细胞因子浓度的升高,会诱发机械和热痛觉过敏。在完全弗氏佐剂炎性模型(CFA模型)中,炎症组织IL-1β浓度升高了8~9倍, 脊髓中的IL-1β浓度也显著升高,全身性给予白介素受体阻滞药——阿那白滞素减轻了炎症性痛觉过敏[18]。Samad等[16]脚底注射CFA诱发炎症,发现不仅脚底中IL-1β含量升高,脑脊液中IL-1β含量也升高,从不能被检测到增加到50 pg/mL,鞘内注射IL-1β受体拮抗剂能减轻CFA诱发的外周炎症。Zhang等[19]也发现,CF A炎症模型中,同侧脊髓中的IL-1β含量显著增加,鞘内注射IL-1r a减轻了脚底的炎症性痛觉过敏。S D大鼠脚底注射福尔马林发现注射部位的IL-1β显著增高[20],脊髓内给予IL-1抑制剂阻断了福尔马林诱导的伤害行为,暗示着在这一疼痛模型中IL-1β能够诱发痛觉过敏[21]。以上这些都说明,IL-1β参与了从外周炎症部位到脊髓的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加工过程并且加剧了炎症诱导的痛觉过敏,扩大了炎症反应。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意见,角叉菜胶致炎后,鞘内注射IL-1β起抗伤害作用[17]。

炎性痛是指由创伤、感染等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它的主要特征是受损组织对热刺激和机械刺激的敏感性增加。组织损伤后,会释放各种炎症因子,包括:缓激肽、蛋白酶、组胺、5-羟色胺、NO(nitric oxide)、类前列腺素、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和ATP等[22],导致受损神经末梢兴奋或者敏化,诱发疼痛和痛觉过敏并且维持其发展。以上研究表明:IL-1β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组织受损后,它在炎症部位及脊髓水平的浓度都会升高,而且还能诱导其他促炎因子的释放,促进、维持炎症反应,引发炎性痛。

另外, 也有研究发现,IL-1β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5]。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中,脊髓的IL-1β含量会增加[23]。在CCI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 模型的结扎侧,7 d后脊髓和DRG中IL-1β的含量都会增加[15]。在小鼠CCI模型中,IL-1β受体的中和抗体能减轻疼痛行为[24]。IL-1β在癌症性痛觉过敏的发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如在鼠类的骨癌疼痛模型中,骨癌组织和脊髓中IL-1β的含量都会增加,给予IL-1受体拮抗剂后减轻了骨癌所引发的痛觉过敏[18]。

3 IL-1β在炎性痛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3.1 IL-1β在炎性痛中的外周作用机制

IL-1β促炎作用的一个可能机制是通过复杂的信号级联放大效应诱导其他伤害性分子的释放,与其一同作用,促进炎症发生。角叉菜胶诱发炎症后,炎症组织中TNF-α、IL-1β和 CINC-1(chemokine-induced neutrophil chemoattractant-1, CINC-1)的浓度都升高[25],研究显示:角叉菜胶以级联的形式诱导促炎因子的释放[26],TNF-α触发IL-1β和CINC-1的

293第3期张文华,等:白介素-1β在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释放[27, 28],IL-1β和CINC-1最后各自诱导前列腺素和组胺的的合成,引发炎症[27],即IL-1β和其他促炎因子、炎性因子协同作用,最终引发炎症。另外,IL-1β产生疼痛的效果还可以通过神经生长因子来调节,它能上调炎症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来诱发痛觉过敏反应[29],且不仅IL-1β的阻断分子或者抗血清能阻断IL-1β诱发的疼痛,神经生长因子的阻断分子和抗血清也能阻断IL-1β产生的疼痛[30]。

IL-1β作用的另一个可能机制是直接作用于伤害感受器。在周围神经中,D R G神经元及施万细胞都发现有IL-1β[31]。另外,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原位杂交显示,DRG中有IL-1RI mRNA的表达[32]。IL-1β可通过神经元受体T R P V1、G A B A、N M D A等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33]。在机体内,IL-1β可以在1 min内使伤害性纤维兴奋[34],体外制备好的皮肤神经短时间暴露于IL-1β中,会促进热刺激引起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35],这些都暗示着IL-1β有一个更直接的作用。

3.2 在脊髓水平IL-1β参与炎性痛调节的可能机制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 (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在脊髓后角浅层参与伤害性信息的处理和传递过程,还能诱发和维持疼痛状态下的中枢敏化[36]。NMDAR是由NR1和NR2或NR3组成的异聚体,其中N R1是 N M D A R最重要的必需亚基,它在炎性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磷酸化调节着NMDAR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活性[37],NR2和NR3则修饰了整个受体的功能特性。还有研究表明: NR1的磷酸化与疼痛行为的出现具有相关性[38]。脊髓背角和脑中存在IL-1β的受体[16,19]。免疫双标证明IL-1RI 和 NR1共存于脊髓神经元中[19]。在脚底注射CFA诱发炎症性痛觉过敏后,脊髓内给予IL-1ra,发现IL-1ra通过阻止NMDAR亚基NR1的磷酸化减轻了外周的炎症性痛觉过敏[19]。这与前人的研究相一致,IL-1ra能够抑制炎症性痛觉过敏和炎症所诱导的N M D A R的磷酸化,而N M D A R的磷酸化与组织和神经的疼痛敏感性相关[5]。这些表明:脊髓中上调的IL-1β通过磷酸化NMDAR参与脊髓水平的伤害信息的传递和加工过程,使脊髓中伤害感受过程易化,促进炎症引起的痛觉过敏。

环氧化酶(cydooxygenase, COX)是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PGs)合成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限速酶,它有3种同工酶,分别为 COX-1、COX-2、COX-3。

COX-2为诱导型酶,正常情况下在细胞中的含量非常少,但可被炎症刺激和细胞因子等诱导表达,催化PGs的合成。PGs既是炎症介质,也是一类重要的疼痛介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COX-2诱导产生的类前列腺素通过易化伤害纤维释放递质或者直接激活脊髓背角神经元类前列腺素受体来促进外周炎症性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16]。PG E

2

在中枢发挥作用时,能促进热痛觉过敏和机械异常性疼痛的发展

[39],并且在伤害性信息的处理过程中,PGE

2

在脊髓水平的浓度通常被作为判断中枢致敏的标志[40]。研究发现CFA诱发炎症后,脑脊液中IL-1β浓度显著升高,且能通过诱导COX-2的表达上调使中枢的

PGE

2

增加,促进炎性疼痛的超敏反应[16]。在福尔马林模型中也发现:外周炎症能上调IL-1β对脊髓

水平PGE

2

的诱导功能,促进福尔马林诱导的中枢敏感化,且IL-1β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介导COX-2的活性来实现的[41]。这些资料表明:外周炎症后,中

枢中上调的IL-1β能通过COX-2/ PGE

2

通路促进痛觉过敏的发展。另外,还有研究发现,鞘内注射IL-1β通过激活脊髓的iNOS-NO级联 (the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nitric oxide)来诱发热痛觉过敏[14]。

4 小结

炎性疼痛及其诱发的痛觉过敏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炎性反应过程中IL-1β是一个重要的介质,在疼痛的机制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外周组织,IL-1β的释放能使伤害信息的传入敏化并且诱发炎症及机械和热痛觉过敏,使对感觉刺激的行为反应受到影响;在脊髓水平,IL-1β的释放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调节疼痛,这可能是慢性疼痛长期持续的原因之一。即IL-1β不仅在外周神经系统参与痛觉传导通路的调制,而且还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过程,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发挥着调制疼痛的作用。

总之,IL-1β在不同水平参与着炎症过程,弄清IL-1β的作用机制可以为炎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一个新渠道。迄今为止,对于IL-1β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许多方面仍然不是很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新研究方法的出现,以及通过多学科协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研究,人们将彻底认识其确切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并由此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新一代疼

294生命科学第22卷

痛治疗药物和手段。

[参 考 文 献]

[1]Leon LR. Cytokine regulation of fever: studies using gene

knockout mice. J Appl Physiol, 2002, 92(6): 2648-55 [2]Obreja O, Rathee PK, Lips KS, et al. IL-1βpotentiates heat-

activated currents in rat sensory neurons: involvement of IL-1RI, tyrosine kinase, and protein kinase C. FASEB J, 2002, 16(12): 1497-503

[3]Dinarello CA. Interleukin-1. 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

1997, 8 (4): 253-65

[4]Subramaniam S, Stansberg C, Cunningham C. The interleukin

1 receptor family. Dev Comp Immunol, 2004, 28(5): 415-

28

[5]Ren K, Torres R. Role of interleukin-1βduring pain and

inflammation. Brain Res Rev, 2009, 60(1): 57-64

[6]Touzani O, Boutin H, Chuquet J, et al. Potential mecha-

nisms of interleukin-1 involvement in cerebral ischaemia. J Neuroimmunol, 1999, 100(1-2): 203-15

[7]Kimya Y, Akdis C, Cengiz C, et al. Plasma interleukin-1β

interleukin-and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 levels in pre-eclampsia.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1997, 73

(1): 17-21

[8]Burger D, Dayer JM, Palmer G, et al. Is IL-1αgood thera-

peutic target in the treatment of arthritis?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06, 20(5): 879-96

[9]Braddock M, Quinn A. Targeting IL-1 in inflammatory

disease: new o pportunities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N at Rev Drug Discov, 2004, 3(4): 330-9

[10]Ferreira SH, Lorenzetti BB, Bristow AF, et al. Interleukin-1

as a potent hyperalgesic agent antagonized by a tripeptide analogue. Nature, 1988, 334(6184): 698-700

[11]Zelenka M, Schafers M, Sommer C. Intraneural injection of

interleukin-1β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to rat sciatic nerve at physiological doses induces signs of neuropathic pain. Pain, 2005, 116(3): 257-63

[12]Tadano T, Namioka M, Nakagawasai O, et al. Induction of

nociceptive r esponses b y i ntrathecal i njection o f i nterleukin-1 in mice. Life Sci, 1999, 65(3): 255-61

[13]Reeve AJ, Patel S, Fox A, et al. Intrathecally administered

endotoxin or cytokines produce allodynia, hyperalgesia and changes in spinal cord neuronal responses to nociceptive stimuli in the rat. Eur J Pain, 2000, 4(3): 247-57

[14]Sung CS, Wen ZH, Chang WK, et al. Intrathecal interleukin-1

administration induces thermal hyperalgesia by activating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expression in the rat spinal cord. Brain Res, 2004, 1015(1-2): 145-53

[15]Mika J, Korostynski M, Kaminska D, et al. Interleukin-1 α

has antiallodynic and antihyperalgesic a ctivities in a r at neu-ropathic pain model. Pain, 2008, 138(3): 587-97

[16]Samad TA, Moore KA, Sapirstein A, et al. Interleukin-1β-

mediated induction of Cox-2 in the CNS contributes to in-flammatory pain hypersensitivity. Nature, 2001, 410(6827): 471-5

[17]Souter AJ, Garry MG, Tanelian DL. Spinal interleukin-1β

reduces inflammatory pain. Pain, 2000, 86(1-2): 63-8[18]Baamonde A, Curto-Reyes V, Juarez L, et al. Antihy-

peralgesic effects induced by the IL-1 receptor antagonist anakinra and increased IL-1βlevels in inflamed and osteosa-rcoma-bearing mice. Life Sci, 2007, 81(8): 673-82

[19]Zhang RX, Li AH, Liu B, et al. IL-1r a alleviates inflamma-

tory hyperalgesia through preventing phosphorylation of NMDA receptor NR-1 subunit in rats. Pain, 2008, 135(3): 232-9

[20]Sweitzer SM, Colburn RW, Rutkowski M, et al. Acute pe-

ripheral inflammation induces moderate glial activation and spinal IL-1βexpression that correlates with pain behavior in the rat. Brain Res, 1999, 829(1-2): 209-21

[21]Watkins LR, Martin D, Ulrich P, et al. Evidence for the

involvement of spinal cord glia in subcutaneous formalin induced hyperalgesia in the rat. Pain, 1997, 71(3): 225-35 [22]Haddad JJ. On the enigma of pain and hyperalgesia: a mo-

lecular perspective.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7, 353(2): 217-24

[23]DeLeo JA, Colburn RW, Rickman AJ. Cytokine and growth

factor immunohistochemical spinal profiles in two animal models of mononeuropathy. Brain Res, 1997, 759(1): 50-7 [24]Sommer C, Petrausch S, Lindenlaub T, et al.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interleukin 1-receptor reduce pain associated behavior in mice with experimental neuropathy. Neurosci Lett, 1999, 270(1): 25-8

[25]Oliveira MCG, Pelegrini-da-Silva A, Tambeli CH, et al. Pe-

riphe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essential role of P2X3, 2/3 recep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ory hyperalgesia.

Pain, 2009, 141(1-2): 127-34

[26]Cunha FQ, Poole S, Lorenzetti BB, et al. The pivotal role of

tumour necrosis factor α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ory hyperalgesia. Br J Pharmacol, 1992, 107(3): 660-4

[27]Ferreira SH, Lorenzetti BB, Cunha FQ, et al. Bradykinin

release of TNF-α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ory hyperalgesia. Agents Actions, 1993, 38 Spec No: C7-9

[28]Ferreira SH, Lorenzetti BB, Poole S. Bradykinin initiates

cytokine-mediated inflammatory hyperalgesia. Br J Pharmacol, 1993, 110(3): 1227-31

[29]Safieh-Garabedian B, Kanaan SA, Jalakhian RH, et al. In-

volvement of interleukin-1 β, nerve growth factor, and pros-taglandin-E2 in the hyperalgesia induced by intraplantar in-jections of low doses of thymulin. Brain Behav Immun, 1997, 11(3): 185-200

[30]McMahon SB, Cafferty WB, Marchand F. Immune and

glial cell factors as pain mediators and modulators. Exp Neurol, 2005, 192(2): 444-62

[31]Sommer C, Kress M. Recent findings on how proin-

flammatory cytokines cause pain: peripheral mechanisms in inflammatory and neuropathic hyperalgesia. Neurosci Lett, 2004, 361(1-3): 184-7

[32]Copray JC, Mantingh I, Brouwer N, et al.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 βin rat dorsal root ganglia. J Neuroimmunol, 2001, 118(2): 203-11

[33]Schafers M, Sorkin L. Effect of cytokines on neuronal

excitability. Neurosci Lett, 2008, 437(3): 188-93

[34]Fukuoka H, Kawatani M, Hisamitsu T, et al. Cutaneous

295第3期张文华,等:白介素-1β在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hyperalgesia i nduced by peripheral injection of interleukin-

1 βin the rat. Brain Res, 1994, 657(1-2): 133-40

[35]Opree A, Kress M. Involvement of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L-1 β, and IL-6 but not IL-8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at hyperalgesia: effects on heat-evoked calcitonin g ene-related peptide release f rom r at skin. J Neurosci, 2000, 20(16): 6289-93

[36]Petrenko AB, Yamakura T, Baba H, et al. The role of N-

methyl-D-aspartate (NMDA) receptors in pain: a review.

Anesth Analg, 2003, 97(4): 1108-16

[37]Zhang X, Wu J, Lei Y, et al. Protein phosphatase modulates

the phosphorylation of spinal cord NMDA receptors in rats following intradermal injection of capsaicin. Brain Res Mol Brain Res, 2005, 138(2): 264-72[38]Ultenius C, Linderoth B, Meyerson BA, et al. Spinal NMDA

receptor phosphorylation correlates with the presence of

neuropathic signs follow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n the

rat. Neurosci Lett, 2006, 399(1-2): 85-90

[39]Millan MJ. The induction of pain: an integrative review.

Prog Neurobiol, 1999, 57(1): 1-164

[40]Vanegas H, Schaible HG. Prostaglandins and cyclooxygenases

[correction of cycloxygenases] in the spinal cord. Prog

Neurobiol, 2001, 64(4): 327-63

[41]Shi L, Smolders I, Umbrain V, et al. Peripheral inflammation

modifies the effect of intrathecal IL-1βon spinal PGE

2 production mainly through cyclooxygenase-2 activity. A

spinal microdialysis study in freely moving rats. Pain, 2006,

120(3): 307-14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 潘飞旭李棋唐新薛镜李箭 【摘 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术后置管持续冲洗引流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0年8月-2009年11月,收治41例46膝痛风性膝关节炎男性患者。年龄21~71岁,平均42岁。单侧36例,其中左侧22例,右侧14例;双侧5例。首次发作8例,反复发作33例。病程2个月~20年,中位病程6年2个月。术前膝关节伸直(4.88 ± 6.22)°,屈曲(93.95 ± 35.33)°,膝关节活动度为(87.79 ± 35.19)°;Lysholm评分为(63.2 ± 11.7)分。32例血尿酸增高。术前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27例,14例诊断为其他疾病。11例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30例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加术后置管持续冲洗引流。术后均接受正规内科抗痛风治疗及饮食控制。 结果结合关节镜检查及病理检查,患者均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术后1例1膝发生关节腔内出血,行关节镜下血肿清除术后愈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126个月,平均50个月。术后15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96.8 ± 5.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3.844,P=0.000)。膝关节伸直(1.16 ± 3.91)°,屈曲(125.93 ± 18.65)°,膝关节活动度为(126.86 ± 16.33)°,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随访期间13例14膝复发,总复发率为30.4%(14/46);但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发病时关节肿胀、疼痛症状均较术前改善。 结论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可彻底清理尿酸盐结晶体,且创伤小,恢复快,术后配合内科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可有效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复发,延缓疾病进展。 【关键词】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关节清理术关节镜 METHOD AND EFFECTIVENESS OF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FOR TREATING GOUTY ARTHRITIS OF THE KNEE/PAN Feixu, LI Qi, TANG Xin, XUE Jing, LI Jia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P.R.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Jian, E-mail: hxlijian.china@https://www.360docs.net/doc/d811174135.htm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mbination of the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and joint irrigation postoperatively for treating gouty arthritis of the knee. Methods Between August 2000 and November 2009, 41 patients with gouty arthritis of the knee were treated by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All patients were 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2 years (range, 21-71 years), including 8 incipient cases and 33 relapsed cases. The unilaterial knees were involved in 36 cases, including 22 left knees and 14 right knees, and both in 5 cases. The disease duration ranged from 2 months to 20 years (median, 6 years and 2 months). The extention, fl exion,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of the knee joint were (4.88 ± 6.22), (93.95 ± 35.33), and (87.79 ± 35.19)°, respectively, and Lysholm score was 63.2 ± 11.7 preoperatively. The serum uric acid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normal value in 32 cases. Twenty-seven cases were defi nitely diagnosed as gouty arthritis before operation.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was performed in 11 cases, and the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with joint irrigation postoperatively in 30 cases. After operation, the anti-gout agents and diet control were given. Results Arthroscope and pathologic examinations confirmed diagnosis of gouty arthritis in 41 patients. Intra-articular hemorrhage occurred in 1 case and was cured after arthroscopic evacuation of hematoma. The other patients achieved healing of incision by fi rst intention. All 41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15-126 months (mean, 50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Lysholm score was 96.8 ± 5.8 at 15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signifi cant diff erenc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value (t=—13.844, P=0.000). The postoperative extention (1.16 ± 3.91)°, flexion (125.93 ± 18.65)°, and ROM (126.86 ± 16.33)° of the knee joi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ones (P < 0.05). Thirteen cases (14 knees) recurred postoperatively; but 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the duration were decreased and the symptoms of joint swelling and pain were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is eff ective in cleaning up uric acid crystals thoroughly, reducing wounds, and speeding up recovery. If anti-gout agents and diet control can be used postoperatively, the recurrence of gouty arthritis can be prevented eff ectively, and the progression can be delayed. 【Key words】 Knee joint Gouty arthritis Joint debridement Arthroscope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成都,610041) 通讯作者:李箭,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骨科关节镜、运动医学、膝关节外科,E-mail: hxlijian.china@https://www.360docs.net/doc/d811174135.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1-7-8 9:34:43;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811174135.html,ki. net/kcms/detail/51.1372.R.20110708.0934.201108.37_009.html 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盐结晶体沉积于关节内外组织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性疾病[1]。主要临床症状是关节红肿、皮温高、疼痛剧烈似噬咬状,一般夜间发病。多发于第1跖趾关节,其次是足背、

白介素分类(很全)

白介素分类与作用 白细胞介素的种类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是淋巴因子(lymphokins )家族中的成员,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其作用能刺激T,B淋巴细胞及其他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增殖、分化并提高其功能。白细胞介素是一庞大家族,到1994年已发现了15种,随着深人研究,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白细胞介素-1 (IL-1)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所产生,它可刺激T细胞,促使其增殖并分泌IL-2,亦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的产生。此外,它还可促使造血干细胞的成熟;IL-1还可促进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前列腺素的合成和蛋白酶、胶原酶的分泌,因而引炎症反应。IL-1还是一致热原,使体温升高,因而IL-1的作用部位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多肽,分子质量为17 ku,有IL-1 a及IL-1β2种亚型。 IL-2是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分子质量17. 2 ku。其作用、用途详见下。 IL-3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它是一种分子质量为2 5 ku的糖蛋白,它可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并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系的祖细胞之集落形成,还可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并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因此,IL-3又名多向性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 IL-4由T淋巴细胞产生,分子质量2 0 ku,是一B细胞生长因子,促进B细胞的生长,促使IgG的分泌,与其他细胞因子一起协同地促进粒细胞及红细胞系祖细胞的集落生长,并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IL-4对巨噬细胞所产生的IL-1, TNF和PG-E2起负调节作用,提示它具有抗炎作用。 IL-5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分子质量为18 ku,主要促进嗜伊红细胞组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IL-6可由纤维母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角质细胞、以及多种瘤细胞所产生。IL-1、TNF-a, PDGF、病毒感染、双链RNA及c AMP等,均可诱导正常细胞产生IL-6。IL-6与IL-1一起可协同地促进T细胞增殖,部分与T细胞IL-2受体上调有关;对IL-3的多向祖细胞刺激作用有协同效果,它还可促使B细胞的分化。IL-6和IL-1一样参与炎症反应和发热反应,某些人体肿瘤细胞、特别是骨髓瘤细胞,可分泌IL-6作为自身生长因子刺激其生长。 IL-7由骨髓间质细胞所产生。分子质量为17. 5 ku,主要对B淋巴细胞的祖始细胞有刺激作用,对成熟的B细胞则无影响。 IL-8是由激活的T细胞和单核细胞、上皮细胞所产生,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它可抑抑制中性粒细胞黏附到上皮细胞,从而可减轻炎症反应时的血管损伤。其他如IL-9由T 细胞产生,主要是支持辅助T细胞(TH)的生长;IL-l0是由TH所产生,主要是T细胞亚群间的调节因子;IL-11由基质细胞产生,主要促进似IL-6浆细胞和依赖T细胞的B细胞的发育;IL-12由B细胞产生,主要促进TH细胞的分化,刺激IFN-a的产生,启动细胞免疫反应;IL-13是由活化的TH细胞产生,主要促使人单核细胞的分化。

腱鞘炎的5种类型如何鉴别

腱鞘炎的5种类型如何鉴别 腱鞘炎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实质上它是腱鞘与肌腱共同的炎症。腱鞘炎共有以下5种类型,其中后两种比较少见。 (1)狭窄性腱鞘炎:多发生在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腱鞘,称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发生在拇指或手指的指屈肌腱称为“扳机指”。虽然腱鞘滑膜分泌滑液润滑腱鞘,但某些特殊的动作反复地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如木工、举重工、餐厅服务员、手工操作者等。由于上述腱鞘起着滑车的作用,摩擦最大,最易受损,表现为腱鞘的增厚,影响肌腱的正常活动。狭窄性腱鞘炎也可能是某些静止型或亚临床型胶原疾病的结果。 (2)急性纤维性腱鞘炎:也称为摩擦音滑膜炎。病变的部位是在滑膜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可见水肿、充血、白细胞与浆细胞浸润。本病的特点为有一种柔软的摩擦音,这是由于结缔组织的原纤维在水肿的肌腱周围摩擦引起的。最常见的部位是腕上部,特点是桡侧腕伸长短肌腱与拇长展肌、拇短伸肌的肌腹处最易产生,也称捻发音腱鞘炎。 (3)急性浆液性腱鞘炎:也叫风湿性腱鞘炎,是全身性风湿的一部分,为急性风湿热的一种反应。患者有高热,关节痛、肿、积液,其中最主要的病变为风湿性心肌炎。退热后则腱鞘的浆液渗出吸收,腱鞘炎自愈。 (4)急性化脓性腱鞘炎:常发生在外伤以后,特别是穿刺伤,多发生在腕和手指的屈肌腱。感染的早期是腱鞘的滑膜炎,接着肌腱失去光泽,变成灰色或绿色,同时被脓液浸润坏死。最常见的是葡萄球菌,其次是链球菌。 (5)结核性腱鞘炎:为结核杆菌感染所致。首先侵犯腱鞘的滑膜,由掌部沿尺侧和桡侧滑囊经腕管向上蔓延至前臂。腱鞘因结核肉芽组织浸润而肥厚,鞘内

含有黄色渗出液及黄色米粒体。逐渐地肌腱也被肉芽组织浸润形成结节肥大,失去原有的光滑能动机能。当肉芽组织侵及其他腱鞘与神经时可引起屈指及感觉障碍。 腱鞘囊肿与腱鞘炎 腱鞘囊肿 囊肿是发生在腱鞘或关节囊附近的囊性肿物。囊肿壁的外层由纤维组织组成,内层为白色光滑的内皮覆盖着,囊肿内有稠厚黏液样物质。囊肿可分单房和多房,一般以单房性为多见。本病的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常与外伤或某种经常的动作有关。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见。以腕关节背面、足背、腋窝等部位居多,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光滑肿块,生长缓慢,开始时囊肿质地柔软,按之有轻度波动感,日久后运动时稍有不适。腱鞘囊肿一般无须治疗,能够自行消失。有些病人可作囊肿穿刺,先用空注射器抽吸出囊内液体,然后注入适量糖皮质激素,经治疗大部分病人可治愈。如囊肿较大或经上述治疗后无效者,或反复发作者,则可用手术摘除。 腱鞘炎 腱鞘炎是包绕肌腱的鞘状结构。外层为纤维组织,附着在骨及邻近的组织上,起到固定及保护肌腱的作用。内层为滑膜可滋养肌腱,并分泌滑液有利于肌腱的滑动由于反复过度摩擦,引起肌腱及腱鞘发生炎症、水肿、纤维鞘壁增厚形成狭窄环,肌腱的纤维化和增粗造成肌腱在鞘管内滑动困难,就是狭窄性腱鞘炎 肌腱炎与腱鞘炎的区别

如何正确诊断腱鞘炎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1174135.html,/ 1 如何正确诊断腱鞘炎 腱鞘炎好发于30-5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其比例为10:1。常见于一些需要长期重复活动,导致肌腱劳损的职业如打字员、器乐演奏家、银行工作人员、货物搬运或需要长时间电脑操作的行业等,也可能由外伤诱发,另外,骨关节炎、一些免疫疾病,糖尿病、甚至是感染也有可能引起腱鞘炎。孕期、哺乳期及更年期的的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等内分泌变化,发病几率高于平常。 【诊断方法】 诊断一、 1、桡骨茎突处隆起、疼痛,可向前臂及拇指放射痛,活动腕及拇指时疼痛加重,不能提重物。 2、桡骨茎突处明显压痛,有时可触及硬结节。腕和拇指活动稍受限。 3、握拳尺偏试验(Finkelstein 征)阳性。 诊断二、 1、局部压痛:在伤部腱鞘及周围压痛明显。 2、抗阻试验阳性:由于患病肌腱腱鞘的炎症或肿胀,在关节过伸或过屈时会使疼痛加重,如桡骨茎突突狭窄性腱或过屈时会使疼痛加重,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会有Finkelstein 征阳性。 3、局部肿胀。 4、关节的弹响:手指部的腱鞘炎多有“弹响”现象,称为“板机指”。 【腱鞘炎与腱鞘囊肿的鉴别】 一、腱鞘炎的症状及治疗 症状:早期患者可表现为局部压痛和硬结,随着病情的发展,患指可以伸曲不便,腱鞘炎的症状早晨最为明显,偶尔有弹响,但会在活动几下或热敷后即有好转。如此时还未能得到正规治疗,则可以出现手指伸曲活动困难甚至不能伸曲。 治疗:早期腱鞘炎患者可以通过局部制动减轻手指的活动,还可以做按摩、热敷或理疗。症状明显、疼痛较重者则可通过药物来治疗。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腱鞘炎患者,如上述疗法无效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二、腱鞘囊肿的症状及治疗 症状:囊肿一般发展缓慢,除局部肿块外,很少有症状,偶尔局部酸痛。个别囊肿发生于腕管或踝管内,可压迫神经引起相应症状。少数囊肿能自行消失,并不再复发,多数囊肿可持续增大或存在。 治疗:早期可予保守疗法,常用局部挤压破裂或用针头将囊液抽出后注射类固醇类药物。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予手术切除。 如今,由于人们对电脑键盘、鼠标、手机等过度使用,也会让手指长时间、重复、用力地屈伸,出现肌腱的过度摩擦,导致腱鞘炎,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811174135.html,/jqy/2014/0804/187202.html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配方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配方 中药熏蒸组分为: (1)以湿热为主者,处方:苍术30g,薏苡仁30g,红花20g,川乌15g,威灵仙15g,艾叶20g,木瓜20g,牛膝20g,茯苓20g. (2)以痰浊为主者,处方:苍术20g,生半夏20g,制南星20g,艾叶20g,红花)15g,王不留行40g,大黄30g,海桐皮30g,葱须3根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熏蒸方:肉桂40g,威灵仙40 g,川芎40 g,丁公麟30g,马钱子30 g,羌活、独活各30 g,药酒:追风止痛酒(本院自制),白花蛇1条,制川乌、制草乌各10g川芎10g,防风10 g,麻黄10 g,细辛10 g,制乳、没各10g鲜姜10片,60'白酒50 ml浸2周滤出备用。五虎除痹汤:全虫3 g,地龙15 g,娱松2条,僵蚕10 g,玄驹(黑蚂蚁)10g,桂枝15g,附片l0g.麻黄6 g,熟地20g,酒白芍30 g,当归15g,甘草10g组成。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熏蒸药袋的方剂为川乌、草乌、羌活、独活、防风、透骨草、牛膝、杜仲、乳香、没药、当归、川芍12味药等。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采用中药武当追风胜湿液熏蒸治疗,方剂为制川乌、制草乌、羌活、独活、伸筋草、秦艽、四叶参、丁香各30g,桂枝、木瓜、黄芪、石斛、姜半夏、丹参、姜黄各15g。

关节疼痛--阴虚化热证 临床表现:周身关节疼痛,受累关节红肿热痛,们之灼热,僵直不利,活动受限,或身热而赤,五心烦热、失眠,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洪实有力。治则:育阴清热活络。组方:细生地15g,嫩桑枝30g,京知母12g,忍冬藤20g,伸筋草15g,地骨皮12g,川牛膝10g,土茯苓10g,生杜仲15g,盐黄柏15g,毛苍术15g,黑玄参10g,晚蚕砂10g,夜交藤15g。关节疼痛--痰队络脉证 临床表现:周身关节重着酸困,屈伸不利,局部肿胀,晨僵无力,肢体渐萎,舌淡,脉细涩。治则:姆痹涤痰祛癖。组方:威灵仙15g,清半夏12g,白芥子10g,嫩桑枝30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细辛10g,苏木15g,红花15g,川牛膝15g,海风藤10g,制乳没各10g。 关节疼痛--气滞血疡证 临床表现:阴雨天疼痛加剧,少气乏力,倦怠,面色无华,关节疼痛,如针锥刺人,痛有定处,伸屈不利,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无力,舌黯或有痕斑,少苔,脉细弱或细涩。治则:益气活血化滞。组方:全当归20g,赤白芍15g,炒桃仁20g,牡丹皮20g,生姜15g,川军15g,苏木10g,红花10g,紫草10g,乳香15g,没药15g,乌药10g,秦艽20g,汉防己10g,雷公藤20g,狗脊10g。 关节疼痛--寒湿内停证 临床表现:受累关节肿痛,僵硬或畸形,活动受限,挛缩拘急,剧痛难忍,夜间尤甚,皮温降低,口渴喜热饮,喜暖畏寒,遇冷则重,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紧。治则:宜痹化湿通络。组方:当归20g,黄茋20g,独活25g,川羌活15g,伸筋草10g,透骨草15g,秦艽15g,

白介素_7及其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7-8738(2010)12-1317-03 白介素 7及其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邵 悦,郑世民*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收稿日期:2010-05-04; 接受日期:2010-06-2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200841);黑龙江省教 育厅资助项目(11511031) 作者简介:邵 悦(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生 Te:l 152********;E m ai:l shaoyue321@hot m ai.l co m *Corres pond i ng author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 7;生物学特点;疾病[中图分类号]R392.11 [文献标识码]A 白介素 7(i n terleuki n 7,I L 7)是一种多潜能的细胞因子,虽然发现较早,但对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直到近年才开始。IL 7具有广泛的免疫效应:其不但可刺激前体B 细胞生长,而且在T 细胞生长、存活及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有潜在趋化性等。IL 7与许多疾病(如:H I V 感染、多发性硬化症、同种骨髓移植等)有关。本文中我们就IL 7及其与某些疾病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IL 7的发现及其产生 W h itlock 等[1]首先发现,在W itte W h itl ock 骨髓培养中存在一种支持前体B (pre B )细胞生长的因子。随后有研究者发现,人和小鼠骨髓长期培养中,也存在刺激pre B 细胞和原B (pro B)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鼠pre B 细胞只有在含骨髓基质细胞系上培养时,才能持续生长,其他各种重组和天然细胞活性物质都不能替代骨髓基质细胞。他们从培养的基质成分中分离出一株单克隆细胞,将其命名为IxN /A 6,并从该细胞生长的无血清上清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单链糖蛋白,该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 r )为25000的可溶性生长因子,命名为淋巴细胞生成素 1(l y m phopoioti n 1,Lp 1),因其与其他白细胞介素作用不同,支持pre B 细胞生长,故改称为IL 7。 IL 7除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外,其他细胞,如胎儿肝细胞 [2] 、骨髓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化细胞和肠上 皮细胞也能产生IL 7。另外,脾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均可自分泌IL 7。病理情况下,一些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也能产生IL 7[3] 。 2 IL 7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IxN /A 6株的Po l y A RNA 构建c D NA 基因库,将c DNA 片段插入载体PDC201的DNA 中转染猴cos 7细胞,筛选出一株能高效表达鼠I L 7的细胞株,经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鼠IL 7cDNA 片段长为1607bp ,由含有一个462bp 的开放编码区和548bp 的5 末端及579bp 的3 末端的非编码区组成,编码154个氨基酸残基的鼠IL 7前体。经co s 7细胞表达后获得的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未糖 基化重组鼠I L 7,其M r 为14900,而修饰后M r 可增加至25000。 有学者以鼠I L 7c DNA 为探针,用cross hybridiza tion 法筛 选人肝癌细胞株(S K HEP 1)基因库,得到人IL 7cDNA,并在cos 7中表达后得到M r 为17400,由177个氨基酸残基(包括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组成的重组人IL 7。后者与重组鼠I L 7的氨基酸序列有60%同源性。人IL 7基因位于8q 12 8q 13处,编码基因全长为1589bp ,也由3部分组成,其中含有开放编码区534bp ,5 端和3 端分别有一段384bp 和658bp 的非编码区,亦包括一个M r 为25000氨基酸信号肽。表达产生一个由177个氨基酸组成的人IL 7。 比较人与鼠I L 7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发现开放读码框架的同源性最高,为81%,5 端和3 端非编码区同源性分别为73%和63%。人和鼠IL 7分子内均有6个半胱氨酸,参与链内二硫键的形成,4个 螺旋通过二硫键交联,在IL 7的生物学活性中起重要作用。I L 7分子稳定性很高,在p H 为2.1至8.0条件下,仍能稳定发挥作用。然而,I L 7在与2 巯 基乙醇接触后,其生物活性丧失。 3 IL 7生物学活性 IL 7的主要功能是促进B 细胞和T 细胞生长及抗凋亡作用。IL 7是B 细胞生长和pre B 细胞生存、分化、增殖因子。IL 7也能在某些因素(如:辐射或免疫抑制剂[4])所致的应激后,加快B 细胞的恢复。在T 细胞发育、增殖及稳态调节中起关键作用[5]。但IL 7不能增强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yto tox ic l ymphocyte ,CT L )的杀伤活性,而可从胸腺转移到外周血中,诱导胸腺细胞或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ly m phok i ne activated k ill e r ce lls ,LAK ),其效应细胞主要为CD 8+亚群。IL 7和I L 15支持记忆CD 8+T 细胞稳态扩展和生存。 IL 7不仅对T 、B 淋巴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其他细胞谱系(如抗原提成细胞)的生存和分化起重要作用。IL 7和c k it 共同在早期胸腺细胞分化、存活和增殖3方面起决定性作用。IL 7是胸腺树突状细胞(thym i c dendr it i c ce lls ,TDC)发展中必须的,也是未成熟的DC 从骨髓前体分化所必须的[4]。IL 7是多潜能干细胞和髓样前体细胞的移动因子,可促进骨髓组织生成。能刺激髓样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产生集落形成单位和血小板,使机体从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中得以恢复;较高浓度时, I L 7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细 胞毒活性,作为生成细胞毒性T 细胞、NK 细胞及活化单核细胞的协同因子,诱导单核 巨噬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炎性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ono cy te chemo tacti c prote i n 1,M CP 1)、I L 8、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m acrophag e i nfl amm a

腱鞘炎小针刀松解手术知情同意书

××医院 腱鞘炎小针刀松解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狭窄性腱鞘炎,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腱鞘炎小针刀松解手术。 替代方案:①非甾体类药物治疗、膏药外敷及局部理疗:优点:局部无创伤。缺点:疗效不确定,病情易复发。②激素封闭治疗:优点:局部创伤小。缺点:病情易复发,激素存在副作用。③腱鞘部分切除松解术:优点:松解较彻底,复发几率低。缺点:创伤较大,费用较高,需住院治疗。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手术术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 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医生的对策: 1)局部出血、血肿。 2)切口感染。 3)腱鞘部分切开后仍可能出现疼痛、弹响、活动不灵,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4)损伤局部神经、血管,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5)若切口较大,需要缝合、换药、拆线。 4.我理解医护人员将密切观察我的病情变化,尽量避免和减少上述情况,一 旦发生上述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将会积极采取对应措施,需要我及家属的协助配合。我理解手术结束后,切口局部采用纱布覆盖,未愈合前不能接触水,不能污染。 特殊风险或主要高危因素: 我理解根据我个人的病情,我可能出现以下特殊并发症或风险: 一旦发生上述风险和意外,医生会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患者知情选择: 我的医生已经告知我将要进行的手术方式、此次手术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可能存在的其它治疗方法并且解答了我关于此次手术的相关问题。我同意在手术中医生可以根据我的病情对预定的手术方式做出调整。我理解我的手术需要多位医生共同进行。我并未得到手术百分之百成功的许诺。我授权医师对手术切除的病变器官、组织或标本进行处置,包括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和医疗废物处理等。

白细胞介素12及其抗肿瘤作用综述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肿瘤免疫新药 一、丰原药业受让中科大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新药事项 2015年7月25日,丰原药业(000153)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抗癌新药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药物技术转让及后继合作事宜正式签订《关于白介素-12新药技术成果转让的备忘录》。备忘录主要内容如下: 1、双方同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向公司转让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药物的科技成果,转让价格约5000万元(最终价格以资产评估结果为准),具体转让过程、价格及付款方式,将于评估结果出来后1个月内另行签订转让合同。 2、双方同意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后续包括临床实验研究和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证书的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和方式将另行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3、双方同意在合适的时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相关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 二、中科大研究白细胞介素12肿瘤免疫领军核心人物 (一)魏海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安徽。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编辑部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终身会

员、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以来为首承担参加了9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1项(国内负责人)。近5年在J Immunol,Plos Pathogens, J Allergy Clin Immunol,Hepatology,PNAS,J Hepat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5篇。《介导肝脏免疫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分别于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研究兴趣:1. NK细胞亚群与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组织居留NK细胞(ThNK)与肝炎、哮喘、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ThNK与肿瘤免疫逃逸及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 2. 基于天然免疫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以“预存免疫”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化疗”方案及抗肿瘤药物白细胞介素12的研制。 (二)田志刚: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狭窄性腱鞘炎治疗技巧

狭窄性腱鞘炎又称扳机指,主要是由于屈指肌腱在纤维鞘起始部滑动障碍所致。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病人常由于病情累及至影响手指伸屈功能而就诊,女性多于男性,以老年人常见。拇指、中指发病率较高。今天,我们就来普及一下这种慢性疾病。 一 症状 1、先天性拇指屈肌腱鞘狭窄,家长多在偶然机会发现婴儿拇指指间关节常呈半屈曲状,搬动拇指指间关节伸直时,可有弹响。掌指关节掌侧深部可触及硬结节。 2、成人屈指肌腱腱鞘炎,伸屈患指时有扳机样感觉,伴有弹响及轻度疼痛。严重时手指在屈曲位或伸直位不能活动。患指掌指关节掌侧深部可触及硬结,压痛明显。

一般病变常发生在指纤维鞘管起始处,拇指则发生在掌指关节两籽骨与鞘管形成的环状狭窄处(A1)。鞘管壁增厚,肌腱呈结节样肿胀,致使屈肌腱的通道狭窄。在早期,手指屈伸活动时,膨大的肌腱可勉强滑动通过狭窄的鞘管,形成扳机样动作及弹响。严重时,手指则不能主动活动。甚至会影响肌腱完整性,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 治疗 1、早期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局部制动。鞘内注射激素后,症状可缓解。但 此方法治标不治本。经此方法治疗症状不缓解或者反复发作者应手术治疗。

2、近年来,社会流行很多新兴模式,例如:小针刀等方式治疗腱鞘炎。此方法在创伤小的优点中也存在相对不足。毕竟视野不能暴露,对肌腱的损伤不可评估,鞘管切开后不能彻底清扫切除。 3、手术切除相对来说有微小创伤,但术后效果显著,可彻底根治。 (1)一般位于掌指关节掌侧皮横纹已近切开皮肤,注意不要损伤指神经。

(2)局部分离,充分暴漏肌腱及鞘管。可直视增粗的肌腱及增厚的鞘管。 (3)纵行切开腱鞘增厚部分,并彻底切除。注意勿损伤肌腱。

腱鞘炎治疗最佳方案大全

腱鞘炎治疗最佳方案大全 相信大家对于腱鞘炎都不太陌生,我们可能都见过一写腱鞘炎疾病的患者,这种疾病使我们的身体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很多中耳炎患者因为没有引起足够高的忠实,从而引起腱鞘炎恶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炎症,更有甚者,恶化严重者的腱鞘炎患者使很多人出现其他问题,给很多人带来了巨大的苦恼,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治疗腱鞘炎这种疾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腱鞘炎最佳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1.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初诊或症状较轻时,可采用制动、理疗或局部封闭保守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反复发作时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并非切开腕背第一鞘管即告结束,还应检查鞘管内有否

解剖变异,有的话需将其多余部分切除。如果此处有肌腱粘连也应同时松解。由于此处有桡神经浅支及其分支在皮下通过,手术时应加以保护,不要损伤。 2.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1)病变初起时可用理疗或局部封闭治疗大多有效; (2)病变重或反复发作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要切除增厚的狭窄环,切除范围应在术中观察屈肌腱在手指屈伸时增粗处不受鞘管的阻挡为度。 3.肌鞘炎 腕部制动,局部热敷,必要时行局部理疗或局部封闭,大多症状可消失;若长期反复发作,腱周、滑膜组织变厚,局部隆起可考虑手术治疗,切除增厚的滑膜及筋膜。

4.尺侧腕伸肌腱鞘炎 早期需制动或局部封闭,晚期手术行滑膜切除或鞘管部分切除术。同理,在桡侧腕屈肌及尺侧腕屈肌也可发生类似病征,也常是由相应的腱鞘炎所致。若反复发作,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治疗腱鞘炎的问题,通过以上内容的了解,我们发现腱鞘炎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让人害怕,我们通过治疗都可以恢复健康,我们可以将以上介绍的方法告诉我们身边很多的人,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介素IL 在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IL-6在疾病研究方面的研究概述白介素IL-6属于多效细胞因子,最初被指定为B细胞分化因子、干扰素β2、肝细胞刺激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因子和B细胞刺激因子-2,促进T细胞群体扩增和活化以及B细胞分化,调节急性期反应,可以影响血管疾病、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线粒体活动、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心理行为的激素样属性。此外,IL-6促进破骨细胞和血管生成的分化、角化细胞和肾小球膜细胞的增殖、以及骨髓瘤和浆细胞瘤细胞的生长。IL-6几乎可以由所有的基质细胞和免疫系统细胞产生。IL-6表达的主要激活因子是IL-1b 和肿瘤坏死因子,当然,IL-6的合成还有其他途径促进,如Toll样受体、前列腺素、脂肪因子、应激反应和其他细胞因子。IL-6的产生可通过微小RNA (例如let-7a)、RNA结合蛋白(例如Lin28B和Arid5a)、RNA酶(例如regnase-1)和昼夜节律控制因子如“时钟基因Per1”等进行调节。人血清中IL-6的正常生理浓度相对较低(1-5pg/ml),在疾病环境中会迅速升高,在极端情况下,例如脑膜炎球菌性败血性休克,可达到ug/ml级别。因此,IL-6在感染、自身免疫或癌症的情况下会快速诱导,大量表达,IL-6含量增加能更好地预测疾病。IL-6还可以控制各种稳态功能,包括葡萄糖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影响心情、疲劳、抑郁、以及造血。 白介素IL-6在传染性炎症的早期阶段,由受到Toll样受体刺激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在非感染性炎症,如烧伤或外伤性损伤中,也可以由受到Toll样受体刺激的细胞产生。这种急性IL-6表达通过刺激各种细胞群体在宿主防御中起着核心作用。IL-6强烈诱导广谱的急性期蛋白,如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纤维蛋白原、铁调素、触珠蛋白

腱鞘炎

腱鞘炎 本词条由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百科名医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百科名片 腱鞘炎是临床上最常见到的手外科疾病之一,主要是指肌腱在短期内活动频繁或用力过度或慢性寒冷刺激,导致腱鞘组织发生炎性反应、纤维变性,使腱鞘变厚,引起鞘管狭窄,肌腱在鞘管内活动受到限制,而炎性反应同时引起局部疼痛的一类疾病。 西医学名:腱鞘炎所属科室:外科 - 目录 疾病简介 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护理 展开 疾病简介 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护理 展开 疾病简介 腱鞘炎好发于30-5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其比例为10:1。常见于一些需要长期重复活动,导致肌腱劳损的职业如打字员、器乐演奏家、银行工作人员、货物搬运或需要长时间电脑操作的行业等,也可能由外伤诱发,另外,骨关节炎、一些免疫疾病,糖尿病、甚至是感染也有可能引起腱鞘炎。孕期、哺乳期及更年期的的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等内分泌变化,发病几率高于平常。如今,由于人们对电脑键盘、鼠标、手机等过度使用,也会让手指长时间、重复、用力地屈伸,出现肌腱的过度摩擦,导致腱鞘炎,又称“键盘手”[1]。 发病原因

屈伸肌腱在走行过程中,经关节成角部位处,会经过一些骨纤维通道,即腱鞘结构,其作用是使肌腱紧贴附于骨面,不会因关节成角运动时而绷起或左右滑动,从而增加肌腱滑动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当肌腱长时间重复、过度的滑动,与腱鞘组织过度摩擦,诱发炎症反应,导致腱鞘组织肿胀、增生并狭窄,因而出现疼痛、肌腱滑动受阻,甚至肌腱嵌顿,导致腱鞘炎。另外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疾患、急性创伤等也可能导致诱发腱鞘炎。 腱鞘分布在人体腕部,掌指部,足部和肩部二头肌腱沟等处,因此,腱鞘炎在指、趾、腕、踝及肩部均可发生,尤以腕部和手指最为常见,如桡骨茎突性鞘炎和手指腱鞘炎[2]。临床表现 起病多比较缓慢,有时也会突然出现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病部位疼痛,可以向近端或远端放射,可能出现晨僵,通常关节晨僵的感觉在起床后最为明显,随手指活动,晨僵症状可慢慢缓解,但疼痛症状并不会随着活动频繁而明显缓解。受累的关节出现肿胀,局部有时可触及硬结,手指活动时出现弹响,甚至出现暂时性嵌顿,需要被动活动关节才能够缓解。关节活动受限,当肌腱完全嵌顿后,手指屈伸活动丧失[3]。 诊断 根据腱鞘炎的典型症状及体征,辅助以特有的诱发实验,诊断较为明确。临床上应注意其合并疾患,并应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局部韧带、骨等组织损伤及各种退行性改变。 疾病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使用支具适当制动,改变诱发疾病的活动方式及习惯,减少寒冷刺激,局部热敷、理疗,外用药物涂抹等。 类固醇药物鞘管内封闭注射常有效,一般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但应注意勿进行反复的类固醇药物封闭治疗,以免出现肌腱病变,甚至断裂的后果。 手术治疗适用于腱鞘炎反复发作,封闭治疗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的患者。手术方法见以下各论[4]。 疾病预防 腱鞘炎的预防主要应改变诱发疾病的各种不良习惯及活动方式,避免反复摩擦活动,减少局部刺激等。 疾病护理

两大痛风性关节炎中药处方

两大痛风性关节炎中药处 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两大痛风性关节炎中药处方 痛风病的治疗方式有多种类型,中药治疗、西药治疗、茶疗、食疗等。各种方式,也无所谓哪种比较好,就看你需要哪些功效了,都得有所取舍。像西药,见效会比较快,但是副作用就会很大,食疗比较方便,中药的话居中,不会有什么副作用,效果也会比食疗好。在这里就介绍两种痛风性关节炎中药处方。 1.清热利湿除痹方 配方:忍冬藤50g,薏苡仁、土茯苓、败酱草、车前子各30g,蚕沙、虎杖、延胡索、刘寄奴、苍术、赤芍、黄柏及玄参各15g。 药理: (1)、土茯苓、车前子利湿解毒消肿; (2)、黄柏清下焦湿热; (3)、薏苡仁、忍冬藤、败酱草清热解毒; (4)、刘寄奴、赤芍、虎杖、玄参清热凉血化瘀; (5)、苍术健脾除湿,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关节肿痛; (6)、蚕沙怯风和中化湿; (7)、延胡索活血止痛。 功效:清热除湿,利关节消肿止痛之功,使病瘀解除,关节滑利。 2.四妙勇安汤

配方:金银花、玄参、当归、生甘草四味药组成。 药理: (1)、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玄参清热滋阴,软坚散结; (3)、甘草具有泻火解毒之功为佐使,增强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之功,并能调和诸药; (4)、当归能活血怯瘀,通利血脉,能行血气,散瘀滞,怯瘀生新,濡养四肢肌肉、筋骨。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 清热利湿除痹方及四妙勇安汤,都是治疗痛风的中药处方,从中药的角度配药,以调节为主,治标更在治本

白介素的功能作用介绍

白介素的功能作用介绍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2(IL-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不同种属间,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向下无约束性。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白介素2具体作用如下: 1、IL-2对T细胞的作用:IL-2是T细胞生长因子,能使T细胞在试管内长期存活,刺激T细胞进入细胞分裂周期。IL-2能增强T细胞的杀伤活性,在体外它与IL-4、IL-5和IL-6一起共同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Tc)的产生,并使其活性大大增强,延长其生长期;在体内IL-2也能增强抗原诱导的TC活性,甚至可以辅助抗原和半抗原直接在祼鼠体内诱导产生TC¬。由IL-2诱导产生的TC输入体内后可产生明显抗肿瘤作用,但TC在体内不易存活,如同时再输入少量IL-2,则可明显延长Tc在

体内的存活时间,并增强其抗肿瘤效果。IL-2并可诱导T细胞分泌IFN-γ, TNF, CSF等细胞因子。 2、IL-2对NK细胞的作用:IL-2可促进NK细胞的增殖,维持NK细胞长期生长。肿瘤病人经IL-2治疗后,血中NK细胞数量明显增加。IL-2在体内、外都能增强NK细胞活性。在体外,IL-2于短时间内就可使NK细胞活性增强。肿瘤病人经IL-2治疗后NK细胞活性变明显增强,且有累积效应,即随着IL-2剂量的增加和疗程的延长,NK细胞活性亦因之不断增强,IL-2并能矫正NK细胞活性低下状态,使之恢复正常或超过正常。白血病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其中10%是NK细胞),经IL-2培养后具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以此输回给病人治疗白血病。IL-2还能促进NK细胞分泌IFN-γ,增加其表达IL-2R+亚基等。 3、IL-2对LAK、TIL细胞的作用:IL-2可促进LAK, TIL细胞的体外存活、扩增及活化LAM(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是淋巴细胞与IL-2接触后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效抗肿瘤效应的杀伤细胞,只有在IL-2的存在下LAK才能产生,亦只有在IL-2存在下,LAK才能发挥其效果。实验证明,淋巴细胞经IL-2培育后所得LAK细胞的活力,比不加IL-2培育的强100~1000倍,而且LAK只识别肿瘤抗原,对宿主正常细胞没有影响。LAK与IL-2合用,对原发性及转移性肿瘤,均有明显抗肿瘤作用。LAK与IL-2合用治疗肿瘤虽取得了临床效果,但在制备LAK时须抽取病大量周围血单个核细胞,须多次回输并伴用大剂量IL-2,价格昂贵且毒副作用大,于是人们极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