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课件)中医正骨学
(医学课件)正骨八法

医骨伤科的治疗手段,使得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02 03
提升中医骨伤科治疗效果
正骨八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效果,使得患者 能够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同时也增强了中医骨伤科的信誉度和影响 力。
弘扬中医文化
正骨八法属于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 法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中医文化的弘 扬和发展。
诊断明确
胸椎小关节紊乱是指胸椎小关节错位或半脱位,表现为胸背痛、胸闷、呼吸 困难等症状。正骨八法可针对其病机予以治疗。
治疗方法
采用俯卧位定点复位手法和牵引手法,根据病情选择手法方向和力度,以纠 正胸椎小关节紊乱,扩大胸椎间隙,缓解胸背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运用
诊断明确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 动受限等症状。正骨八法可针对其病机予以治疗。
《医学课件》正骨八法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概述 • 正骨八法的基本技术 • 正骨八法的临床应用 • 正骨八法的优势和不足 • 结论
01
概述
正骨八法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正骨八法起源于我国古代中医骨伤科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 春秋战国时期,后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发展
正骨八法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被完善和系统化,形成了 以"摸、接、端、提、推、拿、按、摩"为主要步骤的骨伤科 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骨科的精髓"。
腰椎间盘突出的运用
诊断明确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 根,引起腰腿痛。正骨八法可针对其病机予以治疗。
治疗方法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医学课件

(四)药品诊疗
早期宜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方用桃红
四物汤加田三七等。若有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等症,
可酌加枳实、大黄等通腑泄热。中期宜舒筋活络,
补养气血, 方用舒筋活血汤。后期宜补益肝肾, 强
壮筋骨, 方用壮筋养血汤。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
44
第44页
(五)其她疗法
三翼钉
加压螺丝钉
手
术
疗
多根克氏针
法
带血管植骨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
14
第14页
▪ 3。颈中型 骨折线经 过股骨颈中段, 供给股骨 头 动脉经关节面 滑
膜进入股骨头, 供给股骨 头 血液循环存在, 所以 骨折有可能愈合。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
15
第15页
▪ 4、基底型 骨折线位于股 骨颈与大转子之间, 因为骨 折两断 血液循环良好, 骨 折轻易愈合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
38
第38页
▪ (3)加压螺纹钉内固定 适适用于全部青年及 65岁以下 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和陈旧性骨 不愈合者。它能使骨折断端维持压缩力, 但不 能预防骨折断端 旋转。拧入时螺纹必需越
过断端, 不然不能产生加压作用, 常需加压1枚 斯氏针控制旋转, 可采取二枚螺纹钉固定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
8
第8页
【股骨头 血供】
▪ (一)圆韧带动脉 发自闭孔动脉 髓臼枝, 只 供给股骨头凹窝周围 小区域血运, 大部分不 深入股骨头。
▪ (二)股骨于滋养动脉 股骨干滋养动脉在 股骨干髓腔内行走, 对股骨头 血液供给极少。
▪ (三〕支持带动脉(关节类枝) 由旋股内侧动 脉和旋股外侧动脉组成 动脉环, 是股骨头颈 关键血液供给起源。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课件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
43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
44
正骨八法 — 摇摆触碰
注意:使用该法前,术者必须肯定骨折断端 已经有了大部分的接触,使用该法可以起到 矫正残余移位,增加断端进一步稳定的作用。 施法时力量一定要适当,力量太大可以造成 骨折的再移位。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
45
正骨八法 — 夹挤分骨
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 骨折段因受骨间膜或骨间肌的 牵拉而呈相互靠拢的侧方移位。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
9
4、抓住整复时机:伤后4~6小时最好。 5、选择适当麻醉:盐酸利多卡因局麻。 6、做好整复前准备工作。 7、参加整复人员精力要集中。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
10
8、切忌使用暴力。 9、尽可能一次复位成功。 10、避免X线伤害。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
11
正骨八法 — 手摸心会
顾名思义,用手摸,用心去领会。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记载"知其体相, 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 从手出,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
62
正骨八法 — 推拿按摩
要领:顺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 上而下顺骨捋筋,操作时手法要轻 柔,达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
63
祝各位同仁工作顺利
谢谢!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
6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
65
要领:旋转时在牵引下沿肢体纵轴向左
或向右旋转。屈伸时一手固定关节近段, 另一手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轴摆动肢 体。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
29
正骨八法 — 旋转屈伸
中医正骨学

中医正骨学中医正骨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中医正骨学是研究骨骼、关节和肌肉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的学科。
它以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和牵引等手段为主要治疗方法,具有疗效快、不费用、无副作用、易接受等优点,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疗法。
中医正骨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早的学科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历史上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正骨医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王位等,他们均为中医正骨学的先驱者。
中医正骨的流派众多,主要有两个流派,分别是临床流派和学校流派。
临床流派主要以临床经验为主,它为中医正骨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而学校流派则是在传承中医正骨的经典著作的基础上,系统地对中医正骨学进行总结和研究。
中医正骨学所治疾病主要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骨折、扭伤、关节炎、痛风、膝关节炎等。
中医正骨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穴位注射、针灸、手法矫正、牵引、推拿、按摩、拔罐等。
其中,手法矫正是中医正骨学最基本的治疗手段,是通过手法矫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位置和角度来纠正其异常,恢复其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手法矫正主要有推、拨、扳、拍、撞等手势,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中医正骨学的治疗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点。
首先,它是中药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的有效补充,有很好的综合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正骨学的治疗方法非常安全,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再次,中医正骨学所采用的诊疗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质的患者。
最后,中医正骨学成本低廉,不会给患者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当今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医正骨学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医正骨学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以确保正骨治疗的安全和效果。
其次,中医正骨学必须加强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交流和合作,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价值和贡献。
中医正骨学ppt课件

.
23
骨折概论
.
24
骨折定义
❖ 由于外力作用破坏了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
.
25
骨折的外因分析
• 直接暴力 骨折发生于外力直接作用的部位 (打、压、枪、撞击)
• 间接暴力 骨折发生于远离外力作用的部位 • 传达暴力,如:桡骨远端骨折 • 扭转暴力,如:投掷所致的肱骨干骨折
• 筋肉牵拉 肌肉附着点附近骨折(髌骨骨折) • 持续劳损 长途跋涉(跖骨骨折)
.
13
CO学派是中医正骨学不断发展的历 史积淀
❖ 汉代中医外科鼻祖华佗研制了麻沸散麻醉,进行骨 科手术,独创“五禽戏”,指出功能锻炼在骨折愈 合过程中的作用;
❖ 晋代葛洪《肘后救卒方》首先记载了夹板固定、颞 下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
❖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循环障碍、神经功 能障碍的症状,并指出软组织裂伤、关节开放性损 伤应立即缝合,是中医内固定的最早记载;
.
26
骨折的内因分析
• 年龄和健康状况 • 骨的解剖位置与结构状况
• 静止段与运动段连接处、疏松与致密交接处 • 幼儿:青枝骨折;少年:骨骺分离;老年:骨
折风险增加 • 骨骼病变
• 骨感染、骨软化病、骨肿瘤等
.
27
外因+内因 骨折
.
28
问题:如何描述(诊断)?
.
29
问题:如何对X片进行描述?
• 嵌插骨折
• 裂缝骨折
• 骨骺骨折
• 压缩骨折
.
45
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
• 横断骨折
• 斜形骨折
骨
• 螺旋形骨折
折 碎
• 粉碎骨折
成 三
• 青枝骨折
块 以
《中医正骨常见病诊疗课件》

正骨疗法在常见病中的应用
1
颈椎病
通过肩颈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病症状。
2
腰椎间突出
通过腰部按摩和伸展运动,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的压力。
3
关节炎
通过关节按摩和牵引,减轻关节炎疼痛和肿胀。
正骨疗法的临床案例
脊柱侧弯症
使用正骨疗法调整脊柱姿势,改 善脊柱侧弯症状。
背痛
通过正骨按摩和针灸治疗,缓解 背部肌肉疼痛。
《中医正骨常见病诊疗课 件》
欢迎来到《中医正骨常见病诊疗课件》!本课件将为您介绍中医正骨疗法在 常见病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常见病的定义和特点
常见病是指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典型,易于诊断和治疗的疾病。 它们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对人体健康影响重大。
常见病的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现 象,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等感受,询问病人的症状和日常生活情况,以及 按摩、按压等方法,综合判断病情。
膝关节炎
采用正骨疗法改善膝关节炎症状, 减轻关节疼痛。
总结和展望
中医正骨疗法在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物理疗法调整人体功能和结构,促进健康恢复。 未来,正骨疗法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常见病常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针灸通过在体表穴位刺激, 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药则通过中药药物的配伍使 用,调理人体阴阳平衡。
正骨疗法的介绍
正骨疗法是一种通过锻炼、按摩、调整骨骼结构来治疗疾病的中医疗法。它 通过物理手段,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紧张状态,改善人体功能 和健康。
中医正骨学

中医正骨学名词解释1、骨折功能对位:是指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或仅有轻微的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基本得到矫正,肢体力线基本正常,长短大致相等。
2、骨折对位:两骨折端和接触面完全良好。
3、骨折对线:两骨折端纵轴上的关系。
4、颈椎关节突跳跃征:颈椎单纯全脱位时,上一椎体的下关节突位于下一椎体的上关节突之前,产生关节交锁。
5、髋内翻: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的颈干角正常值为110°~140°,颈干角小于正常值即为髋内翻。
6、反常呼吸:胸部多根双处骨折时,胸部失去支持而出现反常呼吸,吸气时骨折处胸壁塌陷,呼气时反而隆起,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产生呼吸困难、紫绀,甚至休克等严重症状。
7、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然尽了最大努力,某些移位仍未能得到完全纠正,但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
对线:骨折旋转中心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成人<10 °,儿童<15。
对位:干骨折至少达1/3,干骨骺骨折至少达3/4。
长度:儿童缩短<2cm,成人缩短<1cm。
8、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愈合功能停止,骨折端已形成假关节,X线照片显示骨折端互相分离,间隙增大,骨端硬化或萎缩疏松、髓腔封闭,用一般的固定方法无法使它连接者。
9、跟距关节结节关节角: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形成的30°~45°结节关节角。
10、孟氏骨折:尺骨上1/3骨折合病桡骨头脱位。
是指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上桡尺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无脱位。
11、Pauwel氏角:股骨颈骨折时远端骨折线与两髂嵴连线所形成的角度,判断股骨颈骨折是否稳定,Pauwel角越大,剪力越大,骨折也越不稳定。
Ⅰ型(外展型):<30°,为稳定骨折,多有嵌插,剪力小、较稳定,愈合率高;常可用持续牵引治疗,处理不当可发生移位,转为不稳定型。
Ⅱ型:30°~50°,稳定性界于外展型和内收型之间;Ⅲ型(内收型):>50°,为不稳定骨折,常有移位,剪力大,固定困难,不连接率高。
中医正骨学

中医正骨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调整气血、脏腑功能,以非手术治 疗为主,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等特点。
中医正骨学的重要性
临床意义
中医正骨学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骨骼系统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它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 、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传承与发展
中医正骨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 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传承和发展中医正骨学对于弘扬中华文 化、推动医学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04
中医正骨学的应用范围
骨折与脱位
1 2
3
闭合性骨折
正骨手法能够纠正骨折移位,使其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开放性骨折
在清创处理后,正骨手法能够稳定骨折端,为外固定或内固 定手术创造条件。
关节脱位
正骨手法能够使脱位的关节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缓解疼痛 和功能障碍。
软组织损伤
肌肉拉伤
通过正骨手法舒缓肌肉紧张,减轻疼痛,促进损伤修复。
现代研究进展
数字化技术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正骨手法进行精准 定位和量化分析,提高正骨治疗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生物力学研究
临床试验与循证医学
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循证医学研 究,验证正骨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深入探讨正骨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原理 ,为正骨手法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诊疗
03
中医正骨学的方法与技术
手法整复
手法整复是中医正骨学中的一种 重要方法,通过手法复位来纠正 骨骼错位、脱位和畸形,恢复骨 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手法整复后需要配合固定和功能 锻炼,以保持骨骼的正常位置和 恢复关节功能。
手法整复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 床经验和技巧,能够准确判断骨 骼错位的原因和程度,并采用适 当的手法进行复位。
中医正骨课件(针灸推拿专业)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 1.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 (1)闭合骨折 (2)开放骨折
2.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类
• (1)橫形骨折
(2)斜形骨折
• (3)螺旋形骨折 (4)粉碎性骨折
• (5)嵌插骨折 (6)青枝骨折
• (7)压缩骨折 (8)裂纹骨折
成绩考核:
• 1.平时成绩(30%) • 包括:作业、单元测验、实训报告、
手法考核。 • 参考成绩:作业、出勤。 • 2.期末考试(70%)
绪论
• 学习目标知识: • 1、掌握中医伤科学与中医正骨的定
义; • 2、了解中医正骨的发展简史。 • 3、知道中医正骨现在面临的种种挑
战与机遇。
绪论
• 中医骨伤科学的定义: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 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和经络损伤 疾患的科学。
• 治疗的总原则:固定与活动统一(动 静结合 )、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 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 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 合(医患合作) 。
• 一、早期正确复位 • (一)时间宜早 • 力争伤后1~4小时以内成功 • (二)力争复位一次性成功 • (三)尽量采用手法复位
• 二、局部外固定 • (一)石膏固定 • (二)夹板固定
• 2.作用:使术者脑 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 的立体图像
• (二)拔伸牵引
• 1.方法:沿肢体纵 轴
• 由远近端对抗牵引
• 2.作用:矫正重叠
• (短缩)移位
•
其它手法基础
• (三)成角折顶 • 1.方法: • 2.作用:矫正严重 • 重叠(短缩) • 移位。
• (四)旋转回绕 • 1.方法: • 2.作用:旋转—— • 矫正断端间的旋转 • 移位
中医正骨教育课件

2.体育比赛和锻炼造成的运动损 伤。
3.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骨关 节损伤。
复习思考题:
• 1.中医骨伤科学与中医正骨学的定义? • 2. 中医正骨学发展各阶段的主要贡献、成
就、著述? • 3.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正骨有那些重大发展? • 4. 中医正骨现在面临的挑战有那些?你如
• 4.并发症是骨折后产生的除骨折外的重要病 理改变。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 1.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 (1)闭合骨折 (2)开放骨折
2.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类
• (1)橫形骨折
(2)斜形骨折
• (3)螺旋形骨折 (4)粉碎性骨折
• (5)嵌插骨折 (6)青枝骨折
• (7)压缩骨折 (8)裂纹骨折
• 4.《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其
中有菌观念无菌操作等值得后世学习。
• 5.其他 • 《备急千金要方》等。
• (五)中医正骨学的发展 • 1.宋代 • 从宋代开始,政府医院均设有骨
科。
• 张杲的《医说》在练功方面有贡 献。
• 《夷坚志》记录了同种异体接骨术。
• 2.元代 • (1)李仲南《永类钤方》创制了手
中医伤科学之(中医正骨)
•
教育课件
学习目标:
• 通过对《中医正骨》的系统学习,使 同学们掌握中医正骨的基本理论、诊 断方法及运用传统的正骨手法治疗疾 病的方法。
• 使之学会能正确运用正骨手法,更好 地为病人服务。
学习要求:
• 1.课前预习 • 2.课堂认真听讲 • 3.课后复习 • 4.勤于思考、善于模仿、不懂就问 • 5.反复操作练习、熟能生巧 • 6.查找资料、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中医正骨学.

要求:正、侧位或特殊外,还可能有各 种全身或局部的共发症。
一、早期并发症: (一)全身并发症 1、休克:心率加快、血压低、少尿甚至昏迷不
省人事、 2、脂肪栓塞:少见。骨折特发
(二)局部并发症
功能障碍:由于肢体失去杠杆和支柱作用,及剧 烈疼痛、筋肉痉挛、组织破坏所致。一般来说, 不完全骨折、嵌插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完 全骨折、有移位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重。
2、骨折的特征:
畸形: 异常活动: 骨擦音:
三、临床检查
1、望诊:望姿势、步态、面部表情、局部情况等 2、触诊:沿骨骼轮廓触摸 3、量诊: 4、血管神经检查:注意有无血管神经损伤 四、X线检查
一、病史
1、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及其作用的部 位
2、了解受伤的时间 3、了解伤后的全身情况及变化 4、询问伤后肢体的功能情况 5、了解伤后的处理情况 6、了解既往史 7、了解治疗情况
二、临床表现
(一)全身情况 发热:一般骨折,由于瘀血停聚,积瘀化热,常 有发热(体温约38.5℃),5-7天后体温逐渐降 至正常,无恶寒或寒战,兼有口渴、口苦、心烦、 尿赤便秘、夜寐不安、脉浮数或弦紧、舌质红、 苔黄厚腻。 外伤性休克:严重创伤和骨折可发生 白细胞和血沉:
1、横断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 直。
2、斜行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斜 交成锐角。
3、螺旋骨折
骨折线呈螺旋形。
4、粉碎骨折 骨碎裂成三块以上。
5、嵌插骨折
密质骨嵌插入松质骨 内
6、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
7、裂缝骨折 骨折间隙呈裂缝或线状
8、青枝骨折
多发生于儿童。仅有部分骨质 和骨膜被拉长、皱折或破裂, 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 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情况 相似。
中医正骨学精品课课件

运用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技术,如理疗、运动疗 法等,加速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前景
优势互补 减少并发症 拓展治疗范围 推动学科发展
中医正骨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现代医学注重客观检查和 精准治疗,两者结合可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少单一治疗手段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 感染、愈合延迟等。
向患者和家属传授中医正骨相关知识和技 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安排随访和复诊计划,确保患者得到持续关 注和治疗。
06 现代医学在中医正骨学中 的应用
现代医学检查技术在中医正骨诊断中的应用
X线检查
通过X线平片、CT等影像技术, 观察骨折类型、移位情况和愈合 过程,为中医正骨提供客观依据。
MRI检查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软组织 损伤、脊髓和神经损伤等,提高中 医正骨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中医正骨学的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
中医正骨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 通道,与骨骼、肌肉、关节等组织器官密切 相关,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可以治疗骨伤疾病 。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中医正骨学认为,骨伤疾病的发 生与发展与气血津液的盈亏和运行不畅密切 相关。
脏腑学说
中医正骨学强调脏腑与筋骨的内在联 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筋骨疾 病,治疗时需注重调理脏腑功能。
牵引手法
通过拉伸肢体或脊柱,增加关 节间隙,减轻神经压迫。
旋转手法
对关节进行旋转运动,调整关 节位置,改善关节功能。
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明确诊断
在施行手法前,必须明 确疾病的诊断和病理改
变。
循序渐进
手法的力度、频率、持 续时间等应逐渐增加,
正骨ppt课件

操作轻柔
正骨手法要求轻柔、准确,避免粗暴操作,以免加重损伤或导致并发 症。
患者配合
患者在接受正骨治疗时,需保持平静、放松,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要 过度紧张或抗拒。
治疗时机
正骨治疗需在受伤后24-48小时内进行,此时软组织尚未发生粘连, 治疗效果较好。
错位。
腰椎正骨手法
01
02
03
04
腰椎定点复位法
通过定点按压的方式,纠正腰 椎错位,缓解腰椎疼痛。
腰椎牵引法
利用牵引力量,拉伸腰椎,缓 解腰椎紧张。
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斜扳法
在侧卧位下,对腰部施加适当 压力,使腰椎回归正常位置。
腰椎旋转复位法
通过旋转腰椎的方式,纠正腰 椎错位,改善腰椎活动度。
四肢关节正骨手法
肩关节旋按法
由于颈部突然扭转或过度后伸而致颈椎小 关节错位,出现颈椎及枕部疼痛、活动受 限等症状。
由于突然的弯腰、扭伤或搬重物时姿势不 当,导致胸椎小关节错位,出现胸背疼痛 、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腰椎小关节紊乱
骶髂关节紊乱
由于腰部突然扭转或过度前屈而致腰椎小 关节错位,出现腰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由于长期姿势不当或外伤引起骶髂关节错 位,出现腰骶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通过旋转和按压肩关节的方式,纠正肩关节 错位,缓解肩部疼痛。
腕关节拔伸法
通过拔伸腕关节的方式,纠正腕关节错位, 缓解腕部疼痛。
肘关节按压法
通过按压肘关节的方式,纠正肘关节错位, 缓解肘部疼痛。
膝关节牵引法
利用牵引力量,拉伸膝关节,缓解膝关节紧 张。
基础中医课件-中医正骨学

正骨疗效与副作用
疗效显著
正骨治疗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 功能。
副作用少
正骨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较少,一 般安全。
可结合艾灸、拔罐等
结合其他中医疗法,疗效更佳。
正骨的前景与发展
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可增加,正骨技术将得到更多关注和研究,为临床 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3 炎症缓解
通过推拿、拔罐等手法,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Biblioteka 正骨技法1推拿
通过按摩和推压,调整骨骼,恢复正常
拔罐
2
状态。
利用负压原理,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
织修复。
3
牵引
通过适当牵引力量,拉伸肌肉和韧带, 减轻骨骼负担。
正骨适用范围
关节问题
适用于关节扭伤、脱位等问题。
脊椎疾病
对于脊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问题有一定效 果。
基础中医课件-中医正骨学
正骨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手法调整身体骨骼结构,促进 气血流通,恢复健康。
正骨治疗原理
通过手法技巧调整骨骼,恢复骨骼正常位置,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炎 症。
1 位置调整
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调 整骨骼位置,纠正偏差。
2 气血调理
利用特定技巧刺激穴位,促 进气血流通,加速康复。
骨折康复
促进骨折愈合,恢复骨骼功能。
运动损伤
适用于运动创伤,如肌肉拉伤、劳损等。
正骨注意事项
1 专业医师
请确保接受正骨治疗的医师具备相关资质。
2 个人体质
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正骨治疗方式。
3 治疗间隔
根据个人情况,与医师协商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4 注意疼痛
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向医师反馈疼痛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学派是中医正骨学不断发展的历 史积淀
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系统总 结了骨折的治疗方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练功活动、内外用药。中医正骨治疗体系的 基本形成
15
宋代张杲《医说》记载骨折的切开复位,较 西医早700多年!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记载了脊柱骨折 的复位方法:悬吊复位法。
9
10
11
CO学派
尚天裕教授所倡导的“中国接骨学”,命名 为CO学派(Chinese Osteosynthesis),
12
CO学派的整复理念
“动静结合”(固定与运动相结合),“筋 骨并重”(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并 进),“内外兼治”(整体治疗与局部治 疗兼顾),“医患合作”(注重患者的主 观能动性)
3
AO学派
AO四原则: 解剖复位 坚强内固定 尽可能小的创伤 早期功能锻炼
4
解剖复位是不是正骨的基本要求呢? 坚强内固定是不是维持复位效果的必
须呢?
AO:YES!
5
AO学派的问题
局部软组织的小创伤无法实现: 骨膜下剥离、精确对位
坚强内固定下的应力遮挡效应: 局部骨质疏松、再骨折
6
BO学派
36
分析问题:如何对X片进行描述?
37
骨折的分类
38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
闭合骨折
开放骨折
39
根据骨折损伤程度分
单纯骨折: 无并发神经、血管、肌腱、脏器的损伤者 复杂骨折: 有并发神经、血管、肌腱、脏器的损伤者
不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
40
根据骨折损伤程度分
单纯骨折: 复杂骨折:
不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
26
骨折的内因分析
• 年龄和健康状况 • 骨的解剖位置与结构状况
• 静止段与运动段连接处、疏松与致密交接处 • 幼儿:青枝骨折;少年:骨骺分离;老年:骨
折风险增加 • 骨骼病变
• 骨感染、骨软化病、骨肿瘤等
27
外因+内因 骨折
28
问题:如何描述(诊断)?
29
问题:如何对X片进行描述?
30
骨折的移位分析
由Palmar提出,新的生物学固定观念的 发展,强调骨折整复后骨的生物学特性, 不以破坏骨生长发育的正常生理环境为 解剖复位的代价。
7
BO学派
基本整复理念 间接复位 弹性固定 充分重视软组织和骨的血运 不强调解剖复位 减少手术暴露时间
8
BO学派
其衍生的生物学固定和微创手术 方式是近年来骨折治疗的新进 展 (MIPPO技术)
中医正骨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
绪论
概念 1、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方
法论; 2、研究对象:骨折、脱位
2
世界正骨学的三大学派
AO (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these)学派
BO(Biological Osteosythesis)学派 CO(Chinese Osteosythesis)学派
中医正骨学的理念和技术有鲜明的历史发展 轨迹
任何科学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科技整 体水平的支撑
22
全面学习
中医正骨学是一门研究创伤的学科,涉及到 创伤控制理念,如何处理局部与整体、主要 矛盾和次要矛盾、急和缓的问题?
要求系统全面的掌握现代外科基本知识、解 剖基本知识、力学基本知识。
16
近代中医正骨学的传承尚且艰难,发展 更是缓慢! 解剖学的发展迟缓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滞后 中医学的地位受到压制 中医学理论与现代科技实践相脱节
17
努力发展中医正骨事业是新一代中医骨科人 的时代使命,责无旁贷!
18
学习方法
以严谨、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 全面掌握每一个细节
19
奠定基础
• 嵌插骨折
• 裂缝骨折
• 骨骺骨折
• 压缩骨折Leabharlann 45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
• 横断骨折
• 斜形骨折
骨
• 螺旋形骨折
折 碎
• 粉碎骨折
成 三
• 青枝骨折
块 以
• 嵌插骨折
上
• 裂缝骨折
• 骨骺骨折
• 压缩骨折
46
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
23
骨折概论
24
骨折定义
由于外力作用破坏了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
25
骨折的外因分析
• 直接暴力 骨折发生于外力直接作用的部位 (打、压、枪、撞击)
• 间接暴力 骨折发生于远离外力作用的部位 • 传达暴力,如:桡骨远端骨折 • 扭转暴力,如:投掷所致的肱骨干骨折
• 筋肉牵拉 肌肉附着点附近骨折(髌骨骨折) • 持续劳损 长途跋涉(跖骨骨折)
以中医活血化瘀、肾主骨理论为指导,运用 组织学、病理学、生物力学、基因组学、生 物化学等现代医学理论来论证传统治疗技术 的科学性,并加以创新。
20
做好传承,发掘中医大家的智慧
掌握各种正骨手法的基本原理、方式、方法 运用现代生物力学原理仔细揣摩中医正骨手
法
21
始终坚持发展的观点学习和应用中医 正骨学
• 裂缝骨折
• 骨骺骨折
• 压缩骨折
43
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
• 横断骨折
• 斜形骨折
骨
• 螺旋形骨折
折 线
• 粉碎骨折
与 骨
• 青枝骨折
干 纵
• 嵌插骨折
轴 线
• 裂缝骨折
成 锐
• 骨骺骨折
角
• 压缩骨折
44
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
• 横断骨折
骨折线呈螺旋形
• 斜形骨折
• 螺旋形骨折
• 粉碎骨折
• 青枝骨折
骨小梁的连续性部分中断,骨 折无移位,多见儿童青枝骨折
41
根据骨折损伤程度分
单纯骨折: 复杂骨折:
不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
骨小梁的连续性全部中断,骨折 端有二处以上骨折,多有移位
42
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
• 横断骨折
折线与骨线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 斜形骨折
• 螺旋形骨折
• 粉碎骨折
• 青枝骨折
• 嵌插骨折
31
骨折的移位分析
成角移位
32
骨折的移位分析
成角移位 侧方移位
33
骨折的移位分析
成角移位 侧方移位 缩短移位
34
骨折的移位分析
成角移位 侧方移位 短缩移位 分离移位
35
骨折的移位分析
成角移位 侧方移位 分离移位 短缩移位 旋转移位
13
CO学派是中医正骨学不断发展的历 史积淀
汉代中医外科鼻祖华佗研制了麻沸散麻醉,进行骨 科手术,独创“五禽戏”,指出功能锻炼在骨折愈 合过程中的作用;
晋代葛洪《肘后救卒方》首先记载了夹板固定、颞 下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循环障碍、神经功 能障碍的症状,并指出软组织裂伤、关节开放性损 伤应立即缝合,是中医内固定的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