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鉴赏及译文答案

合集下载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 总是因为浮云遮住了太阳,望不见京都长安多么使人忧愁。

[出自]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1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注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游,如今,凤去台空唯有江水东流。

1.江:长江。

2.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3.晋代:指东晋。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4.三山:山名。

其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称三山。

5.白鹭洲: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怀古诗,为怀古咏史诗中的绝唱。

关于此诗创作时间,尚有争议。

一说作于李白被排挤出京南游金陵时,一说作于李白被流放夜郎遇赦之后,一说李白游黄鹤楼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写下此篇欲与之争胜。

凤凰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长干里西北侧凤台山上。

相传,南朝时有三只状似孔雀的大鸟——凤凰,集于此地,它们相和而鸣,招来群鸟翔集于此,呈现出百鸟朝凤的盛世景象。

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人们将此地改名凤凰里,并在山上筑台,名凤凰台。

诗的首句即写这个传说,作者连用了三个“凤”字,不但不显啰嗦,反而使得音韵和谐,极其优美。

次句“凤去台空江自流”,抒发登临之感:如今,凤凰已去,往日的美好不复存在,唯有眼前的江水依然东流。

“凤去台空”的沧桑巨变与“江自流”的万古不变,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之中寄寓了深沉的历史兴衰之感。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总是因为浮云盖住了太阳,盼不见踪影京都长安多么并使人忧伤。

[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尼里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掩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够尘土飞扬,长安不见踪影并使人恨。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城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同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斜其间,实乃分成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言者之障蔽儒林。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存有凤凰鸟去这里休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遗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黄土。

我东站在台上,看著远处的三山,依然矗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辟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盖住,并使我看不到长安城,而不禁深感非常忧伤。

赏析:《尼里金陵凤凰台》就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结尾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文字描述落墨,用来抒发对时空变化莫测的感叹。

“凤凰台上凤凰游等,凤回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简练顺畅;虽然十四个字中属格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并使人疑其重复,更没常用咏史诗的那种刻板、死板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有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有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存有陂陀,尚可登览。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作者:李白3、诗歌体裁:七言律诗二、原文翻译1、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水不停地流淌,暗示了繁华不再的沧桑变迁。

2、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颔联通过描绘吴宫的荒芜和晋代名门的衰落,抒发了历史的无常和兴衰的感慨。

3、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颈联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三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白鹭洲把江水分为两道,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美妙。

4、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尾联借景抒情,以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长安的思念。

三、诗歌赏析1、主题与情感这首诗以登临金陵凤凰台为契机,通过对历史兴衰和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诗人感慨历史的无常和王朝的兴衰,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表示不满和忧虑,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艺术特色意境宏大:诗人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沉的意境。

用典巧妙:诗中运用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典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对仗工整:全诗对仗工整,语言优美,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体现了律诗的格律之美。

抒情含蓄:诗人的情感表达含蓄深沉,不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四、诗歌影响1、文学价值《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律诗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2、文化意义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为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加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加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加鉴赏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

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比喻谗臣当道。

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赏析《登金陵凤凰台》诗配画《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唐朝: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高考古诗词鉴赏·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高考古诗词鉴赏·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高考古诗词鉴赏·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试题】(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008年全国高考江苏语文试题)【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鉴赏】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登金陵凤凰台》是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之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4]整体《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登金陵凤凰台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⑵。

吴宫花草埋幽径⑶,晋代衣冠成古丘⑷。

三山半落青天外⑸,二水中分白鹭洲⑹。

总为浮云能蔽日⑺,长安不见使人愁⑻。

【注释】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⑸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白话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淮河流经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赏析《登金陵凤凰台》诗配画《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赏析李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赏析李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 江苏) •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 【译文】 •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 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 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 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 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 ,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
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 江苏) •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 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 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 • •

• • •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 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 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 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 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 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 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 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 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 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 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 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 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 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 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 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 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 ,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赏析《登金陵凤凰台》诗配画《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赏析《登金陵凤凰台》诗配画《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2024年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年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拼音解读:
相关翻译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相关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翻译/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赏析(五篇材料)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赏析(五篇材料)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赏析(五篇材料)第一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赏析1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注释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⑸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古诗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

古诗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

古诗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登金陵凤凰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前言】《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8、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另在南京城东南建有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比喻谗臣当道。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10、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翻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b/1763htm,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鉴赏及译文答案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

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金陵凤凰台》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登金陵凤凰台》注释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
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

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

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

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

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

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

此二句气象壮丽,
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

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

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

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

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

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

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

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
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

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

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

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

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

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在格律气势上不分上下。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登金陵凤凰台》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登金陵凤凰台》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