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治疗糖尿病足中的应用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治疗糖尿病足中的应用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治疗糖尿病足中的应用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治疗糖尿病足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通过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改善糖尿病足血流灌注和氧供,调理局部代谢紊乱,保护创面,促进愈合,降低糖尿病足的截肢率。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糖尿病足患者通过年龄、病程、外周神经障碍、创面情况、血糖水平、wanger分级等进行评估分析后,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效果显著,截肢率明显下降。讨论负压创面治疗技术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促进创面及伤口愈合,操

作安全、简便、有效,易于推广,是一种理想的引流方式。

【关键词】: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糖尿病足

足部溃疡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并发症,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外周神经障碍,外周血管病变,感染和足部压力异常有关。约有15%糖尿病患者有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由于糖尿病足溃疡呈进行性发展,创面渗液通常较多,容易滋生感染,因此每日更换敷料和清洁创面非常重要。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ossure wound therapy npwt),通过专用的多孔聚氨酯海绵代替单纯纱布,放置引流管,封闭创面,将负压作用于溃疡创面,溃疡加快创面愈合。我科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npwt治疗糖尿病足28例,

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d18198387.html,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银兵黄金华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第02期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是近十几年来提出并开展的新方法,它包括1993年德国外科医师Fleischmann等[1]最先提出的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及1997年美国外科医师 Argenta 和Morykwas[2]首创的封闭负压辅助闭合(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两项关键技术。两者原理相同即封闭负压吸引,但是在选材、方法与适应证等方面存在差异。近年来NPWT得到不断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其作用原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现就负压引流技术的发展现状、作用原理作一综述。 1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国内外进展 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就有文献报道了应用负压治疗创面和伤口[3]。1993 年,Fleischmann等[1]首次将负压应用于治疗四肢软组织创面感染,得到肯定效果,该方法很快被 推荐到各种软组织缺损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后来,Morykwas等[2]研究发展了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他们运用动物模型比较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与盐水纱布敷料对慢性伤口的疗效,结果显 示,NPWT治疗在增加创面局部血流量、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及降低创面细菌数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1994年,裘华德等[4]引进德国NPWT应用于普通外科手术及感染创面的治疗,并 将其命名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2000年,许龙顺等[5]对NPWT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血流动力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并自行研制了密闭性敷料用于慢性难治性伤口的治疗,疗效显著。2006年,吕小星等[6]研究发现,NPWT可以提高慢性创面创周组织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2008年,Landau等[7]报道了用负压处理受区后,可提高全层皮移植的着床效果。Canavese等[8]利用NPWT治疗脊柱侧凸术后所致深部感染,认为此技术是脊柱外科用来治疗创面易感染患者(尤其是有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有用的工具,而且它可靠又易于使用。Torbrand等[9]在实验中对6个行胸骨正中切开术的猪进行NPWT治疗显示:当应用NPWT治疗后出现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值的瞬时升高,在进行了180min NPWT治疗后猪的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Y要比对照组的高,血浆水平的感觉神经递质P物质的升高,然而升高的并没有血管活性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这个结果提示:交感神经在应用NPWT治疗的过程中被激活,这也许是由于在应用NPWT治疗的初级阶段心脏负担增加所致。最近,Malin等[10]在对猪模型进行NPWT实验治疗时发现NPWT治疗致使心脏向胸壁移位,在某些情况下, 右心室游离壁凸向胸骨边缘和胸骨锐缘间的间隙,相应的胸骨尖缘凸向右心室游离壁表面使其发生变形。这些现象都不受植入四层石蜡纱布敷料的影响,却受限 于先前植入在心脏和胸壁之间的硬性障碍物所阻隔。研究结果显示行NPWT治疗可改变心脏与胸骨的位置。这也许可以解释两种潜在危险的事件是联系在一起的,即NPWT治疗引起心脏

糖尿病足的诊疗操作规程

糖尿病足的诊疗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糖尿病足的临床操作规程,确保诊疗行为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2、范围 适用于所有糖尿病足的诊疗。 3、责任人 专业组负责人。 4、依据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7)》 5、定义 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6、内容 6.1前言 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如果积极治疗不能充分解决下肢出现的症状和并发症,则会

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6.2临床表现 神经病变表现: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 下肢缺血表现: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6.3辅助检查 6.3.1 神经系统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到诊断。 ①10g尼龙丝检查法 该方法是较为简便的感觉神经检测方法,要具备一根特制的尼龙丝(其弯曲45°能够产生10g的压力)。 ②震动觉 该检查是对深部组织感觉的半定量检查。 ③踝反射、痛觉、温度觉 这3种检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④神经传导速度(NCV) 过去被认为是DPN诊断的“金标准”,通常认为有两项或以上NCV减慢者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考虑存在DPN。

浅谈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体会

浅谈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5-31T10:55:39.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张建录刘世潮[导读]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破坏。 张建录刘世潮(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84100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230-02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作为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即糖尿病足发病的三部曲:溃疡、截肢、死亡。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足患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多。糖尿病人的血液高糖、高粘度状态是造成患者下肢供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现有资料表明:高粘度血症时血管壁长期慢 性受损将导致血液流变异常,影响末稍血液供应。本文分析了24例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的DSA血管造影影像特征,并对患肢供血动脉血管内实施抗凝溶栓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现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病人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在59~82岁,平均70.5岁。全部病人糖尿病史在20年以上。根据Wagner提出的糖尿病足病变深度分级法,0~I级6例,Ⅱ级13例,Ⅲ级3例,Ⅳ级2例。并发股深V和髂V血栓2例。相关生化指标支持糖尿病诊断。全组病例中均伴有糖尿病眼底血管改变,脑梗塞后4例,糖尿病心血管改变8例。糖尿病足的诊断符合1999年WHO标准。 1.2 设备与方法 我们采用西门子POWER MOIBLL血管造影机,在局麻下将5F导管送至患肢股A,行血管远端造影。分段(股A;腘A;胫前、后A)。观察靶血管病变范围、程度、数量、造影剂流速等。留置导管,经导管注入尿激酶(万U):肝素钠(mg):NS(m1)为1:1:1的抗凝溶栓溶液;2ml/h,用微量泵维持3天左右。 2 结果 DSA血管造影后:24例病人的患肢全部显示下肢供血A的血管病变,股A以远(含股A)病变7例,腘A以远(含腘A)病变9例,单纯胫前、后A 病变8例。 血管造影的影像特征为:受累的血管狭窄,呈多节段、广泛性。血管壁不光整,呈“虫蚀”样充盈缺损。血管腔内造影剂密度不均。以及局部血管腔内造影剂流速循环时间减慢。血管闭塞表现为受累血管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血管未显影或血管逐渐变细截断。4例患者的累A血管周围有少量侧支循环血管。 经血管腔内抗凝溶栓治疗后重复DSA血管造影:受累的动脉血管周围侧支循环血管明显增多,占全组病例的72%,狭窄段血管腔较前扩大占70.3%,闭塞分支血管重新开通占60.9%,远端肢体微循环明显改善,其中0~11级糖尿病足的溃疡面愈合,Ⅲ~Ⅳ级患足趾溃疡面较前缩小、干燥,周围炎症消退,供血明显改善。患者自觉症状消失。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A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糖尿病足的局部和内科保守治疗不足以解决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的血液流变异常。 3.1 影响患足、趾供血的因素 3.1.1 患肢靶血管的低血流灌注:当患肢供血动脉局限性狭窄>50 以上时影响血管远端血流动力学。患肢供血动脉呈多支弥漫、广泛病变时,同样影响远端血运。病变累及的供血A越广泛越靠近大血管,患足趾的病情越重。本文收集的病例中,0~1I级糖尿病足最常受累的血管为径前、后A,Ⅲ级以上糖尿病足除胫前、后A受累外同时累及腘A或股A。并伴有患足、趾靶血管的闭塞或截断。即使有少量侧支循环血管建立时,下肢远端血运同样受到影响。DSA动态观察造影剂经供血A或侧支血管的流速减慢,形成明显的低血流灌注。 3.1.2 微循环闭塞:微循环闭塞的DSA影像特征为患足、趾病变局部乏血管或血管稀疏。微循环闭塞的直接后果是使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造成微循环闭塞, 3.2 适应症 适应症的选择:除患有原发性出血性疾病或近期内(一般6个月内)有并发出血性的疾病外,各级糖尿足均为适应症。DSA血管造影是诊断血管狭窄与闭塞性疾病的金标准。早期检出糖尿病下肢供血A内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伴有下肢供血不足时,应及早行血管内抗凝溶栓治疗,以改善患肢供血。这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抗凝溶栓后受累的A血管仍未达到预期疗效的病人可采用靶血管内球囊扩张(PTA)。血管内抗凝溶栓前不主张PTA,以免软斑块、血栓脱落阻碍远端供血。糖尿病足血管改变的特点是广泛、多支A、多节段性,原发病不易根治。因此靶血管内支架的选择应用要谨慎。 参考文献 [1]李彦豪.实用介入诊疗技术图解E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57—359.

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新材料进展

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新材料进展 人体正常组织在损伤后的恢复组织解剖与功能完整性是一个及时有序的连续过程。临床上根据愈合时间的长短把创面分为急性创面与慢性创面。在慢性创面中,机体正常的愈合过程受到干扰,时间延长,最终导致解剖和功能上的缺陷,由于没有确切的时间分界,而且创面的病因,大小,部位以及患者的生理条件等的不同,愈合时间常有变化,一般认为长达6周~8周尚未愈合的创面可称作慢性创面[1]。我国慢性创面在外科住院病人中占1.5%-3.0%,估计每年因治疗各种慢性创面而住院的患者约为100-150万人,加上由于各种大手术导致的创伤,估计全国每年需要进行创面治疗的患者大约在1000-2000万人左右。慢性创面的治疗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结果往往不如人愿,因此对于慢性创面的治疗急需要新的技术以及新的材料的应用。 1 慢性创面的病理生理 1.1 细菌负荷 慢性创面的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大量的细菌在创面增殖,这可能与创面长期的血运障碍,氧气供应减少有关,而这种细菌定殖过程成为细菌负荷 [2]。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无论感染的细菌为何种类型,只要组织中微生物数目到达或超过106/g就会明显影响创面组织的愈合。而细菌负荷又会给创面带来感染,从而加重创面的难愈程度。目前对于大量细菌或者其它微生物存在时,创面愈合过程受损的具体机制仍不甚了解,一些人认为生物膜的存在可能是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之一[3]。 1.2 缺氧 慢性创面往往合并局创面组织的供血不足,如糖尿病足,压力性溃疡等,从而导致创面组织的缺氧,这可能是慢性创面形成的早期启动因素之一,缺氧会损伤人体对于细菌正常的抵抗系统,从而增加机体对于感染的易感性[4]。可以看出缺氧和感染是恶性循环的,两者共同引起并加剧了慢性创面的发生发展。 1.3 创面细胞的改变 创面的正常愈合过程需要经历几个确定的阶段,炎症期、增生期、塑型期,但慢性创面的愈合似乎没有确定的时间框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慢性创面细胞的表型发生改变从而损害了其增殖、迁移能力。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是由不同细胞分泌的小多肽物质,细胞因子可以刺激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影响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降解,是炎性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化学趋化性物质,因而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而在慢性创面,创面细胞对于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反应性降低,从而影响了创面的愈合。 1.4 创面角质细胞迁移 创面上皮化是愈合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残存在表皮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是上皮化的主要源泉。这些细胞对于损伤反应产生一系列功能变化:分离、迁移、增殖、分化和分层,损坏任何一个步骤都会影响上皮化的形成。慢性创面中上皮化受损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上皮化损害到什么程度将会对愈合产生影响在不同的创面中也是不同的。因此缺乏上皮化不应是角质形成细胞有丝分裂的损害所致。事实上这些细胞并没有迁移越过良好的肉芽组织,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压力性溃疡通常缺乏结缔组织基质.但一旦有良好的肉芽组织,上皮化是不困难的。 1.5 其它因素 如生长因子捕获(这是关于慢性创面愈合机制的一种假说,即某些大分子甚至生长因子被限定在或“捕获”入组织中,导致创面愈合的某些关键性因子失活或分布异常),基质蛋白减少,部分蛋白降解酶活性增加等等。 2 慢性创面的分类

1例糖尿病足的伤口护理

1例糖尿病足的伤口护理 发表时间:2018-12-03T14:49:04.02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20期作者:许小红伊晓瑜 [导读] 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和下肢远端神经异常相关的足部感染,是由糖尿病足破坏深层组织和溃疡组织导致的。(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门诊部福建漳州363000) 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和下肢远端神经异常相关的足部感染,是由糖尿病足破坏深层组织和溃疡组织导致的[1]。慢性溃疡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后果,致残甚至截肢是糖尿病足最严重的结局,这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大降低,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极大的痛苦,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大约有15% 的糖尿病(DM)患者的足溃疡是不同程度的,被截肢的糖尿病患者大约占1%。本文对该例糖尿病足疗患者的感染伤口采用银离子敷料联合普朗特凝胶进行伤口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退休职工,右足跟部可见一大小约3.0cm×4.0cm的椭圆形伤口,皮肤破溃深达肌层,基底部分发黑坏死伴皮下波动感,足跟部红肿、皮温高。患者糖尿病肾病、尿素症10余年,因右足跟部溃疡于2017年3月16日来我科门诊换药中心行换药护理,数字疼痛评分3分,评估Wagner分级为2级。。 2 创面处理 控制感染、有效冲洗、清洁创面。3%过氧化氢清洗创面,生理盐水洗净创面,碘伏消毒创面及周边皮肤,无菌纱布擦干伤口后选用纳米银敷料联合应用普朗特凝胶,纳米银敷料的网状棉纤维结构特性,也使得其具有理想的渗透性,能够有效促进创面渗出引流,加快创面愈合速度。普朗物凝胶能够有效清除和预防细菌生物膜的革新,可清洁、清创和提供湿性愈合环境,纳米银敷料和普朗物凝胶联合应用,能起到有效控制感染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加快了创面的愈合。外层敷料选用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感染控制后视渗出物的颜色、量、性状可隔天或3d换药1次。 伤口愈合过程: 伤口愈合的过程如图1A-D所示。 C.2017-03-25 D.2017-03-31 图1 病人伤口愈合过程 3 体会 3.1 针对该患者制定的综合性足部治疗包括积极控制血糖、营养干预、糖尿病足患教、局部清创换药、足部减压、足部皮肤护理等。临床上糖尿病足患者容易合并感染,渗出液较多,针对这样的糖尿病足伤口渗出液的管理和敷料的正确选择很重要,伤口过湿易导致肉芽水肿或周围皮肤浸渍;伤口过干,上皮细胞移行困难,故选择合适的清创换药方式对患者伤口的预后至关重要[2]。选用普朗物伤口凝胶,外层使用纳米银敷料覆盖以减少药液的蒸发及被外层绷带吸收的风险,从而保证药液的抗感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本例患者临床实践也证明,普朗特伤口凝胶联合纳米银敷料在该患者身上取得了良好的抗感染效果,为感染控制后创面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 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足的诊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个体化的糖尿病教育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和预后[4]。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包括饮食指导、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等相关内容。包括:①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创面炎症反应弱,这直接导致了纤维母细胞生长和胶原合成减少。故血糖控制在空腹7 mmol/L 以内,餐后2 h 10mmol/L 以内,有利于伤口愈合。②告知患者正确的足部护理知识,患者依从性好,积极配合作好各项内容并按时换药,对伤口愈合起到促进作用。③告知患者伤口治疗期间足部减压的方法行走时使用轮椅、拐杖等助行器帮助行走,最好定做糖尿病足专用鞋,从而减少压力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参考文献 [1] 李茜.中医护理肾性水肿的临床体会[J].转化医学,2015,12(12):7147. [2] Martini J.Diabetic foot:detection and prevention[J].Rev Med Interne,2008,29(sl2):260-263. [3] Aragón-Sánchez J,Lázaro-Martínez JL,Quintana-Marrero Y,et al.Super-oxidized solution(Dermacyn Wound Care)as adjuvant treatmentin the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of complicated diabetic foot osteomyelitis:preliminary experience in a specialized department[J].Int J Low Extrem Wounds,2013,12(2):130-137.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是近年来糖尿病足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虽然有关方法的研究很多,有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就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方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成形术;腔内支架植入术;导管溶栓术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综合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的总称。糖尿病足溃疡与坏疽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DF的常规治疗有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治疗,包括血糖的控制、局部清创等治疗[1]。下肢血管狭窄主要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动脉转流术和血管腔内成形术[2-3]。DF患者下肢远端血管易受累,而直接影响足部血供,导致缺血坏疽的发生[4]。DF 治疗重点应放在下肢血流的重建,辅以内科药物治疗,从根本上解决其因缺血引起的问题,有效改善下肢循环。近年来由于介入技术的发展,DF的血管腔内成形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DF的介入

疗法综述如下。 1 血管腔内成形术 1.1 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dilatation,PTA) PTA是经导管等器械扩张再通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主要采用球囊导管进行治疗,其中几种新技术,主要是激光血管成形术(laserangioplasty)、粥样斑切除术(atherectomy)、血管内支撑器(endovascularstent)。PTA原来主要用于肢体血管,后扩展至内动脉,如肾动脉、冠状动脉并且由动脉发展至静脉,治疗人造血管、移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可以有效地扩张狭窄闭塞的微血管。常用全身肝素化后,将导丝通过导管缓慢旋转的向前推进,通过病变段血管,到达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置入成功后随即导入微球囊,球囊覆盖病变后,使用压力泵逐渐加压扩张,若狭窄解除不满意,可再次扩张,术中及术后采用普通肝素抗凝。Carnevale等[5]报道PTA术后并发症中,局部血栓形成占3%,远段肢体栓塞占1%,球囊扩张引起血管破裂占3%。因而PTA有必要进行改善。最新研究的小直径(1.5~4mm)、长球囊(4O~120mm)、长支架(40~120mm)对血管内皮损伤较小,避免了血管内膜的大范围撕脱。李景庆等[6]采用小直径加长柔顺型微球囊(DEEP,INVATEC),对较长节段的病变可一次性扩张成形,避免了短球囊多阶段扩张造成衔接部位夹层的挫伤和切割,可在弯曲的血管内充盈球囊且不改变血管的走形路径。王海波等[7]采用低压延时扩张,成功解决夹层等并发症的夹层贴壁问题。球囊扩张时要选择接近或者稍微超过正常动脉直径的球囊,这样在最小的血管撕裂和最小的

糖尿病烂脚长期不愈合

糖尿病烂脚长期不愈合 糖尿病“烂脚”俗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估计我国现有患者超过4千万,居世界第2位。现在全世界非外伤截肢中有50%为糖尿病患者,仅美国一年就有40000多名患者截肢,极大地影响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严重威胁着糖尿病人的健康。 那么什么是糖尿病足呢?糖尿病足是由周围神经病变、微细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不良的卫生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糖尿病人常因足部感染引起足及下肢坏疽,称为“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麻木,感觉迟钝、发冷、疼痛等。一旦发病,由于其治疗复杂,困难大,会面临截肢等后果。因此糖尿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可怕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下就让专家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一下坏疽的原因及治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糖尿病足坏疽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点: 1、糖尿病血管病变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全身血管病变的一部分,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中层钙化,内膜纤维增生,致使血管腔狭窄,下肢及足部供血不足,最终导致肢端坏死。 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血粘度增高、微血流紊乱等因素致糖尿病微循环障碍,此为糖尿病足的病因病理基础,亦是糖尿病足预后的决定因素。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肢体营养和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与糖尿病足的发病密切相关。 4、足部感染足部感染是糖尿病足形成、发展及恶化为坏疽的重要原因。足部感染的原因很多,既有局部因素,如足部皮肤损伤、高危足、死腔、引流不畅等,也有全身因素,如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 糖尿病足缺血性坏死的治疗: 糖尿病足如何治疗?这是大多数糖尿病足患者及家属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一旦出现糖尿病足意味着被截肢的可能。在大型综合医院目前对于糖尿病足一般都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给糖尿病足患者截肢。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在这里说一下目前糖尿病足常规疗法的基本步骤。 一,基础治疗 (1)综合治疗需要始终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切忌只见局部伤口,忽略全身情况的做法,主要内容包括如下:1.控制糖尿病,尽量使血糖及血压正常;2.改善微循环及血管再通;3.抗感染;4.支持治疗。 二,内科治疗 (1)控制血糖及血压;(2)抗感染;选用敏感、广谱、足量、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的原则;(3)纠正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低蛋白血症等;积极改善心肾功能,控制高血压。(4)改善微循环;通过扩张血管、抗凝、将纤、血小板拮抗剂等途径,如ACEI、丹参液、前列腺素E、红花注射液等。(5)神经营养制剂:维生素B6、维生素B12,A TP、辅酶A、神经节甘酯等。 三,外科治疗 (1)足部感染: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神经足溃疡:1.应用改变压力的矫形鞋或足的矫形器来达到改变患者足的局部压力;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书讯

17一李伟然,汪志凌,万朝敏.肠道菌群与 肠?肺 轴之间的关系[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7):548?551. 18一葛文翠,刘一丽.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3):55?58. 19一殷楠楠.肠道菌群失调在临床中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5):133?134. 20一Haiyan,Weiqiang,Huang,etal.Theeffectsofprobioticsadministrationonthemilkproduction,milkcomponentsandfecalbacteriamicrobiotaofdairycows[J].SciBull,2017,62(11):767?774.21一NohCK,KimBS,HongG,etal.EffectsoftheAdministrationofProbioticsonFecalMicrobiotaDiversityandCompositioninHealthyIndividuals[J].JNeurogastroentMotil,2018,24(3):452?459.22一司继刚,孙一敏.微生态制剂在防治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4,25(38):3624?3627. 23一王一威,岳一妍,郝莉莉,等.微生态制剂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6):1258?1260. 24一石朝积,冉春艳,吴兴文,等.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价值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7,34(3):1?5. 25一闫一翔,李一钰,刘一芳,等.微生态制剂预防老年抗生素相关 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8):936?938. 26一HorieH,ItoI,KonishiS,etal.IsolationofESBL?producingBacteriafromSputumin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orHealthcare?associatedPneumoniaDoesNotIndicatetheNeedforAntibioticswithActivityagainstThisClass[J].IntMed,2018,57(4):487?495. 27一李一娜,蒋林伟,张伟浩,等.用益生菌制剂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0):100?102. 28一WagenerS,SchulzS,HanselmannK.AbundanceanddistributionofanaerobicprotozoaandtheircontributiontomethaneproductioninLakeCadagno(Switzerland)[J].FemsMicrobiolLett,2017,74(1):39?48. 29一FenchelT,FinlayBJ.EndosymbioticMethanogenicBacteriaInAnaerobicCiliates:SignificanceFortheGrowthEfficiencyoftheHost[J].JEukaryoticMicrobiol,2010,38(1):18?22. 30一刘松珍,张雁,张名位,等.肠道短链脂肪酸产生机制及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1):99?103. (收稿日期:2018?07?10) 胡一明,李晓莉,甄一鹏,等.益生菌制剂在老年肺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CD].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9,12(4):458?462. 四书一一讯四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书讯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是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共26个分册,由创面修复学领域领军人付小兵院士担任总主编,各分册主编都是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作者群体实力雄厚,学术造诣深厚三丛书内容原创性强二观点新颖权威,是一部比较全面二系统地介绍创面修复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展示我国创面修复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理论二技术和发展最新成果,科学二先进二实用的大型标志性系列学术专著,代表了我国目前创面修复学领域的国家级水平,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二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三 丛书主要内容包括:创面治疗新技术总论,酶与生物二超声与水刀清创技术,光二电及磁,生长/细胞因子二细胞治疗二组织工程二氧疗二负压封闭引流二生物敷料二先进敷料二传统医药二穿支皮瓣移植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创面的外科与内科诊治,血管疾病所致创面二糖尿病足二压力性损伤二特殊原因与特殊人群和医源性创面管理与新技术应用二创面的康复二创面愈合的管理和创面的护理三丛书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文中编排了二维码关联的PPT二视频二图片等原创数字资源,增加了图书的附加价值,使微观事物描述更加形象化,拓展了文字不易描述的内容,图书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读者获取到更多的知识信息三本套丛书为32开,全彩印制,将于2019年内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三 四264四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一2019年08月一第12卷第4期一ChinJLungDis(ElectronicEdition),August2019,Vol12,No.4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共26册)是“十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项目和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我|创伤医学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领域领军人付小兵 院士担任总主编,各分册主编都是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作者群体实力雄厚,学术造诣高8丛书内容 原创性强、观点新颖权威,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创面修复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展 示我国创面修复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理论、技术和发展最新成果,科学、先进、实用的大型 标志性系列学术专著,代表了我国目前创面修复学领域的国家级水平,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学术 价值和实用价值。 丛书主要内容包括:创面治疗新技术总论.酶与生物、超声与水刀清创技术,光、电及磁,生 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治疗、组织工程、氧疗、负压封闭引流、生物敷料、先进敷料、传统医药、 穿支皮瓣移植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创面的外科与内科诊治,血管疾病所致创面、糖尿病足、 压力性损伤、特殊原因与特殊人群和医源性创面管理与新技术应用、创面的康复、创面愈合的管理 和创面的护理。丛书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文中编排了二维码关联的PPT 、视频、图片等 原创数字资源,增加了图书的附加价值,使微观事物描述更加形象化,拓展了文字不易描述的内 容,图书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读者方便、快捷地获取到更多的知识信息。 本套丛书为32开,全彩印制,由郑州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内陆续出版发行。 丛书包括以下26个分册: 第1册创面治疗新技术总论付小兵陆树良吴军 第2册酶与生物清创技术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王爱萍 第3册超声与水刀清创技术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李宗瑜刘锐 第4册光、电及磁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程飓黄跃生付小兵 第5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程M 付小兵韩春茂 第6册细胞治疗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史春梦王达利周建大 第7册组织工程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韩春茂姜笃银付小兵 第8册氧疗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刘宏伟付小兵肖丽玲 第9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胡大海邮京宁官浩 第10册生物敷料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吕国忠 第11册先进敷料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李学拥 第12册传统医药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姜玉峰曹悴民付小兵 第13册创面的外科治疗刘毅黄晓元沈余明 第14册穿支皮瓣移植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魏在荣章一新 第15册创面的内科诊治杨彩哲 翹6册糖尿病创面的内科诊治许樟荣冉兴无 致创面的诊治徐欣刘暴赵轡| 鱼深明胡宏辔祁少海 创丽治疗斯.技术总论 唐炳辉

2019IWGDF促进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愈合

2019IWGDF促进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愈合 导读:在临床上,对于糖尿病足溃疡(DFU)的管理仍然是一个挑战,DFU 通常与不良后果相关,包括创面愈合时间延长或者不愈合、感染、败血症、截肢,一些病症反复复发甚至引起死亡。一些和糖尿病足溃疡密切相关的因素需要我们去关注,比如持续性炎症、保护性感觉丧失、下肢动脉病变以及感染。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定期会发布糖尿病足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指南,最近发布的《2019IWGDF促进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愈合的指导》就糖尿病足慢性溃疡的相关问题给予了指导,下面是该指南给出的13条建议。相比于2015年版的指南,这一版更新了相关证据。 13条针对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愈合的建议 建议1:首先对糖尿病患者溃疡患者进行锐器清创术,清除创面腐烂的坏死组织、伤口周围的结痂,清创措施要优先于其他的措施,但需要考虑相对禁忌证,比如疼痛或严重的局部缺血(GRADE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2:敷料的选择要考虑到对渗出液控制的情况、舒适度和费用(强;低)。 建议3:请勿使用表面含有抗菌剂的敷料,因为我们应用敷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溃疡愈合(强;低)。

建议4:除了最佳的护理标准外,对于非感染性神经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因为愈合困难,考虑使用蔗糖-八硫酸盐浸渍敷料作为辅助治疗(弱;中等)。 建议5:尽管有最佳的护理标准,对于一直不愈合的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可考虑使用全身高压氧疗法进行辅助治疗(弱;中等)。 建议6:不建议将局部氧气疗法用作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疗法或辅助干预,即使那些很难愈合的溃疡也不宜选择局部氧疗(弱;低)。 建议7:在最佳护理标准下,考虑使用负压创面处理技术来减少糖尿病患者或者足部外科手术后的伤口大小(弱;低)。 建议8:对于非外科手术的足部溃疡创面,不建议优先使用负压创面处理技术(弱;低)。 建议9:当最佳标准护理不能有效减少伤口大小时,可考虑使用胎盘衍生产品作为辅助治疗(弱;低)。 建议10:我们建议不要使用生长因子、自体血小板凝胶、生物工程皮肤产品、臭氧、局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等产品,建议优先采用高质量的标准治疗方法(弱;低)。

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分析

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分析 DOI:10.16658/https://www.360docs.net/doc/7d18198387.html,ki.1672-4062.2017.05.157 目的对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该院介入科收治的23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3例糖尿病足患者行介入治疗,对照组10例患者行传统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踝肱指数(ABI)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和ABI值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糖尿病足具有疗效显著、恢复快的优点,必将在下肢血管疾病诊治中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及前景。 标签: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 Analysis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Diabetic Foot LIU Jin-hua1,2,MU Yong-xu1 1.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Inner Mongolia,014010 China; 2.Graduate School,Baotou Med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Inner Mongolia,0140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diabetic foot. Methods 2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13 cases adopted the intervention treatment,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ith 10 cases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ABI improve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ABI valu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has the advantages of obvious curative effect and rapid recovery,which is of broad application value and prospect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ower limber vessel diseases. [Key words] Intervention treatment;Diabetic foot;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近年來,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外周血

关于在院内开展创面治疗中心和国际床旁治疗新技术讲座的建议

关于在院内开展“新医改形势下国际床旁治疗新技术进展及创面治疗中心建设讲座”的建议

关于在院内开展“新医改形势下国际床旁治疗新技术进展及创面治疗中心建设讲座”的建议 尊敬的XXX: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这份文件,深圳普门公司作为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全国创面修复专科联盟合作单位,国家六部委审批的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工作站单位,在全国承担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全国创面修复专科联盟、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工作站的创面治疗及国际床旁治疗技术推广工作,在全国各医院广泛推广“新医改形势下创面治疗中心建设及介绍国际床旁治疗新技术进展讲座”,现将相关详细情况给您做以汇报,希望能够在贵院开展讲座,将“创面治疗中心”理念与方案,以及“最新国际床旁治疗技术”与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有效交流,为贵院在新医改形势下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为科室和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做出贡献。 一、当前医改的新形势分析: 1.药品加成取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 要工作安排》的通知指示精神,2012年起全国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将逐渐取消药品加成,今年全国近1400家县级医院会立即取消药品加成,从而告别以药养医,医药分家。 2.抗生素严格管理:中国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中国每年 有8万人因滥用抗生素死亡,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12年国家卫生部颁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各级医疗机构的抗生素使用进行限种类、限级别和限药量,对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违规行为的机构及人员,严格按规定予以通报、罚款和处理。 3.诊断设备技术相对普及和饱和:中国各级医疗机构在近20年时间随着经济 发展以及国家政府投入,诊断技术日益普及,个别医疗机构形成以诊断为主的医疗经营理念,甚至诊断技术过饱和状态,造成患者过度诊断。 4.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理念滞后:中国医疗机构传统理念中都是重诊断轻治疗, 常年养成“外科靠手术,内科靠药品”理念,治疗模式相对单一,很多对床

糖尿病足创面修复治疗专家共识

糖尿病足创面修复治疗专家共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其常见临床表现为慢性溃疡,导致最严重的结局是截肢(趾)甚至死亡。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发生足部溃疡的风险达25%,其中有14%~24%的足溃疡患者需要截肢[1]。在许多国家糖尿病足是截肢的首位原因[2],全球每20秒就有一个人因糖尿病足截肢。 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3]。糖尿病足大致分三种类型:神经型、缺血型、混合型。我国糖尿病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缺血型,而单纯神经型少见[4]。对糖尿病足溃疡规范的评估和清创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截肢率。 一、糖尿病足评估 (一)糖尿病足的溃疡分级 目前,国内外对糖尿病足分级分期采用的方法主要有Wagner评级和Texas分级分期。

1.Wagner评级 是Meggitt等在1976年建立,经Wagner改良后在1981年正式应用于临床。Wagner分级越高,截肢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治愈率与好转率越低[5,6]。是目前针对糖尿病足病情发展评价应用最广泛的评级系统。 2.Texas分级 是由美国Texas San Antonio大学lavery等[7]提出的,此分级包括了对创面深度、感染和缺血程度的评估。 (二)糖尿病足感染分级 2016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对糖尿病足创面感染的严重程度做了分类。 二、糖尿病足创面处理 糖尿病足溃疡愈合过程属于病理性愈合,易形成慢性难愈性创面,创面难以出现正常生理性愈合的阶联反应。因此,要重视全身因素治疗,如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外,还必须重视对慢性创面本身的规范处理,只有全身与局部的综合协调治疗才能促使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

介入治疗糖尿病足1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介入治疗糖尿病足1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本科2011年5月~2014年5月糖尿病足住院患者4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18例予以介入加常规药物治疗,另一组28例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踝肱指数、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表浅感觉、破溃处的愈合情况等。结果介入治疗组有效率94.4%,对照组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性高,能显著改善糖尿病足的症状和预后,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糖尿病;临床疗效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是各种不同程度的下肢远端血管病变及局部神经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1]。病变累及从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严重者可发生局部或全足坏疽,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因足病而造成截肢者比非糖尿病者高5~10倍,糖尿病足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2]。为了早预防、早治疗,并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科从2011年起针对糖尿病足患者开展了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6例患者均为在本科2011年5月~2014年5月的住院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的WHO诊断标准,经过初筛,DF诊断成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69.5±17.5)岁,糖尿病病程7~16年,DF病程1~6个月。DF按Wagner分级。46例患者中,介入治疗组18例,其中0级(无溃疡,但存在高危因素)0例、Ⅰ级(浅表溃疡)3例、Ⅱ级(深部溃疡但无脓肿形成及骨受累)6例、Ⅲ级(深部溃疡如蜂窝组织炎或脓肿形成有骨受累)5例、Ⅳ级(局部坏疽)4例,合并高血压者12例,合并高脂血症者8例;对照组28例,其中0级0例、Ⅰ级6例、Ⅱ级7例、Ⅲ级10例、Ⅳ级5例,合并高血压者16例,合并高脂血症者11例。入院后测次晨空腹血糖,介入治疗组(16.0±3.6)mmol/L,对照组(15.5±3.0)mmol/L。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营养状况可,无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1.2方法介入治疗组在控制血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抗凝、活血化瘀、扩血管、抗感染、营养神经、局部换药的治疗基础上,均予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进行术前评估,明确双下肢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选择穿刺入路。其中经对侧股动脉逆行性穿刺16例,经同侧股动脉顺行性穿刺2例。对髂股动脉严重狭窄者在使用高压球囊扩张后置入EV3金属支架;对膝关节以下动脉节段性狭窄患者使用直径2~3mm,长度10~15cm的高压血管球囊,压力7 ~10kpa,扩张60s。术后继续给予控制血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抗凝、活血化瘀、扩血管、抗感染、营养神经、局部换药等治疗。对照组主要在控制血糖、降压、降脂的基础上进行抗血小板、抗凝、活血化瘀、扩血管、抗感染、营养神经、局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