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摘要:

曹植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此时代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渴望建功立业,而且当时的文学发展方向也是有建功立业倾向的。曹植作为当时文学创作名人,并且还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曹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

有突出贡献,尤其是以诗歌的成就为代表。曹植的诗歌保存下来的大约八十多首诗,在不同种类的诗歌中都有对自己人生理想追求的抒发,尤其是建功立业思想的抒发在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曹植的生活是波澜曲折

的,他不能把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实现,寄托于诗歌的创作,在他诗歌中展现他的建功立业思想。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曹植诗歌的分析,从诗人的时代背景、诗歌作品、思想倾向变化、意象、建功立业思想产生的原因方面来论述诗人曹植诗歌中所反映的建功立业思想。

关键词: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

Abstract:Cao Zhi was born in the warlord era, by the tim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coupled with the many times a person with breadth of vision are eager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s a tendency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Cao Zhi was as literary celebrity, and was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Jian'an literature. Cao Zhi of Jian'a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o hav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especially i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oem as the representative. Cao Zhi's poetry preserved approximately80poem, in different kind of poetry has on their life ideal pursuit of the express, especially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 expression in poet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Cao Zhi's life is tortuous climax, he cannot put their lofty political aspirations, hopes in poetry creation in his

poetry, shows his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ao Zhi's poetry, poets from era background, poetry, thought tendency change, image,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 causes aspects of poet Cao Zhi poetry as reflected in the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

Key word:Cao Zhi Poetry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

前言

曹植生活于东汉末及三国时期,当时国家政权分裂,军阀混乱挣权夺利,在社会上充满着各种危机。而对这种现象,诗人曹植希望自己能参与政治,拯救国家,拯救社会。诗人作为曹操的儿子这一特殊身份,也深受这一时代对他的影响。而他的人生也分为顺境和曲折,在曹操执政时期,他充满了人生理想,希望投身军旅建功立业,希望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一时期诗人的人生是非常顺利的,诗人此时也是斗志昂扬的态势。然而随着曹操的去世,曹丕及其子的登位,他的人生开始由高山落到了低谷,这一时期诗人是饱受人生的苦难。在痛苦不堪的人生旅途中,诗人对自己的人生命运以诗歌的形式做了深深的感悟。诗人在人生的前后两期的不同人生遭遇,抒发出了不同的人生理想。总体说来,他的诗歌主要抒发了人生的不得志,更重要的是在诗歌中展示建功立业的思想。

曹植本人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对建安文学有杰出的贡献。建安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建安文学的思想是活跃的,社会动荡,就注定要涌现出一大批文人作家。建安文学就是源于建安年间和曹魏前期的

文学,并且是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文学圈,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时期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而这一时期的特定的环境,就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进而文学的创作也具有不同的特殊。建安文学的作品,文学作品一方面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现实生活,呼唤国家统一,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个人理想与抱负。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也成就了许多文人作家,也让建安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他们继承了汉代乐府,用诗歌内容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而曹植的诗歌就是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志向的代表。曹植作为一个文学才子,对建安文学发展是一个主要力量,他人生的波折用诗文的形式来反映,特别是诗人最后苦难的人生造就了他大量的文学作品,也造就了他成为建安文学的一面旗帜。曹植文学创作的成就很高,他在文学创作领域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他在诗歌中抒发出的建功立业思想,更是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的文人作家的思想。

1.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的分析

1.1投身军旅诗

诗歌中展示诗人渴望投身军旅建功立业的思想。在诗歌《鰕鳝篇》中:“高念翼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这两句诗就透露出诗人胸怀统一天下的大志,渴望用自己锋利的剑,投身沙场,勇猛般的气势让敌人闻风丧胆。“远怀柔九州”,说明了诗人安抚天下的志向。“抚剑而雷音”,也正说明了诗人用锋利的剑,响彻四方,更是突出诗人立功心切的愿望,以“抚剑”正是说明诗人投身沙场的雄心壮志与报国的一腔热血,诗人以壮士自居意气风发。“猛气纵横浮”,中的“猛气”,写出诗人对投身军旅实现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人在诗歌中流露出的这种献身国家统一的精神正是展示了诗人对军旅生活的渴望,突出了诗人追求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伟大的人格。

诗人的这种投身军旅建功立业思想在诗歌《白马篇》中有突出的展示。《白马篇》一诗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①“白马饰金羁,连篇西北驰”展示了少年的英雄形象,也寄托了诗人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情怀。“控弦破左的,左发摧肢。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啼。”这四句诗展示游侠儿超凡的武艺,而这一生动活鲜的形象,是保卫国家的强大力量。“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念如归。”这八句诗写游侠儿弃家投身沙场,为国献身的高贵精神,从而也流露出诗人保家卫国的渴望。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念如归。”这两句诗赞扬游侠儿的豪情壮志和爱国精神。《白马篇》这首诗通过

塑造游侠儿这一英雄形象,也寄托了诗人的报国理想。曹植用如此豪情万丈的诗文反映出这一时期多数人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进而展示出诗人对为国出力的渴望,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1.2杂诗

在杂诗中展示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思想。《杂诗》中“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流露出诗人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诗人虽身怀报国的理想却只能闲居。受其兄曹丕的排挤,这种报国的雄心壮志化为泡影,但也从诗中流露出诗人对自己不得志的不甘心,还在渴望能建功立业。“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从这八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愿做一个闲人,他又作为忧国忧民的忠臣烈士,他的志向就是为国家统一奉献自己一腔热血。他也渴望自己拿着剑向敌人战斗,他向当朝发出自己甘愿奔赴沙场战斗的呼声,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而诗句“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正是对朝廷发出得呼吁。“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说明离开家乡的游子从军报国。也深深地流露出诗人受到现实的压抑,也渴望像游子一般去从军报国,正是展示诗人的建功立业之心。

1.3游仙诗

游仙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建功立业思想。游仙诗是诗人处在人生艰难困苦时期而作的,这一时期诗人受到其兄曹丕的排挤与打击,郁郁不得志,只能通过诗歌来抒发他对自己功业未成的伤感。而游仙诗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法,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远游篇》中“昆仑本吾宅,中州非吾家。”抒发诗人积极追求政治理想,渴望建功立业,也流露出诗人对不得志的伤感。在诗篇《五游泳》中“阊阖启丹扉,双阙曜朱光。徘徊文昌殿,登陟太徽堂。”赞美了仙界的美丽,并且可以自由自在的任我飞驰,也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甘寂寞,渴望自己也可以自由自在实现自我人生理想。《仙人骗》中“四海一何居,九州安所知。”流露出诗人对其兄对他的打击和迫害的不满,而“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感慨,也传达了诗人向往的美好的仙界,希望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实现。

1.4与友人诗及思妇诗

与友人诗中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友人诗也是诗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诗歌也体现出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而面对现实是伤感的。在诗人的人生前期曹植作为曹操的儿子这一显贵的身份,他的地位就高,经常与一些文人宴请饮酒作诗文,并且还有自己的幕僚,如杨修丁仪等人,而且他的诗文也很受其父曹操的喜爱。他的诗文在诗歌中也展示了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如《送应氏二首》就充分体现了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也抒发出了他对自己政治理想的追求。在诗歌《送应氏二首》中说:“清时难屡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写出了国家分裂,社会战乱纷争,以及对友人之间情谊的珍惜。而“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扇。”写出了诗人的愿望,他愿意与朋友作比翼鸟,可以展翅飞翔,而且这两句诗也暗示了诗人想离开现在的环境,可以与友人一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赠白马王彪》诗中展示了诗人倍受压抑,颠沛流离的生活,流露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有感而发的悲伤感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展示出诗人远大的志向一一好男儿志在天下。然而诗人的现实是只能处在别人的控制之中,不能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

思妇诗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思妇诗主要是诗人在人生的失意时期所作的,主要以“美人”这一意象来抒发诗人自己空有一腔抱负,而现实是不得志的伤感之情,如《美女篇》、《浮萍篇》、《南国有佳人》等都是此类诗歌的代表。在诗歌《美女篇》中“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写出了女子钟爱的是贤良且有理想的人,诗歌从中暗示了诗人追求远大的理想,希望自己能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

2.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的不同倾向

2.1前期倾向

曹植前期的诗歌体现了诗人满怀理想,具有乐观、浪漫的情调,对自己的前途是充满了信心。曹操在世时他得到了曹操的赏识,不管是生活上还是政治道路上都是非常顺利的,诗歌中也传达了他的政治理想是保家卫国建功立业。诗人前期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对看待一切事物都有一种豪迈的气势,因而他对自己也有很强的自信心,对自己建立功业和继承其父曹操的功业有很强的信心。曹植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深受其父曹操的赏识,在政治道路上是很顺利的。在文学创作上,他的文学作品也深受很多文人才子的认可,成就很大。《白马篇》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两句诗正是说明诗人渴望投身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对政治前途是满怀信心,他希望继承父亲的功业,能让国家安定,人民过上美

好的生活,也应征了诗人的好男儿志四方的豪迈气势。诗人在这一时期是心高气傲,志向高远,具有怀才救世之雄心。诗人在这最顺利美好的时期,不管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具有很强的自信心。

2.2后期倾向

曹植后期的诗歌在抒发建功立业思想方向上是很压抑的,而且在建功立业方向发生了改变,他希望自己能辅佐君王安定天下,展示的是诗人的忠贞的报国之心。曹丕、曹睿登位后,就开始对曹植进行打压和排挤,诗人只能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度过,进而建功立业的雄心也化为泡影,因而这一时期诗人的诗歌表现出来的是对现实的愤慨和自己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怨歌行》中“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流露出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像周公一样可以居于朝堂,辅佐君王,安定天下。诗人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抒发的是自己的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当墙欲高行》中“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抒发了诗人在仕途上的感慨,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当朝的不满,间接的透露出他对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不满朝廷对他的打击。

在《美女篇》中“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抒发了自己虽有才华有抱负,却不能进入政治道路,实现自己的报国宏愿。把自己比作待嫁的大龄美女,突出了自己压抑不得志的伤痛的感慨。沈德潜说:“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贤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写美女如见君子品节。此不专以华缛胜人。”用“美女”这一意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因此在这一时期诗人的诗歌在表现自己建功立业思想方面是很伤感、很压抑的。曹植用诗歌的形式来展示他的人生际遇,他渴望建功立业,而他的现实生活是包含了诸多的无耐和失意。而他的后期的诗歌在抒发建功立业上有一种苍凉之感,不能直接用那豪情壮志的语言来抒发他的远大整治理想。诗人后期的不得志,以及受到当朝的打击排挤,使得诗人在抒发他的豪情壮志时发生了改变,诗人这一时期只是渴望自己能辅佐君王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诗文中是以委婉的诗文语言来抒发自己的建功立业。

3.曹植诗歌抒写建功立业思想的主要意象

3.1少年

英姿勃发的少年寄托自己建功立业的思想。少年这一意象在曹植诗中有多次的展示,如《名都篇》中对少年的描述,“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腹丽且鲜。”展示了少年风流倜傥,雄姿英发的高贵气质,而“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突出展示了少年技艺非凡。这一少年也喻指诗人自己,透露出诗人自己的豪情壮志,他渴望像这少年一样,可以尽情的完成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野田黄雀行》中的少年描写的英雄形象,“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展示了少年仗义出手救雀的英雄形象,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好友被杀,而自己在面对这些灾难时却无能为力,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痛,以及对现实的不满,也流露出了有人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惭愧之心。因此诗人用少年这意象来抒写他的豪情壮志,既可以救友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白马篇》是对诗人建功立业思想最好的展示,用少年这一意象,寄托诗人对建工立业政治理想的追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写了一位少年骑着骏马向西北方向奔去,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写的是少年为国捐躯,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诗人在这首诗中用“少年”这一意象来寄托自己对建功立业的追求。曹植生活在这个战乱的年代又深受其父曹操的影响,渴望带兵征战沙场,以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少年这一意象在曹植的诗歌中用以寄托自己,而这一意象也灌注了曹植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3.2美女

诗歌以美丽女子抒发自己不得志的伤感。曹植诗歌以女子为题材的诗数量比较多,而美女这一意象也用于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郭茂倩《乐府诗集》曰:“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游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②《美女篇》是以“美女”这一意象来抒发诗人自己伤感的代表篇目。《美女篇》中塑造了以为大龄的美女形象,写这一女子因不能找到自己理想配偶而伤感。“容华曜朝日,谁不希令颜。”写出了女子的美貌,人人都对她非常仰慕,而“佳人慕高义,求贤良度难。”写出了这一美丽女子所钟爱的那些有高尚道德和有远大理想的人,而这样贤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这一美丽女子对她的追求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写出了美丽女子此时正当青春年华之时而独居,长夜难眠只能叹息与独自伤感。诗人在《美女篇》中借用美女这一形象才喻自己,他自己只想高远,才华出众,也渴望参与国家政事,但现实只能伤感,不能把自己的一腔抱负充分的施展。刘坦之曰:“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受爵封,而其心尤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慕之情焉。其言妖、闲、皓、素、以喻才质之美,服饰珍丽以比己德之盛;至于文采外著,芳誉日流,而为众所希慕如此。”③从这个女子的高傲形象中我们看出曹植本人对自己是非常自信的,他认为自己有独特的个性,不像世俗一样,他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他希望用自己的

方法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闺情·其二》中塑造了以为美丽女子的愁思。“妖姿艳丽,蓊若春华。”写出了这位女子的妖艳美丽,而“取乐至今,遑恤其他。”写出了他把愁思都寄托在扶乐的欢乐中。这首诗也喻含诗人自身的现实,抒发了他对现实的愤慨以及对自己不得志的伤感,诗人用没人这意象来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

4.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产生的原因

4.1自身经历

诗人自身的经历所造成的影响。曹植本人就出生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各地群雄割据,国家政权分裂。而曹植的父亲曹操本身就是一个手握政权的地方势力,一定的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曹植本人就与其父曹操随军征战,就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渴望手持刀剑征战沙场,让他能在军旅中展示他保家卫国的赤字之心,也确立了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建功立业。曹植建功立业思想的产生与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关,他从小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具有文人的浪漫主义色彩,希望自己能带兵征战沙场建立功勋。《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就展示了诗人对征战沙场的渴望。曹植的一生是顺利和困苦相伴的,其父曹操在世时,他是雄姿勃发,豪气冲天,他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满怀信心,也很受其父亲的认同。诗人前期的生活和人生状况都是很好的,而到了曹丕即位后他的人生却发生了很大逆转,曹丕对他多方面的进行打击和压迫,限制了他的人生自由,削去了他的官位,他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一时期诗人只能从诗歌中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悲愤,他更希望其兄曹丕能中庸他,能实现保家卫国的宏愿。

4.2 时代所染

诗人所处时代是战乱的年代而建安文学作为这一时期北方的主流文学代表,进而建安文人也以追求政治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呼声。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激发了社会思想的活跃,而这些文学作家却以文学的形式来展示社会现实,渴望能投身到保家卫国的行列。像曹植的诗歌《薤露行》中“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流露出了诗人对政治的满怀热情,渴望建功立业。这也代表当时许多有才有志之

士,希望能投身政治进行救国救民。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正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展示了诗人胸怀大志。这些诗歌都是在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正印证了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心灵的能动反映。④

4.3 诗言志

曹植诗歌继承了前人诗言志的创作技巧,展示诗人对建功立业渴望的思想。《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⑤这里所说的“志”就是说政治上的理想抱负。⑥曹植的诗歌也就是深受这一创作技巧的影响,在诗歌中塑造文学形象,寄托了诗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在《白马篇》中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正是诗人诗言志的创作技巧的展示,流露出了诗人渴望投身沙场,保家卫国之心。

在曹植后期受到其兄曹丕和其侄曹睿的排挤和打压,诗人的人生理想不能实现,只能从诗歌中传达出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怨歌行》中说“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传达出了诗人希望自己像周公一样居于朝堂辅佐皇帝振兴国家,能让国家统一,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诗人用诗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忠贞之心,而事实上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不能得到朝廷的信任,传达出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北上之心。诗人正是用“诗言志”来展示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之心。诗人对所处的时代具有忧患意识,他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看到社会上人民流离失所,他心中很是伤感,而这些社会上的苦难现象,也激发了诗人的救国之心,并且在自己的诗歌中积极的体现,渴望自己能建功立业,为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奉献一份力量。《门有万里客行》中说“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这两句诗生动的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而发出“褰裳起从之,果的心所亲。”的叹息。诗人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也突出体现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而诗歌《野田黄雀行》中这种“诗言志”的表现手法更甚,“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展示出诗人渴望拿着利剑去战斗,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正是展示诗人大志不能实现,只能去哀伤,也含蓄有力展示自己的豪情壮志。

4.4 家族出身

诗人本身的家族出身早就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氏家族作为当时一个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曹操更是一位有统一全国的雄才伟略之人,他的儿子曹植也

必然受到他的影响,也渴望自己一展才华,建功立业。作为贵公子的曹植,又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因而他本人也满怀理想,希望自己能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他渴望自己做一个将军,能够驰骋沙场,是现在自己的豪情壮志。曹植本人自傲极高,用诗歌来传达他的雄心壮志,希望得到其父其兄的认可,可以一展人生的抱负。因此他在特定家族出生造就了他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结语

曹植的诗歌种类繁多,而建功立业思想是曹植诗歌创作的主演思想。诗人曹植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以及诗人自己波澜曲直的人生,造就了诗人不能充分的在现实中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把自己渴求建功立业寄托在诗歌之中,诗人用诗歌来反映自己的建功立业思想,而这一思想也深受好人喜爱,借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来抒发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曹植在政治上的不得志,成就了诗人文学上的成功。曹植诗歌的这中建功立业思想,对我们研究诗人曹植的人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曹植诗歌的伟大成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

26页

②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M] . 中华书局,

1980年9月第1版第183页

③黄节.《汉魏乐府风笺》[M] . 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1版第304页

④张孝评.《文学概论新编》[M] .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版第16

⑤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

1页

⑥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 .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4

月第1版第8页

参考文献:

[1] 聂文郁. 《曹植诗解译》[M] .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8

[2]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 .《三曹资料汇编》[M] ,北京:

中华书局,1980年9月

[3] 黄节 .《汉魏乐府风笺》[M]. 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

[4] 贺新辉 .《古诗鉴赏辞典》[M] .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

[5] 张强田金霞 . 《三曹诗集》[M] . 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

[6]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上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8] 钱志熙.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修订本)[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

版,2005年9月

[9] 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9年

[10] 张孝评 .《文学概论新编》[M] .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11] 陈庆元.《三曹诗选评》[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12] 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

[13] 王晓辉冯丽丽. 曹植诗歌意象解析[N].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版),

2009年第3期(总第151期)

[14] 曹娜. 曹植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N] .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

年3月,第28卷第1期

[15] 董志全. 论“三曹”与建安文学风气的形成 [N]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36卷第4期

曹植诗歌研究 毕业论文

曹植诗歌研究 ——创意是手段,创“益”是目的 The study of Cao Zhi's poems 摘要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杰出的人物,其诗歌艺术成就非常高。从东汉时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多数量、高质量的努力创作,不仅诗歌艺术更加觉醒、独立,题材范围扩大,而且诗歌艺术风格、形式也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对于建安时期开拓出文人诗歌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形成彪炳千古的“汉魏风骨”作出了突出贡献。具体来说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在三方面:曹植长于五言古体,对五言诗在中国诗坛上的牢固地位影响深远;曹植诗歌抒情味浓厚,对中国文人诗歌的抒情传统影响深远;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对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风格和文质彬彬的发展道路影响深远。同时给诗歌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嘉惠后代文人诗歌创作。 关键词:曹植;诗歌研究;五言诗 Abstract Cao Zhi is one of our history's great poets and the most prominent Jian’an scholar, whose poems also have very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s. With his multi-volume and high-quality creative efforts, the Five-character poetry, which begun to rise up from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developed more 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in poetry art,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 matter, made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poetry artistic style and form, even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open up the scholar-poetry-art’s unparalleled prosperity and form the vigorous style of Han-Wei Dynasty shined through the ages during Jian’an period. Specifically, Cao Zhi’s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poetry i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he is expert in Five-character-ancient-verse poetry, which established the firm status in Chinese poetry. Second, his poems have a strong lyric taste, which formally established the Chinese-literati-poetry’s lyric tradition. Third, his poems have the character of high strength, wonderful spirit and gorgeous expressions, which established Chinese-poetry’s aesthetic splendor style and gentle path of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his poem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to the poetry art, which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poetry. Key words: Cao Zhi ; Poetry study; Five-character poetry

浅谈风在古代的意象

浅谈风在古代的意象 黄明丽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汉语言文学一班1101105)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词人的不同情怀。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是借以抒发对大千世界的赞颂。主要有五个意象,以风寄托相思之情,抒发忧愁之感;以风寄托希望,抒发欢愉、渴望之情;以风寄托离愁之苦,抒发思念之感;以风渲染气氛,增强气势;以风展现豪气。 关键词:风、相思、忧愁、气势、豪气、欢愉、希望 On the wind in the ancient imagery Huang ming l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ster Garden class 1101105) Abstrac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image of the wind often become the carrier of human thought, emotion, mood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various ancient poems, showing the implication is often not the same, reflecting the richness of its meaning . Different Connotations form different aesthetic mood, express a poet, the poet's different feelings. Acacia and parting or express feelings, or sentimental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pain of displacement, or talk Kuangda chic of mind, or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worlds of praise. There are four main image, the wind sustenance Acacia, to express a sense of sadness to the wind pinned hope, to express joy, longing of love, the pain of parting with the wind sustenance, to express the sense of longing to wind rendering the atmosphere, and enhance the momentum to the wind to show pride. Keywords: wind, Acacia, sorrow, momentum, pride, Joy, hope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诗也是我国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古人多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了他们的生活、工作、情感等,然而在不计其数的诗歌中,对风的描写也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风也被赋予了不一般的意义。对于风,古人特赋予了他们别样的感情色彩。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似乎这也已经成为文人墨客定下的基调。同样是风, 但是却各中有深意,诗人可以把风的不同的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的开阔豁达;可以体会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的萧瑟、凛冽;还可以悟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的凄凉。风的意 象还不仅仅如此。 一、风的忧愁。 以风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秋风引》中“孤客最先闻”中的“最先闻”是比喻的形式用来表述孤独的旅人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 写作提纲…………………………………… . 开题报告…………………………………… . 内容提要…………………………………… . 关键词……………………………………… . 正文………………………………………… . 参考书目…………………………………… 写作提纲 一、序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占一席之地者)地寥若畏星,曹操以其仅存地余首诗歌、余篇文章,形成独特地节术风格,构成“建安风骨”,对后代诗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是非常难得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正文 、曹操诗歌三大艺术特色 ①悲凉慷慨地艺术特征;②雄劲奋发地艺术风格;③质朴明快地诗歌语言. 、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①所处时代地重大影响;②与作者经历、地位、世界观息息相关;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风格; ④与戎马生涯急促写就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曹操诗歌风格地重大影响 ①对“建安风骨”地形成起显著作用; ②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影响深远. 三、结论 曹操独特地诗歌艺术风格值得学习,其风格影响重大深远,不可泯灭. 开题报告 、作者姓名 、学科门类、研究方向及年级、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秋,汉语言本科 、导师姓名与职称;郑乐农中教高级 、研究题词;曹操诗歌风格及影响 、选题缘由、目地和意义 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被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地人物为数寥寥,而曹操凭其仅存地四十余篇散文,十十余首诗歌,及其卓越地军事、政治才能,同时拥有这三顶桂冠,年少时曾读其《短歌行》,感受颇深,故对其诗歌甚感兴趣,特撰本文对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聊发一孔之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选题及研究背景 诗言志.诗风即人风.研究曹操不多地诗作,或许更好把握、分析曹操地志向、胸怀及抱负,也更加清楚诗作文章均不多地曹操,能被后人赞称为文学家地原因究竟是什么.曹操地文章实在难找,而手头却有不少曹操诗作.于是,且走进曹操诗中,去品读诗作,咀嚼体味,鉴赏诗风,窥视这一枭雄地内心世界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方法、措施和步骤 收集、查找有关曹操及其诗歌、文章有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准备情况 本人查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文学品》《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等资料. 、预期目标 撰写此文,意在让人们了解到,曹操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风格及影

曹植《七哀》诗词赏析

七哀 魏晋: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文 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 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注释 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流光:洒下的月光。 余哀:不尽的忧伤。 宕(dàng)子:荡子。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逾:超过。 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清:形容路上尘。浊(zhuó):形容水中泥。“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就清了。沉:就浊了。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逝:往。 君怀:指宕子的心。良:很久,早已。 赏析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

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从曹植诗歌的思想中轴和原象之“势”分析 曹植是一个备受古今人士推崇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兴起、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是屈原之后、六代以前最伟大的诗人。①李宝均在《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一书中也高度评论了曹植:“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上,无论散文、辞赋或诗歌,所达到的成就都要高出同时代的人。”②王世懋在《艺圃撷馀》评曰:“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谢灵运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而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最高,李重华评曰:“五言自汉迄魏,得思王始称大成”(《贞一斋话》);钟嵘在《诗品·序》中言:“陈思为建安之杰。”唐朝诗僧皎然在《诗式》中也言:“邺中诸子,陈思最高。”钟嵘曰:“其源出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言:“铿锵音节,抑扬态度,湿润清和,金声而玉振之,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钟惺在《古诗归卷七》中评曰:“子建柔情丽质,不文帝,而肝胆气骨,时有魄磊,似为过之。”方东朔在《昭昧詹言·卷二》中也评曰:“意原词瞻,气骨浑雄。”等等。 其中“骨气奇高”这一点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曹植诗歌的一大风格和精神实质。何谓“风骨”?“风”即“意气骏爽”之文意,“骨”即“结言端直”之文辞。“风骨”即作品中表现的刚健之力(参考孙明君的《三曹与中国诗史》第73页)。针对曹植诗歌的这一风格,笔者想从他的诗歌思想的中轴和诗歌原始意象(即内容和形式)作一点诠释,便于理解。 一、主体性在艺术作品中显现的需要性。 1、文学是主体心灵的社会性反应。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应,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社会生活的交融,创作是主体按照“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来反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目的性与规律性、人与自然、作家主观感情和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因此作品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溶入了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溶入了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征: 首先是现实性。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

古代文论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论文选题 一、先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 4.治水神话的蕴含 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 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10.《诗经》与妇女问题 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2.“思无邪”辨 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 14.《诗经》与行役问题 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9.孟子“仁政”说评议 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 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27.《左传》所写的女性 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 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 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 35.屈赋“兮”字解 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 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42.荆楚文王考

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 二、汉魏六朝文学 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 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 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 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 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66.曹操乐府诗评说 67.曹操其人与其诗 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 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 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 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 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论建安诗歌中的_悲风_意象

论建安诗歌中的“悲风”意象 吴建辉,马 林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 要: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关键词: 建安诗歌;悲风意象;形象内涵;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7)06-0091-04 建安诗歌描写物象有一突出现象即多用“风”词,且多与“悲”意相关,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检阅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三曹”和“建安七子”诗歌,包括残篇270多首,诗中出现“风”一词的达59首,约占总数的1/5强。本文试通过对以上诗歌的具体分析,揭示“悲风”意象的艺术内涵,由此昭示建安文学之特色。 一 “悲风”意象的情感体现 建安时代是一个铸造悲剧人物的时代,悲剧精神的表达成了建安诗歌中的主旋律。曹操那首被称为“汉末实录”的《蒿里行》形象地记载了建安时期的局势,军阀“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导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惨烈局面。动乱的时世,撞击着志士之心,严酷的现实,弹奏出慷慨悲昂之歌。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多气也。”精确地概括了建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表现特征。在情感体现上,建安诗歌以“风”抒情主要表现出以下方式。 (一)以“悲”状风,直抒悲情 《文心雕龙·乐府》谈“魏之三祖”曰:“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哀思。”“辞不离于哀思”可谓整个建安诗歌的基调。动荡的时代在他们心里留下了太多的创伤与悲痛,诗人们直接给风染上“悲”情色彩。强烈的主观情感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了情感的转移,诗人移情入景,客观物象也笼罩着浓烈的情感色彩,“悲风”意象由此构成,它直接表露了诗人的悲苦之情。因此,以“悲风”直抒胸臆的诗歌不在少数。曹操《苦寒行》写行军之艰难,“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之景映射出一代英豪内心的忧郁、彷徨与悲凉。曹植诗中“悲风”出现较多,如“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浮萍篇》),“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赠王粲》),“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杂诗》其一),“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杂诗》),“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杂诗》)等,用形容词“悲”来修饰“风”,感情直接而强烈,直现风给人带来的忧郁之情,表达了诗人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忧愁。这些诗歌都是曹植后期的创作,面对曹丕父子的猜忌和对自己身心的迫害,曹植预感到自己终身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他对自己生命将失去其应有价值感到极大悲哀。其不幸处境,使他面对朋友的被害和失意,也无能为力,即便与亲兄弟也难以如愿团聚。由此怨愤、失望、压抑、孤寂等多种复杂情感凝聚成巨大的悲情,这悲之广、之深、之强通过风这个物象很好地传达出来了。“悲风”既体现了外在势力的强大与残酷,又蕴涵着诗人的无限哀愁。曹植可谓构筑“悲风”意象反映自己内心强烈感情的典型。而阮《诗》其一(“临川多悲风”)和曹丕《塘上行》(“边地多悲风”)反映的则是建安文人的普遍遭遇和共同情感。除“悲风”一词外,另有“凄风”、“惊风”、“惊飚”等字眼的诗中同样也展示了处于动荡不安中文人的苦闷和落寞。多数诗歌在构筑“悲风”意象时还同时出现了“哀”、“伤”、“愁”等字眼,以渲染意象,强化诗人的悲哀之情。 以“悲”状风,运用通感移情的艺术手法,“风”直接着上悲戚的感情色彩,以“风”之悲写己之悲,可见悲之深切。在此诗人以“悲风”意象直抒胸臆。 (二)“凉风”背景,折射悲情 建安诗歌中出现最多的词是“凉风”,共13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反映了诗人在事业追求中的挫折与彷徨,在享乐时乐极生悲的时间意识,这正是汉代忧患意识的延展和深化,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普遍心态,曹丕《杂诗二首》其一和《善哉行》即是。第二,展现深秋凌厉的凉风,当离别、漂泊与之共存时,它塑造的是惨烈的意象,如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二、其五和徐干《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等写出了在撼人心魄的深秋凉风里征夫、客子的悲情。第三,“凉风”不仅可以传达诗人的情感,作为一种客观物象,它还为抒情营造氛围,渲染情绪,让读者感同身受,曹植《离友诗三首》其二、《遥逝》和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其四等 2007年11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07第32卷第6期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2No.6 收稿日期:2007-09-09  作者简介:吴建辉(1963-),女,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文学院1202班 曾晓瑜 121040064 摘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是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他的诗、赋、散文成就均高于同时代人,其中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更是卓有成就。他的五言诗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清新流丽的特点,而且将其改造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刘勰曾说,“古诗”是 “五言之冠冕”。本文将从数量上,形式上,表现上具体分析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发展历程艺术特色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1.1五言诗发展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 五言诗自班固开始成立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东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建安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1.2五言诗在建安时期数量跃居第一 钟嵘《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大约在春秋未、战国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体更便于容纳双音词,以表现愈来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五言体雏形。在建安时代,“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出现诗人众多,作品繁盛,特别是五言诗数量比例跃居第一的局面。这是中国诗坛前所未有的。1.3曹植对五言诗的影响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曹植一人的功劳,建安时期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诗人们不

曹操和曹植诗歌风格的比较

曹操和曹植诗歌的比较 摘要:曹操、曹植父子二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 关键词:曹操曹植诗歌风格 一、从诗歌内容上比较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终生所追求的是打击豪强和统一中国,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所以他的二十余首诗大都是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描写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苦难的乐府歌辞。他的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从少年时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但他又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旷达和放纵不羁的性格,蔑视世俗礼教的态度。这种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支配着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也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但不及曹操的“沉雄”。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强调,对前途充满信心。正如《诗薮》所说的“纵逸”,或如曹植自己所说的“猛气纵横浮”。 他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发的悲愤。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第三类是述志诗;第四类是游仙诗。其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但曹操的慷慨悲凉使人振作,而曹植的悲凉令人感伤。 二、从诗歌风格上比较 曹操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捷,指事写意,直达所怀,格调劲健。这种风格从实质上讲,正反映了整个建安时期的时代精神……《观沧海》中就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深苍劲的风格。《短歌行》是最能代表曹操思想感情和体现其慷慨悲凉风格的诗作之一,它鲜明地表现了诗人为建功立业而求贤若渴的迫切愿望。 曹植更富有诗人的气质,他既有乃父的苍劲,又更为华丽多姿。其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既有曹操的阳刚之气,又有曹植的阴柔之美;既有慷慨昂扬,也有凄凉悲伤。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一、诗歌风格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所处时代特点和其地位、经历及世界观的不同 曹操诗歌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首先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曹操以宦

《梁甫行》曹植赏析习题及答案

《梁甫行》曹植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翻译】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作者】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主旨】 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析】 《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所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

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梁甫行》一诗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是: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2、《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3、《梁甫行》写出了边海人民衣不遮体、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妻子象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梁甫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B、“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C、“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 D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正面描写,反映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解析】D 是侧面描写,反衬……。 2、下列《梁甫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摘要: 曹植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此时代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渴望建功立业,而且当时的文学发展方向也是有建功立业倾向的。曹植作为当时文学创作名人,并且还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曹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 有突出贡献,尤其是以诗歌的成就为代表。曹植的诗歌保存下来的大约八十多首诗,在不同种类的诗歌中都有对自己人生理想追求的抒发,尤其是建功立业思想的抒发在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曹植的生活是波澜曲折 的,他不能把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实现,寄托于诗歌的创作,在他诗歌中展现他的建功立业思想。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曹植诗歌的分析,从诗人的时代背景、诗歌作品、思想倾向变化、意象、建功立业思想产生的原因方面来论述诗人曹植诗歌中所反映的建功立业思想。 关键词: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 Abstract:Cao Zhi was born in the warlord era, by the tim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coupled with the many times a person with breadth of vision are eager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s a tendency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Cao Zhi was as literary celebrity, and was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Jian'an literature. Cao Zhi of Jian'a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o hav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especially i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oem as the representative. Cao Zhi's poetry preserved approximately80poem, in different kind of poetry has on their life ideal pursuit of the express, especially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 expression in poet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Cao Zhi's life is tortuous climax, he cannot put their lofty political aspirations, hopes in poetry creation in his

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平红——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甘肃省岷县梅川初级中学卢平红 内容摘要: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使曹植、曹丕诗歌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风格。但人生际遇的迥异,又使曹植、曹丕诗歌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丕的诗婉约哀怨,具有柔和秀丽之美;曹植前期的诗乐观开朗,昂扬豪迈,而后期却哀伤忧愤,情绪低落。本文从建安时代的社会环境,“曹丕、曹植”的人生际遇等角度出发,对曹植、曹丕诗歌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异同 建安时代,“曹丕、曹植”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他们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植、曹丕”由于都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上所受的熏陶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有共同的建安特色。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了“曹植、曹丕”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氏家族“内兴文学”,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曹操被称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推动了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曹氏家族还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网罗文士,曹操的文学路线和创作态度对于当时文坛起着具体的领导和倡引作用;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成为了曹植、曹丕诗歌风格的共同之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古代诗歌赏析曹植《情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l4~15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离乱,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B.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C.三、四两句俯仰有致,意境开阔,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所用手法一致。 D.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5.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常被作者借来抒情。《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西湖最美的景致概况出来;《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 (2)《荀子·劝学》指出,蟹虽然身强体壮,但却“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它心浮气躁,不能专心致志。 (3)叠词的运用,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连用叠词,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4.C 15.《情诗》:①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 ②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③寄寓了曹植有志不得伸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