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是其最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贯穿疾病全程,该药物在PD晚期可诱发运动并发症,增加疾病的致残性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PD治疗的重点与难点。PD运动并发症是指随着疾病进展和药物治疗而出现的临床异常表现,主要类型包括运动波动和异动症。

中西医在PD运动并发症的诊疗中各有优势,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为了提高PD诊疗水平,充分发挥中西医诊疗PD运动并发症的优势,更好地指导我国PD的临床实践,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系统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筹)组织国内中西医领域从事PD和脑病研究的专家,在以往中国PD治疗指南基础上,综合近年来PD运动并发症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常用疗法,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充分考虑疗效、风险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进而形成此专家共识。此共识仅为学术性指导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和医疗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诊疗。

1.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我国PD患者运动并发症中“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5%和10.3%。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目前研究现状,可将其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药物使用的起始时间、种类和方式等,后者包括年龄、性别和临床亚型等。

2.临床分型

2.1 运动波动

运动波动指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药物的长期治疗,患者对药物产生波动性反应,依据其临床表现与给药周期的关系,可分为“剂末”现象、“开”期延迟或无“开”期、“开-关”现象和“冻结”步态4型。

2.1.1 “剂末”现象

这是PD治疗中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运动并发症,指患者对一剂多巴胺能药物的反应在服用下一剂药物之前会减弱(通常少于4h),并出现相应的运动症状(如运动迟缓、震颤、僵硬以及起坐困难等)或非运动症状(如疼痛、感觉异常、抑郁、焦虑、静坐不能以及重复刻板动作等)。再次给药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有时仅持续1-2h)。“剂末”现象中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相关,可以预测。

2.1.2 “开”期延迟或无“开”期

指一些中晚期PD患者服用原剂量的多巴胺能药物时,出现症状改善启动时间延迟或无症状改善的现象。“开”期延迟或无“开”期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无关,而与药物吸收情况有关,较难预测。

2.1.3 “开-关”现象

指患者对药物产生不可预测的“开”或“关”反应,表现为在下一次服药之前,会毫无征兆地突发运动功能“关”的症状,患者在“关”时处于严重运动不能,而在“开”时常伴异动。“开-关”现象中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无关,不可预测。

2.1.4 “冻结”步态

指患者在起步、转弯以及接近目标/即将到达目的地时突然出现某些异常的下肢运动阻滞动作。根据发病与服药周期的关系,可分为“开期”冻结和“关期”冻结。根据对药物的反应,可分为多巴胺反应性冻结、多巴胺抵抗性冻结和多巴胺诱导性冻结。

2.2 异动症

异动症指PD患者出现舞蹈样、投掷样和肌张力障碍等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多起始于症状严重侧下肢远端,并逐渐影响四肢和躯干。依据其临床表现以及与药物浓度(突触间隙多巴胺浓度)的关系,可分为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和双相性异动3型。

2.2.1 剂峰异动

最常见,指在药物浓度达到高峰时,出现头颈部(头部来回摇摆)、躯干和四肢舞蹈样、投掷样以及肌张力障碍等不自主动作,偶可累及呼吸肌。其临床表现模式为帕金森症状-症状改善-异动-症状改善-帕金森症状(Parkinsonism-improvement-dyskinesia-improvement- Parkinsonism,I-D-I),异动症状多于服药30min后出现,持续约1-3h。

2.2.2 “关期”肌张力障碍

指在药物浓度降至低谷时出现受累严重一侧肢体足趾伸展或屈曲,跖屈曲内收变形,伴明显肌痉挛性疼痛,通常在夜间或清晨发生。

2.2.3 双相性异动

指在药物浓度尚未达到高峰以及药物浓度尚未降至低谷时,出现以下肢(下半身)舞蹈样或徐动样为主的不自主运动,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奇异步态,继之发展为“关期”肌张力障碍伴足趾疼痛,其临床表现模式为帕金

森症状-异动症状-改善-异动症状-帕金森症状

(Parkinsonism-dyskinesia-improvement-dyskinesia-Parkinsonism ,D-I-D)的双相特征。异动症状多在服药15min后出现,持续15min 左右。

3.西医临床治疗策略

PD运动并发症的西医治疗应遵循“预防为主,诊治并重”原则,治疗中应兼顾改善运动症状和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推荐“一保、双控”治疗理念。“一保”是指在PD全程治疗中始终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双控”是指在全程治疗中双重监控运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与用药方案。对运动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临床选择药物及剂量均应谨慎,药物选择倾向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或小剂量左旋多巴;对运动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的患者,临床用药应足量,建议选择左旋多巴及其他多巴胺能药物,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已发生运动并发症的患者,西医治疗应在遵循《2014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图1)。各分型治疗推荐意见如下阐述。

3.1 运动波动

3.1.1 “剂末”现象

(1)添加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如恩他卡朋及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恩他卡朋(LCE)。

(2)调整左旋多巴的给药间隔:缩短左旋多巴给药间隔,应在前一剂作用消失之前给予下一剂药物,同时药物的每日总剂量需要酌情增加。

(3)添加或更换不同类型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逐渐增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剂量至达到满意疗效且不出现副作用为止,如吡贝地尔、普拉克索、罗替戈汀、罗匹尼罗等。

(4)添加MAO-B抑制剂:雷沙吉兰可以延长“开”期,缩短“关”期,减少运动波动。司来吉兰缺乏循证证据,但临床治疗“剂末”现象有效。

(5)改用左旋多巴控释剂:左旋多巴控释剂在出现“剂末”现象早期使用作用明显,但其生物利用度低,需增加药物剂量20%-30%。

(6)可加用金刚烷胺或苯海索。

(7)经药物调整,治疗效果仍不满意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苍白球内侧核(GPi)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和丘脑底核(STN)DBS均有效。此外,单侧苍白球损毁术对“剂末”现象亦有疗效。

3.1.2 “开期”延迟或无“开期”

(1)首先判断是否存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口服铁剂、含铝/镁的抗酸剂、维生素B6和降脂药物均会降低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进而降低疗效。

(2)停用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

(3)缓解便秘,如采用高纤维饮食及服用乳果糖等泻药。

(4)减少饮食中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可尝试饭前1h或饭后2h 服用左旋多巴制剂。

(5)促进胃肠道蠕动,多潘立酮可促进胃排空,但应注意多潘立酮的不良反应。

(6)加快左旋多巴吸收,可将左旋多巴制剂溶于维生素C溶液或碳酸饮料中服用,也可嚼碎后吞服。

3.1.3 “开-关”现象

(1)添加COMT抑制剂:滴定添加COMT抑制剂,避免导致异动症。

(2)添加或更换不同类型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吡贝地尔、普拉克索、罗替戈汀、罗匹尼罗。

(3)调整蛋白质摄入:通常于晚餐时摄入大部分的日常所需蛋白质。

(4)外科手术。

3.1.4 “冻结”步态

(1)“关期”冻结:增加左旋多巴或其他多巴胺能药物剂量。

(2)“开期”冻结:可尝试减少左旋多巴剂量,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此外,腓肠肌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可能会有帮助。

(3)使用感觉、视觉辅助设备:视觉提示或听觉刺激均可帮助患者起步。

(4)抗焦虑治疗:由于焦虑会使“冻结”步态加重,治疗焦虑可能会有帮助。

3.2 异动症

3.2.1 剂峰异动

(1)减少多巴胺能药物剂量:为避免运动波动发生,可依次减少抗胆碱能药物、MAO-B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以及左旋多巴剂量。

(2)调整左旋多巴缓释剂为左旋多巴的普通剂型,尤其是异动症状出现在下午或傍晚者。

(3)添加金刚烷胺。

(4)添加氯氮平,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血常规。

(5)调整左旋多巴服药次数:若左旋多巴的剂量较大,可在总剂量不变的基础上,改用小剂量的左旋多巴多次给药,避免出现运动波动。

(6)外科手术:GPi-DBS和STN-DBS对剂峰异动均有效,GPi-DBS 疗效可能更佳。此外,单侧苍白球损毁术有效。

3.2.2 “关期”肌张力障碍

(1)睡前服用左旋多巴控释剂,长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2)晨起时服用或嚼碎左旋多巴药物,嚼碎服用后一般10-20min 起效。

(3)添加巴氯芬。

(4)痉挛肌肉局部注射肉毒毒素。

3.2.3 双相异动

(1)增加左旋多巴剂量,缩短给药时间间隔。此方法仅在短期内有效,同时可能诱发剂峰异动。

(2)添加或更换不同类型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3)DBS手术:对于双相异动患者,STN和GPi为有效治疗靶点。

4.中医临床治疗策略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运动波动的治疗主要针对PD“风、火、痰(瘀)、虚”的病机,调整PD本身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平衡。异动症的治疗应该标本兼治,即以PD为基本,加强平肝潜阳熄风治疗,同时给以解毒祛邪之品。其中,对于剂峰异动在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强熄风止颤;对于“关期”肌张力障碍,在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强搜风剔络、熄风止痉(图1)。迄今,PD运动并发症的中医治疗仍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故其中医治疗均基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推荐策略以中医经典方剂为参照。

4.1 中药辨证施治

4.1.1 肝肾阴虚

(1)主症:震颤剧烈、强直、动作迟缓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

(2)次症:头晕目眩,耳鸣,夜尿频多、尿失禁,或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盗汗,大便秘结,舌体瘦小,舌质红,舌苔少或光剥无苔,脉弦细或沉细。

(3)推荐治法: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4)基本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白芍、地黄、麦冬、龟板、牡蛎、鳖甲、阿胶、五味子等。

(5)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合镇肝熄风汤并酌加天麻、钩藤、全蝎、蜈蚣、黄芩、野菊花、丹皮等加强平肝熄风、解毒通络;“关期”肌张力障碍:合芍药甘草汤配以全蝎、蜈蚣、僵蚕、蝉蜕、蚤休等熄风止痉、解毒通络。

4.1.2 气血亏虚

(1)主症:震颤较剧、强直、动作迟缓,或有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

(2)次症: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动后气促,心悸健忘,头晕,纳呆,便秘,失眠多梦,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弱。

(3)推荐治法:益气扶正,养血熄风。

(4)基本方药:人参养荣汤合止颤汤或天芪平颤方: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五味子、桂心、钩藤、制首乌等。

(5)对症加减:剂峰异动:酌加全蝎、蜈蚣、黄芩、野菊花、丹皮等以通络解毒;“关期”肌张力障碍:合芍药甘草汤配以全蝎、蜈蚣、僵蚕、蝉蜕、鸡血藤等熄风止痉、解毒通络。

4.1.3 痰瘀动风

(1)主症:强直明显、震颤、动作迟缓,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

(2)次症:面色晦黯,表情呆板,头晕眼花,皮脂外溢,夜寐不安,舌质紫黯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厚腻,脉弦滑。

(3)推荐治法:化瘀散结,祛痰熄风。

(4)基本方药:摧肝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胆星、钩藤、黄连、僵蚕、天麻、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赤芍、甘草、柴胡等。

(5)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合天麻钩藤饮加全蝎、蜈蚣、黄芩、野菊花、丹皮等通络解毒;关期肌张力障碍:合五虎追风散(蝉蜕、天南星、天麻、全蝎、僵蚕)配以蜈蚣、地龙、豨签草、伸筋草等熄风止痉、解毒通络。

4.1.4 阳虚风动

(1)主症:震颤、强直、动作迟缓;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

(2)次症:面色苍白,表情呆板,头晕眼花,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3)推荐治法:温肾养肝,熄风止痉。

(4)基本方药:右归丸合温肾养肝方加减:熟地黄、制附子、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肉苁蓉、益智仁、钩藤、白芍、乌药。

(5)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加全蝎、蜈蚣等通络解毒;“关期”肌张力障碍: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蜕、桂枝、鸡血藤、葛根等温经止痛、解毒通络。

4.2 针灸治疗

4.2.1 基本治疗

(1)治法: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熄风止痉,宁神定颤为主,针灸并用。

(2)基本穴位:百会、四神聪、本神、合谷、风池、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焦氏头针疗法可取舞蹈震颤区、运动区、足运感区等;国标头皮穴疗法可取顶中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枕下旁线等。动留针30min左右。

(3)辨证选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加肝俞、肾俞、太溪,用补法;痰浊动风加丰隆、膻中、中脘、阴陵泉,用平补平泻法。

(4)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加用神庭、本神、四神聪、神门配合百会穴,加强镇静安神、健脑益智的功效;根据症状出现部位,可选用上肢的阳池、阳溪、曲池、尺泽;下肢的中封、太溪、阴陵泉、委中等。关期肌张力障碍:在PD常规治疗基础上,以取上下肢阴经穴为主(靳三针中的挛三针),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下肢挛三针:鼠蹊、阴陵泉、三阴交。

4.2.2 其他疗法

可应用电针疗法、温针灸、耳针。(1)电针疗法可用于头针和体针,选取疏密波强刺激20-30min。

(2)运用灸法时,应灸至患者感到艾灸热力达到颅内或穴位深层。

(3)耳针可取皮质下、神门、枕、颈、肘、腕、指、膝等穴,采用毫针刺法或药丸压贴。

5.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中西医结合治疗PD运动并发症的策略主要是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及治疗的时机(图1)。

5.1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PD运动并发症主要源于疾病慢性进展及西医药物治疗,故现已对西医治疗PD诱发运动并发症的相关机制及临床表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目前西医对于运动并发症的治疗优势体现在临床分型及循证证据较为充分明确,但缺乏对疾病整体治疗的理念。而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念正是对西医治疗不足的有效补充。中医防治PD运动并发症的优势,一方面突出了疾病治疗的整体理念,秉承“治病求本”的特点,以恢复患者“阴平阳秘”的状态为目标,增强患者自身对于运动并发症的抵抗能力,从而避免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发挥中药对西药“增效减毒”的作用,通过增强西药疗效,减少西药用量,从而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通过“辨识兼顾,防治并举”的优势互补达到对PD运动并发症的有效防治,进而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2 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机

中西医结合治疗PD运动并发症的启动时机应贯穿疾病全程。PD患者应尽早启动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中医药对运动并发症的预防作用。而

对于已发生运动并发症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加强西药对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同时对运动并发症中的非运动症状(如疼痛、感觉异常、抑郁、焦虑、静坐不能以及重复刻板动作等)改善更加显著。

5.3 中西医结合协作管理

PD治疗的中西医结合协作管理需要西医和中医专科医生共同完成,在明确中医和西医治疗策略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型以及中药和西药的药效特点,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PD的具体方案,继而定期评估临床疗效,相应增减药物种类、剂量及疗程。

总之,目前尚无能够逆转或者阻遏PD运动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有效方法,因此PD运动并发症的临床诊治应立足国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彰显中西医结合优势,重视患者个体化、精准化诊疗方案。在“辨识兼顾,防治并举”的中西医结合理念指导下,在临床实践中,应发挥中西结合治疗的优势,把握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时机,掌握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不断提高PD运动并发症的临床诊治水平。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 解读 2012年第一版《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发布,对于规范我国DBS的手术开展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相关指南的更新,人们对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于2020年发布。 此版共识是在国家“十三五”课题支持下,由27所医院、5大领域、39位专家共同完成,与旧版相比,新版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 共识正文分为四部分: 患者选择:更精准、更科学、更人性化; 手术治疗:步骤描述更详细具体,增加靶点选择指导; 术后管理:涉及药物、程控、康复、护理及患者教育;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增加对DBS相关并发症预防、处理的建议,包括手术、硬件、刺激相关并发症。 此外,第二版专家共识包含3个附录: 附录1术前评估:详细介绍评估内容及应用量表,涉及左旋多巴反应性评测、头颅结构的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障碍的整体评估、Hoehn-Yahr分期、运动并发症评估、认知功能评测、神经心理评估、自主神经功能评测、其他非运动症状评估、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服药情况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换算等; 附录2手术步骤和靶点精准定位:对术前准备阶段、电极植入阶段、植入延伸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及靶点坐标的影像学定位、入颅点及植入电极的角度轨迹、MER辅助靶点功能定位进行详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外科进行手术; 附录3术后药物管理:包括DBS术后不同阶段的药物治疗建议、DBS术后药物治疗与程控关系、DBS术后药物调整次序和原则。 手术治疗 1. 手术团队

新版专家共识阐述了建立团队的必要性,在神经内外科、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康复科、影像科和麻醉科(必要时)。 (1)为了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定最佳手术靶点,有必要建立一支DBS团队。 (2)团队至少由神经内、外科医生组成,必要时还应包括内科、心理科、精神科、康复科、影像科及麻醉科医生或相关技术人员等。 2. 靶点选择 此部分为新版专家共识新增内容。靶点选择是手术治疗的重要一环,共识指出,不同靶点总体有效,各有侧重,可根据患者需要、治疗目的进行选择。 位于基底节环路的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核(GPi)是最常用靶点。两者均能改善PD的运动症状,在改善药物波动引起的运动障碍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同样有效。 STN-DBS在减少多巴胺能药物方面更有效; GPi-DBS对异动症的改善可能优于STN;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是其最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贯穿疾病全程,该药物在PD晚期可诱发运动并发症,增加疾病的致残性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PD治疗的重点与难点。PD运动并发症是指随着疾病进展和药物治疗而出现的临床异常表现,主要类型包括运动波动和异动症。 中西医在PD运动并发症的诊疗中各有优势,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为了提高PD诊疗水平,充分发挥中西医诊疗PD运动并发症的优势,更好地指导我国PD的临床实践,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系统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筹)组织国内中西医领域从事PD和脑病研究的专家,在以往中国PD治疗指南基础上,综合近年来PD运动并发症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常用疗法,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充分考虑疗效、风险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进而形成此专家共识。此共识仅为学术性指导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和医疗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诊疗。

1.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我国PD患者运动并发症中“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5%和10.3%。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目前研究现状,可将其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药物使用的起始时间、种类和方式等,后者包括年龄、性别和临床亚型等。 2.临床分型 2.1 运动波动 运动波动指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药物的长期治疗,患者对药物产生波动性反应,依据其临床表现与给药周期的关系,可分为“剂末”现象、“开”期延迟或无“开”期、“开-关”现象和“冻结”步态4型。 2.1.1 “剂末”现象 这是PD治疗中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运动并发症,指患者对一剂多巴胺能药物的反应在服用下一剂药物之前会减弱(通常少于4h),并出现相应的运动症状(如运动迟缓、震颤、僵硬以及起坐困难等)或非运动症状(如疼痛、感觉异常、抑郁、焦虑、静坐不能以及重复刻板动作等)。再次给药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有时仅持续1-2h)。“剂末”现象中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相关,可以预测。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以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分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及姿势步态障碍的运动症状,以及认知情绪障碍、睡眠障碍、二便异常、疼痛和疲劳等非运动症状。PD的症状复杂多样,常导致多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和工作能力丧失。目前,药物治疗仍是PD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康复治疗被认为可以改善PD患者多种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有研究报道可延缓疾病的进展。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南和文献,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框架为指导,总结PD功能障碍规范化评定和康复方法,以期提高我国PD康复治疗水平,推动PD康复的普及和发展,更好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1 ICF框架下的PD康复流程 在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基础上,根据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DS)的PD诊断标准,明确PD诊断;然后在ICF框架下,进行PD功能障碍分析、评定和康复。ICF分类系统将功能状况分为三个维度,即身体功能与结构、个体完成任务或动作的能力和参与家庭及社会活动的能力。

在ICF中,功能障碍和疾病被认为是健康状况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继而导致活动功能受限或参与局限。 PD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造成一系列不同严重程度的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因此应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全面评定,目的是确定患者各种功能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和原因,以便制定客观和个体化的康复目标及计划,进行针对性精准康复治疗。 2 PD功能障碍的评定 2.1 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定 应用Hoehn-Yahr(HY)分期量表可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粗略分期。该量表根据PD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分为1~5期,其中PD早期指HY1~2期,中期指HY3~4期,晚期指HY5期。 2.2 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 运动功能障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障碍是指由疾病本身所致,而继发性障碍通常由活动减少甚至不动(主要为废用综合征)或PD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年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年 包括改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和减轻社会和医疗负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多巴胺类药物、抗胆碱药物、COMT抑制剂和MAO-B 抑制剂等。手术治疗包括深部脑刺激和胶质细胞瘤植入术等,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难以控制症状的患者。非药物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等,可以辅助药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国外,欧美国家的治疗指南对我国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在2006、2009年和2014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三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规范和优化了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提高了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对6年前制定的第三版治疗指南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包括改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和减轻社会和医疗负担。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多巴胺类药物、抗胆碱药物、COMT抑制剂和MAO-B抑制剂等。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方法。我们相信,本指南的更新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全面、更实用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患者常常表现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因此,综合治疗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方法。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毒素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和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手术治疗和肉毒毒素注射也是有效的补充手段。运动康复治疗、心理干预和照料护理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多学科团队的治疗模式可以更好地治疗和管理帕金森病患者。 治疗帕金森病需要长期管理,因为现有的治疗手段只能改善症状,不能治愈疾病。药物治疗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手段,但治疗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严重程度、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包括动作迟缓、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NMS)。常见的NMS 主要包括:神经精神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症状、认知障碍/痴呆、淡漠、冲动控制及相关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体位性低血压、便秘、流涎、泌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与药物相关的胃肠不适、多汗等)、睡眠-觉醒障碍(失眠或睡眠碎片化、日间过度嗜睡和睡眠发作、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疼痛、疲劳、嗅觉及视觉障碍等。NMS涉及范围广,个体差异大,症状表现可能与PD本身或其他共病症状重叠,缺乏特异性,导致临床医师对其诊治存在困难。 一、神经精神症状 (一)抑郁和焦虑 抑郁是PD常见的NMS,发生率为2.7%~90.0%,可贯穿PD全病程,有时可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发生,是PD的前驱症状之一。 1. 治疗选择: (1)药物治疗: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 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TCAs: (2)非药物干预: 认知行为治疗(CBT):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2. 推荐意见:(1)PD 抑郁:首选普拉克索或文拉法辛,均为临床有效药物。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以及西酞普兰对PD抑郁虽证据不足,因不良反应较轻,临床也可考虑使用,应该指出的是它们禁与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MAO-BI)合用,需注意SSRIs可能会使多达5%的PD患者震颤加重;60岁以上的患者若服用西酞普兰每日剂量超过20mg时,有QT 间期延长的风险,建议心电监护。阿米替林临床可能有用,但需要注意抗胆碱能副作用、认知功能下降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非药物干预CBT 可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年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 障碍学组 【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来,我国学者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 识,对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治疗理念的更新以及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中华医学 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于2006、2009年和2014年制定了第一、二、三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6 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指导临床实践,本 文对6年前制定的第三版治疗指南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 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欧美国家60岁以上帕金森病患病率达到1%,80岁以上超过4%[1],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 1.7%,与欧美国家相似[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未来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将从2005 年的199万人上升到2030年的500万人,几乎占到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3]。随着疾病的进展,帕金森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会逐渐加重,一方面会损害患者本身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 近年来,我国学者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对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治疗理念的更新以及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同时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治疗指南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分别于2006、2009年和2014年制定了第一、二、三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4-6],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近6年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在该治疗领域都有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对6年前制定的第三版治疗指南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 —、综合治疗(integrated therapy) 每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先后或同时表现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但在整个病程中都会有这两类症状,有时会产生多种非运动症状。不仅运动症状会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非运动症状也会明显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8]。因此,应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 二、多学科治疗模式(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 帕金森病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毒素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作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不佳时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肉毒毒素注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为了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效果,中国专家们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康复治疗建议和共识。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引起。患者的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帕金森病的主要病因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 目前,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康复治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康复治疗可以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中国专家们在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帕金森病康复治疗的建议和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康复目标: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肌肉力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康复方法:采用综合康复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康复周期: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并持续整个病程。 康复评估: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研究表明,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中国专家们提出,康复效果评估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维度评估方法,包括医生评估、患者自我评估、家属评估等多个方面。通过定期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需求和问题,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帕金森病的康复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综合性和全程管理。专家们认为,应进一步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提升康复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同时加强康复治疗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康复治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康复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也将不断涌现。未来,帕金森病的康复治疗将更加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康复设备等,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康复服务。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康复效果的重要参

2024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第二版)完整版

2024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第二版)完整版 随着临床实践及研究的进展,帕金森病(PD)已经从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 的疾病范畴扩展为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系统疾病。 PD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大方面,其中以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OH)为代表的血压异常,作为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可发生在PD病程的任一时间点,既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息息相关,也与抗PD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密切有关,并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日,在2020年《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的《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第二版)》发布,主要推荐意见如下。 血压异常的类型.处理原则及推荐建议 PD常见的血压异常类型包括OH、卧位高血压(SH)以及餐后低血压(PPH)。 此外,部分患者虽然未表现为明显异常,但若存在24h节律异常,如反勺型等[血压昼夜节律采用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表示,即(日间血压平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日间血压平均值XIO0%,正常值为10%~20%,称为勺型血压;若夜间血压下降率<0,称为反勺型血压;若0<夜间血压下降率<10%,称为非勺型血压;若夜间血压下降率220%,称为超勺型血压],也需要关注和处理。

一、OH 非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症状时,应使用合适的药物干预(表1)。推荐:氟氢可的松,最大用量0.2mg∕(kg∙d),晨起顿服。需监测血钾和肾功能。推荐:米多君,起始剂量推荐2.5mg,2~3次/d,根据药物疗效和耐受情况,可间隔3d增加1次剂量,最大单次剂量10mg,3次/d;为防止SH,不应在晚餐后或就寝前4h内服用;白天服用药物后不宜短时间(3~4h)内平卧。推荐:屈昔多巴,单次推荐剂量100~600mg,3次/d,具体剂量根据症状进行调整,可从最小剂量100mg开始,每隔48h增加IOomg,同时监测血压,至症状明显改善即可。推荐:托莫西汀常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剂量较大,用于OH治疗时推荐用量不超过18mg/d。推荐:目前不推荐单用浪叱斯的明治疗OH,但可联合其他升压药使用,单次剂量60mg z3次∕d0表1PD患者OH 的药物治疗推荐 的一名帔Λrrβ三 新父叫的松叫便长筵做很彳2⅞Mmαn2x 色院M位H B M重CHQA*用,降低■,水干 •1受体•通剜京多H・可■我4・微尻双科・昧Mq—“1题开放保坐的 •M9- 1 A%€反应,HUlI鲫Ia位育∙用 去甲弃f修体峙, 1JlIJFttUSMHiXIt* 1 Λ0位离去4h•心 程收IlX剧•我首.1”旧例假入"1用・机冷门 ΛXKM'• I B心动讨■,侵■■华心,取*i•ff1N优 可■住A.2看・,以。•原状SmmJ项开 敛”整・机猿3*.1 IIn A・再,恋£“电改,刊R章,相杆IM星战名 •I•Λ升出修4Ilftfi.无1»■双片•康彼q Ih C αrttfftt.JL■机双rr3以试q Ib C来她报* ιtκα•∣ft4ttftα.无Ri,双nr7/Mq l∣>C 4β∣αα.无M机an4味做Q Ih C木吃收第 SH SH的药物治疗推荐使用中短效降压药(表2)。推荐:氯沙坦,睡前服用,单次推荐剂量50mg,可根据药效和耐受性最大增加至100mg o推荐:依普利酮,单次剂量50mg,睡前口服;奈必洛尔,单次剂量5mg,睡前口服。

2020《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更新要点(全文)

2020《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更新要点(全文) 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于2006、2009年和2014年制定了第一、二、三版中国帕金森病(PD)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PD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版指南的总体结构具体如下,蓝色标注部分为较第三版指南有明显变化的部分。

图1:第四版指南结构 总体而言,第四版指南较上版指南主要有7个方面的更新,具体整理如下: 图2:第四版指南更新要点一览

▌要点一:治疗方案和流程更加详细化 对疾病整体认识的提高,改变了治疗理念和原则,指南更新的重点即是治疗观念的改变。第四版指南的治疗原则基本不变,但更强调多学科治疗模式(MDT)在PD治疗中的重要性。此外,鉴于PD是慢性、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需终身治疗,因此药物的安全性是选择治疗药物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第四版指南在治疗目标中增添了需降低或避免不良反应。 在具体的治疗方案方面,第四版指南更加详细地提出了PD的单药治疗和联合用药治疗、症状波动处理和异动症处理的治疗方案和流程(图3-5),临床实用性更强。 图3:更详细的PD药物治疗流程(图源自指南原文) 图4:增添了开-关现象处理原则的PD患者症状波动处理原则(图源自指南原文) 图5:更详细的PD患者异动症处理原则(图源自指南原文) ▌要点二:疾病早期不建议刻意推迟使用左旋多巴 复方左旋多巴一直以来是PD治疗的“金标准”,然而在早期应用时始终有“蜜月期”和运动并发症两大问题的困扰。近年来,多项研究均对左旋多巴的运动并发症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现有证据提示早期应用小剂量左旋多巴(400mg/d以内)并不增加异动症的产生;与左旋多巴的治疗时间相比,高剂量的左旋多巴和长病程对异动症的发生风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治疗(完整版)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治疗(完整版)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调查结果显示,在65岁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约1.7%,我国目前至少有200万PD患者,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患病人数正在持续增长。 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以及姿势步态的异常。除以上运动症状以外还包括许多非运动症状,有些非运动症状出现在运动症状之前,如嗅觉减退、疼痛、睡眠障碍、精神情绪异常、便秘、认知功能障碍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均严重影响患者及其照料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PD的诊断 2015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提出了新的PD诊断标准,并且提出了临床前期、前驱期和临床期的概念,更方便研究和临床诊断。 临床前期是指神经变性已经出现,但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前驱期是指已经出现某些非运动症状或轻微的症状体征,但仍不足以做出PD的诊断;临床期则是基于典型的运动症状做出PD的诊断。

新的诊断标准仍是首先要符合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即运动迟缓为核心,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至少一项。 新的诊断标准将支持项简化为4条,分别为:单个肢体静止性震颤(既往或本次检查);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具有明确且显著的有效应答;出现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疾病早期不易出现);存在嗅觉丧失或心脏间碘苄胍(MIBG)闪烁显像法显示存在心脏去交感神经支配。 二、PD的治疗 帕金森病的治疗方面,2016年出版了最新的中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关于PD治疗的专家共识。共识提到,PD的治疗原则既要考虑运动症状也要考虑非运动症状;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手术、体育锻炼以及其他康复、心理咨询及照料护理等。药物是首要的和关键的,外科手术是药物治疗的有益补充。不论哪种方法目前治疗仅能改善症状而不能治愈该病,因此治疗不能只看眼前而不考虑将来。 在疾病的早期,运动锻炼和疾病修饰性药物是首先要考虑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中国PD患者发生异动症的比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与我们遵从的用药原则有关。用药既要

《中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大数据库建设专家共识》(2020)要点汇总

131.《中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大数据库建 设专家共识》(2020)要点 大数据是指由于容量太大和过于复杂,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存储﹑检索﹑共享﹑传输和分析的数据集,是“精准医疗”的基石之一。 大数据具有“4V”特征:(1)数据容量(volume)大,常在PB(1PB=1000TB)级以上;(2)数据种类(variety)多,常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和数据来源;(3)产生和更新速度(velocity)快,时效性要求高;(4)科学价值(value)大,常蕴藏着新知识或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大数据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临床数据库的分析,对患者进行更有前瞻性的治疗和照顾,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2)通过对最新的数据库的分析提高对临床决策的支持; (3)通过对统计工具和算法的使用来改善临床试验的设计; (4)通过对大数据集的分析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支持; (5)通过优化业务决策,以确保医疗资源的适当分配。 大数据时代下的医学科研具有3个主要特点: 第一﹑临床医学资源发掘﹑收集﹑整理和利用(标准化﹑科学化); 第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病因﹑诊断﹑治疗及药物开发);第三﹑依托临床信息的生物医学资源的整理﹑利用及研究(基因﹑蛋白及代谢)。

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组以不自主运动﹑ 肌张力障碍和姿势步态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表现复杂,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的临床症状亦有差异,因此需要建立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大数据库,对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量表评估﹑生化指标﹑影像学资料﹑个体化药物治疗等数据进行收集, 并收集患者的外周血清﹑ 血浆﹑gDNA﹑唾液﹑脑脊液﹑皮肤﹑脑组织等生物标本资源,开展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分子分型﹑分子标志物筛选﹑疾病早期诊断﹑药物基因组学﹑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研究,筛选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相关易感基因﹑生物标志物及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创新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化诊疗模式,提高我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治水平。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的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数据库建设标准。为规范化﹑标准化地建立我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大数据库系统,更好地开展研究,学组根据国内外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数据库的最新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制定了此专家共识。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数据采集内容是建立在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大数据库的基础,并将有利于各研究中心的交流和合作。 在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帕金森病临床研究常用数据分级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20版)》要点汇总

119.《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20版)》要点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 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路易小体形成,其主要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临床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及嗅觉减退、快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便秘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近10年来,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技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一、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的诊断标准 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的确立是诊断帕金森病的先决条件。诊断帕金森综合征基于3个核心运动症 状,即必备运动迟缓和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2项症状的1项,上述症状必须是显而易见的,且与其他干扰因素无关。对所有核心运动症状的检查必须按照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中 所描述的方法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MDS-UPDRS仅能作为评估病情的手段,不能单纯地通过该量表中各项的分值来界定帕金森综合征。 二、帕金森综合征的核心运动症状

1.运动迟缓: 2.肌强直: 3.静止性震颤: 三、帕金森病的诊断 一旦患者被明确诊断存在帕金森综合征表现,可按照以下标准进行临床诊断: (一)临床确诊的帕金森病 需要具备:(1)不存在绝对排除标准;(2)至少存在2条支持标准;(3)没有警示征象。 (二)临床很可能的帕金森病 需要具备:(1)不符合绝对排除标准;(2)如果出现警示征象则需要通过支持标准来抵消:如果出现1条警示征象,必须需要至少1条支持标准抵消;如果出现2条警示征象,必须需要至少2条支持标准抵消;如果出现2条以上警示征象,则诊断不能成立。 四、支持标准、绝对排除标准和警示征象 (一)支持标准 1.患者对多巴胺能药物的治疗明确且显著有效。 2.出现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 3.临床体检观察到单个肢体的静止性震颤(既往或本次检查)。4.以下辅助检测阳性有助于鉴别帕金森病与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存在嗅觉减退或丧失或头颅超声显示黑质异常高回声(20mm),或心脏间碘苄胍闪烁显像法显示心脏去交感神经支配。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第二版)》(2020)要点 Parkinson's disease (PD) XXX characterized by tremors。muscle rigidity。slow movements。and postural balance disorders。While early drug therapy for PD is effective。long-term use can lead to XXX(DBS)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70s and XXX was first used in China in 1998 and has since been XXX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As China'XXX grows。the number of patients XXX increase. I。Patient n A。PD Diagnosis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PD should follow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D in China's 2016 guidelines or the 2015 XXX Disorder Society (MD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rimary PD. B。XXX 1.Primary or ic PD with a good response to levodopa. 2.XXX's quality of life. 3.XXX.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版)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 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诊断的首要核心标准是明确帕金森综合征,定义为:出现运动迟缓,并且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强直这两项主征的一项。对所有核心主征的检查必须按照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MDS-UPDRS)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一旦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诊断: 临床确诊帕金森病(PD)需要具备: 1.不符合绝对排除标准; 2.至少两条支持性标准; 3.没有警示征象。 诊断为很可能 PD 需要具备: 1.不符合绝对排除标准; 2.如果出现警示征象需要通过支持性标准来抵消: 如果出现1条警示征象,必须需要至少1条支持性标准抵消;如果出现2条警示征象,必须需要至少2条支持性标准抵消;如果出现2条以上警示征象,则诊断不能成立。 (二)证候诊断 1.肝血亏虚,风阳内动证:肢体颤振,项背僵直,活动减少,面色少华,行走不稳,头晕眼花,心烦不安,不寐多梦,四肢乏力,舌

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 2.痰热交阻,风木内动证:头摇肢颤,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活动缓慢,胸脘痞闷,烦热口干,心中懊恼,头晕目眩,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3.血脉瘀滞,筋急风动证:头摇或肢体颤振日久,面色晦暗,肢体拘痉,活动受限,项背前倾,言语不利,步态慌张,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涩。 4.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证:肢摇头颤,表情呆板,筋脉拘紧,动作笨拙,言语謇涩,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便秘盗汗,舌质红,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血亏虚,风阳内动证 治法:养血柔肝,舒筋止颤 (1)推荐方药:补肝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酸枣仁、木瓜、天麻、钩藤、石决明、桑寄生、夜交藤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①体针 选穴:百会、四神聪、足三里、气海、合谷、血海。 操作: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1天1次,10天为一疗程,休息3~5天后进下1疗程。 ②耳针 选穴:肝、脾、胃、交感、皮质下。 操作:每次选取2~3个穴位,轻刺激。或王不留行贴耳穴。 ③艾灸:足三里、血海、肝俞、脾俞、三阴交。手持艾条对准穴位,每穴灸3~5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3)中药泡洗技术 选用养血柔肝,舒筋止颤中药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浸泡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2.痰热交阻,风木内动证 治法:清热化痰,息风定颤 (1)推荐方药:摧肝丸加减。胆南星、僵蚕、竹沥、黄连、天麻、

最新:帕金森病患者2022版共识规范诊治流程(全文)

最新:帕金森病患者2022版共识规范诊治流程(全文) 吞咽困难导致的进食减少、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是帕金森病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亟须重视。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第二位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可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残疾和寿命缩短,值得更多关注。消化道症状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超过80%的帕金森病患者受消化道症状的困扰,远高于健康人群;此外,消化道症状,包括流涎、吞咽困难、胃轻瘫、便秘,通常在帕金森病诊断前数年甚至数十年即可出现,提示其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且消化道症状往往被患者自己、医生所忽视,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影响药物疗效,显著降低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 基于该现状,《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重磅发布,系统阐述了帕金森病患者消化道症状的临床表现、评估手段和管理方案,提供了17条推荐意见。“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摘其要点整理如下,供各位同道查阅。 4种典型症状诊疗流程及要点

一网打尽 (一)流涎 流涎通常被定义为唾液过度蓄积或控制不良引起的外溢。帕金森病患者中有流涎症状者比例为32%~74%,早期即可出现。 有研究提示,晚发型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的患病率高于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流涎与生活质量下降显著相关,甚至导致抑郁;吞咽肌群不协调、唾液吞咽减少导致唾液蓄积被认为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药物的使用,例如氯氮平和胆碱酯酶抑制剂会导致唾液分泌增多进而流涎。 图1 帕金森病患者流涎评估与治疗流程图 1. 评估 “共识”列出7种评估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的方法(图2),其中5~7项在帕金森病流涎相关研究中被使用,以客观评估流涎的改善情况,而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剌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 (2020)要点 帕全森病(PD )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PD的药物治疗显效明显,但经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后,逐渐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疔20世纪70年代出现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 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1987 年,法国Benabid将DBS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至今已逾30 年。该疗法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开展。 DBS疗法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随舂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患者的选择 (-)PD的诊断 原发性PD的诊断符合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帕全森病的诊断标准》,或符合2015年国际帕全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MDS )原发性PD的诊断标准。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 原发性PD ,或者遗传性PD、各种基因型PD ,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 2. 药物疗效已显著减退,或出现明显的运动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3. 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 4. 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的震颤。 5. 除外严重的共存疾病:(1 )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2 )有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3 )有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 生存期。 (三)术前评估 DBS术前需进行系统评估,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生活能力等要素。

(四)手术时机 1. 病程:原则上,病程二5年的PD患者建议行DBS手术治疗。病程<5年,但符合原发性PD临床确诊标准的患者,手术适应证明确,建议病程放宽至4年。以震颤为主的PD患者,经规范的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经过评估后建议放宽至3年。 2. 病情严重程度:有"开关〃现象的症状波动患者,关期的HoehnYahr 分期为2.5 ~ 4.0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3. 年龄:手术患者年龄通常<75岁,若患者身体状态良好,建议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二手术治疗 (—)手术团队 (二)靶点选择 (三)手术步骤 三、术后管理

2020帕金森病再现性震颤的机制探讨(完整版)

2020帕金森病再现性震颤的机制探讨(完整版)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病,主要原因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震颤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发现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改变姿势体位时会引起震颤暂时消失一段时间,之后震颤再次重新出现。这种临床现象被称为帕金森病的再现性震颤(re-emergent tremor, RET)。目前RET的原因机制尚且不清,国内外对其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对帕金森病RET的可能机制、临床特点及意义予以综述。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为主的运动症状和便秘、抑郁、睡眠障碍及嗅觉减退等多种类型的非运动症状[1]。震颤作为帕金森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指的是出现在患者躯体各部位、无意识、不自主性的摆动,其中最为经典类型的即安静状态下单侧上肢远端出现4~6 Hz"搓丸样"动作的静止性震颤,而部分患者亦可合并姿势性震颤。临床发现多数帕金森病患者在静止时肢体出现震颤,当患者变换姿势或体位时,震颤会暂时消失,数秒之后震颤再次出现,有研究者将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的这种临床现象称为帕金森病的再现性震颤或重现性震颤(re-emergent tremor, RET)[2,3]。目前对帕金森病RET现象研究较少,其机制尚且不清,因此,我们对帕金森病RET 的可能的病理机制、临床特点及意义予以综述。

一、RET临床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RET在合并有姿势性震颤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最为常见,约占2/3[4]。其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单侧上肢远端,经典表现为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存在静止性震颤,当患者上肢外展外旋时,震颤随即消失,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出现腕部旋前旋后及手指节律性屈曲运动。此外RET也会在下肢、唇、下颌、舌等身体其他部位出现[5,6]。目前临床上针对RET着重在于检测其频率、幅度和暂停时间,发现RET 较静止性震颤幅度略有下降而频率有所增加,平均频率较静止性震颤约高0.4 Hz,最大不超过9 Hz[7]。我们将帕金森病患者RET出现之前的那一段由随意运动引起震颤短暂停顿的时间称为RET的潜伏期,多数患者潜伏期为0.79~13.00 s,平均9.00 s,目前临床上将潜伏期的标准限定为最长不超过30 s,但近年某些临床试验发现帕金森病患者潜伏期可延长至姿势改变后更长时间甚至几分钟[8],但结果尚存争议。 二、RET相关机制 (一)解剖学基础研究者通过对帕金森病典型震颤模型分析发现,产生RET的机制主要由两条神经通路所形成的网络构成,即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通路和小脑-丘脑-皮质通路[9]。其中基底神经节最关键的核团是内侧苍白球、丘脑底核与丘脑腹外侧核,它们既可作为震颤的"发生器"各自独立诱导震颤的发生,也可以相互之间形成不稳定的震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