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1

《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

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同步练习。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2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摘要:地理小专题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构建完整知识结构,实现知识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和推介。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关键词:小专题、案例描述、绿色通道

地理小专题复习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对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组织得当对学生能力提升和学习方法培养将很有成效。专题实际上就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知识之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对重难点内容采用小专题突破不失为上策。本文以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

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推介。

案例描述: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是历年高考重要考点,对多数学生而言,却是十分头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气候类型的归因、气候特征的理解和气候分布的定位。这三个问题存在着内在联系,通过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的复习便可以构建起提高学生认知层次和知能应用水平的平台。

以下是该小专题设计的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气候成因分布规律判断方法

太阳辐射定带气候模式图

空间变化定位法

大气环流定型气候分布图

气候因子变化特征

下垫面状况

气温:文字描述定性法

人类活动时间变化

降水:数量估计定量法

展示上述框架,师生互动:

释疑: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有哪些?相互关系怎样?

生答: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归纳:对地球大气而言,太阳辐射是外因,但却是形成各气候带的最基本因子,并影响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下垫面状况主要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气候。人类活动间接和直接影响气候……

释疑:它们如何影响气候类型的呢?

归纳:太阳辐射定带 (热量带及气压带或风带)

大气环流(并结合下垫面分析) 定型 (降水类型)

分析:这些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影响,不同成因组合形成不同水热状况,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空间上不同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根据地理事物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即能确定气候类型叫定位法。

应用举例: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为: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51°S,75°W)。那么,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 A ;B ;C ;D 。

讨论作答:分别为温带季风、地中海、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还有特异性。

分析举例:如上例中,A与D:共性是模式图,个性是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大气环流在影响大陆东西两岸上也存在差异:大陆西岸主要是地带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受不同地形、暖流和寒流等下垫面状况影响,还会形成特异性气候现象。

释疑:下垫面状况主要有哪些不同类别?

生答:地形、海陆分布(洋流、沿海、内陆)、生物和物理性质不同地面。

释疑:请举例说明下垫面状况的差异对气候类型是产生什么影响?

生答:如欧洲西部与南北美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比,前者由于为平原地形及受强大暖流流经西岸的影响,其所跨南北纬度的范围及东西向延伸宽度均较较后者大(各有个性)。后者除受地形限制外,其中南美西侧还因为受到的是秘鲁寒流影响之故,分布和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但因常年都能受到西风影响,它们均表现出温带海洋法气候特征(具有共性)。

释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沿海及中美洲的东北部均分布热带雨林的影响因子有哪些?

生答:纬度低、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

释疑: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因子是否与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吻合?

生答:显然不是。一般主要是因为处于赤道附近地区,终年炎热,

气流辐合上升所致。前者具有一定分布规律,但有别于常见的热带雨林分布规律。

释疑:非洲赤道地区东部又是为何未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呢?

生答:因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改变了可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应有的水热条件的缘故。其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归纳:可见个性差异是在不同的因子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气候类型的因子中有主有次,共性往往是由主要因子影响下形成的,个性则往往是由次要因子的差异造成的。。上述非赤道附近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以及赤道附近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情况则可视为一种特异性现象。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释疑:从气候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你发现了哪些知识规律?

归纳:1.同的纬度和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着相应的气候类型;

2.热带的气候最低月均温在15℃以上,亚热带在0℃以上,温带一般在0℃以下。不同的气候带降水总量和季节变化也有差异。

分析:太阳辐射决定了气温的变化进而定带;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决定了降水的变化进而定型。它们共同的变化特点形成了不同特点的的特征类型。研究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图,通过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容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湿季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冬夏季分别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9.各大洲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及缺少的气候类型:(见下表) 七大

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缺少的气候类型

亚洲三种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

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冰原气候

非洲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

三种季风气候、亚寒带、寒带

所有气候类型、温带所有气候类型

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

热带的所有气候类型、三种季风气候、冰原

气候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

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

大洋洲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

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

南极

冰原气候除冰原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在小专题设计中还应适当注重专题知识在学科内的联系和迁移,同时还要注意与热点、焦点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如气候可联系科内相关知识点有动植物、水文、地貌、土壤、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等等。科际综合如气象经济、黄河文明、楼兰古国等。

应用举例: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成因是,主要分布地区是。 (2)影

响该气候区的不利的灾害性天气有、 (举两例即可)。 (3)该气候的特点是,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该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该作物在世界上产量的国家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知识: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等。本题易犯错误多因抓不住图中有效信息,对该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特点未把握住,也可能对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不熟悉;还可能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不够熟悉造成。

解题方法与技巧:根据图中气温最冷月1月份介于0°~10℃且降水少;而7月为最热月温度在20°~30°且降水多,根据定性法与定量法容易确定该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高温多雨。依据定位法,可大致认定其分布主要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江淮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当为伏旱、梅雨等;该气候特点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答案:(1)亚热带季风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2)梅雨伏旱 (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稻中国综上分析,在进行第一轮复习备考时,尝试用小专题的办法来突破重难点内容实为一条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绿色通道。

教学反思:第一轮复习便不能不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但应得法。既不应只是局限于教材的顺序和知识结构;也不能抛开基础知识,置知识体系和网络构建于不顾,舍本逐末一味追求能力的提升。那么采用小专题来突破重难点和关键内容的教学法应该就是上上之选。本案例即有一定说服力:气候的判断穿插于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在第一轮复习之前,学生一般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第一轮复习到此,对有关问题如不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总结,那么学生可能仍然不得要领。实际上在进行上述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学生普遍兴致勃勃的探究问题,教学也基本收到预期的成效,从而也为今后的二轮复习垫定了坚实基础。总之,只要教师做有心人精心组织好各个章节中的相关小专题,

便好比开通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绿色通道。

等值线专题复习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东北地区

【课标解读】我国义务教育对“认识区域”部分的课程标准是这样的1.位置与分布λ运用地图说出某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λ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λ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某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出气候特征。λ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λ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阐述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λ以某区域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阐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2.联系与差异λλ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λ举例说出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地理因素。λ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λ根据资料,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λ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说明本单元通过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求面面俱到。【高考考试说明解读】在北方地区的学习中主要考察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地图判断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根据校本课程的自主学习,复习回顾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3、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给的文字材料,筛选有用的信息条件,总结区域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生通过彼此交流,掌握关于东北地区的基础知识; 2.学生能够根据地理图标说出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能根据东北地区资源的分布说出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学生能够辨证地发展地认识问题,并能能够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可

持续发展的地理观; 2.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学习重点】 1.总结归纳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2.理解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学习难点】1.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辩论【学习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直入主题,开门见山。教师提前板图东北地区轮廓图。多媒体循环播放东北图片,并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教师导入孩子们,一曲“松花江上”,让我们难忘“九·一八”,难忘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宁舍本土,也不舍满洲”的觊觎之情、贪婪之心;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壮丽的生产情景,让我们感受东北地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复习我国的东北地区。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感受东北的美丽富饶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难忘国耻“9.18”,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进入学习状态。直入主题,开门见山。

提出问题,导出目标。提出问题孩子们我们要认识一个区域,需要从哪些方面着眼呢? 对,我们分析一个区域,需要三个步骤,在认识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然后能够综合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观念(展示多媒体)。因此,咱们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三个环节来完成一、东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三、东北地区的综合分析。学生回答位置范围、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资源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树立整体的观念,无论是在学习知识上,还是在区域分析上。利用板图,师生互动。首先,咱们来共同完成第一个环节,教师板书一、位置、范围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约位于北纬……,东经……,主要包括的省区有…… 因此,咱们既可以利用经纬网定位,也可以利用特殊的地理信息定位,如轮廓、省会位置等,当然还有……(展示多媒体,分界线) 学生回答“北纬40°至54°之间” “东经120°至130°之间” “黑、吉、辽及内蒙古的东部” 师生互动,

掌握空间定位的技巧。同桌交流,基础回归。现在由同学们来完成第二个环节,从整体上来汇总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即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教师板书二、地理环境特征这一部分由同学们和你自己最亲密的学习伙伴也就是你的同桌来完成,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对东北地区的整体认识。1、通过相互交流,活跃学生思维。2、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东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区位分析,把握条件; 注意规范,切中要点。孩子们,这些地理环境特征是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在咱们就通过区位分析来认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通过问题探究来思考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方向。教师板书三、区域分析 1、区位分析农业的区位分析需要从……(展示多媒体) 工业的区位分析需要从……(展示多媒体) 注意在分析时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有所侧重,在工业区位分析时,要从工业的特点出发。现在请同学们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学生完成后,找出学生的一份学案,投影展示,让学生进行修正和补充,教师略作点评。过渡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但又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现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今年高考新课标Ⅱ的第37题的(2)、(3)小题。教师提问。现在1、3组为正方,认为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是不利的;2、4组为反方,认为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是有利的。请每个小组为自己的立场辩论,看本次对抗赛哪一方获胜? 教师展示参考答案。

1、学生通过回答,回顾影响工农业的区位因素

2、学生思考并讨论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2、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点击部分。

3、双方学生各抒己见。 1、学生能够用区位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问题。问题探究,对症下药。点击高考,体会成效。过渡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现在咱们以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为例,来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应的对策。教师板书2、问题与对策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及德国鲁尔区发展的经验,探究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及其整治的措施。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学生完成后,提问学生作答。展示答案,学生做以修正。学生根据材料思考然后讨论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其相应的措施。用简练规范的语言概括。培养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启迪人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复习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总结了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并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工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乡音的对策。请同学们看高考点击2,你就会发现东北的重工业基地通过改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第(2)小题,有点挑战性,孩子们有没有信心试一试? 由此可见,有问题我们才会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敢于面对问题,我们就会有所提升,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敢于面对问题,不断提升自我。(展示多媒体) 请同学们核对答案,然后同桌交流。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点击2。

综合提升教学任务完成后,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以检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

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

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

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2.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

3.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其中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

(2)应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尤其是火山喷发;

(3)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

【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展示探究活动成果的方式:

1.论文方式,要求资料准确,引用得当,观点明确;

2.制作成板报,要求精简内容,条理清楚,形式美观,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用计算机完成演示(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4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

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

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

带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

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

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

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

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读图提问):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

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

春分日

冬至日 66034/ 66

23026/ 0 00

026/ 2366034/

高气压带低气压带太阳位置

(据图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

日太阳直

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

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总结并布置作业

(1) 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P38活动)

(2) 讨论复习并预习下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典型气候,叙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略)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1 《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

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5篇)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5篇)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5篇) 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学期初一地理要发挥教育功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以认真完成学校工作任务为己任。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高,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措施: 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2、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推出教学品牌。 3、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动“勤、实、悟、活”的学风。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高二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和世界地理概述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5篇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5篇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1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20__年高考的成败,关系到本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学期教学工作绝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20__届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以20__年高考说明地理科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三、教学内容分析: 高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要照顾到同其他学科的配合。初中地理的内容,主要是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高一必修课以系统地理知识为

基本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高二地理主要介绍部分 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如人口地理、城市形态和地域结构、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及政治地理等内容。高三地理选修课是在高一系统地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的相关内容,初中和高中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主要措施: 1、加强教研,备课组几位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多进行集中研讨。 2、细心辅导学生,认真讲评试卷,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分工协作,整合地理知识。 4、注重高考信息,注重研究考纲。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2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关于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7篇 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知道并掌控系统的知识。教案包含很多,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篇1】 一、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 高三二轮复习以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部分考试内容为根据,复习时,不再寻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而是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通过公道的专题划分,按专题重点复习。注意提炼主干知识和关注知识结构质量,建立更加完全、完善而清楚的地理知识体系与知识网络,到达将多个模块的内容有机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三轮复习是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关注热门,以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和技能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主要复习必修3的剩余部分和选修地理Ⅲ旅行地理、选修地理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地理Ⅵ环境保护的复习,以及高考地理二轮、三轮的复习。高考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的综合性专题的突破,主要针对高考的大块考点;三轮属于高考前的冲刺。 三、教学进度 第二章区域可连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连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五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运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第二节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 二轮专题突破 专题一地理基本技能 第一讲地球仪、地图及地理信息技术 第二讲等值线的判读 第三讲统计图表的分析 第四讲地理数据分析与运算技能培养 专题二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结构 第二讲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 专题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运动规律 第二讲水体和地壳运动规律 第三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五人文地理事项与原理 第一讲区位因素分析 第二讲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类型第三讲人口、交通和城市 专题六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 第一讲区域空间定位 第二讲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主要地区 第三讲国土整治和可连续发展 第四讲区域特点分析与差异比较 专题七选修部分 第一讲旅行地理 第二讲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三讲环境保护 考前冲刺 专题八题型突破与答题建模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在上课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1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20__年高考的成败,关系到本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学期教学工作绝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20__届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以20__年高考说明地理科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三、教学内容分析: 高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要照顾到同其他学科的配合。初中地理的内容,主要是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高一必修课以系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高二地理主要介绍部分 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如人口地理、城市形态和地域结构、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及政治地理等内容。高三地理选修课是在高一系统地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的相关内容,初中和高中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专题三大气及其运动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姓名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高三地理文科使用时间高三二轮复习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专题三大气及其运动的第一个考点: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这部分的知识承接地球运动日地关系,又对帮助理解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甚至气候成因、特点都有铺垫的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原理的应用,知识的延伸、综合运用,气温的分析描述,又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所以应对高考试题,做到重点剖析到位,很重要。本节学习内容抽象,而实际应用案例又多,学生要理解原理,还要分析应用案例,是比较难的一节课。学生提前做好习题,适当预习很有必要;学生生产生活经验较少,对实际题中境况较难理解,教师提前准备些更直观的图片,对学生很有帮助。本节的重点难点有两个: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2.影响气温的因素。 能力目标: 能够应对高考相关试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阳光的面对高考,坚持学好最后80天。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影响气温的因素。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是考前80天左右的高三二轮复习课,二轮复习,时间紧,内容多,对课堂要效率。这个班级是我校高三奥赛班,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牢固,总体特点是部分学生难点突破困难,一些知识点细节常被忽视。所以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突破重点难点,基础知识常错的细节要讲解带过,直面高考,习题讲解要透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正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肯定学生学习能力,给学生信心,一起面对高考。(聊天式导入)同时告知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具体复习方式。 1、看真题速递: 看练习册真题速递,学生找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考题。(本节重要性提醒:河北用全国一卷,几乎每年都有这部分题出现)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5篇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5篇 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1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专题12微专题01上海的辐射功能教案(通用版)

微专题01上海的辐射功能 【专题讲解】 一、上海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 1.辐射范围:以上海大都市为核心,向外分为上海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于地处长江出海口,对长江经济带也有明显的影响。 2.上海大都市区 (1)范围:以上海为核心,以与上海具有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地区作为辐射范围,交通出行圈在90分钟以内的地域组合。 (2)辐射带动的意义:上海带动上海大都市区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承载国家发展战略和要求,要发挥其作为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完善上海大都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1)范围: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 (2)辐射作用表现:上海向周边地区释放大量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 (3)发展目标: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4.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 (1)长江经济带:是一条贯通我国东西的横向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 (2)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为长江经济带上的城市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服务;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互补发展;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从而影响整个长江经济带。 【变式演练】 (2022·浙江·高三开学考试)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其范围包括:上海市、南京、杭州、合肥等26市,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案范文7篇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案范文7篇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是面向高考的教学,因此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20__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及本届学情为依据制定本计划。 二、教学目的 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 三、具体复习计划及对策 全年度高三复习分三轮: 第一轮复习,从20__年7月底到年3月底,通读教材,主要是基础能力过关。 复习对策:1,对照考纲,夯实基础不遗漏,扫清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地理知识都进行梳理和归纳,使之系统化。 2,分析近年高考的新变化,把握高考脉搏; 3,实行滚动复习,做到适当回顾,合理练习(复习过的内容),提升应用能力。 4,全面阅读教材,掌握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5,狠抓落实,特别注意目标生中地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6,合理安排考与练,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考试和练习中反映出的自己在知识、辞职信范文能力及方法上的缺漏,在日后学习中注意调整提高。 第二轮复习,20__年3月底至5月中,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 . 复习对策:本轮复习可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通过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1,自然地理原理的图式化:自然地理的很多原理,其实都蕴涵在某些图式中,而

图就在课本上; 2,人文地理思维的模式化; 3,热点区域联系的自然化: (1)不盲目追逐热点; (2)多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少联系人文特征. 第三轮复习:20__年5月中至5月底,注重查漏补缺和解题技巧的培养。 复习对策:注重,练题,,回归课本,,个别辅导. 1、qq分组超拽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 2、重地图,抓区域核心。 3、重原理,讲解题思路。 4、关注热点,了解热点问题的地理背景。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案篇2 一、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是面向高考的教学,因此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及本届学情为依据制定本计划。 二、教学目的 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 三、具体复习计划及对策 全年度高三复习分三轮: 第一轮复习,从20__年7月底到20__年3月底,通读教材,主要是基础能力过关。 复习对策:1,对照考纲,夯实基础不遗漏,扫清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地理知识都进行梳理和归纳,使之系统化。 2,分析近年高考的新变化,把握高考脉搏; 3,实行滚动复习,做到适当回顾,合理练习(复习过的内容),提升应用能力。

有关高三二轮地理教案5篇

有关高三二轮地理教案5篇 有关高三二轮地理教案5篇 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二轮地理教案【篇1】 高考现已结束,在高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考又迎来了骄人的成绩。一年的辛勤耕耘,终于获得满意的回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自己今后教育教学成绩,取得更大进步,现将这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复习总结如下: 一、认真分析、研究、领会近年来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 “3+x”模式高考,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两年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命题更注重知识的渗透性和强化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其特点体现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遵循考查能力的原则,突出考查考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或评价事物的能力,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3、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为主,强调区域地理(初中地理)在学科中的基础地位,用系统地理(高中地理)的理论。去阐释其原因、特点,图表的阅读与运作,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色,适当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 素材是课本以外的内容贴近实际,试题突出应用型、能力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多角度考虑,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4、试卷综合性较强,更加突出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试图打破传统观念和跨学科过渡。今年年高考文综卷政、史、地三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学科之间

地理高考二轮教案5篇

地理高考二轮教案5篇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因此,平时,我们们们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地理高考二轮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高考二轮教案1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

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地理高三二轮复习教案5篇

地理高三二轮复习教案5篇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地理高三二轮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高三二轮复习教案1 《日本》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案范文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案1 一、环境污染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思维:co2的来源?森林的减少? ⒈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⒉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⒊产生原理: 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产生原因: 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

量增多 ⒋解决措施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③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二)酸雨 思维:酸性气体?降水的形成? ⒈形成条件: 酸性物质: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降水:湿润的气候;PH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⒉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⒊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4.解决措施:减少酸雨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三)臭氧空洞 思维:氯氟烃、紫外线、白内障 ⒈产生原理:人类大量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2、产生地区:三个寒极 3、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臭氧层被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皮肤癌、白内障),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鱼业造成破坏,同时也会使全球变暖。 4、时间: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5、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保护臭氧层的合作,是保护臭氧减少的积极措施。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七篇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七篇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教案,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大学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lesson plan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university lesson plans, other lesson plan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lesson plans, stay tuned!

高三地理农业专题二轮复习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全国通用 (1)

高三地理《农业专题》二轮复习教学设计 之 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纲解读】 1、要求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与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2、高考命题趋向:给出材料(文字或图表),形成题组,考查农业区位优势选择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具有分值高、综合性强的特点。 【考点梳理】 考点1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投入的四大要素中,自然条件是基本条件,劳动力是必要条件,生产资料是决定条件,科技是制胜条件。值得注意的是: ①课本中的模式是一般模式,并不代表任何农业地域类型都能使用,应在分析的过程中抓住每一种类型的异同,灵活运用。 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四大类投入要素都要发生变化,且随着投入的变化,产出也要变化,因此农业投入的变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例题1] 在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大势的是 [例题2] 1.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考虑,我国热量和光照条件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适宜发 展 A.以水稻为主的耕作业B.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 C.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 D.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考点2 农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并获得最大的效益。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一般应考虑: A. 从农业生产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明显的依赖性,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因地制宜,尤其要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 B. 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不同农业类型对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的要求不同。

C. 从土地价格、农业生产成本、不同农业的单位产值和农产品的特性等因素考虑。【课堂限时训练】 下图表示某地区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完成1-2题: 1.图中农业生产投入中,人类活动对自然因素改造比较明显的是 A.农业机械、化肥、农药B.饲料加工、科学技术 C.灌溉水源、大棚D.优良品种、城市 2.本地区由小麦种植改为蔬菜种植,影响农业种植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区位因是A.市场的变化 B.国家政策的变化 C.交通运输的变化 D.科技的发展 读“北纬30°附近三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回答第3题: 3.关于三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条河流的汛期都完全一致 B.三地的气候特点相似 C.三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D.三地的植被类型相同 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读图回答4—5题: 4.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 是 A.地形平坦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5.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 是因为

高三复习地理教案七篇

高三复习地理教案七篇 高三复习地理教案七篇 高三复习地理教案都有哪些?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复习地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复习地理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专题10微专题034新兴工业区和清洁生产教案(通用版)

微专题03 新兴工业区 【专题讲解】 1.新工业区概况 (1)概念: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同时,发达国家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逐渐形发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相对于传统工业区而言,人们把这些工业地域称为新工业区。 (2)特点:①时间新:大多是新技术革命开始后形成的。②地区新:一般形成于乡村地区,没有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尤其是既不接近原料产地,也不接近消费市场。③组织形式新:企业规模小,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3)类型:新工业区有多种类型,其中两种形式最典型:一是新发展起来的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例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该区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将众多中小型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发展起来的新工业区,如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这些地区基本上没有传统工业,逐步发展成为以电子,宇航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意大利新工业区——组织形式新 (1)形成条件:①交通运输方便;②大批廉价劳动力;③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④发达的银行信贷系统;⑤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⑥政府的大力支持;⑦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2)分布地区: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了同西北部米兰、都灵、热那亚构成的传统工业区(“第一意大利”)和至今工业化尚未得到普及的南部(“第二意大利”)相区别,意大利新工业区被称为“第三意大利”。 (3)发展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雇员一般在250 人以下。②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艺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轻工业产品。③集中了大量同类和相关企业。④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的专业化生产。⑤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4)发展模式: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在意大利,工业小区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这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美国“硅谷”——技术新 (1)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

高三地理二轮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二轮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二轮教案1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

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气候

年级学科高三地理备课日期 课题气候课时 1 备课教师总课时 1 活动内容教 学 构 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掌握判读气候类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气候类型特征 3.情态与价值:通过认识气候对区域的影响认识区域地理环境特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类型特征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判读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教 学 过 气候 (2021·湖南地理)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冬季,小海坨山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润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完成1~3题。 1.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 A.东北方B.东南方

及 过程程 C.西南方D.西北方 2.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A.暖干B.暖湿 C.冷干D.冷湿 3.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①相对湿度②气压变化③气温水平分布④气温垂直分布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1.B 2.A 3.C 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冬季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是因为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润气流的相互作用,从图上来看,冬季小海坨山主要受到西北季风影响,而东南侧靠近渤海,有较多的水汽,所以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东南侧为西北季风的背风坡,下沉气流容易与爬坡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形成半山腰云,故选B。第2题,结合上题,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在上升过程中会降温,性质冷湿。上部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干气团在下沉过程中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冷湿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故选A。第3题,半山腰云由水汽凝结形成,只有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过饱和,才有可能成云,因此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相对湿度,①符合题意;低云停留在半山腰很长时间,是由于上部气团为暖性气团,下部气团为冷性气团,上热下冷形成逆温现象,不利于云的扩散,因此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气温垂直分布,判断是否形成逆温,④符合题意;半山腰云出现时当地的气压和气温水平分布没有明显特征,因此不是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的数据,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形成因素对气候影响的表现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大气 环流 气压带、风带 低气压带控制多雨,高气压带控制干燥;西风带控制多雨, 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控制干燥;海风(向岸风)控制多雨,陆风 (离岸风)控制少雨;风从低纬吹向高纬增温,反之降温 季风夏季风控制高温多雨,冬季风控制低温(寒冷)少雨(干燥)下 垫 海陆分布 沿海地区一般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内陆地区一般气温 年较差大,降水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