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空间_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_方英

理解空间_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_方英
理解空间_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_方英

第37卷第2期2013年3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7No.2

Mar.,2013

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

方英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与此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理解空间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这是理解空间的起点。第二,在“空间转向”的视阈下理解空间———空间的凸显、空间意义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对二元对立的超越,这是理解空间的重点。第三,在文学叙事的层面把握空间的意义,这是理解空间的落脚点。文学叙事空间是由作者、读者、文本共同建构的想象性、艺术化空间,既是表达层面的空间形式,又是内容层面的具象空间。

关键词:空间;“空间转向”;文学叙事

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3)02-0102-04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由于认识到历史决定论对空间的遮蔽[1]31,西方理论界“通过对空间的强调、对时间意识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一种新的空间思维的呼唤”[2]15,出现了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整体性“空间转向”(spatial turn)。与此“空间热”相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甚至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无视空间向度紧迫性的任何当代叙事,都是不完整的”[1]37。西方不仅出现了相关专著与论文集,而且权威的《劳特里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中也收录了与空间叙事相关的词条:叙事空间、空间表现形态、空间形式。国内的文学空间叙事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并迅速升温,在理论研究与文本批评方面不断有所突破。

在空间叙事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其中,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但“作为一个概念和物理的事实,空间这一术语还没有普遍公认的唯一的定义。”[3]164空间的意义是多维的、复杂的、动态的、辩证的,我们无法对其做出本质主义的定义,只能试图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空间的意义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西方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大致发展脉络

西方历史上对空间概念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古希腊、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古希腊哲学关注的是本体论的问题,始终在存在的层面思考空间。近代哲学关注的是认识论的问题,主要将空间作为客体的认识对象。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兴起,空间成为实证性的问题。20世纪,时间与空间成为哲学、美学、政治学、物理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20世纪上半期“多数学科聚焦于时间性范畴”,后半期“哲学社会科学则呈现出整体性的‘空间转向’”。[4]导言1空间成为理论界的核心概念,空间的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时期主要探究了“虚空”和“处所”这两个空间概念,并已触及近代笛卡尔提出的“广延”概念。当然,作为经验的虚空、处所和广延,古希腊人已经具有,只不过这三种经验未能综合成一个统一的空间概念,这种统一是近代的事情。[5]57-61虚空、处所、广延这三个概念涵盖了空间的基本内涵:容纳性、范围性、方位性、参照性、秩序、层级、关系、三维等。这是我们把握空间的起点,也是理解文学空间的基础。

以笛卡尔、牛顿、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空间观开始将空间背景化和几何化,视空间为静态永恒的背景、框架和容器[5]3-4。近代空间观要么是理智主义的,要么是经验主义的,却都受到形而上学的束缚,对于空间的理解也始终限于实在与属性、实体与虚空、精神与物质、绝对与相对、主体与客体、超验与经验等问题的二元分裂。[6]76-77黑格尔之后的哲学研究开始转向身体,并对形而上学展开清算。但20世纪前半期主要重视时间概念,空间曾一度淡出哲学的视野。即使是柏格森关于空间的心理学观照也未能脱离二元对立的割裂,更因其对时间的偏好而贬低空间,令空间的意义遭

201*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方英(1977-),女,江西乐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英美文

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宁波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G12—ZX21)的最终成果。

受遮蔽。[6]P33-38这些观点成为后来“空间转向”批判的对象,也是空间叙事研究所要超越的意义。

二、“空间转向”视阈中空间的意义

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与理论界的“空间转向”是相契合的,这不仅在于发展趋势的契合性,更在于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对历史决定论与形而上学的质疑和反抗。可以说,空间叙事研究的兴起正是“空间转向”的一部分。因此,对空间的理解就应重视“空间转向”视阈中空间的意义,以及“空间转向”对于空间叙事研究的启发。空间转向之后,关于空间的研究可谓流派纷呈,著述甚多,非本文所能概述,而以下三个方面对于理解文学空间叙事中的空间极为重要。

第一,空间的凸显。在空间转向中,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强调和重视。“空间转向”本身就是对19世纪以来哲学界忽视空间、重视时间之传统的反抗。空间不再是永恒、静止的背景与框架,而成为意义丰富的前景和中心。正如福柯所指出的:“当今的时代或许应是空间的纪元。……我确信,我们处在这么一刻,其中由时间发展出来的世界经验,远少于联系着不同点与点之间的混乱网络所形成的世界经验。”[7]18杰姆逊也指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的心理经验及文化语言都已经让空间的范畴、而非时间的范畴支配着”。[8]450他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空间具有主题上的优先性,空间不再需要用时间来表达,时间变成了空间。[9]61-71在众多理论家那里,空间被纳入各种理论重构,被推至思想知识领域的前沿。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福柯的“另类空间”、布尔迪厄的“空间区隔”、吉登斯的“时空分延”、德波的“景观社会”、哈维的“时空压缩”、卡斯特尔的“流动空间”、苏贾的“第三空间”等诸多理论,均从不同角度思考、阐释着空间问题。空间已成为理解、分析和批判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维度,当代的许多问题,往往必须通过空间才能得以理解和解释。如,列斐伏尔通过对空间生产的研究,哈维通过对资本三级循环的分析,卡斯特尔通过对集体消费问题的研究,揭示了当今资本主义矛盾的转移和化解主要依赖于空间的生产;福柯以空间为切入点,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指出现代社会操控的基本方式是权力与技术的空间化;鲍德里亚通过对类像的分析,研究了城市空间的“超空间”特性;苏贾则揭示了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具有鲜明的空间性。正如麦克尔·迪尔所说的:“后现代思想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家们重新思考空间在社会理论和建构日常生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空间意义重大已成普遍共识。”[10]84

第二,空间转向之后,空间的意义成为多维的,复杂的,流动的。“有多少种不同的尺度、方法与文化,就有多少种空间以及在空间中展开的人类活动。”[11]导言,2列斐伏尔曾提出社会空间、政治空间、都市空间、女性空间等几十种不同的空间概念。空间已不再是简单的时间与运动的参照物,而是与历史、文化、政治、种族、性别、权力、心理、甚至时间等多种因素紧紧地纠缠于一体。空间已被视为叙事中可能涉及的多重因素的交织。

在空间的多维意义中,其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和心理意义尤其重要,且于文学叙事研究有颇多借鉴意义。

空间的社会意义侧重于空间中的经济政治结构、权力关系、阶级阶层的矛盾冲突以及空间的意识形态性。正如列斐伏尔指出的,空间是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空间是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表达、固化与再生产。“只有当社会关系在空间中得以表达时,这些关系才能够存在:它们把自身投射到空间中,在空间中固化,在此过程中也就生产了空间本身。”[10]97空间的社会意义还在于,空间是政治性的。空间“一直都是政治性的、战略性的……意识形态性的”。[12]46-47空间通过其中介作用,将国家权力注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空间生产的规划,实现其对于不同阶层的隔离和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持。又如福柯所言,空间与权力、知识勾连在一起,“空间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713-14,空间技术的运用允许了权力的有效扩张,权力的空间化有效地保证了权利的运作。

空间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有重合的地方,但侧重点不同。文化意义侧重于空间中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往往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形态与行为方式,或某些空间元素的象征意义。空间转向之后,将空间与文化结合起来的研究也有不少,如杰姆逊的《文化转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和哈维的《后现代的状况》。在这些研究中,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尤其具有启发意义。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特定的地理空间会携带特定的文化意义。正如克朗指出的,学校的礼堂、图书馆、寝室等不同空间必然与不同的文化意义相关,这些文化意义与空间中的物质环境和学生的行为方式都有关系。[13]5-6而某些空间中的地理景观又会被人为地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如英国的乡村住宅被“用于象征英国民族特征最本质的部分”[13]28,中世纪的花园体现着新柏拉图主义的自然观与秩序观,纪念碑的设计是对民族历史、民族形象、民族定位的象征性言说。由于历史、政治等各种原因,这些空间景观如同符号编码,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显然,不同空间体现着不同的秩序、规范、品味、行为方式、历史内涵、价值观念、甚至是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构成了空间的文化意义。

空间的心理维度是理解空间不可忽视的。“空间总是一种建立在意识和无意识经验之上的局部的、相对的地理学。”[3]166空间的建构和意义与人的心理———空间意识、空间知觉、空间记忆、空间体验、空间想象等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所理解的空间都是其心理建构与主观反应。正因为此,当代理论界十分重视对心理空间的研究。其中认知语言学对心理空间的探究不仅丰富了空间的心理意义,而且于文学空间叙事研究极为相关。福克尼亚建立的心理空间理论认为,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是研究语言的关键,是人们在思维和说话的过程中为了对话语的局部理解而临时存储于记忆中的信息集合,是一个可以不断增长的动态的集合。[14]导读,13,16福克尼亚与其他语言学家还进一步探讨了心理空间之间关联、映射、投射等问题[14]iii-xii,从而揭示了心理空间的并置性、层级性、关联性、互动性以及理论建构性。

301

第三,对形而上学、二元对立、本质主义的质疑和摒弃。空间转向后,空间的不同维度得到了深入考察与研究,空间被赋予更为丰富和宽泛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本质主义的界定,或互相否定的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的多元;不再是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物质与精神的割裂,而往往是辩证的统一。列斐伏尔的历史—社会—空间三元辩证法正是这种趋势的代表。他以马克思的辩证法为方法,以社会实践空间为落脚点,期望展示出一种超越二元论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理论统一性。”[12]序言,10这里的物理空间主要是自然和宇宙;精神空间包括逻辑抽象与形式抽象;社会空间包括逻辑认识论的空间,社会实践的空间,感觉现象所占有的空间以及想象的产物等。根据苏贾的解释,列斐伏尔是将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融合为社会空间,这个社会空间既区别于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又是一个“超越所有空间的混合物”[16]78-79。列斐伏尔的三元辩证法以其辩证性、实践性、统一性将空间从形而上学、二元对立、本质主义的窠臼中解放出来。

三、文学叙事层面的“空间”

对于文学空间叙事研究而言,文学叙事层面的空间是理解空间意义的落脚点。空间(以及时间)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维度,存在于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文学作为对人类世界的某种表征,必然存在空间,具有空间性。文学叙事中的空间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想象的、艺术化的空间,以文字为媒介,由作者、读者和文本共同建构。

作为一个想象的、艺术化的空间,叙事空间绝不等同于现实空间,这种不同不仅在于其虚构性,更在于其特殊的媒介决定了这是一个断裂的、模糊的、不直观、不透明、不连续、非匀质的空间。叙事空间通过文字建构,不可能像现实空间那样具有直观性、透明性与整体性。文字叙述的选择性必然导致叙事空间中的盲区、断裂与模糊地带,叙事空间的展开是不均匀、不连续的。有些空间得到了翔实的描述与呈现;有些空间只有极少的信息,显得模糊而抽象;有些空间则需要读者推断才知其存在,却缺乏具体的信息和意义。同样,叙事空间中的时间也是不均匀、非连续的。对叙事空间的详略处理,不仅体现了叙事速度的变化,也是人物的非匀速、非连续的心理时间的体现。虽然叙事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是想象的艺术化空间,但同时又是现实世界的某种反映,与现实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性、相似性和相关性。这个空间具有实体空间、生活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的特征,我们可以借助理解现实空间的方式和相关空间理论解读这个空间。

在文学叙事的维度讨论空间的意义,还应区分两类空间:表达层面的空间和内容层面的空间。需要指出的是,有理论家提到的文本符号占据的空间和文本陈列形成的物理空间并非文学叙事的空间,因此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①表达层面的空间是由叙事作品的表达方式形成的,是作品的“空间形式”。作者对情节的非线性安排、对语言或意义单位的并置、对空间意象或叙事片段的组合等,都能构成作品的空间形式。这里的空间是对时间的弱化,是在共时性层面呈现出的作品构架的空间性。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17]1-49中提出的“空间形式”正是通过对意象、暗示、象征、短语等的大范围并置,使这些意义单位产生诸如比较、对照、重复、呼应之类的意义联系,从而获得共时性效果,在结构上形成空间参照,实现小说架构的空间性。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空间形式就是通过不同意象的并置和比较实现的:既有对两个瞬间意象———叙述者先前所知道的世界和现在面对的世界———的并置,又并置了各种各样在视觉瞬间静止的人物的意象。戴维·米切尔森在《叙述中的空间结构类型》[17]139-168中也提及了空间形式的不同类型,如,戈特弗里德·本提出的“桔状”结构:小说的结构犹如桔子,各瓣之间没有联系,只是集中在惟一的核(主题)上,这形成了故事结构的空间性。又如,像《喧哗与骚动》那样的多重故事中数条并置的故事线索,形成了小说形式的空间性。龙迪勇在《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18]102-109一文中提到的迷宫式、圆圈式、链条式、拼图式等结构都是小说叙事的空间形式,是表达层面的空间。这种空间形式对抗着时间的流动和情节的线性排列,追求的是小说结构的立体感和小说意义表达的“空间路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里的“空间”是隐喻的,抽象的,几何性的,借用的是空间的虚空、三维、静止等意义。

内容层面的空间与文学作品的内容相关,是作品虚构世界内的具象空间。这个空间与表达层面的空间形式既相似又不同。相类似的是,它也是借助文字符号和空间想象建构的。但这个空间不是抽象的、几何性的、静止的空间,而是具象的、丰富的、变动不居的空间,具有生活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文化空间的诸多特征。西方学者对于该空间的研究多集中于结构式的分类、分层、或模型建构。如,罗侬区分了“框定的空间”(framed space)和“架构的空间”(framing space),将“背景”(setting)视为当前的基本空间框架(spatial frame)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前景与背景、开放与封闭空间、现实与想象空间、静态与动态空间等。同时,她还提出了叙事作品中空间的三种组织结构形式:连续空间、彼此中断的不同质空间、不能彼此沟通的不同质空间。[19]552加布里埃尔·佐伦将文本和文本所再现的世界视为一个整体空间,从水平与垂直两个轴讨论了空间的不同层次,建构出“虚构世界中”空间的结构模型。[20]该模型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但,该文的结构主义倾向也是明显的。作者的讨论似乎穷尽了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空间结构的种种问题,却忽略了该空间是超越结构之上的多元混合体,忽略了该空间的丰富意义及其与现实空间的复杂相关性。《劳特里奇叙事理论百科全

401①如,米切尔区分的文学空间的四个层次中包括文本的物理存在(参见MITCHELL,W.J.T.Spatial Form in Literature:Toward a General

Theory[J].Spring:Critical Inquiry,1980,(6).);瑞恩所讨论的空间包含构成文本的符号所占据的物理空间和文本的存储环境(参见Marie-LaureRyan."Cyperspace,Cybertexts,Cybermaps."<http://www.dichtung-digital.org/2004/1-Ryan.htm>,2006-09-26)。

书》中所讨论的“叙事空间”(Narrative Space)也是本文所论的内容层面的空间。这里的叙事空间被定义为故事内人物运动与生活的场所,这个场所为以下元素所界定:空间边界、空间内的物体、生活场景以及时间的维度。[19]552这样将空间界定为场所显然忽视了空间的心理层面,以及空间意义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其实,内容层面的空间具有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符号的多重意义,理解这一空间应关注空间的这些维度,并借鉴不同学科的空间理论成果,而不是将空间的意义仅限于功能性的场景、风景、背景或场所。

综上所述,文学叙事空间是一种由作者、文本、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字为媒介的想象性、艺术化建构。这种建构与其他学科所界定的空间、现实生活中的空间以及人们的空间经验有着复杂的相关性和显著的不同。这里的空间同时具有几何学、物理学等科学意义———虚空、处所、广延等基本内涵———和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等维度。同时,这又是对空间本身的强调和凸显———是对空间的地位和功能的强调,更是对空间中的关系、秩序、意义的强调。这里的空间不是孤立、静止、空无一物的容器,而是意义丰饶的多维元素的混合体;不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叙事的“前景”和表现的中心。这里的空间既是抽象的结构形式,又是具象的内容丰富的虚构世界;既不同于现实空间,又与现实世界有着复杂的相似性与相关性。总之,这是一个以人为核心、起点与终点的想象性空间,是意义的生发与流动。这个想象性空间,根据乔纳森·雷班的观点,与许多想象的“软性”空间一样,要比那些根据科学方法测定的“硬性”空间更加真实。[3]166

参考文献:

[1]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童强.空间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与重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吴国盛.希腊空间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王宁.文学理论前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7]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弗雷德里克·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北京:三联书店,2003.

[9]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弗兰克斯·彭滋,等.空间———剑桥年度主题讲座[M].马光亭,章邵增,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12]亨利·勒菲弗.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修订版)[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Gilles Fauconnier.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15]王文斌,毛智慧.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6]爱德华·W·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7]约瑟夫·弗兰克,等.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秦林芳,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8]龙迪勇.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J].思想战线,2005(6).[19]David Herman.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

[20]Gabriel Zoran.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J].Poetics Today,1984,5(2).

责任编辑:立早

Understanding Space:The Premise of the Spatial Narrative Studies

FANG Ying

(School of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00;School of Literature,Ningbo University,Ningbo,Zhejiang315000,China)Abstract:The second half of the20th century has witnessed the“spatial turn”in the western theory circle.In agreement with this turn,space in literary narrative has been draw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Narratology circle.How to comprehend space,is the premise of the spatial narrative studies,and a question to be further discussed.In order to understand space,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need to be noticed.Firstly,the fundamental meaning and the major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space in history is the starting point.Sec-ondly,it is the focal point to comprehend space by view of“spatial turn”,to comprehend the prominence of space,the multi-dimen-tions and complexity of space,and space as a transcendence over duality.Thirdly,to understand the space in literary narrative is the foothold.The literary narrative space is an imaginary and artistic space co-constructed by the author,text and reader,with both for-mal space at the level of expression and concrete space at the level of content.

Keywords:space;“spatial turn”;literary narrative

501

空间理论与文学空间

一、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陆扬 1、索亚与第三空间:《第三空间:》 20世纪后半叶对空间的思考大体呈两种向度。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示、被分析、被解释,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态。索雅提出的第三空间正是重新估价这一二元论的产物,据索雅自己的解释,这一理论把空间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均包括在内的同时,又超越了前两种空间,而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向一切新的空间思考模式敞开了大门。31 第一空间认识论偏重于客观性和物质性,力求建立关于空间的形式科学,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地理学,因此作为一种经验文本在两个层面上被人阅读:一是空间分析的 原始方法,就对象进行集中的准确的描绘,一是移师外围,主要在社会、心理和生物物理过程 中来阐释空间。 第二空间认识论”要晚近得多,可视为第一空间认识论的封闭和强制客观性质的反动。简言之是用艺术对抗科学,用精神对抗物质,用主体对抗客体。……第二空间形式从构想的或者说想象的地理学中获取观念,进而将观念投射向经验世界。……近年实证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阐释学等等思想和方法的融合,则是推波助澜,促使两种空间融合。第一空间分析家更多地求诸观念,反之第二空间的分析家们,也非常乐于倘佯在物质空间的形式之间。 “第三空间认识论”由是观之,它既是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认识论的解构又是对它们的重构。……索雅强调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主体性与客体性、抽象与具象、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知、重复与差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无意识,学科与跨学科等等,不一而足。32 2、第三空间与《阿莱夫》: 第三空间的彻底开放性:一切皆见于第三空间,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它,其间 万象无一不是清清楚楚,然第三空间又神秘莫测,从来没有人彻底看清它、理解它,它是一个“无以想象的宇宙”。……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这就是列斐伏尔,也是博尔赫斯,给予“第三空间”的最大启示。34 3、重读文学空间: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 文学景观最好是看作文学和景观的两相结合,而不是视文学为孤立的镜子,反映或者歪曲外部世界。……文学提供观照世界的方式,显示一系列趣味的、经验的和知识的景观。34……文学是一种社会产品———它的观念流通过程,委实也是一种社会指意过程。35 文学故此同样是一种社会媒介,一个特定时代不同人众的意识形态和信仰,由此组构了文本同时也为文本所组构。文本组构了作者想说、能说,甚而感到不得不说的言语,同时又组构了言说的方式。所以文本是环环相扣,交织在它们或者是认肯或者是有意颠覆的文化惯例之中。……克朗因此强调文学不是举起一面镜子来观照世界,而是一张纷繁复杂的意义之网。任何一种个别的叙述,都难分难解牵擎到其他的叙述空间。这些空间未必一定要是文学空间, 像官方文牍、学术著作,甚至宣传广告,都可罗列其中。文本就这样组成了一张观念和观念 之间的大网,就在这大网之中,它确立了自己观照世界的方式。……文学对于地理学的意义不在于作家就一个地点作何描述,而在于文学本身的肌理显示社会如何为空间所结构。……在文学文本的内部来探究特定的空间分野,这些分野可以同时见于情节、人物以及作家自传等等多种方面。克朗称进而可在文本里构建一种家园感(sense of home),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帝国主义和现代社会的地理知识。35……文学描写可以揭示空间如何组构,以及空间如何为社会行为所界定。文学中空间的意义,由是观之,较之地点和场景的意义远要微妙复杂得多。36

理解空间_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_方英

第37卷第2期2013年3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7No.2 Mar.,2013 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 方英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与此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理解空间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这是理解空间的起点。第二,在“空间转向”的视阈下理解空间———空间的凸显、空间意义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对二元对立的超越,这是理解空间的重点。第三,在文学叙事的层面把握空间的意义,这是理解空间的落脚点。文学叙事空间是由作者、读者、文本共同建构的想象性、艺术化空间,既是表达层面的空间形式,又是内容层面的具象空间。 关键词:空间;“空间转向”;文学叙事 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3)02-0102-04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由于认识到历史决定论对空间的遮蔽[1]31,西方理论界“通过对空间的强调、对时间意识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一种新的空间思维的呼唤”[2]15,出现了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整体性“空间转向”(spatial turn)。与此“空间热”相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甚至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无视空间向度紧迫性的任何当代叙事,都是不完整的”[1]37。西方不仅出现了相关专著与论文集,而且权威的《劳特里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中也收录了与空间叙事相关的词条:叙事空间、空间表现形态、空间形式。国内的文学空间叙事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并迅速升温,在理论研究与文本批评方面不断有所突破。 在空间叙事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其中,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但“作为一个概念和物理的事实,空间这一术语还没有普遍公认的唯一的定义。”[3]164空间的意义是多维的、复杂的、动态的、辩证的,我们无法对其做出本质主义的定义,只能试图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空间的意义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西方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大致发展脉络 西方历史上对空间概念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古希腊、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古希腊哲学关注的是本体论的问题,始终在存在的层面思考空间。近代哲学关注的是认识论的问题,主要将空间作为客体的认识对象。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兴起,空间成为实证性的问题。20世纪,时间与空间成为哲学、美学、政治学、物理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20世纪上半期“多数学科聚焦于时间性范畴”,后半期“哲学社会科学则呈现出整体性的‘空间转向’”。[4]导言1空间成为理论界的核心概念,空间的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时期主要探究了“虚空”和“处所”这两个空间概念,并已触及近代笛卡尔提出的“广延”概念。当然,作为经验的虚空、处所和广延,古希腊人已经具有,只不过这三种经验未能综合成一个统一的空间概念,这种统一是近代的事情。[5]57-61虚空、处所、广延这三个概念涵盖了空间的基本内涵:容纳性、范围性、方位性、参照性、秩序、层级、关系、三维等。这是我们把握空间的起点,也是理解文学空间的基础。 以笛卡尔、牛顿、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空间观开始将空间背景化和几何化,视空间为静态永恒的背景、框架和容器[5]3-4。近代空间观要么是理智主义的,要么是经验主义的,却都受到形而上学的束缚,对于空间的理解也始终限于实在与属性、实体与虚空、精神与物质、绝对与相对、主体与客体、超验与经验等问题的二元分裂。[6]76-77黑格尔之后的哲学研究开始转向身体,并对形而上学展开清算。但20世纪前半期主要重视时间概念,空间曾一度淡出哲学的视野。即使是柏格森关于空间的心理学观照也未能脱离二元对立的割裂,更因其对时间的偏好而贬低空间,令空间的意义遭 201*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方英(1977-),女,江西乐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英美文 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宁波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G12—ZX21)的最终成果。

叙事性色彩活力研究

叙事性色彩活力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空间叙事性和色彩的空间知觉特性理论,提出空间叙事性色彩活力的概念。从色彩空间效果和色彩心理感知的角度,对空间、功能和使用者的叙事性体验的一致性进行重新审视。力求为城市色彩规划和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色彩空间;色彩活力;叙事性; 中图分类号:j20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research on narrative color dynamics /lou haiwen,xu hao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ace narrative and colorific space consciousness characteristics, i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treet space narrative color dynamics. this paper makes the color landscape analysis from two aspects:color space effect and color perception,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pace,function, color,user’s narrative experience, and trying to making every effort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 for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keywords]: colorspace;colour dynamics;narrative 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国内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对色彩研究主要停留在城市设计导则和建筑单体的色彩运用两个层次。前者多运用于城市历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吴晓东① 从时间、空间的维度看,小说首先可以说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表现为小说是用语言文字的媒介先后叙述出来的。小说存在于叙述时间的一个先后的时序过程之中。从物质存在的意义上看,它表现为一本书的形式,是从前到后的一个有顺序的过程,这就是小说作为时间性存在的一种外在的形式。而从文学本体的内在意义上着眼,小说也同样表现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尤其体现在以故事和情节取胜的传统小说中,故事是沿着一条内在的时间链和因果链展开的,情节和故事的发展也正是建立在一种因果关系的时间链中。这种小说往往迫使你一口气读下去,你想知道故事会怎样继续发展,最终结局如何,你想尽快揭开小说的悬念和谜底,就像读柯南道尔或金庸古龙的小说,刹不住车,通常是通宵达旦地一口气读完。支撑这种阅读体验的就是小说的因果逻辑,而其背后则是一种时间逻辑。 但是小说同时也可以看做是有空间性的。小①这篇文章节选自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三联书店,2003年第1版)的《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喧哗与骚动>与福克纳》。

说既有时间维度,又有空间维度。比如帕斯就有类似的主张。他认为,空间在文学中显然是一个不亚于时间的核心因素。文学因为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的呈现的形式也是语言的呈现的形式——表现为时间的延续。但是,帕斯说,“语言之流最终产生某种空间”。“用时间媒质——相继说出的词语,诗人构造空间”。尽管帕斯并没有具体谈论小说中的空间到底指什么,但至少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空间在小说中(也可以说在文学中)是与时间同等重要的因素。起码小说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一本书。刚才说一页一页地翻一本书是一个有顺序的时间过程,但每一页的同时并存结构成一本书,它的并置的结构方式又是空间性的。 我们都能直觉地感受到小说中有空间维度,而且这种空间性似乎比时间性更具体可感。但实际上追问起来却很麻烦。小说中的空间因素表现在哪些层面?什么是小说的空间想像?时间与空间在小说中是怎样结合的?提出小说的空间形态或者空间性命题对于小说学有什么具体的意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很难回答的,也是目前的小说诗学没有能力彻底解决的。北京大学出版

2021人教版美术初二下册第四单元《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word教案2

2021人教版美术初二下册第四单元《和谐温馨的 生活空间》word教案2 教材解读: 本课是居室设计的观赏与实践课,由于色彩在家居设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要紧安排学生从色彩搭配的多种手法上进行赏析,同时感受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法表达出的不同的居室风格。在设计课上作业时,让学生把握住色彩的整体对比成效,并尽量表现个性。 教学目标: 通过家居设计的图片观赏,使学生把握居室色彩搭配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和驾驭色彩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观赏、交流与实践,让他们关注生活中居室色彩的和谐搭配,从而引发学生认真观看生活、热爱生活,制造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居室色彩搭配的要紧手法和利用色块进行色彩速配。 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居室色彩搭配中各类色彩搭配规律及它们的面积比。 教学预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各色彩纸、剪刀、胶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固学生情绪,板书课题。 二、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罗大佑的歌《家》:“给我一个温顺的家庭,让我这出门的背影有个回到了家的心情……” 提问: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教师:家是每个人温顺的依靠,我们都爱自己的家,大伙儿预备了自己或亲友的家的图片了吗?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 学生展现自己预备的家居图片。 教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拿和每个人息息

相关的住房来讲,我们不仅需要更大的住房面积、更高的房屋质量、更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还期望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爱好进行房屋的装饰,因此今天我们的话题确实是围绕着和谐温馨的居室空间来展开。 三、讲述新课: 1、居室设计中的色彩面积。 教师结合课件内容讲解:背景色、主体色、点缀色的色彩面积关系,使学生确立一种居室色彩设计的整体观念。 2、居室设计的色彩搭配手法。 (1)、从色相入手: 结合课件中的图片观赏“红色调”“粉色调”“蓝色调”的居室色彩设计。 对比色调: 结合课件中的图片感受“红绿对比”中由于红、绿的色彩面积的不同与红、绿纯度的变化产生的既浓厚又和谐的中国传统的色彩风格;“黄蓝对比”中简洁、轻快的现代色彩风格。 邻近色调:柔和清新。 提问:你认为邻近色调适合布置什么功能的房间?什么缘故? 冷色调和暖色调: 提问:由于色彩具有阻碍人的心理的作用,冷色调的装饰适合在什么季节运用?暖色调呢? 中性色调: 提问:温婉典雅的中性色调适合哪些职业或年龄的人使用呢?什么缘故? (2)、从明度入手: 低明度空间: 结合课件中的图片,请谈谈低明度空间居室的特点,分析优点和缺点。 高超度空间: 明亮、整洁,但明度过高、面积过大会显得耀眼,使视觉疲乏。 (3)、从纯度入手: 高纯度空间: 色彩绚烂,视觉刺激强烈,往往用于比较有个性的空间。 提问:你情愿把卧房用高纯度色彩来装饰吗?什么缘故? 低纯度空间:

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9年第4期(总第159期) 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刘凤阁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摘 要:文学作品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形式之一,必然涉及认知过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方式,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与人的认知分不开,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将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等认知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一种指导理论,是一个探索翻译研究的有益视角。关键词:心理空间;概念整合;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 (2009)04-0131-05 On L itera ture Tran sl a ti on from the Perspecti ve of M en t a l Spaces and Conceptua l Blend i n g Theor i es L I U Feng 2ge (Zhejiang W anli University,N ingbo315000,China ) Abstract:L iterature works,as one of the means of exp ressing hu man thoughts and e moti ons,involves inevitably cognitive p r oces 2ses .Being one of the common cognitive modes,theories of mental s paces and concep tual blending supp ly a powerful research means and theoretical f oundati on f or literature translati on .Translati on,as a kind of s pecial verbal behavi or,is cl osely related t o cogniti on inevitably because it involves very comp lex cognitive p r ocesses .A different vantage point could be of great hel p t o our research of literature translati on if we regard theories of mental s paces and concep tual blending as the instructive theories .Key words:mental s paces;concep tual blending;literature translati on 近年来,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有关其理论内部架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二是该理论在应用方面比从前更广泛,不但涉及语言学领域,还涉及文学、文体学、话语分析等领域 [1] 。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操作,心理空 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如王斌(2001)曾就概念整合与翻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不过笔者查阅国内近年来的核心期刊文献,有关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还是主要应用在语言学领域,用该理论进行文学翻译的研究还不多。因此,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然后 结合该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进行探讨。 一、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一)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提出 弗科尼亚(Fauconnier )于1985年出版并于1994年再版了《心理空间》,其理论认为人们在使 用语言时不停地建构心理空间 [2]16 。“心理空间 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concep tual package )”[3]115 。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 间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例1 (a )学生们刚刚考完期末考试。 — 131—① 收稿日期:2009-04-10 作者简介:刘凤阁(1966-),男,辽宁本溪人,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推荐——穿越带空间文

017、2012年05月「晋江vip」完结文〔穿越时空、异能、种田宠文〕作者:七夜忘情《古代的舒心日子》推荐指数:4星 文案:芷晴是一个普通的从农村出去的现代女孩,父母早亡爷爷去世让她失去了生活目标。瑾娘是个没有什么追求,内心有些怯弱的古代农家女孩,对于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自己的意见。两个完全不同的灵魂因为一颗神秘的水滴结合在一起,新的家人环境新的性格,她将会走向新的人生。一个男人突然出现在她的生命中,在这个女人毫无地位的世界里她是否能过上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命运无法改变的时候,她是否能让生活更加的多彩。 简评:算是纯种田的甜文,没有宅斗、没有宫斗、没阴谋阳谋神马的。男主的经历有点类似《猎户家的小娘子》的男主一样,是个当兵的,皇帝身边的暗卫,因为受伤而回家了。男主四兄弟、弟媳亲戚之间相处起来还算不错,没别人书中那般极品。如果不喜欢纠结的妹纸或是喜欢宠文的卤煮们可以看看,我个人就比较喜欢,因为比较温馨。 028、2013年04月「起点vip」完结文〔穿越时空、种田、江湖文〕作者:弄雪天子《门楣》推荐指数:4星 文案:顾婉带着一个简陋的随身商店回魂重生,这一次,她不会在厌倦名门贵女的身份,她会认认真真地读书习文,当好名门千金,绝不嫁那个金絮其外败絮其中的公子哥儿,惟愿兄长康健,合家团圆,惟愿生活安逸,相公有情…… 简评:女主顾婉,历经两世,第一世生在古代,嫁给了一个心有所属的侯爷,第二世穿越现代,成为了学医的孤儿,这一世重回古代,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目前和哥哥相依为命乱世中如浮萍的处境。 金手指是随身超市,用古代的东西或是女主亲手写的书画或者刺绣去换积星,就可以兑换随身空间里的东西。凡事现代大商场里的东西,这里几乎都有。 这个朝代大厦将倾,各地起义不断,外族趁机侵入,女主和哥哥所在的地方又是边陲小镇,一旦开仗,那就是炮灰,所以在星析了未来会发生的事件之后,女主果断劝服哥哥和一些愿意离开祖产的村人移民到涯州。涯州的沐家是最终取代了水家登上皇位的世家,又因为沐家向来仁善,注重民生,即使再怎么战火纷飞、饿殍满地,在涯州至少能混的有一席之地,相对安宁。 男女主的交集很早,在边陲小镇就遇上了,然后楠竹表示出了对萝莉的极大兴趣,三年里还不断派人送她东西,不过这个时候女主才7、8岁的样子,楠竹也没禽兽的想那么多,等女主到了涯州,基本就是羊入虎口,没多久就在大舅子的眼皮子底下把人叼走了。 说来那个时候的民风也蛮开放的,男人女人可以私下交往,女人可以抛头露面,貌似魏晋又不到唐宋的样子。 楠竹性格属于温润型,忧国忧民,是沐家七公子,专门负责沐家的后勤保障,这样的人很好,但在他的心中,国家百姓才是第一位,是可以牺牲自己乃至于牺牲女主的,所以吧,楠竹是有些圣父的赶脚。咳咳,男女主好像都是处。 032、2012年06月「起点VIP」完结文〔女主穿越到前世重生的炮灰女配身上、重权谋、轻种田、带空间〕作者:秦日蓝《权后记》推荐指数:4星(腹黑女主、忠犬男主) 文案:随身带着空间灵宝青雀墟,现代豪门千金重生古代门阀旁支娇弱闺秀,未来夫婿居然是个远近闻名家徒四壁的小民无赖男,是奇耻大辱,还是绝世良缘? 简评:女主随着青雀墟穿越到前世炮灰的重生女配生上。 153、〔穿越时空、空间、种田文〕作者:清风微醉《村里有个小富婆》推荐指数:3-3.5星 文案:穿越成只有寡妇幼弟之家的李慧娘必须握紧拳头保护亲人,打倒一群强悍极品亲戚,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做一个悠闲自在的小富婆。 评论:很一般的种田文。女主车祸后穿越到一个丧父的小女孩儿身上,靠胆小懦弱的寡母领着她和弟弟过活。谁料父亲留下的两亩田惹了祸端,二叔隔三差五来找茬,甚至还怂恿村里的流氓来骚扰寡母,无奈之下寡母领着女主和弟弟回娘家,却又被娘家弟媳三番两次虐待,要把女主卖到青楼,谋杀女主的弟弟。女主有空间,可是一直担心被人发现,所以只能靠添油加醋来与舅母战斗。前半部分主要写娘家那点破事,尤其是她舅舅家娶了个小妾之后过日子的事。后半部分就是一家三口回到家,女主的金手指也开始发挥效用,很快发家致富了。男主大神也光芒四射地出现了,然后就各种觉得小女孩不一般,被轻而易举地攻克了,然后就he了。总之全文基本就是家常里短,鸡毛蒜皮的流水帐,人物刻画较弱,情节不怎么吸引人,只能说一般般吧,虽然是种田文,但也不能记流水帐呀~ 180、〔穿越时空、空间、种田文〕作者:峨光《农妇灵泉有点田》推荐指数:3.5星 简介:苏芷穿越到一个刚过门的农妇身上,又病又丑,婆家娘家全是极品,好在相公很疼人,上天还送来灵泉一潭仙莲七朵,就让她把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吧! 评论:女主穿越成了农夫娘子,家里有爹,有平妻的娘,有三哥三嫂一家子,还有五妹,娘家个个都是极品。穿越后女主有一个灵泉,泉水很好喝,食物加了它很美味,泉中有莲花,荷花花粉可以治病。女主刚开始穿越过去有皮肤病,三哥一家子陷害她,说她是扫把星,结果还好女主星家。后来啊,就是女主一连串的金手指,其中夹杂着极品跳梁小丑的啦。后面就是女主身份揭晓,原来是一个侯爵的女儿,被家里的姨娘陷害,所以当初失忆。当初收养的被拐子拐走三个小孩,一个是相爷的儿子,一个是皇上的儿子,一个女儿待揭晓。其实男主还是很维护女主,但是不太给力,算是个忠犬吧。总之,感觉一般。 182、2013年11月完结文〔穿越时空、宫斗文〕作者:朱女《系统之宠妃【宠文】》推荐指数:3星 文案:身为宠妃一定要身娇体柔琉璃嗓。身为宠妃一定要防阴防谋抗打击。身为宠妃一定要嚣张跋扈睡皇帝。如果一旦有人招惹了宠妃,那么,呵呵—— 【叮!皇帝与您首次共度巫山云雨,魅力点、30。友情评价:亲,你不纯洁了哦~[哔——]】 “滚!”少女揉着腰,咬牙切齿。 Ps:这就是一个悲催少女被拐上魅惑君主之路的故事。 简评:这文标题概括了全书内容,系统、宠妃。女主莫名其妙穿越,然后莫名其妙发现有个随身【系统】。这个【系统】类似游戏那种,【系统】提示如果女主不听它的话、不按它的照流程走,成为宠妃,那么就会被挂掉,女主不会就地复活,也不会穿越回现代,于是女主就开始宠妃之路,当然啦这里的金手指是满满的,【系统】给的加点,可加【肤若凝脂】、可加【小腰盈盈】、可加【声音绕梁三日】、可加【貌美如花】、可加【琴棋书画】之类的,类似游戏那种,只要得到点数,就可以自己手动加满点各项指示,再加上各种系统奖励神马,唉呀,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了,玩个游戏应该知道这个吧~当然啦宠妃嘛,自然就少不了那些弱智的宫斗,这文里更有神马龙凤胎的存在,最后神一样的存在就是女主救了整个皇朝,皇帝更加喜欢女主,把女主升级为皇后之类的,然后儿子成为储君之类的。我是看的很无语,当时我只当是宠文看的,因为我很萌这个宠字,整个文章是毫无逻辑可言哈。 185、〔穿越时空、空间、种田、女扮男装〕作者:倾咔《福慧双全》推荐指数:3.5星【主角:宋天慧、顾扬】 文案:重生为古代乡村第一“美少年”,前要面对重男轻女的老太太,后要躲避勇猛表白的小萝莉。左要改良她那思想落后的爹,右要解救她那受人欺负的娘。还要保证自己女扮男装不被人拆穿。宋天慧表示鸭梨很大!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农事更是一窍不通。幸好有神奇空间加工坊,看她如何带着小家做生意、奔小康,再为自己谋个锦绣良缘! 简评:标准的种田配置:偏心奶奶、愚孝爹爹、软弱娘亲、好吃懒做叔叔和婶婶、读书读到吃喝嫖赌样样在行的小叔叔,又有金手指,还有灵泉空间。

浅谈叙事性空间在展示设计方面的运用

浅谈荣誉奖堂之叙事性展示空间的运用 【摘要】本文结合我的毕业设计——荣誉奖堂,就叙事性展示空间入手,阐述了个人对叙事性展示空间的理解, 试列举展示空间作品,对叙事性展示空间中时间、空间布局、多媒体技术、互动展示、情感设计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叙事性;展示空间;时间;互动展示;多媒体技术;情感设计 一.对叙事性展示空间的定义理解及分类 1. 对叙事性展示空间的定义理解 照字面意思理解,叙事就是我们以一种说话的方式方法,以说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设计主题的阐释,叙事性设计既是一种设计方法,也是一种设计思维,好比通过“故事”引导参观者进行体验旅程。我想,就像一个好的故事会吸引观众一样,设想一个叙事性空间也被认为是在展示设计中进行传播和体会的有效方式。 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叙事展示空间可以将物体融入背景。叙事空间是单个展品与其放置的位置之间的简单关系,讲述关于灯光和投影、反射和物体外形的关系,使展品能激发视觉吸引力和视觉传达力。叙事空间的创造,更多地涉及展品的解读以及展示设计的解读,即要建立一个放置展品的故事情节背景。近来,无论是文化展示中还是商业展示中,都强调创造一个故事情节以激发一种情感回应,使之作为观展体验的核心成分。 2.叙事性展示空间的分类 叙事性展示空间避免了大百科式的展示方式,而选择各种重点和素材构成综合的背景,形成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强度层面。其实,许多展示设计都可以看作叙事性空间。这里,我可以看到这些当代展示设计方法,创造了一个故事情节和一个潜在的情感内容,目的在于吸引观众。 这个主题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小的领域: 2.1格式化:是根据年表和传记的最简单的叙事形式 2.2故事讲述:包含了更多样化的诠释,讲述既可以围绕个体的展品展开,也可能是在展示的过程中进行。(如图一、图二为中国香港博物馆)它通过一个由展示和实物构成的叙事进程,讲述常规的生活故事,展示设计以故事性的叙述手法展示香港的历史,传播香港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是享誉世界的、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位高产作家,共有18部长篇小说、近70部短篇和大量诗歌、戏剧、散文、传记、翻译与文论问世。 他多才多艺,兼小说家、蝶类学家、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于一身,能熟练地用英俄法三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还精通象棋、绘画与网球。夏皮洛(Gavriel Shapiro)认为,纳博科夫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已知的最后一位最多才多艺的人。 当然,纳博科夫之所以广为人知,主要源于其小说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洛丽塔》、《微暗的火》、《阿达》、《普宁》、《防守》等已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文学课的必读书目。 数不清的现当代作家,包括厄普代克(John Updike)、品钦(Thomas Pynchon)、巴斯(JohnBarth)、阿尔比(Edward Albee)、怀特(Edmund White)、德里罗(Don DeLillo)、拉什迪(Salman Rushide)等都受其影响。本文将在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研究纳博科夫小说的空间特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术界经历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一转向波及文学,便产生了空间叙事理论。从其发展脉络看,首先“空间”是一种认识论范式转向,与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它强调脱离传统时空观,旨在探索新的凸显空间重要性的文学再现方式。其次,空间叙事探讨的范围既包括书写等传统上重时间的文本,也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重空间的文本,还包括电影、电视、动画等既重时间又重空间的叙事媒体。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 形式,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它是 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质 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 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比如对城市空 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和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 的形状和实践;同时它也是一种思想性和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和符号化 的表象中概念化,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和人们也是根 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所谓第一 空间指的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是人类认知 形式中的空间性,它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和空间性想象的范围。在这一空间中,是既真实又想象化的。而 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 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福柯则从观念史 的角度来对待空间。认为空间是权力实施的手段和媒介,权力是借助空间的物理性发挥作用。 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 空间活动来完成的。认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空间的想象,这便 是“心目中的地图”。“……构想的空间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城市现实,对物质及社会世界 来说,精神上的描绘、生产和解释要优于准确的经验描绘。” 总之,空间概念既可以表达物质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表达精神方面的存在形式。社会是 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成,城市市民社会中也有不同的公共空间和空间话语。同样,我们在此 可以借用空间的概念来对近代上海小报进行文化叙事,小报本身既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空间,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空间,一个供人文化消闲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或曰公共领域,它是现代化的产物,是随着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 市民社会所特有的。它也是一种场所和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首先是一历史概念,是指发韧于英国17世纪末和 法国18世纪的独特的历史现象。他认为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众讨 论的区域,介乎国家与社会之间,他称之为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文艺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对现实政策的批判而形成的一种公众舆论,继而形成一种机制,决定国 家的发展与走向。他也认为,在公共领域中,报刊等传媒成了公众的批判工具,并在公共领 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侣刀I喜分头“人\仆人而械层曲期1rb局tn地l,9[87] NL m;1甘6鲁化山“Fc:田6从扑领域’,我们首先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2gsl6‘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 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c:91其后他又认为公共领域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富有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结构的核心,他们 自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为娱乐和对话提供 了一种公共空间。这些早期的公共空间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无所 不包:聚焦点由艺术和文学转到了政治。[。o]

叙事性研究

叙事性研究 学习散文《小种子》的思考语言作为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纲要》中说:“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尝试说明、描绘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材料不仅是幼儿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教师教育意图的自然传递者,幼儿可以借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进行表达和交流。通过各种关于材料投放的学习:“材料投放要充足,种类尽可能全面,尽量满足每位幼儿的需求,根据活动安排及时更新添置新的材料”,我对自己投放的语言活动材料过程进行了思考:提供的材料为什么不能吸引幼儿?怎样去开发利用新的语言材料? 困惑一:提供的材料为什么不能吸引幼儿? 学习散文《小种子》一文时,我最初投放了各种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向日葵、蚕豆、黄豆等。刚开始孩子们兴趣很高,拿着种类繁多的种子左一看,右一看,“我们家平时做饭外婆就加进了这种种子在米饭里,我还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过这样的种子……”孩子们开始议论纷纷。幼儿在第一次观察种子时积极性很高,但在欣赏、学习散文时兴趣一下就没了。第一次投放的材料,并没有达到我预设的目标。 反思一:

我仔细审视了投放的材料,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散文中主要讲的是种子发芽的过程及需要什么?而我投放的种子只是为了让他们观察种子的外形、及名称,与学习散文的目标不一致,材料的投放不够准确,所以吸引不了幼儿进一步学习、理解散文。 第一次调整: 根据此次活动的反思,我将对活动的材料进行了第一次调整:将各种种子种入装有泥土的花盆和透明的玻璃杯子,让幼儿对种子发芽的过程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并用语言讲述种子的生长变化情况。刚开始他们有一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变长,虽然种子发芽后的豆苗在一天天变化,但去观察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反思二: 投放的第二次材料是为学习散文服务的,但为什么孩子的兴趣还是没有被激发呢?难道投放的材料太被动了?这些材料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投放呀! 第二次调整: 第二次反思后,我将对活动材料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在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我们带着全班的孩子,拿着铲子,带着小花盆、来到了一片空地里,让孩子们将少量的泥土装入花盆,并将自己从家里带的各种种子种入花盆,他们都把自己种好的种子小

论网络虚拟空间对文学空间意识的开拓3

第30卷 第1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0 No.1 2010年2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 ocial Sciences)Feb.2010 论网络虚拟空间对文学空间意识的开拓3 贺天忠 (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 要】空间意识和意识空间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往信息传播媒体的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网络媒体实际上是把宇宙自然物理空间意识和人类心理时空以虚拟存在的方式再现、生产并无限扩展。网 络虚拟空间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空间意识,其中包括文学的空间意识;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能 动创造性,也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造欲。 【关键词】空间意识;网络空间;文学空间;虚拟性 【中图分类号】I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0)01-0004-05 网络媒体所造就的虚拟空间,已经形成了可以涵盖一切领域的巨大信息资源宝库。它可以把每个物质与精神创造者的既有信息、经验、知识、理论、成果等转化为电子资源,也可以把全球人类关于宇宙、自然和社会以及精神心理世界等一切成果转化成为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源,似乎已经把全人类的头脑共同虚拟化而凝聚成为一个硕大无比的动态变化增生的心理时空场域。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空间意识,其中包括文学的空间意识;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性,也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造欲。 网络空间与文学空间都具有人类精神创造的虚拟性真实特性。但文学空间仅仅是借助语言文字而创造的艺术真实,其给人的身临其境性与网络空间相比,还显得很有限。网络空间可以融合文学空间的优点,克服文学空间的缺点。不过文学即使是借助于网络而形成的网络文学仍然属于语言艺术,读者在网络中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复现或再创造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外文学文本所产生的独特的文学空间。网络空间和文学空间之间也存在一种互动的趋势,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对人类空间意识的延展,又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学想象创造空间,从而可以加强文学对空间意识的表现力,并借助于网络新型的传播媒体使文学文本转变为当代科技文化形态。文学描写的独特空间,通过网络传播又可以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感受和空间体验,从而又给人们拓展创造新的网络空间增添新的灵感和信息资源。因此,这两者之间对人们的空间意识的丰富与拓展是一种互动提升的关系。 一、网络整合无数个体头脑成为“全球脑”,不断地创造新的生活空间和文学空间 早期互联网的智者克拉克曾认为网络并不是把电脑联系在一起,而是把人联在了一起。网络超文本所链接的绝不仅仅是文本自身,而是整个人类。因此,网络空间不应被简单地视为知识的容器,而应视为无数个体之间在精神层面相互交往、共同建构的总和。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2李当年在构想万维网时,就把它设想为通过把全世界的个人知识联结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不断成长的超人“头脑”,他认为这个集中了人类所有知识和直觉的东西就是“全球脑”(蒂姆?伯纳斯2李:《编织万维网》第十四章,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1]。全球脑极大地延伸了每一个个体的认知能力,在“全球脑”的辅助下,个体的认知发展彻底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地理的、民族国家的局限。无数思维的个体可以从汇聚了无数智慧的大脑里吸收自我发展的信息资源。人们可以及时找到相关性的参考,进行再创造。所以,动态存在性的全球脑是个人大脑的有益补充,个人大脑又以个性化的创造汇入全球脑。网络造就的“全球脑”对于文学而言,其意义也是非凡的。 3[收稿日期]2009-10-09 [作者简介]贺天忠(1964—),男,湖北谷城人,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教案1

《调和温馨的生活空间》教案 教材解析: 本课教学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欣赏与分析,设计与制作,合作与交流等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美的规律,提高学生对家居环境设计的认识和综合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色彩知识设计调和温馨的居室空间。 教学难点: 在居室色彩设计中体现调和温馨。 教学目标: 1、学习居室设计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于生活实践。 2、认识色彩在居室空间装饰和产生调和温馨效果所起的作用。 3、认识美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创造调和温馨的生活空间中的作用。 4、通过合作学习感受团队精神和集体设计的特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具:彩色铅笔、作业纸、图片资料、相关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鼓励交流。 2、阐述“家”,导入新课。

二、发展阶段: 1、师生互动“我爱我家”,组织学生开展“我爱我家”交流活动。 你家的居室有哪几个房间? 你最熟悉哪个房间? 这个房间的内部结构和色彩设计是怎样的? 2、居室设计欣赏,师生交流,整体感知。展示优异的居室图片资料。 引导欣赏交流: (1)、这些居室设计有什么特点? (2)、居室的布置,应考虑哪些因素? (3)、分析感受例外年龄、性格、职业人的居室设计特点。 3、分析交流: (1)、居室设计的色调: 冷色调居室,暖色调居室,中性色调居室,对比色调居室。 以冷色调居室设计为例分析。 居室色调的构成要素:背景色、主体色、点缀色。 (2)、图片分析: 找出居室设计中不调和的因素。 欣赏图片,师生交流: 例外年龄、例外职业、例外性格的人对居室设计的要求各不相同,整体上感知居室设计的要素。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陆扬* 内容提要:空间理论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点,特别是爱德华#索雅的第三空间理论。第三空间可以比较于博尔赫斯的/阿莱夫0,具有芥子须弥的极大魅力。由此重读文学空间,则可更多读出列斐伏尔所谓的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 关键词:空间第三空间列斐伏尔索雅克朗 20世纪末叶,学界多多少少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0,而此一转向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中最是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学者们开始刮目相待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0,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给予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纷转移到空间上来。空间反思的成果最终导致建筑、城市设计、地理学以及文化研究诸学科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日俱增呈现相互交叉渗透趋势。对于现代都市空间经验这一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特征的变迁,文学的理解事实上不可能无动于衷。就小说中的城市空间而言,19世纪的模式被认为是叙述和描写,20世纪一方面都市生活的时间节律明显加快,一方面空间的经验也变得支离破碎。普鲁斯特5追忆逝水年华6中的回忆已无形式可言,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则使完整的叙述不复可能。那么,近年大有成为显学之势的空间理论对于文学又意味着什么?本文将就此作一探讨。 索雅与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0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此概念由来于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Edward Soja)1996年出版的5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6(Thirds 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一书。爱德华#索雅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Bronx)区,据他后来回忆说,在这个文化多元性表现得再明显不过的城区,他10岁时便活像个街头地理学家。什么是第三空间?索雅承认他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第三空间这一概念,是有意识尝试用灵活的术语来尽可能把握观念、事件、表象以及意义的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在更大的语境上看,20世纪后半叶对空间的思考大体呈两种向度。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示、被分析、被解释,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态。索雅提出的第三空间正是重新估价这一二元论的产物,据索雅自己的解释,这一理论把空间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均包括在内的同时,又超越了前两种空间,而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向一切新的空间思考模式敞开了大门。 上承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H.Lefebvre)1974年出版的名著5空间的生产6(The Production o f Space),索雅分析了他所说的三种/空间认识论0。/第一空间认识论0最是悠久,索雅指出 *陆扬,文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美学和外国文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