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顾与思考

1回顾与思考
1回顾与思考

活动内容:通过提问方式复习本章所学习的相关基本知识,如定理、逆定理等。

活动过程:

问题1:你能说说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吗?

问题2:向你的同伴讲述一两个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方法.

①综合法:从已知出发利用学过的公理和已证明的定理进行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②反证法.

问题3:你能说出一对互逆命题吗?它们的真假性如何?

问题4:任意画一个角,

四等分.

已知:如图,∠AOB

求作:(1)射线OC ,

使∠AOC=∠BOC ;

(2)射线OD 、

OE ,使∠AOD=∠DOC=

∠COE=∠EOB

作法:

(1) 1、在OA 和OB 上分别分别截取OM 、ON ,使OM=ON .

2.分别以M 、N 为圆心,以大于21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内交于点C .

3.作射线OC

∴OC 就是∠AOB 的平分线.

(2) 同上,分别在AOC 和BOC 内部作射线OD 、OE .

第二环节: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本章所证明的命题大多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有关,主要包括哪些呢?

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1.通过探索、猜测、计算、

(1)与等腰三角形、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互相相等.

判定: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结论: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与一般三角形有关的结论:

在一个三角形中,两个角不相等,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相等(用反证法证明).

2.命题的逆命题及其真假 :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3.尺规作图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

定理;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第三环节:例题讲解 例1、已知:如图,D 是△ABC 的BC 边上的中点,DE ⊥AC ,DF ⊥AB ,垂足分别是E 、F

且DE=DF.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要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可证∠B=∠C.

例2、如图,在△ABC 中,AB=AC ,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AC 于点E ,已知△BCE 的周长为8,AC -BC=2. 求AB 与BC 的长.

分析:由已知AC -BC=2,即AB -BC=2,要求

AB 和BC 的长,利用方程的思想,需找另一个AB 与BC 的关系.

1回顾与思考

活动内容:通过提问方式复习本章所学习的相关基本知识,如定理、逆定理等。 活动过程: 问题1:你能说说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吗? 问题2:向你的同伴讲述一两个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方法. ①综合法:从已知出发利用学过的公理和已证明的定理进行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②反证法. 问题3:你能说出一对互逆命题吗?它们的真假性如何? 问题4:任意画一个角, 四等分. 已知:如图,∠AOB 求作:(1)射线OC , 使∠AOC=∠BOC ; (2)射线OD 、 OE ,使∠AOD=∠DOC= ∠COE=∠EOB 作法: (1) 1、在OA 和OB 上分别分别截取OM 、ON ,使OM=ON . 2.分别以M 、N 为圆心,以大于21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内交于点C . 3.作射线OC ∴OC 就是∠AOB 的平分线. (2) 同上,分别在AOC 和BOC 内部作射线OD 、OE .

第二环节: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本章所证明的命题大多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有关,主要包括哪些呢? 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1.通过探索、猜测、计算、 (1)与等腰三角形、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互相相等. 判定: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结论: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 回顾与思考2

学习目标: 1、认识全等三角形 2、能利用全等判断两线段或者两角的相等关系 2、 3、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一、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1,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 .全等图形的 和 完全相同. 2.如图1,若△ABC ≌△EFC,且CF=3cm,∠EFC=64°,则BC=_____cm,∠B=_ __. B A E F A 2 1 C D B A E C D B A D (图1) (图2) (图3) (图4) 3.如图2,AC=DB,∠1=∠2,则△ABC ≌△______,∠ABC=∠______. 4.如图3,在△ABC 和△ADE 中,∠CAE=∠BAD,AC=AE (1)若加条件_________,可用SAS 推得△ABC ≌△ADE; (2)若加条件_________,可用ASA 推得△ABD ≌△ADE. 5.(1)如图4,△ABC 中AD 平分∠BAC,∠ABD=∠ACD,则再由“___ ”, 可判定△ABD ≌△ACD. (2)如图5,已知AD ∥BC,∠ABC=∠CDA,则可由“AAS ”直接判定△_______ ≌________, (3)如图6,已知△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高,要根据“AAS ”证明△ABC ≌△ACD, 还需加条件 ∠____=∠____. B A C D B A C D B A E F C D O (图5) (图6) (图7) 6. 如图7,AD ∥BC,AD=BC,AC 与BD 交于点O,EF 过点O 并分别交AD 、BC 于E 、F, 则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共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7. 如图,△ABC ≌△DEF,求证:AD=BE. 8.如图,CD ⊥AB,BE ⊥AC,垂足分别为D 、E,BE 交CD 于F,且AD=DF,求证:AC= BF. B A E C D B A E F C D

回顾与思考(一)

第三章分式 回顾与思考(一) 总体说明 本节是第二章《分式》的最后一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回顾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概念与分式的运算时用到的几种法则,熟练掌握分式的运算法则,通过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让学生逐步熟悉运用分式运算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代数表达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分式的运算能有更深的认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式及分式的运算等有关概念,对分式及其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技巧性较高的运算题还不熟悉.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式的概念与分式加减乘除法的运算,本课时安排让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旨在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在应用这些知识时,能顺藤摸瓜地找到对应的及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能把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运算; (2)提高学生分式的基本运算技能. 数学能力: (1)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2)注重学生对分式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回顾——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再想一想

——反馈练习——课后练习. 第一环节 回顾 活动内容: 1、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说明! 2、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是什么?举例说明! 3、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举例说明! 4、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举例说明!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的回顾与思考,使学生对分式的基本性质、乘除法、加减法等基本运算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教学效果: 有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运算等知识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与理解. 第二环节 想一想 活动内容: 填空题: (1)如果某商品降价x %后售价为a 元,那么该商品的原价是 元. (2)某人打靶,有m 次均打中a 环,有n 次均打中b 环,则此人平均每次中靶的环数是 . (3)当x 时,分式x x -+11有意义. (4)当x 时,分式)3x )(1x (92---x 的值为0. 活动目的: 加深学生对分式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 教学效果: 部分学生对第(4)小题中认为分子x 2–9的值为0,从而得出x 应为±3,原因是没有注意分母不能为0这一事实,经指点后,均能理解.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在给民族音乐学下定义时,常常是从划定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着手,无论是起初的比较音乐学还是后来的民族音乐学,及今天的“Enthnomusicology”一词译成民族音乐学或音乐民族学,或者干脆叫音乐学、音乐文化人类学等争论,都是与这一学科自始至今研究对象的不断变化拓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仅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演变作历史性的回顾和思考。比较音乐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民族音乐学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英文为“Comparative Musicology”,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88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这一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对象的确立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者的立场有着密切关系的。首先,比较音乐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有密切的联系。以18世纪为开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跨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入这些地区的西方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首先向外部世界开启了这些非欧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门。他们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和方法试图了解、认识和把握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令他们新奇的特殊文化,想将这些相异于欧洲文化,不被欧洲人所知的文化公诸于众,加之古典进化论学派和马克思、恩克斯对于人类进化和原始社会经济的科学认识,至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30-7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0—9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的欧美出现了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队伍,开展了世界范围的、有目的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异国的民间艺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此同时,欧美的许多城市建立起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非欧洲的乐器和有关的音乐文物与手稿,记录亚洲、非洲、美洲民族音乐的材料大量增加,使人们对于非欧洲地区音乐文化的注意力进一步增加,加之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对无文字非欧民族音乐的研究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基础上,比较音乐学这门学科在民族学诸多研究的影响下,应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和时代需求产生了。英国语言学家兼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利斯和阿德勒、艾斯比塔等欧洲学者为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由此可见,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音乐文化是相对于当时殖民者的主体文化而言的,也是相对于起初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的这些欧洲学者自身的文化体系而言的。相对于其原本欧洲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未知领域就成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异国音乐文化=非欧洲音乐文化,即形成了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城市艺术音乐文化相对于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以欧洲整体作为一个中心以欧洲大民族为立场而进行的研究。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的确立我们不得不承认,音乐的发展往往是在别的学科带动下进行的,在创作方面,西方城市艺术音乐的派别经常是步文学、美术之后尘,如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的产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史学、比较学、民族学的发展都深深地影响和引导

回顾与思考

《一次函数》复习课(一) 棕北中学何启才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回顾与梳理 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取的每一个值,y都有______的值与它对应,那么称y是x的_____,其中x是_______.函数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 若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 【练习一】 1.(2017?泸州)下列曲线中不能表示y是x的函数的是() A.B.C.D.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2. (2017?安顺)在函数y=√x?1 x?2 3.已知: y=(m?3)x|m|?2+n?2. 当m,n满足_______________时,y是x的一次函数;当m,n满 足_______________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点(0,____),(_____,0)的一条直线 . 2. 当k>0,一次函数的图象过_______象限,y随x的增大而_______; 当k______0,一次函数的图象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_______. 3. 两条直线l1:y=k1x+b1,l2:y=k2x+b2(b1≠b2),如果l1∥l2,那么k1_____k2;

直线y=kx+b 平移规则:上____下_____(在等号右端);左加右减(在x 上). 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1. 李老师给出了一个函数,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指出这个函数的一个特征.甲:它的图像经过第一象限;乙:它的图像也经过第二象限;丙:在第一象限内函数值y 随x 增大而增大.在你学过的函数中,写出一个满足上述特征的函数解析式 . 2. 若一次函数y=kx+m 的图象不经过第四象限,则m 的取值范围是 ,k 的取值范围是 . 3. 将直线y=2x ﹣2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则经过两次平移后的直线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 二、基本思想方法与经验 1. 若点P (3,a ),Q (2,b ) 在一次函数y =?3x +c 的图象上,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2. 如图,函数y=x+1和y=ax+3图象交于点P ,点P 的横坐标为1,则关于x ,y 的方程组{x ?y =?1ax ?y =?3的解是 . 3. (2017?绥化)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41y x =+与直线y x b =-+的交点不可能... 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4. 一次函数y=﹣2x+2的图象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两点,在y 轴左侧有一点P (﹣1,a ). (1)当a=0 时,求△ABP 的面积; (2)当a=﹣2时,点Q 是直线y=﹣2x+2上一点,且△POQ 的面积为5,求点Q 的坐标.

第一章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回顾与思考导学案 东宁初级中学张志伟 一、学生状况分析本章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认识研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柱体、锥体、球体等常见几何体的特征,初步形成了图形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复习、整理和概括,对学生已有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章内容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整章内容是对学生已有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为以后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且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辨认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等); 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3.能想象基本几何体的截面形状; 4.会画基本几何体的形状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形状图,能根据形状图描述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5.掌握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种形状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2.获得一些 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2.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增强观察能力,形成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重难点】点、线、面等最基本的图形与基本几何体的相互转换。在面与体的变化中如何抓住特征。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回顾与思考2

一、课题回顾与思考(二) 二、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己回顾本章内容,并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以便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的联系,使新旧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过小结与复习加深对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概念的理解. 3. 培养学生反思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概念及有理数计算。 难点:有理数概念及有理数计算应用。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正数与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数轴等概念. 2.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 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律. 4.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4.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新知探索 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零是整数中最小的数;②有理数中没有最大的数;③无限小数都是有理数; ④无限循环小数一定是有理数。 A、3个 B、4个 C、1个 D、2个 专题2、数轴、绝对值、相反数、倒数 ⑴数轴: ⑵相反数: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从数轴是看,表示互为 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在两侧,并且与的距离相等。 ①通常用a与表示一对相反数。 ②a-b的相反数为 . ③a+b的相反数为 . ④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 0. ⑤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相等,即|-a| |a|. ⑥|a|=|b|则a= (即a与b互为)。 ⑦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 a ( ) ⑶绝对值: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零的绝对值 是。即|a|={ 0 ( ) -a ( )

回顾与思考

第五节《锐角三角函数及其应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特殊三角函数值。 2. 会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由已知三角函数求它对应的锐角,会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 能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导学环节: 一、考点考查 命题点一: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 命题点二:锐角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 二、考点梳理 考点一:锐角三角函数 1. 定义(如图1):sinA= ,cosA = ,tanA = 2.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填一填,记一记(如图2) 考点二: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 问题1 一个直角三角形有几个元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三边之间的关系: (2)锐角之间的关系: (3)边角关系: 问题2 在Rt △ABC 中, (1)根据∠A= 60°,斜边AB=3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2)根据AC= 2 ,BC= 6 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3)根据∠A=60°,∠B=30°, 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小结:在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外,如果知道两个元素,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元素. 1.解直角三角形定义: 2.解直角三角形类型: 3.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 4.如图3,仰角是∠AOB ,俯角是__________ 5.如图4,方向角: OA : OB : OC: OD: α 30° 45° 60° sin α cos α tan α 图1 ┐ ╯ 300 1 2 ┐ ╯ 450 21 1 图2

6.如图5,坡度:AB 的坡度i =tanα,∠α叫坡角,tanα=i = 三、重难点突破 考点一:锐角三角函数 例1 (1)如图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OA 过点(2,1),则tan α的值是( ) [点拨] 过点(2,1)作X 轴的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例1 (2)(2009陕西副题)如图7,在Rt △ABC 中,∠ACB =90°,AC =8,BC =6,CD ⊥AB ,垂足为D ,则tan ∠BCD 的值是________ 考点二:锐角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 (一) 仰角、俯角问题 例2 如图8,小方在五月一日假期中到郊外放风筝,风筝飞到C 处时的线长为20米,此时小方正好站在A 处,并测得∠CBD =60°,牵引底端B 离地面1.5米,求此时风筝离地面的高度. (二) 方向角问题 2.(2012陕西20题8分)如图912,小明想用所学的知识来测量湖心岛上的迎宾槐与湖岸上的凉亭间的距离。他先在湖岸上的凉亭A 处测得湖心岛上的迎宾槐C 处位于北偏东600方向,然后,他从凉亭A 处沿湖岸向正东方向走了100米到B 处,测得湖心岛上的迎宾槐C 处位于图 3 图 4 图5 图7 图 6 图8 A. D. 2 C. B.

第一章 回顾与思考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标: 复习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及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1)经历使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经历课前准备总结,探索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发展总结归纳水平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水平; (3)在具体问题的证明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实验论证、逆向思维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水平。 教学重点: (1) 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的复习. (2) 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总结关系方法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交流创意,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先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第四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交流创意,导入课题 内容:事先布置好任务,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总结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图,课堂上先交流讨论,引出关系图. 二:交流创意,总结归纳 内容:事先布置好任务,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总结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作品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

质,判定表格,梳理本章知识。 三:小试牛刀,基础巩固 内容:一组考察基础的判断题: 1、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4、一组邻边相等的的矩形是正方形。() 5、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6、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四:出示例题,总结方法 内容:两个例题,一个正方形,一个折叠问题。 例1:已知: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F为CD延长线上的一点,CE⊥AF于E,交AD于M,求证:∠MFD=45° 目的:解决学生本章中两个难点问题的困惑。 例2.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3厘米,BC=4厘米,现将A、C重合,使纸片 折叠压平,设折痕为EF。试确定重 F G C E D B A 叠部分△AEF的面积。 五:总结收获,拓展提升 内容:交流收获。 目的:本节课内容较多,协助学生总结知识和方法。教学设计反思: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在给民族音乐学下定义时,常常是从划定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着手,无论是起初的比较音乐学还是后来的民族音乐学,及今天的“Enthnomusicology”一词译成民族音乐学或音乐民族学,或者干脆叫音乐学、音乐文化人类学等争论,都是与这一学科自始至今研究对象的不断变化拓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仅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演变作历史性的回顾和思考。 比较音乐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 民族音乐学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英文为“Comparati ve Musicology”,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88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这一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对象的确立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者的立场有着密切关系的。首先,比较音乐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有密切的。以18世纪为开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跨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入这些地区的西方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首先向外部世界开启了这些非欧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门。他们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和方法试图了解、认识和把握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令他们新奇的特殊文化,想将这些相异于欧洲文化,不被欧洲人所知的文化公诸于众,加之古典进化论学派和马克思、恩克斯对于人类进化和原始社会经济的科学认识,至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30-7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0—9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的欧美出现了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队伍,开展了世界范围的、有目的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异国的民间艺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此同时,欧美的许多城市建立起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非欧洲的乐器和有关的音乐文物与手稿,记录亚洲、非洲、美洲民族音乐的材料大量增加,使人们对于非欧洲地区音乐文化的注意力进一步增加,加之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对无文字非欧民族音乐的研究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基础上,比较音乐学这门学科在民族学诸多研究的影响下,应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和时代需求产生了。英国语言学家兼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利斯和阿德勒、艾斯比塔等欧洲学者为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

九年级数学上册回顾与思考2导学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回顾与思考2导学案 年级九班级学科数学课题第三章:回顾与思考2 第课时 总课时 编制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第五周 星期六 使用者 课堂流程具体内容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本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共同建立有关概率知识的 框架图. 学习难点:结合实例,理解实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操作流程 学法指导 温故知新 3、利用或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某个事件发生的所有可 能出现的结果。 4、用实验的方法统计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1c902072.html,] (1)、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 (2)、掷一枚均匀的正六面体骰子,3点朝上的概率为。 (3分钟)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知识链接: (一)、知识指导与梳理:[来源学科网Z|X|X|K] (14分钟) 承上启下 教师引导,共 同质疑,破解 知识重点、难 点。 知识应用,查 看对新知识的 理解程度。

展示、评价、点拨、总结例3、某校九年级的初中学生共796名,学生的出生月份统计如下,根据图5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图 2 (1)出生人数超过60人的月份有哪些?[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1c902072.html,] (2)出生人数最多的是几月? (3)在这些学生中至少有两个人生日在10月5日是不可能的,可能的,还 是必然的? (4)如果你随机地遇到这些学生中的一位,那么这位学生生日在哪一个月的 概率最小? 完成课本72页复习题:5-10 (20分钟) 学生自主参 与、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并予 以评价。 课堂检测 在一个口袋中有4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把它们分别标上数字-1,0,1,2,随 机地摸出一个小球记录数字,然后放回,再随机地摸出一个小球记录数字.求 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次都是正数的概率P(A); (2)两次的数字和等于0的概率P(B). (8分钟) 在规定时间内 完成。 教师公布答 案,统计各题 完成情况,衡 量教学效果。 教后反思

科学翻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上海科技翻译 S hang hai J ou rnal of T ranslators f or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2001N o .1 [收稿日期]2000209228 [作者简介]佘协斌(1946-),男,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学术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国文学。张峰(1974-),陈琳(1976-),李伯和(1969-),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科学翻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 历史回顾与思考 佘协斌 张 峰 陈 琳 李伯和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要]本文对科学翻译范畴、历史分期、理论发展以及科技翻译思维、文体、标准、翻译学等几个科学翻 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历史回顾与综述,提出了作者的思考与看法。 [关键词]科学翻译;范畴;分期;理论研究;回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141(2001)0120001206 回顾我国科学翻译活动和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其中的某些基本问题进行梳理、思考与展望,对进一步开创科学翻译研究的新局面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一、关于科学翻译范畴的界定 目前有两种提法,一是科技翻译,一是科学翻译。有人认为,科技翻译涵盖了科学翻译,因为科技乃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后者涵盖了前者,因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而人们一般把“科技”理解为纯自然科学。究竟何种提法好,有一个习惯问题,也有一个具体翻译内容问题,很难作统一规定。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说此即彼。笔者认为:从学科的分类及从历史上翻译内容的发展来看,还是提“科学翻译”为好,以便将其与“文学翻译”区别开来。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众所周知,在我国,绵延千年的佛经翻译之后,便是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翻译活动,从而开创了翻译介绍西方科技文献的历史。据马祖毅考察,这一时期翻译的欧籍主要涉及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采矿冶金、军工学、生理学、医学、生物学、舆地学,虽然也介 绍了少量语言学、文学、哲学、神学及其他社科文献,但其主流应该说是自然科学。值得注 意的是,王徵(1571-1644)将西方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之为“资耳目”、“资手足”、“资心”之书,认为“资手足”之书,乃是“有益于国计民生、国家兴作甚急”的科技书。此后的提法有:“西术翻译”,“西学翻译”,“西洋科学翻译”。真正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学术、思想、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则始于1898年严复首次翻译《天演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不满足于翻译洋务派看中的西方兵工技艺、声光化电诸书,而主张翻译政治法律及各种学术著作,从而扩大了翻译范畴,大批的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理论等著作陆续介绍到国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翻译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不仅自然科学文献的翻译车载斗量,无法统计,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也开创了新纪元。据统计,1949-1954年共出版马列、哲学、政法、经济、文教、史地等方面的译著达1811种。1956-1966年仅商务出版社就出版社科译著437种。1978-1990年全国出版社科译著7480种。 ? 1?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回顾与思考

[]23522 36365 32633224424 4324321 532323 33)().(102010.9.8)()().(76)2.(6)()().(5)(.4)(.3)(.22.1m m m a a a a y x x y y x x x a a a b b b x x x x x x x a a a m m m m m -=-÷--===÷-=-?--=-====-=-?-=-=-?=?-÷??++学习目标:1.梳理全章内容,建立知识体系;熟练运用幂的运算法则、整式乘除法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应用意识,提高应用代数意识及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1、快速判断以下各题是否正确 2、计算 3、如图,一块直径为a+b 的圆形钢板,从中挖去直径分别为a 与b 的两个 圆,求剩下的钢板的面积. 二、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共30分,每题3分) 1.多项式322431x x y xy -+-的项数、次数分别是( ).A .3、4 B .4、4 C .3、3 D .4、3 2.若0.5a 2b y 与3 4a x b 的和仍是单项式,则正确的是 ( ) A .x =2,y =0 B .x =-2,y =0 C .x =-2,y =1 D .x =2,y =1 3.减去-2x 后,等于4x 2-3x -5的代数式是 ( ) A .4x 2-5x -5 B .-4x 2+5x +5 C .4x 2-x -5 D .4x 2-5 4.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 ) A .a n ·a 2=a 2n B .(a 3)2=a 5 C .x 4·x 3·x =x 7 D .a 2n -3÷a 3-n =a 3n -6 5.x 2m +1可写作( ) A .(x 2)m +1 B .(x m )2+1 C .x ·x 2m D .(x m )m +1 6.如果x 2-kx -ab =(x -a )(x +b ),则k 应为( ) A .a +b B .a -b C .b -a D .-a -b 7.()2a b --等于( ).A .22a b +B .22a b - C .222a ab b ++ D .222a ab b -+ 8.若a ≠b ,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 ) A .(a +b )2=(-a +b )2 B .(a +b )(a -b )=(b +a )(b -a ) ))-031)2010(231()2(-+----π)(2()1(22c a ab -?-()??? ??÷+-223431963)4(a a a a )2)(4)(2()5(22a b b a b a ++-()()224232)3(b ab a ab --) 2)((4)2()6(2y x y x y x +---

情绪性工作研究的回顾和思考2

情绪性工作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张鹏鹂 广东省旅游学校,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情绪性工作研究从研究重点的变化出发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回顾以往研究,指出最新趋势:(1)情绪性工作概念研究由情绪管理深入到心理操作过程、由人际交往拓展到人际情境;(2)研究方法开始引入实验法、纵向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3)研究范围从服务行业拓展到“人际工作”行业;(4)开始影响因素、效果评估等应用研究;(5)开始情绪性工作机制研究。指出未来可以采用准实验法,加强情绪性工作的干预措施等研究。 关键词情绪;情绪性工作;情绪表达规则 情绪性工作(emotion work)是近年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1979年美国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Hochschild, A. R.)提出了情绪性工作理论,她在研究空姐等服务性行业的工作时发现,为了给客户留下某种良好印象,服务性行业员工必须遵循情绪表达规则、标准化地表现合适的情绪[1]。而后,随着西方社会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新经济时代”的兴起,人类由产品导向的社会进入了服务导向的社会,情绪性工作日益受到心理学界和组织行为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情绪性工作研究领域已扩大到教师、护士、警察及管理人员等职业。然而,尽管情绪性工作研究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之一,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或完善的问题,特别是“热门”研究所难免伴随的功利性问题。因此,冷静地回顾情绪性工作研究的发展,理性地思考现存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情绪性工作研究的健康发展。 1 初创期:内隐的情绪管理(1979~1990) Hochschild提出情绪性工作概念时,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认知活动的心理结构和功能。而Hochschild的情绪性工作研究则致力于内隐的情绪管理的理论探讨,因此,该理论提出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受到学界重视。这段时期,Hochschild理论的主要侧重点是: 1.1研究内容侧重于内隐的情绪管理 情绪性工作理论围绕情绪感受管理展开,主要是确定情绪性工作定义以及对情绪感受规则等问题的关注。 首先,确定情绪性工作定义。Hochschild将情绪性工作定义为“管理自己的情感以建立一种公众可见的表情和身体展示,从而获得报酬的一种劳动方式”[1]。这种管理是在个体的头脑中以内隐的方式进行的。 其次,提出内隐情绪管理策略。1、被动深层扮演:员工自发、真实地体验到所要求表达的情绪,不需任何努力。2、表面扮演:员工控制外部情绪,以达到组织的情绪表达要求,但个体的内部情绪感受并未改变。3、主动深层扮演:指主动改变自己的情绪体验以“进入”要求表现的角色,需付出意志努力[1]。 1.2 情绪性工作后效分析:关注消极后果 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一样,情绪性工作如果过分地调动、开发个体的情绪资源,会带来消极后果。霍氏提出情绪性工作的一维结构理论:工作要求对客交往越频繁,就越需要情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 ------ 从“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 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史学值得探讨的一个领域,它的有关理念萌发发端于该世纪初,在经历了停滞、复兴又发展的曲折历程后,到本世纪末成为中国历史学术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尤其是80至90年代社会史出现了复兴,对社会史的研究也全面发展起来。在这期间,出现了从“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的理论趋向,本文就这种理论趋向作一简单的回顾与思考。 一、“眼光向下” 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史研究对1930至1980年这段时间的中国史学发展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对史学进行了一场结构性调整。主要表现为研究课题的大大拓宽,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是对20世纪上半叶那种倡导眼光向下、关注普通民众的研究倾向的一种回归。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复兴的社会史研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学者非常积极地有意识地对社会史的理论进行探讨,并且就社会史的定义、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诸多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认识。在这期间,主要的两派观点是专史说和通史说,而大部分学者所持专史说,1即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专门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外交史等专门史并行,又从各自的研究对象出发,将社会史定义为社会生活史、社会行为史,由此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学专门领域之外再拓出一个研究领域。相比起专史说而言,少数持“通史说”的学者似乎应以陈旭麓、张静如为代表。他们倡导好的通史应该是社会史,即通史应“反应一个过去了的时代的全貌”应该讨论“社会整体发展的过程”。2 由于为社会史这一学科规划出一个明晰的研究范围,于是从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社会风俗、社会群体、社会问题等较为具体的社会史研究领域到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运行、社会控制、社会功能等更为抽象的研究范畴,都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支持,由此极大地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这也是社会史对中国史学界近20年来的发展所做出的最显著的贡献。 具体的研究可谓琳琅满目。在社会生活史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应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10卷本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已发行4种。另外,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也是这个领域不可多得的好书。在社会结构研究方面,除冯尔康主编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外,还有大量的有关社会群体的研究,涉及性别集团,如妇女史;身份职业集团,如士人、乡绅、商人、农民、官员、游民、移民、艺人等历史;年龄群体如老年 1参见宋德金《开拓研究领域、促进史学繁荣——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述评》,《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比较系统的论述见乔志强、陈亚平《社会史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及其学科地位》及冯尔康《社会史研究的探索精神与开放的研究领域》,《中国社会史论》(上卷),32-37页。 2前者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在纵论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过程中,便融进了对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说明;后者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之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书,则分为政治、经济、教育与文化、社会阶层与阶级、社会组织、家庭、社会习俗、社会意识8章。由此可知,他们其实是在讨论通史编纂的问题,而主要不是社会史的概念问题。

第一章回顾与思考教案1(北师大版初三上)

第一章回顾与思考教案1(北师大版初三上) 课时安排 2课时 镇定讲课 本回忆与摸索中设立了几个咨询题,目的在于期望同学们通过对这几个咨询题的摸索,梳理本章的知识内容,总结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反思和交流中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回忆本章的要紧内容,包括有关的定理的探究和证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方法、步骤和理由,构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互逆命题的真假关系等,并安排一些相关的题目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因此本节的重点是建立知识框架图,回忆本章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方法,专门是一些几何命题的证明思路等,教学时,应鼓舞学生带着咨询题回忆所学内容,在对咨询题进行回答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咨询题的明白得,并展开小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反思和交流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课后,还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小结,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章内容,并回忆学习本章的收成、存在的咨询题和需要改进的地点,教师也能够据此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第十课时 课题 回忆与摸索(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在回忆与摸索中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2.在回忆与摸索中,复习有关定理的探究与证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尺规作图等.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进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2.进一步把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3.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的证明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查找几何命题的证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锤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摸索的适应. 教学重点 1.在回忆与摸索中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2.回忆本章的要紧内容,包括探究与证明、思路与方法等. 教学难点 进一步领会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教具预备 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Ⅰ.创设咨询题情境,搭建〝回忆与摸索〞的平台 咨询题1 你能讲讲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吗?

回顾与思考

第六章平行线的证明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在已经接触了几何学的许多基本概念,有了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在几何证明的推理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对于较难的几何证明题则不能站在更高的逻辑思维层面上思考.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动手操作、说理、推理论证等几何活动,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几何的推理论证的基本理念,对于简单的几何证明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能从更深层次进行思考,对于如何分析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则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课时安排让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旨在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在应用这些知识时,能顺藤摸瓜地找到对应的及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能把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命题的概念与命题的构成;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概念; (3)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数学能力: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2)掌握证明的步骤与格式.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反馈练习. 第一环节 知识回顾 活动内容: 1.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命题由哪两部分组成?举例说明! 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分别是什么?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4.与三角形的外角相关有哪些性质? 5.证明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的回顾与思考,使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下一步的简易的逻辑推理作好知识准备. 注意事项: 由于学生对于上述概念都有较长时间的学习,但知识点是零散的,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如: }???????? ????????????????????????????? ????? ? ? ??????????????????????结论题设部分条件结构反例假命题公理外角推论内角和定理三角形性质判定平行线应用证明推论定理 真命题分类命题证明)()( 第二环节 做一做 活动内容: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有( )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向雷锋同志学习;(3)对顶角相等;(4)花儿在春天开放;(4)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