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胆总管直径的肝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方案的选择

不同胆总管直径的肝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方案的选择
不同胆总管直径的肝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方案的选择

不同胆总管直径的肝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的:通过分析和评价在相同胆总管直径范围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CBDE)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ERCP+EST)两种术式疗效,从而针对不同胆总管直径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实施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对我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1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胆总管直径的大小分为三组,组内分别运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CBDE)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两种术式给予治疗。

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及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胆总管直径≤1cm组比较:(1)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直径及结石数目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及手术成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结石残留率及远期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胆总管直径1-2cm组比较:(1)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直径及结石数目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及术后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胆总管直径≥2cm组比较:(1)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胆总管直

径、胆总管结石直径及结石数目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及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LCBDE+LC与ERCP+EST+LC对于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2.当胆总管直径≤1cm时,LTCBDE+LC组比ERCP+EST+LC组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降低,但手术的成功率较低。

3.当胆总管直径1-2cm时,LCBDE+LC组比ERCP+EST+LC组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有所降低且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的率较低。

4.当胆总管直径≥2cm 时,LCBDE+LC组与ERCP+EST+LC组相比,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较少,结石残留率及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肝内胆管结石早期的症状,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早期的症状,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很多病人出现肝内胆管结石前期症状时不知道是患有此病,也不在意,往往拖到病症明显时才到医院就诊,花费增多也使身体受到更大伤害。据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外一科介绍:肝内胆管结石是指结石分布在肝内胆管的某一分支内,也可分布在某一区域肝叶、肝段的胆管内,但在临床上发现是左侧多于右侧。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且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的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在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症状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很不典型。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胆管炎,包括胆道梗阻三联症(疼痛、寒战发热、黄疸)重症胆管炎的五联症。 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无创保肝取石手术 由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外一科率先引进的无创保肝取石手术是最新一代无创伤、无出血的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技术,在ERCP内镜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一种高新胆管内镜系统,在ERCP内镜基础上,采用十二指肠大乳头球囊扩张胆管出口,将ERCP纤维内镜送入胆总管内,通过胆总管直达肝内胆管,通过肝内胆管球囊扩张肝内胆管,扩开肝内胆管内径,通畅取石通道,可以一次性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全程在视频可视下内镜操作,无痛、无创伤、无出血,一次彻底治愈肝内胆管结石,保住正常的肝脏组织。 无创保肝取石手术还具有以下四点优势: 1、取石干净:高新胆管内镜系统的运用使手术全程在视频可视下内镜操作,可以一次性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避免了取石不净的情况。

肝内胆管结石真的很严重吗

肝内胆管结石严重吗 一、什么是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临床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病根据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早期的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局限于肝内胆管某段肝管内的结石,至后期遍及肝内外胆管系统甚至并发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的晚期病例,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很不典型。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胆管炎,包括胆道梗阻三联症(疼痛、寒战发热、黄疸)重症胆管炎的五联症。 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以间断右上腹痛伴发热为主要特点。无感染症状时,病人可自觉周身发热,往往无明显黄疸。但部分病人胆道感染使整个胆道系统梗阻时会出现黄疸表现。有些病人只有轻度上腹部不适,早期无典型胆道感染症状,后期,结石遍及肝内外胆道系统时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的特点: 1、发病年龄30-50岁; 2、上腹部疼痛,可能为典型胆绞痛或持续性胀痛,有的病人疼痛不明显,而寒战发热非常厉害,周期发作; 3、可有长期的胆道病史、或伴有寒战发热、黄疸的急性胆管炎史; 4、患侧肝区及下胸部有经常性疼痛不适,常放射至背、肩部; 5、一侧肝管梗阻时,可无黄疸或黄疸甚轻; 6、合并有重症胆管炎时,全身情况比较严重,且急性发作后恢复较慢; 7、检查时,肝区压痛和叩击痛明显,肝脏呈不对称性肿大并有压痛;

肝内胆管结石诊疗方案

胆石病(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以右上腹胀闷或痛,检查发现胆道结石为主要表现的结石类疾病,可归纳为胆石病。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但要求明确结石部位、数量、大小的分布,还应了解肝内胆管和肝脏的病理改变。 (1)临床表现:反复发作胆管炎、肝区疼痛、肝肿大和黄疸。 (2)实验室检查:急性感染期与肝外胆管结石的化验结果相似。慢性期可有血浆蛋白偏低、血清碱性磷酸酶、Y-谷氨酞胺转肽酶升高或血转氨酶偏高。晚期多有肝功能损害。 (3)影像学检查肝内胆管结石的确切诊断和了解肝胆管系统的病理状况,最终需要依靠现代影像学检查。 ①B超和CT检查:有助于了解结石的大体位置、数量和胆管扩张情况。B超准确率在70%左右。CT准确率平均80%左右。两者均难准确了解具体的位置、数量和胆管病理改变。不易与肝内钙化灶区别。 ②经皮经肝穿刺胆系造影(PTC)和经内镜胆胰管逆行造影(ERCP):成功的PTC和ERCP影像清晰,能明确结石的具体部位、大小、数量和胆管病理现状。准确率可达95%以上。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注意预防。目前仍为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 ③磁共振胆系成像:可以显示结石和胆管系统的影像状况,无创,有逐渐替代PTC和ERCP的趋势。但不如PTC和ERCP清晰。 ④术中胆管造影和胆管镜检查:可进一步确定诊断和了解结石是否取净。 (二)证候诊断

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

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其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为了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基于我国肝胆管结石病40余年诊治经验的总结,并借鉴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治疗指南》。需要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该指南旨在指导医师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治疗作出合理的决策,而并非强制性标准。未来,随着肝胆管结石病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本指南将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1 概念与定义 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即原发性肝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他胆道疾病所致胆汁淤滞和胆道炎症后形成的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在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广大区域尤为多见。由于其病变复杂、复发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此病成为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病多属于胆色素结石。临床上也可见到原发于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由于其成石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有别于胆色素性肝内胆管结石,故应将其作为一独立的疾病对待。本指南是针对色素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2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肝内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流滞缓并有胆道慢性炎症最易形成肝内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破坏。受累区域的肝胆管扩张、胆管呈环状或节段性狭窄;管壁增厚、胆管壁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细胞增生,伴有肝实质损害,严重者形成肝段或肝叶的纤维化萎缩和功能丧失。合并胆道感染时可造成胆源性脓毒症、肝脓肿、膈下脓肿、胆管支气管瘘及胆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约2.0%~9.0%的肝胆管结石病例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病的重要临床病理特点是: (1)结石沿肝内病变胆管树呈区段性分布。 (2)结石多并存不同程度的肝胆管狭窄,胆管狭窄是引起结石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肝胆管结石合并一级分支以上肝管的狭窄时易导致受累肝段或亚肝段萎缩;合并双侧肝门部肝管狭窄者,晚期常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及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3)由于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梗阻和/或感染可导致肝胆管结石病变区域内胆管树、伴行血管及肝实质弥漫而不可逆性损害,包括胆管壁结构破坏、多发性胆管狭窄和不规则性胆管扩张、胆管积脓、门静脉及肝动脉小分支狭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慢性肝脓肿、继发性肝内胆管癌等毁损性病变,这类病变是只有手术切除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病灶。

肝外胆管结石的术前准备事项

肝外胆管结石的术前准备事项 充分的术前准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恢复。本文将为您介绍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术前不同阶段需要准备的内容。 一、住院后 1.术前常规检查 手术前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其主要目的是全面评估您的身体情况能不能进行手术。检查项目一般包括:抽血检查、胸片检查、心电图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尿液检查、粪便检查等。其中抽血检查、腹部超声检查需空腹进行,即检查前需要禁食禁饮8~12小时。因为进食或饮水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哦。 如各项结果均符合手术条件时,医生会根据您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注意:病情不同检查项目可能有差异,以医生医嘱为准。若您有其他特殊情况,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可能涉及另外的检查。 2.戒酒 术前禁饮酒。酒精会影响麻醉药物的效果,还会增加麻醉的风险。

2.呼吸道准备 ①戒烟:吸烟者术前2周需戒烟,以免延缓术后切口愈合。而且,吸烟的病人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更大。 ②根据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腹式深呼吸和咳嗽咳痰训练。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提高肺功能,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③如果您的痰液黏稠且不易咳出,请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需要给您做雾化或者给予您祛痰药物。 3.胃肠道准备 ①术前饮食:宜选择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鱼、瘦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注意:若您不能进食或进食量不足,医生会为您输液补充足够的营养。有特殊饮食要求的病人,请遵医嘱。 ②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安排您灌肠,以清洁肠道,避免手术污染。 ③术前1晚8点后禁食、12点后禁饮。以防麻醉状态下的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5.练习床上大小便 术前需要练习在床上解便。因为术后由于病情需要必须卧床休息一段时间才可下地活动,如果您不习惯在床上解大小便,术后容易出现排尿困难或便秘。 6.皮肤的准备与保护 ①您可以在做手术的前1天洗澡,但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②手术前1天,护士会为您剃除手术区域的毛发,以利于手术操作和预防伤口感染。 ③皮肤保护:当您有黄疸(皮肤和眼睛变黄)时,胆汁中的胆盐成分会刺激感觉神经,引起皮肤瘙痒。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皮肤:

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其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为了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基于我国肝胆管结石病40余年诊治经验的总结,并借鉴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治疗指南》。需要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该指南旨在指导医师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治疗作出合理的决策,而并非强制性标准。未来,随着肝胆管结石病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本指南将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1 概念与定义 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即原发性肝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他胆道疾病所致胆汁淤滞和胆道炎症后形成的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在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广大区域尤为多见。由于其病变复杂、复发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此病成为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病多属于胆色素结石。临床上也可见到原发于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由于其成石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有别于胆色素性肝内胆管结石,故应将其作为一独立的疾病对待。本指南是针对色素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2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肝内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流滞缓并有胆道慢性炎症最易形成肝内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破坏。受累区域的肝胆管扩张、胆管呈环状或节段性狭窄;管壁增厚、胆管壁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细胞增生,伴有肝实质损害,严重者形成肝段或肝叶的纤维化萎缩和功能丧失。合并胆道感染时可造成胆源性脓毒症、肝脓肿、膈下脓肿、胆管支气管瘘及胆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约2.0%~9.0%的肝胆管结石病例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病的重要临床病理特点是: (1)结石沿肝内病变胆管树呈区段性分布。 (2)结石多并存不同程度的肝胆管狭窄,胆管狭窄是引起结石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肝胆管结石合并一级分支以上肝管的狭窄时易导致受累肝段或亚肝段萎缩;合并双侧肝门部肝管狭窄者,晚期常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及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3)由于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梗阻和/或感染可导致肝胆管结石病变区域内胆管树、伴行血管及肝实质弥漫而不可逆性损害,包括胆管壁结构破坏、多发性胆管狭窄和不规则性胆管扩张、胆管积脓、门静脉及肝动脉小分支狭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慢性肝脓肿、继发性肝内胆管癌等毁损性病变,这类病变是只有手术切除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病灶。

胆管结石的超声检查

胆管结石的超声检查 胆管结石多为胆色素钙结石,少数为混合性结石和脂肪酸钙结石。胆管结石缺乏胆汁的对比 条件,其回声及声影往往不如胆囊内结石清晰。胆管结石可分布于肝内和肝外胆管。 1 肝外胆管结石 1.1 临床表现 本症多见于壮年和老年,多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系感染等病史。病情严重程度与梗阻部位、 程度和感染的轻重有关。静止期和慢性阶段可以无症状或出现一些类似溃疡病、慢性胆囊炎 等症状。典型发作症状是:胆道间歇性梗阻和伴发胆道感染症状,如间歇性发作的上腹痛、 恶寒、发热、黄疸、恶心、呕吐。急性发作时则出现腹痛、高热、寒战及黄疸即夏科三联征。重症病例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全身情况迅速恶化,以致死亡。因此,对 于本病要注意及时诊断和治疗。 1.2 超声检查 肝外胆管结石的声像图表现 1.2.1 有结石的胆管一般都扩张。沿胆管长轴扫查时,如发现结石堵塞管腔,可见其近端的胆管扩大,胆管内径大于6mm者占96%。胆管壁增厚、回声较高。 1.2.2 胆管腔内有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并且能在二个相互垂直的断面中得到证实。据统计,肝外胆管结石表现为强回声团者占95%。多呈球形,少数为新月形,仅5%为松散的泥沙样 结石,呈中等或较弱的回声团。 1.2.3 强回声团与胆管壁之间分界清楚,典型的尚可见细窄的液性暗环包绕着结石强回声团。 1.2.4 在强回声团后方出现声影。据统计,肝外胆管结石中,79%出现声影,这是诊断结石的重要特征。须注意的是许多胆色素结石声影较淡,甚至不明显。 1.3 鉴别诊断 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结石较胆囊结石困难。产生假阳性的因素主要是: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肝门部的肿大钙化淋巴结、肝动脉右支的横断面、胆管外的术后瘢痕组织。这些位于胆管旁 的强回声病变和结构,尤其与胆管紧贴粘连时,可以形成在管腔内的伪象。注意识别肝外胆 管的解剖特征,纵断和横断仔细观察有助于鉴别。肝外胆管内的肿瘤和壶腹癌,可以表现为 胆管内的高回声团,一般无声影,与管壁分界不清,无移动特征,故不难鉴别。在胆管内的 凝血块、脓团、蛔虫的碎段以及胆泥等,均可呈现类似结石的高回声团,但无声影是其特点。胆管内的气泡有时不易与结石鉴别。 假阴性主要发生于较小的结石以及位于胆总管下段的结石。嵌顿于Vater壶腹部的更易漏诊。胆囊有大量结石时,特别于右前斜位,可掩盖肝外胆管而导致漏诊。当肝外胆管有气泡时, 结石的显示和识别较为困难。 对于肝外胆管扩张,临床怀疑结石而病变未能显示的病人,可试用饮水法、脂餐法或膝胸位、以提高胆管下段结石的显示率。值得重视加压扫查,特别在采用扇扫探头或凸面探头于右上 腹自上而下连续横断,较易显示扩张的肝外胆管和其内的结石。综合应用以上技术,能够使 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超声显示率提高到84%。 1.4 临床价值

“三基”训练——超声诊断学问答题

1.什么是波长? 波长是指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即波在振动一次的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称为一个波长。 2.何谓超声声强和第二次声源? (1)超声声强又称强度,它是指垂直于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单位为W/cm2或m W/cm2。 (2)超声在传播途中遇到各种大小不同界面产生反射或散射,即再一次向周围发出超声时,则该物体称为第二次声源。 3.试说明逆压电效应。 给晶体施加交变电压后可造成机械变形并产生超声,此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4.何谓声阻抗? 声阻抗系指超声波通过介质遇到的阻力。一般它随介质和声波频率等不同而异,但在平面上的纵波的声阻抗与频率无关,而是等于组织的密度乘以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公式:Z=ρ×C(Z为声阻抗,ρ为物质密度,C为声速) 5.试述超声探头的作用。 超声探头又称换能器,它具有发射超声和接受返回超声的能力,也就是能够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声能),又把声能转变成电能。 6.试述超声束在聚焦区能量的变化。 在超声聚焦区的声束直径较小,胜强是指单位声束截面积上的能量。声束截面积减少,强度增加。 7.试说明超声在软组织中传播的平均速度。 在标准大气压和室温(17~25℃)控制下测定人体不同软组织,具有不同的声速,如肝1549m/s、血1570m/s、肌肉1581m/s…故仪器上对软组织取其平均值1540m/s。 8.超声传播产生衰减的原因是什么? 是由于声速的扩散、散射以及反射造成,也可因组织吸收造成衰减。 9.增加脉冲重复频率(周期)的作用是什么? .增加脉冲重复频率(周期)并不能改善分辨力,但可以增加最大显示深度,故有利于深部位的检查。 10.试说明超声轴向分辨力和横向分辨力的含义。 (1)轴向分辨力是指超声能区分平行于声束的两个物体的能力,也称纵向分辨力。它取决于波长,通常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轴向分辨力越高。 (2)横向分辨力指区分垂直于声束的两个物体的能力,也称方位分辨力。它取决于声束直径的大小,声束直径随离开探头的距离而变化。如声束直径大横向分辨力差。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发表时间:2016-09-12T14:59:26.16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0期作者:肖奎 [导读] 研究目的总结总结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 164095 【摘要】研究目的总结总结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2月-2015年11月外科治疗的3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结果没有手术患者死亡,全组都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后残余结石45例,胆漏12例,肠漏1例,腹腔严重感染1例,切口感染35例。结论患者的结石复发和外科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胆管狭窄,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肝切除术为主的联合手术,这样的手术可以有效的降低残石率和复发率。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肝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8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155-01 胆石病根据结石在胆道内的位置和结石成分的特点,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胆固醇为主的结石和胆色素结石;我们将胆管结石再分为继发性胆管结石(指结石来源于胆囊内结石排出)和原发性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肝管内结石,故与肝胆管结石代表相同的含义,实际上是通用的. 常见的胆道疾病就是肝内胆管出现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在我国占胆石症的10%-25%。一般来说,肝内的胆管结石很难一次取尽,并且在手术后结石又极容易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因此,关系病人远期治疗的关键就是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现就我院2008年2月-2015年11月外科治疗的3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5年11月我院外科治疗3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185例。患者的年龄在20-75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在55岁。本组有128例初次胆道手术,再次胆道手术有68例,第三次手术有25例,第四次手术有5例。这些患者都有胆管炎病史,其中240例有黄疸病史。 1.2手术方式 在本组的病例中,有108例患者切除了左肝外叶,胆总管T管引流术;50例行左半肝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40例行右肝后叶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21例行右半肝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23例行高位胆管切开胆道镜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12例行左肝外叶切除,右肝后叶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41例行肝门部胆管切开成形,胆道镜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13例行胆肠吻合口切开胆道镜取石,肝门部胆管成形,T管引流胆肠吻合术(其中7例为胆囊切除术时损伤胆总管行了胆肠Roux-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 2结果 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切口感染37例(其中27例为再次或者多次胆道手术),腹腔严重感染2例,胆漏15例,胆道出血3例,肠梗阻伴胆肠吻合盲襻肠漏2例(均为胆肠吻合口切开取石后再次行胆肠吻合术),胸腔积液5例,以上并发症除1例肠梗阻伴肠漏患者行肠粘连松解术,余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本组病例术后残余结石51例(其中13例行胆肠吻合口切开胆道镜取石,肝门部胆管成形,T管引流胆肠吻合术后均出现残余结石,12例行高位胆管切开胆道镜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和11例行肝门部胆管切开成形,胆道镜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出现残余结石),其中31例随访行了一次或多次纤维胆道镜取石。 3讨论 研究表明,肝内胆管狭窄是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病理改变,也是导致结石复发的主要因素,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主要原因。黄志强等综合全国4197例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资料,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平均有24.28%合并肝胆管狭窄。胆管结石常伴反复发作胆管炎,结石与炎症互为因果,病程越长对肝脏的毁损越严重。长期反复发作急或慢性胆管炎,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过去对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主要是针对胆道结石引起的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而造成梗阻和感染的中心环节是肝门部胆管狭窄。 狭窄是外科治疗失败和结石复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CT、MRI、MRAP、ERCP在胆道外科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肝内胆管结石定位的明确影像学资料。胆肠吻合术曾经被认为是解决胆道通畅引流的最佳方法,但是吻合口以上的胆管梗阻不解除,胆肠吻合非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流作用,甚至还会加重胆道感染及引发严重并发症[5]。本组病例术后残余结石51例中有36例行了胆肠吻合而未行肝切除。Kazuhiro等[6]报道85.2%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采用肝切除时狭窄完全解除为81.8%,表明肝切除是解决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本组病例有235例行了肝切除,其中残余结石仅有15例。从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病人的远期疗效观察可以看出,肝切除术既能解决一叶或段的肝内结石,又能去除胆管狭窄及其相应病变的肝叶,因此能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由于结石,狭窄病变,相应胆管树及肝叶或段全部切除,常不需附加行胆肠吻合,从而不改变胆道系统的生理环境。4结论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取尽结石,清除病灶,纠正胆管病变,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狭窄是外科治疗失败和结石复发的主要原因。肝切除是解决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降低了残余结石率和再手术率。 肝叶切除术虽可以去除肝内的局灶性病变而获得最好的结果,但肝叶切除术尚不能根除在余下的肝脏再发生结石的可能,如香港玛丽医院报告的63例肝切除术,于中位数47个月的随访期内,发现16%再生结石,结石在新的部位形成,所以肝叶切除术后仍需要进行针对肝胆道系统的持续性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效果虽然已有明显提高,然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残留结石、残留肝管狭窄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如结合手术后的内镜治疗,有望将治疗结果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志强.应重视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研究[J].中国实用科杂志,1998,18(2):65-66. [2]黄志强,刘永雄.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志,1997,17(3):140-144. [3]彭民浩,陈希纲,陈滨,等.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选择(附407例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9(12):719-722.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 胆结石是常见的胆道疾病,若发生在肝内胆道则由于结构复杂,在治疗上相对较困难。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术后残石率较高、再手术率高并且复发率高的特点,由于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变复杂,往往伴有胆道狭窄,所以需要手术治疗,最大限度的将结石取净而降低残石率,解除胆道狭窄而降低复发率,去除病灶而降低再手术率。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切除肝脏的手术中从非规则、规则以及解剖性切除,逐步向精准方面切除。为了追求更精准的手术切除,在手术中采用腹腔镜与纤维胆道镜的联合应用,已经成为了治疗肝胆结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具有取石率高、痛苦少的优点。笔者对本院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2021年于本院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5例,其中男39例,女4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9±9.8)岁。初次手术患者49例,再次手术患者30例,三次手术患者6例,分布在左肝胆管结石患者41例,右肝胆管结石患者13例,肝门胆管结石9例,左右合并胆管结石22例,合并胆道狭窄患者44例。既往手术进行胆道空肠吻合术7例,胆囊切除术8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21例。所有患者经B超、CT、MRI、胆道造影、胆道镜、腹腔镜检查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寒战、黄疸等。 1.2 方法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17例,肝部分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15例,肝部分切除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肝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8例,肝胆切开整形术+肝胆盆式空肠Roux-y吻合术24例。术中胆道造影与纤维胆道镜检查,在腹腔镜

胆道系统解剖与生理特点

胆道系统解剖和生理特点怎样? (1)胆道:由各级胆管和胆囊组成,具有输送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胆管起始于肝脏汇管区的胆小管,它们相互汇合,逐渐形成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胆囊通过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成胆总管(图8-1)。 (1)胆囊:通常位于右锁骨中线和第九肋软骨交叉处,借结缔组织连接,附着于肝脏的胆囊窝内,长7-9CM,宽2.5-3.5cm,容量约35-40ml,可分为底、体和颈三部。底部突出在肝脏下缘,通常指向前下方,贴近十二指肠和横结肠,与前腹壁相连接。体部呈漏斗状,紧贴在肝脏的胆囊窝内。颈部在胆囊窝的最深处,常呈s状弯曲,与胆囊管相接处有一囊状凸出,称为哈德门氏袋,通常胆囊结石多藏在于此。胆囊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均有较大的变异,并且与胆囊内胆汁充盈情况和体位的改变有关。 (2)胆管:肝内胆管由胆小管、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管组成。左肝管平均长1.6cm,右肝管平均长0.8cm。左、右肝管直径为2毫米,肝内胆管在肝脏内呈树枝状分布,与相应门静脉伴行。 肝外胆管分为以下几部分:

?肝总管在门静脉右支起始部之前上方由左、右肝管汇合而成。长3-4cm,直径0.4-0.6cm。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其左为肝动脉,左后方为门静脉。 ?胆囊管由胆囊颈向左后下延续而成,长2.5-4cm直径0.2-0.3cm.胆囊管内的粘膜有螺旋式粘膜皱壁有节制胆汁的出入功能。 ?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长7-9cm,直径o.6-0.8cm,管壁内含大量的弹力纤维,有一定的舒缩能力,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位于门静脉之前,肝动脉之右侧,下段位于十二指肠第一段和胰腺头部之后,约2/3的人贯穿胰腺头部,其余1/3在胰腺头部后面的沟内,末端到达十二指肠第二段的后内侧,在肠壁内扩大形成胆道口进入肠腔。约70%胆总管壶腹部和胰管互相汇合,构成同一出口,出口处有括约肌围绕,谓之胆道口括约肌,出口的口径约0.9cm. 166.B超胆道检查的适应证有哪些? (1)胆道感染如急、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积液)。 (2)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 (3)胆道肿瘤:胆囊良性肿瘤、胆囊癌、胆管癌(高位胆管癌、胆总管下段胆道口壶腹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 (4)黄疸原因不明,对梗阻性与非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5)胆道寄生虫病,如胆道蛔虫症。 (6)先天性胆道疾病的胆囊畸形,胆总管囊肿、胆管闭锁和胆囊憩室。 (7)其它需排除胆道疾患者。 167.胆道检查前需作哪些准备? (1)禁食8-12小时以上,可减少胆道周围肠腔气体的干扰,使胆囊达到生理性充盈,以致充分显示胆道,一般上午空腹检查。 (2)检查前3天停服利胆药,不吃或少吃易产气食物,24小时内严禁高脂餐。 (3)检查前1周不作X线钡餐透视或钡灌肠检查。 (4)肠道胀气严重者可于检查前一天服用消胀片或缓泻剂,也可两种药配合使用。 168.B超检查胆道系统观察哪些内容? (1)胆囊大小、形态,囊壁厚度及其光滑程度、胆汁的透声情况,有无异常回声以及胆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

肝内胆管结石的饮食

肝内胆管结石的饮食 一、肝内胆管结石饮食原则 1、多饮水。最好是少量多次地饮水,这样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使胆汁稀释,从而减少胆汁 的淤积,有利于消炎排石。 2、长期限制脂肪的摄入量,维持理想体重。这项是患者必须长期坚持的饮食原则。限制高 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患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鱼子、鱼虾及动物的内脏等。 3、食物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甜食、辛辣,海鲜,太油腻的东西如酒、咖 啡、浓茶、胡椒等。 4、注意补充碳水化合物。患者应多吃些易消化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如谷类、豆类、水果、 芋头、山药、玉米粉、高粱粉、土豆、蜂蜜等。 5、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A有助于胆道上皮的生长和维护,可起到防治胆道疾病 的作用,如胡萝卜、菠菜、白菜、青椒、西红柿、黄瓜、鲜枣、山楂等。 6、适当食用植物纤维类食物,如绿叶蔬菜、粗粮、豆类、水果、香菇等。植物纤维有利胆 作用,并能促进肠蠕动,使肠道内的有害物质顺利地排出体外,从而起到预防肠道感染的作用。 7、要注意的还有饮食的温度应以温热为宜,不要食用过热和过冷的食物,对消化系统不利。 8、保持大便畅通:六腑以通为用,肝胆湿热,大便秘结时,症状加重,保持大便畅通很重 要。 9、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走动,多运动。 10、修心养性:心情不畅的人,可引发或加重此病,要做到心胸宽阔,精神舒畅。 二、饮食保健 1、尽量减少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食用量,不吃肥肉、油炸食物,尽可能地以植物 油代替动物油。 2、有相当一部分胆囊炎和胆石症的形成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过高和代谢障碍确有关, 因此要限制鱼子、各种蛋类的蛋黄及各种食肉动物的肝、肾、心、脑等胆固醇含量 高的食物。 3、烹调食品以蒸、煮、炖、烩为佳,切忌大量食用炒、炸、烧、烤、熏、腌制食品。 4、增加鱼、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优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食品食用 量,以保证热量供应,从而促进肝糖元的形成,保护肝脏。 5、多吃西红柿、玉米、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保持胆囊上皮细胞的健全, 防止上皮细胞脱落构成结石核心,从而诱发结石,或使结石增大、增多。 6、若条件许可,平时可多饮新鲜蔬菜或瓜果汁,如西瓜汁、橘子汁、胡萝卜汁等,并 增加饮水、吃饭的次数和数量,以增加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减轻炎症反应和胆汁淤 积。 7、少吃大头菜、芹菜等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以免因难以消化而增加胃肠蠕动,从 而引发胆绞痛。 8、戒烟酒及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浓烈调味品,如芥末油等,以免刺激胃肠道,诱发 或加重病情。 9、宜进清淡、易消化、少渣、温度适宜、无刺激性、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三、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可以吃什么来治

一、肝内胆管结石概述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肝内胆管结石吃什么药 苗寨石清方为黔东南州雷山县江医师师传秘方,其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无需开刀,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苗寨石清方采用黄芪、茯苓、鸡内金、金钱草等黔东南州雷山县当地,有“天然药库”之称的雷公山天然药材入药,由江医师亲自采药,以独法炮制而成,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卓著! 黄芪: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阴干,切片。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使肝脾疏泄有序。 鸡内金:杀鸡后,取出鸡肫,趁热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疏肝理气,健胃消食,化瘀消石,生肌收口,止尿血、尿痛,溶结石。 金钱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清利湿热,通淋排石,化石消肿。肝胆结石常用之方。 三、其他治疗手段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如结石无法彻底取净、肝内胆管狭窄易使胆汁引流不畅、结石重新形成等。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的偏方

肝内胆管结石的偏方 一、肝内胆管结石概述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苗寨石清方为黔东南州雷山县江医师师传秘方,其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无需开刀,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苗寨石清方采用黄芪、茯苓、鸡内金、金钱草等黔东南州雷山县当地,有“天然药库”之称的雷公山天然药材入药,由江医师亲自采药,以独法炮制而成,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卓著! 黄芪: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阴干,切片。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使肝脾疏泄有序。 鸡内金:杀鸡后,取出鸡肫,趁热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疏肝理气,健胃消食,化瘀消石,生肌收口,止尿血、尿痛,溶结石。 金钱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清利湿热,通淋排石,化石消肿。肝胆结石常用之方。 三、其他治疗手段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

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 百科名片 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以发病率高、排石不通、溶石困难等为特点,国内外均没有特效疗法,从而使众多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因缺乏有效治疗而引起胆汁淤积、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录[隐藏] 疾病描述 病理病因 症状体征 临床特点 治疗方案 检查诊断 预防保健 并发症 疾病描述 病理病因 症状体征 临床特点 治疗方案 检查诊断 预防保健 并发症 饮食注意 [编辑本段] 疾病描述 胆管结石是指肝内外胆管内有结石形成,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

胆管结石 结石阻塞胆管引起胆汁淤滞,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急性胆管炎发生。胆管反复炎症可造成局部管壁增厚或疤痕性狭窄,而胆管炎症和狭窄又可以促进结石形成。胆管狭窄近端被动扩张,内压增高。临床上病人常出现右上腹绞痛,发冷发热,黄疸夏科氏(c harcot)三联征。感染严重可出现休克和精神异常(Reynokds五联征),症状反复久之出现胆汁性肝硬化,继而出现门静脉高压症。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胆管结石和继发性胆管结石,原发性胆管结石系指在胆管内形成的结石,主要为胆色素结石或混合性结石。继发性胆管结石为胆囊结石排至胆总管者,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分为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多位于胆总管下端;肝内胆管结石可广泛分布于两叶肝内胆管,或局限于某叶胆管,其中以左外叶和右后叶多见。 [编辑本段] 病理病因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国外的肝内胆管结石发病 率较低,一组2,700例胆系手术中仅占1.3%且大多数为继发于胆囊的胆总管结石经上行移居在肝仙胆管而形成。但在国内,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我国福建、江西和山东等省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可占胆系结石的30~40%。胆管结石剧烈的绞痛发作及胆囊炎的右上腹痛,常与饮食无规律有关。 [编辑本段] 症状体征 肝外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病理变化主要有:①胆管梗阻:一般为不完全梗阻,近侧有不同程度扩

肝内胆管结石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症状 一、什么是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相对较多,分三种情况表现: 1、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表现:常表现为急性胆管炎、胆绞痛和梗阻性黄疸。有些患者在非急性炎症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隐痛,偶有不规则的发热或轻、中度黄疸,消化不良等症状。 2、不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表现:其临床表现除黄疸轻微或无黄疸外,其余与急性胆管炎相似。严重者亦可发生疼痛、畏寒、发热、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或神志障碍等重症急性胆管炎的表现。急性炎症控制后,亦常遗留长时间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或向肩背放散痛等慢性胆管炎症的表现。 3、腹部体征:非急性肝胆管梗阻、感染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多无明显的腹部体征。部分患者可有肝区叩击痛或肝大。肝内胆管急性梗阻并感染患者,多可扪及右上腹及右肋缘下明显压痛、肌紧张或肝大。 三、治疗 (1)中医治疗 再手术和其他治疗的同时,患者可配合针灸,服用“苗寨石 清方”,促进结石的排出。 “苗寨石清方”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 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黔东南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 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