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植诗的影响

论曹植诗的影响
论曹植诗的影响

论曹植诗歌的影响

摘要:曹植是建安时期的一位大文学家,享有盛名,《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曹植自幼随父亲曹操南征北伐,在军旅生活的熏陶下,他产生了强烈的政治热情和经久不衰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曹植的生平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称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曹植前期的诗歌创作与后期的风格可以说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期诗歌内容大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宴饮游乐唱和酬答,反映了贵公子的生活情景,如《公宴》、《侍太子坐》等。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如《白马篇》。三是反应社会现实,如《送应氏》、《泰山梁甫行》等。而其后期的作品主要述说的是自己怀才不遇,壮志不遂的苦闷以及所受的迫害。本篇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曹植诗歌的影响。

关键字曹植诗特点及影响

引言: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

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

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

“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

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

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

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自幼聪慧,才思敏捷一度受到其父曹操的喜爱,几乎被立为太子。但由于他恃才简倨,任性而为,缺少政治家的成熟与机敏,最终使曹操不满而失宠,但深受其父影响,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贯穿始终。前期因曹植深受喜爱,随父出征,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其诗《公宴》“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昌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技。神飚接丹...”这首诗辞藻之华丽,充满贵族之气,显露出诗歌的娱乐性和社交功能,“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这两句诗正是完美的写照。

随父出征的生活经历,让他充满理想抱负,《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翻译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儿男游侠骑士。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

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中了“长臂猿”,转身又去射“马蹄”。灵巧敏捷赛猿猴,勇猛剽悍如豹螭。听说边境军情急,侵略者一次次进犯内地。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诗人借诗中游侠少年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这首诗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诗人的理想抱负。

由于曹植身处乱世,目睹社会的凋敝和萧条,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送应氏》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诗人由送友人所居的洛阳,曾为东汉的都城,经董卓之变后,成为废墟,从城市到农村一片疮痍,表现诗人对整个社会的哀伤。

曹操死后,曹植即位。曹植即位后,和众多历史君主一样排除异己,巩固自身。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这位优秀弟弟。他不断猜忌迫害曹植,不断变更曹植的封地和爵位,甚至想要杀死他。一首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 漉豉

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诗意是: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曹丕想要杀死弟弟的狼子野心。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斗争。后期的曹植活在曹丕父子的监视与迫害之下,苟延残喘,抑郁悲愤,终于在四十一岁时夭折而死。谥号思,因其封地是陈,后世称之为陈思王。

曹植后期的诗主要述说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不遂的苦闷及所受迫害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其一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其二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其三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

绝无蹊,揽辔止踟蹰。其四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其五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其六心悲动我神,弃臵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其七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在黄初四年(223),这一年五月,曹植、曹彰、曹彪一同到洛阳朝会,任城王被曹植害死,七月曹植与曹彰一同返回封地,路上受到监国使者的制止,不允许他们同路而行。曹植写下这首诗,揭露骨肉相残的残酷,同时,对任城王的暴死表示深深的哀悼,对人生也表示了否定和怀疑。全诗融情与景,叙事,写景于一体,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悲愤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曹植的诗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有鲜明的个性。他的创作实践,把文人的艺术修养带到民歌的创作中来,将文人诗与民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参考文献中国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中文系2012010514 王小丹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征: 首先是现实性。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

曹植诗歌研究 毕业论文

曹植诗歌研究 ——创意是手段,创“益”是目的 The study of Cao Zhi's poems 摘要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杰出的人物,其诗歌艺术成就非常高。从东汉时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多数量、高质量的努力创作,不仅诗歌艺术更加觉醒、独立,题材范围扩大,而且诗歌艺术风格、形式也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对于建安时期开拓出文人诗歌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形成彪炳千古的“汉魏风骨”作出了突出贡献。具体来说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在三方面:曹植长于五言古体,对五言诗在中国诗坛上的牢固地位影响深远;曹植诗歌抒情味浓厚,对中国文人诗歌的抒情传统影响深远;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对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风格和文质彬彬的发展道路影响深远。同时给诗歌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嘉惠后代文人诗歌创作。 关键词:曹植;诗歌研究;五言诗 Abstract Cao Zhi is one of our history's great poets and the most prominent Jian’an scholar, whose poems also have very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s. With his multi-volume and high-quality creative efforts, the Five-character poetry, which begun to rise up from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developed more 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in poetry art,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 matter, made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poetry artistic style and form, even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open up the scholar-poetry-art’s unparalleled prosperity and form the vigorous style of Han-Wei Dynasty shined through the ages during Jian’an period. Specifically, Cao Zhi’s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poetry i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he is expert in Five-character-ancient-verse poetry, which established the firm status in Chinese poetry. Second, his poems have a strong lyric taste, which formally established the Chinese-literati-poetry’s lyric tradition. Third, his poems have the character of high strength, wonderful spirit and gorgeous expressions, which established Chinese-poetry’s aesthetic splendor style and gentle path of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his poem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to the poetry art, which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poetry. Key words: Cao Zhi ; Poetry study; Five-character poetry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 写作提纲…………………………………… . 开题报告…………………………………… . 内容提要…………………………………… . 关键词……………………………………… . 正文………………………………………… . 参考书目…………………………………… 写作提纲 一、序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占一席之地者)地寥若畏星,曹操以其仅存地余首诗歌、余篇文章,形成独特地节术风格,构成“建安风骨”,对后代诗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是非常难得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正文 、曹操诗歌三大艺术特色 ①悲凉慷慨地艺术特征;②雄劲奋发地艺术风格;③质朴明快地诗歌语言. 、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①所处时代地重大影响;②与作者经历、地位、世界观息息相关;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风格; ④与戎马生涯急促写就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曹操诗歌风格地重大影响 ①对“建安风骨”地形成起显著作用; ②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影响深远. 三、结论 曹操独特地诗歌艺术风格值得学习,其风格影响重大深远,不可泯灭. 开题报告 、作者姓名 、学科门类、研究方向及年级、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秋,汉语言本科 、导师姓名与职称;郑乐农中教高级 、研究题词;曹操诗歌风格及影响 、选题缘由、目地和意义 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被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地人物为数寥寥,而曹操凭其仅存地四十余篇散文,十十余首诗歌,及其卓越地军事、政治才能,同时拥有这三顶桂冠,年少时曾读其《短歌行》,感受颇深,故对其诗歌甚感兴趣,特撰本文对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聊发一孔之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选题及研究背景 诗言志.诗风即人风.研究曹操不多地诗作,或许更好把握、分析曹操地志向、胸怀及抱负,也更加清楚诗作文章均不多地曹操,能被后人赞称为文学家地原因究竟是什么.曹操地文章实在难找,而手头却有不少曹操诗作.于是,且走进曹操诗中,去品读诗作,咀嚼体味,鉴赏诗风,窥视这一枭雄地内心世界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方法、措施和步骤 收集、查找有关曹操及其诗歌、文章有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准备情况 本人查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文学品》《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等资料. 、预期目标 撰写此文,意在让人们了解到,曹操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风格及影

曹操诗歌

曹操的大半生处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可谓乱世英雄。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精神。曹操诗歌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其体式上的“突破”与“创新”。内容上将“小我”之壮志与悲“大我”之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艺术风格上的“慷慨悲凉”,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风骨”,其精神实质凸显无遗。具体地说,“曹公古直”[2],其诗绝少华美的辞藻,喜从大处着墨,内涵厚重而气势恢弘,抒发感情往往跌宕起伏,个性色彩极为鲜明。从他开始,乐府诗实实在在地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用其悲凉苦恨之调,以写汉末动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文风。 一、诗歌形式的大胆创新 曹操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诗歌,现存的二十多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魏书》说“太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3],确是实录。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4](《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

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5]究其原因,缘于曹操喜爱并精通乐府音乐,他今传诗作皆为乐府诗。“以乐府题叙汉末事”,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对酒》等。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行》、《篙里行》,以写汉末动乱,自曹操“旧瓶装新酒”以乐府古题自作诗之后,建安诗人遂风气仿效。而且启发了后人,如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起来的。 沈德潜《古诗源》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6]先秦两汉是四言诗为主体的杂言诗时代,魏晋南北朝是渐次走向格律的五言诗为主体的时代,两汉诗歌中的文人诗与民间乐府民歌是泾渭分明的,建安魏晋时代,则出现大规模的文人效仿乐府民歌的拟乐府诗。曹操的诗歌以四言为主,保留着《诗经》中二句一行、四句一节的章法。同时还借用了《诗经》中的成句,化句为用,亦多用比兴。《步出夏门行》中比兴亦多,如《龟虽寿》,总共十四句,前六句全是比兴,且以比兴开篇。比兴既多且生动,使全诗韵味深长。曹操的四言诗还有自己的新创,以平易的当代口语组织语汇,有着强烈的抒情性,融人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情怀。如《观沧海》中通过对渤海雄伟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冬十月》中通过对北地风土民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民生优患意识;《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诗人宏大的政治抱负;《龟

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从曹植诗歌的思想中轴和原象之“势”分析 曹植是一个备受古今人士推崇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兴起、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是屈原之后、六代以前最伟大的诗人。①李宝均在《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一书中也高度评论了曹植:“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上,无论散文、辞赋或诗歌,所达到的成就都要高出同时代的人。”②王世懋在《艺圃撷馀》评曰:“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谢灵运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而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最高,李重华评曰:“五言自汉迄魏,得思王始称大成”(《贞一斋话》);钟嵘在《诗品·序》中言:“陈思为建安之杰。”唐朝诗僧皎然在《诗式》中也言:“邺中诸子,陈思最高。”钟嵘曰:“其源出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言:“铿锵音节,抑扬态度,湿润清和,金声而玉振之,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钟惺在《古诗归卷七》中评曰:“子建柔情丽质,不文帝,而肝胆气骨,时有魄磊,似为过之。”方东朔在《昭昧詹言·卷二》中也评曰:“意原词瞻,气骨浑雄。”等等。 其中“骨气奇高”这一点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曹植诗歌的一大风格和精神实质。何谓“风骨”?“风”即“意气骏爽”之文意,“骨”即“结言端直”之文辞。“风骨”即作品中表现的刚健之力(参考孙明君的《三曹与中国诗史》第73页)。针对曹植诗歌的这一风格,笔者想从他的诗歌思想的中轴和诗歌原始意象(即内容和形式)作一点诠释,便于理解。 一、主体性在艺术作品中显现的需要性。 1、文学是主体心灵的社会性反应。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应,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社会生活的交融,创作是主体按照“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来反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目的性与规律性、人与自然、作家主观感情和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因此作品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溶入了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溶入了

曹操和曹植诗歌风格的比较

曹操和曹植诗歌的比较 摘要:曹操、曹植父子二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 关键词:曹操曹植诗歌风格 一、从诗歌内容上比较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终生所追求的是打击豪强和统一中国,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所以他的二十余首诗大都是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描写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苦难的乐府歌辞。他的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从少年时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但他又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旷达和放纵不羁的性格,蔑视世俗礼教的态度。这种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支配着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也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但不及曹操的“沉雄”。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强调,对前途充满信心。正如《诗薮》所说的“纵逸”,或如曹植自己所说的“猛气纵横浮”。 他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发的悲愤。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第三类是述志诗;第四类是游仙诗。其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但曹操的慷慨悲凉使人振作,而曹植的悲凉令人感伤。 二、从诗歌风格上比较 曹操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捷,指事写意,直达所怀,格调劲健。这种风格从实质上讲,正反映了整个建安时期的时代精神……《观沧海》中就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深苍劲的风格。《短歌行》是最能代表曹操思想感情和体现其慷慨悲凉风格的诗作之一,它鲜明地表现了诗人为建功立业而求贤若渴的迫切愿望。 曹植更富有诗人的气质,他既有乃父的苍劲,又更为华丽多姿。其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既有曹操的阳刚之气,又有曹植的阴柔之美;既有慷慨昂扬,也有凄凉悲伤。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一、诗歌风格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所处时代特点和其地位、经历及世界观的不同 曹操诗歌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首先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曹操以宦

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曹操是建安诗歌的主要倡导者。他的诗是用旧乐府诗写成的,既有民歌的特点,又有自己的创新。 一是反映汉魏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强烈的正义感和义愤感,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谢吕星河很真实地描述了何进为国捐躯,董卓给人民带来的灾难。”《Holly Action》揭示了初平元年袁绍等人出兵攻打董卓的情景,突出了军阀混战造成的悲剧形象:“盔甲生虱子,人皆死。骨头在野外,千里之外没有乌鸦。如果你从每个活着的人身上取一个,你就可以切断肠子。”对候选人的生活和思乡之情的描述非常生动。 二是展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和进取精神。这种诗歌大方庄重,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比如短歌台词: 当我们用酒唱歌的时候,生活会怎样呢?例如,晨露更难行走。慷慨而难忘。杜康是唯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轻轻松松自杀。但对于国王,我一直在想。你,鹿,吃野苹果。我有个客人吹长笛和笙。我什么时候能修好?这种担忧源于此,无法消除。多莫

杰杜奇,和香村徒劳。七夕谈宴,思古恩。明月当空,星星稀少,黑溪南飞。绕着树转三圈,你依靠什么树枝?山不嫌高,海不嫌深。 它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和统一世界的雄心壮志。 曹操的诗有20多首,全部出自乐府。他的诗歌在五言诗和四言诗中成就最高。从思想内容来看: 1多描述他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统一世界的野心。如《独关山》、《短宋星》等,都描写了求才的心境和统一世界的雄心壮志。 2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现实。如“郝丽星”、“苦寒游” 三。关于神仙的诗。 艺术特色:曹操诗歌活跃,表现出政治家的勇气。古代乐府碑文,语言朴素自然,无装饰,形式自由。它真实地展现了诗人和兄弟的内心世界,形成了悲壮的风格。 推荐两种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摘要: 曹植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此时代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渴望建功立业,而且当时的文学发展方向也是有建功立业倾向的。曹植作为当时文学创作名人,并且还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曹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 有突出贡献,尤其是以诗歌的成就为代表。曹植的诗歌保存下来的大约八十多首诗,在不同种类的诗歌中都有对自己人生理想追求的抒发,尤其是建功立业思想的抒发在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曹植的生活是波澜曲折 的,他不能把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实现,寄托于诗歌的创作,在他诗歌中展现他的建功立业思想。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曹植诗歌的分析,从诗人的时代背景、诗歌作品、思想倾向变化、意象、建功立业思想产生的原因方面来论述诗人曹植诗歌中所反映的建功立业思想。 关键词: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 Abstract:Cao Zhi was born in the warlord era, by the tim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coupled with the many times a person with breadth of vision are eager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s a tendency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Cao Zhi was as literary celebrity, and was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Jian'an literature. Cao Zhi of Jian'a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o hav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especially i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oem as the representative. Cao Zhi's poetry preserved approximately80poem, in different kind of poetry has on their life ideal pursuit of the express, especially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 expression in poet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Cao Zhi's life is tortuous climax, he cannot put their lofty political aspirations, hopes in poetry creation in his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曹植作品精选精练

曹植作品精选精练 杂诗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2. 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1、B 2、诗共十二句。前六句表明自己愿意渡江征吴,而不愿东归封国,中间四句言道路险阻,惋惜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不能率舟师南渡;后二句点明自己渴望报国立功而不愿虚度岁月的壮志。抒发了作者甘心赴难为国建功的壮志,但又不能实现的苦闷。全诗语言明白自然,风格俊爽豪健。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阳景:太阳光。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

古代文论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论文选题 一、先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 4.治水神话的蕴含 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 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10.《诗经》与妇女问题 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2.“思无邪”辨 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 14.《诗经》与行役问题 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9.孟子“仁政”说评议 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 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27.《左传》所写的女性 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 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 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 35.屈赋“兮”字解 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 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42.荆楚文王考

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 二、汉魏六朝文学 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 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 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 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 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66.曹操乐府诗评说 67.曹操其人与其诗 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 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 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 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 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文学院1202班 曾晓瑜 121040064 摘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是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他的诗、赋、散文成就均高于同时代人,其中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更是卓有成就。他的五言诗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清新流丽的特点,而且将其改造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刘勰曾说,“古诗”是 “五言之冠冕”。本文将从数量上,形式上,表现上具体分析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发展历程艺术特色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1.1五言诗发展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 五言诗自班固开始成立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东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建安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1.2五言诗在建安时期数量跃居第一 钟嵘《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大约在春秋未、战国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体更便于容纳双音词,以表现愈来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五言体雏形。在建安时代,“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出现诗人众多,作品繁盛,特别是五言诗数量比例跃居第一的局面。这是中国诗坛前所未有的。1.3曹植对五言诗的影响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曹植一人的功劳,建安时期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诗人们不

从曹操的诗歌看其政治理想

从曹操的诗歌看其政治理想 中文学院1001班谭玉香 学号 14100602833 摘要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爱好文学,尤长于诗歌,就是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中,也常常寄兴风雅。正如元稹说的“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的吟咏,自然更能反映社会风貌,更能体现出曹操本人最真实的感情及其政治抱负。因而曹操的诗歌不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人们的痛苦,而且更多的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关键词:曹操诗歌社会环境政治理想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县)人。祖父曹腾是个宦官,父亲曹蒿是曹腾的养子。曹操二十岁举孝廉入仕途,先后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黄巾起义,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从此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后封为魏公,进号魏王。死后尊为武帝。由此可见,曹操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他得家庭环境可能恰恰从环境上造就了曹操独立筹谋,机敏颖悟的品性,又加上曹操所在的社会环境,历经了罕默德大动乱,他的大半生都在战争中度过。而就因为曹操个人具有的品性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促使他成为了乱世中的英雄!

虽说曹操的一生大都是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中,但是曹操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在征战疆场之中创作了大量的富于感情的诗歌。曹操。曹操诗歌前期的创作主要抒发的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曹操满怀一腔救民之情。他在极力的改变着社会现实,为东汉王朝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东汉末期军阀混战天下大乱,诗人已经无心挽救风雨飘摇的汉王朝。他开始转变自己的观念。他认识到要想救民,只能完成统一。曹操拥有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后,他开始了他的王霸之业。所以他后期的诗作多体现的是他王霸之心和求贤之心。后期的诗作风格语气更像是一位帝王,诗中充满了英雄气息和帝王之气。而前期的诗则更像是一位臣子,心中尽怀天下。他的诗歌存留至今的只有二十多首了。数量虽少,但是却能体现其独特的面貌。就这些诗歌的内容来说,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诗。二是表现作者理想、怀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的。三是游仙诗。 后人评说:曹操的心境在诗歌中。手捧曹操诗歌,任选一首,慢慢品味,用心体会,我们似乎能从那字字句句中看到曹操那不同时期,不同状况下的心情,似乎能感受到曹操那超乎寻常人的胆识与战略,能感受到他心寄于民的心情,能感受到他那气宇不凡的英雄气概和奋发昂扬,横扫群雄,统一中国的豪情壮志! 一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主疾苦的诗,表现曹操伤时悯乱的感情: 《蒿里行》是一首具有较突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

平红——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甘肃省岷县梅川初级中学卢平红 内容摘要: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使曹植、曹丕诗歌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风格。但人生际遇的迥异,又使曹植、曹丕诗歌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丕的诗婉约哀怨,具有柔和秀丽之美;曹植前期的诗乐观开朗,昂扬豪迈,而后期却哀伤忧愤,情绪低落。本文从建安时代的社会环境,“曹丕、曹植”的人生际遇等角度出发,对曹植、曹丕诗歌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异同 建安时代,“曹丕、曹植”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他们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植、曹丕”由于都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上所受的熏陶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有共同的建安特色。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了“曹植、曹丕”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氏家族“内兴文学”,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曹操被称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推动了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曹氏家族还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网罗文士,曹操的文学路线和创作态度对于当时文坛起着具体的领导和倡引作用;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成为了曹植、曹丕诗歌风格的共同之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曹植诗文详解

曹植诗文详解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qiáo)郡(今安徽毫(bó)州人)。三国时期的文学家。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陈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龊(chuò)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他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曹植的诗歌善 用比兴,辞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对 五言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七步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 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 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 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①,漉豉以为汁②。 萁在釜下燃③,豆在釜中泣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⑤? 词语注释 ①持:用来、用作。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②漉(lù):过滤。豉(chǐ):煮熟后发酵过的豆。有版本也作菽(shū)。 ③箕(qí):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 ④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⑤煎:煎熬,比喻迫害。

白话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 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 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 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 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 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 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 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 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6]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 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 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 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 原文。 整体赏析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论曹植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论曹植诗歌内容及艺术 特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论曹植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曹植,建安作家之一,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在建安时代曹植卓然为一大家,他少有才气,自称“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着繁多”。他自己曾删定编成《过前录》七十八篇。 曹植才情横溢,诗气勃发,他兼擅各类问题、诗体,尤其擅长五言诗,是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从他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诗歌表现其生乎乱,长乎军的所见所感和与文士相处的优游生活。后期诗歌抒发了他在政治压迫下的悲愤心情和想摆脱束缚,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曹植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形成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 曹植的诗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色。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他的诗歌中对偶句极多。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民歌到文人诗并推从文人诗的发展,曹植都

曹植诗歌选集

曹植曹植诗歌选集 丹霞蔽日行 纣为昏乱。虐残忠正。周室何隆。一门三圣。牧野致功。天亦革命。汉祚之兴。阶秦之衰。虽有南面。王道陵夷。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飞龙篇 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西登玉台。金楼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薤露行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轮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求。慷慨独不羣。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芳。 惟汉行 太极定二仪。清浊如以形。三光照八极。天道甚着明。为人立君长。欲以遂其生。行仁章以瑞。变故诫骄盈。神高而听卑。报若响应声。明主敬细微。三季瞢天经。二皇称至化。盛哉唐虞庭。禹汤继厥德。周亦致太平。在昔怀帝京。日昃不敢宁。济济在公朝。万载驰其名。 鰕{鱼旦}篇 鰕{鱼旦}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吁嗟篇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豫章行二首 一 穷达难豫图。祸福信亦然。虞舜不逢尧。耕耘处中田。太公未遭文。渔钓终渭川。不见鲁孔丘。穷困陈蔡间。周公下白屋。天下称其贤。 二 鸳鸯自朋亲。不若比翼连。他人虽同盟。骨肉天性然。周公穆康叔。管蔡则流言。子臧让千乘。季札慕其贤。 浮萍篇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

曹操的诗歌生命意识 作者:何倩 谈到建安文学,就不可以不提到曹操,建安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大纛,它的写实性和特有的文人心态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少数几个在后世不受争议,只有赞美的文学时代,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对建安文学的建树不言而喻。曹操其本身在政治立场方面饱受后人争议,罗贯中就说其“遗臭流芳本一身”。但他的文学成就却不似他的为人一般惹人争议,曹操的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他诗歌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更是在其文章中熠熠生辉。 曹操流传至今的诗歌总计有24首,和李白杜甫一类的古诗人相比存诗偏少,却题才广泛,涉及游仙、战争、山水、拟古等方面,并且在部分诗歌中隐约表达了曹操对生命的认识和见解,就笔者看来,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精列》、《龟虽寿》、《气出唱》(其一)、《苦寒行》、《蒿里行》、《对酒》这八首诗能很好的展现曹操的生命意识。 一、曹操生命意识在诗歌中的表现 (一)对有限生命的危机意识 曹操对生命有一种特别的危机感,造成这种危机感的原因首先是他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终将会有香消玉殒的一天:曹操在诗歌《精列》中写道: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他认为每一样事物都不能逃避它最终消亡的命运,“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这也让曹操感受到,要抓紧自己有限的生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其次,曹操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短促:其《胡秋行》其二说道:“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与地是亘古不变的,而生命却是如此的短促,一个长久,一个转瞬即逝,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曹操明白人的生命有如白驹过隙,因为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认为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再加上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每时每刻都显得格外的珍贵。曹操没有消极的应对时间的流逝,“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间越是流逝,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一边对逝去的时间哀婉叹息,一边又“壮心不已”而这样的壮心不已更增加了曹操对有限生命的有限时间的危机意识,也让曹操思想的悲剧性不断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