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领域重新受到重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由于人才的稀缺,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偏向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全面化。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在专业的岗位上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强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具备基本的素质。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也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式在中国开始实施。素质,是人原本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质量或品质,具有本源性、根基性、潜在性、综合性等特征[1]。实际上,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而个体的素质就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的结合体,素养通过个体的素质体现出来。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即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2]。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笔者就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来讨论怎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设计。

2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2.1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有没有素质,跟这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相关。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有关。素质是人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是以某些生理和心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能够作为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个体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潜能),是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4]。而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在德、智、

体、美、劳五个方面能够均衡发展。这说明素质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素质是素养的外在显性表现,而素养是素质的内在隐性表现,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是一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锻炼的结合体。《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也是核心素养的含义[5]。学科核心素养与该学科的基础性学习密切关联,是落实对学习者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它关注的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可以得到培育和塑造的素质和能力[6]。学科核心素养是各学科从自己的特性中提取本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最有价值的东西,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的个性价值和学生专业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有机结合。是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

[6]。

2.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2.2.1国际形势

一份研究表明: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不同年

龄段、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差异很大,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时公众具备的基本的科学素养基本为零;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公众的科学素养比美国相差了11个百分点[7],可见,两国的公众素养从中学开始拉开了差距。从这一份研究,我们不难看出,科学素养与受教育程度有密切关系,教育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科学素养,而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提高表现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2000年3月23日24日,欧盟15国领导人达成了“里斯本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就业率和科研投入,并在2001年由欧盟理事会?通过了由“教育青年文化总司”提交的为这两项指标而制定的题为“教育与培训发展的具体目标”的具体发展目标的报告[8]。[9]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欧盟逐渐提出了终身学习计划,并且逐渐提出和发展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2.2.2国内环境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改革也随之改变。20

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这确实有很大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极端:有一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好了,

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即欧洲各国部长理事会,是欧盟的决策机构,由欧盟首脑会议和部长理事会组成,在欧洲官方内部也简称“理事会(The Council)”.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在2014年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5]中也明确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都在要求化学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育人为本,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树立知识能力与品格的双重教育目标。

2.2.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体系,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12]。这要求学校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不是知识本位、应试教育。成绩固然重要,但成绩却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在我国,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很狭隘,甚至被扼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5]。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试教育阻碍了个体的想象力、创造力、甚至是科学探究精神的发展,沉重的作业压力也使得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虽然在应试教育下的人可能拥有很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当今社会随需要的不是你的水平有多高,而是拥有对新的知识领域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同时拥有良好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强调个人修养,注重自主发展、创新实践,这是核心素养的个体适

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素养的原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是“培养全面的人”,是长远的、符合社会大环境的需要的人才,而不是片面的、只看重短期成就而容易被大浪淘沙淘掉的人。

3发展初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直指三维目标的最终目的——育人。核心素养包括了能力和品格。它反映在整个的教学当中,不仅仅要教导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和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优秀品格,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13]!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设计学校课程、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双案”并重等方法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克服学科知识本位与教学中的短期行为,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2]。

发展初中学生学科素养的方法有:

1.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的新型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内容、方式和目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能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自觉状态下主动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要求学生对每一节课都进行预复习。

2.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14]。从长远的角度上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智力潜能进一步的激发,让学生具有学习新增知识的能力和革新创造的能力,为未来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的强国之梦都有重大的影响。例如多开展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人生道路上的指引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对待自己的人生。如在

《自然界中的水》这一节的讲解中,我会呼吁学生爱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并身体力行的告诉他们我平时是怎么节约水资源的,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15]。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16]。这一点可以和平时收集到的且与化学相关的社会事实来举例。

发展初中学生学科素养的途径有:优化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开展家庭小实验;分组实验教学,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等等。

本论文主要从初中化学教学设计这一途径进行研究。

4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4.1教学设计的内涵

化学教学设计就是化学教师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拟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系统方法和技术[17]。

教学设计是现代化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能使化学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自觉性和有序性,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育活动的效率。

4.2优化教学设计的具体办法

(一)多元化导入课堂

课堂导入对一堂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堂课能不能有一个完美的开端,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导入设计的好不好。化学也不例外。对初三学生来说,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很多学生很容易开小差,或者在一节课开始时无法快速的集中注意力,聚焦于本课堂。这时候,就要求老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过来,这样上课效率才会高。多元化导入课堂就是针对这一情况的。下面就导入课堂的几种主要方式进行分析:

激活学生的元认知认识[10]

研究表明,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认知的过程[10]。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课的课堂导入中,笔者采用的是首先复习学生已学过的氧气及其性质、制法和用途,通过类比的方法来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推测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和用途。不足的地方由老师补足。这样的导入方法,优点在于: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快速的融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新知识的接受度较高,且印象深刻,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见案例1、2 ]

②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化学教学中常用而有效的一种导入方法,情境通常是生动、形象而有趣的。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解氯化钠的制取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大海、粗盐、食盐这三张图片,然后问学生:“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是含有盐的,但是我们能不能直接取用呢?为什么?”“粗盐和食盐又有什么区别?它们都能直接食用吗?”学生通常会根据自身在生活中所了解的常识来做出回答:“海水中的盐不能够直接取用,因为有杂质。”“粗盐可以通过海水直接得到,而食盐是粗盐进过处理后的盐,食盐可以食用,粗盐不可以。”通过师生对话来引导学生思考粗盐怎么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粗盐怎样变成食盐?这样的导入能够通过学生在生活常见的事物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探索求知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逐渐养成遇事先独立思考的的习惯。

③演示实验

化学课的生动有趣有很大一方面体现在实验上。学生对化学很多奇妙的现象都有着极大的兴趣。课堂导入可以从这方面入手,通过多媒体演示某些化学反应的奇妙现象或通过现场演示简单而安全的小实验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如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时,笔者在课前准备好水、酒精和汽油各一瓶、同规格试管若干,分别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分别倒入两只试管,再取同体积的汽油分别倒入这两只试管。摇匀后,观察比较,会发现:两支试管内的液体的高度不同。按学生的惯性思维,两支试管内的液体的体积应相同,即高度应相同。实际情况却不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为教学的展开开创了一个好的开始。[见案例1、2]

(二)设计明确而清晰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从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18]。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19]。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清晰的体现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见案例2]

(三)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更是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手段。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趣味性很强,但由于初中化学处在中考前期的新学科,往往给人以紧张感,因为初中化学的课时并不多,作为一门新学科,老师要教导的东西却很多。因而,老师们常常为了高分而选择“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常常把本该有趣而轻松的化学课上成了无趣、枯燥而难懂的化学课。实验教学往往能在克服这些弊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新课程化学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0]。”在初中化学课本上总有八节基础实验课,里面包含的知识通常是学生不熟悉又不大好理解的。教师在组织基础实验教学时,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在实验中和学生引导共同探讨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从多重感官上认识、理解相关知识点。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把握,有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见案例1、2]

(四)优化学生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现在的多数学校里,都存在着“题海教学”,这或许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但对学生个体的长期发展并不利。国家早就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它不是单一的文化教育就能概括的了的。大部分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就变成了“死学”,作业从来都是做不完,每天都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学生都会在这过程中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是学习的信心。作为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教师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单纯的教导某学科知识。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学生的长远的发展。在学生的学习方法里,要引导学生灵活的学习,不要“死学”。

①培养学生预复习的习惯。预习能够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大致内容,做到心里有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优良的学习品质。复习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使学生学习过的内容掌握得更扎实,更好发挥知识的作用,熟能生巧,融会贯通,还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记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知识面。[见案例1、2]

②重视基础知识。化学是一门“半文半理”的学科,它的基础知识点即多且杂,想要学好化学就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它们,才能为以后学习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放松自我,陶冶情操。

③讲究方法记忆。化学中有一个特点:新旧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联系。对于新的知识,要让学生学会联系旧的知识,找出二者的共同之处,联合记忆。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备时,要能够想到联系前面所学氧气的制备方法来进行对比,这样既巩固了氧气的制备的相关知识,又加深了对二氧化碳的制备的相关知识理解。

④定期小结复习。正所谓“学而时习之”,定期复习小结,既能巩固掌握已学知识,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终生学习观念的培养。

⑤注重探究实验的学习。探究实验课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多问多学多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主要方法,探究实验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具有探究欲望,为个体的学习提供动力。[见案例1、2]

以上几点既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科学探究精神,对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培养和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

案例1

《金属矿物铁的冶炼》教学设计

课题:铁的冶炼

(一)课程导入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了解铁、铝、铜等一些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那么,大家知道这些金属是怎么来的吗?在自然界中能找到这

些金属吗?它们又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请同学们先预习一下课本,回答几个问题?

【教师发问】地壳中铁的含量在金属中居于第几位?自然界中铁元素以何种形式存在?

【学生回答】......

【教师发问】你知道的铁矿石有哪些?我国的铁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

【教师发问】人类冶炼最多、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既然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以铁矿石为原料冶炼出铁的原理及过程。

(二)铁的冶炼(实验室教学)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以主要成分为Fe

2O

3

的赤铁矿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

实现铁的冶炼。

【教师提问】

探究问题1:铁矿石是怎样冶炼成铁的?

探究问题2:探究实验装置(提示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等考虑)中CO与

Fe

2O

3

反应——实验室炼铁的反应原理。并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CO,在加热Fe

2

O

3

(2)澄清石灰水有什么作用?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3)为什么要点燃从尖嘴口排出的气体?

(4)实验结束前应如何操作,才能保证获得的铁粉比较纯净?

(5)怎样检验证实实验中生成了铁?

【学生思考】......

【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带着学生搭建实验装置。

【学生实验操作】再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按着教师讲解的实

验步骤开始试验,教师在教室内巡视,为遇到困难的组别提供帮助。

实验步骤: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并固定——向玻璃管内通入CO气

体——给Fe

2O

3

加热——停止加热——停止通CO——将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看

能否被磁铁吸起。

【教师提问、总结实验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粉末可以被磁铁吸引。

【教师引导】书写CO和Fe

2O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实验后,再对上述问题进行提问,请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引导】上述实验既是铁的实验室制法,也是工业上冶炼铁的反应原理。阅读P124“观察与思考”、P125文字及PPT展示炼铁高炉的模型和高炉炼铁的演示过程。

【教师归纳】归纳:工业上炼铁设备:高炉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主要反应:2C +O

2

= 2CO

3CO + Fe

2O

3

=2Fe + 3CO

2

CaCO

3=CaO +CO

2

CaO +SiO

2==CaSiO

3

(炉渣——可

用于制水泥)

尾气主要成分:CO和CO

2

(需经处理后再排放)

(三)总结

【教师讲述、板书、学生笔记】我们今天了解了工业上冶炼铁的设备,学习了工业炼铁的主要原理和实验室炼铁的实验。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领域重新受到重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由于人才的稀缺,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偏向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全面化。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在专业的岗位上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强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具备基本的素质。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也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式在中国开始实施。素质,是人原本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质量或品质,具有本源性、根基性、潜在性、综合性等特征[1]。实际上,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而个体的素质就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的结合体,素养通过个体的素质体现出来。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即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2]。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笔者就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来讨论怎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设计。 2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2.1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有没有素质,跟这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相关。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有关。素质是人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是以某些生理和心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能够作为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个体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潜能),是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4]。而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在德、智、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 教学设计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本文从教学思想中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教学策略中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三个方面设计了一堂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教案,力求落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工艺流程;重点知识;关键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核心素养”也成了网络热搜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体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以“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教学流程如表1: 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考题型,考查的核心知识有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和实验基础等,能力考查侧重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可见,从高考题的考查角度也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该案例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设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教学思想要全面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分别是: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当然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将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全部体现,但教学设计应有所体现。比如本案例中的5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20162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于2016年正式发布,有关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本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促成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养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 对于“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版)将其进行了细化,要求关注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对铝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氧化铝与酸、碱等物质反应的情况;了解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通过对铝的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的归纳,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有关方法。 由于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两性,它们有着与其他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所不同的性质,所以对于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它们的性质、制备和用途,而且能在原有的学科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实验观和化学价值观)的基础上,对物质的转化观、分类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结合之前钠的性质的学习,能预测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作为较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可以与酸发生反应的性质,为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学习从一个侧面提供了铺垫。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护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周业虹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 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 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它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论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化学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强调发展核心素养必须依托教学内容, 要整体性认识化学学科的各种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整体认识 文章编号: 1005 –6629 ( 2016 )8–0036 –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2014 年 4 月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论证报告》中指出,“从现行课程 标准来看,为培养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公民,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 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素养的内涵界定,建立系统化的素养结构体系,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加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垂直衔接和横向整合,更加注重培养跨学科的、与社会适应相关的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 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 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与反思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与反思 摘要:以苏教版“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为例,根据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求,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几最优化策略,并针对以培养化学核心素养为目的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平衡;优化策略;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在此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素养是满足学生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及满足工作需要的基础性素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工作委员会化学组专家研究指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内容,要求通过教学实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发展“基于元素认识物质”“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反应中的守恒与平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化学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STSE)”等化学核心观念。基于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品质的意义举足轻重。 2016年底,以“发展化学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江苏省优课评比活动在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展开,高二组课题为“化学平衡的移动”,在优课展示活动中,各位老师各显神通,以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为主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亮点频现,异彩纷呈。笔者根据此次活动感悟,提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一、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情境创设――立足实际问题解决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化学学习过程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最有用的化学知识、最关键的化学能力、最能满足终身发展的化学思维,发展化学核心素养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创设情境真实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化学平衡”为代表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抽象性、理论性较强,以至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采取的引入方法是习题引入,在课堂教学内容即将结束时,又通过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却难免让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学习是为了解题?学习是为了考试?显然,这种做法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相悖。因

也谈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也谈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复习”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思考 宋美真 (浙江省淳安中学 311700) 【摘要】呈现两位老师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氧化还原反应复习”的课堂教学,对比评析,提出确立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形成过程化教学手段、构建情景化教学模式等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境脉”过程教学教学情境 前段时间有幸聆听了两堂“氧化还原反应复习”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交流课,为了更好的比较,我将他们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成表格形式呈现如下: 教学过程设计一:氧化还原反应复习——汪老师

教学过程设计二:“碘”藏智慧——氧化还原反应再认识王老师 从两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不难发现,汪老师和王老师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学目标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脉络和教学意图:汪老师的教学目标在于落实“双基”,掌握氧化还原的概念与应用。整个过程的设计均是以习题设置的方式助概念的理解,是一堂传统的复习课模式;而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她的教学设计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应用,让生活走进化学,实验研究化学,用化学解释生活,“境脉”清晰,明暗交错,是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这正是当前我们所要追求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下面就基于化学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谈谈我的浅陋想法。 1 确立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指挥棒,确立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目标是时代的要求。教学目标是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的,从原来的“双基”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后来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现在的学科素养目标(立德树人);从原来的知识本位发展到现在能力素养本位,即以前的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的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根本转化。核心素养最本质的就是在陌生的环境中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信息迁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教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2019年文档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知识实验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实验微型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体现“绿色化学”观念;实验数字化,可让学生在感受到高新科技时代气息的同时,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微观世界的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这些都有助于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强调要想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之间建立起 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比较法、比喻法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新知识的认知难度,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实验效果,提升课堂效益。 二、教材分析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沪教版化学教材《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中的第1节《电解质的电离》第3课时的内容。 浩瀚的海洋是含有众多电解质自然界中到处存在着电解质,

的宝库,众多的生理反应也离不开电解质的作用。因此,探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认识电离平衡的本质以及电离平衡的移动规律,在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电解质的电离以及化学平衡移动的相关知识,具备基本的实验探究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思维水平 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在难度和深度上需要适当降低,从学生最熟悉的HCl与CH3COOH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进而从微观世界来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及行为,学会运用比较思维(求同求异)、微粒观和平衡移动观等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心理及态度 课堂总体气氛较为活跃,互动氛围良好,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四、教?W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复述电离平衡的概念,归纳电离平衡的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核心素养)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一课标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要求“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二章教材介绍了分类方法之后,需要学生对初中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及元素原子结构的知识加以理解应用。从已有的知识层面进一步扩展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深入到本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储备上在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一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具备分析总结的能力,可以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进行新课,在学习特点上比较被动,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转变教学。 四教学与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3、通过设计汽车尾气治理方案的活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初步形成绿色环保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评价目标: 1、通过探究小车为什么会动,化学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诊断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层面间的关系(微粒水平、内涵水平)。 2、通过对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开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对84与洁别灵的混合使用事实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和辩证思维(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4、通过对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方案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化合价升降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

基于“ 化学核心素养” 的教学设计案例 ---“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必修)教学设计 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卢志林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到实验室一瓶部分变质的硫酸亚铁,进行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 2.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相互转化,巩固提高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以及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4. 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 二、评价目标 1.通过对“ 部分变质硫酸亚铁” 的实验探究设计方案的交流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 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2. 通过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对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相互转化的可行性的分析和判断,诊断 并巩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运用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化合价角度、微粒水平)和认识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型。3. 通过将变质的硫酸亚铁复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 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三、教学与评价思路 根据“少教多学,浅入深出”的指导思想,利用实验室亚铁盐易变质的现象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现象和结论的表述能力;通过小组互助、交流讨论、质疑问难、科学探究等方式,由浅入深的理解和掌握Fe2+和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并能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与此相关的问题。、教学流程 1.宏观现象 【学习任务1】实验探究长期放置在实验室的硫酸亚铁是否变质,如何变质?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还是定量水平)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精编WORD版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本文从教学思想中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教学策略中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三个方面设计了一堂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教案,力求落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工艺流程;重点知识;关键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核心素养”也成了网络热搜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体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以“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教学流程如表1: 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考题型,考查的核心知识有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和实验基础等,能力考查侧重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可见,从高考题的考查角度也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该案例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设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教学思想要全面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分别是: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当然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将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全部体现,但教学设计应有所体现。比如本案例中的5

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化学键》教学设计案例

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化学键”(必修) 教学设计案例 平阳中学林勇林海量325400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 及化学反应规律”中的“3.2 化学键”。内容标准是,认识构成物质的微 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前一节原子结构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学习内容较为陌生抽象、理论性强,涉及的化学概念多且容易混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够用具体的实验等宏观辨识入手,引导学生向微观探析过渡,利用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进行微观探析。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等宏观角度建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等概念,根据物质在熔融状态导电这个事实,学会从微观角度推导该物质内部存在的微粒及其成键类型。 (2)通过实验数据等证据推理,过渡到模型认知,了解可以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会用电子式、结构式等符号表征正确表示典型的离

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结构,并能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同时新键的形成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此诊断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发展学生对化学键的认识水平。 (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教学重点: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电子式、结构式。 教学难点: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课时安排:本单元内容拟安排1课时。 四、教学设计构想 本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思想。 (1)从具体物质的宏观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探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类型,设计实验加以证明。通过证据推理上升到模型认知,并能用符号去正确表征。 (2)通过对比迁移归纳,启发学生发现微粒种类不同,形成的化学键的类型不同,通过模型认知,去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归纳出常见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类型。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方面内容。前三者所体现出来的是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与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从实践层面鼓励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所代表的是化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当前教学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动化学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无论哪一学科,在课程教学中都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作用,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2、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有所差异,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必然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因材施教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之一。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可以使学生各显其长,更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好每一个学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已是课堂的主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专业技能。 3、设计流程

(1)温故知新 方法:设计学案,通过回顾往期教学内容以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点,同时根据提纲自学教材。采用问题的形式,抽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状况和新知识的自学情况。 (2)新课引入 在新课引入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生活实例,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 例如: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每一个公民都需要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知识点与这些内容相结合,突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教育。 再如,在进行“铝单质的性质”教学中可以先把铝制品的发展史给学生们做一个介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铝制的餐具不宜长时间放酸性或碱性的食物。引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索铝的性质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化学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内容,体验化学的实用性。 (3)小组合作与探究 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小组探究学习。 以3~5个学生为基数进行分组实践,分组的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