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德育

教育学 德育
教育学 德育

教师招考教育学之德育常考知识点

教育学之德育常考知识点 第一节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含义: 广义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特点:(1)社会性;(2)历史性。 德育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2、德育的构成? (1)道德教育;(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4)法制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1、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概念:德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也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规律? (1)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的过程 (3)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各级转化的过程。 (4)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德育原则概念?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4、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导向性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须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与严格要示相结合原则: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这一块的内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都属于高频考点,在主观题中以案例分析题为主要考法,而客观题则是给一段材料然后选出相符合的德育原则。因此德育原则不仅要背下来,还要理解每条原则的含义。接下来本文将对德育原则的其中几条进行分析。 1.知行统一原则:德育工作中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这一原则的要求不只是学生自身表现出对道德的认识以及良好的行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要求也应该是从认识以及行为上进行。同时老师本人也应该做到,成为学生的榜样。 2.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从字面意思上即可理解这一原则的要求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说服教育以及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还体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班级的守则等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也就是两者需要同时进行。 3.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这一原则又称为长善救失,也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不仅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还要利用这些优点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渐将其自身的不足之处转化为有利于学生的方面。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德育力量,即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要教会学生的是一致的。并且进行德育时要处理好衔接,也就是想要教的内容前后不能相差太多。 【习题再现】 1.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疏导性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答案】C。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良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良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良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

教育学笔记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几个阶段 习俗性德育(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1.当时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 2.由于劳动、生活、教育是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 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古代德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几乎等同于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的主要特点: 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双方都已经“平民化”); 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一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二是指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 4.学校德育的组织化(班级授课制) 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 第一节苏霍姆林斯基 一.主要内容: 1.关于德育的地位、任务和内容(任务是培养意识;内容比较广泛) 2.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 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方法: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二、主要特点: (一)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二)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在阅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道德教育。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实施、实现德育目标。 (五)重视培养学生自警、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第二节科尔伯格 一.主要内容: 1.儿童道德发展的实质 儿童是道德哲学家,儿童有自己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能够自发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 2.道德判断的结构和内容 道德判断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判断的两个方面,两者彼此包含相互限定,结构规定了内容,内容体现了结构。因此,评价人们的道德成熟度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加以考虑。 3.道德判断的结构和道德发展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道德判断的结构,而不是根据道德判断的内容。他主张,道德发展的机制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道德判断中含有结构,结构限定判断发展的阶段。 4.道德发展的条件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沿着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发展。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从逻辑认知发展经社会认知发展向道德认知发展的推移。儿童的逻辑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制约其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 5.道德发展的动力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既不是来自他的先天成熟,也不是来自他的后天学习,而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二.主要特点: 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层次的整合性 第三节价值澄清理论(拉思斯) 一.主要内容:(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

教育学第七章 德育(60道题)

德育(60道题) 1单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单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3单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 A.智育过程 B.德育过程 C.心理咨询 D.教育学生 4单选:“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个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5单选:“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条德育原则体现了()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单选: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体育竞赛 7单选: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A.德育的政治功能 B.德育的生存功能 C.德育的发展功能 D.德育的享用功能 8单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9单选: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0单选: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1单选: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12单选: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 13单选: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 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

《教育学》德育 题库

第十章德育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1.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就改,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悄悄归还了失主。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实践锻炼法D个人修养法 2.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若谈恋爱,就如同吃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才能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了出来。这体现了德育的哪一原则() A知行统一原则B长善救失原则C有的放矢原则D疏导原则 3.某中学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建国大业》等爱国主义影片。该校采用的这种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B情感熏陶法C说服教育法D个人修养法 4.班主任李老师接受一个新班以后,针对该班的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A个人修养法B榜样示范法C实践锻炼法D情感熏陶法 5.初二(1)班小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个漫画,并写上“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班主任冯老师看了,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认为他有绘画的天赋。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报和班刊绘画编辑,并安排班长协助他。在班长的帮助下,小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克服了散漫的毛病,后来还圆了他考取美术专业的大学梦。冯老师遵循的主要的德育原则是() A疏导原则B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6.张老师在工作中,注重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使学生思想转变。这种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B品德评价法C个人修养法D情感熏陶法 7.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上课不迟到。可是冬天一冷,王军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A道德认识水平B道德情感水平C道德意志水平D道德行为水平 8.班主任赵老师经常运用表扬、奖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这种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熏陶法D品德评价法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个人修养法 10.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属于() 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练习法D情感熏陶法 11.利用校园的文化墙和黑板报来影响学生的品德,这种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熏陶法D说服教育 12.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的欲望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事,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B缺乏良好的情感 C道德意志薄弱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13.有些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时采用贴小红花、发小红旗等方式,这体现的德育的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自我指导法D实际锻炼法

(完整版)教师考试高频考点:《教育学》之9大德育原则

教师考试高频考点:《教育学》之9大德育原则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戚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一、疏导原则 1.基本涵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二、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1.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原则是对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及其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 (一)概念: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 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第二节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概念 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 德育目标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文化传统 学校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 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 一是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集体主义教育、 三是社会主义教育、 四是理想教育、 五是道德教育、 六是劳动教育 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通过最新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 2019 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德育这一章是教育学的高频考点之一,无论是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当中,都占有比较大的分值比例,出题形式一般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 在这一部分尤以德育原则为主要考察点,下面我们将就这一考察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学习产生帮助。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 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要求 (1)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2)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这方面的自我修养。 (3)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引导。 1 / 4

二、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涵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德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依照一定的速度和顺序稳步前进,而不能冒进。 2.要求 (1)要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现有的水平;(2)还要掌握教育者可能的发展状态,使德育要求和方法的选择在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扬并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2.要求第一,教育者应该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固有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四、爱和民主原则 1.基本涵义爱和民主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活动时,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同时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要求第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和信赖学生,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 第二,注重德育过程的民主化,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集体教育与个

教育学原理 德育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等

精心整理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二、体谅模式 ? 1 ?(1? ?(2 ? ?(3 ?(4 心。 2 ?(1 ?(2)证明规则。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 ?(3)付诸行动。其宗旨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3、体谅模式的优点 ?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 ?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 ?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 ? 4 ? ?他 ? 生的 三、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观澄清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拉斯思、哈明等人。? 1、理论假设 ?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

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选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 ?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是有意义的。?? 2、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 ?:?? ?(1 ?(2 ?(3 ?(4 ?(5 ?(6 ?(7 3 ?(1) ?(2) ?(3) ?(4) ?(5)主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 ?(6)避免空泛的讨论,要及时结束讨论。? ?(7)不要针对个人;? ?(8)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话和行为都作出反应;? ?(9)不要使学生迎合教师;?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常用的德育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德育的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包括疏通和引导,即进行德育时首先要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打通学生的思想,然后加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7章第1节:德育概述

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一)德育的含义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戚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二)德育的性质德育具有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具有历史性,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德育具有继承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定的共同性。二、德育的意义(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二)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青少年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的能力,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三)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德育促进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体能、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三、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要使德育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必须使德育目标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一般而言,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小学生知识经验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弱,正处在政治方向启蒙的阶段。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儿童逐步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期,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要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对所遭遇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矫正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就是要发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正确的道德准则与方法抵制各种非道德和行为污染侵蚀的能力,使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逐步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引导儿童根据我国社会的道德要求,自觉地提高道德认识,进行行为训练的能力,也就是儿童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2.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之德育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 一、德育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知、情、意、行,是品德构成的四个要素,对其培养和提高,达到统一和谐发展,是德育过程一个基本规律。 知即品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情即品德情感,是指人们伴随着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与恨、喜欢与厌恶等内心情感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意即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中顽强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作出的反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品德的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德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 2、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规律。 德育过程之所以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是因为: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方面,德育内容和方法等总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会不断地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整体水平在逐步提高;在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个人来说,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也要逐渐提高。 (2)青少年由于处于成长时期,思想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或表现为思想进步缓慢,或表现为思想品德忽高忽低,甚至出现偶然的倒退,都属于正常现象,这说明了德育过程的反复性和渐进性。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需要长期反复的教育培养,才能逐步提高。 (4)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因素经常出现不平衡,往往需要经过反复斗争,要求教育者长期抓,既要反复抓还要抓反复。 (5)意识形态领域里无产阶级思想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正确思想同错误思想、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之间斗争的长期性、反复性,也决定了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3、我国普通学校应遵循哪些主要的德育原则? 我国普通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主要遵循八条德育原则,它们分别是: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学德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途径 B.方式 C.出发点 D.关键环节 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3.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4.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5.我国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重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主要是德育内容。 A.礼 B.射 C.御 D.书 6.“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的规律。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7.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9.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A.两者相同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10.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受教育者 B.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12.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基础。 A.知 B.情 C.意 D.行 1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 A.智育过程 B.心理辅导 C.德育过程 D.美育过程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A.导向性 B.疏导

教育学 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影响着道德认识和调节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

教育学原理德育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等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二、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 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1)设身处地。其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 (2)证明规则。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 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

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 (3)付诸行动。其宗旨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3、体谅模式的优点 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 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 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 4、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第一,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 第二,麦克费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12-18岁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子弟,他关于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的普适性值得怀疑。 第三,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不完全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第一章德育概述 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西方“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大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制品质和心理品质。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品德课程学习四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中学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与保障。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基础。公民社会的成熟度取决于政治公民的素 质。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 1、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2、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九章德育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2.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德育 B.政治思想 C.思想品德 D.政治品德 3.道德教育的概念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是指()上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A.伦理学 B.哲学 C.教育学 D.社会学 4.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叫()。 A.智育 B.德育 C.教学 D.美育 6.德育具有()。 A.社会性、历史性 B.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 C.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 D.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 7.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是()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8.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德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9.德育个体性功能的境界是()。 A.德育的政治功能 B.德育的生存功能 C.德育的发展功能 D.德育的享用功能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1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 12.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2014教育学德育理论模拟试题

2014教育学德育理论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A.途径 B.方式 C.出发点 D.关键环节 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3.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4.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5.我国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重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主要是德育内容。 A.礼 B.射 C.御 D.书 6.“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的规律。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7.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9.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A.两者相同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10.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受教育者 B.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12.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基础。 A.知 B.情 C.意 D.行 1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 A.智育过程 B.心理辅导 C.德育过程 D.美育过程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