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必修五同步讲义:1.1正弦定理(2)

1.1 正弦定理(2)

1.了解正弦定理及其变式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2.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及解斜三

角形.

3.掌握把实际问题转化成解三角形问题.

, [学生用书P3])

1.三角形中常用的结论 (1)A +B =π-C ,A +B 2=π2-C

2

.

(2)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反之亦然.

(3)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面积公式

(1)S =12ah a =12bh b =1

2ch c (h a ,h b ,h c 分别表示a ,b ,c 边上的高).

(2)S =12ab sin C =12bc sin A =1

2

ac sin B .

1.在△ABC 中,A =30°,AB =2,BC =1,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 解析:由BC sin A =AB

sin C ,知sin C =1,则C =90°,

所以B =60°,从而S △ABC =12AB ·BC ·sin B =3

2.

★答案★:

3

2

2.若△ABC 中,cos A =13,cos B =1

4,则cos C =________.

解析:由cos A =13得sin A =22

3;

由cos B =14得sin B =15

4

.

所以cos C =cos[π-(A +B )]=-cos(A +B )

=-()cos A cos B -sin A sin B

=-⎝⎛⎭⎫13×14-223×154=230-112.

★答案★:230-1

12

3.若△ABC 的面积为3,BC =2,C =60°,则边AB 的长度等于________. 解析:由于S △ABC =3,BC =2,C =60°, 所以3=12×2·AC ·3

2,

所以AC =2,

所以△ABC 为正三角形, 所以AB =2. ★答案★:2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学生用书P4]

在△ABC 中,已知B =30°,AB =23,AC =2.求△ABC 的面积. 【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AB ·sin B AC =3

2,

又AB ·sin B <AC <AB ,

故该三角形有两解:

C =60°或120°,所以当C =60°时,A =90°, S △ABC =1

2AB ·AC =23;

当C =120°时,A =30°, S △ABC =1

2

AB ·AC ·sin A = 3.

所以△ABC 的面积为23或 3.

把本例中的B =30°改为B =45°,AB =2 3 改为AB =3,其他条件

不变,求△ABC 的面积.

解:由正弦定理c sin C =b

sin B ,

AB sin C =AC sin B ,则sin C =6

4

, 又AC >AB ,故该三角形有一解,且C 为锐角,cos C =10

4

,由sin A =sin[π-(B +C )]=sin(B +C )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

22×104+22×6

4=5+34

则S △ABC =12AB ·AC ·sin A =1

2×3×2×5+34=3+154

.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在解三角形中经常用到的一个公式,其应用关键是根据题目条件选择合适的两边及其夹角.

1.在△ABC 中,a =2,A =30°,C =45°,则△ABC 的面积S △ABC 等于

________.

解析:b =a sin B sin A =2×sin 105°

sin 30°=6+2,

所以S △ABC =12ab sin C =(6+2)×2

2=3+1.

★答案★:3+1

正弦定理在几何图形中的运用[学生用书P4]

如图所示,D 是直角三角形ABC 的斜边BC 上的一点,且AB =AD ,记∠CAD

=α,∠ABC =β.

(1)求证:sin α+cos 2β=0; (2)若AC =3DC ,求β的值.

【解】 (1)证明:因为AB =AD ,所以∠ADB =∠ABD =β.又因为α=π2-∠BAD =π

2-(π

-2β)=2β-π

2

所以sin α=sin ⎝⎛⎭⎫2β-π

2=-cos 2β, 即sin α+cos 2β=0.

(2)在△ADC 中,由正弦定理得DC sin α=AC

sin ∠ADC

, 即DC sin α=AC

sin (π-β)

, 即

DC sin α=3DC

sin β

,所以sin β=3sin α. 由(1)知sin α=-cos 2β,

所以sin β=-3cos 2β=-3(1-2sin 2β), 即23sin 2β-sin β-3=0. 解得sin β=

32或-33

.

因为0<β<π2,所以sin β=32,所以β=π

3

.

(1)先找出α与β之间的关系,再取正弦即得要证明的结论.

(2)利用正弦定理先找出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再利用(1)的结论将其化简,最后求得sin β的值,从而求出角β.

2.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延长BA 至E ,使AE =1,连结EC ,

ED ,则sin ∠CED =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EB =EA +AB =2,则在Rt △EBC 中,EC =EB 2+BC 2=4+1= 5.

在△EDC 中,∠EDC =∠EDA +∠ADC =π4+π2=3π

4,由正弦定理得sin ∠CED sin ∠EDC =DC EC =15=

5

5

, 所以sin ∠CED =55·sin ∠EDC =55·sin 3π4=1010

. ★答案★:1010

正弦定理的实际应用[学生用书P5]

为了求底部不能到达的水塔AB 的高,如图,在地面上引一条基线CD =a ,这

条基线延长后不过塔底,若测得∠ACB =α,∠BCD =β,∠BDC =γ,求水塔AB 的高.

【解】 在△BCD 中,BC sin γ=a sin ∠CBD =a

sin (β+γ),

所以BC =a sin γ

sin (β+γ),在Rt △ABC 中,AB =BC ·tan α

a sin γ·tan α

sin (β+γ)

.

根据具体问题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把角、距离在示意图中表示出来,借助图形审

题.在三角形中,利用正弦定理解决问题.

3.在埃及,有许多金字塔,经过几千年的风化蚀食,有不少已经损坏了.考

古人员在研究中测得一座金字塔的三角形横截面如图所示(顶部已经坍塌了),A =50°,B =55°,AB =120 m ,则此金字塔的高约为________米.(sin 50°≈0.766,sin 55°≈0.819,精确到1米)

解析:先分别从A ,B 出发延长断边,确定交点C , 则C =180°-A -B =75°,

AC =AB sin C ·sin B =120sin 75°×sin 55°≈101.7.设高为h ,则h =AC ·sin A =101.7×sin 50°

≈78米.

★答案★:78

1.三角形中的诱导公式

sin(A +B )=sin C ,cos(A +B )=-cos C , tan(A +B )=-tan C ,sin A +B 2=cos C

2,

cos A +B 2=sin C

2

.

2.三角形中边角转化的等价关系 a >b >c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 3.三角形面积公式

S =1

2

(a +b +c )r (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在△ABC 中,若C =3B ,求c

b 的取值范围.

[解] 由正弦定理可知

c b =sin 3B sin B =sin B cos 2B +cos B sin 2B sin B =cos 2B +2cos 2B =4cos 2B -1.

又因为A +B +C =180°,C =3B , 所以0°

2

2

<3.

即c

b的取值范围是(1,3).

(1)错因:在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时,经常因忽视三角形中的隐含条件而出现解题错误.本题隐含条件0°<4B<180°,即0°

(2)防范:①注意隐含条件,记住三角形中的常用结论,理清三角形中基本量的关系,

②将要求最值或取值范围的量表示成某一变量的函数(三角函数),从而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问题.

1.在△ABC中,B=60°,b=76,a=14,则A=________.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sin A=

2 2,

所以A=45°或135°,

又B=60°,b>a,所以B>A,

即A<60°,故A=45°.

★答案★:45°

2.如图,点A,B,C是圆O上的点,且AB=4,∠ACB=45°,则圆O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解析:因为2R=4

sin 45°

=42,所以R=2 2.所以S=πR2=8π.

★答案★:8π

3.在△ABC中,a=2b cos C,则△ABC的形状为________三角形.解析:由已知,可得2R sin A=2·2R sin B·cos C,

即sin(B+C)=2sin B cos C,

所以sin B cos C-cos B sin C=0,

sin(B-C)=0,所以B=C,

即△ABC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等腰

,[学生用书P71(单独成册)])

[A 基础达标]

1.在△ABC 中,A ∶B ∶C =4∶1∶1,则a ∶b ∶c 等于________. 解析:由条件知A =2π3,B =C =π

6,

a ∶

b ∶

c =sin A ∶sin B ∶sin C =3∶1∶1.

★答案★:3∶1∶1

2.在△ABC 中,已知B =45°,c =22,b =43

3,则A 的值是________.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sin C =3

2

,从而C =60°或120°,故A =15°或75°. ★答案★:15°或75°

3.在△ABC 中,c b =cos C

cos B ,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_三角形.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c b =sin C

sin B ,

所以sin C sin B =cos C cos B

.

所以sin B cos C -sin C cos B =0. 所以sin(B -C )=0. 所以B =C .

所以△ABC 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等腰

4.△ABC 中,a ,b ,c 分别是内角A ,B ,C 所对的边,且cos 2B +3cos(A +C )+2=0,b =3,则c ∶sin C 等于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cos 2B -3cos B +2=0, 即2cos 2B -3cos B +1=0,

解得cos B =1

2或cos B =1(舍去),

所以sin B =

32,由正弦定理得c sin C =b sin B =33

2

=2. ★答案★:2

5.如图,△ABC 是半径为R 的⊙O 的内接正三角形,则△ABC 的边长为________,△OBC 的外接圆半径为________.

解析:因为AB

sin 60°=2R ,所以AB =3R .

设△OBC 外接圆半径为x ,

BC sin 120°=2x ,x =3R

2·3

2

=R .

★答案★:3R R

6.在△ABC 中,若a =c sin A ,sin C =2sin A sin B ,则△ABC 的形状为________三角形. 解析:由已知,2R sin A =2R sin C sin A , 因为sin A ≠0,

所以sin C =1,C =90°,

又sin C =2sin A sin B =2sin A cos A , 所以sin 2A =1,2A =90°,A =45°, 即△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答案★:等腰直角

7.海上A ,B 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 岛望C 岛和B 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C 岛和A 岛成75°的视角,则B 、C 间的距离是________.

解析:如图,在△ABC 中,C =180°-(B +A )=45°,

由正弦定理,可得BC sin 60°=AB

sin 45°,

所以BC =

3

2

×10=56(海里). ★答案★:5 6 海里

8.在△ABC 中,sin A =3

4,a =10,则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因为c sin C =a sin A =40

3,

所以c =40

3sin C .

所以0

3.

★答案★:⎝

⎛⎦⎤0,403 9.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c =23

3,A +3C =π.

(1)求cos C 的值;(2)若b =33,求△ABC 的面积.

解:(1)因为A +B +C =π,A +3C =π, 所以B =2C .

又由正弦定理b sin B =c

sin C ,

得b c =sin B sin C ,233=2sin C cos C sin C

化简得,cos C =

33

. (2)由(1)知B =2C ,

所以cos B =cos 2C =2cos 2C -1=2×13-1=-1

3.

又因为C ∈(0,π), 所以sin C =1-cos 2C =

1-13=6

3

. 所以sin B =sin 2C =2sin C cos C =2×63×33=223

. 因为A +B +C =π.

所以sin A =sin(B +C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223×33+⎝⎛⎭⎫-13×63=6

9. 因为b c =233,b =33,所以c =9

2

.

所以△ABC 的面积S =12bc sin A =12×33×92×69=924.

10.在△ABC 中,已知2B =A +C ,b =1,求a +c 的范围.

解:由已知,B =60°,b =1, 所以△ABC 外接圆半径R =

12sin 60°=3

3

.

a +c =2R (sin A +sin C ) =2R [sin A +sin(120°-A )] =2×

3

3

×3sin(A +30°) =2sin(A +30°). 因为0°

所以a +c 的取值范围为(1,2].

[B 能力提升]

1.已知锐角三角形ABC 中,边a ,b 是方程x 2-23x +2=0的两根,角A 、B 满足2sin(A +B )-3=0,则△ABC 的面积=______.

解析:因为a ,b 是方程x 2-23x +2=0的两根,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ab =2,由2sin(A +B )-3=0得sin(A +B )=

3

2

.因为△ABC 为锐角三角形,所以A +B =120°,C =60°.所以S △ABC =12ab sin C =12×2sin 60°=3

2

.

★答案★:

3

2

2.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 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 =________m.

解析:由题意,在△ABC 中,∠BAC =30°,∠ABC =180°-75°=105°,故∠ACB =45°.

又AB =600 m ,

故由正弦定理得600sin 45°=BC

sin 30°,

解得BC =300 2 m.

在Rt △BCD 中,CD =BC ·tan 30°=3002×

3

3

=1006(m). ★答案★:100 6

3.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c cos A =b ,则△ABC 的形状为________.

解析:因为c cos A =b , 所以sin C cos A =sin B .

而sin B =sin(A +C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 所以sin A cos C =0.

因为0°0, 所以cos C =0,且0°

所以C =90°,即△ABC 是角C 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答案★:直角三角形

4. (选做题)为保障高考的公平性,高考时每个考点都要安装手机屏蔽仪,要求在考点周围1 km 处不能收到手机信号,检查员抽查青岛市一考点,在考点正西约 3 km 有一条北偏东60°方向的公路,在此处检查员用手机接通电话,以每小时12 km 的速度沿公路行驶,问最长需要多少分钟,检查员开始收不到信号,并至少持续多少时间该考点才算合格?

解:如图,考点为A ,检查开始处为B ,设公路上C 、D 两点到考点的距离为1 km.

在△ABC 中,AB =3,AC =1,∠ABC =30°, 由正弦定理,得sin ∠ACB =

sin 30°AC ·AB =3

2

, 所以∠ACB =120°(∠ACB =60°不合题意),

所以∠BAC =30°,所以BC =AC =1, 在△ACD 中,AC =AD ,∠ACD =60°, 所以△ACD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CD =1. 因为BC

12

×60=5(min),

所以在BC 上需5 min ,CD 上需5 min.最长需要5 min 检查员开始收不到信号,并至少持续5 min 才算合格.

高中数学 第一章解三角形 第一章小结与复习(教师版)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1 必修 5 第一章小结与复习 1 第 7 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够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相关的三角公式解决这些问题. 二、课前预习 (一) 三角形中的定理 1.正弦定理: ,其中R 为 . 正弦定理的作用: ⑴ ⑵ 正弦定理的变形: ①2sin a R A =, , ; ②sin 2a A R =, , ; ③::a b c = . 2.余弦定理: 2222cos a b c bc A =+-, 余弦定理的作用: ⑴ ⑵ ⑶ . ⑷ . 余弦定理的变形: ①cos A = 等; ②222 a b c +-= 等. 3.三角形面积公式: 1 sin 2 S ab C ?= = = 4. 在已知两边a,b 及角A 解三角形时,需要讨论. (1)若A≥90°,则有 ①a>b 时有 解; ②a ≤b 时 解. (2)若A<90°时,则有 ①若a <bsinA ,则 解; ②若a =bsinA ,则 解; ③若bsinA <a <b ,则有 解;④若a ≥b ,则有 解. 预习题:

2 1.(2009年广东卷文)已知ABC ?中,C B A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 a c ==75A ∠=o ,则 b = _______ 0000000sin sin 75sin(3045)sin 30cos 45sin 45cos304 A ==+=+= a c ==,075C ∠=,所以030B ∠=,1sin 2 B = 由正弦定理得1 sin 2sin 2a b B A = ?== 2.(2008浙江)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 ( ) C a A c b cos cos 3=-,则=A cos 3.(2007湖南)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1a =,b = c =B = .答案 6 5π 4.(2009长郡中学第六次月考)△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 ,(,)q b a c a =-- ,若//p q ,则角C 的大小为_____3π 三、数学运用 例1.(2009全国卷Ⅰ理)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长分别为a 、b 、 c ,已知222a c b -=,且sin cos 3cos sin ,A C A C = 求b 【随堂记录】:分析:此题事实上比较简单,但考生反应不知从何入手.对已知条件 (1)22 2a c b -=左侧是二次的右侧是一次的,学生总感觉用余弦定理不好处理,而对已知条件(2) sin cos 3cos sin ,A C A C =过多的关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甚至有的学生还想用现在已经不再考的积化和差,导致找不到突破口而失分. 解法一:在ABC ?中sin cos 3cos sin ,A C A C = 则由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

苏教版数学必修五:1.1正弦定理(二)【教师版】

课题:§1.1 正弦定理(二) 总第____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等价形式;会运用正弦定理、内角和定理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与证明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正弦定理的等价形式及其基本应用. 学习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与交流反馈: 问题1:对于任意的三角形若已知两边及夹角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问题2:正弦定理还有哪些等价的变形形式? 二、知识建构与应用: 例1 在ΔABC 中,已知 C c B b A a cos cos cos ==,试判断ΔABC 的形状. 例2 在Δ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如图,用正弦定理证明: DC BD AC AB =. 例 3 某登山队在山脚处测得山顶的仰角为,沿倾斜角为的斜坡前进A B 35?20?1000180?-βαβαD C B A

米后到达处,又测得山顶的仰角为,求山的高度. 例4 判断下列三角形解的情况: (1)已知; (2)已知; (3)已知. 四、巩固练习 D 65?060,12,11 ===B c b 0 110,3,7===A b a 045,9,6===B c b

1.在ΔABC 中,已知,150,3,2o ===C b a 则=?ABC S . 2.在中,_________,sin 23==B A b a 则. 3.在中,若,60,3?==A a 那么的外接圆的周长为____ ____. 4.在中,若,则 . 5. 在中, ______,cos cos 的形状为则ABC B C b c ?=. ABC ?ABC ?ABC ?ABC ?3,600==a A _______sin sin sin =++++C B A c b a ABC ?

苏教版数学必修五同步讲义:1.1正弦定理(2)

1.1 正弦定理(2) 1.了解正弦定理及其变式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2.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及解斜三 角形. 3.掌握把实际问题转化成解三角形问题. , [学生用书P3]) 1.三角形中常用的结论 (1)A +B =π-C ,A +B 2=π2-C 2 . (2)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反之亦然. (3)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面积公式 (1)S =12ah a =12bh b =1 2ch c (h a ,h b ,h c 分别表示a ,b ,c 边上的高). (2)S =12ab sin C =12bc sin A =1 2 ac sin B . 1.在△ABC 中,A =30°,AB =2,BC =1,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 解析:由BC sin A =AB sin C ,知sin C =1,则C =90°, 所以B =60°,从而S △ABC =12AB ·BC ·sin B =3 2. ★答案★: 3 2 2.若△ABC 中,cos A =13,cos B =1 4,则cos C =________. 解析:由cos A =13得sin A =22 3; 由cos B =14得sin B =15 4 . 所以cos C =cos[π-(A +B )]=-cos(A +B ) =-()cos A cos B -sin A sin B

=-⎝⎛⎭⎫13×14-223×154=230-112. ★答案★:230-1 12 3.若△ABC 的面积为3,BC =2,C =60°,则边AB 的长度等于________. 解析:由于S △ABC =3,BC =2,C =60°, 所以3=12×2·AC ·3 2, 所以AC =2, 所以△ABC 为正三角形, 所以AB =2. ★答案★:2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学生用书P4] 在△ABC 中,已知B =30°,AB =23,AC =2.求△ABC 的面积. 【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AB ·sin B AC =3 2, 又AB ·sin B <AC <AB , 故该三角形有两解: C =60°或120°,所以当C =60°时,A =90°, S △ABC =1 2AB ·AC =23; 当C =120°时,A =30°, S △ABC =1 2 AB ·AC ·sin A = 3. 所以△ABC 的面积为23或 3. 把本例中的B =30°改为B =45°,AB =2 3 改为AB =3,其他条件 不变,求△ABC 的面积. 解:由正弦定理c sin C =b sin B , 得 AB sin C =AC sin B ,则sin C =6 4 , 又AC >AB ,故该三角形有一解,且C 为锐角,cos C =10 4 ,由sin A =sin[π-(B +C )]=sin(B +C )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 22×104+22×6 4=5+34 ,

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5学案:1.1.2 正弦定理(2)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时正弦定理(2) 1.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重点) 2.正弦定理与三角恒等变换的综合应用.(难点) 3.利用正弦定理解题时,忽略隐含条件而致误.(易错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正弦定理的应用 阅读教材P9~P12,完成下列问题. 1.正弦定理的深化与变形 (1) a sin A= b sin B= c sin C=________=________. (2)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3)a b=________, a c=________, b c=________. (4)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R a+b+c sin A+sin B+sin C (2)2R sin A2R sin B2R sin C(3)sin A sin B sin A sin C sin B sin C(4)sin A sin B sin C 2.三角形面积公式 S△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ab sin C 1 2bc sin A 1 2ac sin B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有些三角形中,a =sin A ,b =sin B ,c =sin C .( ) (2)在△ABC 中,a sin A =b +c sin B +sin C .( ) (3)在△ABC 中,a =2,b =1,C =30°,则S △ABC =1.( ) 【解析】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 可知(1),(2)正确;又S △ABC =12×2×1×sin 30°=1 2,故(3)错误. 【答案】 (1)√ (2)√ (3)×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型] 在△c ,且B =30°,c = 23,b =2,求△ABC 的面积S . 【精彩点拨】 先求C ,再求A ,最后利用S △ABC =1 2bc sin A 求解. 【自主解答】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c sin B b =23sin 30°2 =3 2.又∵c >b ,∴C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 (一) 课时目标 1.熟记正弦定理的内容; 2.能够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1.在△ABC 中,A +B +C =π,A 2+B 2+C 2=π 2 . 2.在Rt △ABC 中,C =π2,则a c =sin_A ,b c =sin_B . 3.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 和它们的对边a ,b ,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4.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 sin A =b sin B = c sin C ,这个比值是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2R .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若A ∶B ∶C =1∶2∶3,则 a ∶b ∶c 等于( ) A .1∶2∶3 B .2∶3∶4 C .3∶4∶5 D .1∶3∶2 答案 D 2.若△ABC 中,a =4,A =45°,B =60°,则边b 的值为( ) A.3+1 B .23+1 C .2 6 D .2+2 3 答案 C 解析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 得 4sin 45°=b sin 60° ,∴b =2 6. 3.在△ABC 中,sin 2A =sin 2B +sin 2 C ,则△ABC 为(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直角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答案 A 解析 sin 2A =sin 2B +sin 2C ?(2R )2sin 2A =(2R )2sin 2B +(2R )2sin 2C ,即a 2=b 2+c 2 ,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ABC 为直角三角形. 4.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则角A 与角B 的大小关系为( ) A .A >B B .A sin B ?2R sin A >2R sin B ?a >b ?A >B . 5.在△ABC 中,A =60°,a =3,b =2,则B 等于( ) A .45°或135° B .60° C .45° D .135°

必修五第一章1.1.1 正弦定理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 (教师用书独具)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2)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与能力;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本节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进而领会数学的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发现、证明正弦定理并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难点: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以及已知两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个数的判断.教学时要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引导学生结合初中学习过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采取从特殊到一般以及合情推理的方法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总结并借助画图由浅入深地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时,有时可能有两解,有时可能只有一解,有时可能无解的情况及原因做出判断,从而化解难点. 引导学生回答所提问题,理解正弦定理成立的条件、特征及由正弦定理可求解的三角形的类型;通过例题与练习让学生在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定理及其作用,以强化重点.

新课标必修五示范教案(1.1.1 正弦定理)

新课标必修五教案1.1.1 正弦定理 1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 重点1. 正弦定理的概念; 2.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1.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一个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2. 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 3. 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如右图,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师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生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师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师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右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c a =sin A ,c b =sin B ,又sin C =1=c c ,则c simC c B b A a ===sin sin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mC c B b A a ==sin sin . 推进新课 [合作探究] 师 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苏教版必修5 11.1.2正弦定理(2) 教案

11.1 正弦定理(2) 一、课题:正弦定理(2) 二、教学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运用这两组公式求解斜三角形, 解决实际问题; 2.熟记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 径)及其变形形式。 三、教学重点:正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四、教学难点:应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解题。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 即: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 2.三角形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 ABC S bc A ac B ab C ?===. (二)新课讲解: 1.正弦定理的变形形式: ①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 ②sin ,sin ,sin 222a b c A B C R R R = ==; ③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2.利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解决以下两类斜三角形问题: (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 一般地,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斜三角形,有两解或一解(见图示)。 A b a sin = b a A b < 一解 两解 一解 一解 3.正弦定理,可以用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转化: 例如,判定三角形的形状时,经常把,,a b c 分别用2sin ,2sin ,2sin R A R B R C 来替代。 4.例题分析: 例1 在ABC ?中,1 A B > 2 sin sin A B >的 ( ) A .1只能推出2 B .2只能推出1 C .1、2可互相推出 D .1、2不可互相推出 解:在ABC A B ?>中,2sin 2sin sin sin a b R A R B A B ?>?>?>,因此,选C . B 2 a C A B 1 b a b a C A B a B A C b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3 苏教版必修5

听课随笔第3课时正弦定理 知识网络 ? ? ? ? ? 解的个数的判定 平面几何中某些问题 判断三角形状 正弦定理的应用 学习要求 1.掌握正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 运用这两组公式求解斜三角形; 2.熟记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 3.判断△ABC的形状.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1.正弦定理:在△ABC中, = = = C c B b A a sin sin sin R 2, 2R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a b c A B A B C ±±± == ±±± R为A B C ?的_______________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s=_______=_______=_______ (2)s=__________________ (3)s=____________ 【精典范例】 【例1】在△ABC中,已知 A a cos = B b cos = C c cos ,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 点评: 通过正弦定理,可以实现边角互 化. 【例2】在△ABC中,AD是∠BAC的 平分线,用正弦定理证明 AC AB = DC BD . 【证】 【例3】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 B C ?有没有 解?若有解,判断解的个数. (1)5 a=,4 b=,120 A=?,求B; (2)5 a=,4 b=,90 A=?,求B; (3 )a= b=,45 A=?, 求B; (4 )a= b=45 A=?, 求B; (5)4 a= , 3 b=,60 A=?,求B. 【解】 追踪训练一 1. 在△ABC中,已知b = 6,c = 10,B = 30°, 则解此三角形的结果是() A.无解 B.一解 C.两解 D.解的个数不能确定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应用教案苏教版必修5

课题: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应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正、余弦定理及其变形;2.能够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解题. 教学重点:正、余弦定理的灵活应用 (一) 主要知识: ()1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 =, ()2余弦定理:222 222222222 222222cos ,22cos ,2cos ,cos ,22cos .cos . 2b c a A bc a b c bc A a c b b a c ac B B ac c a b ab C a b c C ab ?+-= ??? =+-+-??=+-?=??=+-???+-?=?? ()3推论: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换功能 ① 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A R =,sin 2b B R = ,sin 2c C R = ③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2R ④::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⑤222sin sin sin 2sin sin cos A B C B C A =+- 222sin sin sin 2sin sin cos B C A C A B =+- 2 2 2 sin sin sin 2sin sin cos C A B A B C =+- ()4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式:sin()sin ,cos()cos , sin cos ,cos sin 2222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 (二)主要方法: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找到相应的边角互换功能的式子进行转换. 利用正余弦定理可以把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也可以把角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 。 (三)典例分析: 问题1.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如果()()2 2 sin a b A B +?-= ()()2 2 sin ,a b A B -?+且A B ≠.求证:A B C △为直角三角形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2 第1课时余弦定理及其直接应用

1.1.2 余弦定理 第1课时 余弦定理及其直接应用 学习目标 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2.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 知识点一 余弦定理 思考1 根据勾股定理,在△ABC 中,C =90°,则c 2=a 2+b 2=a 2+b 2-2ab cos C .① 试验证①式对等边三角形还成立吗?你有什么猜想? 答案 当a =b =c 时,C =60°, a 2+ b 2-2ab cos C = c 2+c 2-2c ·c cos 60°=c 2, 即①式仍成立,据此猜想,对一般△ABC ,都有c 2=a 2+b 2-2ab cos C . 思考2 在c 2=a 2+b 2-2ab cos C 中,ab cos C 能解释为哪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你能由此证明思考1的猜想吗? 答案 ab cos C =|CB →||CA → CB →,CA →=CB →·CA → . ∴a 2+b 2-2ab cos C =CB →2+CA →2-2CB →·CA → =(CB →-CA →)2=AB → 2=c 2. 猜想得证. 梳理 余弦定理的公式表达及语言叙述

特别提醒:余弦定理的特点 (1)适用范围:余弦定理对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 (2)揭示的规律:余弦定理指的是三角形中的三条边与其中一个角的余弦之间的关系,它含有四个不同的量,知道其中的三个量,就可求得第四个量. 知识点二 适宜用余弦定理解决的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思考1 观察知识点一梳理表格第一行中的公式结构,其中等号右边涉及几个量?你认为可用来解哪类三角形? 答案 每个公式右边都涉及三个量,两边及其夹角.故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可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思考2 观察知识点一梳理表格第三行中的公式结构,其中等号右边涉及几个量?你认为可用来解哪类三角形? 答案 每个公式右边都涉及三个量,即三角形的三条边,故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也可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梳理 余弦定理适合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2)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1.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每个公式中均涉及三角形的四个元素.(√) 3.在△ABC 中,已知两边及夹角时,△ABC 不一定唯一.(×) 类型一 余弦定理的证明 例1 已知△ABC ,BC =a ,AC =b 和角C ,求c 的值. 考点 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应用 题点 余弦定理的理解 解 如图,设CB →=a ,CA →=b ,AB → =c ,

高中数学必修五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编号19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学习目标** 1.掌握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2.理解正余弦定理在讨论三角形边角关系时的作用; 3.能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4.能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一、重点知识梳理: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 正弦定理的变式:(1) (2) (3) 2、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C B A ,,和它们所对的边c b a ,,叫做三角形的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它元素的过程叫做 。 3、余弦定理: 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222===c b a 余弦定理的变式: . ________________cos ______;__________cos ______; __________cos ===C B A 4、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分别解决下列那种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三边;②已知三角形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③已知三角形两边与第三边的对角;④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⑤已知三角形两角与任一边;⑥已知三角形一个内角与它所对边之外的两边。 5、三角形常用的面积公式:(1)

(2) (3) 二、基础检测: 引入:在任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 即 A a sin =B b sin =C c sin ,那么这个等式是否适合其他的任意三角形? 例(1)已知:在ABC ∆中, 45=∠A , 30=∠C ,10=c ,解此三角形。 (2)已知:在ABC ∆中, 45=∠A ,6=AB ,2=BC ,解此三角形。 引入:在任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三边满足勾股定理,那么对于一般三角形的三边是否具有什么关系? 例(1)在△ABC 中,若︒===120,1,1C b a ,求c ; (2)△ABC 三边的长37,4,3===c b a ,求最大角; 三、合作探究 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解三角形时是否有解,若有解,有几个解 (1)120a b A === (2)60,48,60a b B === (3)7,5,80a b A === (4)14,16,45a b A ===

苏教版学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正弦定理正弦定理讲义[1]

学习目 标核心素养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难点) 2.能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重点)1.通过对正弦定理的推导及应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2.借助利用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边长或角的大小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1.正弦定理 三角形的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之比相等. 即错误!=错误!=错误!. 思考1: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提示] 正弦定理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 思考2:在△ABC中,错误!、错误!、错误!各自等于什么? [提示] 错误!=错误!=错误!=2R(R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2.解斜三角形 (1)解斜三角形是指由六个元素(三条边和三个角)中的三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 (2)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与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思考3:正弦定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提示] 正弦定理实现了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转化. 1.判断正误 (1)正弦定理适用于所有三角形.()

(2)在△ABC中,a∶b∶c=sin A∶sin B∶sin C.() (3)错误!=错误!=错误!=2R,其中R为△ABC的外接圆的半径. () [答案] (1)√(2)√(3)√ 2.在△ABC中,a=3,b=5,sin A=错误!,则sin B=________. 错误![根据错误!=错误!,有错误!=错误!,得sin B=错误!.] 3.在△ABC中,若A=60°,B=45°,BC=3错误!,则AC=________. 2错误![由正弦定理可知,错误!=错误!,所以AC=错误!=错误!=2错误!.] 正弦定理的证明 【例1】在钝角△ [证明] 如图,过C作CD⊥AB,垂足为D,D是BA延长线上一点, 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知: 错误!=sin∠CAD=sin(180°—A) =sin A,错误!=sin B. ∴CD=b sin A=a sin B. ∴错误!=错误!. 同理,错误!=错误!. 故错误!=错误!=错误!. 1.本例用正弦函数定义沟通边与角内在联系,充分挖掘这些联系可以使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2.要证错误!=错误!,只需证a sin B=b sin A,而a sin B,b sin A都对应CD.初看是神来之笔,仔细体会还是有迹可循的,通过体会思维的轨迹,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解题能力.

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中学高中数学 1.1正弦定理(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中学高中数学 1.1正弦定理(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正弦定理及其证明,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 3. 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 正弦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三、学习难点: 正弦定理的推导和证明。 四、学习过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性灵活运用) ●自主质疑 探索4 充分挖掘三角形中的等量关系,可以探索出不同的证明方法,我们知 道向量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能否从向量的角度来证明这个结论呢? 在ABC ∆中,有BC BA A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设C 为最大角,过点A 作AD BC ⊥于D , (图3),于是BC AD BA AD AC A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g g g ,设AD u u u r 与AC u u u r 的夹角为α,则 0BA AD =u u u r u u u r g g cos(90+o B)+cos AC AD αu u u r u u u r g g ,其中,当C ∠为锐角或者直角时, 90C α=-o ;当C ∠为钝角时,90C α=-o .故可得sin sin c B b C -0=,即 sin sin b c B C =.同理可得sin sin a c A C =.因此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这里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将向量等式转化为数量等式,我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证明 了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定理. b a c B D A C 图3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数学苏教版必修5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正弦定理放在苏教版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节,是在学习了三角函数之后学习的内容,是对于三角函数的一个应用,也为后面学习余弦定理和解三角形做了铺垫。 学生分析:对高二的学生来说,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对于数学史的了解也有所欠缺,所以应该适当引入数学史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通过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引导学生思考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知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能够运用正弦定 理求解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由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证明去推测一般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规律,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勇于猜测,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在授课中运用小组 合作,学生点评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引入正弦定理相关的数学史内容,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于数学的热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及如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教学难点:对正弦定理及其证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导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这一说法,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边与角之间准确的量化关系呢(可以往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引导) 学生回答:可以在直角三角形中得到边角关系的证明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来尝试在直角三角形中探究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大约五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及其推导过程 sin A=a c sin B=b c 所以a sin A =b sin B =c 又因为∠C为直角,所以sin C=1 所以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a sin A =b sin B =c sin C 设计意图:通过大边对大角这样一句话来引出对于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思考,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这一规律的证明,引导学生去猜测更一般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二)新知探索: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 1.1.1 正弦定理》2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顺昌一中张晨曦 一、教学内容解析 《正弦定理》是高中课程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教学安排二个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师带领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构建数学模型,利用观察-猜想-验证-发现正弦定理,并从理论上加以证实,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课本按照从简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采用“作高法”证明了正弦定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再引导学生从向量,作外接圆,三角形面积计算等角度找到证明的途径,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相互紧密联系的特点。 正弦定理是研究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重要开端;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是典型的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的几何问题的类型;正弦定理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又十分广泛。因此,正弦定理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 二、学生学情分析 正弦定理是学生在已经系统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正弦定理的发现,探索、证明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恰当引导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注重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发现并探索正弦定理。 三、教学目标定位 1、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能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 2、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导,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 3、通过参与、思考、交流,体验正弦定理的发现及探索过程,逐步学生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发现。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简单应用。 四、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新课标也在倡导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基于这种理念的指导,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法上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猜想—验证--发现--证明--应用等环节逐步得到深化,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1章解三角形章末复习课讲义苏教版必修5

第1章 解三角形 【例12a cos B . (1)证明:A =2B ; (2)若△ABC 的面积S =a 2 4 ,求角A 的大小. [解] (1)证明:由正弦定理得sin B +sin C =2sin A cos B ,故2sin A cos B =sin B +sin(A +B )=sin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于是sin B =sin(A -B ). 又A ,B ∈(0,π),故0

当B +C =π2时,A =π 2; 当C -B =π2时,A =π 4. 综上,A =π2或A =π 4 . 解三角形的一般方法 (1)已知两角和一边,如已知A ,B 和c ,由A +B +C =π求C ,由正弦定理求a ,b . (2)已知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如已知a ,b 和C ,应先用余弦定理求c ,再应用正弦定理先求较短边所对的角,然后利用A +B +C =π,求另一角. (3)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已知a ,b 和A ,应先用正弦定理求B ,由A +B +C =π求C ,再由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c ,要注意解可能有多种情况. (4)已知三边a ,b ,c ,可应用余弦定理求A ,B ,C . 1.(2019·全国卷Ⅲ)△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sin A +C 2 =b sin A . (1)求B ; (2)若△ABC 为锐角三角形,且c =1,求△ABC 面积的取值范围. [解] (1)由题设及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A +C 2 =sin B sin A . 因为sin A ≠0,所以sin A +C 2 =sin B . 由A +B +C =180°,可得sin A +C 2=cos B 2,故cos B 2=2sin B 2cos B 2 . 因为cos B 2≠0,故sin B 2=1 2 ,因此B =60°. (2)由题设及(1)知△ABC 的面积S △ABC =3 4 a . 由正弦定理得a = c sin A sin C =sin (120°-C )sin C =32tan C +1 2 . 由于△ABC 为锐角三角形,故0°<A <90°,0°<C <90°. 由(1)知A +C =120°,所以30°<C <90°,故12<a <2,从而38<S △ABC <3 2 .

第1课时 正弦定理(苏教版必修5)

第1课时: §1.1 正弦定理 【教材分析】 《正弦定理》是苏教版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共2课时,本课是第1课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本课是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任意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师带领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探究得到正弦定理,理解定理的内容并能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两类问题,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理解在已知边边角的情况下,三角形解的个数不确定.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等内容,使得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有了比较多的工具,教学过程中按照从简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采用“作高”的方式证明了正弦定理,之后,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学会思考数学问题,又引导学生从向量、作外接圆、三角形面积计算等几个角度找到证明的途径,渗透了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并推证正弦定理. 2.会初步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正弦的比值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猜想,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和化未知为已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sin sin sin a b c A B C ==,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2.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直尺、计算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