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中的视听语言及写实主义美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4065090.html,

《悲情城市》中的视听语言及写实主义美学作者:杨臻旎·璇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4期

摘要:侯孝贤作为台湾电影界的代表人物,以擅用长镜头拍摄著称。他执导的《悲情城市》获第26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以及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部电影是侯孝贤的“悲情三部曲”之一,以台湾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为历史背景,讲述基隆一个家族的兴衰。影片中,侯孝贤以特有的“留白,给人遐想”的叙事手法,用细节而非情节的结构故事,尽量客观、真实地呈现生活的原生态。在电影美学理念方面,充斥着固定的长镜头,他喜爱使用长镜头、空镜头与固定镜位,让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故事,同时又吸取“东方”式的抒情方式及中国传统美学的“空远”时空观和道家“物我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他所表现的许多4悲伤的情感都是通过家庭琐事反应出来的,身上背负着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充斥于混沌的历史事件中。一个家庭的衰亡轨迹,与一段历史的惨痛记忆交织在一起。深刻的历史反思寄寓在强烈的政治批判中。除去表面现象,《悲情城市》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以当地乡土情节为依托、面向中国文化的史诗气质,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知识分子”式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视听语言;写实主义;精神源流

一、侯孝贤及其电影简介

1.侯孝贤典型的白羊座,执着、纯真。想通过自己的电影语言还原历史事件,他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主题丰富多样,最具代表性的有:①描绘个体的成长记忆,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风柜来的人》等。②农业文明/乡村文明与工业文明/现代城市文明的比较,如《风柜来的人》和《恋恋风尘》表现的都是海边小镇的青少年进入大城市之后的遭遇。③重新解构历史对于族群的定义,以《悲情城市》为代表的“悲情三部曲”,由“乡土情结”到“寻根情结”步步递进,用身份认同这一叙事主题紧密联系。本文以影片《悲情城市》为切入点,试论侯孝贤的电影语言、美学及其精神源流。

2.《悲情城市》的历史背景及创作背景

《悲情城市》是侯孝贤的“悲情三部曲”之一,根据作家蓝博川的报告文学《幌车夫之歌》改编。以台湾“二·二八事件”为电影背景,讲述台湾岛最北部的基隆港湾的一个家族由盛到

衰。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台湾专卖局缉私员在台北殴打卖烟小贩且打死市民一人。2月28日,台湾人民走向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运动道路。3月8日起,国民政府大批军队在台湾全省大屠杀群众达3万多人。这起事件被称为“二二八事件”。关于为什么拍“二二八事件”这个题材?他于200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的讲座中说道:对于自己的经验彻底了解,才能知道人的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才敢拍历史——在当时的时候还是一个禁区,禁止人们触碰。《悲情城市》里面用复杂的结构和许多人物,串连出许多线索。他赋予每个人物独特的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