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亲密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亲密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亲密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

人格特质的自我分析

人格特质的自我分析 学号:0911011001 姓名:潘建丽 班级:09应用心理要分析自我的人格特质,先要明白其内涵。哪什么是人格呢?一般说,某人有人格,某人无人格。这里指的是尊严、独立性等。奥尔波特指出:要从心理结构来理解人格。艾森克说,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特质。它可由外因激发或促成,是生理冲动、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通常指的是情感——意志品质、情操、态度、心理状况、无意识机制、兴趣和理想,它能确定人的特性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 这个阐释包括四个含义:1、人格是稳定的,不可能今天是这种,明天是那种。2、人格具有完整性,各种表征如情操态度等是相互联系的。3、人格是人的生理机制及周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人格具有社会性。4、每个人的人格是独特的。 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显示出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特质是构建人格结构的基本成分,有关于人格的发展问题,卡特尔注重人格的决定因素和结构特质的发展形态。卡特尔强调人格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者的相互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学习尤为重要。 下面是我对自己的人格分析: 我是具有社交型和协调型的人格特质。根据大五人格因素,我具有外倾性因素,回顾我往日的生活,我认为我的人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但又伴随着变化。 一、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的影响 我的爸爸具有外倾性的人格特征,虽然他是文盲但是他喜欢交友,个性豁达、开朗,而我妈妈则是一位温柔、恬静的农村妇女。而我则吸收了爸爸、妈妈的优点。 2、早期的童年经验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虽然因为生活很艰苦,我必须早早的学习干家务和地理的农活,回忆那时的童年生活真的很充实、美丽。我从七岁就开始做饭、干家务,还得照顾妹妹。培养了我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形成过程 1、童年 我爱我的家人,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尤其是我的爸爸,虽然是文盲,但他凭借自己的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撑起整个家,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学会了爸爸的乐观与坚强不屈,学会了妈

青少年人格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

青少年心理学学科论文 论文题目: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院系名称:政法学院________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____ 年级班级:13政本二班______ 小组人员:聂火贤1302010204 高剑宇1302010201 罗金辉1302010203 黄炯民 1302010202 郑杰 1302010238 王倩1302010229 指导老师:罗永仕__________ 二O一五年五月二十日

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摘要:青少年的未来就是祖国和人类社会的未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的问题已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遗传和外部环境的因素探索分析造成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寻找解决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的 对策,为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使他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既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原因;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人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2]人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人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时常发生,性质越来越严重,影响越来越恶劣,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因此应着力养成青少年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探讨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 (一)理解“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一个极为抽象模糊的概念。它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明确的定义。 从词源上看,人格一词源于古希腊的“persona",意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3]用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现于外给人的印象特点或公开的自我;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的是奥尔波特[4],他考察了50个定义。此后,还有不少心理学家综述或分析过人格的定义,同时又提出新的定义。 下面列举一些关于人格的定义: (1)人格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 (2)人格是指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简言之,人格就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6] (3)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特色的身心组织。[7] (4)人格是西方伦理思想史用语,是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诗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亦即作为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8](5)马克思认为,人格实际上是一定社会的人作为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实际状况的概括,以及由对这种状况的理解所产生的尊严、责任、价值极品格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9]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它是人的素质的基础。 (二)对“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的理解

青春期青少年的人格特点

青春期青少年的人格特點: 1.不連續:從兒童期依賴成人、性別區分不明顯,到青少年的獨立自主、負責 任及第二性徵的出現等,變化非常激烈。 2.模糊不清:社會對「理想成人」及性別角色的定義模糊、他們很難遵循。 3.標準不一:週遭成人體驗的青少年時期的經驗不同、見解不一,讓他們無法 遵循。 4.認知矛盾:有時社會要求其行為舉止像成人,有時又待其如兒童。 5.邊緣人:由於青少年尚未有謀生能力,社會及經濟上都未獨立,處在兒童和 成人期間,高不成低不就。 6.被忽視:他們總是不被注意,而輕視他們的參與能力。 青少年人格特徵及情緒反應: 1.渴望孤獨:這時期的青少年由於開始學習獨立自主,心態上也傾向不想依賴父 母、師長等成人,喜歡獨自做事。 2.厭煩不安:由於生理心理都生巨大的變化,有著成人的外表,認知能力卻不如 成人,容易感到徬徨、焦躁,因此容易厭煩不安。 3.反抗權威:青少年因為急於獨立自主,認為自己已經是大人,對於權威式的管 教已經無法認同及接受了。 4.缺乏自信心:因為他們不被成人世界所注意,對自己認識也還不完全;以前兒 童時期是自我中心的,此期已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事物,能夠 發現自己的缺點,但還尚未找到平衡點,因此容易缺乏自信心。 5.情緒明顯:由於荷爾蒙分泌的影響,情緒起伏變化很大,容易快樂也容易憤怒 且反應強烈。 6.協調欠佳:他們處在成人及兒童之間,加上社會對他們標準不一,容易讓他們 感覺徬徨,協調力不夠。 7.厭惡工作:青少年雖然心想獨立,但是還是仍然有依賴的心理,對於麻煩的事 物容易產生抗拒的心理。 8.對社會的敵對態度:由於社會忽視青少年,認為社會(成人世界)想要控制他們, 所以對於社會(成人世界)感到厭惡。 9.對異性態度不自然:由於漸漸感到男女彼此有差異,跟兒童時期已經不同,因 此對於異姓開始感到陌生,男女性別角色的認知加深彼此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郑 雪,王 玲,邱 林,严标宾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61)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01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在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中,大学生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属中等偏下水平,积极情感频率偏低,消极情感的频率更低,综合起来看大学生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属中等水平。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相关分析表明外向性人格维度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人格,幸福感水平最低的是不稳定内向型人格。结论:外向性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3)02-0105-03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 ith Personality Traits ZHENG Xue,WANG Ling,QIU Lin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 WB)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 ts.Methods:201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EPQ-RSC and SWB ques tionnaires.Results: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WB belongs to the medium levels on the9-points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3815222.html,pared with male,female participants showed hi gher levels of SWB and life satisfaction.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xtraversion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e of S WB(.40),li fe satisfaction(.29), posi tive affects(.37),and negative affects(-.22);neuroticism was a si gni ficant correlate of SWB(-.54),life satisfaction (-.28),posi tive affects(-.36),and negative affects(.57).Conclusion:Personality traits were importan t influencial factors to Chinese students SWB. Key words College s 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 traits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与感受,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日趋重要。过去国际心理学界强调对人消极状态与病态心理的研究,而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则仅占前者的十七分之一[1];国内对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则比较欠缺,缺少对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的具体实证研究与深入的理论探讨[2-4]。 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的和最有效的因素。DeNeve和Cooper对以往148个有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与幸福感有相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有137个,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得到最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因素是外向性与神经质[5-8]。但DeNeve和Cooper认为现有的研究存在文化方面的限制,即欠缺在非西方文化中的有关研究,认为人格因素对于其他文化中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检验[9]。Furnham和Cheng对来自日本、中国香港和英国等国家的被试进行了研究[10]。该研究对于理解其他非西方文化中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国被试的代表性问题)。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的大学生为被试,进一步探讨人格因素与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 1 方 法 1.1 对象 采用分类(文科与理科)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广州某师范大学修学公共心理学的本科学生中选取了201名被试,其中女生111人,男生90人,平均年龄为20.3岁。 1.2 工具 1.2.1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11]包括精神质(P)、外向性(E)、神经质(N)和说谎倾向(L)等4种人格因素。 105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年 第11卷 第2期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37、健康的情绪,即是良好的情绪状态。情绪健康有三个标志:1.情绪的目的性明确,表达方式恰当。2.情绪反应及时、适度。3.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38、调节和控制情绪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敏锐觉察情绪。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绪:第一,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第二,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早期经验。第三,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2.平和接纳情绪。3.正确调节情绪。有效调控情绪的方法包括:宣泄、转移、调整认知功能、积极的自我暗示。4.有效表达情绪。有效表达情绪包括:(1)选择恰当的情绪。(2)进行完整客观的情绪表达。5.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人格 39、通常把人格系统分为五方面:第一,知-情-意系统。第二,心理状态系统。第三,人格动力系统。第四,心理特征系统。第五,自我调控系统。人格具有的特点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40、人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3)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4)自我因素。综上所述,人格的形成过程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其一,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二,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三,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四,各种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作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一)人格的含义与特点 1.人格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喜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通常人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点。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等特征。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也是形成学生世界观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社会环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常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品格和行为对学生有着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师生关系、教师的管教方式,教师的期望和态度等,对学生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其一,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二,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三,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四,各种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作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由于人格系统的复杂性,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人格加以说明。人格理论就是关于人格结构与技能的假设说明。人格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的起源、作用和结果,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他还要复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超我(受道德原则支配)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4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一般经过五个阶段:(1)口唇期(出生—一岁左右)婴儿本我从吃奶和允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口腔活动是应付焦虑、获得满足的唯一方式。若不获得满足,则可能会形成将来的“口腔人格”:表现出咬笔头、吃手指抽烟酗酒贪吃等行为。(2)肛门期(2—3岁之间)幼儿通过大小便排泄获得满足,得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 一、名词解释 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2)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3)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4)生活情感,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5)人际情感,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6.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8. 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采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向孩子示范了关心他人与对社会负责的模式,儿童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适应性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认知与情感成熟。 9.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采用的学习的方法及途径。 10.同一性延缓:是指延缓做出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延缓可能是逃避解决同一性危机的借口,青少年在做决定前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这是非常正常的,但迟迟不做决定可能会出现问题。即,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之中,但是没有给与她

我的人格特征分析

我的人格特征分析 心理学是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的学科,能帮助我们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人格发展规律。先从多元类型理论中的气质类型学说、卡特尔特质因素两方面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不同角度分析自己日常行为,处事方式,再探讨改善行为和完善人格的方法。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典型心理品质。我根据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些人格理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作了如下分析: 一、气质类型的体液说 气质学说把人的气质分成四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按照气质类型的体液说分析,我属于典型的多血质类型。有这种气质类型的的人情感丰富、外露却不稳定,思维敏捷却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性强:他们的缺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做的气质类型判别的自填式量表,我的得分是在多血质的范围,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确实也表现出这种气质类型的特点。我活泼好动,运动神经比较发达,且能很快掌握驾驶技术。善于交往,在新环境里不会感到拘束,适应性也很强,表现在我能很快融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富有精力而效率较高,但会表现出三分钟热度,耐性不佳,比如,高中时的数学是我最弱的学科,但上课时我总能很快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与方法,但在遇到解法复杂的难题

时会下意识地去放弃。但在充分自制能力和纪律的情况下,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比如背书,无论是高中时背的历史政治地理,还是大学时闭卷考试的科目,都能静下心把书360度全面看遍。我对事情的情感比较容易变,如当遭遇不顺利时,热情就容易消失。而且我做事比较粗心,典型表现是算数总是容易出错。 针对我在日常生活中富有朝气、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但有时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的特点,进行自我完善应该从发扬灵活性和增强耐性这两个角度出发。我选择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也是从灵活性与性格开朗考虑的,我的性格与专业的要求比较相符。而且我适宜做要求反应迅速而灵活的工作。在增强耐性方面,主要是多训练自己的毅力,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提高自制能力。如学习修身养性之法,练练太极和瑜伽,多看一些书,磨练心性。 二、卡特尔特质因素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对人格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格特质的结构网络模型。后又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根据十六中人格因素调查表测试结果,我的多项结果偏向平均水平,如情绪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世故性、激进性自律性、紧张性等。我想这都是和我本身随遇而安,不喜欢出风头,安于现状,不喜欢挑战的个性是有关的,我最大的追求就是做一个普通的小市民,不想做英雄不想当大官,敬佩优秀人物却从不嫉妒也不会想发奋努力去成为那样的人。我很保守,不喜欢冒险,

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中外健康文摘 2008年第 2 期 169 健康教育研究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从而在处理两性性行为中约束冲动、控制情绪、平衡心态,使自己的行为控制在法律范围内便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社会的要求。 (5)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根据现行的规定大学生在校可以结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非常必要。 (6)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使他们知道只有洁身自爱,才能杜绝这些疾病的传播。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正视大学生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及时开展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性纯洁教育为核心的正规、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性心理和正确的性道 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文明习惯,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的“性解放”、“性自由”,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教书育人,2001(5). [2]吴阶平.性医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 [3]董俊梅.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 [4]杨川林,许海燕.大学生性心理教育的原则、内容及其途径.[5]李远贵.试论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3)[6]张永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校园文化再选择[J].大连大学学报,2001(10). 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李欣华,牛春娟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对由于个体人格差异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的公认的人格结构研究结论得出神经质与幸福感的体验呈负相关,外向 型与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成正相关,其他人格特质如:如个体较高水平的自尊、自信、自我监控会体验到幸福感水平会更高,研究显示个体具备的积极的人格特征会体验更多的幸福感。此外对于人格差异的研究还要考虑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人格 主观幸福感 积极人格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是以W a n n e r W i l s o n (1967)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我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十余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上[1]。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和最有效的因素。DeNeve 和Cooper 对以往148 个有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与幸福感有相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有137 个,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得到最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因素是外向性与神经质[2]。 1.已有人格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1.1 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是以艾森克人格量表为分类的标准,探讨不同的人格维度,即: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的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Eysenck (1983)指出“幸福可称之为稳定的外向性......幸福感中的积极情绪与易于社交的性格有关。”研究表明,外向型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之间存在负相关。程俊卫(2006)在一向对于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精神质得分和神经质得分显著相关,具有这些性格特征的学生对于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正性情绪的体验都较低,因而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性格外向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显著高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性格外向的学生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较多的体验到正性情绪,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对于生活质量评价较高,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3]。王滨,尹海兰(2006)一项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类型关系的研究也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成显著的负相关,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研究同时也显示出外向稳定型的人主观幸福感最高,其次是内向稳定型、外向不稳定型和内向不稳定型[4]。郑雪,王玲(2006)的研究也验证以上的结论,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最高,幸福感分数最低的内向不稳定型被试。外向性与积极情绪相关最高,而神经质与消极情绪相关最高[5]。 1.2 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以现阶段人格维度划分主导的五因素模型为主,研究外向性、神经质、开放型、宜人性、责任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其中外向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联系的结论,即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成负相关。张兴贵(2005)综合国外研究认为开放性、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复杂的关系,宜人性在与他人良好交际过程中可能会过度的克制和压抑自己,会导致个体体验到负性的情绪,责任感特质的个体会为自己确立较高的工作目标,倾向于在工作情景中取得更多的成就,开放性包括智力、文化和创造性对于主观幸福感缺乏强大的预测力[6]。 2.其他人格特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1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自尊是个体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对自我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反应个体知觉到现实的自我状态和期望的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价值持肯定的正面的评价,而低自尊的个体则相反。 严标宾,郑雪(2006)一项针对大学生所做的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相关分析的表明,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性感和消极情感回归效应显著,对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到中介影响的作用。 图1 自尊调节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模型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特点呢笔者浅谈如下: 一、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进入青少年期后,情感逐步变得丰富、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这是本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一部动人的影视片,一本迷人的小说或一场精彩的演讲,常使中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是青少年情感特征和大脑兴奋性增强的反映。 青少年中学生脱离儿童期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较为原始的情感活动向高级、复合型、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体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理想的复杂情感。这是进入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 但也应该指出,青少年期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稳定,欠成熟,容易冲动失衡的特点。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呈现出激情爆发状态,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少数男生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争吵、谩骂、斗殴、甚至一气之下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尽可能将青少年间发生的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不强,容易感染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故积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群览博阅,从事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课余活动。 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一定交友范围。一般都有几个彼此无话不说,非常投机的知心朋友,伙伴朋友之间讲究信义,常常将朋友利益高于家长、教师和社会集体利益,容量讲“哥儿们义气”、“姐妹交情”,因此,我们在交友问题上必须对青少年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判断、选择能力较差,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影响难

自我分析(性格分析+气质分析)

自我分析 ——11美术学(师范)蔡吟雪一、气质类型分析 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的动力特点就是气质。古希腊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特)于2500年前提出,人分四种: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和抑郁质。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贡献大小,像普希金是典型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是典型的多血质特征,克雷诺夫有着明显的黏液质特征,而果戈理又有着抑郁质特征,但他们在文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过,不同的气质类型确实会影响到人对工作和对他人的态度及方法。 根据课上所做测试,我的胆汁质得分12,多血质得分20,粘液质得分0,抑郁质得分-7,综合来看我应该是多血质-胆汁质的混合类型。所以很多行为找到了依据,很多性格中的特点得到了印证。 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又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姿态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 根据测试的结果,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我的气质类型: 1、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在新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就这点而言,在小的时候我和这点是完全不符合的。在幼儿时期的我是一个沉默寡言并且怕生的小女孩,当时我的妈妈发现了我的怕生后,便经常带我参加各种活动,经常出门玩,只要她有聚会她就会带上我。渐渐的,我变得没有原来的那么内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变得越来越外向,再也不会像小时候的怕生了,同时变得活泼好动,并且在新的环境里也不会感到那么拘束。我想这和我小时候妈妈的培养是离不开的。就这点我就能明显的发现,人的气质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并且可以改变的。 2、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生活中,我就特别的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并且勇于尝试。我的父亲是一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每次有些什么新的发现都会告诉我,和我交流。可能就是在这种交流当中,造就了现在喜欢尝试并且接受新鲜事物的我。就思维敏捷这块来说的话,我认为这里的有一部分要归功于小时候学的珠心算与奥数,它们让我的思维变的很是活跃,可以很快的反应一些事物。 3、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就这点而言确实是这样的,我是一个特变感性的人,在看电影与连续剧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被情绪感染,但是哭完笑完马上就忘了。生活中的高兴与不高兴也都写在脸上,直到现在长大一些后才开始学会控制情绪,不那么外露了。 4、体验不深刻。这点我觉得体现在我的作文水平上,上了十几年学作文一直没什么起色,平平淡淡,没有太深沉的感受,写的东西不痛不痒,就连日记也是一堆堆地记些流水账,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 一、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 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它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幸福感有关。例如,乐观、自尊、归因方式等都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关。Costa和McCrae (1980)通过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总结认为,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人格,人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因此,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预测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心理机制 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是由人格特质、生活事件、认知因素等因素所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外界的环境刺激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是一种内在的比较过程,这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处于不同领域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满意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体验。当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是目标得以实现就会产生幸福感。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高,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就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样会使人缺乏信心而失去继续奋斗的勇气;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低就会使人产生轻敌的心理,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会产生幸福感。

四、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SWB变化很少部分。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如个人气质特点、认知方式等对SWB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格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人格因素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 ①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多复杂的关系。与SWB有关的特质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Costa和McCraer的研究发现,社会性、充满活力等特质产生积极情感,而焦虑、担心等特质则产生消极情感。这两组特质分别构成成了外倾性和神经质。Watson和Clark指出,具有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天生敏感性[2]。外向型与神经症等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外向型分数与幸福感分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高,内向不稳定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低。另外,许多国内研究也证明了,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相关,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唐洁和孟宪璋(2002)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这些研究都表明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引言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由社会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独特性,能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其发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差异连续性,另一个是平均水平连续性;差异连续性是指跨时间内个体间相对差异保持不变的程度,而平均水平连续性是指人格跨时间内的改变性程度(马振, 王亚男, 刘嵩晗, 2016)。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表明人格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个体情绪调节、决策、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而青少年处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尤为重要(谢笑春, 陈武, 雷雳, 2016; 杨丽珠, 马超, 201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类型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预测效应,也对社会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人格发展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犯罪等内外化问题(贺金波, 祝平平, 聂余峰, 应思远, 2017; 张春妹, 邹泓, 2006)、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更差的自我认同感(谢笑春等, 2016)。所以全面探讨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不仅能够探讨遗传、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还为学校和家庭开展人格教育提供实践指导理论,对促进青少年学业成绩、身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有两个主要目的:一则介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二是阐述社会文化、家庭、教师同伴等因素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格的形成以及结构 2.1人格形成的原因 关于人格形成的原因,“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长期争论不休。不同的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实践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因。他们认为,个体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充当着一种积极主动的重要角色,人格发展历程上实质就是个体借助自身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并建构一种协调自身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其中价值体系是以智慧、情感道德和意志等三种力量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整合,整合的结果最终使得个体心理形成某些内在的行为倾向性,为建构人格主要特质提供内部源泉,同时对人格发展起到评价与导向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价值体系的自行建构过程与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互为影响、互为制约,静态与动态交互的过程。一旦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就成为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成为制约人格发展方向和健康水平的动力与监控系统(付外仁, 1998; 曾天德,张大, 2005)。因此不同个体经验决定着不同人格适应机制,不同人格适应机制成为人格发展

[人格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人格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用人格心理学理论进行自我分析 人格心理学是对人类心理力量的科学研究,这种心理力量使得人们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人格是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对人、对己、对事的一种态度,它包含两层意思: 人生舞台上的各种言行;面具下真实的自我。人格的基本性质包括独特性、稳定性、统和性、和功能性;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均指人的心理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 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狭义的人格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智力。人格理论是 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 研究的框架。所以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重要的学科,它有利于我们充实和完备心理学 的内容体系。在教育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特征因材施教,健全他们的人格。在管理方面,提供了一个合理使用人才的依据,优化了群体人格特征的合理配置。而且也 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并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 下面我就根据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些人格理论去分析自己日常行为,处事的方式分析我 自己的人格特征,这对我自己日后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首先用物质流派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气质特征,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 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课上讲到, 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和胆汁质。根据对这几种特质类型的了解,我 觉得自己是比较倾向于粘液质类型的,因为我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 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主要表现是: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作空泛的清谈,不常常显露自己的才能,感情丰富,稳重含蓄,能够镇静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有时 候显得被动,但大多数时候是主动的,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做事谨慎,不允许让 自己犯多少错误,比较有思想,看待事物以辩证思想,能够比较成熟地处理各种事情。喜 欢和平宁静的生活,不太喜欢竞争,虽然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处于与他人竞争状况长时间坚 持不懈。气质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因此,我 觉得自己的气质更多的是来源于先天即遗传基础。 人格心理学中,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也是里程碑式的理论。他认为特质是构建人格结 构的基本成分,就像化学元素构成宇宙万物一样。通过研究,他找到许多人格特质,并将 它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首先按个体与群体的角度分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从层次 上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关于人格动力,他提出动力特质,并分为能,外能和辅助。 后来卡特尔根据大量的生活记录材料,问卷材料和客观测试材料编制了著名的十六种人格 因素调查表。根据十六种人格因素调查表测试结果,我十六种特质基本属于平均水平,自 律性偏低,敏感性,焦虑性,稳定性偏高。我既适合交际类型工作也适合偏精确性工作, 比较乐群,做事也理智不幼稚。这基本符合了我对自己的认知。卡特尔认为人格是不断发 展的,但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遗传的天性会影响他人对他的反应,影响他本身的学习方式,也限制了环境力量对其人格的塑造。就我个人而言,我遗传了母亲脾气暴躁的特性,

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浅谈

浅谈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的 意义与对策 [摘要]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健时期,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最主要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教育。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意义对策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人格是教育的根本。健康向上的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本文拟就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的意义与对策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望行家的指教。 一、意义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特别要注意他们健康向上人格的培养,其意义包括: 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当代中学生受着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他们头脑中烙印不深,他们的人格导向容易发生偏移。加之目前学校用以教育青少年的内容和形式又相当严重地脱离了实际,采用的是那种单向的、说教式的和灌输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会使受教育者形成两重人格和逆反心理,导致

了各式各样的人格缺陷。据有关调查报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青少年道德素质薄弱,人格扭曲。由此,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显而易见,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中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 ㈡传统美德延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奋斗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中华民族在五千年中形成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宝贵的民族性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培育出来的革命传统,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的当代英模美德 教育中学生;用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近现代的民族英雄和当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塑造中学生。用中华美德来加强中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以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系。运用这种新的价值体系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标准来教育、熏陶中学生,使他们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人格,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是中学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