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浅析中国精准扶贫

浅析中国精准扶贫

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湖南省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次年,习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的内涵,即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这是我国政府目前的基本治贫方式,即谁贫困就扶持谁。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扶贫开发,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从投入产出比来看,我国的扶贫效率不是很高,这与“粗放扶贫”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粗放扶贫”的模式之下,由于制度上的漏洞,会产生许多问题,如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弄虚作假,浪费国家扶贫资源;基层政府利用扶贫款大搞形象工程,无法真正帮助贫困户脱贫;人情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不公正现象;部分官员利用扶贫名额寻租腐败等。

与“粗放扶贫”相比,“精准扶贫”修补了制度上的漏洞,而且也是工作方法上的大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精准扶贫”有更加明确的目标。明确的目标主要通过精确识别来建立,这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也是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扶贫工作到村到户,具体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这确保了扶贫款能真正进入贫困户的腰包里,避免了基层政府的贪污腐败及弄虚作假行为,极大地提高

了扶贫的效率。

第二,“精准扶贫”有更加有力的举措。这些举措除六个精准外,还包括四个施策——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五种渠道——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十项工程——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这些有力的举措是精准扶贫的发动机,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精准扶贫的执行及成效。

第三,“精准扶贫”有更加科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扶”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经济的“造血功能”,才是治贫的根本之策。同时,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粗放扶贫的盲目投入,着力于培育脱贫的能力,真正“授人以渔”。

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科学的方法,“精准扶贫”将让贫困地区人民情愿、主动、自信、坚定地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