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屈伸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风格特点

收稿日期:2012-10-19

作者简介:于立(1964-),女,辽宁开原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舞蹈创编及舞蹈教学研究。

2012年第6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NO.62012

(总84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General No.84

谈屈伸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风格特点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2000)

要:

在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五大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律特点,要训练学生对各民族舞蹈

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

要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教材交叉展开,互为比对,强化风格,牢记特点,以明晰区别。其中屈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以蒙、藏、维、汉、朝五大民族舞蹈为主要内容,抓住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特点,把屈伸作为教学开泛儿的切入点,从屈伸的节奏和动作开始由简到繁展开训练,

循序渐进,然后再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关键词:

屈伸;动律;节奏;风格韵律;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2)06—0096—02

在舞蹈教学中,笔者常有幸运之感,因为我们置

身于一个幅员辽阔、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的舞蹈资源大国。与此同时,自己又时有惶惑,因为浩如烟海的

民间舞蹈有着同样浩如烟海的风格、

韵律、特点。如果在舞蹈教学中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舞蹈风格混浊

或韵律特点不明显,

就会在教学上造成严重后果。于是,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问题—

——面对各民族个性鲜明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训练性的民族民间舞蹈。经过整理提炼和规范使其成为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备训练价值的舞蹈教材。那么,怎样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各个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教学主要通过什么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其实,舞蹈界前辈们在这方面已多有建树,成果颇丰。我们也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笔者在工作中结合北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进行了

较长时间的尝试。教学主旨是:1、

以蒙、藏、维、汉、朝五大民族舞蹈为主要内容,抓住民族民间舞蹈的

动律特点,

把屈伸作为教学开泛儿的切入点,从屈伸的节奏和动作开始由简到繁展开训练,循序渐进,然后再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组合。2、为保证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各民族舞蹈特色的风格韵律,要突出学生对各民族舞蹈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这一点,要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教材交叉展开,互为比对,强化风格,牢记特点,以明晰区别。在这里要把屈伸作为重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屈伸概念及种类

屈伸即腿部在弯屈伸直过程中有规律、有节奏地快、慢、蹲、立动作。屈伸的种类很多,各民族和地区的舞蹈都有其自己的屈伸规律和特点,不同的

屈伸体现着不同的舞蹈动作的韵律和风格,便形成了不同的动律特点。屈伸有三种:单屈伸,双屈伸,微颤。

(一)单屈伸

即按节奏,

有规律地在一拍或二拍的时间内曲直一次。不同节奏的屈伸,表现了不同性格和特点。下长上短的屈伸,多为沉稳、有力和柔韧舒展,如蒙族的蹲裆步拉臂,东北秧歌的前踢步,傣族舞的屈伸等。下短上长的屈伸则表现伶俐活泼和挺立俊俏,如东北秧歌的后踢步,维吾尔族的三步一抬等。平均长短的屈伸多表现欢快、喜悦和连续平衡的动作,如朝鲜族的走场步,藏族舞的踢踏步等。单屈伸有时则以动作的性质和节奏的不同,又有脆和柔的区别。

(二)双屈伸

双膝在一定的节拍中曲直两次。双屈伸多为强拍向下,两次屈伸要有连续性,动作时要一小二大,即第一次屈伸要小,第二次屈伸要大,屈伸有颤劲。该屈伸既能表现健康向上有力的动作,又能表现俊俏而洒脱的情绪如东北秧歌的顿步和颤步等。

(三)微颤

在一拍的节奏中连续小的屈伸,要有上下颤动的感觉,有的是一拍两次,如维吾尔族的滑冲步,有的是一拍数次日,如山东鼓子秧歌的点鼓子和东北秧歌的老?等。

根据上述三种屈伸的特点,我们结合蒙、藏、维、汉、朝五大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用屈伸将各个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进行剖析讲授。

·

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