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903252.html,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银兵黄金华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第02期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是近十几年来提出并开展的新方法,它包括1993年德国外科医师Fleischmann等[1]最先提出的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及1997年美国外科医师 Argenta 和Morykwas[2]首创的封闭负压辅助闭合(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两项关键技术。两者原理相同即封闭负压吸引,但是在选材、方法与适应证等方面存在差异。近年来NPWT得到不断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其作用原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现就负压引流技术的发展现状、作用原理作一综述。

1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国内外进展

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就有文献报道了应用负压治疗创面和伤口[3]。1993

年,Fleischmann等[1]首次将负压应用于治疗四肢软组织创面感染,得到肯定效果,该方法很快被

推荐到各种软组织缺损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后来,Morykwas等[2]研究发展了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他们运用动物模型比较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与盐水纱布敷料对慢性伤口的疗效,结果显

示,NPWT治疗在增加创面局部血流量、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及降低创面细菌数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1994年,裘华德等[4]引进德国NPWT应用于普通外科手术及感染创面的治疗,并

将其命名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2000年,许龙顺等[5]对NPWT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血流动力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并自行研制了密闭性敷料用于慢性难治性伤口的治疗,疗效显著。2006年,吕小星等[6]研究发现,NPWT可以提高慢性创面创周组织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2008年,Landau等[7]报道了用负压处理受区后,可提高全层皮移植的着床效果。Canavese等[8]利用NPWT治疗脊柱侧凸术后所致深部感染,认为此技术是脊柱外科用来治疗创面易感染患者(尤其是有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有用的工具,而且它可靠又易于使用。Torbrand等[9]在实验中对6个行胸骨正中切开术的猪进行NPWT治疗显示:当应用NPWT治疗后出现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值的瞬时升高,在进行了180min NPWT治疗后猪的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Y要比对照组的高,血浆水平的感觉神经递质P物质的升高,然而升高的并没有血管活性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这个结果提示:交感神经在应用NPWT治疗的过程中被激活,这也许是由于在应用NPWT治疗的初级阶段心脏负担增加所致。最近,Malin等[10]在对猪模型进行NPWT实验治疗时发现NPWT治疗致使心脏向胸壁移位,在某些情况下, 右心室游离壁凸向胸骨边缘和胸骨锐缘间的间隙,相应的胸骨尖缘凸向右心室游离壁表面使其发生变形。这些现象都不受植入四层石蜡纱布敷料的影响,却受限

于先前植入在心脏和胸壁之间的硬性障碍物所阻隔。研究结果显示行NPWT治疗可改变心脏与胸骨的位置。这也许可以解释两种潜在危险的事件是联系在一起的,即NPWT治疗引起心脏

创伤负压治疗技术(NPWT)介绍概要

创伤负压治疗技术(NPWT)介绍 创伤负压治疗(NPWT,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以下简称NPW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创面治疗新技术,由Fleischmann等于1992年首创,1997年Argenta及Morykwas的报告为NPWT提供了实验和临床依据,大大促进了NPWT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目前NPWT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急、慢性伤口包括急性软组织缺损、各类慢性(压力性、血管性、糖尿病性)溃疡、外科切口裂开或感染等。尤适用于各类传统外科方法无效的慢性难愈合伤口及不能立即施行确定性外科创面关闭方法如皮瓣移植等的伤口。 NPWT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确切,涉及到增加局部血流、消除局部水肿、感少创面渗液的积聚、抑制创面细菌生长、促进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生长、保持创面及创周组织的湿润环境、调节胶原酶及明胶酶活性、减轻创伤后免疫抑制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作用。 1、增加局部血流量 增加细胞的营养、氧供以及各种修复细胞的增殖并发挥功能都依赖于充足的血供;局部所吸收毒素的消除以及有利的创面修复微环境的维持也必须依靠有效的微循环。动物实验验证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猪全层皮肤新鲜缺损创面血流时,发现持续-16.63kPa压力下局部血流量迅速增加,峰值可达到基线血流的4倍。 引起微循环流速和血管口径变化的可能机制是:(1)负压所致局部与周围组织表面的压力差促进血流灌注;(2)负压环境下组织压力下降,血管透壁压升高,引起微血管扩张并促进毛细血管床的开放;

(3)血管壁的伸展刺激和血流速度的增大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些血管活性因子如NO,cCMP等进一步扩张微血管。 2、减轻创面和创周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会减少创面的血供、阻碍创面愈合并由于抗感染所需血细胞的不足而增加感染的可能。创面及创周组织的水肿还加大了组织细胞间的距离,影响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使创面有害物质堆积过多。在兔耳背全层皮肤缺损的急性创面模型中发现,NPWT可降低创周组织含水量和创周组织血管通透性。 3、清洁创面、抑制细菌生长 失活创面组织坏死后可释放出各种有碍创面愈合的酶类;创面细菌死亡以后也会释放出各种有毒物质;慢性创周组织液及创面渗液中含有抑制伤口愈合的各种成分。NPWT有助于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可溶性炎症介质;在创面渗液被吸除的过程中,渗液中阻碍愈合的不利细胞因子和酶类等也被清除。由于细菌及作为细菌繁殖培养基的创面渗液被吸除、局部血供增加对细菌繁殖的抑制作用以及聚氨酯膜对外来细菌侵入的阻挡作用,NPWT在创面局部构成一个抗菌环境。这些作用的综合结果可将慢性创面转化成一个积极的、有利于创面愈合的环境。 4、负压产生的切应力促进细胞及肉芽组织生长 细胞增生和健康肉芽组织的生长是创面修复的重要时期,除了局部的微化学环境可起到促使细胞增生及肉芽生长的作用以外,NPWT 可在敷料-伤口界面形成一种剪切力,这种机械应力被认为有促进肉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903252.html,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银兵黄金华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第02期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是近十几年来提出并开展的新方法,它包括1993年德国外科医师Fleischmann等[1]最先提出的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及1997年美国外科医师 Argenta 和Morykwas[2]首创的封闭负压辅助闭合(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两项关键技术。两者原理相同即封闭负压吸引,但是在选材、方法与适应证等方面存在差异。近年来NPWT得到不断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其作用原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现就负压引流技术的发展现状、作用原理作一综述。 1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国内外进展 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就有文献报道了应用负压治疗创面和伤口[3]。1993 年,Fleischmann等[1]首次将负压应用于治疗四肢软组织创面感染,得到肯定效果,该方法很快被 推荐到各种软组织缺损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后来,Morykwas等[2]研究发展了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他们运用动物模型比较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与盐水纱布敷料对慢性伤口的疗效,结果显 示,NPWT治疗在增加创面局部血流量、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及降低创面细菌数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1994年,裘华德等[4]引进德国NPWT应用于普通外科手术及感染创面的治疗,并 将其命名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2000年,许龙顺等[5]对NPWT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血流动力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并自行研制了密闭性敷料用于慢性难治性伤口的治疗,疗效显著。2006年,吕小星等[6]研究发现,NPWT可以提高慢性创面创周组织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2008年,Landau等[7]报道了用负压处理受区后,可提高全层皮移植的着床效果。Canavese等[8]利用NPWT治疗脊柱侧凸术后所致深部感染,认为此技术是脊柱外科用来治疗创面易感染患者(尤其是有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有用的工具,而且它可靠又易于使用。Torbrand等[9]在实验中对6个行胸骨正中切开术的猪进行NPWT治疗显示:当应用NPWT治疗后出现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值的瞬时升高,在进行了180min NPWT治疗后猪的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Y要比对照组的高,血浆水平的感觉神经递质P物质的升高,然而升高的并没有血管活性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这个结果提示:交感神经在应用NPWT治疗的过程中被激活,这也许是由于在应用NPWT治疗的初级阶段心脏负担增加所致。最近,Malin等[10]在对猪模型进行NPWT实验治疗时发现NPWT治疗致使心脏向胸壁移位,在某些情况下, 右心室游离壁凸向胸骨边缘和胸骨锐缘间的间隙,相应的胸骨尖缘凸向右心室游离壁表面使其发生变形。这些现象都不受植入四层石蜡纱布敷料的影响,却受限 于先前植入在心脏和胸壁之间的硬性障碍物所阻隔。研究结果显示行NPWT治疗可改变心脏与胸骨的位置。这也许可以解释两种潜在危险的事件是联系在一起的,即NPWT治疗引起心脏

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新材料进展

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新材料进展 人体正常组织在损伤后的恢复组织解剖与功能完整性是一个及时有序的连续过程。临床上根据愈合时间的长短把创面分为急性创面与慢性创面。在慢性创面中,机体正常的愈合过程受到干扰,时间延长,最终导致解剖和功能上的缺陷,由于没有确切的时间分界,而且创面的病因,大小,部位以及患者的生理条件等的不同,愈合时间常有变化,一般认为长达6周~8周尚未愈合的创面可称作慢性创面[1]。我国慢性创面在外科住院病人中占1.5%-3.0%,估计每年因治疗各种慢性创面而住院的患者约为100-150万人,加上由于各种大手术导致的创伤,估计全国每年需要进行创面治疗的患者大约在1000-2000万人左右。慢性创面的治疗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结果往往不如人愿,因此对于慢性创面的治疗急需要新的技术以及新的材料的应用。 1 慢性创面的病理生理 1.1 细菌负荷 慢性创面的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大量的细菌在创面增殖,这可能与创面长期的血运障碍,氧气供应减少有关,而这种细菌定殖过程成为细菌负荷 [2]。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无论感染的细菌为何种类型,只要组织中微生物数目到达或超过106/g就会明显影响创面组织的愈合。而细菌负荷又会给创面带来感染,从而加重创面的难愈程度。目前对于大量细菌或者其它微生物存在时,创面愈合过程受损的具体机制仍不甚了解,一些人认为生物膜的存在可能是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之一[3]。 1.2 缺氧 慢性创面往往合并局创面组织的供血不足,如糖尿病足,压力性溃疡等,从而导致创面组织的缺氧,这可能是慢性创面形成的早期启动因素之一,缺氧会损伤人体对于细菌正常的抵抗系统,从而增加机体对于感染的易感性[4]。可以看出缺氧和感染是恶性循环的,两者共同引起并加剧了慢性创面的发生发展。 1.3 创面细胞的改变 创面的正常愈合过程需要经历几个确定的阶段,炎症期、增生期、塑型期,但慢性创面的愈合似乎没有确定的时间框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慢性创面细胞的表型发生改变从而损害了其增殖、迁移能力。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是由不同细胞分泌的小多肽物质,细胞因子可以刺激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影响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降解,是炎性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化学趋化性物质,因而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而在慢性创面,创面细胞对于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反应性降低,从而影响了创面的愈合。 1.4 创面角质细胞迁移 创面上皮化是愈合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残存在表皮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是上皮化的主要源泉。这些细胞对于损伤反应产生一系列功能变化:分离、迁移、增殖、分化和分层,损坏任何一个步骤都会影响上皮化的形成。慢性创面中上皮化受损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上皮化损害到什么程度将会对愈合产生影响在不同的创面中也是不同的。因此缺乏上皮化不应是角质形成细胞有丝分裂的损害所致。事实上这些细胞并没有迁移越过良好的肉芽组织,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压力性溃疡通常缺乏结缔组织基质.但一旦有良好的肉芽组织,上皮化是不困难的。 1.5 其它因素 如生长因子捕获(这是关于慢性创面愈合机制的一种假说,即某些大分子甚至生长因子被限定在或“捕获”入组织中,导致创面愈合的某些关键性因子失活或分布异常),基质蛋白减少,部分蛋白降解酶活性增加等等。 2 慢性创面的分类

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皮肤缺损创面的临床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皮肤缺损创面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0-10-26T16:06:22.12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0年第9期供稿作者:邵胜英[导读] 探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人工皮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术后的观察和护理。邵胜英(四川省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中心 643020)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人工皮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我院骨科自2009 年3 月引用负压封闭技术对8 例创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8 例创伤患者全部治愈,一次性植皮成功,无感染和坏死发生。结论 VSD治疗损伤创面:可控制感染;免除换药;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为组织皮瓣移植提供良好的条件。护理重点是保持有效、持续负压引流是治疗的关键。【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创面;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简称VSD)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它是用一种生物半透性薄膜黏贴密闭整个创面使之封闭。从而达到:①机械隔离,阻止外来感染;②引流渗出液,引流出大量的炎性介质,坏死组织。③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生成,为择期行皮瓣转移手术提供机会。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 年3 月~2010 年6 月采用 VSD治疗外伤性皮肤缺损患者8 例。其中男性7 例。女性1 例,年龄35~56 岁,平均年龄45.5岁。车祸伤7 例,摔伤1 例,其中足跟皮肤缺损2 例,小腿皮肤缺损6 例。有5 例经采用vsd引流技术在一周内生长出新鲜的肉眼组织,植皮成活。有3 例患者伴有肌腱,骨骼裸露。在一周内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经再次封闭引流7~10 天左右肉芽组织完全或部分覆盖裸露的骨骼面,行植皮或肌瓣转移成活。临床体会如下。 2 材料 负压封闭吸引装置:①VSD材料(含多侧孔引流管和三通接头):聚乙烯酒精泡沫,为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②半透性粘贴薄膜:英国S&N公司生产,具有单向透气功能,主要成分为聚氨酯和丙烯酸。③负压源:采用中心负压吸引,压力在-125~-450 mmHg(1 mmHg=0.133 kPa)。 3 方法 彻底的清创止血,选择合适的敷料型号,擦干周围皮肤,用生物半透性薄膜黏贴密闭整个创面使之封闭。根据需要或拼接敷料,必要时适当缝合固定,将多根引流管用多头连接管合并成1或2 个出口,待病人回病房再连接负压吸引装置。 4 术后观察 4.1 护理人员需经常巡视病房、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引流情况,观察伤肢循环感觉,每班进行床旁交接。 4.2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局部负压封闭状态。保持有效的负压是负压封闭引流成败的关键,负压的高低及有无中断直接影响引流的效果。一旦负压失效,渗出液将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 4.3 负压效果的观察:观察人工皮敷料是否塌陷,引流管有无赌塞,引流管管形是否存在、如有漏气,可在漏气处以半透膜重新加覆。对于皮下脂肪创面理想压力大约是-75~80 mmhg, 致密组织如肌肉创面,理想压力大约是-100 mmhg。 4.4 术后q4 h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创缘皮肤情况。 4.5 预防感染,引流液常规每4h清倒1次,并记录量、颜色、性质;如引流液为鲜红色,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终止吸引。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引流瓶每天常规更换,更换前应阻断压力,夹闭近端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行感染,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过的负压瓶可用500 ppm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再用灭菌蒸馏水冲瓶3 次,晾干,密封备用 5 护理 5.1 协助病人更换体位时勿压迫或折叠引流管,以免阻止负压源。将引流瓶放于安全位置,保持引流瓶低于伤口60~100 厘米,告知病人保持负压引流的目的及重要性,使其理解配合。 5.2 心理疏导:创伤对病人是一种打击,外伤患者大多数合并有肢体骨折。患者往往产生恐惧和担忧,担心疾病的愈后。因此我们要鼓励安慰患者,介绍同种疾病治愈情况,采用支持性心理护理。增强患者自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5.3 康指导:加强饮食营养,24 小时负压封闭引流液中含有大量蛋白,因此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可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血浆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劝导病人戒绝烟酒可促进创面愈合。 5.4 功能锻炼:主要是指导患者行局部的肌肉收缩运动,并进行远端关节的主动活动。可有效的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5.5 指导患者注意伤肢的保护及创面的自护。防止再次受伤。 6 体会 使用 VSD治疗的病员一般5~7 天换一次药、更换VSD敷料和半透膜,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医务人员的工作量。VSD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患者创面愈合,缩短了治疗时间,避免以往由于经久不愈,合并感染,长期卧床造成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因此 VSD技术在骨科尤其是创伤骨科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护理人员通过对引流管道的正确护理,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保障,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胡珊珊,唐文怡,曹进.负压密闭引流治疗开放性骨折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2A):44-45 [2] 张红洁.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损伤创面的临床护理[J].新护理.

负压伤口治疗的临床应用

负压伤口治疗的临床应用 1.急性伤口: 通常是创伤性的,但也可能是由于感染或坏死组织的外科清创造成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的管理需要广泛和重复的外科清创术。由于解剖位置(例如,Fournier 的坏疽),组织缺损的大小或患者的身体习惯,清创区域经常呈现伤口敷料挑战。产生的开放性伤口通常很大。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问题通常是伤口愈合难以闭合。直到可以进行二次闭合或通过二次治疗后促进愈合所需的时间间隔是可变的,并且取决于缺损的大小和患者的总体临床状态(例如,其他损伤,营养,合并症)。NPWT敷料可在手术清创后立即使用,这简化了术后伤口护理。泡沫和粘合剂敷料几乎适应任何伤口轮廓,形状或大小的能力有助于NPWT的成功,在这些复 杂的创面中。NPWT还可以与皮肤移植物或皮瓣一起使用,皮肤移植物或皮瓣通常需要覆盖组织缺陷。NPWT已被用于代替传统的支撑方法来提供皮肤移植固定。NPWT敷料在新鲜移植物表面均匀分布负压,使移植物固定不易移动。对于急性开放性伤口,NPWT可以减少伤口愈合时间。 NPWT还被用于治疗由下肢筋膜切开术,脱套伤,开放截肢和复杂创伤性伤口引起的急性伤口,这些伤口具有暴露的肌腱,骨骼或大面积肌肉组织。这些伤口通常很大并且难以覆盖。 NPWT可能在烧伤创面的治疗中起特殊作用。淤滞区域中血流的损害可能导致烧伤创面进展(即,部分厚度烧伤变为全厚度烧伤)。 2.慢性伤口: NPWT可以改善某些类型的慢性伤口/溃疡的愈合,例如糖尿病足溃疡,压迫性 溃疡和腹部开放,只要伤口血管良好患有肢体伤口和外周脉冲不足的患者应在进

行NPWT之前进行无创性血管检查以确认充分灌注,尤其是患有糖尿病或其他 外周动脉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静脉淤滞性溃疡与其他类型的慢性溃疡并不常见。虽然这些溃疡与明显的伤口水肿和渗出物有关,但它们通过局部伤口护理和压迫疗法进行治疗。胸骨后切开术后纵隔炎是一种罕见但具有破坏性的心脏手术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治疗包括积极的清创,抗生素和伤口治疗,其中可能包括使用NPWT来管理开放性伤口,同时等待胸骨闭合。NPWT在该人群中 的使用将在别处详细讨论。 3.并发症 NPWT通常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疼痛,器官损伤和可能的死亡。当NPWT应用于伤口具有失活组织或暴露的重要结构(例如器官,血管,血管移植物)的患者时,这种并发症最有可能发生。 出血--出血是NPWT最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发生在医院,长期护理机构和家中。由于伤口底部的肉芽组织引起的敷料变化期间的轻微出血是常见的,并且最好通过对伤口表面的稳固压力来控制。在去除粘附于下面的肉芽组织的泡沫期间可能发生严重的出血,特别是在抗凝的患者或暴露的血管或血管移植物的患者中。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应施加直接压力并联系紧急服务。可能需要手术来控制出血。 感染--与NPWT使用相关的感染通常是由于先前的伤口感染在开始NPWT之前 未得到充分控制。当怀疑感染(例如,发烧,红斑,蜂窝织炎)时,NPWT敷料停止,伤口灌洗和清创,获得伤口培养物,并启动经验性抗生素。 总之这种治疗创面的方法有利有弊,需要视情况进行选择。 1.急性伤口:通常是创伤性的,但也可能是由于感染或坏死组织的外科清创造成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 一、引流的定义 引流是在机体的某一部分与机体其他部分间、或与外界间建立开放通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段,它是外科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之一。 二、引流的目的 1、及时排除体腔、器官或组织中的脓性积液、坏死组织、异物、异常积聚的血液和消化液等有害物质,以减低压力消灭死腔,消除对机体的炎性刺激,改变感染部位的生物环境,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抑制局部细菌繁殖,防止感染扩散,促进炎症消退,也就是说预防或治疗由于脓性渗出液、坏死组织、异物、血液、消化液等积聚而对机体造成的生物学损害; 2、保证缝合部位的正常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观察引出物的数量和性状,以便判断被引流区内的情况; 三、引流的分类 1、治疗性引流:对已感染的病灶的引流如脓肿引流,或在手术、创伤后体腔内积液的引流。 2、预防性引流:以预防积液、感染或吻合口漏为目的的

引流,严格的说,引流不能预防吻合漏口的发生,只能在发生漏时避免造成弥漫性腹膜炎。 3、诊断性引流:如诊断性腹腔灌洗,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经纤维内镜胰胆管插管造管引流,十二指肠引流等。 四、引流的原则 1、慎重决定是否放置引流,不必要的引流是有害的; 2、严重污染或可能发生感染的创面,应予引流; 3、引流的目的是建立由被引流区到体外的有效通道; 4、引流可以重力、毛细血管作用、虹吸作用或负压吸引作为动力; 5、引流物对人体是一种异物,可增加感染的机会(腹腔的引流有可能成为肠梗阻、消化道漏或腹避疝气的原因),引流物尽可能用对人体组织无刺激的材料制作; 6、开放的引流为细菌逆行污染提供了途径,应尽可能采用封闭式引流,避免逆行感染。 7、柔软的、易曲的引流物可以减少临近组织因机械压迫发生糜烂、坏死的可能性、有侧孔的引流管可因临近组织的吸入或长入而闭塞; 8、填塞既可有引流作用,又可有压迫止血作用,但留置时间过长可诱致感染; 9、引流物应尽可能取最短途径引出,放置时应保证其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戳空放置引流管或其它引流物时应注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书讯

17一李伟然,汪志凌,万朝敏.肠道菌群与 肠?肺 轴之间的关系[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7):548?551. 18一葛文翠,刘一丽.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3):55?58. 19一殷楠楠.肠道菌群失调在临床中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5):133?134. 20一Haiyan,Weiqiang,Huang,etal.Theeffectsofprobioticsadministrationonthemilkproduction,milkcomponentsandfecalbacteriamicrobiotaofdairycows[J].SciBull,2017,62(11):767?774.21一NohCK,KimBS,HongG,etal.EffectsoftheAdministrationofProbioticsonFecalMicrobiotaDiversityandCompositioninHealthyIndividuals[J].JNeurogastroentMotil,2018,24(3):452?459.22一司继刚,孙一敏.微生态制剂在防治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4,25(38):3624?3627. 23一王一威,岳一妍,郝莉莉,等.微生态制剂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6):1258?1260. 24一石朝积,冉春艳,吴兴文,等.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价值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7,34(3):1?5. 25一闫一翔,李一钰,刘一芳,等.微生态制剂预防老年抗生素相关 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8):936?938. 26一HorieH,ItoI,KonishiS,etal.IsolationofESBL?producingBacteriafromSputumin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orHealthcare?associatedPneumoniaDoesNotIndicatetheNeedforAntibioticswithActivityagainstThisClass[J].IntMed,2018,57(4):487?495. 27一李一娜,蒋林伟,张伟浩,等.用益生菌制剂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0):100?102. 28一WagenerS,SchulzS,HanselmannK.AbundanceanddistributionofanaerobicprotozoaandtheircontributiontomethaneproductioninLakeCadagno(Switzerland)[J].FemsMicrobiolLett,2017,74(1):39?48. 29一FenchelT,FinlayBJ.EndosymbioticMethanogenicBacteriaInAnaerobicCiliates:SignificanceFortheGrowthEfficiencyoftheHost[J].JEukaryoticMicrobiol,2010,38(1):18?22. 30一刘松珍,张雁,张名位,等.肠道短链脂肪酸产生机制及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1):99?103. (收稿日期:2018?07?10) 胡一明,李晓莉,甄一鹏,等.益生菌制剂在老年肺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CD].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9,12(4):458?462. 四书一一讯四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书讯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是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共26个分册,由创面修复学领域领军人付小兵院士担任总主编,各分册主编都是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作者群体实力雄厚,学术造诣深厚三丛书内容原创性强二观点新颖权威,是一部比较全面二系统地介绍创面修复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展示我国创面修复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理论二技术和发展最新成果,科学二先进二实用的大型标志性系列学术专著,代表了我国目前创面修复学领域的国家级水平,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二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三 丛书主要内容包括:创面治疗新技术总论,酶与生物二超声与水刀清创技术,光二电及磁,生长/细胞因子二细胞治疗二组织工程二氧疗二负压封闭引流二生物敷料二先进敷料二传统医药二穿支皮瓣移植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创面的外科与内科诊治,血管疾病所致创面二糖尿病足二压力性损伤二特殊原因与特殊人群和医源性创面管理与新技术应用二创面的康复二创面愈合的管理和创面的护理三丛书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文中编排了二维码关联的PPT二视频二图片等原创数字资源,增加了图书的附加价值,使微观事物描述更加形象化,拓展了文字不易描述的内容,图书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读者获取到更多的知识信息三本套丛书为32开,全彩印制,将于2019年内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三 四264四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一2019年08月一第12卷第4期一ChinJLungDis(ElectronicEdition),August2019,Vol12,No.4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共26册)是“十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项目和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我|创伤医学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领域领军人付小兵 院士担任总主编,各分册主编都是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作者群体实力雄厚,学术造诣高8丛书内容 原创性强、观点新颖权威,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创面修复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展 示我国创面修复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理论、技术和发展最新成果,科学、先进、实用的大型 标志性系列学术专著,代表了我国目前创面修复学领域的国家级水平,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学术 价值和实用价值。 丛书主要内容包括:创面治疗新技术总论.酶与生物、超声与水刀清创技术,光、电及磁,生 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治疗、组织工程、氧疗、负压封闭引流、生物敷料、先进敷料、传统医药、 穿支皮瓣移植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创面的外科与内科诊治,血管疾病所致创面、糖尿病足、 压力性损伤、特殊原因与特殊人群和医源性创面管理与新技术应用、创面的康复、创面愈合的管理 和创面的护理。丛书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文中编排了二维码关联的PPT 、视频、图片等 原创数字资源,增加了图书的附加价值,使微观事物描述更加形象化,拓展了文字不易描述的内 容,图书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读者方便、快捷地获取到更多的知识信息。 本套丛书为32开,全彩印制,由郑州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内陆续出版发行。 丛书包括以下26个分册: 第1册创面治疗新技术总论付小兵陆树良吴军 第2册酶与生物清创技术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王爱萍 第3册超声与水刀清创技术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李宗瑜刘锐 第4册光、电及磁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程飓黄跃生付小兵 第5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程M 付小兵韩春茂 第6册细胞治疗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史春梦王达利周建大 第7册组织工程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韩春茂姜笃银付小兵 第8册氧疗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刘宏伟付小兵肖丽玲 第9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胡大海邮京宁官浩 第10册生物敷料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吕国忠 第11册先进敷料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李学拥 第12册传统医药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姜玉峰曹悴民付小兵 第13册创面的外科治疗刘毅黄晓元沈余明 第14册穿支皮瓣移植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魏在荣章一新 第15册创面的内科诊治杨彩哲 翹6册糖尿病创面的内科诊治许樟荣冉兴无 致创面的诊治徐欣刘暴赵轡| 鱼深明胡宏辔祁少海 创丽治疗斯.技术总论 唐炳辉

关于在院内开展创面治疗中心和国际床旁治疗新技术讲座的建议

关于在院内开展“新医改形势下国际床旁治疗新技术进展及创面治疗中心建设讲座”的建议

关于在院内开展“新医改形势下国际床旁治疗新技术进展及创面治疗中心建设讲座”的建议 尊敬的XXX: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这份文件,深圳普门公司作为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全国创面修复专科联盟合作单位,国家六部委审批的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工作站单位,在全国承担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全国创面修复专科联盟、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工作站的创面治疗及国际床旁治疗技术推广工作,在全国各医院广泛推广“新医改形势下创面治疗中心建设及介绍国际床旁治疗新技术进展讲座”,现将相关详细情况给您做以汇报,希望能够在贵院开展讲座,将“创面治疗中心”理念与方案,以及“最新国际床旁治疗技术”与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有效交流,为贵院在新医改形势下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为科室和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做出贡献。 一、当前医改的新形势分析: 1.药品加成取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 要工作安排》的通知指示精神,2012年起全国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将逐渐取消药品加成,今年全国近1400家县级医院会立即取消药品加成,从而告别以药养医,医药分家。 2.抗生素严格管理:中国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中国每年 有8万人因滥用抗生素死亡,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12年国家卫生部颁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各级医疗机构的抗生素使用进行限种类、限级别和限药量,对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违规行为的机构及人员,严格按规定予以通报、罚款和处理。 3.诊断设备技术相对普及和饱和:中国各级医疗机构在近20年时间随着经济 发展以及国家政府投入,诊断技术日益普及,个别医疗机构形成以诊断为主的医疗经营理念,甚至诊断技术过饱和状态,造成患者过度诊断。 4.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理念滞后:中国医疗机构传统理念中都是重诊断轻治疗, 常年养成“外科靠手术,内科靠药品”理念,治疗模式相对单一,很多对床

封闭负压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观察

·全科临床论著·封闭负压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观察 荣志东,王凌峰 【摘要】目的分析封闭负压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8 2011年收治的慢性难治性创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使用封闭负压技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与使 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患者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疼痛、抑郁情绪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 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疼痛评分、抑郁情绪评分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封闭负压技术可 以有效促进患者创面痊愈,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封闭负压技术;慢性难愈性创面;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52(2013)01-0029-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Vacuum Sealing Technique for Chronic Wound RONG Zhi-dong,WANG Ling-feng.Department of Burn Surgery,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Baotou014010,Inner Mongolia,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vacuum sealing technique in treating chronic wounds.Methods Total100patients with chronic refractory wounds from2008to2011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 cases,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50cases in each group.The therapeutic efficacy,pain and depressive mood score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 trol group(P<0.05),and the pain score and depression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vacuum sealing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ealing of patients,relieve the pain of the patient,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Vacuum sealing technique;Chronic wound;Clinical effect 各类皮肤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正常愈合,部分由于体质较差或者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癌症等,削弱其创面康复能力,导致创面迁延不愈,形成慢性难治性创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封闭负压技术(vacuum sealing technique)是用于难治性创面愈合的全新临床技术,以负压加彻底引流为原理,改变以往的多次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迅速控制感染,促进患者创面的愈合[1]。本文主要分析封闭负压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于2008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慢性难治性创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使用封闭负压技术治疗的观察组与使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8 73岁,平均(43.2?7.4)岁,创面存在时间42d 1.1年,平均(134.2?47.3)d;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4 71岁,平均(41.8?7.7)岁,创面存在时间36d 1.3年,平均(126.3?42.7)d。 1.2设备来源所选封闭购自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临床难愈性创面常规治疗方法,增加每日换药次数,使用广泛抗生素抗感染,对患者行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作者单位:014010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科通讯作者:王凌峰,电子信箱:rong02611@163.com 1.3.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使用封闭负压技术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局麻下对患者行创面扩大清创术,彻底清除感染、坏死、水肿及瘢痕组织,将封闭负压材料(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泡沫)修剪成创面合适大小后,覆盖于创面上并超出边缘约3cm,基底处填充无菌油纱,上置入外科无菌负压吸引管,连接负压吸引管,将压力调节至-60 -170mm Hg(1mm Hg=0.133 kPa),术后静脉使用敏感性抗生素,每隔1周重新进行清创更换敷料,根据肉芽组织情况行游离植皮或皮瓣转移移植[2]。 1.4观察指标 1.4.1疗效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情况,分为痊愈、好转、无效三类,痊愈:创面完全愈合;好转:窦道变浅、肉芽组织长出,创面明显变小,感染溃疡消失;无效:创面无缩小,感染溃疡无好转甚至恶化。 1.4.2疼痛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有0 10分,疼痛程度逐渐增加,0 3分轻度疼痛,4 7分中度疼痛,8 10分重度疼痛,比较两组差异。 1.4.3抑郁情绪评分采用HAMD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HAMA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分值越高、负面情绪越剧烈,20 40分为轻度抑郁,40 50分为中度抑郁,50 60分为重度抑郁,比较两组差异。1.5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 · 92 · 中华全科医学2013年1月第11卷第1期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January2013,Vol.11,No.1

负压伤口治疗技术用于慢性伤口的效果观察

负压伤口治疗技术用于慢性伤口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11-25T11:12:45.9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09期作者:张燕刘燕,周婷婷,叶丹梅,余丹平[导读] 探讨负压伤口治疗技术运用于慢性伤口的临床效果情况【摘要】目的:探讨负压伤口治疗技术运用于慢性伤口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选择100例于2018年10月-2019年9月收治的慢性伤口病患展开研究,根据病患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运用常规治疗法,而研究组则给予负压伤口治疗技术,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 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为88.00%,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结论:负压伤口治疗技术治疗慢性伤口的效果明显,伤口愈合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负压伤口治疗技术;慢性伤口;临床治疗效果负压伤口技术即为负压封闭辅助闭合技术,它是一类治疗伤口的新型技术,在治疗过程中运用智能化的负压吸引器(在填充敷料与连接管的作用下),于伤口四周形成密闭环境,对病患伤口产生负压,以此来增加伤口的血液循环,控制组织水肿问题的产生,防止伤口感染,有利于伤口愈合。本研究对收治的100例病患进行分析,探讨负压伤口治疗技术的临床运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9月被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伤口病患展开研究,入选病患被分成两个不同的研究小组,分别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小组病患各为50例,对照组有26例男病患,有24例女病患,本组病患的年龄为24-51岁,平均年龄(38.81±7.09)岁;研究组有25例男病患,有25例女病患,本组病患的年龄为23-53岁,平均年龄(39.00±7.15)岁。创伤性伤口临床诊断标准:病患因化学、物理或生物等因素所引发的皮肤完整性受损,严重的还伴有功能失调问题。伤口类型:12例为压疮性伤口、17例为手术伤口、71例为外伤性伤口。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比对,差异性小P>0.05,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病患仅实施常规治疗法,对伤口进行包扎自理,定期更换敷料,同时为其实施抗感染治疗。研究组则给予负压伤口技术,具体如下: 运用智能化负压治疗仪对病患伤口进行治疗处理,治疗前准备好伤口的处理材料与用品,与管道、储液瓶、吸引管相连接,同时评估病患的伤口渗透压与面积,为伤口给予机械清创与清洗处理,将伤口处的组织碎片与腐肉清除干净,将伤口周围皮肤擦洗干净、保持干燥性,之后于周围皮肤涂抹一层皮肤保护膜,避免正常皮肤受渗液的刺激。在电源接通后以伤口长度为准来确定吸引管的长度,同时用生理盐水纱布包裹引流管(2层最佳),将仪器的吸引管与管道连接到位,同时调整吸引压在-125mmHg作用,治疗过程中对病患的反映进行询问,及时调整病患体位,保证舒适性,2小时/次,连续治疗20天。 1.3评定方法 对病患的伤口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疗效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显效:治疗后,病患伤口全部愈合,同时未出现治疗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即为显效;有效:治疗后,病患伤口愈合效果明显,并发症轻微即为有效;无效:治疗后,病患伤口未愈合或有所加重。治疗总有效=(显效病患数+有效病患例数)/总病患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加以处理,本研究数据的计数资料以“±s”来表示,运用“X2”对检测研究数据的数据差。若结果P显示<0.05时,即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对比意义。 2.结果 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为88.00%,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详情见表1。 就病患的伤口温度、渗透PH值、伤口体积缩小率、伤口面积缩小率情况来看,研究组的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伤口体积缩小率为(45.91±37.96)%,对照组为(33.17±29.31)%,研究组伤口面积缩小率为(76.42±22.44)%,对照组为(62.19±16.05)%,差异对比明显,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如见表2。

慢性创面诊疗新理念和技术

慢性创面的诊疗理念和技术的变迁 郝岱峰郭振荣 【提要】慢性创面已成为外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皮肤软组织损伤流行病学的变化趋势,和随之而来的医疗资源的调整应对,在近几年来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创面修复专科单位和医师队伍的建立,慢性创面临床诊疗新理念新技术正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关键词】创面修复 皮肤、脂肪、肌肉组织的立体构架,既是人体避免意外伤害的物理防护,又负担着感觉和运动、代谢的多重功能。皮肤软组织损伤或缺损的修复,是医学中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课题,貌似表浅简单,实则复杂棘手,远不只是单纯通过换药、缝合或植皮即能封闭创面。对于一些糖尿病足、血管性溃疡、癌性溃疡等慢性难愈性创面来说,临床修复往往需要先进的诊疗理念、多学科协作及高超的外科技术等综合手段,方能达到创面愈合。如何能做到从组织层次到功能保全的立体修复,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探索。 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就有了刮骨疗毒式的清创手术和去腐生肌的修复理 念,十九世纪以来,在现代西方医学技术为主导的时代,创面修复的技术和水平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进入21世纪以来,临床上常见的皮肤软组织损伤的致伤原因,逐渐由战伤、工业外伤等转变为创伤和因其他疾病并发的软组织损伤为主,这种情况的出现,尤以近5年为著。大量慢性创面患者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医保政策的广泛覆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发病人群的明显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医学界对创面修复的日渐重视和大量新技术新理念的涌现。 一、流行病学的变化 我国从1999年开始就迈入老龄社会行列,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二是老年人口增长快,据预测,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将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三是困难老人数量多,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四是老龄化先于工业化,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都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万美元之间,目前是2万美元左右,而我国现在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1000美元,2010年才突破4000美元;五是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3.1人,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六是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2010年老年抚养比(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的比例)为19%,大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据最新预测,2020年约3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2030年约2.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 作者单位:100048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口修复中心 通信作者:郝岱峰,Email: hdf304@https://www.360docs.net/doc/161903252.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