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20篇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20篇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

..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

巍巍

..乎若太山:________

汤汤

..乎若流水: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_______。

(3)这个故事是个美好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________”这个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根据文言文,并完成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

孔子不能________。两小儿笑曰:“________?”

(1)根据原文填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

孔子不能________。两小儿笑曰:“________?”

(2)两个小孩各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的?

(3)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什么?

(4)“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5)你感觉下列哪幅图中的太阳大一些?请动手量一量,看哪一幅大,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感觉第一幅大一点,实际一样大。因为这可能是眼睛受到了外界的影响,造成了视觉上的差异。

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②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③甫冠:指刚满20岁。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________

②众皆弃去________

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

④同列语之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①有富人,天雨②墙坏。其子曰:“不筑③固,必将有盗④。”其邻人之父⑤亦云⑥。暮⑦而果大亡⑧其财,其家⑨甚⑩智其子⑩,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注】①宋:宋国。②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③筑:修补。④盗:小偷。⑤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⑥亦云:也这样说。亦,也。云,说。⑦暮:晚上。⑧亡:丢失。⑨家:指这家人。⑩甚:很,非常。⑩智其子: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B.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把墙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富人家的那个儿子十分聪明。

(2)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的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邻居家的老人多管闲事。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①好(hǎo hà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⑩。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ì shì)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②钩:衣带上的钩。③写:摹画。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

⑤闻:听说。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⑦牖(yǒu):窗户。⑧施(yì):延伸。⑨还(xuán)走:转身就跑。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

(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好________(hǎo hào)似________(sì shì)

(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________,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②叶公并不是真的_______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_______罢了。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请你结合着译文,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吧!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

【附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③耳:罢了。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俱乘船避难________

②幸尚宽________

③后贼追至________

④携拯如初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3)从文段内容看,你认为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写写你的理由。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报偿

D.时人畏服之如是:同乡

8.阅读理解。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1)这篇短文主要讲________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________。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________,“其织”的“其”是指 ________。

9.阅读课外诗文,完成练习。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注释]①昔:以前,从前。②君:对对方的尊称。③抔(póu):量词,把,捧。

(1)诗文中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诗文中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

(2)写一写你读了本诗文后的感受。

10.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宝贝)

B.拊掌大笑(拍手)

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和( )。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

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11.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矛与盾

韩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①鬻(yu):出售。②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③坚:坚硬。④陷:这里有“刺穿”的意思。⑤利:锋利。⑥或:有人。⑦以:用。

⑧子:你。⑨弗:不。⑩应:

回答。

(1)翻译画线的句子。

(2)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12.阅读与欣赏。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有患也。

(1)下列依次对选文中的“其”字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园;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B.①树;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C.①树;②螳螂;③黄雀;④弹丸;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D.①园;②螳螂;③黄雀;④弹丸;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线的句子。

(3)用八字成语给这篇选文拟个题目: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13.快乐读书吧。

郑人买履

《淮南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

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鞋子。②欲:将要,想要。③度(duo):测量。④操:携带。⑤反:通假字,同“返”,

返回。⑥市罢:集市散了。⑦宁(ning):宁可。

(1)根据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之市而忘操之。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4.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滥竿充数①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①选自《韩非子》。滥:虚妄不实。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滥竽,常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②南郭:复姓。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③说(yuè):同“悦”,高兴。④廪(l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Ⅰ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 ①用;②派;③让

Ⅱ请为王吹竽________ ①请求;②敬辞;③邀约

Ⅲ好一一听之________ ①喜好;②常常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15.文言文阅读

①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②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

(2)先解释句中加点的字,再写出句意。

①子无敢食.我也!食:________。句意:________。

②)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走:________。句意:________。

(3)这篇文言文讲了狐狸和老虎的故事,你会怎么评价这只狐狸?

16.尝试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

(2)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请从文中找出符合这句意思的话语。)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17.小古文阅读:

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⑥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

(1)选文选自________,从文体上看属于________。

(2)翻译下列词语。

逐走:________;河渭:________

(3)翻译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未至,道渴而死。

(4)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________。

(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的结尾?

(6)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

18.小古文阅读。

①一猫伏缸上,②急跃起,全身皆湿。③缸中有金鱼,④欲捕食之。

(1)在横线上写出小古文的正确顺序________(用序号表示)

(2)这篇小古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欲捕食之"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全身皆湿”中“皆”的意思是________。

19.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

(2)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

(3)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20.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本文选自()

A.《战国策》

B.《韩非子》

C.《山海经》

(2)成语________出自这则文言文。

(3)下列成语中的“释”字与例句中的“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因释其耒而守株

A.解疑释惑。

B.冰释前嫌。

C.手不释卷。

(4)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5)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为每天守在树桩旁边就能捡到撞死的兔子。

B.光顾着捡兔子而荒废了田地,顾此失彼。

C.对于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

D.错误地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来看待。

21.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所宝.以百数(宝贝)

B.拊掌

..大笑(拍手)

C.今乃掉尾

..而斗(翘起尾巴)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和()。

A.艺术电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

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凶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22.文言文阅读

(一)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兔走.,触株走________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________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________ ④冀.复得兔冀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

B.其父名/在军书

C.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D.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少________

②市________

③数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24.课外阅读

北人食菱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③壳入口。或④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⑤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⑥强⑦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并:连同。④或:有的人。⑤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⑥坐:因为,由于。⑦强( qiǎng):本文中指“勉强”。(1)用停顿符号“/”给下面这句话断句。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________

(3)请用写出画出文中两处可以看出北人真的不识菱的句子。

(4)仔细阅读下列句子,与《北人食菱》文意不相符的一句是()。

A.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B.说话做事应该要实事求是。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5.第二部分阅读

文言文阅读: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始折旋疾徐 ________ ②乃四顾胆落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 ②椎鼓径进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26.文言文阅读。

山鸡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皇也!”路人曰:“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值十倍矣。

(1)请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________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________

召而厚赐之________ 过买凤之值十倍矣________

(2)请翻译下面句子。

乃酬千金,费与;请加倍,乃与之。

(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种人?

27.完成文言文阅读

一轴鼠画

东安(a)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b),献之邑令(c)。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d)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e),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f)举轴,则踉跄(g)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皆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a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b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c 邑令:县令。漫:漫不经心,随意。d旦:早晨。e物色:察看。f逮:等到,及。g踉跄:形容猫跳跃捕鼠的样子。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东安一士人善.画________ ②漫.悬于壁________

(2)县令因为什么感到奇怪?(用原文回答)

(3)翻译: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28.文言文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面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墙坏。雨:下雨

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

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

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

(2)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丽毁坏了墙

B.暮而果大亡其财。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29.文言文阅读(二)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杜处士是个________的人,对戴嵩的《牛》特别喜爱,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来。(用文中原词原句来回答)

(2)解释句子

①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________。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的意思:________。

(3)牧童“拊掌大笑”是因为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牧童 ________的性格特点。

(4)画线句中“搐”的意思是________,“乃”的意思是________ 。这句话写出了牧童对斗牛的________。

(5)“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________, 他的“笑”包含了________。可见杜处土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6)“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

(7)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________;从牧童角度的收获:________。

30.古文赏析。

管宁与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见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①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②,曰:“尔非吾友也。”

【注释】①轩冕:指车子。②宁割席分坐:后人以“管宁割席”“割席分坐”喻朋友断交。(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词。

①窃见管神色________

②尔非吾友也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

(3)管宁为什么要和华歆断交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1)高大的样子;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认为世上在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高山流水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

解析:(1)高大的样子;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认为世上在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高山流水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巍巍:高大的样子;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知识拓展。

故答案为:(1)曾经、争着跑过来、的确如此(2)、许多孩子都争相恐后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3)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要盲目跟从。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3)在平时学习中要多积累知识。

2.(1)辩斗;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远也;日初出远;日中时

近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则如盘盂;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如探汤;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2)一个是根据所

解析:(1)辩斗;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远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则如盘盂;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如探汤;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2)一个是根据所看到的太阳的大小,另一个是根据感受到太阳的温度。

(3)①两小儿可以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身就是具有一种钻研的精神。②他们只是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但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坚持己见的行为。

(4)说明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感觉第一幅大一点,实际一样大。因为可能是眼睛受到了外界的影响,造成了视觉上的差异。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文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5)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辩斗、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远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则如盘盂、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如探汤、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2)一个是根据所看到的太阳的大小,另一个是根据感受到太阳的温度。

(3)①两小儿可以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身就是具有一种钻研的精神。②他们只是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但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坚持己见的行为。

(4)说明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感觉第一幅大一点,实际一样大。因为可能是眼睛受到了外界的影响,造成了视觉上的差异。

【点评】(1)针对古文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精神或品质。

(5)开放性试题。

3.(1)给;离开;水缸;对……说

(2)从此手不离书,以致不知道饥渴和冷热。

(3)聪明,稳重不爱奢华的人。

【解析】【分析】(1)文言重点字的翻译,平时加强积累和背诵。

(2)用现代汉语翻译

解析:(1)给;离开;水缸;对……说

(2)从此手不离书,以致不知道饥渴和冷热。

(3)聪明,稳重不爱奢华的人。

【解析】【分析】(1)文言重点字的翻译,平时加强积累和背诵。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要注意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要注意句子的通顺和符号现代汉语的表达。

(3)判断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要结合所给短文的内容来判断。结合短文的关键词语:性不喜华靡以及七岁,凛然如成人。可以概括聪明,稳重不爱奢华的人。

答案为:(1)给、离开、水缸、对……说

(2)从此手不离书,以致不知道饥渴和冷热。

(3)聪明,稳重不爱奢华的人。

【点评】(1)注意积累课下注释以及文言字词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要注意信达雅。

(3)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来判断人物形象。

4.(1)D

(2)C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参见注释及译文),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D;(2)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

解析:(1)D

(2)C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参见注释及译文),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D;(2)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5.(1)hào;sì

(2)叶公喜欢龙;喜欢龙;那些像龙的东西

(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五色无主。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解析:(1)hào;sì

(2)叶公喜欢龙;喜欢龙;那些像龙的东西

(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五色无主。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

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口是心非,待人接物要真诚。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hào、sì

(2)叶公喜欢龙、喜欢龙、那些像龙的东西

(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五色无主。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口是心非,待人接物要真诚。

(5)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1)一同、一起;还;到;当初

(2)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3)华歆优、王朗劣。王朗顾眼前做好人,稍有危险就要抛弃别人,或许有助人之心,但祸及自身便未能担当。华歆已经考虑到危险

解析:(1)一同、一起;还;到;当初

(2)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3)华歆优、王朗劣。王朗顾眼前做好人,稍有危险就要抛弃别人,或许有助人之心,但祸及自身便未能担当。华歆已经考虑到危险,但没有坚持自保,遇险之后还一力帮助,可以说性格中偏仁义,但并不愚昧。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注释,正确理解词义。

(2)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疏通语句。

(3)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①一同、一起。②还。③到。④当初。

(2)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3)华歆优、王朗劣。王朗顾眼前做好人,稍有危险就要抛弃别人,或许有助人之心,但祸及自身便未能担当。华歆已经考虑到危险,但没有坚持自保,遇险之后还一力帮助,可以说性格中偏仁义,但并不愚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7.(1)凿壁偷光

(2)D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

解析:(1)凿壁偷光

(2)D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A、B、C正确。D:时人畏服之如是: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时人:听他讲解诗经的人。

故答案为:(1)凿壁偷光;(2)D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8.(1)熟读成诵。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3)孟子;孟母

【解析】【分析】(1)这篇短文主要讲(熟读成诵)的重要性。方法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

解析:(1)熟读成诵。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3)孟子;孟母

【解析】【分析】(1)这篇短文主要讲(熟读成诵)的重要性。方法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2)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

遗忘书中的内容了。启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教导,因为长辈总是为我们好。

(3)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故答案为:(1)熟读成诵。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3)孟子、孟母

【点评】(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9.(1)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我体会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理解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

解析:(1)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我体会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理解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2)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我体会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点评】(1)要求学生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10.(1)B

(2)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斗,错了。

(3)A,C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

解析:(1)B

(2)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斗,错了。

(3)A,C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A:所宝以百数:为求得一件宝贝花了数百的钱(宝贝改珍藏的画)B:正确。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改摇着尾巴。改大笑)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B

(2)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斗,错了。

(3) A C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1.(1)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2)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夸大其词往往会难以自圆其说,

【解析】【分析】(1)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

解析:(1)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2)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夸大其词往往会难以自圆其说,

【解析】【分析】(1)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现象)。《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故答案为:(1)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2)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夸大其词往往会难以自圆其说。

【点评】(1)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2)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12.(1)B

(2)它们三者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隐伏的祸患。

【解析】【分析】(1

解析:(1)B

(2)它们三者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隐伏的祸患。

【解析】【分析】(1)、本道题考查了重点字的含义。考查“其”字用法,在这里全部作代词,指“它”,具体内容就是前面提到的事物,作答时要联系上下文。

①园中有树,其上有蝉。提到了树,所以“其”就指树;

②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是接前一句“蝉高居悲鸣饮露”,所以“其”指的是蝉;

③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是接前一句“螳螂委身曲附”,所以“其”指的是螳螂;

④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是接前一句“黄雀延颈,欲啄螳螂”,所以“其”指的是黄雀。故本道题选B。

(2)、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中重点喻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的词语。即这三种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他们身后隐伏的后患啊!

(3)、考查对文章大意的掌握,根据我们的理解,我们很容易能够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根据我们的理解,文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全面衡量,周全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忘却身后祸患的道理。

故答案为:

(1)、 B

(2)、它们三者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隐伏的祸患。

【点评】文段选自《螳螂捕蝉》,说明凡事要全面衡量,周全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忘却身后祸患的道理。要在理解语段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分析主旨,抓住重点词句掌握。古文阅读重在积累,在理解语段大意的基础上掌握文章主旨,积累重点词语。

译文: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的歌唱,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自己的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他们身后隐伏的祸患。13.(1)①等到到了集市,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量好的尺码。②有人间:“为什么不用你的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有个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不相信自己的

解析:(1)①等到到了集市,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量好的尺码。②有人间:“为什么不用

你的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有个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不相信自己的脚,最后没买到鞋子。

(3)做事要懂得变通,不要墨守成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解析】【分析】(1)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①等到到了集市,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量好的尺码。②有人间:“为什么不用你的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有个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不相信自己的脚,最后没买到鞋子。(3)做事要懂得变通,不要墨守成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点评】(1)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4.(1)③;①;①

(2)齐宣王去世了,齐滑王即位,他喜欢让人一个一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3)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解析:(1)③;①;①

(2)齐宣王去世了,齐滑王即位,他喜欢让人一个一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3)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结合语句,正确理解词义。

(2)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疏通语句。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Ⅰ③;Ⅱ①;Ⅲ①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小古文阅读: 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⑥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 (1)选文选自________,从文体上看属于________。 (2)翻译下列词语。 逐走:________;河渭:________ (3)翻译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未至,道渴而死。 (4)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________。 (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的结尾? (6)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 2.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滥竿充数①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①选自《韩非子》。滥:虚妄不实。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滥竽,常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②南郭:复姓。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③说(yuè):同“悦”,高兴。④廪(l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Ⅰ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 ①用;②派;③让 Ⅱ请为王吹竽________ ①请求;②敬辞;③邀约 Ⅲ好一一听之________ ①喜好;②常常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②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③甫冠:指刚满20岁。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2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2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弱冠游楚,楚中移文至华亭,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战!”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负骨,誓不归矣。”自出,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昡,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只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溪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注】①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 (1)下列语句中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父文荣,弱冠游楚弱冠:二十岁 B.客死归州官舍矣客死:死在异乡 C.寒燠失度,饥饱无时寒燠:极其寒冷 D.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步履:行走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 ②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 (3)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请概括作答。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③耳:罢了。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俱乘船避难________ ②幸尚宽________ ③后贼追至________ ④携拯如初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3)从文段内容看,你认为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写写你的理由。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精选文言文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精选文言文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①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②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 (2)先解释句中加点的字,再写出句意。 ①子无敢食.我也!食:________。句意:________。 ②)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走:________。句意:________。 (3)这篇文言文讲了狐狸和老虎的故事,你会怎么评价这只狐狸?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走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ìa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从文中第一段看,千里马如果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千里马遇不到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________的社会现实。 3.阅读理解。 东床姣婿 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③:“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④,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注释】①郗(xī)太傅:郗鉴,以儒雅著称,官至太尉。②王丞相:王导,东晋琅琊临沂人。曾任三朝丞相,在东晋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③信:使者,即上文中的门生。 ④矜持:庄重,拘谨不自然。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课外阅读。 曾子①杀猪 曾子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③还,顾④反为女杀彘⑤。”妻适⑥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⑦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⑧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⑨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⑩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曾参,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②之:到,去。③女:通“汝”,你。④顾:回来。⑤彘:猪。⑥适:往,到。⑦特:只不过。⑧待:依赖。⑨子:你。⑩遂:就。 (1)当曾子的妻子阻止曾子杀猪时,曾子是怎么说的?(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2)这则语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写出你积累的与本文表达的教子观念相同的名人名言。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②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③甫冠:指刚满20岁。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________ ②众皆弃去________ 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 ④同列语之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划线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________ ②从而谢焉谢: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 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 (五)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综合练 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词语。 辩斗:________ 以:________ 日中:________ 及:________ 盘盂:________ 沧沧凉凉:________

孰:________ 汝: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 ②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 ,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去:________ ②方:________ ③欲:________ ④还:________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还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判断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是否相同。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4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4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读《书戴嵩画牛》,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我们还读过他的诗《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日曝.书画曝:________ ②拊掌 ..大笑拊掌:________ ③今乃.掉尾而斗乃:________ ④尾搐.入两股间搐:________ (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文中的“________”这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2.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滥竿充数①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①选自《韩非子》。滥:虚妄不实。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滥竽,常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②南郭:复姓。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③说(yuè):同“悦”,高兴。④廪(l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Ⅰ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 ①用;②派;③让 Ⅱ请为王吹竽________ ①请求;②敬辞;③邀约 Ⅲ好一一听之________ ①喜好;②常常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②履:鞋。③志:标志。 (1)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①及午________ ②至薄暮________ ③是汝家________ ④何不入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________ ②虎亦寻卒去。________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7)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 (8)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_______。 (9)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 )。(多选) A.望而生畏 B.虎视眈眈 C.无知者无畏 D.初生之犊不怕虎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4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4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小古文阅读: 《伯牙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锺子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_______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②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③甫冠:指刚满20岁。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________ ②众皆弃去________ 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 ④同列语之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 一、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 注释:1.履:鞋。 2.度:用尺子量。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 5.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三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四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五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③假:借。④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担任首领。⑤走:跑,逃跑。⑥然:对的。]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大全练习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大全练习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词语。 辩斗:________ 以:________ 日中:________ 及:________ 盘盂:________ 沧沧凉凉:________ 孰:________ 汝: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 ②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昔有愚人:________ ②食之,甚美: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主人既闻,乃益盐。 ②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4)这则短文有何寓意?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题50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题50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1)解释词语: ①仕________ ②濒________ ③具________ ④悯________ ⑤邑________ ⑥祀________ (2)选择题: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句子: ①岁罹水患________ ②死者相踵________ ③遂自经于鼓下________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弈秋,通国之____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把课文补充完整。 弈秋,通国之____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 (2)解释文中划线的部分。 ①通国:________ ②为弈秋之为听:________ ③诲:________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__》,讲述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________不同,所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文言文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文言文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方鼓琴而______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少选之间而__________,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语段用“∥”分成了两层,两层的关系是()。 A.并列 B.转折 C.因果 D.递进 (3)你想到了哪些关于知音的名言?请写出其中的一两句。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去:________ ②方:________ ③欲:________ ④还:________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还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判断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是否相同。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怀素写字① 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③,名④其庵⑤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挥洒】挥毫写字。④【名】命名,起名。⑤【庵】住所。 (1)下列说法中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和()。 A.在读“贫无纸可书”时,可以这样停顿:“贫/无纸何书”。 B.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C.以上文段来自《书林纪事》这个故事。 D.从“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的时间很长。 (2)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________、________。 (3)怀素为住所起了个雅号叫“绿天”,真有意思!请你模仿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你的书房也取一个雅号。 名吾堂曰:“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划线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________ ②从而谢焉谢: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就为汝多知乎?” (1)用“/”画出朗读时的停顿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两小儿辩日时,一儿从________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________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 (3)从上面短文中,你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听了两个小儿的话,孔子又会说什么呢?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题50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题50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怀素写字① 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③,名④其庵⑤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挥洒】挥毫写字。④【名】命名,起名。⑤【庵】住所。 (1)下列说法中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和()。 A.在读“贫无纸可书”时,可以这样停顿:“贫/无纸何书”。 B.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C.以上文段来自《书林纪事》这个故事。 D.从“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的时间很长。 (2)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________、________。 (3)怀素为住所起了个雅号叫“绿天”,真有意思!请你模仿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你的书房也取一个雅号。 名吾堂曰:“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①有富人,天雨②墙坏。其子曰:“不筑③固,必将有盗④。”其邻人之父⑤亦云⑥。暮⑦而果大亡⑧其财,其家⑨甚⑩智其子⑩,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注】①宋:宋国。②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③筑:修补。④盗:小偷。⑤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⑥亦云:也这样说。亦,也。云,说。⑦暮:晚上。⑧亡:丢失。⑨家:指这家人。⑩甚:很,非常。⑩智其子: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B.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把墙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富人家的那个儿子十分聪明。 (2)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的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邻居家的老人多管闲事。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100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100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由俭.入奢易:________ ②可办.粗饭几日:________ (2)翻译。 ①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②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在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还需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吗?说说你的看法。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②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③甫冠:指刚满20岁。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________ ②众皆弃去________ 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 ④同列语之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②履:鞋。③志:标志。 (1)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 ..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 巍巍 ..乎若太山:________ 汤汤 ..乎若流水: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_______。 (3)这个故事是个美好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________”这个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①好(hǎo hà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⑩。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ì shì)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②钩:衣带上的钩。③写:摹画。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 ⑤闻:听说。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⑦牖(yǒu):窗户。⑧施(yì):延伸。⑨还(xuán)走:转身就跑。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 (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好________(hǎo hào)似________(sì shì) (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________,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②叶公并不是真的_______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_______罢了。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请你结合着译文,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吧!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 【附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