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观园_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

走出大观园_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
走出大观园_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

走出大观园

——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

张 祝 平

长篇小说这种小说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形制,不仅以其漫长广阔的时空跨度和更大的容量反映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而且更有利于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演绎人生命运的跌宕。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在明代走过了累积型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的历程后,以《金瓶梅》为代表的,由文人独创的世情小说登上了历史舞台。《金瓶梅》虽然在描写市井生活、世俗风情,揭露腐朽丑恶的人生上已着先鞭,但却并未完成理想人生的探索及人生哲学的思考,而这一重任就落在以《红楼梦》为首的清代世情小说的肩上。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尽管《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非常广泛,并非如有些论者所说的是贾宝玉传,但在贾宝玉身上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无疑集中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理想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探索《红楼梦》所展示的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对曹雪芹的人生哲学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对《红楼梦》的进一步解读也另辟了新的途径。

一、贾宝玉任情恣性的个性特点和人生观

贾宝玉是什么样的人?历来说法不一,涂瀛称他为“圣之情者

也”,这是从他易动感情,对女子一片真情的角度来评价他的;王雪香认为他是“武陵源百姓”,这是说他对世事漠不关心,对世人所热衷追求的声名利禄无动于衷;李辰冬说他是“一位天生的哲学家”,“他的人生观就是‘爱’”,将宝玉说成了奉献爱心的人。这几种说法虽各有异,但都抓住宝玉的某些性情特点。

现在一般论者则都指出贾宝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地主阶级的叛逆者”。这是指贾宝玉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而其行为言谈举止却总与封建伦理道德及其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而言的。这些论者还指出贾宝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反对科举制度,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家庭所给他规定的人生道路,主张男女平等,主张爱情婚姻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等等。如果我们将这几方面再进一步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其实要求个性解放是最根本的一点,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家庭对其人生道路的规定性等都是对个性自由的压抑,而男女平等、爱情婚姻自由又是个性解放的具体要求。

我们再看一下《红楼梦》中对贾宝玉其人的评价。警幻仙子说他是“天下第一淫人”,并说其为“意淫”,似乎仍是从他重情的这一点来说的;贾政说他“不过酒色之徒”“逆子”,是指他不务正业,整天在内帏厮混而言的;王夫人说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是说他在贾府内顽劣异常、有天没日;宝钗说他是“无事忙”“富贵闲人”,也是从他不务正业角度说的。其实诸种评价和说法的共性之处在于都看到了贾宝玉个性的特质,即用袭人的眼光看是“放纵弛荡,任情恣性,最不务正”。“任情恣性”就是贾宝玉的基本个性特征,也是他所持有的人生价值的标准和人生态度。

任情恣性的人生价值观这里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这种观点把个人的性情作为衡量是否有价值的标准,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所做所为一切应衡之于是否符合个人真性情这个标准,凡压抑个人性情者皆加以反对。以这种价值标准为基础的人生

91—走出大观园

观肯定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一世应率性而为,不为声名、礼教、富贵、权势、道德、法律制度等所约束,不仅外界对个人的约束要加以反对,而且个人也不应为这些所累。不为名,不为利,不矜贵,不贪富,不弄势,不虚假,任性情而游,逍遥自在地度过一生。

贾宝玉是个真情毕露的人,正如脂砚斋所说:“玉兄一生天性真”,“玉卿是天真烂漫之人”。他“听见奉承吉利话,又厌虚而不实;听了近情实话,又生悲感”。(三十六回)他的真性情在日常言谈举止中随处可见。王夫人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没日,疯

疯傻傻。”(三回)兴儿说他“成天家疯疯癫癫,说话人也不懂,干的

事人也不知。”

(六十六回)第三十五回写贾宝玉自己被烫着了手,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这情景被傅试家两婆子看到了,她们的一番议论,集中表现了贾宝玉的这种或呆或傻、或笑或哭的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我前一回来,还听见他家里许多人说,千真万真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儿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塌起来,那怕值千值万,都不管了。正因为贾宝玉是个真情毕露之人,因此他待人处世非常真诚,一片真心待人,不虚伪,不矫饰,不恃势,不矜贵。为了金钏及蒋玉菡被打得半死,却对林黛玉说:“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三十四回)他与小厮们打得火热,大观园题诗受到赞扬,小厮们以为他“得了彩头”一哄而上,把他所佩的香袋、荷包等尽行抢去,他也不计较。他见了下人“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

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六十六回)因此下人“没人怕他,只管随

—02—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八年第二辑

便,都过的去。”

(同上)平儿生日,探春却埋怨平儿不给自己磕头,而宝玉则和平儿相互作揖、跪拜。平儿无故挨了打,他“竟得在平儿前稍尽片心”,认为“也算今生意中不想之乐”,并“心内怡然自得。”(四十四回)他整天“和些丫鬟们无所不至、恣意耍笑。”

(七十九回)竟把“每日甘心为诸丫头充役”,当做“十分消闲日月”的事。(三十六回)他任情恣性,见到漂亮聪明的女孩都想套近乎,希望天下的女儿都爱自己,自己死后“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但他要龄官唱戏借此套近乎,却被拒绝时,他觉得“从来未经过这样被人弃厌”,但他并不恃贵强行,只是“自己便讪讪的,红了脸,只得出来了”。当他发现龄官与贾蔷真心相爱,却为之感动,竟“不觉痴了”,“自此深悟

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天下女子的眼泪“看来我竟不能全得。”

(三十六回)他的一片真心又常常被人所误解,他得知薛蟠将娶夏金桂,替香菱的境遇“担心虑后”,却被香菱误解,红了脸,正色道:“这是怎么说?素日咱们都是厮抬厮敬,今日忽然提起这些事来,怪不得人人都说你是个亲近不得的人。”宝玉只得“怅然如有所失,呆呆的站了半日”。(七十九回)

贾宝玉对那种恣情任性的生活十分向往,他央求薛宝钗念《山门》一剧中的“寄生草”一词,中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句,宝玉听了,“喜的拍膝摇头,称赏不已”,(二十二回)对那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恣情任性的生活艳羡不已。当他调停黛玉与湘云的口角,反遭黛玉数落时,他想到《南华经》中说的“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真是自寻烦恼,多管闲事,还不如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式的无能无求的日子。(二十二回)他“不喜读书”,在第三回,脂铨本批道:“是厌恶每日‘子曰’‘诗云’的读书”,但当茗烟弄来一些小说、传奇、角本时,他“如获至宝”,并对《西厢记》、《牡丹亭》等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真情由衷赞叹,认为“真是好文

章!”

(二十三回)—

12—走出大观园

他厌恶那些迷失了真性情的为声名、利禄、富贵、权势所累的人,拒绝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

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封建礼仪。(三十六回)他把“凡读书上

进的人”,叫做“禄蠹”、“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把“文死谏”、“武死战”的文臣武将说成是“须眉浊物”,是在“邀名”和“胡闹”。他对“时文八股一道”“平素深恶”,只其中“或流荡,或游戏,或悲感,稍能动性者”“偶尔一读,不过供一时之兴趣。”认为八股文是“饵名钓禄之阶。”一切衡之于是否有兴趣,或是否“能动性者”,(七十三回)

贾宝玉有几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这几句常被人说成贾宝玉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的依据。我们说在当时贾宝玉的口说出这样的话,同情那些受压迫的青年妇女,不能不说是对封建观念的大胆的抗议,具有进步的意义。但这句话是有其特定的含义的,先说“女人”。贾宝玉说过:“我见了女

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二回)甄宝玉说:“这‘女儿’

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希罕尊贵呢……但凡要说的时节,必用净水香茶漱了口方可。”这里贾宝玉一再强调的是“女儿”,而不是“女人”,并且强调“女儿”是“水”,“清爽”“极尊贵极清净”,是说“女儿”的纯洁。对已婚女子宝玉曾与守园婆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宝玉说:“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守园婆子说:“这样说,凡女儿个个是好的,女人个个是坏的了?”宝玉发恨道:“不错,不错!”其实宝玉的标准就是“纯洁”,认为不被男人社会的世俗气污染的女儿身上还保留着人的真性情,这与其恣情任性的人生价值观是一致的。于是凡是“女儿”中有谁劝说他放弃恣情任性的人生道路,去迎合压抑人性的“仕途经济”的人生之路的都会被他斥责。宝钗劝他,他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22—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八年第二辑

?洁?白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三十六回)湘云也曾如此劝说,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但道:“姑娘请

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 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

(三十二回)当面下逐客令,使湘云下不了台。袭人也多次劝他,他曾读《南华经》写道“焚花散麝,而闺阁始含其劝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

虞矣”

(二十一回)对袭人等人之劝表示了不满。并且他曾对袭人说:“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儿,你们也管不得

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

(十九回)同样也表示不愿受其束缚的态度。他对柳湘莲说过:“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

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

(四十七回)对大观园中女儿们限制其恣情任性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宝玉对女儿们也尚且衡之于恣情任性的标准,对那些“勇男蠢妇”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宝玉说过“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但他与男子中的一些人交往甚深。首先是秦钟,在宝玉眼中秦钟是个美男子,“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怯怯羞羞有些女儿之

态。”

(二回)宝玉一见便如有所失,痴了半日,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的人物,如今看了,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要也生在寒儒薄宦的家里,早得和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这段话有些论者认为是“他憎恶这没有‘自由’的富贵之家。”(李希凡,人民文学版《红楼梦前言》

)其实,这不过是宝玉对出身低微而形貌出众的秦钟的钟情而已,并非说明宝玉对富贵生活已经厌倦。秦钟生病不能上学,宝玉“扫了兴”。元春晋封,宁荣两府莫不欢天喜地,而因秦钟之故,“独有宝玉置若罔闻”“怅怅不乐”。秦

钟既死,“宝玉痛苦不止,日日感悼,思念不已。”

(十六回)被林黛玉斥之为“臭男人”的北静王,宝玉也与其打的火热。

32—走出大观园

“北静王世荣年未弱冠,生得美秀异常、性情谦和。”宝玉“素闻北静王的贤德,且才貌俱全,风流跌宕,不为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见了北静王,果然“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以后与北静王常有来往。北静王所宠的蒋玉菡与宝玉又十分相投,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宝玉赠其玉 扇坠,蒋将北静王给他的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大红汗巾回赠宝玉。(二十八回)

宝玉与柳湘莲也是知交。“柳湘莲原系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因他年纪又轻,生得又美,不知他身分的人,都误认作优伶一类。”柳还“最喜串戏,且都串的是生旦风月

戏文,”宝玉和他“二人相会,如鱼得水,”

(六十六回)贾宝玉与这四人相交很深,而北静王与蒋玉菡,也很相投。宝玉曾问柳湘莲“这几日可到秦钟坟上去了。”可知柳与秦也熟。这几人可谓是同气相投,同声相应,同类相聚。皆是贾雨村所言的聪明灵秀之气与乖邪之气的结合而生的人物,他们形貌俊美又风流跌宕恣情任性,皆是贾宝玉的“性情中人”。宝玉与这些人交往,常被论者称作具有平等意识的民主性精华,其实如果仔细考察一下的话,他们只是在互悦容

貌,性情相近上一致,更带些男风相尚的封建性糟粕。

(特别是宝玉与秦钟的关系更是如此。

)贾宝玉择友也是以恣情任性为标准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已被论者们阐发甚多,其实两人在崇尚真性情,不虚伪,不掩饰真情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金玉良缘的婚姻是家族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结合,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婚姻,也是压抑个人真情,违背个人意志的婚姻,必然会遭到贾宝玉的反对,而木石前盟则是以个性相投,个人意志为爱情基础的婚姻。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喜欢那些反映真情的文学作品,两人共读《西厢》,两情相融,《牡丹亭》中的警句也使黛玉感到余香满口。她在待人处世上也以真性情去行事,言谈尖酸而刻薄,常常得罪人,而宝钗虚伪,却常得了人缘。大观园中其他人都劝宝玉走“仕

—42—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八年第二辑

途经济”“立身扬名”的人生道路,唯独她不说这种“混账话”,因而也赢得了宝玉的真情相待。她信奉全真保性的人生观,所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 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隐渠沟。”就是她这种思想的集中表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这种人生观的相通,使双方都把对方作为自己人生意义的所在和归宿。

贾宝玉恣情任性的人生观和个性是如何形成的?《红楼梦》中几处说到是与他身上那块通灵宝玉一样是秉自天性,与生俱来的。说到宝玉喜欢与女孩子在一起,冷子兴举了宝玉周岁那年抓周时“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说明他是天生的“情种”。贾雨村则言是先天秉承了清明灵秀正气与乖僻邪谬之气的结晶的结果。警幻仙子则对宝玉说:“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人的个性和人生观的形成固然有和他与生俱来的童真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在其生长的环境中形成的,贾宝玉生长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这就是贾府以及其中的大观园。

大观园是贾府的一部分,大观园构造极巧,风景优美,“天上人间诸景备”,给贾宝玉及其姐妹一个赏心悦目,优游怡心的特定的空间。

贾府以及为元妃省亲而造的大观园是宝玉等人从童年直至青年成长的特定的人生阶段。是其人生最美好的时期,随着贾府的衰落,大观园被抄检,这段人生也已告终。

大观园与其说是一个人工造就的人文景观,不如说是一个主要由女儿组成的社会家庭的特殊的群体,特殊的人文环境。这里没有世俗男人社会那么肮脏和丑恶,虽然内中矛盾也激烈,但对贾宝

玉却无大威胁。(后来婚姻的威胁已标志着大观园的解体。

)贾宝玉在大观园中具有无人可比的特殊地位,他是贾母的嫡孙“心肝儿”,王夫人的“嫡子”,又是元妃的亲弟弟。贾政虽然可以

管他,但其经常在外,无暇顾及,后来竟“也不敢管了”

(兴儿语,六十六回),使得宝玉在贾母的庇护下自由发展其个性。贾宝玉走到哪里都是奉承,比他大五六岁的贾芸竟甘心做他的干儿子,奴仆们

52—走出大观园

都愿为其做事,叫做“巧宗儿”,为这种殊荣还争得不可开交,他在情场上也无人项背,许多女子都明里暗里爱着他,群星拱月般地围绕着他,做着“宝二奶奶”的甜梦。姐妹们遇事都让着他,众人皆知其呆,凡事由他去。他的一块宝玉的摔砸或丢失,都会在大观园里引发不小的地震。他被打后,女儿们的眼泪都为他流。

贾宝玉在大观园中过着贵族公子无所事事优游闲逛的生活,“恣情任性”,“心满意足”,“十分快意”,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童真这颗种子在大观园这片宽松舒适、自由的沃土中,长成了恣情任性的个性及人生态度的参天大树。

二、无才与有情——贾宝玉的人生道路模式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有一段张道士与贾母的对话:

张道士:“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模子!”说着,两眼酸酸的。贾母听了,也由不得有些戚惨,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象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还象他爷爷。”

也许是嫡孙再加上形容音貌象爷爷的缘故,宁荣二公的亡灵对宝玉寄托了继承家业、力挽颓势的厚望。第五回,警幻仙子转述了宁荣二公所嘱:“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他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在这里,宁荣二公为使宝玉入于正路,改变其禀性乖张,用情怪谲之痴顽,嘱警幻采用情欲声色之手段来施教。警幻谓宝玉为“意淫”,而不是情

—62—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八年第二辑

欲,可见贾府的先祖认为贾宝玉的真性情比淫欲危害更大,因为它与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格格不入的,它会导致贾宝玉有情而无才,不能承担振兴家族的大任。所以警幻授以云雨之事,并告诫宝玉“从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

道。”

(五回)曹雪芹写贾宝玉突出了在他身上的两个方面,即无才与有情,并常将两者对举:

石头无才补天,来到青埂(情根)峰,被携至“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脂批云:“书之本旨”,“妙,自谓坠落情根,故无补无用。”也将“无用”与“情”对举。

警幻评价宝玉云:“在闺阁中虽可为良友,却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尤三姐说他:“原来他在女孩儿跟前

不管什么都过的去,只不大合外人的式。”

(六十六回)兴儿说他:“每日又不习文,又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儿里闹。”

(六十六回)黛玉也在未到贾府时就听说他“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

在内帏厮混。”

(三回)凤姐说的更明白:“若说他出去干正经事,说正经话去,却象傻子;若只叫他进来,在这些姊妹跟前,以至于大小的丫头跟前,最有尽让,又恐怕得罪人,那是再不得有人恼他的。”(七十八回)这都是从内外两方面来说宝玉的,说他出了大观园,在外界社会里不能适应,无法立足。宝钗对宝玉这种只会在大观园中女孩子身上用心也很不以为然,宝玉挨打,却为不让宝钗(因薛蟠)感到为难的做法宝钗心领了,但想道“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

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

(三十四回)希望他走出大观园,去干经济仕途的大事。

还有一些人希望宝玉将来有出息,不要象现在这样搅在女儿堆里。除了宝钗有这说法外,史湘云也曾说过这话。宝玉的麒麟被湘云捡了,湘云笑宝玉说:“幸而是这个;明日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湘云劝宝玉见贾雨村,宝玉不愿去,湘云说:“如

72—走出大观园

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下了逐客令。袭人跟王夫人讲让宝玉搬出大观园,其理由是“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

闹,倘或不防,?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三十四回)都是担忧贾宝玉只走在大观园中恣情任性的人生道路,而将来一旦

走出大观园,进入世俗社会将不成大器,无以为用。就连从不要贾宝玉立身扬名的黛玉也曾劝他“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七十九回)要他不要仅是在女儿国里混日子。贾宝玉作为一个男人却不象个男人,不干男人的事,只会讨好女人,这也表现了他的无才和有情。贾政说他给袭人起名是“不务

正,专在这些浓词艳诗上做工夫。”

(二十三回)宝玉素日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却每日甘心为诸丫头充役。袭人对此也曾劝他“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外号儿,叫人家‘禄囊’……今后再不许弄花儿、弄粉儿,偷着吃人嘴上擦的胭脂,和那些爱红的毛病儿了。”(十九回)

这几组概念,也既“内”“外”,“今”“后”,“女”“男”都是以大观园为视点论及宝玉的无才与有情,宝玉今天在大观园内对女儿们有情,必然在将来走出大观园这个女儿国后在男人社会中无能为力。

冷子兴演说贾府时曾说过贾府里的子孙们“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贾宝玉也是如此,他安富尊荣,不愿承担振兴家族的重任,只管在大观园中恣情任性,优游享受。黛玉曾说:“要这样才好,咱们也太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

怎么后手不接,也不短咱们两人的。”

(六十二回)探春理财,宝玉却劝她:“我常劝你总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些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才

是。”

(七十一回)凤姐理家也说过:“我正愁没有膀臂,虽有个宝玉,—82—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八年第二辑

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

(五十五回)二十三回写宝玉自打进园后“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做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折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意。”“日日只在园中游玩坐卧。”贾政奉旨出差后,宝玉更是

“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情游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

(三十七回)宝玉对自己的应付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怀疑的。湘云与黛玉闹别扭,宝玉想从中调解,却遭到黛玉的抢白,他仔细想来“如今不

过这几个人,尚不能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二十二回)宝玉的人生观是恣情任性地度过人生,所以他不愿考虑走出大观园以后

的事,只愿在大观园中与姐妹们恣情任性地过一生,与相爱的林黛玉成就婚姻,这就是他的人生理想和所选择的人生道路。

宝玉挨打,姐妹们一个个都有怜惜之态,宝玉想到了“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

足叹惜了。”

(三十四回)他对袭人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

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三十六回)宝钗搬出园子去后,他又想“不如还是和袭人厮混,再与黛玉相伴,只这两三个人,

只怕还是同死同归。”

(七十八回)七十一回,宝玉劝探春不要管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接下来有段尤氏、李纨等与宝玉的对话,最能反映宝玉的这种思想:

尤氏道:“谁都象你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姊妹们玩笑,饿了吃,困了睡,再过几年,不过是这样,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李纨等都笑道:“这可又是胡说了!就算你是个没出息的,终老在这里,难道他姐儿们都不出门子罢?”……宝

92—走出大观园

玉笑道:“人事难定,谁死谁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随心一辈子了!”

宝玉与黛玉互相把对方作为人生意义所在,宝玉向黛玉发誓说:“我要有金玉想头天诛地灭,”黛玉则说过“殊不知你失,我也失。”和黛玉相伴终生则是宝玉最高的人生理想,为此他愿和黛玉“一起化灰化烟”,或者黛玉一死,他出家“当和尚”。

宝玉的人生理想可以说是大观园的理想,宝玉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说是大观园式的人生道路。大观园是其人生理想也是其生活现实,是其人生道路的起点也是其人生道路的归宿。“无才”与“有情”是其对大观园外世界的不满,也是其对家族所规定的未来人生道路和理想的背叛,更是其大观园人生道路的具体模式。

大观园对于宝玉来说象征着富贵荣华,象征着美丽纯洁,象征着自由任性。从其个人愿望来说,他对大观园的爱远甚于对它的恨,他是不愿意走出大观园,走向更大的人生舞台的。他深深依恋于其中的荣华富贵,他不愿按照家族的要求去争得富贵或守住已有的富贵,不愿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但却愿意安享富贵。他深深依恋于大观园中的特殊的人群——美丽纯洁的女儿们,特别有他心爱的黛玉等人,大观园的生活孕育了美丽的爱情故事,使他对人生有了幸福感和希望。他不想离开他恣情任性的个性得以生存的这块土壤,离开了这块土地,他将无法生存,无路可走。

三、走出大观园

贾宝玉深深依恋着大观园,然而形势的发展使他必须走出大观园。鲁迅先生曾说过他在大观园中“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然荣公府虽煌赫,而‘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故‘外

—03—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八年第二辑

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先有可卿自经;秦钟夭逝;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遣,随殁。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

独宝玉而已。”(《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1年版)鲁迅

先生的这段话概括了贾府“颓运方至,变故渐多”的境况,指出了贾府败落的原因,连繁华丰厚中的宝玉亦日感悲凉与忧患。大观园这个特殊的女儿国的解体是必然的。一是如鲁迅所说的贾府内部及外部腐朽性决定其必然败落,高鹗续书中的抄检大观园则写出了这种颓势的结果。二是大观园中的女儿们一天天长大,将要出嫁远方。三是宝玉的婚姻问题逐渐摆到贾府的议事日程上了,对于宝玉出自真情相爱的黛玉,贾府并不认为其是宝二奶奶的合适人选,因而必然与宝黛发生冲突,结局是大观园中最大的悲剧,直接导致了大观园女儿国的解体。宝玉面对将要解体的大观园始终有种恐惧悲伤的感觉,有压抑和忧患的意识。

二十八回写宝玉听黛玉《葬花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觉恸倒山坡上,由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无可觅寻推想到宝钗,香菱、袭人等也是如此,又想到“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将来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真不知此时此际,如何解释这段悲伤?”第三十一回也写道“那宝玉的性情只愿人常聚不散,花常开不谢,及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没奈何了。”宝玉的这种悲伤还是由人生短促、聚散无常引发的对大观园的生活将不可再复的一种眷念,仍是其想象当中的未来。但不久,这种想象即成事实,首先是邢岫烟的离去。宝玉来到杏园,仰望杏子,“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成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由杏花落子,想到岫烟离去,大观园其他女儿也将离去;由岫烟将老,想到他人,想到自

13—走出大观园

己,把人生理想、人生道路寄托在与大观园中众女儿共度的他当然要感叹流泪。

随着贾府的颓运日至,大观园的抄检风波以后,宝玉对大观园解体的忧患更深。因“彼此都大了”、“园里的这一项费用也竟可以免的”等原因,宝钗首先搬出了大观园。宝玉到蘅芜院见寂静无人,空空落落,不觉吃一大惊,感叹“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人,死了晴雯,迎春又将出嫁,愈感“大

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七十八回)等知道迎春已去“越发

扫兴,每每痴痴呆呆的,不知作何消遣。”听说陪了四个丫头去,更

又跌足道:“从今后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静人了!”

(七十九回)“也因近日抄检大观园,逐司棋,别迎春,悲晴雯等羞辱、惊恐、悲凄所

致,兼以风寒外感,遂致成疾,卧床不起。”

(七十九回)曹雪芹未来得及把宝玉将遭受的更大的打击——因婚姻的缘故,促使黛玉病殁写出来,自己就去世了。可以想见曹雪芹写至宝玉遭羞辱、惊恐、悲凄遂致成疾,卧床不起时,自己的身体、心境与宝玉是不相上下的。高鹗续书依照曹雪芹的思路发展下去,贾宝玉由此,或痴或呆,丢失了那块通灵宝玉,丢失了魂灵,迷失了他那恣情任性的真性情,终于走出了大观园,完成了他自己的由真至痴至幻的人生历程。

关于贾宝玉的人生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走,曹雪芹写了这样三个人生的模式可与贾宝玉参照着看:

其一是北静王。他才貌俱全,风流跌宕,且不为官俗国体所缚,与宝玉有相似之处。他曾对贾政说:“令郎如此资质,想老太夫人自然钟爱,但吾辈后生,甚不宜溺爱,溺爱则未免荒失了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他似乎是曾走入迷途而又知返,归入正业的人,且又恣情任性,不为官俗国体所缚的理想人物。

二是贾政。七十八回写道“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

—23—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八年第二辑

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了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贾政似乎也是个迷途知返的人。他对宝玉的举业是否有成并不十分看重,对望子成龙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看得较清楚,并把这些归结于命数。

三是柳湘莲。这位世家子弟所走的道路与宝玉有十分相似之处,家庭破落后,他在戏园、官宦子弟间游荡,最后走入空门。在这之前,宝玉是在大观园中恣情任性,而柳则是在外面社会上恣情任性,一内一外,一文一武,“二人相会,如鱼得水。”曹雪芹本人家败之后所走的路与柳也有相近之处。

贾宝玉走出大观园后人生道路如何走?曹雪芹没有写出结局就溘然长逝了,然还是留下可循的遗迹。贾宝玉是不可能走北静王和贾政那种迷途知返的道路的,这不仅是由于他恣情任性的个性特质不允许他走上“正路”,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在前八十回就已写出了贾府将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贾宝玉之所以走出大观园,就是因为他失去了象北静王、贾政那样的赖以生存的富贵家族的根基。命运只能把他抛向世俗的社会,走柳湘莲似的道路。在大观园的优游舒适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子弟贾宝玉“不稂不莠,既不能力田,又不能商贾”,又不会与人交际,在社会上也属无能之辈,无以一技之长得以谋生,只能过靠人施舍的生活,这一点上他是不如柳湘莲的。如前所说,贾宝玉的人生理想是大观园似的,他所追求的只是在大观园中与他所爱之人一起恣情任性地过一辈子,随着大观园的解体,黛玉的逝去,他对人生社会已彻底看破,情魔已断,尘缘已绝,必然会象柳湘莲那样遁入空门。在前八十回,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嘴两次说过要当和尚的话,一次对黛玉说的,一次是对袭人说的,高鹗的续书中宝玉终于当了和尚,而且是到处行走的化缘僧,这是比较符合曹雪芹原定的结局。因为正如在前面所提到的,宝玉听到戏曲《山门》中的化缘僧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烟蓑雨笠

33—走出大观园

卷单行,”“芒鞋破钵随缘化”时手舞足蹈,况且他恣情任性的个性也不可能久坐寺院诵佛念经,他当和尚只表现了他对尘世的看破,并不意味他皈依了佛教,化缘僧这一角色较能体现这一点。宝玉的人生实际上在走出大观园时已告尾声,化缘僧只是他人生的结局,不是其人生的继续。因为它已不具备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了。

大观园中优游宽裕的贵族生活环境,养成了贾宝玉恣情任性的个性特质和人生价值标准,这些个性特质以及用这些价值标准去衡量事物,又造成了他对压抑个性的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婚姻制度等的怀疑、批判和否定,但是他的这种反叛还仅停留在是否对其个性压抑这个感性立场的低层次上,并非从理性角度认识到这些制度的危害和腐朽。这种反叛一方面使他具有初步的平等民主意识的进步性,另一方面也使他走向另一极端,眼光短浅,只求安乐大观园的人生局限得以发展成无才无能的贵族寄生性。而当他贵族生活的基础,个性和人生理想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贾府及大观园一旦解体,走投无路而又万念俱灰的他必然遁入空门。他的一生必然是人生悲剧。

曹雪芹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人生道路及其人生观形成与变异的过程。在贾宝玉身上作者也写出了许多矛盾现象。贾宝玉崇尚性情之真,对束缚其真性情的一切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形式心怀不满,但他又不反君主政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即使批判那些“死谏”“死战”的须眉浊物,也是说他们是“不懂君臣大义”,“置君父于何地。”贾宝玉过贾政书房门前必须下马,以示“父子之义”。他对北静王劝其读书上进,也不敢有异议。他批评时文八股是因为它“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他认为草木有灵,孔子庙前桧树,坟前的蓍草,都是“堂堂正大之气,千古不磨之物。”对圣贤仍十分尊崇。

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个形象以及他所处的贾府的态度也是十分

—43—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八年第二辑

矛盾的。他对贾宝玉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写出了他的真率可爱,但又毫不掩饰对其无所事事、无才无能的贵族子弟的劣根性的不满,哀其不幸而恨其不争。他对贾府的腐朽十分痛恨,但不是想加速它的衰亡,而是想对之修正补天,因而对贾府的败落又十分惋惜(前五回已能看出)。这种矛盾实际也是恣情任性、崇尚个性的人生价值观,与传统儒学等人生价值观在作者身上表现出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性的反映。

曹雪芹的这种人生价值观的矛盾性是由思想史的根源及当时社会思潮、社会现实所决定的。

传统儒学人生价值观,在明清主要表现为理学的人生观。如何做人是理学的重要论题,理学家的人生理想就是成圣成贤。理学认

为所谓人性是指人的道德理性。朱熹说过:“性者,即天理也。”(《

语类》卷五)要求人在躬行实践社会道德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求个体必须服从人世的伦常道德,行为规范,明天理而灭人欲,排斥人的感情欲求和感情需要。将“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之路,高度弘扬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高扬个性,注重个体发展的人生价值观主要以李贽为代表。李贽主张的“童心”就是指人的最初的“本心”“真心”,“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焚书》卷3《童心说》

)主张维护个体私心私欲,“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如无私则无心矣。”(《

藏书》卷32《德业儒臣后论》

)以恣情任情为人生价值标准。后公安三袁、汤显祖、冯梦龙等都高扬文学写个人性情的旗帜,并将“情”与“理”对立起来,明确表现了反理学的态度,袁宏道有一段谈人生如何“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的话集中反映了他的人生价值观:

真乐有五,不可不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

53—走出大观园

客满席,男女交 ,烛气熏天,珠翠委地,皓魄入帷,花影流衣,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权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矣。然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伎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士

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袁宏道集笺校》卷五《与

龚惟长先生》

)袁宏道的人生价值不同于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追求个性的自由,声色欲望的享受,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生活内容和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无法证明曹雪芹与贾宝玉是否直接受到袁宏道的影响,但可以看到袁宏道的思想所反映出的一种思潮是客观存在并对后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的。

程朱理学的伦理规范,经明代王学的改造和李贽的反叛后日渐式微。然王学末流与明代商业社会的结合,又导致了明末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清初统治者鉴于明亡的教训,重新抬出了朱熹学说,康熙亲自制定了《四书解义序》,又下令朱熹配享孔庙。然在康乾盛世的浮华下,酝酿着更激烈深刻的社会矛盾,理学虽然强大,但已无力统治整个社会的思想,而新兴的一些反叛思想又不能占据主要地位,这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两种思潮激烈斗争的时期。身处这一时期的曹雪芹受到了这两种思想的影响。贵族家庭的出身使其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理学人生观的教育,然而家庭的迭遭变故,眼见的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与争权夺势,最后流落社会,一文不名的他又对旧的腐朽的封建制度产生了反叛情绪,具有了某种新兴思想的因素,但他对过去繁华的生活仍有着藕断丝连,剪不

—63—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八年第二辑

断理还乱的依恋情结,对家庭的败落仍耿耿于怀。在他的思想中,两种人生观使他处在一种不可解脱的矛盾中。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客观地写出了他的这两种人生价值观的矛盾性。他在贾宝玉身上不仅写出了恣情任性的个性意识与社会家庭所要求其承担的责任之间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对立,又写出了两者之间有着生存与共、密不可分的联系。恣情任性的个性是在家庭环境中滋生发育的,但对家庭所提出的承担责任和某种规范性又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对家庭的振兴毫无推动作用。而家庭的衰亡,大观园的解体又使恣情任性个性赖以生存的环境丧失殆尽。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性和相关性使其不能为贾宝玉指出更好的人生道路,大观园这个特定的环境是伴随贾宝玉人生道路相始终的。

曹雪芹的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两重性使其在揭示贾宝玉人生道路的方式上也体现了矛盾与联系并存的特点,也采用了两种方法来表现对贾宝玉的价值评判。他以满腔热情塑造了贾宝玉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对其恣情任性,真情毕露的个性特质予以充分地肯定。而通过一些叙述描写语言,如说贾宝玉“十分消闲日月”、“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无所事事”等以及旁人对宝玉的议论,诗词如两首《西江月》等侧写的方式表现了传统人生价值观对宝玉的否定。

曹雪芹的这两种价值观的并存(当然有所侧重,对宝玉的肯定是主要的)及两种价值取向,使其艺术创作不是停留在单一的表现形态上,而是具有与生活原型的真实性、多样性、丰富性相对应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以往小说那种单一的性格模式,或虽有性格发展但单向度发展的人物表现模式,使中国长篇小说的人物塑造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作者:南通师专中文系副教授,南通市,226006)

(责任校对:许莉)—

73—走出大观园

浅谈贾宝玉

浅谈贾宝玉 一、贾宝玉人生悲剧的原因分析 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是由众多的人生矛盾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时代的震荡、家族的衰败、思想的深刻矛盾与性格的“乖僻邪谬”,都是构成其悲剧形象的重要因素 首先,贾宝玉的悲剧命运,与他的贵族家庭的衰败,乃至他的阶级的衰败有着必然的联系。《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是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封建贵族地主阶级日趋没落,政治上极度腐败。在第四回中,作者借门子之口,道出了护官符的作用,点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他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一损皆损、一荣皆荣”。而像贾雨村这样的封建官员,更是投机钻营、趋炎附势。“他的良心是写在…护官符?上的”。2这一切都揭示了封建官僚的腐败,更是预示了其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命运。贾府就是这个衰败的典型。《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已是由盛转衰的时节,家族内部已是“一代不如一代”。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其生活仍是穷奢极欲。一顿螃蟹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一盘茄鲞要用十几只鸡来做配料。秦可卿死后光是棺材板就用了一千两银子。为了迎接元妃归省,更是大兴土木,造得“琉璃世界、珠宝乾坤”,连元妃本人都感叹“太奢华浪费了”。在奢侈的同时,贾府上下,还充斥着荒淫。贾赦、贾珍、贾蓉、贾琏无一不是衣冠禽兽,其淫乱无耻已到了乱伦的地步。这些“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斗、勾心斗角。这些都揭示出贾府荣华富贵的表面之下所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3说明这个家族已是彻底的肮脏、没落,已经是无可救药。而可悲的是贾宝玉就出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他的形象在贾府社会悲剧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家族衰败的关键时刻,贾宝玉是最后一个有可能,也有条件实现金榜题名、家族振兴的人物。他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备的女子做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贾政也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但是他却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索,要做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他“最不喜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在婚姻问题上,他也不愿考虑家族利益,不愿按传统道德的要求去做。这就与家族、阶级的需要形成了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拒绝了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他便成了“不肖子孙”。与家族要求形成的格格不入之势,就注定贾宝玉人生的最终结局必将是悲剧的.其次,思想的深刻矛盾,使贾宝玉的形象充满悲剧色彩。贾宝玉生长在一个极度动荡的时代,此时整个家族,乃至整个社会都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思想是有着深刻矛盾的“思想的深刻矛盾,使贾宝玉这一形象变得特别复杂”一方面,贾宝玉的思想中有着许多不同于传统的东西,但同时,他的思想又与封建传统,与其所属阶级的意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很多割不断的东西。在贾宝玉看来“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臭逼人”,5他鄙薄男子,把女儿当作心目中的上帝,甘愿充当女儿的杂役。这一点,极大地驳斥了封建传统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但在同时,他对不同身份的人,又能一视同仁。见了未婚女子便是“无价之宝”,见了已婚女子就又成了“鱼眼珠”;做官的都是“国贼禄鬼”,不做官的又都是奇士雅人了。此外,贾宝玉厌恶贾府男性主子的淫荡生活,同情鸳鸯、平儿的遭遇,然而他自己却在青天白日下与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甚至当着王夫人,调戏金钏,导致金钏跳井身亡。他同情贫贱之人,珍重贫贱之交,但他也不厌富,只是觉得“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类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他还强烈批评了“文死谏、武死战”的道德信条。但是,他却从未否定君权与父权的威

大学语文 王昭君

当我们把时光的坐标轴拨回到公元前33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萧瑟的秋风凛冽的刮着,毫不留情,一行浩浩荡荡的人马向着天边的斜阳缓缓走去。骑在马上的女子留恋地转过头,向身后看去,可除了马蹄踏起的滚滚烟尘再也看不见别的东西了;回头向前,远处那轮残阳红得那般不真实,竟隐隐得升起雾气得朦胧。马儿不轻不重地颠簸了一下,回过神,原来是自己又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天边低飞的大雁发出了沉重的鸣叫,眼前前行的骏马也应和般地嘶叫起来,声声入耳,徒增感伤。罢了罢了,女子静静地取过琴,手指温柔着划过琴弦,断断续续的琴音向四周扩散,渐渐地,这柔和的琴声变得厚重起来,像一把有力的大锤砸在人的身上,砸出心中的离别的伤感。马儿安静下来,这琴声接着风声传得更远,那群南飞的大雁也被这忧伤琴声击中。低头看见马上那个默默弹琴的女子是那般的明艳静美,像无数个清晨将它们冲睡梦中唤醒的太阳一样,绚烂亲和。于是,它们都忘记了挥动翅膀,纷纷跌落地下。这个故事叫“落雁”,这个女子叫昭君。千百年来,王昭君除了貌美之外,更为后世所称颂的是她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及她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从而为中国的历史长卷中,增添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光辉的一页。 王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年少时,她被选入汉宫,数年却从未被召幸。当匈奴单于向汉元帝请求“愿婿汉氏以自亲”时,帝命传到掖庭之后,昭君自愿请嫁和亲,以公主的名份千里迢迢到了塞外,成为呼韩邪的阏氏。对于王昭君这样一位可敬、可赞、可歌、可颂的女性历史人物,因其和亲故事的奇特,所以历代的文人骚客竞相为之吟诗、泼墨。纵观包括野史、诗文、戏曲、和绘画中昭君的艺术形象,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昭君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创造,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有了各有所别的昭君形象。总体来讲,除一部分以赞颂为主外,大多数作品中的王昭君,留给后人的不外乎是以“怜其远嫁”为主线的集“怨”、“恨”于一身的近乎悲剧式的人物,己与正史所载的真实的昭君有了很大程度的演绎和杜撰。 王昭君入宫五年,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午夜梦回,她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又是一个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她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或许正是昭君自己有着如此愁伤的诗句,以致在后世世人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都把出塞的昭君塑造成了哀怨的形象。最早的代表作是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石崇在此诗中不仅揣度了昭君的悲、怨、哀、伤,还认为不同民族不可通婚;即使成为阏氏(皇妃)也不为贵;按胡俗单于死后,子娶父妃也是羞耻之至;又把出塞和亲视为苟且偷生,甚至比作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由于西晋距汉代的时间

中国著名名胜古迹对联集

中国著名名胜古迹对联集(一) 杭州西湖赵孟俯题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映湖光 武昌黄鹤楼何绍基题 我从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已开到红羊劫后 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吹起黄鹤高飞 此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 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 长沙天心阁 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心头无限事,齐上眉梢 天心数点梅花,能降冰雪 阁外一峰云麓,长郁风雷 长沙岳麓三闾大夫祠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滕王阁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湖南岳阳楼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何子贞撰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杭州岳飞墓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一姓秦之人题岳王墓前秦桧跪像 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 郭沫若书蒲松龄“聊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四川新都宝光寺正殿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郭沫若书杜甫草堂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江西滕王阁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庐山绝顶 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 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 庐山简寂观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话佛说尽,谁只得五千妙论出自先师 九江烟水亭 请看世事如棋,天演竞争,万国人情同剧里 好向湖亭举酒,烟波浩渺,双峰剑影落樽前 那堪吟白傅诗,琵琶人老,枫荻秋声,叹几个迁谪飘零,相逢处且休说故宫繁华,他乡沦落 此便是邯郸道,虽梦初醒,黄梁久熟,觉毕生功名富贵,霎时间都付与微茫烟水,缥渺江波 山海关孟姜女庙 秦始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孟姜女未亡也,千秋石片铭贞 海水朝(潮),朝朝(音召)朝(潮),朝(音召)朝(潮)朝(音召)落 浮云长(涨),长长(音常)长(涨),长(音常)长(涨)长(音常)消 北京陶然亭 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 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 北京潭柘寺题弥勒佛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北京颐和园谐趣园 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 北京颐和园养云轩 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幕,山雨霏微。 福州鼓山 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地出灵泉润海表,天生石鼓镇闽中。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私来由

谈贾宝玉人生道路及现实意义

谈贾宝玉人生道路及现实意义内容提要:《红楼梦》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是一篇用“血泪”倾注的批判式半白话文小说,主要是写以贾母、贾政等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和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为代表的反封建势力的矛盾斗争。贾母、贾政等统治者本来对宝玉寄以很大希望,盼望宝玉重视“经济仕途”,成为地主阶级事业的忠臣孝子。可是宝玉却走着一条与此相反的道路,是由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叛逆者。“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由此也有不少值得我们研究的现实意义。 谈贾宝玉人生道路及现实意义关键词:贾宝玉叛逆人生道路现实意义 贾宝玉,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幻化为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女娲补天剩余石,并由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带入凡间,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原文①《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以及美丑的划分。 一﹑贾宝玉人生道路的概述和形成原因 1﹑贾宝玉的“不肖”与“无能”,让他走上了一条叛逆的路。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被贵族家庭、封建阶级视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富贵子弟贾宝玉。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描写他的那两首判词《西江月》(《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权进凤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王国维先生称之为“悲剧之中悲剧”。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她的眼泪从春流到夏、秋流到冬,浸透了生命的每一寸光华。本文通过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性格气质、才能、爱情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蕴,并综合以上四点揭示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悲剧;境遇;性格;才能;爱情 一、概述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女主角,加之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生动性与悲剧性,她一直是红学家热切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学术界对林黛玉悲剧形象研究的文章有很多,如蒋晓兰的《林黛玉悲剧新论》一文,从先行者、叛逆者、性格气质、性灵、女性强者、痴情之极者等九个方面总结了林黛玉悲剧的多重性。胡秀芬的《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指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及形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受到身世、疾病、传统文化精神、金玉良缘的影响,并指出林黛玉的侠义精神及其理家才能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秦桂敏的《林黛玉悲剧命运探析》认为她的悲剧并非完全取决于她先天体质弱,还在于她所处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在于她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性格,以及她美妙爱情幻想的破灭。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研究林黛玉的悲剧人生。第一方面是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第二方面是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第三方面是卓尔不群的才能;第四方面是痴情之极却以失败告终的爱情;第五方面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一)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 林黛玉是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不幸年幼丧母,外祖母念其年纪尚小无人依傍,接至京中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的悲剧由此开始。 自进入贾府,林黛玉便开始了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日子,父亲也在不久后亡故,家中财产被收入贾府,与黛玉没有半点关系。她在世上最亲的人、最大的依靠离她而去,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女。而这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凄凉景象与年幼时父母俱在的平和安乐形成了苦与乐的鲜明对比,使她的孤苦无依更加悲凉,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加上她久治不愈的病体,加重了她的忧思与感伤。 林黛玉是孤独的,《葬花词》[1]是黛玉对生命孤独的真切感悟与集中表现,她没有父母亲眷,寄人篱下,忍受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摧残,险恶的生存环境,使她的身心深陷孤独,她的孤独是一种人的存在的孤独,生命的孤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寄人篱下加之孤独多病造成了她敏感多疑的个性。她在贾府中始终是外戚,一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正被这个大家庭接纳,稍有不顺便会引发她的寄人篱下之感。第三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拒绝开门,这原本是个误会,但却严重伤害了她,她想到:“虽说是在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林黛玉是个多愁多病身,自出生起就有先天“不足之症”[2]会吃饭时便吃药,给宝玉看病的王太医在顺便给她瞧病时道出黛玉肝阴亏损、心气衰耗导致其心浮气躁,敏感多疑。 凄凉的境遇使林黛玉的孩提和少女时期都沉浸在浓厚的感伤气氛中,并影响了她的一生,跟她的爱情、婚姻悲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 作者在第一回就交代了,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宝玉)的灌溉之恩,此生特来以泪相还,而眼泪则多伴随着痛苦与哀伤,这样,从一开始就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

关于王昭君的诗

关于王昭君的诗 一、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二、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三、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著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四、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塚,春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五、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六、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著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七、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城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心之。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八、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塚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红楼梦》中的对联和匾额

谈《红楼梦》中的对联和匾额 《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中的诗词韵文。在这些诗词韵文中有我们常见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对联,以及与之相配的匾额。而这些联、额出现在这样一部巨著中,便不仅仅是民俗学意义上的联、额了,它们还有特殊的功用。下面将就《红楼梦》中的联额的形式和功用两方面作一探讨。 一从形式上看《红楼梦》的对联和匾额 对联是指悬挂、粘贴或刻制在门壁柱上的一对联语。《红楼梦》中共有对联23副。这23副对联多集中于两处:太虚幻境(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家,送慈柩故乡全孝道”后化为“真如福地”)和大观园(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处分别有7副,已占去了总数的大半。 这23副对联多为14字联,即上下联各为7字,这样的对子共有17副。还有10字联,上下联各为5字,这样的对子仅2副。以上两种句式或是脱胎于五律或七律中的对偶句。另外,有22字联,上下联各11字,这11字又分两节,上4下7,这样的对子也有4副,分别见于“太虚幻境”、“元妃赐题”和“贾氏宗祠”。这样的句式或是演化于骈赋。《红楼梦》中没有句式更为复杂的对联。 《中国俗文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中对联的名目种类多达44种,当然其中不乏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重复。而且它仅仅是囊括了所有名目,并不是在同一基准上所作的分类,现就与《红楼梦》23联有关的术语名目作一解说。 “正对”,同“反对”并提,指上下联内容相似或相关(即只有一面性)的对联。从《红楼梦》23联的上下联关系来看,几乎都属于这个“正对”。 《辞典》介绍了“描述联”,指叙述或描述某一事物、景物、人物、表达某种意思或抒发某种思想感情的对联。《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对联则可以归为这一类。 《辞典》提到“格言联”,即以格言、警句构成的对联,多题于书房、卧室、案前,砥砺志气,加强修养,指导行动(《楹联丛话》中也有“格言”一目),如探春秋爽斋中一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太虚幻境”中的对联亦多为此类。 《辞典》有“嵌典联”一条,即嵌用历史典故构成的对联,《红楼梦》23联中也不乏此类,将于下文分析。《辞典》中的“双关联”,“潜意联”实为一类,即一语双关含有表里两层意思的对联。《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于“智通寺”所见一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即一语双关。另外,第三回“荣禧堂”一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中,“珠玑”“黼黻”一指穿戴的堂皇,二指文辞的美盛,外观钟鸣鼎食,内里诗礼书香。 《红楼梦》23联中并没有《辞典》中诸如“嵌字联”、“数字联”、“复字联”、“叠字联”、“同傍联”、“顶针联”、“谐音联”、“同文联”这等机巧之作。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将五代以来所集对联分为十目:故事、应制、庙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其中“应制”一目对解读《红楼梦》中对联颇多裨益。(《红楼梦》“大观园题对”颇多涉及应制,下文再提)“庙祀”一目,《红楼梦》中贾氏宗祠三联也可纳入。而言“胜迹”,则“大观园题对”亦与之有相通之处。 既有对联,则有横额。《辞典》有“横额”一条,亦称“横批”,对联术语,指横着书写的与竖写的对联相匹配的文字。除挽联一般不用横批外,其他对联常用。横额多高度概括联语内容。但也有不少建筑物联是用其名称作横批的。另有《对联写作与欣赏》中提到“从格式上看它(对联)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的特点,相应地由上联、下联、横额三部分组成”。 纵观《红楼梦》所提及之匾额,大大超过对联数,原因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和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许多只题了额,而没有配之以联。另外,从清客到宝玉到元妃,在同一地题了不同的额。当然,清客们口头诌出而未被肯定的那些并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还有一点,《辞典》中提到“但也有不少建筑物是用其名称作横批的”,《红楼梦》中便有这样的实例,而且有时候作为概括联语内容的横批和作为建筑物名称的匾额同时出现,如“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蘅芷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作者:张文慧 摘要 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是一个时代、文化、人生的悲剧大复合,具体展示于爱情、家庭、社会、生存诸多层面。而人是作品的灵魂,同时也是命运的载体,本文试从贾宝玉这个《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最能体现曹雪芹创作思想的人物的生命走向,来解读〈红楼梦〉蕴涵的悲剧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现实、文化、人生的批判、反思与探索,其所揭示出深广的人性的和社会思想的内容,也是《红楼梦》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核心及精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深深的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命运人生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必然的悲剧。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总是不美满,总是有所欠

缺,这便是人生永恒的悲剧。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它代表人类的终极不和谐。”在《红楼梦》所展现的恢宏的悲剧框架中更隐藏着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们各自不同的身世际遇和共同的悲剧结局,凝结成一种凄美的化不开的悲剧精神。曹雪芹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悲剧,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走近这些悲剧角色,从她们的生存境遇与心态历程,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透视《红楼梦》这部悲剧中的大悲剧,而主人公贾宝玉正可谓千古悲剧第一人。 西方灵河畔赤霞宫中,有神瑛侍者,常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因动了凡心尘念,便化为灵石宝玉投胎人间,是为混世魔王和第一情种。《红楼梦》开头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贾宝玉,是理解和认识《红楼梦》的一把关键钥匙。 (一)《红楼梦》第三回在宝黛初会后,有词《西江月》来形容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奈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与国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看似嘲讽,实则赞美,是作者用反语在赞美宝玉的不同凡俗。在封建正统的人眼中,宝玉是一个禀性乖张,生情怪谲的人,是“似傻如狂”,是“草莽”,是“无能”“不肖”等等,他那些不同凡俗的言行举止、思想性格,是不能容忍的,这包括也不为许多他最亲近的人所理解,因为他们是按照封建贵族的做人标准来衡量人的。在《红楼梦》的贾府中,除了黛玉,宝玉再无他处能获得真正理解。

汉语言文学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学士学位论文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作者: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准考证号: 成绩: 完成时间年月日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摘要: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的悲剧。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差异,使得薛宝钗更符合封建家长的心意、封建礼教的束缚、家庭背景的对比,使薛宝钗更胜一筹等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爱情、悲剧、婚姻、贾宝玉、林黛玉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 一、命运的悲剧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又相互融合的悲剧事件,这场悲剧中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在宝黛钗之间展开的。这是一种不由个人选择的社会关系,把他们三人联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性格之间、爱情与社会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酿成了一场可气、可悯、又可叹的人间悲剧。 二、黛玉、宝玉的性格 (一)、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出生在书香之族、钟鼎之家。只是至其父林如海时家道中落,支庶不盛。她无兄弟姊妹,又长得聪明清秀,故父母爱之如珍宝。孰料年幼时,母亲去世。外婆贾母念其无人依傍教育,便派了船去接。黛玉本不忍离开,无奈贾母致意务去;再加上父亲时为扬州盐政官,为解除顾盼之忧也劝其前往。于是,便来到京都贾府,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涯。后来,父亲又不幸辞世,她就成了一个孤儿。在神话世界里,林黛玉与贾宝玉有“木石”奇缘,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两人初见时就都有似曾相识、久别重逢的惊异感与亲切感。贾母呢,对黛玉更是万般怜爱,饮食起居都跟宝玉一样,因而使二人的亲密友爱也不同于别的姊妹。在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中彼此产生了真挚的爱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摘要:王安石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由美女的失宠联想到才士的不遇,以对昭君命运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关键词:王安石,王昭君,悲王昭君之流落塞外的诗,责毛延寿之贪脏弄奸,王安石的独特见解。 正文:明妃曲 王安石(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我们可知王安石的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王昭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命画师画美女的画像,后宫宫女纷纷贿赂,而昭君自信于自己的美貌,被画师丑化。被派遣。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贾宝玉分析

一、来由: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说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 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曹雪芹写给宝玉判词是“情不情”三个字。 全书从自“情可情(秦可卿)”开始,到“情不情(贾宝玉)”结束,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来看,“情不情”三字大有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情不情”三字是曹雪芹参照“花非花”而来。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知云,其实就是冬天北方夜间凝结在窗户上的霜花。贾宝玉的经历,正像霜花一样,在人们不经意间,荣华一时,转瞬即逝。二、人物性格 (1)叛逆 ①《西江月》词: 当宝玉第一次在作品中出现时,作者写了两首《西江月》,直接对宝玉性格作了如下的概括: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高粱,莫效此几形状。 这两首词寓褒于贬,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给予了热烈的赞扬。所谓“似傻如狂”、“偏僻乖张”、“不肖无双”,实际上是指他的离经叛道的叛逆性格;所谓“不通庶务”、“怕读文章”、“不知乐业”,实际上是指他的离经叛道的叛逆行为。这两首词为贾宝玉的形象初步地勾画出一个轮廓。 ②摔玉的情节。 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密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叛逆和反抗的一种形式。 ③“重情不重礼” 是贾宝玉性格的基本特征。具体、生动地表现在他那“呆”、“傻”得令人啼笑皆非的个性,充分体现他的叛逆精神(“似傻如狂”、“行为乖张”), 使贾宝玉既具有反封建的普遍性, 又具有反抗意识表现的特殊性, 使他那反封建的普遍性包含在反抗意识所表现的特殊性之中。 贾宝玉叛逆思想总的特点是:要求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 他出身于“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贵族之家,生活在珠环翠绕、锦衣玉食的环境中,封建阶级所追求的富贵豪华的生活,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居于家庭最高统治地位的贾母,把他当做不可须臾的“命根子”。在全家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希望的继业者,并被称为“富贵闲人”(薛宝钗给他起的绰号)。这对封建阶级子弟来说,应该是很满意的了。可是,贾宝玉却感到“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发闷。”曾不满地说:“可恨我为什么生活在这侯门公府之

北京大观园导游词3篇

北京大观园导游词3篇 北京大观园是一座再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观的仿古园林,位于宣武区南菜园(市区西南隅护城河畔)。下面是北京大观园的导游词,欢迎欣赏。 北京大观园导游词一: 北京大观园是1984年为了拍摄电视剧红楼梦而建成的,是京城一处极赋特色的古典园林,在占地13公顷的范围内,40多处亭台楼阁、佛庵庭院配以山形水系、繁花名木、鹤鸣鹿啼,宛若人间心境。大观园是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为元妃省亲修的别墅,元春看了后作诗形容:"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始建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园内主要景点有怡红院、沁芳亭桥、潇湘馆、衡芜院、紫菱洲、蓼风轩、秋爽斋、稻香村、栊翠庵、芦雪庵、藕香榭、暖香坞等景点。 栊翠庵位于大观园东部大主山脉向南延伸处,沿山坡由怡红院往北不远。妙玉自西门外牟尼庵迁居大观园后,在此修行。贾母初宴大观园时曾在此品茶,刘姥姥从这里出去转了两个弯迷了路,误入怡红院;宝玉往卢雪庵赴诗会时经过此处,闻得"寒香拂鼻"。"栊翠庵"是园中唯一的庙宇景区。院内有禅堂、净室等,花木繁盛,冬天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北屋佛殿,东屋禅房,龛烟青青,炉香袅袅,是妙玉参禅修行之场所。庵中白雪红梅,冷中有热,正符合主人身在佛门,心向红尘的性格。 稻香村是贾宝玉的寡妇嫂子李纨的住处,宝玉题对额时,取唐寅"红杏梢头挂酒旗"诗意,以杏帘在望题酒幌,又欲以许浑"柴门临水稻花香"诗句之意,命为"稻香村",但被贾政一声喝断没了下文。元春归省时,先赐名浣葛山庄,后见黛玉替宝玉作的《杏帘在望》一诗中有十里稻花香句,复改为稻香村。此处辟处一隅,一派村舍田园风光,院里建筑无一彩绘,村舍清寒,屋内纸窗木榻,陈设简朴。"富贵之气一洗皆尽",合于李纨"槁木死灰"的心境。李纹、李琦来贾府投亲在此居处。诗号"稻香老农"的李纨即在这里吟诗"课子"。 暖香坞在大观园西部,紧邻水池中央的藕香榭。往南穿过东西有穿云度月石匾夹道的过街楼门即至。秋爽斋在其南,这里是有大观园小画家之称的四小姐惜春的住处。

贾宝玉悲剧人物分析

賈寶玉的悲劇論在當代中西文化的詮釋建構與回歸 摘要: 「悲劇」的原型與其演化、張大了文學概念批評模式,應用在中國古典章 回小說的解讀藥引上,開出了「性格悲劇」與「命運悲劇」的雙重視景。而啟動 西方「悲劇」系統的因果起合論,從倫理、精神、美學的向度勾勒引述古典戲曲、 小說的「悲劇意識」宗師當推王國維。其《紅樓夢評論》構築的『悲劇理論』支 配了他人生與美術(文學)的論證視角;並拕出了慾望與解脫這組對偶概念上難 分難捨的糾纏質性與密度,其背後對文化的蒼涼與悲觀,絕非叔本華、康德式的 西方哲理範疇所能概括論述。雖然他繪入康德與叔本華的視野思維,嘗詴建構中 國的藝術與人生的內涵,搭建他批評體系的基石,但那悲劇理論的圖像,卻也勾 動中國學術界方家,站在不同角度學理上的論剿與肯定。王國維觸碰了宗教上的 苦業與原罪意識,更關涉到人生美感向度上的進程;換言之,他以西方的科學路 數來挑戰他內心的傳統中國的人生、人性路數:欲與苦如何在藝術裡得到超拔與 救贖、解脫與悟道,這種並觀中西詮釋視野的生命課題,形成王國維拕出的一個 「賈寶玉悲劇論」的命題。 以王國維的命題為基點,本論文企圖就現仉籠罩在悲劇理論系統下「紅學」 方家的論述典範,先提出解讀的視野與論疇,並進入《紅樓夢》文本情節中來檢 視與對述古希臘悲劇之《伊底帕斯王》及莎士比亞悲劇戲劇中之《哈姆雷特》、《馬 克白》、《繫密歐與茱麗葉》、《奧圔繫》等西方悲劇作品。期望釐清與解讀中、西 方文化學者對《紅樓夢》之賈寶玉,在詮釋「悲劇」論上所構築的論述平台上之 異同及可能性。最終以回歸建構曹雪芹苦心鑄造的「賈寶玉」悲劇性型態的獨特 中國文化視景。 關鍵字詞:紅樓夢、悲劇論、王國維、賈寶玉、曹雪芹 一、前言: 西方文論,在源脈上可歸本追述於亞里斯多德的《詵學》系統。其精微處則 是以「悲劇」理論的建構成為西方文學批評的柱石。透過亞氏的《詵學》光譜中 『悲劇典範』的照映,人物命運與小說情節的兩條解讀路線在西方科學重因果律 演述的學術領域裡,取得了中國章回小說論構上極其斐然可觀的治學成績。自王 國維對《紅樓夢》的「叔本華式」的悲劇意識讀解,自此,開啟了以西方情節結 構論、人物人格心理思想分析論,在心理、社會、政治、歷史、文化、哲學等學 理理論的移植、置入下,構築了對《紅樓夢》研究版圖上的交光多景。1王國維 的〈紅樓夢評論〉云: 「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憂患與勞苦之與生相對待,久 1本文架構的「悲劇理論」與「悲劇概念」,徵引胡耀恆:〈亞理斯多徳的《詵論》-它在西方文學理論中的效能以及在中國戲劇批評中的運用〉,載《中外文學》二卷四期。亦參述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6)與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84)內討論到悲劇概念的部分。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摘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悲剧爱国怀才不遇 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 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元帝纪》,原文如下: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元帝纪》) 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随着时代的变化,咏昭君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人们往往通过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抛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使昭君形象千姿百态,各抒己见,因人而殊。 二、唐宋时期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 唐宋时期是我过古代诗词最为发达成熟的时期,他们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

化灰化烟随风散——论贾宝玉的死亡意识(一)

化灰化烟随风散——论贾宝玉的死亡意识(一) 一前言:“宝玉特色”的死亡意识 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西勒诺斯曾给人类下过一段残酷的“判词”:可怜的朝生暮死的人啊,无常与苦难之子!对你们来说,最好的东西是永远达不到的,那就是根本不要出生,不要存在,要归于无物;而次好的东西则是早点死去。1] 这其实就是古希腊人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对生命进行寻根究底的追问而得出的结论,是他们那颗极度敏感、情绪紧张、极易感受痛苦的心灵对生存的恐怖可怕、悲惨不幸的深刻体验。这种悲观情绪像一股辛酸苦涩的酒泉。从古到今源源不断地在西方人痛苦的心田流淌。而在东方,一个被与古希腊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出来的中国少年——贾宝玉,竟也沾染上了与之类似的悲观情调,在他那“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红楼梦》第二回)2]的心思、言语和行为中不时表露出诸如“为什么要生我”,“不如就此死去”、“自此不再托生为人”之类对生命存在的疑惑与对死亡的遐思。试看: 宝玉忙笑道:“……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第十九回) 宝玉道:“……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

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第三十六回) (宝玉)又说道:“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第五十七回) 这些寒心刺骨的悲观主义论调竟然一再从一个十二、三岁的“公子哥儿”的口中吐出,以致我们不能随便把它斥为一个痴顽小儿的疯言咒语,或者真的把它看作是宝玉这位“无事忙”的“富贵闲人”在“无故寻愁觅恨”。虽然宝玉在“化灰化烟随风散”这种遐思玄想中趋向宁静的语调,以及想象本身的新奇浪漫和艺术化的渲染,曾多多少少掩饰了其中的死亡意识与悲剧意味。但是,我们在懂得了宝玉秉赋的性灵,理解了他那“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的特异材质后,已能体察他内心强烈的死亡意识和“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博大深邈的悲剧情怀。 宝玉的与众不同在于他天生对生命感受、体验特别敏锐、深刻,因而对人生痛苦与烦恼的情绪体验就特别敏感、强烈而持久。这样,死亡——这个生命最本质的规定性和人生最大的痛苦烦恼就无可避免地闯进他的生命意识。“化灰化烟随风散”的想象就直接源于宝玉对生命的多情眷顾,对痛苦与烦恼的敏感,那些话中呈现出独具“宝玉特色”的死亡意识——愿众女儿都在他身旁时早些死去,化灰化烟随风吹散。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种独特的死亡观是与宝玉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