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ey to the west--天路历程宗教对比

Journey to the west--天路历程宗教对比
Journey to the west--天路历程宗教对比

The theme of “Journey to the west” comes from the story of Xuan Zang Buddhist sutras. On the surface, it seems a real tour that four persons travel over the hills and go through the rivers,in fact, all sorts of evil-doers are not existed, they are the blurred demons made by the author. Four master have a journey to the west, in other words, is a kind of behavior which transcend the reality in the religious world and arrive the ideal spiritual world. Via the heart of the practice all the way, to be sanctifying,become immortals and become Buddha, it is a state which three religions amalgamated into one, and finally, to complete the transcendence of spiritual freedom.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the theme about religious surpassing is the unity of “nourishing heart” of Confucianism, “clearing heart” of Taoism and “no heart” of Buddhism.Three religions are in mutual penetration and show the religious feeling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beings and nature.

“Journey to the west”, four master achieved Buddhahood in the end, and accomplish the procession of consciousness from inhuman to mortals and than to prefect,namely, achieve the sublimation of sanctifying, becoming immortals and becoming Buddha. In this product, it make the human-being as a core, and pursue the spiritual liberation through the way of the internal transcendency model which is make “heart” as the core and the “no-myself” inner experience. For the individual, it means that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is formed by the course of the epiphany of life, self-restraint, detached secular and reversing introspection; for the society, the final target related to the state in terms of rejuvenating will be reached by consciously self-discipline an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Pilgrim's Progress” tells the story about a tough Christians embark on the long journey in terms of seeking eternal life, the journey is full of dangerous disasters and all kinds of temptations, but he blaze the way forward through 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with an indomitable spirit, only wish that the guilt souls could be redeemed in the heaven. In terms of religious doctrine, “Pilgrim’s Process” is formed by the ways of rescuing related to the Christianity. To the beginning ,the leading character is burdened with a heavy bag of sin, what’s more, the character escapes the City of Destruction which is symbolizing the current life, and in the end, he could extricate himself front the heavy sin until he comes before the cross. The leading character experiences many stages, for instance, the stage of original sin, repentance,conversion, believing in the Lord, atonement, salvation and grace. After a variety of baptisms, the hero accomplishes the journey of saving his heart and becomes a convert of the Christianity. The journey is full of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what’s more, there are a number of temptations and tests all the

way. No matter the old sophisticated person’s secular, or the temptation of the prince of the devils, or the mixing situation of the vanity fair, or the place make people’s spirits droop, the leading character is struggling with all these sins and could enter in the Celestial City and atones for his crime in the last moment.

The Christians who are described in the novel, is the embodiment of people seeking the ways of redeeming the soul. The author reveals the meaningful reality that human-beings are not perfect and are born with original sin through the novel, and it make people known that only by the ways of firming the belief and reflecting the consciousness about original sin, strengthening the atonement in psychological, could people absolve the sin and make the salvation of souls, in addition, obtain the value of existing and achieve the ultimate eternal realm, in this way, to make a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soul and the divine spirit, in the meantime, accomplish the sublimation of life and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humanity.(REN,2007)

Banyang and Wu Chengen both have an inventive mind in the using of prototype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Pilgrim’s Process”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Through these prototypes, they showed respective ideas of creation and deepe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Two allegorical works describe the struggle between goodness and evil on each hero.

By the deeply religious impact, Banyang and Wu Chengen use their profound culture about religions to create the products, in the meantime, they use an amount of religious alluding. Banyang borrows a lot of stories from the Bible and in the whole composition, he quotes 254 analogies, therefore, the imagery of Bible is filling the lines of the “Pilgrim’s Process”. As to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a story related to the Buddhist monks go to the west to pilgrim, is mainly from the Chinese famous historical document named Buddhist Records and some of traditional folk fables. The characters, literary quotations and religious doctrines of Taoism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s appearing everywhere in the works. These two productions are both influenced by their religions of own countries respectively.

[1]任慧君包磊《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对比分析[J] 陕西科技大学2007.05

两次世界大战教案

九年级复习课 两次世界大战 白泉学校吕智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依据考标,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考点,训练学生将中外历史同一主题历史事件关联起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横向查找相关联的知识点,训练学生联系知识点,整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教学重点:对两次世界大战考点的复习和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联系知识的兴趣。 教学设计理念:学生从学校带走的不能只有知识和成绩,一定要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老师少讲,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方法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反战雕塑图片,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反对战争,停止杀戮) 2、请大家回忆一下,1914年的6月28日,在欧洲,一位赛尔维亚青年怀着民族屈辱与仇恨,开枪射杀了奥匈帝国的王位继承人。这个重大事件是什么?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而1914还只是这个世纪噩梦的开始。 二、梳理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亲爱的孩子,我们今天回顾它们,不是

3、把自己会填的空帮老师填上。 4、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校正答案。 三、关联不同书上的知识点 1、过渡:刚才大家完成这个表格用到了哪几本书?(九上,九下) 是的,这是世界史的内容,可是我们知道,世界是一个整体,一战和二战这两件历史事件绝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必定还与许多国家、许多历史事件相关联。由此,我们在历史书中找一找:两次世界大战发生时、发生后,中国、其他国家发生了哪些与这两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的事件? (学生尝试自己找2分钟)在查找历史事件上,有没有人能给同学一些方法或建议。 2、方法归纳 ①确定查找范围: 四、认识提升 1、观察表格,认识到战争的另一面:战争对科技的促进作用,科技有时又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浅议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浅议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摘要: 宗教自古以来对我们中西方的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西方的宗教差异,说到底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就佛教和基督教进行对比,主要分析两者发展过程和文化上的差异,旨在更好地了解西方和西方宗教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佛教、基督教 中西方的宗教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由此发展出了拥有许多不同之处的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中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差异 1、佛教传入中国 早在秦汉初期,中印文化交流便已出现,佛教盛行印度,国王派遣佛教徒云游四方,传播佛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 《圣经》上记载:犹太人耶稣在30岁开始在犹太省的犹太人群中传道,并在罗马取得成功。从2世纪末起,罗马帝国内忧外患,人们从动荡不安的现时中逃离,投身宗教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也急需为即将破灭的罗马王朝寻求思想支柱,这为基督教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此,基督教进一步一步迈上了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峰。 由此可见,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于民众的情感空虚之时,盛极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利用之下。 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及西方的发展方式差异 1、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在中国不问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汉化佛教:此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主要传播活动仍是佛典翻译,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为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2)南北朝佛教:有了佛典翻译作基础,此期佛典更足被大量翻译,并且中国僧侣开始自创佛学论著,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 (3)隋唐佛教: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趋势加强,佛教发展空前繁荣,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4)宋元明清佛教:此阶段佛教由盛转衰。北宋统治者虽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但是并无新宗派产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只是利用佛教帮他巩固初建立的明朝政权。清朝末期中国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佛学研究者,但在佛教理论方面,并无创新。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 (1)早期基督教:罗马帝国时期为基督教创立早期阶段。此阶段基督教强调的是耶稣救赎的恩典。教会虽在第二、第三世纪遭遇大逼迫,但教会依然茁壮发展。 (2)中世纪的基督教: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是在日耳曼、基督教和希腊罗马三重文化因素的整合运动中逐渐形成的西方共有文化。它为中世纪的文化奠定了最主要的根基,构成了中世纪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天路历程》读后感

《天路历程》读后感 一 《天路历程》共分为两部,本书是第一部,也是主要部分。在多数情形下,人们说到《天路历程》的时候,指的都是第一部。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678年,问世300多年来,征服了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读者。根据其作者约翰?班扬故乡裴德福公共图书馆编印的目录,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天路历程》译本,至今总数约为200种,每年还在递增,这个数字,除了《圣经》,很难见到还有哪本书能与之匹敌。 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履行他自身的职责,他所做的似乎都是最平凡不过的事情,然而不经意间却创造了奇迹。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天路历程》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创作的伟大作品,它不像很多隆重推出的东西,穿着华美的衣服速速朽坏。它是一个寒微的补锅匠基于自身的信仰在监狱中写出来的作品,意在造就他那个时代的信徒,没想到几百年来不仅深受全世界基督徒的喜爱,而且也深受全世界非基督徒的喜爱,既是人类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信仰名著,也是人类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学名著。其中奥秘,实在是耐人寻味。 二 《天路历程》被誉为是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寓言小说。作为一部寓言体小说,《天路历程》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它所讲述的寓言故事,一个层面是这个故事的寓意。《天路历程》之所以经久不衰,其讲述的故事精彩动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人甚至把它归入儿童文学名著之列。也许《天路历程》所寓指的内容很多人没有看懂,但单从故事本身来看,《天路历程》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为读者讲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跌宕曲折的冒险故事。而冒险、战争、爱情是最容易吸引人的三类故事题材。值得一提的是,《天路历程》所讲述的故事与一般的冒险故事相比,似乎有点不同寻常,其最大的不同,或许在于:在基督徒奔走天路的冒险旅途中,有一种正直无私的爱一直伴随着他,这种爱在别的冒险故事中是很罕见的。有一个初中生看了《天路历程》之后,感慨道:书中主人公基督徒和他的两个同伴忠信和盼望相爱如兄弟,都愿意为对方牺牲自己的精神让人敬佩。无私的爱正是《天路历程》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特质。基督徒一路上得到了传道者、释道者、仁善、谨慎、远见、虔诚、仁爱、知识、经验、诚恳以及多位天使的正直无私的帮助。另外,基督徒一路上先后遇到了两个肝胆相照的同伴忠信和盼望。他们彼此扶持,互相鼓励,亲切友爱地探讨真理。他们之间的爱是一种完全没有隔阂、没有私心、愿意为对方牺牲自己的爱,这是一种人们渴望却又很罕见的爱。 三 作为一个寓言,故事只是作者传达观念的载体,他所要传达的观念才是这寓言的精髓之所在。《天路历程》历久弥新的影响力无疑更多地源于它的寓意。由于约翰班扬写作《天路历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造就他那个时代的基督徒,所以,对于基督徒来说,要理解《天路历程》的寓意是不难的。成千上万的基督徒从这本书中看到发生在书中主人公身上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因而从中汲取到面对人生难题的力量。被称为布道王子的司布真据说阅读

关于《西游记》与《天路历程》之间不同人物形象的阐述

关于《西游记》与《天路历程》之间不同人物形象的阐述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Pilgrim’s Progress tells a story in form of dream where the christian knows the ruin of hometown from a book. A man called “preacher” warns him of leaving for heaven. Then he starts his journey.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book tells a story about Christian’s wife, whose name is Woman Christian, taking a journey to heaven with her children. She is guided by a man called Fearless. Based on The Bible, the two sections of The Pilgrim’s Progress has many symbolic names. For example, there are the Pond of Despair, Mountain of Difficulty, difficulties that the christian must to overcome, Village of Doubt, Giant of Despair the Christian is held back by Giant of Despair at Village of Doubt, and Vanity Fair, Preacher, who guides the journey of Christian and Mr.Fearless, who guides the journey of Woman Christian. Having suffered from countless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the Christian arrives in heaven, making his dream of salvation come true. He is modeled as an incarnation of virtue and an example of puritans at revolution age. Mr Brave, modeled as a representative for rightness as well. As for negative roles, there are Arrogant, Haughty and so on. They are hated by God according to The Bible. Besides, conceptualized roles are used to imply the figures in real society. For example, Devil Apollyon is a tyrant. Mr “Bashfulness” is a saint when being at outside but a devil when being at home. They are the symbols of evil and guilt. Many names and roles in the book originate from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For example, the Christian’s four kids, they are Mathew, Samuel, Joseph and Jacob. According to The Bible, Mathew is one of the 12 apprentices of Jesus, Samuel is a famous prophet at judges age, Joseph is the twelfth son of Jacob and Jacob is Jesus’ brother.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ang Monk’s three apprentices represent three kind of bad habits, they are avarice, anger and simpleton. Pig represents people who have a strong desire of avarice. He lust for wealth, beauty, fame, profit, food and sleep. Pig is warned to observe the eight commandments so that he can quit the desire of avarice and gain wisdom. As a result, he is named as “Eight Commandments”. Conversely,

跨文化交际论文--中西宗教文化差异

China and western religious beliefs Thesis statement: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country, and religio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 cultur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to see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nd a tentative explanation is given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two systems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s to illustrate the role they play in their own society. Outline: 1.Introduction 1.1The history of English religious 1.2The history of China religious 2.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eligious beliefs 2. 1 Similarities 2. 2 Differences 3. sino-occidental religious culture impact on society 4. Conclusion Works cited Introduction In the early human social,Religious includes world explanation, judici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mental comfort, and other functions. In modern society, science and judicial have separated from some religious, but the moral training and mental comfort function will continue to exist. Religion’s belief systems and social group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thought culture and social form. 1.1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s the study of the religion started by a Jewish prophet from Nazareth named Jesus. Christianity would grow into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religions, impacting all other religions and changing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Christian history mainly concerns the Christian religion and Church, up to contemporary times and denominations. Christianity differs most significantly from the other Abrahamic religions in its claim that Jesus Christ is God the Son. The vast majority of Christians believe in a triune God consisting of three unified and distinct persons: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Spirit. Throughout its history, the religion has weathered schisms and theological disputes that have resulted in many distinct churches. The largest branches of Christianity are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and the Protestant Churches. Christianity began spreading initially

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一览表

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一览表 内容 名称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发源地公元前6世纪,诞 生于古印度恒河 流域的蓝毗尼 (迦毗罗卫),恒 河因之被印度教 (现代印度人信 仰)视为“圣 河”。 公元1世纪,诞生 于巴勒斯坦一 带。 公元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 产生背景严酷的等级制度 下,社会矛盾尖 锐。 当时这一地区属 于罗马帝国,生 活在这里的犹太 人灾难深重,多 次起义被镇压, 渴望“救世主”的 到来。 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内部矛盾丛生,部落间相互仇杀,生产停滞,商业衰落, 外族入侵。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后被称为释迦 牟尼) 耶稣穆罕默德 基本教义佛教宣扬“众生 平等”,反对婆罗 门的特权地位。 认为世间万物皆 有因果,生老病 死都是苦,主张 “忍耐服从”。 传道者宣传说, 耶稣就是“救世 主”。耶稣叫人忍 受苦难,死后可 以升入“天堂”。 “救世主”在希腊 语中称作基督。 信仰唯一的神“真主”。伊斯兰教信徒称为穆斯林,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 彼此都是兄弟姊妹。“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 辐射范围公元前3世纪古 印度阿育王在位 时,佛教有了很 大发展,并向南 北两个方向传 播。向北,经中 亚地区传至我 国,后经我国传 至朝鲜、日本和 越南等国;向南, 传入斯里兰卡、 泰国、缅甸等国 及我国境内的傣 族地区。 4世纪,罗马皇帝 确定基督教为国 教。6世纪时,罗 马城主教取得罗 马城实际统治 权,成为“教皇”。 11世纪,基督教 会分裂为天主教 和东正教,分别 以罗马和君士坦 丁堡为中心。 起初,只在阿拉伯半岛和西亚一些地区传播。中世纪时,传播到亚洲其他地方 和北非等地。 宗教经 典 《三藏》《圣经》《古兰经》 宗教圣地蓝毗尼 耶路撒冷(基督 教)、梵蒂冈(天 主教) 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主要节 日 圣诞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等

两次世界大战比较分析

两次世界大战比较分析 15思政专接本梁忠秋151500000519 当今世界,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太平”世界并不太平。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的重大问题。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和影响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20世纪,世界上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我们从战争原因、战争性质、战争规模及转折点、战争结果、战争影响等几个方面简单梳理一下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争原因 工业革命进入新时期后,资本主义经济在高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在加剧.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对比发生了急剧变化,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占有广阔的世界市场,其对殖民地的依赖性使经济发展缓慢而且落后了;新兴的美、德、日等国经过统一和改革,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采用新技术,经济迅速崛起,但海外市场狭窄.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及军事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更加明显.这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是第一次时间大战的直接原因是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1929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英法的绥靖政策等。这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

因和具体原因。 二、战争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以及由 英法俄国组成的协约国。所以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战争是非正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却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第二阶段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苏联参战根本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性质;1940年5月希特勒德国进攻西欧,英法被迫抗击,战争性质改变。 三、战争规模及转折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分为东线、南线和西线,其中西线起决定作用。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分为三个,分别是欧洲战场、亚洲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远远超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出现的新型的战术要多于一战,无论是死伤人数还是参战人数、国家、损失、战火波及的地区,二战都要比一战大很多。众所周知,一战最大规模的战役为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战役。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二战最大规模战役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次战役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且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 四、战争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目的是重新瓜分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浅谈中国和西方宗教的对比 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的精神寄托,简单来说即是对神灵的崇拜,而神则是人的外化。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了神。而对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其所产生的宗教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也不例外。本文结合了部分书籍和我自己的了解,简单谈谈中国与西方宗教的对比。 一、天生之神与人身成神——神的形成 在西方的宗教体系里,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这个神是天生的,由他创造了世界,而耶稣则只是他在人间的使者,代理他在人间传道,而耶稣也只不过是肉体凡胎,只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上帝是永恒的,他居住在天国,是一个超脱于整个世俗的净土之地,远离人世,高高在上。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早期也曾有过“天帝”、“上帝”的传说,但那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力量。中国的大多数神显得“亲民”得多,他们大多是有名望、有过巨大功绩的或是有大智慧的人,经过一代代中国百姓的传说,逐渐被捧上了神坛。例如,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他是春秋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佛教中所传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原型就是五代时一位布袋和尚。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后来也由于各种原因成了神,享受百姓的祭祀和侍奉,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商代的名臣比干都被尊奉为神,而且受到历代从皇家到黎民百姓的虔诚祭祀。在中国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所尊奉的“祖师爷”,在老一辈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的眼中,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祖师爷,那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很严重的罪行。这种“祖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神,比如工匠行业的鼻祖鲁班,戏曲行业的鼻祖唐玄宗等,都可以被奉为他们所在行业的神灵。 二、一家独大和三教并存——一元的西方宗教和多元的中国宗教 西方的基督教从罗马帝国灭亡起就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宗教,因此基督教认为自己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宗教。基督教是一个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的宗教,可以说一元论始终贯彻于基督教的教义中。耶和华就曾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对于基督教的信徒来说,他们被要求只可以信奉一个宗教,侍奉一个神。如果有教徒信奉了其他的神,或是其他的宗教,那么就会被判为异端,受到极其残酷的惩罚。帕斯卡尔说:“凡

Journey to the west--天路历程宗教对比

The theme of “Journey to the west” comes from the story of Xuan Zang Buddhist sutras. On the surface, it seems a real tour that four persons travel over the hills and go through the rivers,in fact, all sorts of evil-doers are not existed, they are the blurred demons made by the author. Four master have a journey to the west, in other words, is a kind of behavior which transcend the reality in the religious world and arrive the ideal spiritual world. Via the heart of the practice all the way, to be sanctifying,become immortals and become Buddha, it is a state which three religions amalgamated into one, and finally, to complete the transcendence of spiritual freedom.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the theme about religious surpassing is the unity of “nourishing heart” of Confucianism, “clearing heart” of Taoism and “no heart” of Buddhism.Three religions are in mutual penetration and show the religious feeling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beings and nature. “Journey to the west”, four master achieved Buddhahood in the end, and accomplish the procession of consciousness from inhuman to mortals and than to prefect,namely, achieve the sublimation of sanctifying, becoming immortals and becoming Buddha. In this product, it make the human-being as a core, and pursue the spiritual liberation through the way of the internal transcendency model which is make “heart” as the core and the “no-myself” inner experience. For the individual, it means that the

西方三大宗教

西方三大宗教,按照出现前后,分别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几大宗教之间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血冲突,往往给人造成错觉,那就是他们的信仰互相之间不共戴天。实际情况是,三大宗教的本质信仰是一致的。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起源于古老的犹太教。是犹太教,最先发展了宇宙中间独一真神的信仰,记载于圣经的旧约。在其信仰中,人类犯了悖逆上帝的原罪,上帝最后会派来救世主“以赛亚”拯救人类。几千年来,犹太人在等待这位救世主,至今还没有来临。旧约的意思,是指上帝与人之间的,以摩西戒律为主体的约定。 两千年前,犹太教出现了一个重要分支,其教主是耶稣,30岁开始传教,自称是上帝之子,是预言中的那位救世主。耶稣在旧约的基础上,代表上帝与人们立新约,于是圣经有了后半部分的新约,基督教从而诞生。犹太教其他分支不承认耶稣救世主的身分,他们要继续等待真正的救世主,而对基督徒来说,那是极大的亵渎。但分歧归分歧,犹太教基督教双方都还是以旧约为基础,自然,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诞生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他起初是一个商人,但被上帝遴选为最新的信使,根据上帝的启示,录下了古兰经,创立了新的伊斯兰教。古兰经传递了上帝最新的意旨,但它的基本源泉,仍然离不开犹太教的旧约。 于是有了下面的概括:犹太教:继续等待救世主,信奉旧约。基督教:耶稣是那位救世主,因此耶稣是神,信奉旧约与新约,以实践新约为主。伊斯兰教:继续等待救世主,穆罕默德是上帝最后的信使,传递了记载于古兰经中的上帝最后的信息。穆罕默德是先知,但他不是救世主,他是人,不是神。对待基督教,伊斯兰信徒尊重耶稣,但他们同样认为耶稣是人,不是神。古兰经认为耶稣是较早的一位先知,与穆罕默德的地位相同。 耶和华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信徒们对上帝的称呼,安拉则是阿拉伯语对上帝的称呼,但称呼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归根到底,三大宗教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他们之间的分歧,只是对上帝后来的安排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因此,看似不共戴天的犹太人阿拉伯人,信仰差异所造成的敌对意识,其实也并不突出。相对来说,反而是基督教的难调和性比较大,因为基督教相信耶稣是那位救世主,是真神,但其他两家不承认。 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宿怨,部分来自于基督徒指责犹太人杀害了耶稣。这里又出现了我早先举例过的,上帝造了不完美的人之后又惩罚其不完美,同样性质的不近情理。如果耶稣之生之死都是上帝的计划,那么耶稣一开始就注定要被害死,犹太人岂不是成了替罪羊,或者说,又中了上帝的圈套?时代毕竟是在进步,2000年,教皇保罗六世公开为天主教在历史上对犹太人的迫害向犹太人道歉,“基督徒对上帝的另一部分儿女的令人遗憾的行为。” 公元一世纪前期,基督教起源于地中海东部地区。早期的基督徒是清一色犹太人,其信仰基础是古老的犹太教,因此,基督教实际上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从创立初期开始,基督教就被看作是异端邪说,受到了多方面的迫害。执行迫害最甚者,是当时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的罗马帝国政府,广泛并且残酷。处死耶稣,罗马政府虽不是始作俑者,但他们还是批准了死刑的执行。耶稣死后,十二门徒中的雅各、彼得,以及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领袖保罗等人,也都是在随后的传教活动中被罗马帝国处死。然而,迫害并没有能阻止基督教的发展。到公元四世纪

中西宗教观差异论文英文版

中西宗教观之比较 Abstract There are over 80 % of people are religious in the west , while in China , there are about 90 % are non-religious .What makes so big a contrast ? We can only get the answer when we take a look at the following aspects and then make an analysis to them :mode of thinking , point of vault , viewto god and human , view to the eternity ,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a society , regality and divineauthorit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From the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vast divers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orld among those aspects listed above .It is the difference that makes different view and different attitude to the religion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the people in the west . Key words:view to the religion comparison study diversity

天路历程读后感

天路历程读后感 怀着虔诚的心情,我读完了这则被誉为“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这本名著是作者约翰本扬在狱中十二载心血凝成的杰作,其家喻户晓的程度仅次于圣经。本书讲述了一个坚韧的基督徒为寻求永生而踏上荆棘遍布的漫漫长旅,充满危险,诱惑与灾难的尘世被他一步步抛弃,只为负罪的灵魂在高天之上得到迎接。虽然这则故事在当今唯物主义观点看来早已过时甚至有点愚昧,但是其魅力也正在于此,书中奇特的想象,丰满的形象,以及时时刻刻透露出理想主义的热情,都让这本书超越了时代和信仰的限制,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至今仍光彩夺目。 书中的主人公天路客一开始便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接受传道人的指引离开所居住的注定要灭亡的城市,去往锡安山上的永生之地,卸下身上的重担。但是这条路充满了危险,前方只有一抹光,那方向存在着他惟一的希望。人性的缺点,如固执、善变、伪善、虚荣…….这些都被作者想象成天路客在路途上碰到的路人,他们都在干扰着他前往正确的道路。正是在这过程中,他的信仰越来越坚定,人性的缺点被一一克服。他也遇到了两个朋友,信实与希望,他们陪伴着天路客,人性的光辉被完美呈现出来。 从古至今,人性的丑恶与缺点就从未消失过,它们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之中。天路客走的那段路,其实也可以看成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些阻碍着我们到达想去的目的地,只有怀抱坚定的信仰,勇敢的克服这些缺点,我们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或许在这路上你会孤独,会恐惧,但正如书中所说:“引到永生的门是小的,路是窄的,找到的人也少。” 这本名著的主题便是让人有坚定的信仰。人没有信仰,那么活着便如行尸走肉,没有信仰就不会有前行下去的动力。天路客信仰基督,在路上的危难时刻,他都会虔诚认真的祈祷,他相信主不会抛弃他,所以他也没有放弃,而是迸发出了强大的力量,信仰便是他力量勇气的源泉。克莱尔曾经说过:“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在当今这个社会里,没有规定必须要信什么,但是每个人的心底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信仰,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巨大的心理帮助,甚至改变我们的人生。 书中的另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便是它教诲人们摒弃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个时代的诱惑太多,因此走上弯路的人也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他们不会自我净化。走错路在所难免,但是很多人却一错到底。天路客发现自己偏离了正确方向后懊悔羞愧不已,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再次向主忏悔,并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到了最后,那些诱惑已经不能在让他分心了。这便是成长,便是得到了救赎与解脱。 看着天路客走完天路历程,我的心灵也跟着接受了一次神圣的洗礼,它引发了我太多感想,我的人生路,我会怀着坚定的信仰,无所畏惧的走下去,相信我会到达那最后的永生之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