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说课稿设计(1)

《空气》说课稿设计(1)
《空气》说课稿设计(1)

《空气》说课稿设计

庄丽丽

一.教材分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空气与生命单元的第一节。

学生在系统的学习《空气》以前,已经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大气的分层,空气的存在,空气有质量、有浮力,知道空气里主要有氮气和氧气,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以及氧气能供人呼吸和支持燃烧等。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气体的用途,掌握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方法。学会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初步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这既是前部分知识的初步综合提高,又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氧气的基础,必须落实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拥有更好的学习动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将近三个半学期的学习,对科学的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现在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扮演严师的角色。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和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b.了解空气的利用。

2.技能目标:

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能根据已有知识发挥合理的想象。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空气的主要成分,空气的利用的学习,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设想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利用。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的常识和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这两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N2,O2,稀有气体,CO2和水蒸气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N2,O2,稀有气体,CO2和水蒸气等的用途)。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所以,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法和设计性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教师用具:带橡皮塞集气瓶2个,铁夹及导管2套,烧杯2个,酒精灯1盏,燃烧匙1个。药品:红磷,木炭。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内容:组织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来推断空气的主要成分。展示实验所需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a.有关仪器的名称。b.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2)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

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以及你的分析同组上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a.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b.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使干燥的毛玻璃片出现水珠,证明空气中含有O2、CO2和水蒸气。

(3)仿照课本P35图2—3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师以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图片来讲解实验,要学生注意观

察大屏幕上的实验并得知红磷在瓶中燃烧的现象;记录火焰熄灭并振荡

集气瓶、打开铁夹后观察到的现象;判断空气中氧气的大致含量。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紧接着展示视频对比实验,用木炭代替红磷,并启发学生猜测实验现象是否与前者相同。

(4)对实验现象进一步地分析、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在实

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并尝试解释原因。观察实验,并尝试解释原因,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a.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

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b.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位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

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成分: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水蒸气稀有气

体及其他杂质等。

(三)自然过渡

自从人们认识空气的成分后,就开始对各种气体进行利用。

事先学生已经收集相关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给出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学生列出各成分的用途,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自学成果,这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使其获得扩展的途径之一。

八.感悟个性

新课标指出,科学实践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体验,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九.板书设计

第1节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

1.名称: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防除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

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1/5的地方。

二.空气的利用

1.氧气的利用

2.氮气的用途

3.二氧化碳的作用

4.稀有气体的应用

用板书提炼出有关空气的关键字句,让学生对课本重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加深理解和记忆。

庄丽丽

初中化学说课稿《空气》

《空气》说课稿 九龙中学贾建忠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高层建筑投标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范本[1]

目录 第一节、编制依据及内容 5 一、编制依据 5 二、编制内容 5 第二节、工程概况、特点及重点 6 一、工程概况 6 二、工程特点及重点 6 2.2、施工条件7 2.3、工程标准:7 三、施工总平面布臵(具体见临时用地表):7 3.1、平面布臵原则:7 3.2、平面布臵依据:7 3.3、各施工阶段平面布臵:8 3.4主要生产、生活设施布臵8 3.5、施工用水:9 3.6施工用电:9 3.7、施工现场平面布臵原则9 四、施工部署10 4.1项目管理部组织机构10 4.2劳动力计划11 4.3施工进度计划:11 4.4施工进度和工期保证措施12

五、基础工程(地下室)施工方案14 5.1定位测量:14 5.2降水措施14 5.3土方开挖14 5.4桩头的处理及垫层施工15 5.5防水层施工15 5.6钢筋工程16 5.7模板工程18 5.8混凝土工程:21 5.9土方回填工程:22 六、基础质量保证措施:23 6.1质量管理体系图23 6.2质量控制措施24 6.3质量保证措施26 七、防沉降措施26 八、地下管线地上设施周围建筑物保护措施26 8.1地下管线保护措施:26 8.2地上设施、周围建筑物保护措施26 九、主体结构主要施工方法和施工措施27 9.1主体结构施工工序27 9.2施工测量28 9.3钢筋工程30 9.4模板工程32

9.5混凝土工程34 9.6砌筑工程36 十、主体结构质量保证措施:40 10.1施工质量保证体系40 10.2工程质量保证措施42十一、各种管道、线路等非主体结构施工措施43 11.1脚手架工程43 11.2防水工程44 11.3装修工程:47 11.4安装工程55 11.5施工过程质量保证措施:58十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专利技术:59十三、各工序的协调措施:59十四、冬雨季施工措施:59 14.1冬季施工措施:59 14.2雨季施工措施:66十五、施工安全保障措施:70十六、现场文明施工措施:78 16.1文明施工管理体系78 16.2文明施工标准79 16.3文明施工措施79十七、施工现场环境措施:80

《好玩的空气》说课稿

大班科学主题教育活动《好玩的空气》说课稿 各位园长、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的科学主题教育活动《好玩的空气》 一、首先来说设计意图: 空气是一切生物得心生存的必要条件,空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在与空气做零距离的接触,让幼儿了解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另外,教育资源来源丰富,又能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讲讲做做玩玩中,可以获得切身的体会。因此,我便设计了这节科学主题教育活动《好玩的空气》。 二、其次说说活动目标 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最后说说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变魔术、捉空气、吹泡泡、吹气球、罩蜡烛这些环节,在这些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幼儿猜想,接着通过操作来验证,进而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再做总结这几个基本动作来完成的。通过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捉一捉、吹一吹、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来探究空气,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索感知空气的特点和空气的无处不在,同时也体验了和空气宝宝玩一玩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家园,那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地球是绚丽多姿的,把所有的生物都孕育其中,而空气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但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我们痛心的看到:工厂冒出浓浓的黑烟、燃烧垃圾发出难闻的气味、汽车排放尾气…,这些有毒物质无时不刻在侵袭我们的环境、污染我们的空气。因此,对幼儿进行生态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这也是是现代科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是整个活动的升华部分,通过生动的课件让幼儿了解到我们身边的空气已遭受了严重的污染,作为小公民就有义务去保护我们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个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更加干净。 整个活动过程设计,总体思路是以疑激趣,以实验突出重点,通过课件展示、交流讨论引导幼儿深入课程,与幼儿一起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教学反思:本节课老师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老师给以启发和帮助,使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在有趣的活动中,揭开空气的秘密,让探索的乐趣存在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在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是:个别孩子不善于表现自己,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进行及时地鼓励和引导。)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范本[1] 2

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川江水利枢纽淹没公路复建工程N0.3合同段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监理单位:广西通佳公路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桂林市交通勘察设计院 业主单位:桂林市大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桂林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特点 一、工程概述 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斧子口水利枢纽淹没县道公路复建工程第一合同段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起终桩号为:K0+000-K4+215,路线全长4.215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本项目计划2011年4月1日开工,2012年11月1日完工,工期为17个月,施工的范围包括路基、路面、桥梁、涵洞及绿化及环境保护。 本工程路面结构全线采用级配碎石基层,沥青石屑封层,热拌沥青碎石面层,培土路肩。 二、工程特点 1、本工程技术标准:技术等级为三级,均采用热拌沥青碎石路面。 2、路基填挖工程量大,要求机械设备投入量大。 3、涵洞构造工程量大,要求人员、设备数量较多。 4、环保、水保、文明施工综合管理要求高。本合同段经过农田、林地、河道、山谷,施工期 间对环保、水保、交通防护、文明施工要求高。 三、主要工程数量 1、路基土石方:挖方218080m3,填方157314m3; 2、涵洞168m; 3、防护工程:挡土墙669m3,边沟、排水沟410.16m,种草、铺草皮308m2等。 四、水文及气候特点 沿线地表水较为丰富,主要河流有川江,川江发源于桂林兴安县,经兴安、灵川、流过桂林市汇入漓江,基本上靠降雨补给,年径流量变化较大,径流分配不均,其中10月下旬至次年3月径流较小,4-9月径流量较大。水量较丰富,可满足施工用水的需要。 本工程项目处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2000.1mm,年最大降雨量2750.6mm日最大降雨量达1126.1mm,降雨多集中在3-8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5%-79%。年平均温度27.9℃-20.5℃,平均无霜期为313天。全年四季分明,具有良好的施工条件。在雨季时期,对路基、路面及人工构造物等施工均有一定影响,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抓紧旱季进行施工。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工程项目沿线所在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人工构造物可采用简易设防。 五、地形、地貌、地质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但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理解和了解,能够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实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水平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理解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能够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理解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能够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分析水平,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水平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理解作为依托,能够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以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持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 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 成注重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实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 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 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相关材料,对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实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 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实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 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认识空气》一课的第三个活动《空气占据空间》。 一、教材分析 《空气》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为学习《风》和《纸飞翼》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前两个活动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知识目标: 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五、实验材料: 需要用到自制塑料杯、纸、注射器、漏斗、水槽、抹布、组合实验材料等实验材料。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具体环节如下: 七、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把一个纸团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杯底部,把塑料杯快速倒扣在水槽中。请同学们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对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说纸团会湿,有的说不会湿。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出示实验提示:(幻灯片)1、纸团要紧贴杯底。2、杯子竖直倒扣入水槽中,再竖直拿来出。3、用抹布把杯子内壁擦干。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到纸杯中没有进入水,纸团没有湿。这一实验现象激发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纸团没有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理解到:纸团之所以没湿,是因为水没有进到杯中,水为什么进不到杯子的空间呢,可能是因为空气占据着塑料杯的空间,水进入不了杯子。 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当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教师提出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让杯中的纸变湿?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纸变湿,水就得进入杯中,水要进入杯中,空气就的出来,那你有几种方法能让杯中的空气跑出来呢?此时学生的探

好玩的空气说课稿

《好玩的空气》说课稿 各位园长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的科学活动《好玩的空气》 一、首先来说设计意图: 空气是一切生物得心生存的必要条件,空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在与空气做零距离的接触,让幼儿了解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另外,教育资源来源丰富,又能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讲讲做做玩玩中,可以获得切身的体会。因此,我便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好玩的空气》。 二、其次说说活动目标 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最后说说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变魔术、捉空气、罩蜡烛这些环节,在这些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幼儿猜想,接着通过操作来验证,进而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再做总结这几个基本动作来完成的。通过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捉一捉、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来探究空气,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索感知空气的特点和空气的无处不在,同时也体验了和空气宝宝玩一玩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家园,那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地球是绚丽多姿的,把所有的生物都孕育其中,而空气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但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我们痛心的看到:工厂冒出浓浓的黑烟、燃烧垃圾发出难闻的气味、汽车排放尾气…,这些有毒物质无时不刻在侵袭我们的环境、污染我们的空气。因此,对幼儿进行生态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这也是是现代科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是整个活动的升华部分,通过生动的课件让幼儿了解到我们身边的空气已遭受了严重的污染,作为小公民就有义务去保护我们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个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更加干净。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轨道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范本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浙赣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段是南昌局管标中的一段全长2.535Km双绕改造段。曲线半径由既有两段曲线=1182m及705m改为新建2800m。曲线点:,点:,曲线全长2535.83m,本段属于200Km/h提速改造范围区段。 第二章主要技术标准 按铁二院:二设线函[]号文要求:设计速度目标值为200Km/h的正线,新建铁路采用60Kg 全长淬火无孔新轨。钢轨联接配件采用60Kg钢轨用接头夹板()。用级高强度接头螺栓及级高强度螺母()高强度平垫圈()接头螺栓扭矩· 枕木:采用型有挡肩轨枕(专线)(2.6m长)和型扣件(专线)(根公里) 胶垫:应符合(铁道混凝土枕轨下用橡胶垫技术条件)()要求,其刚度为-80Km 所有扣件、铁件应作防腐处理,施工交验前紧固件需涂刷有效期不小于年的油脂 道床:轨道道床采用级标准碎石道碴,道床施工应按分层摊铺,分层补碴,分层起道碾压和动力稳定及工序进行,碴肩至挡碴墙间以道碴填平,其材质应符合《铁路碎石道碴》()中级道碴标准。道床宽度:200Km/h地段正线道床顶面宽度为3500mm,碴肩宽度450mm,道床边

坡为:碴肩堆高为150mm,道床顶面高度与轨枕中部顶面平齐,道床厚度:采用单层道床厚30cm。 第三章轨道施工方案 现场调查及顺坡方案 按照设计文件﹑南铁浙赣指《指导性施组》及我公司投标文件,本曲线改造段采用新建预铺、既有线合拢口抬道、拨接、合拢的施工方法。合拢点拟定在及两处从现场既有轨顶标高调查情况上看,东西两端、左右两线个合拢口的既有轨顶标高均分别低于设计轨顶标高0.43m 及0.58m。在封锁合拢之前,既有线合拢口区域封锁抬道至设计轨顶标高,两端既有线顺坡。材料运输 ()枕木:火车运至弋阳东站道采用吊车卸车汽车倒运至工点。 ()钢轨:由弋阳东站内火车送至既有下行线要点左侧单边卸车。卸车里程:东端~(改建里程为~),西端~(改建里程为~) ()道碴暂定为汽车运输直接卸至路基上。 新建轨道施工方法 ()预铺段采用人力施工结合使用小型机具的方法,进行铺轨,底碴采用压路机按要求碾压。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说课稿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中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它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空气的成分》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空气的成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空气污染的危害与防治,这些知识点都基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因此本实验在本节课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性质的探究,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后面我们还要学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部分)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化学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整本教材来说不是最困难的,但是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判断总结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

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第三部分)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要求) ①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及测定方法。(这也是本 节课的重点) ②利用本实验能进一步感受实验探究的方法与步骤。 (2)过程与方法(要求) 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以及) ②通过微观动画展示误差分析,能透彻理解相关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合作精神。(以及)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 作风。 (第二个方面) 二、教法分析、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以及问题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关于学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所以本节课我制定的学法是,小组合作讨论,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找空气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找空气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说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说活动重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做为重点,精心的呵护和培植。 说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我班幼儿年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说教具和学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卡纸 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等,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2、学法: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实验操作、观察获得认知能力的。 说活动过程: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皮球为什么会鼓起来?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五)倒不出来的水。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只有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能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

《空气》说课稿设计(1)

《空气》说课稿设计 庄丽丽 一.教材分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空气与生命单元的第一节。 学生在系统的学习《空气》以前,已经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大气的分层,空气的存在,空气有质量、有浮力,知道空气里主要有氮气和氧气,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以及氧气能供人呼吸和支持燃烧等。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气体的用途,掌握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方法。学会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初步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这既是前部分知识的初步综合提高,又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氧气的基础,必须落实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拥有更好的学习动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将近三个半学期的学习,对科学的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现在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扮演严师的角色。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和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b.了解空气的利用。 2.技能目标: 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能根据已有知识发挥合理的想象。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空气的主要成分,空气的利用的学习,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设想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利用。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

施工组织设计范本2[1]

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一章工程做法 第三章施工部署 第四章施工现场布置 第五章施工准备 第六章主要项目施工方法及质量保证第七章质量控制措施 第八章安全技术措施 第九章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第十章工期保证措施及降低工程成本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新丰县城原丰城加油站,施工现场条件和周围环境:站房属于旧楼原址重建,前为丰城大道交通较方便,但后离民建较近施工场地有限、人员复杂,施工难度较大,交通便利,项目区位条件相对优越。 二、工程做法 本工程是分叁部份:其中站房为旧站楼房拆除重建,主要内容包括拆除原有旧楼房,重建一层新站房系框架结构. 重新在原有加油亭旁建油灌区, 灌区需深挖4米, 离原加油亭柱只有1.83 米, 开挖时必需在靠柱的一方加打槽钢桩(18#*4 米)30 条,以防滑坡,浇注钢筋砼地板安装油灌及回填素砼。再就是整个加油站的地坪浇注,站房装修完毕后及油管安装完成再浇注站区地坪。 目标:计划在2011年月日开工,2011年月日竣工, 总工期工期45 天。 施工目标: (1)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

(2 )安全生产:实现无安全事故。 (3)文明施工:争创轩岗样板文明工地目标 三、施工部署

2、各过程在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各工种穿插作业,加快进度。 3、投入过程项目机械设备一览表(后附表) 4、预投入过程劳动项目劳动力安排一览表(后附表) 5、材料供应安排 根据实际情况,算出不同时间施工实际需要的有关材料及半成品数量,据此再考虑一个提前备用期,争取做到既不耽误使用,又不浪费材料。 四、施工现场布置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使用单位,布置施工临建,作业场地,水电源线路,机具布局等。 五、施工准备 1、开工前技术人员,工人等熟悉图纸,组织技术交底,办一次性洽 商。提前编制订货单,作出工料分析。 2、接受甲方指定位置,布置搭建临建。

空气的成分说课稿

鲁教版八年级化学说课稿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第一课时) 宋守勇 海阳市二十里店镇初级中学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一 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措 施、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空气是学生学习了熟悉的水后,接触到的又一种熟悉的物质。因此,教 学的起点定位于学生充分发表他们对空气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分析如何设 计较为精确的化学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学情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但初三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空气可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常识,而是在较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空气饼状图,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过程及误差分析,掌握实验原理、装置、现象及结论,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3)了解拉瓦锡对发现空气成分的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中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措施 教学重点:1、空气的成分 2、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突破措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呈现的空气成分的饼状图,及层层递进的提问,让学生充分认识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过程及误差分析。 突破措施:以化学家拉瓦锡对发现空气成分的实验创设情境并做为铺垫,讲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及步骤,然后学生较准确地进行实验和实验后的思考,自主的进行总结。 五、(一)教法:教学中采用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变“讲堂”为“学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学法: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合作,倡导体验、实践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自主地寻找信息,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激发学生潜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1、流程:创设情境导入→认识空气的成分→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反思→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2、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语: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打一物质)(2)小游戏: 请同学们捂住鼻子屏住呼吸5秒钟,再做深呼吸,并谈谈你的感受。 通过猜谜语、玩游戏的方式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向往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空气的组成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将直观的饼状图呈现给学生,再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认识空气的成分。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教学思路:(1)提出问题

空气在哪里 说课稿

说《空气在哪里》一课的教学 临海市哲商小学程誉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气在哪里》是认识、了解空气的一个起始课,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种东西,但并没有一种生动具体的实感。因而,课文从三个部分来认识空气。(1)杯子里有什么?主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杯子里并不真是空的,而存在着空气,即:a、借助水的帮助,通过空气在水中形成的气泡间接看到空气;b、以空气占着空间水进不去来说明空气存在。(2)怎样证明空气在我们周围,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3)空气在日常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这课的知识,不仅使不家务事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认识到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而且还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有关空气的知识,如人的生活与劳动,离不开空气等。同时,学习了这部分的知识,为往后认识空气的其他一些性质,用途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在知识上,首先在注意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从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出发,动手做实验,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即本课的认识目标为知道在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形成技能是常识课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主要以自身的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因此,本课的技能目标为初步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事物的能力。 (3)在思想情感上,让学生在参与认知过程中认识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习新知的欲望,具体落实到本节课,则是激发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

趣。 3.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虽然学生知道空气这种物体,但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而,本课的重点应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其关键是指导学生实验,仔细观察实验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从而间接地获取知识。本节课的难点则是关于空气占据空间这部分知识。 二、说教法学法 实施“主体性”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目前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因而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本领的积极性,而教师尽量少提问题,少占用课堂时间,关键用于引导和点拨。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先演示实验到自主实验,最后到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亲眼看到、耳听到、手感觉到空气,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空气在我们周围这一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实物摄影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教给学生的知识,最终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教师就出示青蛙玩具,问里边有什么。再让学生把憋了气的娃娃玩具吹鼓起来,最后联系实际说说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

空气》说课稿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市政施工组织设计范本1

目录 编制说明和依据 (1) 施工部署 (2) 施工现在平面布置 (5) 主要施工工艺措施 (6) 工种配合 (26) 质量目标及质量保证体系 (27) 主要材料、机械、劳动力需用量计划 (32) 成品保护 (33) 工期及进度计划 (34) 文明施工措施 (35) 安全目标和安全保证措施 (37) 附表一: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附表二:劳动力计划表 附表三:施工进度计划表 附表四: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第一篇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犍为县规划和建设局工程施工招标文件,项目编号2005QX招(11)工程招标书,项目名称城南新区分洪濠C区至石油公司道路工程。 2、犍为县规划和建设局委托乐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分洪濠西侧道路(一)工程施工蓝图。 3、国家现行交通设施、市政安装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二、工程概况 犍为县规划和建设局投资修建城南新区分洪濠C区至石油公司道路工程,位于犍为玉津填城南新区分洪濠,该工程是原滨江路的延线。 本工程为市政道路工程。道路采用2米人行道+14米车行道+4米人行道,车行道横坡为1.5%,采用直线型路拱,人行道横坡为1.5%。 1、砼路面工程 路基:原道路杂填土采用统砂换填; 基层:40cm厚连砂石底基层; 水稳层:15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路面:20cm厚fcm4.5Mpa砼面层。 2、人行道工程 作法为:a、素土夯实;b、15cm厚砂砾石层;c、6cm厚现浇砼垫层;d、人行道为彩色水磨石步道砖(盲道宽60cm)。 3、排水管道工程 本工程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管均采用钢筋砼管、承插式接口详04S516-21,管顶平接,污水管基础详04S516-21,检查井详S02S515-21编号A,未标注检查井距离的均为40米。 第二篇施工部署

空气的成分说课稿

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 《2.1 空气的成分》说课教案 睢县二中白羽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成分”。让学生掌握空气的成分及重视环境保护等新的理念今天和大家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把握,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二、说学生情况 三、说教法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首先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级化学课本(粤教版)的主要内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部分性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大气污染与防治的问题。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有关空气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和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设计此目标是希望学生了解 空气成分的有关知识,今后无论自己还是家人在生活中都能尽量避免做一些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以及用语言、文字等表述有关信息的能力。他们积极主动的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媒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体收集材料,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 用,立志掌握化学这门科学,以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 ②通过对稀有气体的了解,提醒同学们热爱科学,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 学习化学的志向。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空气的成分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