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卫生重点 预防医学

放射卫生

Chapter 0绪论

1.元素〔element 〕: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因此具有相

同的化学特性,是组成不同物质的根本单位。但其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可以不同,

因而物理特性可有某些差异。

2.核素〔nuclide 〕: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属于同

一种核素。目前的核素有2300多种,分别属于100多种元素。

X A

Z X A Z m

X 是元素符号 Z 表示质子数目〔原子序数〕

,A 表示核子数,后面加上m 表示是激发态。

3.同位素〔isotope 〕:凡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同的位置,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称为元素的同位素。

4.同质异能素〔isomer 〕: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相同但核所处能态不同的核素互为同质异

能素。

四者异同点

5.衰变常数(λ):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核数与当时存有的原子核总数成正比,

每一种放射核素都有自己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衰变百分数,这个百分数叫做

衰变常数(λ)

6.放射性活度(I):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现用国际制单位的专门名称是贝可〔Bq 〕

定义为每秒一次衰变。居里〔Ci 〕:每秒衰变3.7×1010次。1mCi=37Mbq

7.物理半衰期〔T 1/2〕:放射性活度随时间按指数规律减少,其减少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作

物理半衰期。

8.生物半排期〔T b 〕: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由各种途径〔生物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

所需的时间。

9.有效半减期〔T e 〕: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生物代谢〕和物理衰变〔放

射性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为了更好的表示各种物质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通常用比活性和放射性浓度二个参数来表示

10.比活性:单位质量物质的放射性活度,单位是Bq/g

11.放射性浓度:单位体积溶液内所含的放射性活度,单位是Bq/ml

12.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不考名解考区别〕

①电离作用:指射线使物质中的原子失去轨道电子而形成正负电子对,它是某些放射性探

测器测量射线的物理根底,又是射线引起物理,化学变化及生物学效应的主

要机制

②激发作用:射线使某些原子的轨道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当该电子退激时,能量

以光子或热能形式释出。是一些放射性探测器工作的物理根底

③散射作用: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库仑电场作用而发生方向偏折。散射作用对测量及

防护都有一定影响。β- 粒子的质量远小于粒子,它引起物质电离和激发的

同时,本身有明显的散射

④韧致辐射:β-粒子在介质中受到阻滞而急剧减速时能将局部能量转化为电磁辐射,即x

射线。在防护上值得注意:β-粒子的吸收体和屏蔽物应采用低密

度材料,如有机玻璃,铝等。

⑤湮没辐射:当β+粒子与物质作用,能量耗尽时和物质中的自由电子〔e+〕结合,正负电

荷抵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γ

光子而自身消失,这叫湮没辐射或光化辐射。

⑥吸收作用:射线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的过程使射线的能量逐渐耗竭,当能量全

部耗尽,该射线那么不再存在,称作被吸收。

⑦带电粒子的射程:带电粒子在物质中沿着最初入射方向所能穿行的最大直线距离称为带

电粒子的射程。

13.X,γ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γ光子引起初级电离的机制:

①光电效应:γ光子与物质原子相撞时,其能量全部交给原子的一个轨道电子〔主要

是内层〕使之脱离原子而释放出来,此电子称作光电子,这种现象称作光电效应,γ光子在此过程中消失。

②康普顿效应:入射γ光子仅将一局部能量传递给核外电子使之释出而本身那么发生

散射,释出的电子称作康普顿电子,入射γ光子经散射后称为康普顿散射光子。

③电子对生成效应:当γ光子能量>1.02Mev时,其中1.02Mev的能量在物质原子核电

场作用下转化为一对正负电子,是为电子对生成,余下的能量变为电子对的动能。

弹性散射:中子不带电荷,不能直接引起电离,但中子可以与物质原子核碰撞,使原子核受到反冲而运动,这种反冲核可引起物质的电离作用称为弹性散射。

中子也可以直接进入物质原子核而使之发生反响〔核反响〕

分类:①照射量〔X〕:表示中等能量的γ光子或x射线在空气中致电离能力的物理量

单位:国际〔C·kg-1〕专用〔R,mR,μR〕

照射量率〔—

X〕: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

单位:国际〔C·kg-1·s-1〕专用〔R,mR,μR〕

②吸收剂量〔D〕: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电离辐射,它表示物质吸收射线能量的电离辐射

量。

单位:国际〔Gray,Gy〕专用〔rad〕

吸收剂量率〔—

D〕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

③剂量当量〔H〕:是在吸收剂量的根底上考虑到生物学效应的不同而设置的一种电离

辐射量,它是直接反映各种射线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强弱

的电离辐射量。实为经过适当修正后的吸收剂量。

单位:国际〔希沃特Sv〕旧的专用〔雷姆rem〕 1Sv=1J·kg-1=100rem

剂量当量率〔—

H〕:单位时间内的剂量当量单位:Sv·s-1

④有效剂量当量〔H E〕:当所考虑的效应使=是随机效应时,在全身受到非均匀照射的情

况下,受到危险的各组织或器官的剂量当量与相应的权重因子乘

积的总和。

ICRP建议,H E全限为50mSv·y-1

⑤集体剂量当量〔S〕:由于辐射的随机性效应,仅以一定的几率发生在某些个体身上,

并非受到照射的每个人都会发生,因此要评价群体所受到的辐射

危害应采用集体剂量当量更适宜。

单位:men·Sv

是一个广义量,可用于全世界居民,或一个群体乃至一个人。

辐射测量仪器:根本原理:将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各种效应〔辐射量〕转化为其它可以观测的物理量

分类:①从构成分:辐射探测仪〔盖格-弥勒G-M计数管和正比计数管,闪烁计数器〔闪烁探头〕,半导体探测器〕;核电子仪器〔定标器,计数率仪,脉冲幅度分析器〕

②按测量目的分:放射性测量仪:〔鉴别辐射粒子的种类〔α,β,γ〕,鉴别辐射粒子的数目或数率,测量辐射粒子能量或能谱〕;剂量测量仪〔测量照射量或照射量率,测量吸收量或吸收量率〕

G-M计数管:不能区别粒子能量

正比计数管:产生的电脉冲的幅度与入射粒子能量成正比

闪烁计数器:闪烁体+光电倍增管计数粒子数目,依脉冲幅度区别粒子能量

定标器:主要用于记录电脉冲数目的核电子仪器

计数率仪:直接指示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脉冲数的仪器

脉冲幅度分析器:把不同幅度的输入电压脉冲加以甄别分组,并按不同高度范围,分组加以记录的仪器

防护检测仪器

(一)场所剂量监测仪

功能:测工作场所X,γ射线

读数表示法:mR/h,mrad/h

(二)个人剂量监测仪:①电离室型个人剂量监测仪〔个人剂量笔〕,②胶片剂量仪〔黑度计〕,③热释光剂量仪,④玻璃剂量仪

(三)外表污染监测仪:功能:测工作场所的工作面,衣服,手脚等外表污染水平

类型:便携式,固定式

读数:粒子数/分〔cpm〕

特点:带有超限值报警信号

稳定性核素:当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保持一定比例时,两种力量平衡,假设没有外来因素〔如高能粒子的轰击〕,不会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这种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目前已发现的2000多种核素中,只有274种是稳定的,属于81种元素,1700多种是不稳定性核素。

核力〔nuclear force〕:原子核内核子之间存在一种强大的引力,称为核力

引力短程力

斥力长程力

原子核能是否稳定,取决于以上两种内在力量是否平衡。

不稳定性核素〔放射性核素〕:核内质子数不变,中子数增加或减少都会使斥力大于引力,此时原子核乃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这种核素称为不稳定性核素。这种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称为核衰变。核衰变的同时将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因此,不稳定性核素又称作放射性核素。

核衰变公式和衰变图

①α衰变:每次衰变释放出一个α粒子〔He〕,母核失去2个质子和2个中子,子核原子序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这一过程也释放出衰变能〔Q〕。

②β- 衰变:主要发生于富中子核素。核中一个中子转化为质子,同时放出一个负电子〔e-;来自核的负电子称β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故子核原子序数增加1,质量数未变。

③β+ 衰变:主要发生于贫中子核素。核内一个质子转化为中子,同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e+;β+ 粒子〕及一个中微子。故子核原子序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

④电子俘获〔EC〕:也发生于贫中子核素。原子核先从核外较内层的电子轨道上俘获一个电子,使之与一个质子结合转化为中子,同时发射出一个中微子。故子核也是原子序数减少1,质子数不变。随后由一个较外层轨道上的电子跃入内层填补空缺。

⑤γ跃迁:上述四种衰变的子核可能先处于激发态,再在不到1微秒的时间内回到基态并以γ光子的形式释出多余能量,此过程称γ衰变,因为它缺乏一个独立过程,称作γ跃迁。

⑥同质异能跃迁〔IT〕:由上述五种核衰变形成的激发态子核有时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才退激。这种子核可看作是一种单独的核素,本身又可作为母核,通过γ跃迁衰变成原子序数和质量数都和母核相同,只是能级不同的子核,故这是一种同质异能素之间的变化,这种γ跃迁特称为同质异能跃迁。

⑦自裂变:超铀元素已成为核动力及某些核武器的原料

三种射线的比拟

Chapter 1.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源

1.天然辐射源分为:宇宙辐射、陆地辐射、人工活动。

一、宇宙辐射

2.初级宇宙射线:宇宙空间存在的许多高能粒子流。成分:103~1012Mev的质子和α粒子

3.次级宇宙射线:初级宇宙射线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层中固有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

级联效应或次级反响,形成次级宇宙射线。距地面20km以下的95%都是次级宇宙射线成分:介子,电子,中子,光子和质子

4.宇宙射线在地平面产生的年有效剂量:剂量总和380μSv.

飞机飞行高度:亚音速飞机〔高度9-12km〕:5-8μSv·h-1

超音速飞机〔高度18km〕:10-12μSv·h-1

5.宇生放射性核素: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的某些原子核相互作用生成的放射性核素,

统称为宇生放射性核素。

最重要宇生放射性核素:3H,7Be,14C,22Na,除7Be以外均参加生理代谢过程。

二、陆地辐射

外照射:由天然放射性核素〔原生放射性核素〕核衰变释放出的β和γ射线对人体产生的照射。

主要的的原生放射性核素:40K 238U 232Th

内照射:人体内存在的痕量原生放射性核素的核衰变释放出的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对人体产生的照射。

(一)外照射

①室外的外照射产生的年有效剂量

来源:〔1〕宇宙射线

(2)地表岩层土壤中原生放射性核素释放的γ射线

世界人口加权平均值是59nGy·h-1

②施内德外照射产生的年有效剂量

室内陆地的γ辐照剂量率取决于建筑物选用的建材

人口加权平均值是84nGy·h-1

室内陆地的γ辐照水平比室外高40%

③室内外陆地γ辐照的年有效剂量

室内陆地γ辐照的年有效剂量为-1;

室外陆地γ辐照的年有效剂量为-1;

陆地γ射线对人体产生的年有效剂量率为-1。

(二)除氡以外的原生放射性核素的内照射

〔填空〕通过吸入或食入途径进入人体的原生放射性核素可产生内照射

待积有效剂量:按内照射经典估算公式:H50E = I· r W T·h50T

-1

食入原生放射性核素所致人体内照射的待积有效剂量:成人:110-1年龄加权140-1

(三)氡及其子体的内照射

氡的来源:自然界,陆地物质中存在,铀矿开采

室内空气氡的来源:水,空气,土壤,地板外表,墙壁

氡及其子体的测量方法:径迹蚀刻法。

室外空气中氡的浓度〔10Bq/m3〕影响因素:析出系数,向空气中的扩散程度,大气温度,纬度

室内空气中氡的浓度〔人口加权平均值16Bq/m3〕影响因素:建筑物类型,大气条件,维度

氡对人体产生的年平均有效剂量:9nSV/(Bq·h·m-3)

某些工业活动〔矿石的加工,开采,分选,生产,提取等〕可能会释出天然放射性核素增加照射

工业活动中以磷酸盐生产和矿砂加工过程释放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剂量奉献最大,年有效剂量为1~10μSv

人工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照射量:

(1)大气层核武器试验落下灰产生的剂量(1963年最高,相当于天然本底辐射年有效剂量当量的7%);

(2)核能发电对公众产生的剂量;

(3)同位素的生产和应用对公众产生的剂量〔在同位素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年集体有效剂量估计值100人·Sv〕;

(4)医疗照射中X射线诊断对公众产生的剂量〔X射线诊断对公众产生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04-1.0mSv,平均值0.4mSv〕;

(5)核事故对公众产生的剂量

职业照射:是除了国家法规或标准中豁免的实践源产生的照射以外,职业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受到的辐射照射。

人工辐射源对职业人群产生的照射量约为2700人·Sv

*Chapter 2.反射防护的目的和应遵守的三项原那么

1.电离辐射:是能使物质的原子或原子团产生电离的电磁辐射和微粒辐射。

2.辐射危害:是指辐射照射对人们及其后代最终产生的总伤害。

一、放射防护的生物学依据

3.确定性效应〔非随机效应〕:效应发生存在剂量阈值,剂量大于阈值后,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的一类效应。主要是皮肤损害〔非恶性损伤但有损

美容〕,眼晶体白内障、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孕症。

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曲线呈S型

4.有阈有害:认为受到一定剂量以上的照射,机体才出现有实际意义的损害;低于这个剂量观察不到损害,或这种危害的几率小到可以无视的程度。

5.随机性效应:是指效应发生几率〔不是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剂量阈值。如遗传效应和辐射致癌的效应。

6.放射防护的目的:防止发生有害确实定性效应,并把随机效应的发生概率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7.放射防护三原那么:实践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8.实践:任何引入新的照射源或照射途径,或扩大受照射人员范围,或改变现有辐射源的照射途径网络,从而使人员受照射或可能受照射或受照

射人数增加的人类活动。

9.实践正当化:产生电离辐射的任何实践要经过论证,确认该项实践是值得进行的,其所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

接受的。如果拟议中的实践不能带来超过代价(包括健康损害代价和防护费用的代价)的净利益,就不应采用该项实践。

10.放射防护最优化:应当防止一切不必要的照射,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净利益,从而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到达的最低水平。

11.个人剂量限值:对在受控源实践中个人受到的有效剂量或者当量剂量不超过规定的限值。个人剂量限值不适合对患者的医疗照射防护。

12.最优化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初步评审阶段、评价建议阶段、决策阶段、根底数据鉴别阶段、定期评审阶段、反响阶段。

.

13.最优化方法:直观分析法、多因素分析法、代价-利益分析法、决策分析法

14.最优化方案实施方案:1、建立防护组织2、建立完整的防护档案3、员工上岗前防护培训方案

15.员工上岗前防护培训方案:

培训对象:准备上岗的职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短期雇工。

培训时间:准备上岗的职业人员,短期雇工:不少于40h;行政管理人员: 4h;

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目的,培训效果检验方式,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培训结果评定

培训的教学内容:根本概念、根底理论、根底知识;放射防护的目的和三原那么;个人防护措施

防护设施的设计:很大程度上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控制职业照射水平的方法:剂量监测、剂量控制

控制公众受照剂量:确定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标准、监测流出物、监测放射性废物处置情况

三原那么在医疗照射中的应用

个人剂量限值不适合对患者的医疗照射防护。

临床和核医学诊断或治疗的正当化:接受这种高质量的准确诊断的照射要比因为辐射可能诱发的随机效应或确定性效应的危险性更为重要。

临床和核医学诊断或治疗的最优化:就是把给予放射性药物的活度限制在能到达诊断目的的最小范围。

Chapter 3.放射防护标准

一、防护标准演变的历史回忆

1977年,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公布了第26号出版物,对过去的建议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把辐射危害分为非随机和随机效应,提出了放射

.

防护三项根本原那么,明确了放射防护的目的,废除了“最大容许剂量〞使用“剂量限值〞

1990年,ICRP第60号出版物,确定了归因于辐射照射诱发实体癌的发生概率于10多年前相比增高了3倍,将原来对职业照射人员个人的年有效剂量限值50mSv降到20mSv;公众成员个人的年有效剂量限值为1mSv。

分为4个阶段:1950年前,1950-1965,1965-1977,1977年以后

几个重要的国际组织: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WHO〔世界卫生组织〕

1.我国现行放射防护标准:200

2.10.8,发布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平安根本标准?〔GB18871-2002〕,包括行为准那么和剂量限值两局部。

2.浓度:单位体积的〔放射性〕活度,称为活度或者浓度。

3.-1

4.行为准那么:在辐射源的开发和应用实践活动中人们应当负的责任和应当遵守的规那么及要求。

5.剂量限值:是在实践中对职业照射人员和公众成员个人规定的不能超过的受照射剂量值。

6.行为准那么包括:

✧履行通知和批准程序:拟开发电离辐射源的法人向审管部门提交通知书说明其目的和方案进过审管部门认可履行

相应的批准程序获准注册/取得许可证

✧应承当的防护与平安责任

✧信息告知责任

✧人事安排责任:16周岁以下不能接受职业照射

✧职业照射人员受照射剂量的控制:符合最优化要求

✧职业健康监护及受照剂量保存〔一般职业照射中接受的剂量和摄入量记录至少要保存30年〕

.

✧源的实物保管:定期盘查,确认位置,随时受控

✧公众照射的控制〔公众照射:来自获准实践或源以及干预对公众成员产生的照射,不包括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天然本底照射〕

✧持续照射的干预和计量的约束〔持续照射:无任何不间断的人类活动给予维持的、长期持续的非正常照射〕

✧剂量监测

✧对应急干预人员的防护要求〔自愿;如果为了抢救生命,也应考虑小于最大单一年份个人剂量限值的10倍以下〕

✧事故结果的评价与公示

7.源的实物保管?

定义: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应做到使得放射源始终处于受控的平安保护状态,要防止其受损和被盗,防止任何法人未经审管部门批准〔不会批准〕转让给无注册证或无许可证的任何方的任何应用。

为此应满足以下要求:〔1〕确保源的实物保管符合注册证或许可证中规定的所有相关要求,做到当源失控、丧失或被盗时,立即通知审管部门;

〔2〕不能将源转让给无有效批准证件的接受者应用;〔3〕对可移动的源定期核查盘点,确认其处于指定位置,有可靠的受控保护措施。

8.剂量限值:

分类:根本剂量限值,次级限值,导出限值,管理限值,参考水平

⏹根本剂量限值:包括年有效剂量限值、器官或组织的年当量剂量限值和次级限值。不能用于对医疗照射剂量和当地天然本底辐射照射剂量的控

制,不适于对无任何主要责任方负责的天然源照射剂量的控制。

✧年有效剂量限值:是指个人在一年工作期间所受外照射引起的有效剂量和这一年内摄入的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待积有效剂量两者的总和,但

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和医疗照射。用以控制随机性效应发生的概率。

✧当量剂量限值:是所关心的器官或组织规定的年剂量限值。用以防止确定性效应发生。

✧公众:指除了职业照射人员和医疗照射人员以外的社会成员,这儿的公众专门指关键人群组。

.

✧关键人群组:来自某给定辐射源和给定照射途径、受照剂量相当均匀、能代表因该给定辐射源和给定照射途径所受的最高剂量或当量剂量个

人的一组公众成员。

对职业照射人员、公众、医疗照射中慰问者探视者个人规定的剂量限值如下表3-1

⏹次级限值:个人在任何一年吸入、食入途径摄入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量以年摄入量限值〔annual limit on intake ,ALI〕加以限制,年摄入量限

值称为次级限值。

对职业照射人员个人规定的年摄入量限值:ICRP第60号出版物建议的年有效剂量限值为20mSv;

公众成员个人的年摄入量限值:在以往的ICRP出版物中建议公众个人的年摄入量限值可取职业照射人员个人ALI的1/50;婴儿、儿童可取职业照射人员个人ALI的1/100。

⏹导出限值:审管部门以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为根底,通过合理的模式推导出的限值,称为导出限值。如放射性核素在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浓度

或活度浓度等。

⏹管理限值:审管部门以年平均有效剂量为依据,对获准实践或源所规定的与放射性废物排放相关的排放浓度和总排放量限值,称为管理限值。

管理限值比导出限值严格。

⏹参考水平:是在职业照射中为使人员的受照剂量到达最优化指定的某一剂量限值的一个份额,以及为防止在持续照射情况下公众受到的增加照

射和减少在应急照射情况下公众的受照剂量而确定的剂量和活度浓度水平。包括:记录水平、调查水平和干预水平。

9.辐射实践的豁免准那么及豁免水平

经过国家审管部门确认,如果某项实践是正当化实践,能满足豁免准那么的要求,并能满足审管部门根据豁免准那么规定的豁免水平的要求,那么该实践和实践中的源可以免除审管部门对其实施的管理控制,不作为辐射实践对待。

豁免准那么:

✧辐射危险足够低,再管理是不必要的;

✧辐射危险足够低,再对它们实施管理控制不值得;

.

有固有平安性,能满足上面两条的要求,并能始终得到保证。

防护标准中的定义与术语:辐射发生器:能产生X射线,中子,电子或者其它带电粒子辐射的装置,被用于科技,工业或医学领域浓度:单位体积的〔放射性〕活度,被称为活度或者浓度

活度浓度:单位固态质量的〔放射性〕活度,被称为活度浓度〔以前称比活度〕,单位Bq/kg。

*表3-1 不同人群个人根本剂量限值

剂量限值

职业照射人员

公众个人

〔关键人群组〕

医疗照射中的慰问者或

探视者

成年人

16-18岁

徒工和

学生

怀孕期特殊情况

连续五年间年平均有效

剂量

20 mSv 6 mSv

接受与公众

成员相同的

防护水平不得超过20 mSv 〔10年内〕 1 mSv

成人受照剂量不得超过

5 mSv;儿童受照剂量不

得超过1 mSv

连续五年中任何单一年份年平均有效剂量50 mSv〔但连续

五年的年平均有

效剂量不得超过

20mSv〕

不得超过50 mSv〔连续10年间〕,

延长期以来,受到有效剂量累计达

100 mSv时,应进行审查

特殊情况下,假设连

续五年的年平均有效

剂量不超过1 mSv,

该项可提高到5 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0 mSv 50 mSv

任何一年内,不得超过50 mSv

临时改变期限不得超过5年15 mSv

四肢或皮肤的年当量500 mSv 150 mSv 50 mSv

.

Chapter 4.辐射源的外照射防护

1.电离辐射:能够通过初级过程引起电离事件的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简称辐射。

2.电离事件: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离子对或离子群的过程。

3.电离辐射源:通过发射辐射或释放放射性物质引起辐射照射的一切物质或实体,称为电

离辐射源,简称源。

4.外照射: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

5.辐射源可以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及辐照装置。

6.密封源的种类:α辐射源,β辐射源,γ辐射源,低能光子源,中子源

7.α辐射源主要作为以下离子发生器的源:烟雾探测器、静电消除器、放射性避雷器。α

能谱分析的参考源,α放射性活度测量时刻读探测器的标准源

β辐射源主要用作β放射性活度的测量。β能量响应刻度探测器探测时的参考源和工作源,用作测量薄层物质厚度的核子计源和色曾分析仪的离子发生器的源

γ辐射源主要作为核子计源、γ照相源。低活度γ源有双层或单层不锈钢包壳密封;高活度γ源那么用双层不锈钢包壳密封。

表4-1 不同射线比拟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组成氦原子核带电带负电粒子高能电磁波

电离能力强较弱最弱

穿透能力弱较弱最强

防护措施一张纸或健康皮肤几毫米厚的铝板几cm的铅板或几米厚的混凝土墙

共性使气体电离、使底片感光、使荧光物质发光

远距离治疗用的密封源

远距离治疗:源的工作位置离开靶区垂直距离1m的放射治疗方法

8.远距离治疗用的密封源:60Co源、137Cs源。

59Co源60Co源〔在核反响堆吸收热中子后〕

60Co的半衰期为5.26年,核衰变释放β粒子并释放γ射线,β

多呈球形,盛放在双层不锈钢密封包壳内,贮存在由重金属材料作屏蔽的贮源器内。137Cs源β射线

9.医用放射诊断装置:X射线诊断机、电子直线加速器

10.X射线机的根本结构:X射线管,高压发生器,控制系统和辅助设备

X射线管是X射线机的〞心脏“,是高真空热阴极式X射线管

X射线机的重要参数:总过滤,管电流,峰值电压,半值厚度〔HVT〕

①总过滤:X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有2种成分:韧致辐射〔主要〕,特征X射线

②管电流:X射线管产生的量〔光子数〕取决于管电流,曝光时间与X射线的照射量成正比

③峰值电压:产生的X射线品质取决于管电压

④半值厚度〔HVT〕:使一束X射线的光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值的1/2时所需要的标准物质的线性厚度,需注意能谱分布特征和所需要的精确度。

对X射线机的辐射平安防护要求

(1)X射线诊断机

评价X射线管头组装体泄露辐射时,在没有其他规定的条件下,只要距离焦点1m处不大于100cm2面积上或在距屏蔽罩5cm处的10cm2面积上测量泄露辐射的平均值就可以了。

距焦点1m处测量的泄露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不应大于1mGy·h-1。

(2)X射线治疗机

使用管电流>50kV的X 射线治疗机,应当安装有效的联锁装置,防止人员在X射线机工作时间进入治疗室

对于管电压低于50kV的治疗机,在距离屏蔽罩5cm处任何地方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不应大于1mGy·h-1。

对于管电压低于50~100kV的治疗机,在距离屏蔽罩1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不应大于1mGy·h-1。

对于管电压低于150~500kV的治疗机,在距离屏蔽罩和附属设备外表5cm处的10cm2面积上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不应大于300mGy·h-1,距离焦点1m处的100cm2面积上空气吸收剂量率不应大于10mGy·h-1。

X射线诊断装置的技术进步:

①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CT〕

②数字坚硬血管造影术〔DSA〕

医用放射性核素诊断装置的技术进步

有4个来源:通过盘旋加速器生产;通过核反响堆中子辐照生产;由核裂变产物中提取,借助同位素发生器生产

①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②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ET〕

二、医用放射治疗装置

(1)远距离60Co治疗机

对60Co治疗机的辐射平安防护要求〔是非题〕

①60Co治疗机负载活度不应当小于37TBq(1000Ci)

②距离1m处空气吸收剂量率实测值与标称值之间的相对偏差应当小于10%

③照射野内有用射线束空气吸收剂量率的不对称性应当小于5%

④计时器的计时偏差不应当大于1%

⑤治疗机同心位置的距离偏差不应当大于4mm

⑥中心轴指示器中心位置的距离偏差不应当大于2mm

⑦修整后的半影宽度应当小于10mm

⑧灯光野边界线与照射野边界线之间的距离不应当大于3mm

⑨源皮距指示器位置偏差不应当大于3mm,源皮距不应当小于60mm

⑩距离治疗机机头的外表5cm处任何一点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不应当大于200μGy·h-1;距离机头外表1m处任何一点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平均值不应当大于10μGy·h-1;最大剂量率不应当大于50μGy·h-1;

11对于负载活度小于185TBq的60Co治疗机,距离治疗机头1m的泄露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不能大于距有用射束1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0.1%;对于负载活度大于185TBq 的60Co治疗机,距离治疗机头1m的泄露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不能大于距有用射束1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0.05%

1260Co治疗机准直器对有用射束的透射率不应当大于2%

13治疗机平衡锤对有用射束的透射率不应当大于0.01%;平衡锤是旋转治疗机上的一个部件,当治疗机旋转时它起平衡机头重力作用,还有屏蔽射线的作用

14因60Co机贮源器泄露而导致治疗机机头受β污染时,污染水平应当小于

307Bq/cm2.

1560Co源在治疗机内的气动传输和回源系统应当保证给其以足够的气体压力,以确保贮源器在一个工作日内的100次传输源过程中不会发生卡源或中途驻源事件

16应当确保60Co治疗机头和准直器在任何需要的位置上都能锁紧,还应当配备防止治疗机头压迫患者躯体的防护措施

17当电源失去或因其他以外事件而中断治疗时,应当通过手动设施迫使60Co回到贮源器中

18需配置测量有用射束剂量的辐射剂量探测系统,这个系统应当与源位控制系统联锁

1960Co机供给商必须在随机所附的说明书中给出百分深度剂量分布图解资料

对60Co治疗室的平安防护要求

①治疗室选址时应考虑到能确保环境辐射平安

②治疗室与控制室应分开设置,治疗室的面积不应小于30m2

③治疗室屏蔽墙厚度应满足屏蔽防护要求,不能无视对屋顶的屏蔽防护

④进出治疗室的通道应设计成迷宫式,出门口上方配置灯光和音响警示信号,出入

口处的门应与源位控制开关联锁

⑤治疗室不宜设窗。当治疗室室址远离非放射性工作场所30m以上时,可以考虑在

单独建造的单层治疗室的屋顶设窗,但窗的面积不宜大于1m2。尽管如此,也不能无视射线进入室外空气的散射辐射,应当通过实际测量确定散射辐射最大剂量率距治疗室的距离和方位

⑥在治疗室内应配置便于与患者联系的对讲机和电视监护系统,电视摄像器的置放位

置应科学选择,因摄像器受γ辐射照射时间长了会改变颜色,影响影像质量

⑦治疗室的观察窗应当以适宜的铅玻璃等透明材料屏蔽,其屏蔽效果应当与同侧屏蔽

墙等效

⑧控制台上的显示器应当和治疗机头上的源位显示器同步显示源是在工作状态还是

在贮源器内

⑨治疗室应当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每小时通风换气次数为3~4次

(2)电子直线加速器

临床上放射治疗用的电子直线加速器〔直线加速器〕或电子感应加速器〔盘旋加速器〕属于低能粒子加速器

对治疗室的平安防护要求:电子标称能量大于10MeV的加速器时,治疗室的屏蔽设计中必须考虑对中子辐射的屏蔽问题

对平安操作的根本要求

①应当配置便携式辐射剂量率探测仪,水箱等剂量测量备件,扫描仪和模拟定位机等设备

②合格的放射治疗医生,物理师和操作人员

③应当制定出书面的平安操作标准

④在治疗时,操作人员不可以擅自离开岗位,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响

⑤在治疗中,不能允许患者的陪护人与患者一起接受治疗性照射

⑥在治疗中,出现意外情况时立即终止照射,把患者移到照射野以外,并估算出患者是否受到了超过预选剂量值的照射

对辐射剂量和参数检验的要求

1)对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的照射水平每年测量一次,工作人员应当接受外照射个人累积

剂量监测

2)对所有平安联锁系统每月检测一次

3)对加速器自身固有的照射剂量测量系统每周刻度〔标定〕一次

4)对均整器,百分刻度剂量的准确度每半年检验一次

每次结果都要详细记录,存档

11.医疗照射是指在医学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被检者或病人受到电离辐射的内、外照射。

12.医疗照射源外照射的防护措施:

⏹工作场所的区域划分〔按GB18871〕:控制区、监督区。在控制区进出口处和控制

区内相应位置设立醒目的标准辐射危险警示标志。

⏹减少医用照射源对人体外照射剂量的三项措施: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外照射防护原那么

✧时间防护:缩短操作时间以减少外照射剂量的防护措施,称为时间防护。如通

过“冷实验〞方法进行预实验减少外照射剂量。

✧距离防护:人员受到的外照射剂量与其离开放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依据

这种规律减少外照射剂量率的防护措施,称为距离防护。如常用灵活可靠的长

柄夹具操作点状γ源,或用遥控技术操作外照射源。

✧屏蔽防护:在人体与外照射源之间设置的能减弱剂量率的实体屏障,称为屏障

体。利用屏蔽体减少人员受外照射剂量的防护措施,称为屏蔽防护。

如何进行屏蔽防护

➢屏蔽材料的选用因辐射类型、辐射能量和源的活度不同而异。

➢对于γ光子和X射线常用原子序数高的材料作屏蔽体。例如,用贫化铀、铅、铸铁、混凝土或砖,以及用含适宜铅当量的复合材料作屏蔽体;

➢在某些情况下还用无离子水作为γ辐射源的屏蔽体。

➢对于中子,常用含硼的聚乙烯板或石蜡层或水等原子序数底的材料作屏蔽体。

➢对于高能β粒子采用铝或有机玻璃板等低原子序数的材料作屏蔽体,可以减少轫致辐射的产额。

屏蔽类型包括整体屏蔽、别离屏蔽、阴影屏蔽和局部屏蔽。

✓整体屏蔽就是完全包围辐射源的屏蔽;

✓别离屏蔽是一次屏蔽包围最强的辐射源;

✓阴影屏蔽建立在辐射源于被防护区域之间,它的大小限于屏蔽“所投向〞的“阴影〞;

✓局部屏蔽是为限制工作人员进入的区域所采用的减弱屏蔽。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研究对象:人群;研究内容: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2、疾病的分布:指疾病的群体现象或称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描述疾病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哪些人群中存在的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3、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 4、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5、暴露: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 6、比值比(OR)是指病例组的暴露比与对照组的暴露比之比。 7、匹配:是一种限制研究因素以外的因素对结果干扰的一种手段,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8、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回顾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的研究方法。 9、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定群研究、随访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0、实验性研究: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处理因素的效果。 11、筛检(screening)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2、相对危险度(RR):包括了危险度比(risk ratio)或率比(rate ratio, RR)。即暴露组的危险度(累积发病率)或发病密度与对照组的危险度或发病密度之比。 13、归因危险度:即暴露组发病率(危险度)与对照组发病率(危险度)相差的绝对值。 14、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是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死亡)占人群发病(死亡)的百分比,也即说明消除该因素后产生预防该病的效果占多大比重,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说明暴露的社会效应。 15、灵敏度:是指按金标准确诊的病人中筛检试验阳性或异常人数所占的比例。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为患者的能力。 16、特异度:实际无病按筛检标准被正确判为无病的百分比。 17、环境污染: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扰乱了生态平衡,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与环境的现象。 18、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含量,并在生物体内逐级提高的现象。19、温室效应:由于人类活动造成CO2等温室气体释放过多,温室气体大量吸收来自地表辐射的红外线引起的近地面气温增高、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20、水体富营养化:当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水库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预防医学重点

绪论 预防医学:以人群为主要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人群中疾病的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身心健康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异同: 共同:两学科的任务均是针对健康和疾病,工作中都应用病理学来探索疾病,应用生理学知识来研究健康。 区别: 学科预防医学临床医学 研究对象人群个体 研究内容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疾病分 布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转归 研究方法生物、物理、化学知识、医学 知识 诊治知识 研究目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防治伤 残和夭折,提高生命质量,延 长寿命使已有疾病治愈或缓解,减少痛苦,尽量延长寿命 实现目标的手段公共卫生措施和手段,社会上 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医患配合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遗传因素 对于不同疾病应以何级预防的判断标准:病因是否明确病程是否可逆 以冠心病(CHD)为例,应如何进行三级预防 三大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 第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它包括特殊防护和增进健康。劝导戒烟;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控制盐的摄入量、控制体重;检测和控制血清胆固醇水平,如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少食高脂食物、多食蔬菜、豆类等低脂食物。 第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它包括“三早”。对胸部疼痛者及早治疗,及时处理高血压等疾病。 第三级预防: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如对急性心梗病人应预防心律失常、心衰等。 做好康复工作,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

人类与环境 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一次性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二次污染物: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作用或与其它物 质发生反应,结果产生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质和危害不同的新污染物,往往毒性更大。如无机汞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甲基汞化合物。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些地区水或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的某些微量元素也相应的过多或过少,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病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如地甲病、地氟病。 影响环境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1、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2、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3、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 4、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5、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呈金字塔形图的含义(P11) 1、由图可见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由生理性向病理性发展。 2、由图可见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3、图可分为五个接触(亦称暴露)及反应水平: (1) 最低水平。人体接触该有害因子可使该因子在体内的总负荷增加,但不引起人体代谢、生理等功能的任何变化。 (2) 第二种水平环境与机体负荷进一步增加,引起了代谢、生理学的改变,但此种改变无病理生理学意义。 (3) 第三种水平是接触水平可以导致明显的代谢、生理学的改变,即病理生理学的改变,称为病前状态。 (4) 第四种水平引起明显的疾病状态。 (5) 第五种水平引起死亡。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无机界)四个部分组成。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 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形成三者的连续流动。这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 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通过它完成生物之间的物质的迁移转化和能量的流动。其对环境中污染物的转移和蓄积有重要影响。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物中毒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

一绪论 1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板,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医学、社会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以及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探讨环境因素,行为遗传因素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在“预防为主”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疾病的防御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和临床预防服务实施,达到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和防制伤残的目的。 2预防医学特点 ①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着眼于是健康人和无症状的患者,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 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围观和宏观相结合,更侧重于人群健康和疾病与环境(生活,工作,社会环境)的关系;③采用的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④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疾病预防理论整合于临床治疗中。 3预防医学内容⑴环境与健康:阐明各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同健康的关系,各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及预防原则。⑵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对人群健康有较大影响的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预防和控制策略;社区卫生服务是开展常见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策略。⑶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 4学习预防医学意义1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2学习运用预防的思维方法3学习和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 5健康观:指人们对健康的看法,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基础上,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本质的认识。内涵:1.处于一般安宁状态2.自我感觉良好3个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有较好的调节和适应能力4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影响健康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6公共卫生措施:1开展公共卫生监测2.预防性卫生服务3.疾病预防和控制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5健康促进6卫生服务研究 7三级预防: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在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时,通常将疾病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包括根本性预防措施,针对社会和环境的预防措施,正对个人和人群的预防措施。(2)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病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传染病还需早报告、早隔离)(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防止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促进康复等恢复劳动和生活能力的预防措施。 二环境与健康 1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荒漠、冻土次生环境:是在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和人工改造了的自然环境。 2. 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发展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来源:1生产性污染2生活性污染3交通运输性污染4其他污染(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3公害: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生态破坏称公害(public nuisance),其突出表现为公害事件与公害病。公害病:由公害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为公害病。 4环境污染物的转归:1分布或迁移2生物转化3环境的自净 5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急性危害2.慢性危害(3)持续性积蓄危害(慢性中毒)特征:1广泛性2复杂性3多样性4长期性 6大气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类型(1)煤烟型污染(煤炭)(2)光化学烟雾型污染(机动车尾气)(3)其他(生活)来源(1)工农业生产(2)交通运输(3)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危害:1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由烟雾事件(烟雾事件又可分为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煤烟型烟雾事件为SO2和烟尘光化学烟雾事件是汽车尾气中NOX和烃类

预防医学重点归纳-完整版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预防医学的特点:1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与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人群。2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3重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客观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身心疾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4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现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预防和干预的卫生保健。 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临床预防服务定义: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其服务提供者是临床医务人员,服务的地点是在临床场所,服务的内容强调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且是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卫生服务。 临床预防服务内容:1.健康咨询2.健康筛检3.免疫接种4.化学预防。 1.求医者的健康咨询通过收集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健康行为的计划,督促求医者执行干预计划等,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筛查指运用快速、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以及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估等手段,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健康缺陷的人。 3.免疫接种是指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 4.化学预防指对无症状者使用药物、营养素、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第一级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 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意义临床预防服务和健康管理通过实现个体健康危险性的量化评估,获得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干预策略,能有效地调动个人改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管理个人的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 人的社会化:指人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职能的社会人的过程。 病患:是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和判断,即对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失调的判断,它是一种感觉尺度,是一种个人主观上的疾病感觉。 健康决定因素:健康决定因素是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 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个人因素。4卫生服务 1.社会经济环境:(1)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2)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3)教育;(4)就业和工作条件。 2.物质环境:包括在生活和职业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以及建筑环境等都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3.个人因素:(1)甲亢的婴幼儿发育状态;(2)个人的卫生习惯;(3)个人的能力和技能;(4)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健康生态学模型:强调个人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来影响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点复习

1。营养: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或代谢后,或参与构建组织器官,或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必要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3。营养素需要量:指能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的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地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的、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必需量。 4.营养供给量:在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了人群的安全率而制定.安全率包括人群中的个体差异、在应激等状况下需要量的波动、食物的消化率、烹调损失、各种食物因素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并兼顾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实际问题,而提出的膳食中实际应该含有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膳食营养素供给量略高于营养生理需要量。 5.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和研究不良劳动条件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造成损害,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以保护劳动者健康,提高其作业能力. 6.职业性有害因素:指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生产过程(化学因素:毒物、粉尘;物理因素:不良气象条件,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生物因素:细菌、病毒、霉菌) 劳动过程(劳动组织、劳动强度、工具、体位) 生产环境( 厂房建筑布局,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7.毒物存在的形式:气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存在的物质。蒸气:即固体的升华、液体的蒸发或挥发。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酸雾。烟: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小于0。1μm .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0.1μm-10μm。 8。毒物吸收方式:主要为呼吸道:影响因素: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或分压、毒物的分子量及其血/气分配系数.其次为皮肤: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氨基甲脂类化合物、四乙基铅。消化道较少:常见于意外事故。 9.职业性损害: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为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 10.职业病:1.尘肺:13种。2.放射性疾病:11种。3。职业中毒:56种。4。皮肤病:8种.5.物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5种。6.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病:3种.7。眼病:3种 8.耳鼻喉口腔:3种。9。肿瘤:8种。10。其他:5种(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 11.职业病特点:病因明确;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 12.职业病诊断:职业病的诊断应根据准确可靠的职业接触史、生产环境劳动卫生调查和临床检查三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依据职业病诊断标准,排除非职业性疾病,由集体作出诊断。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应综合分析: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情况,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确诊后,出具诊断证明书(一式三份)。 13。职业中毒预防措施: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1.根除毒物2.降低毒物浓度3。工艺建筑布局4。个体防护5.职业卫生服务6.安全卫生管理 14。铅中毒毒理分布:铅大部分与红细胞结合,小部分在血浆;血循环中血浆蛋白结合铅可溶性PbHPO4;初期:肝、肾、脾、肺、皮肤;后期:骨(90—95%铅储存库),毛发,牙齿。难溶磷酸铅 15。铅中毒临床表现:慢性中毒 :早期表现为乏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道症状等.1)神经系统:类神经症、周围神经病,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2)消化系统:轻者表现为消化不良,重者出现腹绞痛、消化不良症状。口腔卫生差者可在齿龈边缘见到约1mm蓝灰色线,称为“铅线”(lead line).3)血液系统:多呈低色素正细胞型贫血.外周血可有红细胞增多.4)其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可通过乳汁引起婴儿铅中毒. 16.铅中毒预防:1。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铅2.降低铅浓度:1)改革工艺(2)加强通风(3)控制熔铅温度,减少铅蒸气逸出.铅烟0。03mg/m3,铅尘0。05mg/m3。3。加强个人防护4.监测与监护.职业禁忌证:明显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的肝肾疾病、心血管器质性疾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7.个人防护用品:根据所防护人体器官或部位,分为7大类:1.头部防护类;2.防护服类;3.呼吸器官防护类;4.手足防护类;5。听觉器官防护类;6。眼、面防护类;7。防坠落类。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点复习

★预防医学的模式:环境-人群-健康 ★健康: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预防医学的特点: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主要是着眼于健康人和无症状的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2.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更侧重于人群的健康和疾病与环境的关系;3.采取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4.重视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将疾病预防的理念、措施整合于临床治疗中 ★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防止疾病发生;降低发病率;促进健康 宏观的根本性措施:针对疾病危险性的增加;建立健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措施机体措施: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婚前检查、孕妇和儿童保健、慎用医疗措施和药品 环境措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保护健康.传染病应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防止病残及康复;提高生存率;恢复健康. 1、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引起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现象..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迁移;自净;转化由污染源排放后;直接进入环境的

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后;转化形成的称为二次污染物.. 3、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浓度较低的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并逐渐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作用过程.. 5、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 6、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急性危害: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接触所引起;通常其损害表现迅速;剧烈;呈明显中毒症状;疾病爆发;甚至死亡https://www.360docs.net/doc/0d19465038.html,光化学事件;伦敦烟雾事件 慢性危害: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在水中富集水俣病..镉通过稻米;饮水在体内聚集—痛痛病 远期危害:致突变作用可遗传变异;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胚胎胎儿;免疫毒性作用间接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7、影响环境污染物健康危害程度的因素: 污染物的因素: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污染物的作用剂量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机体因素:健康和生理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 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多种环境的联合效应:协同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增强作用8、紫外线:C段UV-C:波长200-275nm;也称为短波紫外线..杀菌作用 B段UV-B:波长275-320nm;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免疫增强作用

放射卫生知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放射卫生知识 射线对人有哪些危害? 电离辐射主要通过对人体中DNA分子的作用使细胞受到损伤,导致各种健康危害;它可以是发生在受照者本人身上的躯体性效应(包括各种急、慢性放射损伤和癌症);也可以是因生殖细胞受到照射引起的发生在受照者后代身上的遗传性效应;可以是超过一定水平的照射后必然出现的确定性效应;也可以是受照水平较低但不能完全避免的随机性效应(癌症、遗传,等);孕妇受照,也可能使胚胎或胎儿受到各种损伤。 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过量照射? 外照射防护除了控制辐射源的量和质外,主要的防护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⑴、时间当你在辐射源附近时,你必须尽可能留驻较短的时间,以减少辐射的照射。 ⑵、距离越是远离辐射源,你将受到越少的照射。 ⑶、屏蔽如果你在辐射源周围增加屏蔽,你将减少照射。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的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在可能合理做到的限度内,使摄入量减少到最低水平,其基本方法是围封隔离、控制扩散、除污保洁、减少污染、个人防护、防止侵入机体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护。 X射线检查会影响健康吗

X射线从发现至今已一百多年了。一百年来,X射线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它的发展更是日新日异。 X射线通常了称X线或X光,看不见,摸不着,感不到。它与可见光一样,是一种电磁波,与普通光线一样沿直线进行。所不同的是,它的波长很短,约只有可见光的一半。直观的讲,若反一厘米分成一亿份,它的波长仅只有一份左右。X线有其独特的性质。如穿透性、荧光作用、感光作用、电离作用和生物效应。在医疗上正是应用它的这些性质,达到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放射检查,人们并不陌生。到医院体检和就诊,常会去放射科透视或拍片,或进行其他特殊检查,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选进设备和技术不断用于临床。近几年,CT、核磁共振、介入放射已是较常规的检查手段,极度大地提高了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但对于放射知识,不少人知之甚少。到了放射科检查室,有一些人感到恐惧,他们怕放射线会损害自己的身体。但也有一些人无动于衷,不到自己检查时,却不听劝阻地呆在室内。其实,对必要的检查而担心是多余的。相反,避免接触放射线时应当尽量避免。 X射线对生物细胞有一定的杀伤破坏作用,所以人体受到X射线照射后,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过量照射后,还会造成组织破坏,影响生理机能,甚至会引起生命危险。但适量的照射,并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因为医务人员做检查时,对X射线透视和摄影所用剂量是很小的,仅限在安全剂量之内。如胸部透视,在规定条件下几天内总的累计时间不超过12分钟,胃肠检查不超过30分钟,腹部摄片不超过40 50次。其他部位X射线曝光条件较低,摄片次数可稍增加。医生如需重复摄影或透视,也会考虑延长检查时间。尤其是偶然作一次胸部透视,作一次胃肠道检查,拍一张骨骼X射线片或作一次血管造影,都不会引起什么不良反应。同时,为了加强保护,不论在检查或治疗时,在不必要照射的部位,特别是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重点!!重点!! 1. 三级预防 (1) 三级预防的概念: 三级预防,即三级预防策略,是根据健康决定因素、健康-疾病连续带、疾病自 然史、全程生命健康观,结合医疗卫生工作实际,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达到防制疾 病促进健康目的,有三个等级。 (2) 三个等级: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根本性预防):针对病因,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疾病发生。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三早”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五早”— 针对传染病,三早+疫情早报告、病人早隔离。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疾病发生后,通过合理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复发, 防止合并症、后遗症,防止病残。 2. 中医三级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3. 环境 (1) 环境的概念: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 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者人类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者远期作用(WHO)。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 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组成)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未受人类影响。原始森林、人迹罕至的荒漠。 利:存在清洁的空气、水、土壤,适宜的太阳辐射、弱小气候等 弊:自然环境某些元素含量过少(多),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次生环境: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耕地种植园城市等利。:改造过的环境适应人类需要,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弊:环境质量劣变,产生次生(第二)环境问题 (3) 环境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考试应该会考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见11) ①自然环境不断赐予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同时为人类提供保持健康的 诸多自然条件。但也存在许多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如各种地质温和象灾害,不良 的气侯和天气条件,致病微生物等。这不利因素往往致病,为健康带来威胁。 ②社会环境亦可直接影响人类健康状况,同时可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心理环境,间接影响人的健康。 (4) 构成环境的因素 ①生物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物理因素④社会-心理因素 4.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 是指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或者土壤中某 些元素过多或者过少或者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食使人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 者过少而引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复习

★预防医学的模式:环境-人群-健康 ★健康: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预防医学的特点: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主要是着眼于健康人和无症状的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2。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更侧重于人群的健康和疾病与环境的关系;3。采取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4.重视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将疾病预防的理念、措施整合于临床治疗中 ★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防止疾病发生,降低发病率,促进健康 宏观的根本性措施:针对疾病危险性的增加,建立健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措施 机体措施: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婚前检查、孕妇和儿童保健、慎用医疗措施和药品 环境措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保护健康.传染病应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防止病残及康复,提高生存率,恢复健康. 1、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引起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现象。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迁移,自净,转化(由污染源排放后,直接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后,转化形成的称为二次污染物。) 3、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浓度较低的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并逐渐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作用过程。 5、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 6、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急性危害: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接触所引起,通常其损害表现迅速,剧烈,呈明显中毒症状,疾病爆发,甚至死亡。(LA 光化学事件,伦敦烟雾事件) 慢性危害: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在水中富集水俣病。镉通过稻米,饮水在体内聚集—痛痛病 远期危害:致突变作用(可遗传变异),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胚胎胎儿),免疫毒性作用 间接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7、影响环境污染物健康危害程度的因素: 污染物的因素: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污染物的作用剂量(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污染物的作用时间机体因素:健康和生理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 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多种环境的联合效应:协同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增强作用 8、紫外线:C段(UV—C):波长200-275nm,也称为短波紫外线。杀菌作用 B段(UV-B):波长275-320nm,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免疫增强作用 A段(UV-A):波长320-400nm,色素沉着作用 红外线:波长〉760nm,红外线的生物学基础是热效应促进新陈代谢和细胞增生,并具有抗镇消炎作用 ★过量紫外线的危害 1.紫外线眼伤:长波紫外线穿透角膜,被晶状体吸收,而导致晶状体蛋白质氧化,引起紫外线白内障,结膜炎和角膜炎,雪盲(日光眼炎) 2.紫外线皮肤伤:光照性皮炎,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癌

放射安全预防和管理

浅谈放射安全的预防和管理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探讨了放射安全的预防和管理,从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建设、人员培训、督查管理等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提示基层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放射安全的预防和管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关键词]放射安全;预防;管理 放射诊断和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应用频率高、涉及受检者或病人最广泛的医疗技术之一。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使用频率的快速增长,重视放射防护与安全问题、防范事故性医疗照射等的发生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少,设备陈旧,管理制度缺陷等问题更为突出,加强放射安全的预防和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结合本院实际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金东区孝顺镇镇域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7.15万人。中心卫生院承担着辖区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2010年1-12月门诊人次103785例,住院812例,农民健康体检12247例,其他健康体检734例。其中接受x线透视734例,各类x线摄片检查6274例。 2方法。 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

本标准》(gb18871-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及医疗机构放射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各项制度并上墙公示。主要包括:放射工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放射事故预防措施与应急方案;放射工作场所内、外环境监测制度;放射工作场所或设备电离辐射警示标记;放射诊疗装置或设备的质量保证实施方案等。并按照制度严格遵守质量保证监测规范。 2.2成立放射防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担任组长,设定专人兼职放射防护监督员,负责放射工作的安全、检查、监督和管理。由院办、科室实行二级管理,定期督查和考核结果列入科室和个人的综合绩效考核。 3讨论 3.1放射事故是指后果或潜在后果不容忽视的意外事件,大剂量射线照射可对工作人员及或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照射剂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住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人受害。在诊断放射学中,剂量测量的差错及医用辐射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均会给患者以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照射。 3.2诊断放射学中事故性医疗照射包括:①各种诊断中剂量明显大干预计值的,或者剂量反复并显著超过所规定的相应指导水平的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 绪论 1、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方向,预防是治本的措施 2、反应人群健康状况的指标:①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 岁以内小儿死亡率 最敏感)②人口平均寿命 ③患病率 ④生长发育状况 3 、研究方法:根据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是否进行了干预,分为: ①调查研究:通过被动性描述采集原始资料进行 问卷、测量、体检、查资料 实验室干预:非人群干预 ②实验研究(干预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主动干预 现场研究:人群研究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共同点:都进行了干预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分为: ①宏观研究:人群(预防医学中常用) ②微观研究:非人群 4、预防医学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对象,以预防为核心思想,通过多学科多方位研究 各类环境与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 因素,以达到保证健康,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5、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6、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策略 三级预防:在疾病的病情(易感期)、病中(潜伏期)、病后(发展期和转归期)各阶段采取 相应的医学措施 划分依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 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 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 如何选择三级预防:①病因是否明确;②疾病的严重性是否可逆 环境与健康 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环绕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与 社会因素构成的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的客观物质与非客观条件。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者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环境 此生环境: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中,使天然形成的环 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如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 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者生物所吞食,彼此以 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 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4、人群健康反应谱(冰山现象):外环境发生改变时人群的反应图谱 冰山现象中重要的两类人群 1) 高危人群(敏感人群):部份敏感的易受环境因素伤害的人群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知识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知识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原则与措施 (一)放射防护的目的与原则 目的:预防确定性效应,控制随机性效应 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放射实践的正当化:又称合理性判断,经过论证(进行代价与利益分析),某种辐射实践的利大于害,就是电离辐射实践正当化原则。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原则,即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净利益。 3、个人剂量限值:不可接受的剂量范围下限,即个人所受照射剂量不应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在医疗照射来说,就是要在保证疗效或诊断结果的前提下给予最适宜的剂量,选择最佳的条件与最适当的操作技术,把受照剂量减少到最低水平。 (二)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措施 1、严格落实卫生部卫办监督发【2012】14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规范健康体检应用放射检查技术的通知》: ♦不得将放射检查列入儿童及婴幼儿的健康体检项目。 ♦一般每年在健康体检中应用放射检查技术不超过1次。 ♦健康体检应当优先使用普通X线摄影、CR;有条件的的地区,推荐使用DR取代普通X线摄影和CR检查。健康体检不得使用直接荧光屏透视;除非有明确的疾病风险指征(如年龄在50周岁以上并且长期

大量吸烟、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为中高风险等),否则不宜使用CT; 不得使用 PET、PET/CT、SPECT 和 SPECT/CT。 ♦医疗机构应当为受检者配备必要的放射防护用品,对非投照部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控制照射野范围,避免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或组织受到直接照射;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当确定其是否怀孕,不得对孕妇进行腹部或骨盆放射影像检查。检查中除受检者本人外,不得允许其他人员留在机房内,受检者需要扶携或近身护理时,对扶携或护理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严格遵宁《GB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机房内布局要合理,应避免有用线束直接照射门、窗和管线口位置;不得堆放与该设备诊断工作无关的杂物;机房应设置动力排风装置,并保持良好的通风。 ♦机房门外应用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放射防护注意事项、醒目的工作状态指示灯,灯箱处应设警示语句;机房门应有闭门装置,且工作状态指示灯和与机房相通的门能有效联动。 ♦患者和受检者不应在机房内侯诊;非特殊情况,检查过种中陪检者不应滞留在机房内。 ♦每台X射线设备根据工作内容现场应配备不少于表4基本种类要求的工作人员、患者和受检者防护用品与辅助防护设备,其数量应满足开展工作需要,对陪检者应至少配备防护衣;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不应低于 0.25mmPb;应为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检查,配备有保护相应组织和器官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

放射卫生基础知识

放射卫生基础知识 自古以来,人类就受到环境中电离辐射不同程度的影响,宇宙射线和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天然辐射源的照射,人均年当量剂量约为2.4mSv。随着核能开 发,核反应堆、核电站的兴建,以及放射性核素和各种射线装置等人工辐射源在各个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人类得益,但也可能受到直接或潜在的辐射危害,如医疗照射、事故照射和环境污染等。因此,在发展和应用核能、放射性核素和各种射线装置为人类造福的同时,应研究如何免受或少受电离辐射的危害,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切实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一、放射防护的任务 放射防护的任务是:既要积极进行有益于人类的伴有电离辐射的实践活动,促进核能利用及其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又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缩小电离辐射对人类的危害。放射防护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而研究和制定放射防护标准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二、放射防护的目的 放射防护的目的是: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水平。确保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 (一)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 确定性效应是一种具有剂量阈值的效应,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受照射剂量控制在阈值以下,就不会发生确定性效应。因此,必须确保人员在其一生中或全部工龄期间,任何一个组织,器官所受到的电离辐射的累积当量剂量,均应低于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 各类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可以根据所积累的放射生物学资料来确定。对于肺、肝、肾、小肠、骨、皮肤等大多数器官的慢性长期照射,其阈值剂量均 在20〜30Gy以上。而对电离辐射敏感性腺、骨髓和眼晶状体的阈值剂量很低,

放射卫生学重点

1、什么与宇生放射性核素(初级、次级宇宙射线)、原生放射性核素、海拔效应、 地磁纬度效应0 宇生放射性核素: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3H、7Be、14C及22Na等。 原生放射性核素:自地球形成以来就存在于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40K、238U系、232Th系、氡) 初级宇宙射线:源自银河系、太阳 次级宇宙射线: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粒子相互作用在百万分之一秒,产生百万个新粒子(级联反应)。 地磁纬度效应:地磁赤道处的宇宙射线强度和剂量率最小,而接近地磁两级处的宇宙射线强度和计量率最大。 海拔效应:在同纬度地区,宇宙射线的剂量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2、天然本底照射的类型,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天然、人工、宇生、原生、 氡,食入,吸入等)、陆地内外照射致成人年有效剂量,我们关注的氡主要是哪个?新建房屋和旧房屋氡及其短寿命字体的浓度标准是多少及其他们在呼吸道的沉积规律?被确定为职业照射的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是什么? 1)天然本底照射的类型:包括宇生放射性核素照射、陆地辐射(原生放射性 核素)。 2)天然本底照射(天然辐射总计)2.4 mSv 宇宙射线年有效剂量:0。39 mSv;宇生放射性核素-—14C是12μSv; 陆地辐射外照射(总计):0.48 mSv;其中室内:0。41 mSv室外:0。 07mSv 食入照射:0.29 mSv吸入照射:1。26 mSv Rn致成人年有效剂量:1。2 mSv(室内:1.0 mSv,室外0。095 mSv) ⏹关注的是222Rn,年平均值400Bq/立方米 ⏹新建住房年平均值≦100Bq/立方米,已建住房年平均值≦200Bq/立方米 呼吸道的沉积规律:氡的短寿命子体:指氡的放射性子体核素中半衰期比222Rn的子体。 一、呼吸道中的沉降 n 氡气极易被肺泡吸收,迅速均匀散布全身,脱离含氡环境后,很快经肺排空。 n 氡子体是金属,结合态氡子体吸入后不断沉积在呼吸道表面,不易排出,也难以被机体吸收,对呼吸道产生集中剂量贡献。 n 未结合态氡子体呼吸道沉积率为20~50%,与呼吸量成正比。大多数未结合态氡子体附着在20-500nm的气溶胶粒子上形成结合态氡子体。直径小于200nm的在呼吸道内靠扩散沉积,更大的粒子靠惯性碰撞沉积。 n 氡子体的易沉积在气管和大的支气管,小支气管和肺泡的沉积较少. 确定为职业照射的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除了国家法规或标准中豁免的实践源产生的照射以外,职业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受到的辐射照射。 3、理解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 天然辐射:自然界存在的能释放出放射线的物质.包括宇宙射线、陆地辐射。

预防医学重点归纳_完整版

: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 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 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与包括群体, 既着眼于健康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人群。 2 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 重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客观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身心疾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4 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现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预防和干预的卫生保健。 (病因预防) :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 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第三级预防( 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的健康 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其服务提供者是临床医务人员,服务的地点是在临床场所,服务的内容强调第一级和

第二级预防的结合,且是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卫生服务。 1.健康咨询 2.健康筛检 3.免疫接种 4.化学预防。 1.求医者的健康咨询通过收集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健康行为的计划,督促求医者执行干预计划等,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筛查指运用快速、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以及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估等手段,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健康缺陷的人。 3.免疫接种是指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 4. 化学预防指对无症状者使用药物、营养素、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第一级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 临床预防服务和健康管理通过实现个体健康危险 性的量化评估,获得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干预策略,能有效地调动个人改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管理个人的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 指人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 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职能的社会人的过程。 是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和判断,即对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失调的判 断,它是一种感觉尺度,是一种个人主观上的疾病感觉。 :健康决定因素是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