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莎士比亚对女性的认识

试析莎士比亚对女性的认识
试析莎士比亚对女性的认识

试析莎士比亚对女性的认识

更新时间2010-5-2 22:02:00 点击数:

试析莎士比亚对女性的认识

武文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喜剧、历史剧以及传奇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的被刻画成纯洁的天使,有的是狠毒邪恶的恶魔。本文通过研究这些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出莎士比亚依然摆脱不了男权社会和他作为男性本身所具有的男性视角的影响,把戏剧中的女性刻画成了受男权束缚的脆弱群体,并因此体现了莎翁的男权意识。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性;男权意识

谈起16世纪的英国文学,没有人不想起莎士比亚,那是因为他内容丰富、韵味无穷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他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莎士比亚戏剧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鲜明,光彩照人,具有欣赏不尽的魅力。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但是,仔细阅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可以看出他的男权意识的自然流露,这对于研究莎士比亚及其戏剧应该具有一定的意义。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历史剧以及传奇剧。在他一生创作的37部戏剧中,成功地塑造了128位女性形象。受男权视角的影响,这些女性有的被刻画成受男人掌控的弱者,有的则是贪图享乐的荡妇或邪恶嫉妒的女巫等,还有的虽然是聪明漂亮的“新女性”,可仍然摆脱不了男权社会的限制。本文通过研究这些戏剧中的女性来分析莎士比亚的男权意识。

一、受男人掌控的弱者

莎士比亚在其最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中以满怀同情乃至怜悯的口吻说:“弱者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就是莎士比亚对于女性的基本认识。在他剧作中,女人就是弱者,无论她贵为女王、王后,还是践为平民、女仆,也无论她是饱经优患的老姐,还是涉世未深的少女。

哈姆莱特的母亲乔特鲁德虽然深爱自己的丈夫老哈姆莱特,更深爱自己的儿子小哈姆莱特,然而,当野心家小叔子克劳狄斯施展血腥的阴谋,残酷地毒杀了老王,篡夺了王位,而且以花言巧语蒙骗了她的双眼以后,她居然不顾廉耻,在为老王送葬时穿的鞋子还没有抛弃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与杀夫仇人同床共枕,成了国人唾骂、儿子厌恶的奸王新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虽然贵为皇后,乔特鲁德依然摆脱不了男权的控制。无独有偶,在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冬天的故事》中,西西里国王后赫米温妮被丈夫怀疑同波希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有奸情,于是虽然身怀六甲,却依然遭到疯狂陷害,无辜早产的女儿潘狄塔也被抛弃到荒野。《奥赛罗》中的苔斯狄梦娜也近如此。虽然她以得胜者的姿态离开了父亲,但是,她立刻就以臣服者的面目出现在丈夫眼前。当她被包围在重重阴谋中,她就失去了战斗的意志,逆来顺受,竟对丈夫说:“我是一个该受管教的孩子。”她也曾自欺欺人地说:“不能把男人当作完善的天神,也不能希望他们永远像新婚之夜那般温柔体贴。”离开故土,失去父亲,痴心付出,换得的却是丈夫的无端猜疑、蛮横指责和粗暴谩骂,但她仍然逆来顺受,把服从丈夫当成自己的义务和妻子应尽的名分。即使当妒火中烧的奥赛罗要扼死她时,无辜的羔羊般的苔斯狄梦娜也只是苦苦哀求:“啊,我的主,把我放逐,可是不要杀我!……明天杀我,让我活过今天!……给我半点钟的时间!……可是让我作一次祷告吧!”(朱生豪2000)。面对无所不能的男权世界,她的死亡结局是必然的,从而成为了一出男权社会下爱情悲剧的祭品。

不仅仅是皇后,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许多女性都成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在《哈姆莱特》中,奥菲莉娅是个温柔善良美丽天真的贵族小姐,是“温室里的一朵娇花”。她一直生活在父亲和兄长的庇护下。当她听到王子要她“进修道院”去,自己的父亲被王子杀害,长兄又远走他乡时,她的精神世界崩溃了。在奥菲莉娅的世界里只有哈姆莱特、父亲、哥哥这三个男性,当她世界中的男性对她进行利用侮辱时,她没有应付的能力;当她世界中的男性支柱都倒塌时,也不敢正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于是,她疯了,也许只有疯和死亡才是她面对这个男权世界最好的方式。即使是以喜剧结尾的《仲夏夜之梦》中的仙后最终也被丈夫征服,温柔的回到了丈夫的身边。

二、邪恶的女巫

受男权视角的影响,莎士比亚把许多女性都刻画成邪恶毒辣的女巫形象。《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是莎翁笔下恶女人的典型。莎士比亚把她刻画成具有强烈的对权力的贪欲,为了“永远掌握君临万民的无上权威”,她推动麦克白走向弑君的道。她残忍冷酷到没有一点点人性,当麦克白面对一系列阴谋想要退缩的时候,她鼓动说,她曾经哺育过婴儿,知道怎样爱抚自己的孩子,但只要她像麦克白那样发过誓,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乳头从婴儿无牙的嫩嘴里拔出来,砸碎他的脑袋(姜山秀2000)。这正是她灭绝人性的狠毒心肠的表白。莎士比亚从一开始就把悲剧的发生归罪于女巫和麦克白夫人。剧中,麦克白夫人被刻画成了一个冷酷、贪婪而残忍的近乎女巫的形象。

在《李尔王》中,李尔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更是被刻画成为了权力不惜一切代价的邪恶女巫。当李尔王让她们表达对自己的爱时,她们两个甜言蜜语,虚情假意地表白对父亲的爱,而一旦获得权力和财产,马上露出了贪婪狠毒的面目,竟然把自己的父亲赶出了家门。高纳里尔为了情人竟要谋害丈夫,姐妹俩最后为了争夺情人互相残杀而死。

在《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中,克里奥佩特拉被刻画成了历史悲剧的根源,是她导致了罗马帝国优势的结束、背叛的混乱与凯撒、安东尼的淫逸。她对“凯撒的影响在罗马激起了激烈的愤恨”,后来又使安东尼陷人混乱,招致失败,最终死亡。莎翁将克里奥佩特拉的神秘多变、无法抵御和毁灭性的女巫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年纪不能使她衰老,使饱餐的人们益增饥渴……圣洁的高僧甚至在她卖弄风骚的时候都会为她祝福”。戴维·赫布鲁克在《文学中的妇女形象》中分析了克里奥佩特拉的女巫特征,指出,她体现了女性的毁灭力,安东尼把她看作女巫,受她的魔法而被她动物般的淫荡色情所迷惑,当他第一次碰到她时,他的心就被她“囊括而去”,她的美丽使安东尼的眼睛饱餐了一顿之后,把他的心掏出来付了餐费。整个的社会和男性的所有正事都在她的美丽和色情中“溶化”,化为乌有(张佑周1992)。因此说,莎士比亚在克里奥佩特拉身上刻画了一个引发罪恶的女巫形象。这也体现了在男权视角下,女性要承担社会罪恶的责任。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这些以女巫形象出现的女性人物的结局无一例外不得善终。麦克白夫人也因无力支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过多的血债,受到良心的谴责,以致癫狂发病而亡,高纳里尔和里根姐妹两个最后为了争夺情人互相残杀而死,克里奥佩特拉最终也不得不让毒蛇咬其颈而自杀。剧作家的这种人物命运设计,其男权视角极其明显:她们均打乱了男性世界的固有秩序,破坏了原有规范,挑战了男性权威,让人恐惧,令人厌憎,理应被钉在祸水的耻辱柱上不得超生,受到惩罚。从这点上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

本文来自:毕业论文酷(https://www.360docs.net/doc/0a6069204.html,)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a6069204.html,/Freepaper/Wenxue/waiguo/201005/37374.html

三、所谓的“新女性”

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描写了这样一些新女性,她们聪明,勇敢,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等种种禁锢;打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追求纯洁的爱情和真挚无私的友谊。在一定程度上,她们的智慧甚至超越了和她们在一起的男性。《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丝熟悉地理和历史;《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可以引证古典数学,就连《温莎的风流娘们》中的乡村大嫂也能读懂福斯塔夫的信。《仲夏夜之梦》中的黑美霞为了爱情自由和未来幸福,放弃了雅典城里的荣华富贵,毅然来到森林,欲与莱散特远走他乡,寻求自由自在、不受扭曲和约束的爱情。《威尼斯的商人》中的鲍西娅为了解救爱人和朋友,伸张正义和真理,女扮男装出庭辩护,以其敏锐的才智做出既不违反法律又使安东尼奥化险为夷的裁决,使贪婪残暴的夏洛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但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无论怎样大胆,勇敢和叛逆,她们最终都未走出国家、父权、夫权的圈子和摆脱男性的控制。《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丝是何等的独立与自傲。然而,当她的表妹被冤枉,受到侮辱时,她却束手无策,只能暗地里流泪痛哭。她请求培尼狄克杀死克劳狄奥替表妹报酬被拒绝时,她无奈的说道:“哎,真希望我此时是个男人!”“可爱的希罗!她被冤枉了,她被诽谤了,这辈子算是给毁了。哦,我愿为了克劳狄奥把自己变成一个男人!既然我不能如愿地变成一个男人,那就只好做一个在忧伤中死掉的女人”(一峰2006)。如此独立的贝特丽丝在此时也只能借助男人的力量或是自己变成一个男人来替表妹报仇。这便是在男权社会下女人的无奈,无论你是多么的机智和独立。

《驯悍记》里女主人公凯瑟丽娜被称为悍妇,然而,在全剧结束时却说:“你的丈夫就是你的主人、你的生命、你的所有者、你的头脑、你的君王;……一个女人对待她的丈夫,应当像臣子对待君王一样忠心恭顺……我们的力量是软弱的,我们的软弱是无比的,我们所有的只是一个空虚的外表。所以……跪下来向你们的丈夫请求怜爱吧。为了表示我的顺从,只要我的丈夫吩咐我,我就可以向他下跪,让他因此而心中快慰”(一峰2006)。

同样,《威尼斯的商人》中的鲍西娅足智多谋,却依然摆脱不了男权社会的限制。在选择对象的过程中,她不得不依照父亲的遗嘱进行“三匣择亲”。虽然在夏洛克步步紧逼、安东尼奥发生危险时,她机智的解救了安东尼奥,但是,

她在进入法庭时,不得不女扮男装,以男性身份出现。因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在莎士比亚的视角里,不管女性多么的有才华,都不得不屈服于男性的外衣里。

莎士比亚对于女人的这些基本观点,基于他对英国社会残酷现实的深刻认识和他作为男性本身所具有的男权视角。在延续了千百年的由男性主宰的世界上,在那封建专制仍然十分强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又带来更多罪恶的新旧交替时代,几个“光明的天使”,或几个试图解除“女性的柔弱”的女丈夫们,实在是难堪重负,她们的所有努力,充其量也不过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滚滚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小小的鱼跃。于是,莎士比亚才刻画出了即使拥有智慧才能,甚至超越男人却依然依赖男人的“新女性”。比如作为“新女性”的鲍西娅却陷人“选匣定亲”的苦衷:“一个活着的女儿的意志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的遗嘱所钳制”。同样,作为“新女性”代表的贝特丽丝却需要男人的帮助,甚至要自己变为男人才能替表妹报仇。不管怎样,鲍西娅和贝特丽丝还可以称得上是“新女性”的代表。莎士比亚对女性更现实的认识还体现在了他后期的悲剧作品中。因此,才刻画出了《哈姆雷特》中的乔特鲁德和奥菲莉娅这样的弱者女性和麦克白夫人、高纳里尔、里根姐妹这样以卑劣、丑恶,丧心病狂的“非人”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的女性角色。通过描写这些无力反抗,直接屈服于男性的弱者女性和那些人情泯灭、道德沦丧、精神崩溃和肉体毁灭的悲剧女性以及即使被刻画成“新女性”,却依然摆脱不了男权束缚的女性人物,莎士比亚表现了对于女性的最深刻、最彻底的认识。

参考文献:贺奉年,2004.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兼评莎士比亚的女性观.文学·语言·人文视野湖北社会科学。

纪颖、纪雪,2008.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索莎翁悲剧[J].戏剧文学(4)。

姜山秀,2000.徘徊在边缘:四大悲剧女性形象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S1)。

莎士比亚、卞之琳译,1989.哈姆莱特[A].莎士比亚悲剧四种[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峰译,2006.莎士比亚戏剧故事[M].京华出版社。

张佑周,1992.再论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J].龙岩师专学报(1)。

朱生豪译,2000.莎士比亚悲剧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

本文来自:毕业论文酷(https://www.360docs.net/doc/0a6069204.html,)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a6069204.html,/Freepaper/Wenxue/waiguo/201005/37374_2.html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周洪宇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莎士比亚笔下形成众多女性形象的原因和理由,分析了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女性大放异彩的形象。细致深入的描绘出喜剧中女性形象具有共同性和个体性的特点,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思想贯穿于喜剧,阐明了作者对女性形象的观点。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人文主义

目录 摘要 (Ⅰ) 关键词 (Ⅰ) 前言 (1) 一、莎士比亚喜剧笔下众多女性的原由 (1) (一)、提倡妇女解放 (1) (二)、描绘理想社会 (1) (三)、赞美真诚友谊 (2) (四)、歌颂自由恋爱 (2)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的形象 (2)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突出强调具有主体地位的女性角色 (2)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充满着道德美 (3)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支柱 (3) 三、莎士比亚喜剧塑造女性时也突出鲜明的形象 (4)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贤妻良母的形象 (4)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新思想的开放的形象 (4)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才思敏捷的形象 (5) (四)、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拥有着胆识过人、敢作敢为的形象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6)

前言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向以人物形象的刻画著称,在他的喜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在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描写得最为突出、最为显眼。 一、莎士比亚笔下众多女性的原由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但是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不满足于原来的现状,需要新的改革,反对旧的体制,促进自身利益的发展。新旧阶级交替的同时,文化、思想也紧随着发生变革。新兴的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世界观、思想观、人生观带到了变革的年代,从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发展。 社会变革必然是思想现行,莎士比亚的喜剧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人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的新思潮。因此,他们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肯定人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力.莎士比亚能以人文主义思想引导,从社会生活真实出发,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塑造很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众多形象群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最为鲜明,在她们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光环。 (一)、提倡妇女解放 在一千多年漫长的中世纪黑夜,人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扭曲,尤其是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即使是上层妇女,她们也处于男人附庸的地位。莎士比亚认为,妇女也是人,她们应该获得人应该获得的一切权利,她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应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平等地位。莎士比亚还认为,妇女的才能并不比男人低,她们同样有胆有识,甚至超过那些靠权位财产庸碌无为的男人。几乎所有的莎士比亚喜剧,都是以女性占中心位置,莎士比亚喜剧的光彩实际上是女性的光彩。无论是赫米娅、安痕裴琪、贝特丽丝、罗瑟琳,薇奥拉,还是妇女形象中的出类拔萃者鲍西娅,她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幸福,并表现出机智勇敢,自尊自爱的可贵品质。 (二)、描绘理想社会 莎士比亚在喜剧中直接描绘了人文主义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虽然还缺乏具体的政治内容,但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以此与丑恶的社会现实对比,因此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量。在《皆大欢喜》中,作者描绘了具有英国大自然特色的森林,在现实社会中遭到邪恶势力迫害的有德行的人都聚集到这里,在善良的公爵的周围簇居着许多“自甘流放”的向往真诚的人们,奥兰多、罗瑟琳在患难之中也投奔这个“圣地”。在那里,人们“像

透析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一 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推崇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在剧作中,主人公往往一看到对方就会萌生爱慕之情,然后克服各种各样的障碍,最终获得幸福。他们坚贞不渝地追求纯洁的爱情,并为之奋斗。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我们处处能寻到这种爱情模式的踪影。如在《驯悍记》中,鲁禅希欧与毕安卡一见钟情。在《爱的徒劳》中,腓迪南国王等刚出场时看似独立不羁,鄙弃爱情。但是,当法国公主刚一出现,他们便陷入了情网,成为爱神的俘虏。在《 威尼斯商人》中,身无分文的贵族青年巴萨尼奥与富家嗣女鲍西娅一见钟情。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后,女主人公鲍西娅以其敏锐的才智保卫了自己的爱情,也解救了帮助他们的朋友安东尼奥。而在喜剧《仲夏夜之梦》中,精灵王奥伯龙与王后泰坦尼娅起了争执,奥伯龙就叫他的仆人帕克在泰坦尼娅的眼睛上点了一种魔液,使她会对醒来后所见的第一个人一见钟情。与此同时,有两对年轻男女在森林中迷路了。帕克将魔液点在两个男子的眼睛上,结果他们俩都同时爱上了其中一个女孩。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常常以悲剧开始,情节曲折,但最终都会有完美的结局。如在《无事生非》中,少年贵族克劳狄奥与总督之女希罗一见钟情,决定一周后举行婚礼。但是唐?约翰设下诡计,让克劳狄奥误以为希罗是个荡妇,在婚礼上当众辱骂她。希罗气急晕倒,克劳狄奥以为希罗已死,十分痛悔,到坟堂追悼。最终真相大白,两人重逢。在《皆大欢喜》中,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虐待的奥兰多相爱。不久罗瑟琳受到叔父、篡位者弗莱德里克的放逐,女扮男装逃亡到亚登森林,与奥兰多不期而遇。后来,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其良心发现,并与西莉娅产生爱情。最终共有四对恋人喜结良缘,皆大欢喜。而在《第十二夜》中,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奥拉遇海难失散。薇奥拉爱上了公爵 奥西诺,女扮男装给他当侍童。但公爵却爱着伯爵小姐奥丽维娅。可奥丽维娅反而爱上了代替公爵向自己求爱的薇奥拉。经过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后,薇奥拉与奥西诺,奥丽维娅与西巴斯辛双双结成良缘。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是幸福和快乐的。这种爱情都是以男女互爱为基础,采取一见钟情的恋爱方式,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结局。这种喜庆的题材、甜美的爱情、浪漫的情调与莎士比亚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幸福是最高的善”、“快乐是人生的目的”的信念是一致的。 二 莎士比亚的喜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争取个性解放、 爱情自由的强烈要求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如在《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与拉山德、狄米特律斯与海伦娜这两对青年男女之间相互爱慕,他们反对家长和雅典亲王的干涉,逃到离城几里的小树林中,最后得到仙人的帮助,争取到婚姻的自由。《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采取有效的行动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为寻真爱而违背了父亲“三匣择婚”的遗愿。鲍西娅追求的是爱情自由,她的择偶条件不是门第和财富,而是个人的人品、相貌和才能。在《温莎的风流娘们》中,那些穿裙子的英雄为了追求爱情、正义大胆地走出了闺房,她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父权制度做出了挑战。在《第十二夜》中,勇敢、热情、纯真的少女薇奥拉,在争取人格独立、幸福的权力及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 斗争中,显示出忘我无私、 坚贞不渝的品格。这些喜剧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和人文主义者的理想。 但是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这种恋爱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莎士比亚极力主张爱情婚姻中的“秩序”是不应该被破坏的。如在《维洛那二绅士》中,朱利亚和女仆露西塔女扮男 透析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朱红霞 (大庆石油学院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8) * [收稿日期]2007-09-30 ** [作者简介]朱红霞(1974-),女,黑龙江双城人,大庆石油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学,应用语言学。 Vol.28 No.2 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 Apr.2008 ***第28卷第2期 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4月84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家》塑造了高家兄弟三人的典型形象,历来为读者所称道,但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通过对家中的几位主要女性,瑞珏、梅、鸣凤、琴等人的命运的描写,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出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专制、封建礼教不仅从外部迫害人,更从思想上荼毒人,使人无路可走,只能无奈地接受荒唐可悲的命运。 【关键词】家;女性;悲剧命运 (一)《家》的女性形象概述 《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没落揭示出整个封建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同时也写出在这个统治极为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正在挣扎着放射出一线光明来,使人们有了信心、希望和力量。(1) 小说的社会价值自然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但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则是通过对小说的艺术结构的成功构架、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来实现的。《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露出来的是对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思想命运的描写,没有对这些女性命运、思想、性格的描写,《家》就不够深刻。这些女性从丫环到小姐,从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到追求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把当时阴暗守旧又欲破蛹而出的挣扎的社会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描写封建专制的腐朽、残酷对这些女性的迫害来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但这仅是第一层,更深的一层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纲常伦理对女性思想性格的毒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瑞珏、梅、鸣凤三位女性与琴同样都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但其结果却截然不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她们的思想性格不同。瑞珏、梅、鸣凤接受的是封建礼教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约束,她们信命任命、逆来顺受,最终悲剧收场,即使鸣凤坚守爱情,以死相抗,她也只是用死来逃避厄运,而不是对这个社会对旧势力进行反抗。她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残害下都是选择伤害自己,而不是站起来说“不”。而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琴就不同,在高老太爷为觉民安排婚事,母亲又打算把她嫁出去的时候,她坚决地与觉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帮助觉民抗婚,守护他们的爱情,最终高老太爷妥协,他们的爱情赢得了胜利。若不是如此,她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梅,独守空房,含恨而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腐朽的封建社会不仅赤裸裸地迫害这些女性,更在思想上荼毒女性,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交织把封建制度的阴暗与腐朽最本质深刻地揭露出来。 《家》中的这些女性美好纯洁、温顺善良,但这些美好的品质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的命运,甚至成为扼杀她们的侩子手之一。美好纯洁使她们认不清旧社会的阴暗和新社会的曙光,温顺善良则让她们包容一切的不公,逆来顺受。巴金对这些女性可敬又可悲的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那如牢狱般的环境是阴森的、凄厉的,许多人在这里面受苦、挣扎,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着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不得不走向死亡。在“家”中,她们在最美

试析莎士比亚对女性的认识

试析莎士比亚对女性的认识 更新时间2010-5-2 22:02:00 点击数: 试析莎士比亚对女性的认识 武文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喜剧、历史剧以及传奇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的被刻画成纯洁的天使,有的是狠毒邪恶的恶魔。本文通过研究这些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出莎士比亚依然摆脱不了男权社会和他作为男性本身所具有的男性视角的影响,把戏剧中的女性刻画成了受男权束缚的脆弱群体,并因此体现了莎翁的男权意识。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性;男权意识 谈起16世纪的英国文学,没有人不想起莎士比亚,那是因为他内容丰富、韵味无穷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他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莎士比亚戏剧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鲜明,光彩照人,具有欣赏不尽的魅力。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但是,仔细阅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可以看出他的男权意识的自然流露,这对于研究莎士比亚及其戏剧应该具有一定的意义。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历史剧以及传奇剧。在他一生创作的37部戏剧中,成功地塑造了128位女性形象。受男权视角的影响,这些女性有的被刻画成受男人掌控的弱者,有的则是贪图享乐的荡妇或邪恶嫉妒的女巫等,还有的虽然是聪明漂亮的“新女性”,可仍然摆脱不了男权社会的限制。本文通过研究这些戏剧中的女性来分析莎士比亚的男权意识。 一、受男人掌控的弱者 莎士比亚在其最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中以满怀同情乃至怜悯的口吻说:“弱者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就是莎士比亚对于女性的基本认识。在他剧作中,女人就是弱者,无论她贵为女王、王后,还是践为平民、女仆,也无论她是饱经优患的老姐,还是涉世未深的少女。 哈姆莱特的母亲乔特鲁德虽然深爱自己的丈夫老哈姆莱特,更深爱自己的儿子小哈姆莱特,然而,当野心家小叔子克劳狄斯施展血腥的阴谋,残酷地毒杀了老王,篡夺了王位,而且以花言巧语蒙骗了她的双眼以后,她居然不顾廉耻,在为老王送葬时穿的鞋子还没有抛弃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与杀夫仇人同床共枕,成了国人唾骂、儿子厌恶的奸王新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虽然贵为皇后,乔特鲁德依然摆脱不了男权的控制。无独有偶,在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冬天的故事》中,西西里国王后赫米温妮被丈夫怀疑同波希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有奸情,于是虽然身怀六甲,却依然遭到疯狂陷害,无辜早产的女儿潘狄塔也被抛弃到荒野。《奥赛罗》中的苔斯狄梦娜也近如此。虽然她以得胜者的姿态离开了父亲,但是,她立刻就以臣服者的面目出现在丈夫眼前。当她被包围在重重阴谋中,她就失去了战斗的意志,逆来顺受,竟对丈夫说:“我是一个该受管教的孩子。”她也曾自欺欺人地说:“不能把男人当作完善的天神,也不能希望他们永远像新婚之夜那般温柔体贴。”离开故土,失去父亲,痴心付出,换得的却是丈夫的无端猜疑、蛮横指责和粗暴谩骂,但她仍然逆来顺受,把服从丈夫当成自己的义务和妻子应尽的名分。即使当妒火中烧的奥赛罗要扼死她时,无辜的羔羊般的苔斯狄梦娜也只是苦苦哀求:“啊,我的主,把我放逐,可是不要杀我!……明天杀我,让我活过今天!……给我半点钟的时间!……可是让我作一次祷告吧!”(朱生豪2000)。面对无所不能的男权世界,她的死亡结局是必然的,从而成为了一出男权社会下爱情悲剧的祭品。 不仅仅是皇后,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许多女性都成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在《哈姆莱特》中,奥菲莉娅是个温柔善良美丽天真的贵族小姐,是“温室里的一朵娇花”。她一直生活在父亲和兄长的庇护下。当她听到王子要她“进修道院”去,自己的父亲被王子杀害,长兄又远走他乡时,她的精神世界崩溃了。在奥菲莉娅的世界里只有哈姆莱特、父亲、哥哥这三个男性,当她世界中的男性对她进行利用侮辱时,她没有应付的能力;当她世界中的男性支柱都倒塌时,也不敢正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于是,她疯了,也许只有疯和死亡才是她面对这个男权世界最好的方式。即使是以喜剧结尾的《仲夏夜之梦》中的仙后最终也被丈夫征服,温柔的回到了丈夫的身边。 二、邪恶的女巫

女性形象研究

前言 女性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半。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意识、追求方面,还是在服饰、饮食、以及消费住房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虽然描述女性的方法有很多,如文学家们一直在用他们的笔描绘着中国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如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长安和七巧......这种对某一类型的女性的典型描述,可以让人们从质的方面感知和体会中国女性的角色形象。但要从总体和宏观上去研究中国社会中千千万万女性的主流形象还要从量的方面进行统计与概括,这样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才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发生在我们社会中的重大变迁。 风笑天老师通过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对当时的女性典型形象的特征及其变迁做了深刻分析。在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中国妇女》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我国当代典型女性形象是什么,现阶段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是什么,并通过这些特点与风笑天老师的“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中的女性特点做对比,找出女性形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中我们又可以得到哪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认识? 一、中国女性形象特点研究的原因和方法 (一)研究动机 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与我国社会变迁的某些联系。 回首百年,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洪流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都活跃这千千万万的女性身影。宋庆龄、邓颖超等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者就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女性挣脱封建思想观念枷锁,走出家门投身革命,蓬勃发展的妇女运动成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教育、就业、参政、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妇女地位有了空前提高。亿万女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蓬勃的热情投身国家建设,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妇女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女性们参与经济建设,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和创造力。女性事业获得了前所未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扮男装的意义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女扮男装的意义 摘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许多女扮男装的情节,如鲍西娅、杰西卡、罗瑟琳、茱莉娅,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扮男装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当她们女扮男装,把自己的性别隐蔽起来的时候,一向被埋没的妇女的才华便令人眩目地显示出来了,它的背后体现了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在当时社会制度和意识的制约下,她们反抗封建礼教的自我意识觉醒还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扮男装;女性自我意识 谈起16世纪的英国文学,没有人不想起莎士比亚,那是因为他内容丰富,韵味无穷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马克思高度评价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全面地反映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风貌,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当时英国完整的现实主义画面。他的历史剧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祖国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他的喜剧集中反映了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歌颂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并以此为武器来抨击封建制度;他的悲剧更是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不可调和的矛盾。莎士比亚作品如此丰富的内涵,当然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欣赏和阐释的余地[1]。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女权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女权主义潮流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鉴赏和文艺批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女性作家的作品。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也成为当中所关注的话题。据统计,在莎士比亚现存的37部剧作中出现了130多位女性角色,有20部里写到人物的乔装打扮,出现的频率多达四十余次,其中又以“女扮男装”的情形最为常见,而最为典型的女性有《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杰西卡,《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朱利娅,《皆大欢喜》中罗瑟琳,《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为什么莎士比亚会在作品中让女主角们以男性的面目示人?其中又蕴涵了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上文所列举的几部作品均为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社会急剧变动,圈地运动猛烈开展,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思想的解放,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地位的稳固和实现登上政治舞台的远大目标,他们反对军权神授、反对神性,极力宣扬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然而,由资产阶级天生的软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 (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还有不少悲壮的爱情被某种政治因素无情的拆散,范蠡和西施就是被政治的替代品。那时的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女性形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a6069204.html,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王敏 来源:《锋绘》2018年第07期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关注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历史剧的程度要远高于他的喜剧作品。关于怎样成为一个人,怎样在社会中生存、怎样处理男女和家庭关系这些问题,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喜剧用深刻的方式予以了解答。《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中的女性角色都个个鲜明,虽然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却与同时代的女性截然不同。本文将从两大喜剧中的女性形象入手,追寻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突破与局限。 关键词:女性形象;喜剧 “朋友,这儿是什么国土?”薇奥拉在《第十二夜》的开头说。在其中我们目睹了新生、新的欢笑、新的爱情。在这部有点怪异的黑色喜剧中,推动着剧情发展的就是他笔下那些卓越非凡的喜剧女主角——有着男扮女装的薇奥拉。莎士比亚的笔下丝毫不吝啬对女性的关怀,他创造了这些迷人的、调皮的、有趣的、浪漫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的女性角色纯熟、热情,每一个都是强大的女性。薇奥拉独自身处异国,她的哥哥和看护者都可能已经溺水身亡,为了保护自己,薇奥拉决定伪装成一个男人(而且还是她哥哥)以便向当地的公爵奥西诺谋求一份差职。弗洛伊德认为哀悼的第一个阶段是想和死去的人合为一体,她的方式就是易装,起初薇奥拉需要通过创造一个他者去表达自己。薇奥拉渐渐用伪装的方式发现了自我,在爱情面前,莎士比亚给予了她最大的宽容。薇奥拉起初充满了矛盾,她爱着公爵,又要劝说奥利维娅接受公爵的追求,可这丝毫不影响薇奥拉爱的勇敢,那些用来伪装的性别、年龄都不重要,薇奥拉深知爱上彼此就是从一个本质到另一个本质。在莎士比亚时代,女性不会扮演职业角色,女性角色过去一直由男性扮演,莎士比亚创造了女扮男装的女性角色无疑是给了男权社会体认女性最大的机遇,也因此赋予了她们畅所欲言的能力,他找到了给予女性声音的方法,这是在许多方面对女性伟大的馈赠。 《皆大欢喜》的核心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关于罗瑟琳和一名叫做奥兰多的年轻人。罗瑟琳的角色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她在引导整部戏,在她刚来的第一天就开始安排自己和西莉娅的新生活,买了茅舍,建了一个农场。由于她的努力,公爵和他的随从最终抛开厌世情绪,恢复了被遗忘的雄心壮志。在幽静、浪漫的亚登森林中,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力,有时间胡闹,也有时间谈恋爱,在那里人们“逍遥的把时间消磨过去,像是置身在古昔的黄金时代里一样”。因为罗瑟琳的鼓励,森林里的人们学会了更勇敢更公开的追求爱情。罗瑟琳的性格中既有嬉戏欢闹的一面,也有温柔贤淑的一面。她表面上的伶牙俐齿只是为了掩饰她心中的忧虑。她说得上气不接下气,只是使自己在情网中越陷越深。她女扮男装嬉弄自己的情人,手段异常的巧妙。她和奥兰多的对话中充满了優雅的谈笑,她在自己设置的精巧的语言迷宫中穿行,把握着爱情的节奏,掌握着主权,奥兰多紧随其后。她如此聪慧,也充分利用了性暗示。当罗瑟琳易装成男孩,她给自己取的名字是盖尼米德,盖尼米德是朱庇特的侍酒童子,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生动和光彩照人的女性群像,成为各国人民百谈不厌的话题,受到了不同国度、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赞扬。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了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她们不是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人类所有的世纪。莎士比亚戏剧中一系列女性形象根据其创作时期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特色。喜剧中的女性角色大部分处于主角地位,她们充满智慧、才能和美德,她们敢于大胆反抗传统道德,勇于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是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新女性。悲剧中的女性退为次要人物,她们要么是纯洁的天使,要么是狠毒邪恶的恶魔,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入认识。喜剧和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作者认识生活和创作思想的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男权意识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悲剧,新女性

A Study of Shakespeare’s Female Characters Abstract: Shakespeare, the cultural giant in renaissance period, has shaped a series of female characters that are very lively. These characters proved to be the themes talked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he read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stratum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think highly of the characters. The female images in Shakespeare’s plays enriched the character gallery of world literature. They are not only belonging to a period, but also a part of the whole centuries of human being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 Shakespeare gave the female characters different features. The most women in his comedies take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They are full of wisdom, talent and virtue. They rebel the traditional moral bravely, pursuing the freedom of love and the self decision of marriage. They are new women, revealing the humanism ideal. The women in the tragedies correspondingly draw back to the secondary characters. They are either pure female like angle or evil devil, pressing deep recognition of British real social life. The changes of female images in comedies and tragedies reveal the changes of the way how the author recognized life and ideas guiding the creation. And it also naturally reveals the author’s male chauvinism. Key Words: Shakespeare; Comedy; Tragedy; Female characters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①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

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 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

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师莎士比亚,一向以人物形象的刻画著称。在他的喜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有勇敢直爽的青年,老成持重的绅士,风趣聪敏的仆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动的个体,在剧中都有各自存在的位置和意义。在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又以女性形象最为突出、最为显眼。有人说莎士比亚喜欢表现女性,也善于描写女性,把这种说法拿到他的喜剧中来看,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一 莎士比亚的喜剧一般都以男女主人公自由恋爱成功,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结束,借此来正面宣扬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力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等。在这些喜剧中,他塑造出许多贵族青年妇女形象,描写她们与封建习俗、封建道德、封建传统的冲突,最后争取到爱情和婚姻的幸福结局。这些女性身上存在着不少共同的特点,是莎士比亚心目中优秀女性的典型。 首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全都具有高尚纯洁的心灵,对爱情严肃认真,忠心不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名著中,作者为了反对禁欲主义而往往走向它的反面,他们笔下的女性常常是纵欲放荡的,比如《十日谈》就是如此。而莎士比亚的道德观念与他们有着很大的不同。他在肯定男女爱情的合理性的同时,又坚决反对淫乱行为,主张维护爱情的真挚纯洁。因而他笔下的女性既向往热烈的爱情,又能洁身自好,重视贞操。《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与爱人拉山德一起跑到森林中去,拉山德提出要“一块草地可以作为我们两人枕首的地方”,这对于已立誓白头偕老的一对情侣来说,要求并不过分,但赫米娅却庄重地回答道:“好朋友,为着爱情和礼貌的缘故,请睡的远一些;在人间的礼法上,保持这样的距离对于束身自好的未婚男女是最合适的”。再如《一报还一报》中依莎贝拉把贞操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当安哲鲁用她弟弟的性命作为要挟手段,企图凌辱她时,她无比坚定地说:“宁可让一个兄弟在片刻中死去,不要让他的姐姐因为救他而永远沉沦。” 就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两位大娘对待男女之事也不马虎,当女王驾幸温莎时,她身边那么多伯爵、随从争着打她们的主意,可她俩却不为所动。培琪大娘说的好:“我们要告诉世人知道,风流娘儿们不一定轻狂。” 其次,莎士比亚笔下的正面青年女性形象都是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的。她们无不既具有美好心灵和高尚的操守,又具有美丽动人的容貌。在莎士比亚看来,德与貌是应当统一的。有了美德,美貌也就有所附丽;没有美德,美貌也就不能单独存在了。正如《一报还一报》中公爵这样称赞依莎贝拉:“造物给你美貌,也给你美好的德性;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像依莎贝拉这样德、才、貌兼备的女性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比比皆是。《第十二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男性探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2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3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4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5 《紫色》中“家”的解读 6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7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8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 9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 10 The Analysis of the Gothic Features of Wuthering Heights 11 英语中法语借词刍议 12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1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14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5 简爱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16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17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18 论文学翻译中“原作之隐形”存在的必然性 19 英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点与翻译 20 An Insight into Cause for Feminine Tragedy--A Case Study of A Rose for Emily 21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22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23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文化差异 24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25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26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28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29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 30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 31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 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3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34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35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开题报告+论) 36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 37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38 39 On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Copies 40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_刘伯红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刘伯红 卜 卫 内容摘要 本研究报告以全国10个城市电视台的1197个广告为样本,从社会性别 观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发现:约1/3的电视广告有性别 歧视的倾向。主要表现为:角色定型和以女性作招徕。这类性别歧视广告的实质是对 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 一、问题的提出 自八十年代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又催生了中国广告业的复苏。1979年,中国的商品广告在销声匿迹10年之后重又出现,并迅速发展。从1983到1993年10余年间,全国广告营业额从2.34亿元增加到134亿元,人均广告费从0.23元增加到11.3元。而电视广告又以其形象逼真、接受感强、直接刺激消费等特点,倍受商家青睐,电视广告的营业额1993年已占全国广告营业额的22.0%[1]。 至1992年,中国女新闻工作者发现,在日益崛起的广告业中,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地被利用。广告=商品+女人,女性成为广告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于是,《中国妇女报》率先发起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讨论[2]。讨论发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种两极分明的定式:一极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另一极是超前消费、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讨论提醒人们关注广告中的妇女形象,督促人们重新思考大众媒介与当今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系。但这场讨论的声音,很快被强大的商业文化的力量淹没了。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高度重视媒体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推进妇女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妇女与媒体”列为“战略目标和行动”的12个关切领域之一。《行动纲领》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信息技术的进展促进了超越国界的全球传播网,对公共政策、个人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年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但是,“媒体继续显示负面和有辱人格的妇女形象”,“大多数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介没有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同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3]。因此,国际妇女运动呼吁大众传媒树立性别意识,从而发挥媒体在世界各地的潜力,为提高公众的性别觉悟,为提高妇女

“戏剧天才”笔下的女性——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戏剧天才”笔下的女性 ——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摘要:“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创作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赋予悲剧崇高的力量,同样赋予喜剧神气的魔力;不仅探索男性的心灵世界,同样关注女性的内心情感。他一反以往讽刺喜剧中尊男卑女,在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丰富生动、光彩动人的女性的特征,这些“可爱而奇特”的新女性,她们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女儿。莎士比亚在创作中即肯定女性的智慧, 讴歌女性的美德, 赞美女性不畏强暴勇于追求的气概,还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了对新人文主义的生活原则和理想的追求,她们是人文主义的典范。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女性形象

“戏剧天才”笔下的女性 ——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目录 一、摘要 (1) 二、引言 (3) 三、本论………………………………………………………………3—11(一)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的主要女性形象 (二)莎士比亚心目中优秀女性的典型特点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的个性色彩 四、结语…………………………………………………………………11-12 五、参考文献 (12)

引言 认识莎士比亚是因为他的四大悲剧之作,生活压力较大的当今时代中都有一些抑郁,为了调节自我常常看一些幽默书刊、视频、及小说,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我。他在特殊环境下一反以往讽刺尊男卑女,崇上抑下的因袭惯例,以更大的创作热情,更饱满的精力塑造了一系列值得歌颂的女性形象,活灵活现的将个性不同女性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和现代肥皂剧中的女性形象有共同的特点,甚至更加逼真更加丰富,很有远见,思想非常前卫。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大师,是人文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马克思不仅非常欣赏莎士比亚,称赞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而且还提出了“莎士比亚化”的美学原则。同时代人本?琼生也称赞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确实,莎士比亚的戏剧跨越了时空,直到今天,依然是在世界各地上演的名篇。在他的喜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有勇敢直爽的青年,老成持重的绅士,风趣聪敏的仆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动的个体,在剧中都有各自存在的位置和意义。在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又以女性形象最为突出、最为显眼。 本论 (一)、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的主要女性形象 1、大胆叛逆的女性。 赫米霞、西尔维霞、阿德里安娜、鲍西霞、凯瑟丽娜和朱丽叶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些美丽的女性敢大胆冲破封建的樊篱,有自己的主见,不畏父权和政权的威逼。追求个性自由、个性解放和爱情婚姻自主。

爱情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漫的高三,跨进了大学这一环绕着神圣和浪漫光环的象牙塔,成为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然而,荣耀感和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却让我们无所适从:宽松的管理给了我们广阔的发挥空间,大量空余的时间却让我们倍感迷茫;远离父母家人的生活给了我们独立自主的自由,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却让我们不断受挫,欲行又止;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校园里双双对对的恋人身影给了我们生动的启发,真正适合的人生伴侣却不可轻易求得……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终身伴侣,如何找到真正的爱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我认为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先看看爱情的涵义。电子词典里对爱情的解释是:男女间爱恋的感情。这没什么好说的,倒是后面的英文:personal affection有点意思,私人的爱情或说私人的疾病。大约爱情是西方传来的产物,到底是人家说的触其本质,处理好了是爱情,处理不好便是疾病! 我们公认爱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绪。感觉和情绪本身就一种很玄妙的东西,作为这里面最复杂的一种,爱情就更是说不清道不明是个什么滋味了。不过,我们可以研究一下爱情的作用或曰任务。 爱情大约有四大作用:其一让男女双方愉悦,可以快乐的生活;其二进一步升华到婚姻,繁衍后代;其三激发灵感,生出新的艺术;其四解除人生的孤独寂寞。由笔者看来,爱情的每一个作用很伟大,每一个作用都是对人生的最大慰藉!然而,并不是每一场爱情都可以把四种作用全发挥出来,或者说不是每一份爱情都含有这四种作用。所以,我们亟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把握爱情的内在规律,从而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爱情史!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封建婚姻只强调婚姻的封建义务,无视人有爱的权利,具体表现为包办婚姻“三从四德”等,那是对人性的奴役,必须予以否定。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一位教育家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惜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是感情,只能用感情去爱,而不能用道理去爱。”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当然也只能用感情去爱,这并没有错,但人作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之爱其所爱,除开感情因素,也应当讲究理性,应当符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很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其次,要正确对待爱情的有与无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高层建筑要有经济的基础,任何事要在吃饱饭前提下开展。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感情,爱情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就必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部分人可以享用,而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所以,如果我们终其一生也没爱情的话,要坦然面对,不要感伤。其实这就是老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