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基本观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表现;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基本不变。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典型示例

正面: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2.生命在于运动。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制定政策既要不断推出新,又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反面:1.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2.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3.寓言"刻舟求剑"、悖论"飞矢不动"。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5.人可以无数次踏进同一条河流。6.现在的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

典型错误

1.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发展的实质

原理容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方法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一,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二,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第三,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典型错误

1.运动变化就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更。2.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断循环重复的。

3.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有变化就一定有发展。4.后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5.强大的、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典型示例

正面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4.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6.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层出不穷,产品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8.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柳枝。10.学我者生,似我者死。11.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创新。12.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1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

反面1.祖宗之法不可变。2.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3.始则终,终则始,如环之无端也。4.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发展的原因

原理(因外因的关系)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部的矛盾叫做因,事物外部的矛盾叫做外因。事物的发展是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部矛盾是变化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本动力和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外因还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外因通过因起作用。外因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部矛盾的影响上,即促使事物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因单独起作用。

方法论

要坚持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第一,要充分重视因;第二,不能忽视外因,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做到趋利避害,变害为利。

典型示例

正面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2.扩大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橘生则为橘,生则为橘。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7.孟母三迁。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9.艰难困苦,玉汝与成。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1.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可以是意志薄弱者迷失方向,而对意志坚强的人却无能为力。12.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3.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而后谗入之。(苍蝇不叮无缝的蛋)14.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15.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自控,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1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17.扶贫工作既要"输血",更要培育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反面1.炎热国家的人民,就象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象青年人一样勇

敢。2.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4.怨天尤人5.闭关锁国

典型错误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外因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外因促进事物的发展。4.因决定外因。

典型应用

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也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上述道理。

发展的状态

原理(量变与质变)容

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两种状态的统一,事物经过量变质变的反复交替,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引起质变的情形有两种:一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可以引起质变;二是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此时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转化,使双方依存关系破裂,一事物变成了他事物。

方法论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要坚持适度原则;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

典型错误

1.量变一定引起质变。2.发展是通过量变实现的。3.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4.事物发展的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的不断重复。

典型示例

1.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4.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6.书读百遍,其意自见。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0.愚公移山 11.田忌赛马12.管理出效益13.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14.只要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15.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16.过犹不及;物极必反;适可而止1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反面

1.笨人吃饼2.欲速则不达;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一暴十寒3.功亏一篑,前功尽弃4.世间最可怜的,就是那些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人。

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原理容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

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最终必定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二,新事物继承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抛弃了旧事物中不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新的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甚至会发生暂时的失败和倒退。这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它会竭力扼杀和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第三,在社会领域,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

方法论

要支持新事物的发展,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典型示例

正面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5.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6.自古英雄多磨难;人间万事出艰辛。7.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到胜利--这是人民的逻辑。8.好事多磨。

反面1.一帆风顺、一蹶不振2.阮籍"穷途末路"。

典型应用1.分析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过程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3.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

发展的规律性(具体容见唯物论部分)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基本观点

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2.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3.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典型示例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4.进攻是最好的防守。5.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1.有时失去是一种拥有,有时跌倒是一种站起。2.缺点仿佛是优点的继续。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4.自满者败,自矜者愚。5.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心嘲笑着我们自己。6.金属在常温下是坚固的,但在低温下其部结构会变得松散。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由有用变成有害)8.只让一方受益的全球化是短命的。(世界经济可能由融合走向分裂)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将欲取之,必先与之。1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12.吃一堑,长一智。13.失败是成功之母。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反面:

1.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要纪律就没有自由。2.讲利益就不能讲诚信,讲诚信就要损失利益。

典型错误

1.矛盾双方根本对立。(只适用于对抗性矛盾)2.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相互斗争是有条件的。(事物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3.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无条件的。4.矛盾双方有时对立,有时统一。

典型应用

1.运用哲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势是怎样的?

①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由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和斗争。

②矛盾双方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美在各个领域存在着共同利益,双方需要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在斗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斗争。中美关系的这一基本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不会改变。

2.不少风景区对"疲劳"景区实现"轮休制",使之"休养生息"。试分析风景区经济开发与景区保护的辨证关系。

3.用哲学知识说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原理容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典型示例

正面:

1.克隆研究、中国入世、网络发展、经济全球化等皆有利有弊。2.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它也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3.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5."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6.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容忍"台独",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从祖国分割出去。

反面:

1.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2.但愿生子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3.万事如意,心想事成。4.《扁鹊见蔡桓公》、《桃花源记》、《老子·小国寡民》5."一团糟"的悲观主义、盲目的乐观主义

典型错误

1.矛盾就是指事物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事物具体的矛盾是无限多样的)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好与坏的矛盾。(离开人的需要,事物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3.世界本无所谓矛盾,因为人自寻烦恼,才有了矛盾。4.解决矛盾就是消灭矛盾。5.矛盾是坏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典型应用

1.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西进运动"是美国的"西部开发史",也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结合史实,运用哲学知识评价"西进运动"对美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2.辨析: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各种社会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的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在原因,是区分不同事物、区分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依据。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

典型示例

正面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4.尤戴莫斯与格拉底的辩论--欺骗、偷窃都是非正义的吗? 5.黄河水的颜色由上游到下游依次为:清--灰--淡黄--酱黄--灰--蓝6.我们唱着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7.国企改革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8.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9.贯彻方针政策,学习别人的经验,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1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企业发展"一厂一策"。11.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反面1.冠戴、良莠不分、对牛弹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东施效颦、学步2.市场投资"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国企改革"一股就灵"、"一卖了之"。3."一刀切"、"一风吹"的形式主义4.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生吞活剥

典型错误

1.矛盾的特殊性就是事物相互区别,毫无共同之处。2.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是指不同事物包含了不同的矛盾。

典型应用

1.我国社会中存在着人民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从哲学上看,应该如何处理这两种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原理容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

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总是包含着普遍性,总要服从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善于从个性中概括共性,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

典型示例

正面1.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2.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要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4.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5.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解剖麻雀、抓好典型7.改革措施要先试点,取得经验之后,再全面推广。8.举一反三

反面

1.白马非马论2.我是为人民服务的,又不是为你服务的。

典型错误

1.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3.共性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4.个性中有共性,共性中有个性。

典型应用

1.中国政府应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科学地解决了问题和澳门问题,成功地维持了、澳门的繁荣与稳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也是中国政府解决问题的既定方针。试用矛盾的观点说明中国政府应该怎样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框架解决问题?

主次矛盾

原理容

复杂事物包含着多种矛盾,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

主次矛盾相互区别: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一定的影响。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有两种情形:第一,原有的主要矛盾解决或基本解决了,原来的次要矛盾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第二,原有的主要矛盾并没有解决,但出现了新的情况,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方法论

1.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典型示例

正面1.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党。2.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支部。3.要致富,先修路。4.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7.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8.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9.发展是硬道理,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10.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11.有所为,有所不为。12.集中优势兵力1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坚持"预防为主,大防结合"的方针。14.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15.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推进铁路改革的突破口。16.在分配制度上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17.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 18.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在点子上

反面1.民族存亡之际,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2.襄王"心不在马" 3.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典型错误

1.任何事物都包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只有复杂事物)2.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典型应用

1.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面临纵横交错的社会矛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战略方针。运用哲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方针的理解。矛盾的主次方面

原理容

事物所包含的每一种矛盾的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

矛盾的主要方面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两者共同构成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地存在,矛盾的次要方面也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典型示例

正面1.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就全国而言,必须让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4."一国两制"下的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是主体。5.橘生则为橘,生则为枳。6.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7.三峡工程、核电站、网络、加入WTO等影响有利有弊,利大于弊。8.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9.看当今国际国的形势,我们既有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的说来,是机遇大于挑战,是机遇难得。10.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过巨大的历史贡献,也犯过严重的错误。纵观历史,可以说,如果没有,我们还要在黑暗中摸索许多年。

反面1.求全责备

典型错误

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2.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典型应用

1.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人心里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今天走的还是社会主义道路吗?运用哲学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附录: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比较

项目

初中八年级物理:相对运动和参照物导学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相对运动和参照物导学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lative Motion and Reference Material Guidance Cas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相对运动和参照物导学案 课程标准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具准备 幻灯片、机械运动图片、两辆火车的运动视频、《闪闪的红星》电影插曲、同步卫星运动动画。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 小组讨论: 举出一些你见到的运动现象,分析这些运动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展示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发生了机械运动? 二、观看短片:哪辆火车在运动? 思考: 1、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为什么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什么是参照物? 例举:指出下面相对运动的参照物 两名同学并肩前进,一般地我们说他们在运动,这是以_____为参照物的,若以其中一人作参照物,另一人就是_____的,这说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_____,

2017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微考点 第75练 物质的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高考题组 1.(2014·福建高考)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012·江苏高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3.(2011·浙江高考)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强化题组 4.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开始审视自身的局限性。当前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中,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表明(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③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表现是什么? 第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辩证法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第二,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位置的变化。第三,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辩证法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行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再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 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 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 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 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 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 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 全体和本质。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 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 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 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 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 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 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 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 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 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 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 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 行抽象和概括。 简述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 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 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 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 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 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 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 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 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决不是均衡论;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决不是一点论。 因此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 点谈两点是均衡论,这都是错误的,我 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 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 点和主流。 ①“两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 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 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 方面。 ②“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 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 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 要方面。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 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在认识 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以下 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 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反作用 于实践:(1)反作用的表现:认识(理 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反作 用的性质:①科学认识(理论)指导 实践取得成功;②错误认识(理论) 把实践引向失败。3、实践和认识的辩 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反对错误:① 经验主义: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②教 条主义:轻视、脱离实践。(2)学习、 掌握科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①邓小 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发展的新阶段。②学习、掌握邓小平 理论的意义: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 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 证;是批判和防止各种错误的思想武器; 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 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认 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1它把科学 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 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 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 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 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 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 而上学的缺陷。 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 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以实践观 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 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 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简述真理与谬论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此 为相对真理任何时期的真理都是相对 真理只是因为社会文明进步而无限接 近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真理但 是它具有着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 大意义它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导 人们的生产劳动实践实事求是、解放思 想和与时俱进就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就是谬误必 须杜绝而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并运用于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之中的话必然会走资本主 义原始积累的老路必然会产生人剥削 人的剥削阶级的资产阶级社会必然会 让历史产生倒退,那就是大大的谬误

初中物理上册《运动的相对性》教案

初中物理上册《运动的相对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们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举出文学、绘画等作品中描述运动的例子。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如何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与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动能。 难点:选择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问:在本章的引言“早发白帝城”一诗中,诗人说明了轻舟是__的。在生活中,我们还看到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教师展示图片,并用电脑播放火箭发射升空的片断,说明自然界从微观到宏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新课讲授 自然界从微观到宏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 运动与静止 分析课本图1-33,讨论男孩与女孩的判断谁是谁非。 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 分析课本图5-38,完成填空:以地板为参照物,运动员是运动的,因为运动员相对于地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墙是静止的,因为墙相对于地板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运动的相对性 分析晋朝葛洪在《抱朴子》中的哲学思想,完成填空:认为云朵向西运动,是以月亮为参照物;认为月亮向东运动,是以游云为参照物。 运动的相对性:由于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对于同一个物体,有时我们说它是运动的,有时我们又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基本观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表现;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基本不变。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典型示例 正面: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2.生命在于运动。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制定政策既要不断推出新,又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反面:1.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2.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3.寓言"刻舟求剑"、悖论"飞矢不动"。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5.人可以无数次踏进同一条河流。6.现在的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 典型错误 1.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发展的实质 原理容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方法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一,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二,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第三,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典型错误 1.运动变化就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更。2.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断循环重复的。 3.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有变化就一定有发展。4.后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对篮球运动的认识教学文案

对篮球运动的认识

精品资料 对篮球运动的认识 我觉得篮球运动是一种比较全面性的运动。篮球运动可以说是让人觉得比较有活力的运动。体现了一个人的反应,思维的敏捷。综合地突出一个人的总体灵活性。是一项有益身心的体育运动。 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游戏,他的意义在于是一项人们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的手段,具有活跃身心、强身健体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通过强者间的对抗与拼斗,能显示生命的活力,激励人们树立顽强的意志、勇敢的作风、集体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在体育运动中,篮球运动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开展篮球运动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在学生中开展篮球运动,能够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运动作为一项综合性运动,需要运用跑、跳、投等多种手段来完成。在运动的过程中,人的灵敏度、速度、力量、弹跳等身体素质以及内脏器官和感受器官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比如,篮球场上快速的跑动,提高了学生的速度和耐力素质;场上的相互身体对抗,提高了学生的力量素质;抢篮板球技术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弹跳能力和灵敏度;而各种形式的运球、突破、投篮、防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等。同时,由于篮球运动需要多个位置共同参与,所以每个参加运动的学生,无论个子大小,还是速度快慢,都可以在场上找到自己相对适合的位置。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广泛地参与进来。在日常的篮球运动中既放松心情,又提高各项身体素质。 开展篮球运动对造就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积极地作用。 首先,篮球运动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运动,它要求场上队员在比赛时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同时要求队员不服输,敢于拼搏。球场上的机会稍纵即逝,稍不留神就就可能导致最后的失败。所以,运动员必须积极努力争取胜利,才能不断的超越对手,取得胜利。同时,在篮球场上,规则对每个人都是相等的,不管你是哪个位置,不论你的水平高低,也不讲资历和身份,这种竞赛的平等性能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将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 其次,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其规律充分体现在团队精神和协同作风,体现在场上一切个人行动都要基于全队整体的目的与任务之重,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倡导团队精神。只有把个人的技能融会于集体,集体才能为个人作最佳保障,给个人技术发挥创造更多、更好的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0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运动的相对性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七课时 课题:§5.4 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描述运动需要选择参照物。 (2)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具体事例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运动相对性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对人类的影响,体验物理知识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机械运动。 (2)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运动与静止 【演示活动】教师拿着课本从教室门口走向讲台,提问:我是否运动? 生;运动。(教师先不发表意见) 【课件演示】课本图5-34:小明和小华坐在未启动的列车里,此时右边的一辆列车从小华旁边驶过。他们关于运动和关于运动和静止争论起来:小华说:“火车终于动起来了”,小明说:“火车根本没动,还停在站台上。”【讨论】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辩题:火车到底动or不动? 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观点--相对于站台火车不动 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火车动 学生活动:分析得出辩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点拨】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机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小结归纳】(板书) 1、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不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对物质运动的认识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物质运动都需要占有时间和空间;精神世界不占有时间和空间,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是非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非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而自然科学也为其提供了证据.这就为人们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们为了发现规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仅付出了时间,还走了曲折迂回的道路。人们的主观认识(简称认识)与物质运动规律(简称规律)是存在辩证关系的,人们可以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创造规律,也不可能改变规律。这是因为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任务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具体来说就是:(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废除。而所有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所有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尧是圣君而存在,也不因夏桀是暴君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这反映的正是规律的客观性。规律不是外部强加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客观性表现在: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和废除——人与规律的关系。一旦人类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四季交替、昼夜循环的背后隐藏着地球运动这个本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表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一方面绕轴自转,另一方面又绕太阳公转。四季交替,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轴倾斜引起的,而昼夜循环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揭示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本质联系,才能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性。牛顿力学表明:在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中,质量大的物体总是吸引质量小的物体,所以,苹果落地是地球引力对水的作用的结果。只有在这些现象联系之中存在的本质联系才是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规律现象,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总之,规律与现象密切联系,规律总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偶然性的联系不是规律,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把偶尔出现的现象当作必然规律肯定会闹笑话的,就象“守株待兔”中的宋人一样荒唐。 (2)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 (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必然性)。所谓必然性就是不可避免、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而所谓偶然性既是可以避免、不一定发生,不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精选、)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运动的相对性 如果一个物质系统的位置,由某一个观察者来测量是随时间而运动着,就称此系统是相对于该观察者而运动着。因此,绝对运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相对运动才可以有意义;由某一个观察者测得是静止的物质系统,对处于另一个参考系的观察者就可能是运动着的。人们不能决定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空间的同一位置。例如,假定在火车上我们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弹跳,在一秒钟前后两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处。在铁轨上的人来看,这两次弹跳发生在大约相距100米的不同的位置,因为在这两回弹跳的间隔时间里,火车已在铁轨上走了这么远。这样,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Einstein说:“可惜我们不能置身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里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一下转动着的地球。”【2】“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一个惯性系。可是,如果假定出一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无数个。”【3】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完全等价的,不存在一个优越的特殊的惯性参考系;在一个惯性参考系内部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发现该惯性系相对任何别的惯性系的运动速度。Einstein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物体存在,是不能考察它的运动的,因而只存在一个坐标系和另一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5】“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用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述,也可以用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来描述。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哥白尼的成就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到太阳上去,任何坐标系都可以用,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坐标系会比另一个坐标系好些。【6】Einstein承认:“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比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像一个惯性系,物理定律在哥白尼系统中用起来比托勒密系统好得多。” “我们能否这样地表达物理定律,使它在所有坐标系中,既不单在相对作等速运动的坐标系中而是在相对做任何运动的坐标系中都有效呢?如果这是可以作到的,那么困难就会得到解决,那时我们边有可能把自然定律应用到任何一个坐标系中去。于是,在科学早期中的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争论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当初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时曾说过一段话:“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象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运动的物体

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3 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相对性. 一、基础知识: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变化叫做。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 样。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的物体 叫。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为参照物。 4、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 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5、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________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 相对于参照物 的_________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_________的。 二、典型例题例?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 ?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山 B.船 C.地面 D.河岸 解析:?看山恰似走来迎?,描述的是?山在运动?,不能以研究对象山为参照物,A项错误;地面及河岸为参照物,山与它们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是静止的,C、D两项错误;以船为参照物,山与之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B项正确.答案:B 【过关测评】 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相同的速度前进收割麦子,则收割机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的,相对于 _________是静止的. 2.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我国向世界展示了空中加油机,当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斗机加油时,它相对于________是静止的. 3.当我们乘坐电梯上楼时,则相对于________我们是运动的,而相对于 ________我们是静止的.

对运动损伤的认识

对运动损伤的认识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它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与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技术动作、练习水平有关外, 还与体育教师是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地预防有关; 另外, 运动环境和条件也可以造成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一旦发生, 将对学生的健康、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造成影响, 给他们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但我们不能为了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体育课中采取一些消极预防办法, 如降低难度及减负减量, 去掉教材中稍有难度的部分, 甚至在体育教学中仅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敷衍了事, 这样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大纲的贯彻, 也极大影响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 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我认为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正确的去对待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 采取有效的办法去减少事故的发生。 1. 运动损伤的类型 1.1 急性损伤 急性损伤可以由外力引起,在训练中紧张激烈遭遇突然的打击、与另外队员或器械碰撞,都可能引起如韧带拉伤和肌肉的撕伤等急性损伤。根据特定部位划分(如骨骼损伤、软骨、关节、韧带、肌肉、肌腱、粘液囊、神经和皮肤的损伤),按损伤部位的种类划分(如骨折、错位、拉伤等等)。 1.2 过度性损伤 很明显,过度性损伤即过度劳累损伤,其原因通常分为两种:

即外部因素如训练、场地、鞋、设备及环境因素;内部因素如韧带损伤、腿长不一样、肌肉不平衡、肌肉软弱、柔韧性差及身体成分的影响。 1.3 机械性损伤 运动性损伤与外部机械力和损伤时的内部组织特性有关。引起运动损伤的因素有两种:拉力:将组织拉长的力,如扭伤、拉伤撕脱骨折。挤压力:挤压可以发生在肌肉、骨或软骨承受直接压力时,当组织无法完全吸收作用力时,就会产生损伤。 1.5 关节炎 最主要的两种炎症是:滑囊炎和滑腔炎。而且这两种炎症都比较难以痊愈,特别是慢性的。 1.6 骨骼损伤 骨骼损伤可以分为骨膜炎、急性骨折、疲劳性骨折和骨骺损伤。 1.7 神经损伤运动可以导致多种神经损伤,最为常见的是由于牵拉而导致的神经末梢损伤,外力造成的运动损伤主要是挤压和牵拉。损伤的性质分急性和慢性。 2. 运动中损伤的主要原因 2.1 思想认识问题 教师、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多有片面的认识或缺乏防伤观念。在教学和训练中,不能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一些年轻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比赛临场产生犹豫不决或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也常导致损伤的发生。

2017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6163《牛顿力学中运动的相对性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题组训练

第六章相对论 6、1-6、3 牛顿力学中运动的相对性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时间、长度的相对性 题组一经典的相对性原理 1、通常我们把地球与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运动的参考系瞧成惯性系,若以下列系统为参考系, 则其中属于非惯性系的有( ) A、停在地面上的汽车 B、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 C、在大海上匀速直线航行的轮船 D、以较大速度匀速运动的磁悬浮列车 解析由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概念可知B正确、 答案 B 2、根据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可以得到下列结论( ) A、力学规律在任何惯性系中都就是相同的 B、同一力学规律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可能不同 C、在一个惯性参考系里不能用力学实验判断该参考系就是否在匀速运动 D、在一个惯性参考系里可以用力学实验判断该参考系就是否在匀速运动 解析由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可知A、C正确、 答案AC 题组二狭义相对论 3、如果牛顿定律在参考系A中成立,而参考系B相对于A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在参考系B中 ()

A、牛顿定律也同样成立 B、牛顿定律不能成立 C、A与B两个参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都就是相同的 D、参考系B也就是惯性参考系 解析根据狭义相对性原理,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都就是相同的,则C 正确,故选A、C、D、 答案ACD 4、设某人在以速度为0、5c飞行的飞船上,打开一个光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飞船正前方地面上的观察者瞧到这一光速为1、5c B、飞船正后方地面上的观察者瞧到这一光速为0、5c C、在垂直飞船前进方向地面上的观察者瞧到这一光速就是c D、在地面上任何地方的观察者瞧到的光速都就是c 解析由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可得,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都就是相同的、故正确答案为C、D、 答案CD 5、下列几种说法: (1)所有惯性系统对物理基本规律都就是等价的、 (2)在真空中,光的速度与光的频率、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任何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沿任何方向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关于上述说法( ) A、只有(1)(2)就是正确的 B、只有(1)(3)就是正确的 C、只有(2)(3)就是正确的 D、三种说法都就是正确的 解析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所具有的一些物理量可以因所选参考系的不同而不同,但它们在不同的参考系中所遵从的物理规律却就是相同的,即(1)(2)都就是正确的;光速不变原理认为: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都就是相同的、即光在真空中沿任何方向的传播速度都就是相同的、(3)的说法正确、故选D项、 答案 D 题组三时间与长度的相对性 6、有两辆较长的火车A与B,火车A静止不动,中央有一个光源,在某时刻发出一个闪光、 火车B以一较大的速度在平行于火车A的轨道上匀速运动,如图6-1-4所示、关于火车A与火车B上的观察者观察到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分析哲学运动与静止的例题示范

渔夫的誓言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这年春天,听说市场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于是他便立下誓言:这个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是,此次鱼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场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第二次出海,他把全身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鱼,他只好空手而归。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发誓: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点评:(看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故事中的渔夫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死守着誓言,而不会变通,结果只能与希望擦肩而过,身败名裂。 “我不是我了” 在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一次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很久,这个人总不还钱,邻居向他讨债。这个人没钱可还,便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当初借钱的我了。”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打了他一记耳光。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也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否认了相对静止,否认了事物质的稳定性,从而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运动是绝对的。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事物运动的同时,也承

我对五四运动的认识与理解.doc

我对五四运动的认识与理解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两个历史任务:一个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只有完成第一个任务,才能为实现后一个任务开辟道路。在这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伟大而又艰苦曲折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是这个斗争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关节点。 五四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的政治运动,也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化运动。这个运动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17年11月7日,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激发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的热情。 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在1914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60万人。由于新的社会因素的生长和发展,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便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阵营。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也就获得了比以往任何的革命斗争都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中国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它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两面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参加这个运动的启蒙思想家向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自觉的挑战,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潮流是生气勃勃的、前进的、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相对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相对运动 班级 姓名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特点有:①等时性;②独立性;③等效性。 2、相对运动 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而言的,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同一物体的运动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运动学量。 通常将相对观察者静止的参照系称为静止参照系;将相对观察者运动的参照系称为运动参照系。物体相对静止参照系的运动称为绝对运动,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称为绝对速度和绝对加速度;物体相对运动参照系的运动称为相对运动,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称为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而运动参照系相对静止参照系的运动称为牵连运动,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称为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 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的速度关系是:绝对速度等于相对速度和牵连速度的矢量和。 牵连相对绝对v v v += 位移、加速度间也存在类似关系。 如果有一辆平板火车正在行驶,速度为火地v (脚标“火地”表示火车相对地面, 下同)。有一个大胆的驾驶员驾驶着一辆小汽车在火车上行驶,相对火车的速度为汽火v , 那么很明显,汽车相对地面的速度为: 火地汽火汽地v v v += (注意:汽火v 和火地v 不一定在一条直线上)如果汽车中有一只小狗,以相对汽车 为狗汽v 的速度在奔跑,那么小狗相对地面的速度就是 火地汽火狗汽狗地v v v v ++= 从以上二式中可看到,上列相对运动的式子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①合速度的前脚标与第一个分速度的前脚标相同。合速度的后脚标和最后一个分速度的后脚标相同。 ②前面一个分速度的后脚标和相邻的后面一个分速度的前脚标相同。 ③所有分速度都用矢量合成法相加。 ④速度的前后脚标对调,改变符号。 以上求相对速度的式子也同样适用于求相对位移和相对加速度。 相对运动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许多问题通过它的运用可大为。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刚才我们讲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这就说明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时,并不否认物质在其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中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在物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或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因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我国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船山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就猜测到了在静止中有着运动的道理。 什么是静止?所谓静止,就是指物体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它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是物体的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矛盾均衡状态。 相对静止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情形:(1)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就是说,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 (2)某个事物还处在量变过程中,它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某一事物仍是某一事物。 为什么还要承认相对静止? 第一: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是区分事物的基础。物质世界并不是单纯的,它分为多种具体的形态,千差万别。物质的多样性固然是由物质的永恒的运动而产生的,却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示出来。所以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一切瞬息万变,事物的多样性、差别性就显现不出来,人就不能认识事物。没有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没有物质的分化,世界只是混沌一团。 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的发展、质变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事物的量变状态就是一种静止状态。如果说,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没有静止没有质变。由于有相对静止,新质才能够巩固和完善起来,事物才能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比如生物的品种不断进化,这是运动,是绝对的。生物同时有遗传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相对静止。如果没有这种相对静止的遗传性,生物在新条件下产生的任何优良性状都不能巩固下来,一胎一个样,每茬不相同,甚至稻子长出苹果,一切都乱七八糟地变,哪里还有生物的进化呢?所以说,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事物的相对静止,是测量运动的一个尺度。运动从静止中获得自身规定和衡量尺度。 我们谈到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其基本前提是,这个事物还是这个事物,这种运动形式还是这种运动形式,即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中;离开相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运动的相对性 说课稿

5.4运动的相对性说课稿 下面我们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在自然界里,一切物体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基于这些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基础,大号这个基础,对于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描述运动需要选择参照物。 (2)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具体事例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运动相对性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验物理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机械运动。 (2)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具:课件,课本,书本,板擦. 二说学情:经过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观察实验探究推理分析归纳等能力,无论动脑还是动手,都有很大的进步.上一节学习了速度,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这都为学好本节知识奠定了基础.运动的相对性现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学生感觉熟悉,但以解其意,因而本节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讲授,实验,演示,多媒体辅助 四说学法比较,推理,归纳,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物质和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逝世,他曾做出过“预言”,称人类可能在2600年就会灭绝。他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霍金的预言表明( )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都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B.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客观规律是普遍永恒的,人类可以认识利用和改变规律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2.“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这句话令人振奋,也引人深思。这一观点是基于( )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②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向前推进和发展的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比如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有( ) ①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 ③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④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4.“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但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的哲理是( ) A.运动是物质区别于主观意识的唯一特性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5.“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 ①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中包含静止,静止中包含运动 ③物质世界是运动和规律的统一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事实不断证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完全可以行稳致远,完全可以有效克难求进,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这是因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蕴含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