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战争题材与人性关系

试论电影艺术中的战争与人性

——以《雁南飞》为例

【摘要】战争与人性是人类文明形成以来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之一。自十九世纪末期,电影技术发明,进入二十世纪后,电影迅速成为人类驰骋想象、反映社会生活众生相的新兴艺术。当下,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强势地位,但回顾电影艺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看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苏联电影人为电影艺术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雁南飞》是当时电影的杰出代表作,以卫国战争为题材,为后人研究战争与人性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

【关键词】电影艺术《雁南飞》战争人性

一、引言

19世纪为人类留下了两架新机器,它们几乎是在同时和同地产生,然后又同时走向世界并遍布五大洲。其中一架实现的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冲天、飞翔梦,另一架,则引领着人类走向新的想象世界,与飞机不同,“它不是用来飞向亡灵、天使和上帝所在的天堂,而是用来反映人间的现实……它捕捉生活以便将其再现和‘复制’。”①。比较之下,飞机最终能飞的高度和范围是如此有限,而电影放映机,则为人类的想象提供了巨大的天地。事实上,作为19世纪带给20世纪的遗产,电影在充满争议的讨论中,迅速地成为一门新兴艺术——与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雕刻和舞蹈并称,成为“第八艺术”,它表达着人类的情感与智慧,成为人类认识和反映自我与世界的独特手段。但正如法国印象派电影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让·爱普斯坦(1897—1953)所说:“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对电影的无知。”某种程度上说,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并不容易为人所真正了解和认知。因为,人类尚不能认识自己。古希腊的智慧之一便是“认识你自己”。当然,人类并不就此轻言放弃,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创造出新艺术,并借艺术之力量探究人性,探究生命。二十世纪以来,电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便是自觉地承担起了艺术所应该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从电影入手来探究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和

①埃德加·莫兰,《电影或想象的人》,第13页。

精神生活,进而又不断提升自己,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探讨人性的善恶、美丑,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

二、苏联电影

本文将从《雁南飞》入手来探讨战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而考虑到影片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苏联制作,笔者认为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苏联时期的电影。

二十世纪,人类的最大败笔便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战的爆发,间接地促成了苏联的成立,促成了人类社会形态、制度发生新的变化。回顾历史,苏联尽管历史短命,但作为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一度代表了世界的另一种想象或可能,诸多人对此充满期待。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苏联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不可否认的巨大成就。它为人类社会留下诸多遗产。而除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我们几乎要以敬佩之心来看待苏联时期产生的某些艺术作品如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等等,它们都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总体而言,电影,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在苏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可能性。苏联电影已然是电影艺术中的专有名词,“这一概念包括了由爱森斯坦、普多夫金、邦达尔丘克、格拉西莫夫、罗姆、塔尔可夫斯基、阿布拉泽、克利莫夫、格尔曼苏导演的作品所构成的影片系统, 它和好莱坞经典电影一样具有明晰的形式规律、独特的整体风格和与众不同的观赏经验。”①这些苏联电影人,既有实际的影视创作又有理论更新发展,对世界电影艺术贡献不小。的相比之下,至今我国的电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与苏联电影相提并论,没有产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人,对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所作的贡献极为有限。苏联电影,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既与其社会制度、政治风潮想呼应,产生一批极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的电影,同时又能深入斯拉夫民族的精神世界,为我们展现出斯拉夫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此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苏联电影人,更够吸收外部的电影创作理论,自觉地加以改进,用之于苏联电影艺术的

①远婴,《苏联电影的三次革命》,《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

创作中。

熟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都知道一个事实,鲁迅的白话文小说,一开始便是经典,其《狂人日记》一经发表便是引得茅盾的称誉,成为文学界的一座高峰。在苏联的电影艺术领域,我们同样有如此的惊讶。十月革命胜利后不到十年,作为原本是一位建筑师的爱森斯坦(1898—1948),受到革命潮流的感召,投身电影事业,于1925年推出了《战舰波将金号》,一举成名,名震欧洲。这部主题重大,叙事恢宏,既有经典的悲剧式结构,又有新式的蒙太奇手法,引领苏联电影走向高潮。《战舰波将金号》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战争叙事,更超出其“向俄国1905年革命20周年的献礼”的意义。纵观苏联电影史,可将爱森斯坦及其《战舰波将金号》视为苏联十月革命前后电影艺术的代表。

作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包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其内部,从未停止过政治意识形态的强调和教化,不断强调阶级性、阶级斗争,一度达到疯狂的地步,而这也必然会导致其社会主义制度的异化,人民民主专政的极端化——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便是最好的例证。一个历史巨人的倒下,对其本国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往往代表了某种转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超级大国苏联开始出现转折,“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赫鲁晓夫在会上所做的惊人的秘密报告, 暗示了斯大林时代的结束, 文艺界以此为转折点, 开始在非斯大林化的旗帜下发展起来。文艺政策的松动和艺术家境遇的改善提供了一幅解冻和冰释的历史性画卷。”①由此,在电影艺术领域,可喜的历史画卷即将展开。一旦压抑已久的创作欲望得到可满足的机会,作品便如潮涌一般,势不可挡。第二年,苏联电影便人发力制作,推出《雁南飞》《第四十一》,此后又推出《士兵之歌》(1960)《晴朗的天空》(1961)《伊凡的童年》(1962),一时佳片不断,引起世界影坛的注意。综合起来看,这一时期的电影大多为战争题材,或以战争为影片故事的大背景,更近一步说,卫国战争为苏联的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提供了巨大而又深切的创作背景。这些影片所要呈现的是战争背景下,苏联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生活状态和

①远婴,《苏联电影的三次革命》,《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

经历,强调的是战争对平凡人带来的心灵重创、情感毁灭,谴责了战争的罪大恶极,歌颂了主人公们的平凡、善良和伟大,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可以说电影既窥探了电影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也触动了观影者内心世界的敏感神经。然政治风气的解冻毕竟有限,此后的苏联电影由赫鲁晓夫时代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这又再一次证明了苏联电影艺术与政治大环境的密不可分。

三、《雁南飞》

如上文所提及,这是一部以二战为题材,确切地说,是以苏联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电影,由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1903—1973)拍摄。作为苏联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电影人,卡拉托佐夫在五十年代发挥出惊人的创作力,不仅拍摄出《雁南飞》这部被西方电影评论界认为是“俄国人发射的一颗电影卫星”①的伟大电影,更重要在于,他继承了十月革命所激起和推动“诗电影”传统,将诗电影艺术推向又一次的高潮。在爱森斯坦手中,诗电影与革命的激情紧紧联系,其主题是宏大革命图景,表现的是史诗般的磅礴气势。其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便是早期诗电影的杰作,亦是默片时代电影艺术中的杰作。从时间上看,《雁南飞》是卫国战争后五十年代,苏联的文艺政策放宽后,诗电影达到的另一个高峰,同时,当然也是电影艺术进入有声时代后的杰作之一。从内容看,《雁南飞》是另一种政治话语环境下,迥异于早期以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战斗精神为主题的诗电影。它摆脱了早期诗电影对英雄的歌功颂德式的叙事模式,与当时社会背景反对“个人崇拜”相呼应,更加注重对战争环境下的平民或市民生活的叙述,敢于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及人性的善恶二重性,进而表达了电影人对战争的反思。

诗电影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创作类型,可追溯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主张电影艺术向诗歌取法,将电影诗化,采用诗歌中的隐喻、联想等修辞手法,注重电影节奏变化。以《雁南飞》来做分析,具体到电影镜头的拍摄上,一开始,电影

①胡榕,《五六十年代之交苏联战争题材代表作》,《世界电影》,1985年第3期。

就是“散文诗”式叙述,两个恋人十指相扣,漫步于河畔,头顶飞过鸿雁,女主人公应景吟唱。接着,一幅俯视图展现在观众眼前,清晨之际的莫斯科河两岸风光优美、宁静,城堡散发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感,这个画面洋溢着年轻人相互爱恋、依偎的美好、温暖和宁静感,人与景相和谐,情感丰满,令人遐想、沉醉,是为电影的诗语言。当战争打响,青年人奔赴疆场杀敌卫国,万人送别的场景出现,电影逐渐加快了节奏。当女主人公在炮火声鸣中,发现父母双亡,又在孤独无助中被男主人公的表弟所奸污时,所有的战争中的人性之恶全部暴露出来并无情地施加在女主人公身上,矛盾达到高潮,节奏变得最紧,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当一家人被迫迁往西伯利亚,让人联系起诸多电影中或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被迫的离开,最后又胜利归来。但,影片恰恰没有让女主人公在历尽艰辛、饱受凌辱、备尝苦难之后获得真爱。于是,影片最后的车站一段,女主人公在旁人的欢庆声中,独自伤神落泪。而眼泪再一次表达了她内心的复杂情感,将整个电影的叙事推向高潮。事实上,节奏的巧妙把握,还体现在影片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尤其是女主人公的情绪起伏跌宕,忧愁、忿恨、绝望、悲伤、无可奈何,等等。以至于,有人提出影片中的摄影是“情绪摄影”,并以之来诗化电影。

作为一部久负盛名的经典诗电影,影片摄影师乌鲁谢夫斯基所善用的蒙太奇手法为之贡献不少。影片开始部分,鸿雁、古城堡、河水、桥,一幅幅景构成了联想式的蒙太奇,而女主人公薇罗尼卡在狂轰滥炸和无力反抗的玷污中,运用了集中式的蒙太奇手法。最为经典,为人所道的则是男主人公鲍里斯在一片白桦林里最后的倒下。“中景鲍里斯中弹,接着一个垂直仰角镜头, 他眼中的白桦树冠越来越远同时叠印出他和身着洁白婚纱的女友一起奔跑的情景。”①在这里,影片中的白桦树上所叠印出的男女主人公过去热恋的情景,和他们未曾举行过的盛大婚礼, 都是非常主观、意念化的叙述。而鲍里斯最后的绝望与欢乐的音乐形成生死、美好与绝望的巨大反差更加强化了其悲剧效果。自此,用蒙太奇手法组合不同时段中的人物活动、状态, 揭示他们下意识流变的过程, 这种处理方式几乎成为一代

①李亚,《政治权力话语下的经典艺术<雁南飞>与<柳堡的故事>比较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12

月第7卷第4期。

电影艺术的象征。因此,“可以把《雁南飞》看成一首抒情长诗, 它由许多段落所组成, 每一段落就是一首诗。”①

四、《雁南飞》中的战争与人性分析

战争,是人性之恶的集中表达。自古及今,人类社会没有哪个世纪是没有战争的。战争,或者正在笼罩着人类,或者成为研究、探讨的永恒话题。以《雁南飞》的战争背景二次世界大战为例,“World War II was the deadliest military conflict in history. Over 60 million people were killed, which was over 2.5% of the world population.(二战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有超过6000万人死亡,占当时人口总量的2.5%多)”②而苏联的死亡人数则在2200万到3000万之间。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所以二战中,苏联的死亡人数是最多的,所受灾难、所化代价是最大的。“然而, 这场巨大的灾难在战后似乎衍化为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精神财富。不同的艺术家在不同的背景下对它进行着不同的描述和反映。它既像是巴赞意义上的一面‘窗户’, 展现着时代的政治水准, 又像是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一面‘镜子’,映示着社会的道德倾向。”③回顾苏联的电影史,可以看到战争在不同历史时期,在电影中的主题、侧重点、叙述的角度都有较大的变化。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战争与人性的关系问题,借不同阶段的电影的战争与人性观来研究人性本身。梳理苏联的电影史,可以发现,“在斯大林时期, 战争是英雄的炼狱, 每一部关于战争的影片, 都是一曲在苦难中涅槃的颂歌, 轮到赫鲁晓夫执政,战争恢复了瘟神的原貌, 它给人民带来的是肉体的伤害和心灵的摧残, 勃列日涅夫时代伊始, 战场被涂上了综合的色彩, 这里既发生着种种非人道的行为, 但同时又塑造和培养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卫国战争打了四年, 战争片拍了四十年, 其中不断变幻的是政治价值取向,而恒久不动的是神话原型。以《青年近卫军》为代表的第一代战争片的主旨是号召人民投入战斗,保卫祖国; 以《雁南飞》为

①李小蒸,《苏联的诗电影》,《电影艺术》,1986年第12期。

②World War II casualties,维基百科,英文版。

③远婴,《苏联电影的三次革命》,《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

代表的第二代战争片是‘从和平的角度、用生还者的目光回顾过去的战争’, 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为代表的第三代战争片是用战争的实况检验当代人与英雄的差距, 激发青年人献身的勇气和热情。”①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或者是基于社会制度的原因,或者是受到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对战争和人性的认识是有差异,甚至大相径庭。这些差异或大相径庭的战争与人性观是否恰恰体现了人的理智与情感的善变,人性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或矛盾?以上是从电影史或历史的角度作的一个观察。

有学者认为,与中国电影主题的意识形态性相比较,西方电影的视野更加开阔,场面更加震撼,对理智与情感的把握更加富有经验性,对人性的挖掘更加深入。

以战争题材为例,总体上,中国电影还不能很好地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强调以意识形态为主,对人,尤其是战争背景下的平民百姓的人性描写或叙述不够真实,不够震撼人心。进一步说,西方,包括五六十年代的苏联,“通过战争电影,让观众在除了对正义与非正义、爱国与抗敌、领袖与英雄这些二元元素之间的思考外,可以让人更加敏锐地思考战争。如对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原因、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与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因此,西方战争电影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类终极关怀的战争思考型电影。”②二战以来,西方战争题材电影,诸如《广岛之恋》(1959)《苏菲的选择》(1982)《辛德勒的名单》(1993)《美丽人生》(1997)《拯救大兵瑞恩》(1998)《西西里的美丽传说》(2000)《钢琴师》(2002),等等,都没有出现国家意识形态或所谓的主旋律问题,更多的仍然是对战争的谴责,对战争中、战争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卑微、艰难。其中较为特殊的是,《美丽人生》颂扬了父爱之伟大,人性最闪光的亲情之爱完全将战争的疯狂、血腥、暴力、残忍等因素遮盖掉,守护住了小主人公的善良、天真。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则从一位少年的视角将女性在战争中、战争后的人生荣辱、起伏展现在观众眼前,其批判的不光是罪恶的法西斯,也在批判作为战

①同上。

②高红雨王文燕,《中外战争电影主题比较研究》,《电影文学》,2012年,第19期。

争受害者之间的相互倾轧、凌辱,丧失了同情心,丧失了自尊、人格。两者的共通之处都是没有将战争的恐怖、血淋淋的画面展现在观众眼前,是一种隐含、间接的表现。《广岛之恋》和《苏菲的选择》则都讲述了战后人的精神生活的异常艰难,战争阴霾对人心的摧残,最终导致了主人公的灵与肉的消亡。

以上是作为参照,下文则重点分析战争与人性中的《雁南飞》。

影片伊始,画面所叙述的场景无疑是对青年男女的恋情——人性之纯洁、美好的颂扬、礼赞。但很快,苏联对德宣战,战火烧及苏联,并开始影响这一对情侣——男主人公必须上战场。于是,有了场面浩大的学校操场送行一幕——无数个家庭被迫卷入战争,父子、母子、丈夫与妻子、未婚恋人,等等依依不舍,不知未来如何,能否亲人团聚。至于女主角薇罗尼卡,甚至都不能与自己的恋人鲍里斯说再见,所要赠送之物甚至被噪杂、拥挤的人群所踩碎。

战争的爆发,保家卫国的需要将这些无数家庭聚合在了一起,以一种全民族共同的责任与义务的名义,紧紧地联系了起来。可以说,面对家国有难,起来反抗,击退侵入者,这是人性的本能。在远古时代,人类为生存,与群兽相斗,与入侵者相战,都是正义之举,是本能所趋。但是,当人类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战胜了自然的二十世纪,人类仍不可避免地与同类相战——这是多大的悲哀!

而当日复一日的等待换来的是法西斯入侵者的狂轰滥炸,警报声不断之时,思念之情被现实的无情所蹂躏,父母死于非命,家已彻底毁坏,更大的不幸出现了——居然在深悲剧痛之时,又惨遭鲍里斯表弟的玷污——至此,灵与肉已然临近崩溃。

在这里,所谓异族的入侵者,仿佛被同族所取代——同族或同类更有可能化身为罪恶。在自然界,同类相残不乏其例,但它们都是出于本能,是无所谓道德观念、道德情操的动物。而人类,也同类相残,道德沦丧,这是动物性超越了人性吗?讨论人性时,我们似乎不能忽视动物性的实际存在。

鲍里斯的表弟在薇罗尼卡意识不清、精神恍惚之际,口口声声说爱,并直接以占有欲的满足、不顾其反抗为表达方式——多么赤裸裸的“爱”。事实上,也许

这种他口中的“爱”是不过是“性”罢了。而这“性”就是一种动物性的蛮横占有欲。

面对天灾人祸,同是受害者,本应相互携手,一同担当。但可悲的是总有同类或同族隐藏在黑暗中,随时成为施暴者、掠夺者甚至是杀人者。一如发战争横财的土豪,烧杀抢掠的军阀。

回到影片本身,随着战况吃紧,薇罗尼卡始终等不到爱人鲍里斯的消息。而事实上,鲍里斯在执行任务时,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要救助其战友,不幸被流弹所击中。暂且抛开他临死一瞬间的种种幻想,但就刚刚将战友安置妥当便不幸被流弹所击中这一点,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人性的闪光之处。相比较他表弟的无耻行径,鲍里斯的形象则要高大的多。运用如此反讽对比,导演真是独具匠心。

作为典型的一种喻体,白桦林与鲍里斯的最后牺牲可谓浑然一体。作为自然界中,生长纬度较高,喜光、耐严寒,适应性很强落叶乔木,白桦的白色挺直,象征着纯洁、刚直。可以说,白桦象征着俄罗斯民族的顽强、刚毅的精神。而影片中,白桦也可代表着鲍里斯,或者说鲍里斯一类平凡英雄的一生。导演以此来隐喻人性真善美的崇高、伟大。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表现鲍里斯死前意识的一系列镜头堪称经典。尤其是他想象着自己与薇罗尼卡走进婚姻的殿堂,实现爱的美丽宣言,尤值得观众为之动容。对于鲍里斯而言,爱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对战争、国家之类的概念,是人之为人的最美诠释。至死而人性不灭。

再来看薇罗尼卡。经历了双重磨难的她,只能寄人篱下,饱尝着生的痛苦。可以说,在她动念自杀之前,生的渴望依然存在——这也是人性之本能,活下去。然命运捉弄,人言可畏,生活在熟悉而陌生的莫斯科已经无意义。也许加入后方医疗队伍能够使她得到某种逃脱,令生活逐渐有意义。

在诸多表现英雄主义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一般都能看到英雄离家,受到折磨或凌辱,与敌人或敌对势力较量,最后英雄归来,接受某种荣誉或得到美人相伴。影片并没有走向拯救他人或获得自我救赎的结局。薇罗尼卡,在战事的

长期延续中,已经走向毁灭之路,“未婚妻跑了, 这有什么了不起: 应当高兴。如果她不爱你这样的美男子, 真正的英雄, 而去嫁一个躲在后方的耗子, 那她就一个戈比也不值。”于是,数九寒冬,在战争的大后方西伯利亚,她准备自杀。而究竟到了怎样的地步,人的自杀才是合情理的呢?自杀是人性之中的阴暗面吗?

又是一种巧合,在准备自杀的途中,遇见了“迷失”中的小男孩。爱情的升华在此刻完成。薇罗尼卡毅然将小男孩带回住所,活下去的信念重新拾起。值得注意的是,在后方,部分权贵阶级、知识分子依然保持着上层社会名流一类骄奢淫逸的生活。近在咫尺,犹如远在天边,薇罗尼卡嗤之以鼻。这不是对人性的拷问吗?

“在遥不可及的远古史上,也许就在生殖和繁衍后代不再是种族生存的主要依凭、古老的初民们开始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社会被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社会所取代,仅仅留下了一些零星而无声的残片。”①在此之前,鲜见以女性为第一主角的电影,事实上,诸多电影,女性的存在都是以作为男性的附属品、甚至是附庸存在的,是对男性英雄最好的陪衬和奖赏。而在《雁南飞》,观众所见更多的是对女主人公薇罗尼卡的生活状态的叙述及其内心情感的表露。作为一名战争的女性受害者——妇孺往往比成年男子遭受更大的不幸、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她的形象最终超出了任何国家的、民族的、战士的形象,成为影片最大的焦点。对比之下,战争的起因、根源无不与男性的欲望、贪婪本性紧密相连。2012年,获得南森难民奖的非洲索马里妇女“哈瓦妈妈”,几乎完美地诠释歌德的名言“永恒之女性,引我们上升……。”

著名法国学者朱丽亚·克莉斯特娃认为父系社会的建立源于一场“性别之战”,也许是一场文明之战。提及于此,并非要强调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立,只是提醒,人类文明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而最近的十余年,局部战争、冲突仍然不断,摧残着无数家庭,伤及不可计数的无辜者。而关于战争题材,尤其是反战主题的电影也不断出现,希望电影艺术能够为人类和平事业做出更大之贡献。

①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第2页。有所删减。

参考文献

[1] 埃德加·莫兰,电影或想象的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2]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3] 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4]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5]胡榕,五六十年代之交苏联战争题材代表作[J].《世界电影》,1985年第3期。

[6]李小蒸,苏联的诗电影[J].《电影艺术》1986年第12期。

[7] 远婴,苏联电影的三次革命[J].《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

[8]李亚,政治权力话语下的经典艺术《雁南飞》与《柳堡的故事》比较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7卷第4期。

[10]高红雨王文燕,中外战争电影主题比较研究[J].《电影文学》,2012年,第19期。

电影中的战争题材与人性关系

试论电影艺术中的战争与人性 ——以《雁南飞》为例 【摘要】战争与人性是人类文明形成以来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之一。自十九世纪末期,电影技术发明,进入二十世纪后,电影迅速成为人类驰骋想象、反映社会生活众生相的新兴艺术。当下,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强势地位,但回顾电影艺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看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苏联电影人为电影艺术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雁南飞》是当时电影的杰出代表作,以卫国战争为题材,为后人研究战争与人性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 【关键词】电影艺术《雁南飞》战争人性 一、引言 19世纪为人类留下了两架新机器,它们几乎是在同时和同地产生,然后又同时走向世界并遍布五大洲。其中一架实现的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冲天、飞翔梦,另一架,则引领着人类走向新的想象世界,与飞机不同,“它不是用来飞向亡灵、天使和上帝所在的天堂,而是用来反映人间的现实……它捕捉生活以便将其再现和‘复制’。”①。比较之下,飞机最终能飞的高度和范围是如此有限,而电影放映机,则为人类的想象提供了巨大的天地。事实上,作为19世纪带给20世纪的遗产,电影在充满争议的讨论中,迅速地成为一门新兴艺术——与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雕刻和舞蹈并称,成为“第八艺术”,它表达着人类的情感与智慧,成为人类认识和反映自我与世界的独特手段。但正如法国印象派电影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让·爱普斯坦(1897—1953)所说:“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对电影的无知。”某种程度上说,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并不容易为人所真正了解和认知。因为,人类尚不能认识自己。古希腊的智慧之一便是“认识你自己”。当然,人类并不就此轻言放弃,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创造出新艺术,并借艺术之力量探究人性,探究生命。二十世纪以来,电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便是自觉地承担起了艺术所应该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从电影入手来探究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和 ①埃德加·莫兰,《电影或想象的人》,第13页。

浅谈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浅谈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魏仁林 1996年元月三十日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所以管理者有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存在如何认识人性,人的本质的问题。这是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因为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必然导致对被管理者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 其实人性之争,自古到今一直未有定论。 哲学上认为,人的本质是两重性的:一为自然实体,有其自然的属性,遵循生老病死的生理变化规律。二为社会实体。即人参与社会,社会活动与自然相处相存,人具有意识,并产生特有的理智活动。人的社会属性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标志。管理心理学上主要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需要和劳动看法。与哲学观点不同,但哲学上的人性观点对管理学中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笔者以为是一个基础作用。 管理心理学者认为,在管理上若不注意研究人性,必然忽略人的重要作用,不支触动人与机器的配合,而犯偏重机器而约束人的错误,最终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 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建设过程,它们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它表明了西方经济界对于人性看法的发展过程。 一,“经济人”假设 1,什么是“经济人” “经济人”也叫“唯利人”、“实利人”,这是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已的私利,干工作就是为了经济报酬。 这是早期的传统管理思想。它认为在企业里人的行为主要目的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泰勒称之为“经济人”。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弋,用“X理论”归纳了历史上“经济人”这一假设,其要点如下: (1),大多数人天生懒惰,尽量想少干一点工作。 (2),多数人胸无大志,甘愿受人指挥的去工作,自已不愿负任何责任。 (3),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为组织服务。 (4),工作的目的是为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唯利是图是他们的本性。 2,相应“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经济人”假设的X理论认为可以不考虑管理对象的感情,只重视完成生产任务,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管理是少数人的管理,与广大的工人无关,工人的任务是干活,听从指挥。管理者用金钱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即“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胡萝卜”作用在于满足人的物质追求,保持行为动力。“大棒”的作用在于迫使人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2,对“经济人”假设的看法

红色幕布下的人性思考_论电影_菊豆_对小说_伏羲伏羲_的二次创作_臧焱辛

第18卷第4期2006年12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 ty of T echnology(Social S ciences Edition) Vol118No.4 Dec12006红色幕布下的人性思考 )))论电影5菊豆6对小说5伏羲伏羲6的二次创作 臧焱辛张媛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研室,广东珠海519090) [摘要]探究电影5菊豆6与小说5伏羲伏羲6的不同艺术表现,可以看出张艺谋独特的电影创作理念及体现在电影中的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张艺谋在改编的电影5菊豆6中,充分发挥影象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巧妙运用各种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把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小说;二次创作 电影和文学作为两门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有着彼此不可替代的艺术特性和思维规律。小说通过文学描绘来反映丰富而又复杂、深度广度兼具的社会生活内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通过文字符号的积累,运用想象和联想,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种抽象的,模糊的,看不见的形象;而电影则是以具体的想象来传情达意,这种形象是具体可见的,有目共睹的,另外其中有些蒙太奇段落所蕴涵的意象性、多义性和信息性,更是文学语言无法媲美的。 但是,电影和文学同为叙事艺术,则必然存在着某种难以割舍的关系。张艺谋执导的十余部影片大部分都改编自文学作品,除了5代号美洲豹6等少数作品。张艺谋对这些影视作品的改编大都与原著的差别不大,改动也较少,几乎是完全遵循于原著小说,但影片5菊豆6却是其中唯一一部较原著改动较多的作品。对小说5伏羲伏羲6的诸多改动,也正体现了张艺谋作为优秀导演特有的文学观,即借电影来展现自己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 一、时代背景的淡化 在刘恒的小说中,有明确的时间线索及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即从/民国三十三年的寒露与霜降之间的某一天0开始,至全国解放、土地改革、互助组、公社化、文化大革命,一直延伸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描写了杨天青从少年到中年的命运,时间跨度为几十年。作家刘恒在5伏羲伏羲6中没有淡化故事发生的社会时代背景,而是有意加强渲染了人物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来表现它们对于个体生命的巨大影响,以及在外在压迫下个人力量的无能为力。 而在电影5菊豆6中,张艺谋删掉了杨天青的少年时代,集中来表现杨天青三、四十岁之间的遭遇。张艺谋将原著进行浓缩,并在改编中,只对故事情节作了电影化的处理,而对故事的时间线索和时代背景则有意淡化或干脆舍弃了。张艺谋的这种改编处理,说明他在追求本雅明寓言理论意义上的寓言化,即/把本来是历时地发生的故事加以共时化变形,把原本不同时空出现的时间强行挤压到一个同时的几乎静止的时空里,使其超越具体时空而享有某种永恒且神秘的意义。0[1] 正是为了使影片达到这种寓言性,张艺谋把影片讲述的年代向后推移,造成一种时间上的停滞。影片5菊豆6就是仅仅以上个世纪20年代某江南山村为故事背景,而这个时间的交代,也只是通过影像空间的营造及道具、服装的设置含混地交代了一个大致的历史背景。影片这样对时间性有意的淡化,甚至仿佛遗忘历史的同时,现实和历史本身的社会矛盾也被模糊和消解掉了,这样就使故事从中国历史的具体时间中抽身出来,从而使故事的主题和象征,成为对整个时代下的民族的叩问与反思,而不单是一个特定时期内的生活现象。 二、故事地点的置换 在刘恒的小说5伏羲伏羲6中,人物的生活环境是在山石峥嵘的太行山区;而在电影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则由相对封闭的小山村换成了封闭的小染坊。张艺谋之所以要将环境封闭化、边缘化、独立化,不 1[作者简介]臧焱辛(1975)),女,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世纪世界经典电影100部

20世纪世界经典电影100部 1、《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年8.9 分 科波拉黑帮经典《教父》的首部,派拉蒙公司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坐稳IMDB头把交椅应属众望所归。虽然评论界一致对《教父》系列的第2集推崇有佳,但大多数影迷似乎还是对《教父》情有独钟,这可能与马龙·白兰度极具个人魅力的表演有关,直到今天他那种含糊沙哑的声音与神秘莫测的表情都依然叫人着迷。 2、《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8.9 分 这部被称为《刺激1995》的影片在中国影迷间也有极好的口碑,可见电影超越国界的神奇之处。 3、《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年8.8 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夺宝奇兵》、《外星人》、《紫色》四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后,终于在辛德勒和无数犹太难民的帮助下捧得金像。 4、《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年8.8 无需多言的电影里程碑,神童奥逊·威尔斯可一不可再的惊世之作。 5、《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1942年8.7 永远的《北非谍影》,永远的英格丽·褒曼。 6、《教父续集》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年8.7 《教父续集》中科里昂尼家族兴起的历史与麦克血腥的奋斗形成了完美的对仗,这种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深得评论界的赏识,此片的成功也巩固了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两位意裔影帝的地位。 7、《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 1954年8.7 这可能不是大师黑泽明最出色的作品,但确实是他最好看的作品,它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东方武侠故事。 8、《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年8.7 对每个出生于50到70年代的美国人而言,他们几乎都喜欢被人被称作“Star Wars Generation”(《星球大战》的一代),星战系列应该是拥有影迷人数最多的系列电影了,还记得99年推出《星战前传》时掀起的狂潮么? 9、《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 1999年8.6 这部电影能入选到TOP10有点叫人惊讶,美国特有的中产阶级影片。 10、《飞跃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年8.6 米洛斯·福尔曼和杰克·尼克尔森两人共同的颠峰,一堂影视表演的必修课。 11、《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1964年8.6 库布里克讽刺冷战的黑色幽默经典,“未来三部曲”的首部,对一个没有那段历史经历的中国观众而言,此片未必会得到这样的高分。 12、《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2000年8.6 李安真的拍了部了不起的电影。 13、《后窗》Rear Window 1954年8.6 希区柯克的经典,詹姆斯·斯图尔特和格蕾丝·凯莉的搭配就如同现今布拉德·彼特和朱丽娅·罗伯茨合作一样抢眼。 14、《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年8.6

战争摧残女人经典二战电影标本12个

战争摧残女人经典二战电影标本12个 关键词:战争、女人、爱情悲剧、二战电影、经典、标本 1. 《情妇玛侬》(Manon,曼侬,法国,1949) 战争爱情经典。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代表作。根据法国新派小说经典《曼侬·莱斯科》(ManonLescaut)改编。在1944年盟军登陆后的诺曼底被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从愤怒的村民手中救出的法国风尘女子与青年游击队员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生就一副性感小贱人模样,不识道德为何物,既贪恋被情人宠爱的感觉,又极度贪慕金钱和虚荣,结果使自己和情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造成1949年完全不可收拾的局面……现代电影版的曼侬故事,令人想见十八世纪同名古典小说名著中的曼侬和那位痴爱她的贵族骑士。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2. 《雁南飞》(Летятжуравли, or The Cranes Are Flying, or LetjatZhuravli, or MiprinavenTseroebi,仙鹤飞翔,苏联,1957) 战争爱情题材经典黑白片。苏联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MikhelKalatozishvili)诗电影代表作。根据苏联经典话剧《永生的人》改编。1941年至1945年,美丽、丰盈的莫斯科姑娘被战争和寂寞所误的故事:当心许的恋人奔赴前线,当慈爱的父母双双毙命,当恋人的堂兄弟乘虚而入、霸王硬上弓……她就迷失了自己、陷入了泥淖……但不洁的肉体里却始终寄寓着存有幻想的灵魂……直到1944年,她才知道恋人早就在明斯克阵亡了……雁南飞,人未归,令人悲感难禁的命运和情感。其间运用镜头语言表现特殊情绪尤其出色。塔吉亚娜·萨莫依诺娃(Tatyana Samojlova)、阿列克塞·巴塔洛夫(AlekseiBatalov)等主演。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女演员特别提名奖。 3. 《真爱不流泪》(I Girasoli , or Sunflower, or Les Fleurs du soleil, or Sonnenblumen,向日葵、第二个月亮,意大利、法国、苏联,1970) 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的战争爱情题材作品。二战结束后,一位情感炽热、信念执着的意大利少妇不远千里前往苏联寻找战争中被迫应征入伍并随军开赴苏联战场的丈夫的故事。当她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丈夫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成了一位更年青、更美丽的苏联女子的丈夫,而且有了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人生中黯然销魂的瞬间,真爱的寂寞与命运的乖舛。索菲亚·罗兰(Sophia Loren)、马塞洛·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Lyudmila Savelyeva)领衔主演。奥斯卡最佳音乐/歌曲提名。 4. 《午夜情挑》(The Other Side of Midnight,午夜情,美国,1977) 战争情色悬疑题材经典。美国导演查尔斯·加洛特(Charles Jarrott)代表作。根据美国著名畅销小说作家同名“女性小说”改编。1939年至1947年,绝色倾城的法国平民美女遭遇玩世不恭的美裔空军上尉,浪荡公子的背叛造就了一位复仇女神兼蛇蝎美女……而她在复仇即将大功告成时却又突然幻想重温旧梦了……于是,被背叛的情人——老谋深算的希腊船业大亨利用遭“谋杀”的少妇——心性单纯的美国白领丽人布下陷阱,将一对异想天开的“狗男女”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影坛美女玛丽-弗朗斯·皮西尔(Marie-France Pisier)与约翰·贝克(John Beck)、苏珊·萨兰登(Susan Sarandon)领衔主演。

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管理的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管理中人性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先后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阶段。 (1)西方 1)工具人假设:人只是一种工具,任由管理者使唤,不能体现自我价值。 管理原则:任由管理者使唤,在暴力、强迫之下劳动着的 2)经济人(实力人)假设: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管理中强调用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利益来刺激工人的努力工作; 管理原则: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管理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监督与控制(任务管理);②管理人员的职能是知道生产,管理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工人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③强调在奖励制度上实行金钱奖励和惩罚相结合(胡萝卜+大棒) 3)社会人假设: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应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促进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原则: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注意完成生产的任务,而应该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管理人员的职能不能只是指挥、计划、监督,更应该关注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成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在实行奖励的时候要提倡集体奖励,不主张个人奖励;提倡参与管理,让员工参与管理过程。 4)自我实现人(自动人)假设: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们有着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自己的才能的需要,希望能够有机会获得自身发展与成熟,“自我实现”是工作的最大动力。 原则:管理的重点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民呢能够成为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做一个采访者,去了解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在奖励的方式上,提倡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内在奖励(精神奖励);在管理制度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制度。 5)复杂人假设:人的需要和潜在愿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随着年龄、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境遇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原则:要求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也就是说,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地实行富有弹性的领导和管理。 6)文化人假设:管理者要强调要重视人的问题,对员工要信任、亲密以及一致的组织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 原则:重视人的问题,对员工要信任、亲密以及一致的组织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念。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人性主题研究经典范文.doc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人性主题研究范文 宫崎骏作为一代动画大师,是日本三代漫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他将自己对人类的深层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人文关怀凝聚在作品之中,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宫崎骏动画电影的人性主题研究。 自古就有关于人性的探讨。人性论有两种。一种把“人性”视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另一种含义是指“人性”作为人的积极本性,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 “人性”本来就是一个值得探究和争论的名词。宫崎骏的电影不喜欢严格区分“善”与“恶”,而是让观众主动思考,他的电影更倾向于循循善诱,让观众站在主人公的视角“找寻自我”,把观众推到了“善”与“恶”较量的巅峰对决,从而达到人性思考。严格上说宫崎骏的作品结局并不悲观,而且隐喻答案。宫崎骏说:“我并不想拍出一部电影告诉孩子:你应该绝望、逃避。”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 己。”“自己”作为“寻找”的目标,由内向外更加完善地认识自我、解释自我。宫崎骏人性思考在影片中的体现就是“主人公的自我找寻、自我发现的过程”。故事的主人公是导演人性思考

理念的最佳化身,主人公追寻自我遇到的种种挫折正是导演探求“人性”真理时的挣扎所在——究竟是“善”还是“恶”。 “救赎”作为另一个关键词,“救赎”本身源自拉丁语“salus”,它是一个宗教概念。其本意就是做错事情的人类通过牺牲自己来“赎清”曾经的罪孽,来获得终极福祉和释放,通向善和自然的回归之路。作为主人公追寻自我的结果,故事发展的结局也是导演本人对“人性思考”所隐喻的答案。就像宫崎骏说的:“我希望能够再次借助具有一定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的灵魂。” 《风之谷》是宫崎骏1984年的作品,也是他平生导演的第一部长篇卡通电影。片中的未来世界与现实中的人类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谋而合。娜乌西卡充当的角色正是现实中的人类,承载着宫崎骏本人的忧虑与哀愁。 当人类憎恶那些有毒的植物,憎恶飘扬着邪恶孢子的腐海,并绞尽脑汁去争取最后生存的地盘时,娜乌西卡知道这毒源于人类,是人类的污染反噬自然。娜乌西卡偷偷地把树木和花种在地下室的花园,用没被污染的水浇灌,这是她对人类罪恶救赎的一小块净土和圣地。毒气在向她的家园蔓延,人类与虫争夺着生存领地,甚至人与人之间也是无休止的侵略与征服,人类的野心竟驱使他们唤醒最具攻击力的怪兽,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去夺取梦想的财富,贪婪与自私让人类只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从不考虑自然,重复用暴力去索取,似乎已经临近生死存亡的边缘却浑

抗日战争电影名

血战台儿庄》、☆《鬼子来了》、《紫日》、《栖霞寺1937》、《东京审判》、《七七事变》、《我爱夜来香》、《梅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粮食》、《小兵张噶》、《赵一曼》、《八女投江》、《鸡毛信》、《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关》、《大决战》、《太行山上》、《八路军》、《新四军》、《大反攻》、《强渡大渡河》、《飞虎队》、《蒙古王》、《黑山阻击战》、《烈火金刚》、《刺寇》、勾魂地堡》、《地下尖兵》、《集结号》、《犬王》、《锅盖头》、《向我开炮》、《八月一日》、《突破乌江》、《战友》、《红日》、《不该凋谢的玫瑰》、《黑太阳731》、《红色娘子军》、《小花》、《林海雪原》、《夜袭》、《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军人本色》、《万水千山》、《高山上的花环》、《打击侵略者》、《董存瑞》、《红军桥》、《奇袭》、《东进序曲》、《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苦菜花》、《侦察兵》、《野火春风斗古城》、《上甘岭》、《渡江侦察记》、《长空雄鹰》、《南征北战》、《狼牙山五壮士》、《平原游击队》、《飞刀》、《直入虎穴》、太行山上》 、《东方红1949》、《解放》、《亮剑》、《长征》、《七战七捷》、《百团大战》、《周恩来在重庆》、《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中国兄弟连》《台湾1895》《仁者无敌》《敌营十八年》《狙击手》《我是太阳》《我的团长,我的团》《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的兄弟叫顺溜》 《血战台儿庄》、☆《鬼子来了》、《紫日》、《栖霞寺1937》、《东京审判》、《七七事变》、《我爱夜来香》、《梅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粮食》、《小兵张噶》、《赵一曼》、《八女投江》、《鸡毛信》、《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关》、《大决战》、《太行山上》、《八路军》、《新四军》、《大反攻》、《强渡大渡河》、《飞虎队》、《蒙古王》、《黑山阻击战》、《烈火金刚》、《刺寇》、勾魂地堡》、《地下尖兵》、《集结号》、《犬王》、《锅盖头》、《向我开炮》、《八月一日》、《突破乌江》、《战友》、《红日》、《不该凋谢的玫瑰》、《黑太阳731》、《红色娘子军》、《小花》、《林海雪原》、《夜袭》、《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军人本色》、《万水千山》、《高山上的花环》、《打击侵略者》、《董存瑞》、《红军桥》、《奇袭》、《东进序曲》、《闪闪的 1/ 2

国外欧美关于战争的励志电影排行

国外欧美关于战争的励志电影排行 1.勇敢的心:《勇敢的心》是由梅尔·吉布森melgibson导演的电影,讲述的是在暴政之下,英雄之后华莱士带领苏格兰人民在为了自由而抗争的故事。 本片在1996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 另有同名歌曲和小说等。 在中世纪十三世纪左右,英格兰国王长腿”爱德华一世统治着苏格兰,由于他对于苏格兰的暴政,迫使一小群苏格兰人反抗,起义的后果导致年少的威廉·华莱士失去了父亲与哥哥,他在葬礼后由叔叔奥盖尔认养,并且随叔叔离开了故乡。 多年后,华莱士成年回到了故乡,此时的苏格兰仍处于暴君长腿爱德华的残酷统治下。 华莱士返乡主要是希望能过平静的日子,务农维生,他与青梅竹马茉伦(murron)发展恋情,并且为了逃避英王赐予英格兰贵族享有女子初夜权的不平等待遇,在一日晚上秘密成婚。 隔日,茉伦因遭到英军士兵的调戏而反抗,打伤了几名英格兰士兵。 当地长官为了引华莱士出现而杀害了她,失去爱妻的华莱士揭竿起义,其他苏格兰人也纷纷响应,华莱士最后也以妻子遇害的方法(割喉)杀死了英军长官。

很快的,华莱士便与村民组成了起义军队,并且陆续征召响应的义士。 随着华莱士的事迹传开,越来越多的民众响应起义,而华莱士的军队也是势如破竹,先后赢得了多场战役,包括斯特林格桥之役打破了步兵胜不了骑兵的迷信和攻下了英格兰重要城市约克城。 英王爱德华一世察觉事态严重,亲自率领更强的军队对付华莱士,双方在福尔柯克(falkirk)交战,然而华莱士却遭到联合的苏格兰贵族背叛,在福柯克之役战败。 在福柯克之役失败后,华莱士开始采取躲藏游击战术对抗英军,并且对于背叛的两位苏格兰贵族采取报复行动。 同时,爱德华国王的儿子的王妃伊莎贝拉公主被派为特使与华莱士会面,公主多次协助华莱士抵抗危险,两人也发展了关系,公主甚至还怀了华莱士的骨肉。 随后,苏格兰贵族要求与华莱士会面,华莱士相信贵族首领罗伯特·布鲁斯因此独自赴会,但不料被布鲁斯的父亲以及其他贵族出卖,华莱士被抓住了,而布鲁斯也正式与父亲决裂。 华莱士受到英格兰行政官审判,只要华莱士承认叛国罪就可以减轻罪刑,然而华莱士不从,声称他从未效忠于长腿爱德华。 在狱中,华莱士遭受各种折磨仍不肯屈服,公主去狱中探望华莱士,给他一份缓解疼痛的药,华莱士推辞后假装饮下,为了保持清醒在王妃离去后吐出去麻痹药。

十大世界经典电影排行榜

十佳科幻片: 1) 星球大战系列:开创了一个电影神话。 2) 异次元骇客(第十三层):应该说它比黑客帝国的构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画类科幻电影的代表。 4) 终结者(1、2):科幻电影经典中的经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电影真不多见。 6) 黑客帝国系列:引发了对现实和未来网络发展的思考,形成 了一种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风格另类的科幻片,结尾出人意表。 8) 超时空接触:比较严肃地探讨外星文明问题的力作。 9) 千钧一发:描写未来社会人的基因问题的惊险影片,内容和主题俱佳。 10) 2001漫游太空:经典作品,以严肃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著称。 十佳剧情片: 1) 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男人必看的励志影片。 2) 教父(1、2):经典黑帮片,有此作品,其他同类一概低头。 3)美国往事:整个人生都在里面。 4)天堂电影院:每个男人的童年回忆,太经典了。 5)无主之城:人家怎么能拍出这么牛的电影! 6)活着:也许是中国目前最伟大的电影。 7) 阿甘正传:教导所有的人要去宽容别人,傻就是福气。 8) 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爱中国。 9) 楚门的世界: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性根本的奇思怪作。 10) 音乐之声:音乐的力量、音乐的快乐! 11)辛德勒的名单:震撼人心的历史、充满感染力的摄影和杰出的演员。 十佳战争片: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实反映战争和人性的超级巨作。 2) 猎杀红色十月:节奏和人物拿捏准确的潜艇影片代表作。 3) 兵临城下: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二战的巨片,演员表演到位。 4) 大逃杀:归入战争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残酷。 5) 巴顿将军:全景式展示战争的代表作,演员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众的新型海战片,拍得很有特点。 7) 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看过后使人对战 争产生恐惧。 8) 星际舰队:科幻性质的战争片,士兵的训练和战斗的描写很有煽动性和争议性。 9)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随时看起来都心潮澎湃的好电影! 10) 野战排:反思越战的经典影片。 十佳动作片: 1) 英雄本色(1):吴宇森代表作。 2) 真实的谎言:阿诺演的最温情和幽默的电影。 3) 生死时速(1):充满动感,耳目一新! 4) 虎胆龙威系列:呵呵他怎么总是一身伤却不死啊!!!

关于管理中的人性初探

关于管理中人性的初探 摘要:人性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性,管理方式根据人性进行改变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员工的主体意识。人性化管理的出现,代表着企业管理文化发展的新方面,它正在悄悄地揭开人类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新纪元。 关键词:管理;人性;人性化管理 Initially Search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Nature Abstract:The human nature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which the human intrinsic has, the mode of administration to carry on the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human nature to be possible to enhance the staff to enterprise's loyalty, strengthens staff's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The user-friendly management's appearance, is representing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culture development new aspect, it was opening the humanity business management thought and the management culture epoch quietly. Keywords: management; human nature; humanistic management 管理是研究人的一门学问,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管理方式的改变。而人性就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性,既有积极方面的特质(积极人性),也有消极方面的特质(消极人性)。积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快乐、忠诚、主动、独立思考、勇敢、行善和需要帮助等七个方面。消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郁闷、叛逆、惰性、借口、软弱、猜疑和封闭等七个方面。人性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研究上述人性的不同特质,并能恰如其分地启发人性的积极方面的特质,消除人性的消极方面的特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员工快乐地工作,让员工对企业百般地忠诚,让员工在接任务后能独立思考,让员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让员工培养乐于助人和行善习惯,让员工相互帮助。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消除员工的郁闷心情,消除惰性,放弃叛逆心态,打消员工找借口的任何机会,帮助员工从软弱中坚强起来,消除员工的任何猜疑,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其走出封闭的怪圈。 人性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就是应用人性哲学思想教育员工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的人。 1 传统管理思想中的人性认识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任何管理总是以人为核心开展的,管理思想都要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和本质认识的基础上。现代的管理必须在对传统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定位管理中的人,以此作为重构管理价值观的基础。 1.1性善性恶的假说 中国古代的人性假设大体是从性善到性恶两极,包括一些中间状态。虽然前提不同,但最终都

部关于科索沃战争的电影

推荐:7部关于科索沃战争的电影 之前还整理过100部经典的二战电影,100部经典二战的纪录片,以及30部越战电影、20部关于特种部队的电影、20部好看的狙击手电影、42部经典的一战电影和25部经典二战电视剧以及30部经典的冷兵器战争电影等,喜欢的朋友可以查看收藏!自古评论出大神,有好的电影也可推荐一下,大家共赏!谢谢1、《触摸和平》《触摸和平》是Rudolf Schweiger导演的一部剧情战争电影。德国战争电影,反 映的是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两名德国驻科部队的士兵Tom与charly,以及一个年轻的塞尔维亚人,当地年轻美丽的母亲,愤怒的狙击手,他们这些人的故事。战争中终究有多少丑恶的面孔,原本善良的人性在战争和仇恨中的面目却扭曲的显示……2、《非常战场区域》(西班 牙2002)影片讲述科索沃停火期间,两队西班牙和法国维和部队士兵乘坐装甲车前往一个被塞族军队占领的小镇帮助维修电力系统,没想到这次看似平静的任务竟成了地狱般的不归之路!维和部队先是莫名其妙和阿尔巴尼亚军队交火而伤亡惨重、幸存者丢了所有重装备后又误打误撞闯入雷区、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后竟陷入残忍的塞族军队包围、遭遇非人的折磨时又适逢阿尔巴尼亚军队用缴获的装甲车辆对塞族 小镇发起攻城战……3、《最后56小时》作为意大利派往科索沃的国 际联军,参加了维和活动,并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可是军官克罗内罗手下的士兵,在返回国土后纷纷染上了白血病死去,克罗内罗由此发现了战场的黑恶────那些以“和平”的名义扔下的贫铀弹 污染了生态环境,给军人们带来了死亡灾难和难以想象的后遗症。他

多次向上级报告必须停止和清理这一战争罪恶,可是杳无音讯,他只能开始了铤而走险。 克罗内罗率领着他手下的十二名“信徒”(后来我们知道他们亦染上了战争后遗症:白血病),组成了一支命名为“信徒行动”的特别部队,袭击并包围一家民用医院,将医院中的所有病人与医护人士挟为人质,并向政府提出要求,结果被拒绝。警方开始进攻,但被克罗内罗发现,粉碎了进攻的企图,为此,他“枪杀”了一名人质,随后又释放了所有的在押人质,将“信徒们”集合在一起,军容整洁,仪态庄严,就像是要参加一次隆重的仪仗。警方这时开始了另一次计划周密的偷袭,克罗内罗对他的“信徒”们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为与你们在一起进行最后一次战斗而感到荣幸,而他的信徒亦作出同样的誓言。4、《自行车》(2015英国 / 科索沃 / 阿尔巴尼亚)电影讲述了两个男孩之间的友谊在科索沃战争中受到严重的考验,最终为生存而战。 5、《再见仍是朋友》(2015塞尔维亚 / 德国)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kim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因而他痛恨塞尔维亚人... 6、《爸爸》电影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十岁的诺尼和父亲靠倒卖走私香烟为生。父亲决心独自去德国,留下的诺尼决定展开一段漫长又危险的旅程,去德国找到父

荧幕德国 推荐十部经典的二战电影

荧幕德国推荐十部经典的二战电影 点击蓝字“人民网德语视界”成为用户,关注公号更多精彩!虽然已经度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三天假期,但是关于历史,我们其实一直需要增加了解,需要怀有敬畏之心。喜欢电影的你快快看过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10部二战题材的德语电影,以及5部其他语种经典电影!其中几部电影获得了包括奥斯卡奖在内的国际奖项,可谓部部惊心、发人深省。 10部德国电影 1. 伪钞制造者Die F?lscherProduktionsland Deutschland, ?sterreich国家德国,奥地利Originalsprache Deutsch语言德语Erscheinungsjahr 2007年份2007L?nge 95 Minuten时长95分钟Regie Stefan Ruzowitzky导演斯戴芬·卢佐维茨基 电影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36年。纳粹分子命令集中营中的犯人大量伪造外国货币,妄图以此来破坏英国的经济。曾是欧洲最老奸巨猾的“伪造商”萨利在战前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但是进入集中营后,死亡威胁却激发起他强烈的求生意志。他以自己的特殊技艺做筹码,三番五次跟德国军官“谈条件”,以挽救更多同胞的生命。 2. 浪潮Die Welle

Produktionsland Deutschland国家德国Originalsprache Deutsch语言德语Erscheinungsjahr 2008年份2008L?nge 107 Minuten时长107分钟Regie Dennis Gansel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中学教师文格尔在“独裁政治”课上突发灵感,与学生做起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将这次活动命名为“浪潮”。在短短的几天里,浪潮组织不断壮大,一发不可收拾。终于,文格尔惊觉场面已经失控,召集所有学生,宣布课程就此结束。然而游戏戛然而止的一刻,令所有人感到的不仅仅是震惊,还有不寒而栗的恐惧…… 3. 铁十字勋章Steiner - Das Eiserne KreuzProduktionsland Deutschland, Jugoslawien国家西德,南斯拉夫Originalsprache Englisch语言英语Erscheinungsjahr 1977年份1977L?nge 132 Minuten时长132分钟Regie Sam Peckinpah导演山姆·佩金法 该片从德军的角度回顾了在1943年东部战场的一段血腥经历,围绕着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作为人生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两人的几番较量,代表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 4. 布达佩斯之恋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 Gloomy Sunday Produktionsland Deutschland国家德国Originalsprache

12部经典二战电影 连起来就是一部完整二战史

12部经典二战电影连起来就是一部完整二战史 国内图片拇指阅读军武菌2015-07-08 12:09 我要分享 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二战的电影,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在所有的二战电影中,哪些是最经典的呢?今天给大家推荐12部二战片,从头到尾连起来看更有意义,这12部片子加起来,刚好展示了整个二战的前因后果。 二战萌发:1939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

超写实主义风格,为你还原了希特勒是如何从一名男童黑化成一个“男魔”。也许有不少人的三观还处在抛弃人道主义去崇拜这个“男魔”的阶段,但这部影片深刻的揭露了一个心术不正的投机主义者是如何蛊惑人心成为大独裁者,并让今天的德国都无法原谅自己曾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 维也纳的流浪汉、慕尼黑的“小透明”、啤酒馆的法西斯,希特勒用“极端民族主义”绑架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给全人类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正如影片片头所言,“恶人得逞的必经之路,就是让好人无所事事!”该片对希特勒进行了栩栩如生的解构,警醒我们不要忘记二战的惨痛教训。 防御阶段:1940-1941 《不列颠之战》

这部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以颇为精彩的空战镜头重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中战役——不列颠空战。对比今天动辄上亿人民币的“五毛特效”,这部影片以满满的诚意从多个国家调度现役的几百架真正战机,并佐以极尽考究的军械装备,火爆的还原了当时的空战场景。 更让军事电影爱好者热血沸腾的是,你还可以看到英国皇家空军战机“喷火”激战德国战机“BF109”的大场面!但好的影片难免有那么一点点的不足,比如这部影片中就缺少了本次空战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扶不上墙”的德军战斗机BF110。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十部历史战争题材最佳的电影

十部历史战争题材最佳的电影 10:太极旗飘扬韩国 导演:姜帝圭 演员:张东健,元彬,李恩珠 一句话剧情 战场上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小,想互相保护对方的一对兄弟的出路在何方…… 影片简评 为了突出影片的实战效果,导演将《太极旗飘扬》一分为四,运用4种方式拍摄片中的4大战斗场面。刚好这几大场面都是影片的转折点,第一场战斗以完全大场面的手法,突出战争的现场感,将观众迅速拉入影片战争的环境。第二场战斗以镇泰为中心,大量的枪战拼杀画面突出细节真实残酷感;第三场战斗是平壤巷战,以炮击轰炸和逃命的人群突出战争对人们带来的灾难;第四场是高地冲突,纯粹是惨烈的肉博战,画面惊心动魄…… 对历史厚度的描绘与对战争的反思,都凝聚在民族情结之下,从大场面的战争戏到细节处的情感戏,观众无疑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点,这也是本片吸引人的一个主要情感基调。 《太极旗飘扬》显然拥有巨大的野心,它不仅要描绘那场影响韩国历史最重要的战争,表现普通人家兄弟在战争中的手足情,更要再现战争给南北两韩人民带来的灾难…… 9:珍珠港美国 导演:迈克尔·贝 主演:本·阿弗莱克,乔什·哈奈特,凯特·贝金赛尔 一句话剧情 在战火中三个人如何处理他们的友谊与情感…… 影片简评

战火中永开不败的玫瑰 人类痛恨万恶的战争,但人类渴望美好的爱情。战争扼杀了无数的生命,但总是无法扼杀爱情,于是便在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无数动人的爱情故事。“战争与爱情”同样成了电影作品演绎人生的永恒主题,人们借用电影艺术的语言诅咒无情的战争,歌咏战火中的真正爱情! 8:风语者 导演:吴宇森 演员:尼古拉斯·凯奇,亚当·比奇 一句话剧情 战火中的黑人与白人的友谊之花。 影片简评 虽然影片票房不是很成功,评论界的评论也不是太好,但整体来说影片的战争场面仍然是极为真实震憾的,而且在战火中两位主演表演的人物建立起的感情也让人动容,同爱情一样,战友也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7:兵临城下美国德国英国爱尔兰 导演:让-雅克·阿诺 演员:裘德·洛,艾德·哈里斯,雷切尔·薇姿 一句话剧情 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苏联狙击手与德国狙击手的双雄对决。 影片简评 这是一部为数不多没有涉及到美国人的二战电影。1942年秋天的斯大林格勒,德、苏两军对峙,成千上万的士兵互相厮杀、尸横遍野,传奇性的俄国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凭著他神准的枪法,歼灭无数敌军,他的响亮名号甚至传到敌军阵营,于是德军派出最顶尖的神枪手科尼格上校和他一决高下,他们就在枪林弹雨中,展开一场个人的生死之战。两个人之间的对决极为精彩,让人惊心动魄,回味无穷。

中国当代电影中平凡的人性之美

中国当代电影中平凡的人性之美 关于《中国当代电影中平凡的人性之美》,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人性之美是电影表现的永恒的主题之一。在当代的中国电影中,有一些电影,他们没有伟人英雄般的豪情壮举,没有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华丽花哨的镜头语言,总是以平凡的视角,朴素的语言,温婉地讲述一个个仿佛发生在我们周遭的平凡故事。表现了那些由于我们熟视而不能惊心的平凡故事,从而唤起了现代都市人心中日渐淡漠的伦理亲情。该文通过梳理当代中国电影对平凡的人性之美的表现,希图探讨此类电影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学价值。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人性;人性美;平凡 电影作为电子时代的产物,并非诞生伊始就戴着艺术的光环。其诞生之初,只是纪录和再现一些生活的片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影表现手段的日益丰富,电影才逐渐成为一种为全世界人们乐于接受的时间空间艺术。同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作品,

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才能完成艺术家的初衷,否则就只能停留在“文本”的阶段。电影的接受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我国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常人在形式方面是‘不反省地’、‘无批评地’,这就是说他在欣赏时不了解、不注意一件艺术品之为艺术的特殊性。他偏向于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境界与故事,生命的事迹,而不甚了解那创造表现的形式。”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常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广大的人民群众。这里丝毫没有贬低“常人”的意思,他说:“常人的立场不就等于外行,它只是一种天真的,自然的,朴质的,健康的,并不一定浅薄的对于文艺欣赏的口味与态度。”[1]所以,艺术作品要想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就要求其内容要贴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 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它与艺术接受主体的“期待视界”有关。所谓“期待视界”是指接受者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宗白华先生认为:接受者期待的是“艺术的真实”与“活泼强烈的生命表现”,“他所能把握、所能感受刺激引起兴奋的是那活泼的真实的丰富的生命的表现。他们虚心地期待着接受着这‘感动’,以安慰自己的生命,充实自己的生命”,“他是笔直地穿过那艺术的形式……而虚怀地接受那里面的生命表现。这生命的表现动摇他、刺激他,使他悲,使他喜,使他共鸣,使他陶醉。这与他的生命有关,这是他的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