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糖沁”浅析

古玉“糖沁”浅析
古玉“糖沁”浅析

古玉“糖沁”浅析

“糖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玉沁状。凡是淡褐、红褐、棕褐或深褐的古玉沁色,通常都可以称之为“糖沁”。就如人们习惯于将黑色沁称为“水银沁”一样,“糖沁”其实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通俗化的叫法。如果同样以色感来表述,那么“糖沁”也便是褐色沁的一种别名(图1)。本文以出土般商至西周古玉为例,对古玉“糖沁”的成因、性状及辨识要点作一简析。

在考古发掘的出土古玉中,“糖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沁色,无论是南、北土或干、湿坑出土古玉,均可见到。不同的只是玉表在“干涩”和“湿润”上各有表现。而在某些特殊的地域环境中,“糖沁”几乎占有绝对的比例。说明沁色与地质地貌及水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图2、3)。

“糖沁”也有被叫做“饴斑”或“铁锈沁”的。这也是从色泽的表象上作出的判断。但后一种叫法也许更符合客观实际。古玉“糖沁”的形成,其外因是:1.水土中的三价铁离子元素;2.一定的地温和地压作用;3.足够的时间。这三者中,第1个条件是必须的,而第2、3个条件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属于“糖沁”类的古玉,首先必定是遭受了三价铁离子的侵蚀或浸染,地温、地压的强度和时间则影响着这种矿物质改变受沁古玉的程度,因此也便有了淡褐、红褐、棕褐、深褐等等浓淡不一的沁色(图4、5、6)。

“糖沁”质变的结果,是基本上改变了玉器的原色。如果在比较温湿的环境中,则可能是或浅或深的铁锈红成为玉色主体(图7),甚至于深黑如铁疙瘩一块。但毕竟玉质晶体的结构与浸染物不可能达到完全均衡一致,因此大体尚能检视到隐现其间的原生的质地(或曰“开窗”)(图8)。而若是玉器材质松软且又处在干燥或酸碱程度较严重的坑口中,“糖沁”甚至有发展为钙化或呈鸡骨白的情况(图9)。

如前所述,由于“糖沁”的形成与地质地貌及水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某些地区,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古玉此种状况尤为严重。我们知道,土壤之所以有各种颜色,是因为含有多种矿物质的缘故。棕壤和红壤里含有丰富的铁质,是铁质高度氧化后形成的,不同的只是氧化的程度。黄壤里铁质尚未能高度氧化。而含有石英、正长石、高岭土较多的土壤,一般更接近于灰白色。古玉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矿物质的作用而一点点地改变本色。某些地区土壤结构中丰富的氧化铁(三价铁离子元素)加上必要的其他因素,从而形成古玉沁色独特的地域特点。本文举例,大部分出于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可

见鲁南地区的一些文化遗址坑口具有与别的文化遗址坑口不同的矿

物质构成。为考查真相,笔者曾实地采集过一些相关资料,发现鲁南一带的土质和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构成情况,确实可以验证上述观点。

古玉的“糖沁”与糖玉比较容易混淆。杨伯达先生认为,“沁色上较为难辨的是饴斑和黑漆古。饴斑称为‘糖’……即类似用旧法所制之红糖色或麦芽糖色。这种糖是成玉之后的二次色,也是天然成色,成片、成块且深入深层,与白玉、青白玉、青玉共存……人工饴沁总是滞留在器表上,或夹在绺璺(wèn)之内顺其

方向呈深饴色线状沁。”(杨伯达:《传世古玉辨伪综论》)。这是对古玉的“糖沁”与近现代糖玉分辨与判断的最清晰的描述。糖玉的使用从明清到现在,也算有了一定的历史(图10),且分布较广,大抵在新疆叶城、且末、若羌以及俄罗斯等地都有原料。严格地说,从形成机制来看,它们之间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因为糖玉的形成,也是主要由氧化铁作用于透闪石或阳起石所致。原生、次生的说法,我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区分糖色的新旧,尤其是在古玉已被盘玩并呈熟旧了的情况下,如何来区分新旧?

有人说二者的区分很简单,只要以玉色与质感(沁状与包浆)来分辨便是。但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即使在形制、纹饰、工艺手法等特征具备的情况下,以玉色与质感来判断此类古玉真赝的方法有时也未必能完全适用(当然不排除这两个条件的可行性)。之所以这样说,我的体会是:1.有些“糖沁”的古玉,特别是那些容易受氧化铁浸染的白玉,它们的材质通常以结构比较疏松的地方玉材居多,因此即便沁染严重而玉表光泽晦涩的,也大有器在(图11);2.若要说差别,在糖色浓淡深浅的晕散过渡上,“糖沁”古玉比糖玉要更自然、更全面(图12),也即杨伯达先生所说的“天然成色,成片、成块且深入深层”。而糖玉的边界似乎比“糖沁”更清楚更明白些;3.回到玉色与质感上来,由于“糖沁”古

玉(尤其是东周前的古玉)玉种比较复杂多变,从透闪石到蛇纹石类等都有,并且常常因材制宜,因此质感不同,玉色丰富多彩,虽无定类但结合器型工艺等不难辨识;而糖玉的玉种局限于常见的一些矿藏,相对而言其质感、玉色略显单调,因而也给辨伪留下了“把柄”。加上以糖玉仿古,未得古人鬼斧神工真经,便是再怎么精雕细琢,也必然会破绽百出。

战汉玉器

秦汉玉器 汉代玉器的分期及有关问题的探讨(1) 一、序言 关于汉代玉器的著录,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金石学著作。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和元代朱德润《古玉图》都收录了一些汉代玉器、。但由于这些玉器都是传世品,当时的金石学家们对于玉器偏重形制描述而缺少考证,只是将其笼统称为古玉。 清代瞿中溶和吴大澂以实物与古代文献相结合,详考各类古玉的名物制度,指出一些传世的汉代玉器,如刚卯、蝉形玉琀、鸠杖首等。但他们所依据的主要是“三礼”等经书和汉儒注释,所以在考释上亦有不妥之处,把一些汉代玉器定为三代之器。 对于汉代玉器的发掘和研究始于本世纪初。1910-1917年日本人关野贞等在朝鲜平安南道大同江南岸发掘一批汉代乐浪郡的墓葬,出土了玉璧、玉琀、玉猪、玉剑饰等玉器。此后,一些学者开始运用这批资料研究汉代玉器。日本学者滨田耕作和中国学者郭宝钧对汉代玉具剑各部位玉饰的名称、悬佩方式及蝉形琀的意义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这一时期由于考古发掘的汉玉资料较少,故对汉代玉器还缺乏全面的认识。 建国以来,经考古发掘的汉墓在万座以上,出土了大批玉器。这些玉器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时代也较明确,为全面地研究汉代玉器创造了便利条件。夏鼐先生的《汉代的玉器》一文,扼要地介绍了汉代玉器原料的来源、治玉技术、器名、型式、纹饰、用途及其演变,指出汉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环。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汉代玉器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工作把对汉代玉器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汉代玉器绝大多数出自大、中型汉墓中,墓主身份为诸侯王、列侯、高级官僚及其家属。这些墓葬虽大多数被盗扰,但出土玉器仍比较多,种类也较为复杂,基本上可以代表汉代玉器的面貌。本文在对这些墓葬出土玉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参考个别一般汉墓和遗址出土的玉器,着重对汉代玉器进行分类和分期研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就汉代玉器的使用、产地、制作工艺等问题,作进一步补充和探讨。 本文所论及的玉器质料均以发掘报告所报导的为准,不包括传统玉石概念中的琥珀、玛瑙、水晶、青金石和绿松石等。 二、汉代玉器的分类 汉代玉器的种类,按其造型和纹饰可大致分为玉璧,玉圭、玉璜、玉环、

古玉沁色形成及年代的分析

古玉很深奥,需要从多方面考证,下面就有关古玉沁色的形成及年代来了解一下: “沁”是指一种物质进入到另一种物质里面去的渗入和渗透现象,以物理现象为主。 许多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渗入到玉质中。 沁入玉器的物质,处于分子状态的一般不与玉器发生化学反应,保持原物质形态。 常沁入玉器中的物质有土、水银、金银铜铁、朱砂、松香、木、织物、颜料以及其他有色的物质。 受沁的程度的大小要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 多数的物质都带有一定的颜色,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自然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种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 人工沁染的玉器,色发死,附在表面,内外两张皮,没有层次感。 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古玉的沁色是不透明的,这种沁的边缘和层次也是很清楚的,不像人工沁染的那样模糊一片。 还有一种情况,即沁入或者接触的物质,与古玉的玉质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新物质容光焕发易脱离玉体,使古玉发生缺损,这种形象叫做侵蚀或腐蚀。 重金属或重金属盐沁入玉器里面,就可能近使沁入集中的地方产生凹陷现象。例如水银沁中就有这种现象。 300年内活性大的或者酸咸性大的物质,能够穿透玉皮,进入玉理;其他物质只能附在表面。500年之内,一般物质可以透过玉器的表层;水银可以在玉器上形成雾状,或进入纹绺。1000年左右,一般物质均可以进入玉器的肌理; 水银可以在玉器上形成殷红或灰黑色斑点,或者形成有规律的条状或根状灰黑色纹饰,如牛毛纹。 古玉受沁后的状态五花八门,古玉受沁的名称也很多,大体整理如下: 一、渠沟黄。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包浆。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霜尘沁。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

汉代的玉文化

汉代的玉文化 ----走近汉玉 中文摘要:有一件器物伴随着伴随着我们中华名族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它在世界享誉盛名,极具东方特色。漫漫岁月中,它也曾几经兴衰,再度繁荣时却更加辉煌。在中国文化人的眼中,它早就是文化构成的一个基因,每当想到它,心里变泛起一种温润的感觉,它便是玉。本文就汉代玉器的文化作概括性的简述。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玉器的传统特色,吸收了战国以来玉雕的轻易脱俗、自由奔放的特色,汉代是中国古玉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关键词:汉代玉器纹饰造型 中国玉器经历了很长历史的演变,已经深深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俗中,而汉玉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闪亮的角色。汉代玉器继承了春秋战国时代玉雕的精华,并有所变化和发展,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汉代玉器器物造型可分为几何型和人物动物型两大类。装饰类造型,很多具有战国的遗容,并出现许多新品种;生活日用器,达到了汉代崇玉文化的新高度;玉器造型也体现了汉代文化和神话与宗教的有机结合。 汉代手工业技术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玉器制作工艺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所以在汉代的玉器制作中,镂空技艺的应用更加普遍,透雕、圆雕及高浮雕的玉器作品明显比前代增多。汉代玉器的纹饰雕刻花样丰富多彩,有勾云纹、卷云纹、谷纹、蒲纹、兽面纹、龙纹、凤纹、螭纹、熊纹、虎纹、蝉纹、束丝纹、童子骑羊纹、圆圈纹、龙马纹、列星纹、人物纹、四灵纹等。 汉代通西域,建立了丝绸之路,新疆和田玉得以进入中原地区,故白玉的使用开始兴盛,成为玉器中上品。除了和田软玉外,汉代用玉也用也用玛瑙、水晶、滑石、琥珀、绿松石等。礼仪祭祀和佩玉都是极好的和田软玉,丧葬的殓玉多用蛇纹石玉、大理石、煤精以及玻璃料器等。 汉代玉器分为玉礼器、玉装饰品、葬玉和玉陈设品四大类,其中葬玉是历代玉器中最突出的一类。汉代礼玉器和先秦时期不同,只有玉璧仍然使用,玉圭则在西汉中期后逐渐消失,玉琥和玉璜已是佩玉,玉璋和玉琮早已不再制作和使用。新出现鸡心佩、出廓璧等,多有浮雕或立体鸟兽形象,玉舞人、玉翁仲等配饰多为白玉。古人玩玉,最推崇汉玉,有大量汉玉

古玉的沁色

古玉沁色的分类 名士吴旻发表于2010年06月22日21:00阅读(6)评论(0)分类:个人日记举报 据台湾李更夫先生介绍,古玉沁色有以下种种称谓 黑:有陈墨黑,纯漆黑,膏药黑,黑漆古 水银沁红:有朱砂红,枣皮红,鸡血红,鹤顶红,石榴红 血沁绿:有铜沁,松花绿 苹果绿青:有竹叶青,皮蛋青,暇子青 铁莲青黄:有粟子黄,黄花黄,小米黄,桂花黄,黄杨黄 土沁白:有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梨花白,羊脂白,糙米白 水沁紫:有茄皮紫,玫瑰紫,紫檀紫 同时还有形容沁色纹理的名词,如:唐烂斑,洒朱点,哈蟆皮,牛毛纹,鱼籽斑,乱紫纹,蚂蚁纹。更有些专用词如:脱胎,包浆,蛀孔,蚀斑,浸脑。 古玉的盘玩 许多古玉玩家对古玉的盘玩,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留下了不少的心得。认为盘玩古玉,首先是眼到,就是拿到一块玉器,首先看它的材料、器型、纹饰、刀工、内灰、外灰和沁色,经综合分析后,初步认定它的真伪。其次是鼻到,就是用鼻子闻,方法是用开水泡玉,趁热拿出来在鼻子下闻,有:臭气,腥气,锈气有了这些气味一般说就有可能是古玉。如果闻到的是刺鼻的化学气味那就绝对是仿古玉了。开水泡玉,除了能使内中的气味易于挥发外,还能提供另一种鉴别古玉的办法,那就是“出灰”。凡是出土的古玉,用滚水一泡并趁热取出凉干,在其雕玉处,有时是整个玉,特别是沁色重的地方会有一层白灰。另外已盘玩很久的古玉外皮上有一层油脂,此时古玉的玉孔就已关闭,再怎么盘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了,在开水中泡泡有利于玉孔的打开。冷水浸玉,用泉水或井水浸玉更为理想,将生坑古玉放入水浸泡一两天,真古玉就会“吐”出一种既稠又粘的液体,受沁重的地方更浓,用手捏摸好像是抓泥鳅,滑腻异常,取出来凉干,玉表面也是一层白灰。而没有入过土的传世古玉、新玉和伪古玉则没有发粘的现象。古玉由于长眠地下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受湿度和地气的影响往往会变软,刚出土的时候最好别直接去盘,否则会损坏古玉,需佩带在身边,用人气养一段时间,使之逐渐恢复玉性后再盘玩,业界叫定影。盘玩有“慢盘”、“快盘”和“心盘”三种。“慢盘”,就是将玉佩在身上,用人气养玉,使玉慢慢吐出原先在土中浸蚀进去的杂质,这需要多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玉通透起来。这种“盘”适用于小的名贵玉件。“快盘”,就是用旧白布,有时间就不停的擦古玉让其发热,逐渐吐出玉中的杂质,这样也要好多年才能使玉变得通透起来。“快盘”也可以用用水煮、趁热用棕刷猛擦。但”快盘”容易伤玉,盘时须看火候,过与不及,均有伤于玉,不如人气养之为妙。“心盘”,就是不定时的将玉拿在手上,一边盘玩,一边品味着玉的文化和人伦思想以及上面的纹饰、刀工、和沁色与之心灵相通,这是盘玉的最高境界了。如果右玉最终被盘变得晶莹通透,那就是”脱胎”了,就如羽化成仙而脱去了凡胎。但是古玉能盘“脱胎”,除了盘功之外,还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坑头、玉质、沁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 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 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 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 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 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 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 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 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 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 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 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 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 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 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古玉的沁色_染色及鉴别

古玉的沁色、染色及鉴别 许小玲 (杭州文物公司,浙江杭州,310006)Ξ 摘 要:对古玉颜色的鉴别是玉器鉴赏与断代的重要依据。分析了古玉中的各种沁色与染色方法,阐述了古玉中沁色与染色的区别及鉴别方法。 关键词:古玉;沁色;染色;鉴别 中图分类号:P619.2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2214X(2001)022******* 通过玉器的颜色看玉,这是鉴定玉器的一项基本功。玉器的颜色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玉料本身所具有的颜色,称为“玉色”,它是由玉石中所含微量元素的成分和含量决定的。行业上,习惯将玉色分成生坑和熟坑。“生坑”是指玉器从土中挖出后的表面本色,色泽发闷;“熟坑”是指经手的长期盘摸掌玩之后,表面显出油润、光亮、细腻的自然光泽,又叫“盘色”。然而,最容易混淆的是玉器的沁色和染色。鉴别玉器的沁色与染色,是玉器断代和估价的重要依据。 1 沁色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表面受到某种物质的侵蚀而发生的颜色和表面结构的变化,又叫“浸色”,在旧货市场和文物商店的同行中称其为“土沁”。由于受不同土质的侵蚀,玉器受沁后的颜色也不同。《玉记》(清代陈性)中对何种物质沁入玉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做了说明:“有黄土沁者其色黄,名曰坩黄;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蓝,名曰坩青;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红,名曰孩儿面;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名曰纯漆黑;有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枣皮红;有受铜沁者其色绿,名曰鹦哥绿。此外,杂色甚多,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总名之曰十三彩。”《玉记补》一书中还列有27种古玉颜色的名称。从实物资料看,古玉沁色中确实有带上述颜色的作品,常见的有土黄、土灰、黄赭、锈红、灰色斑点等。 玉器的沁色还存在地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最明显的是水沁与非水沁的区别。所谓水沁是指玉器上的一种白色沁,呈白雾状,点点片片,或沁于表皮,或侵蚀表皮沁于皮层内,严重的水沁浸入玉质之中,呈鸡骨白色,又称石灰沁。 古代玉器上的沁色,不仅同埋藏时间的长短、埋藏地区的土质有关,而且同埋藏前的人工染色也有关。 2 人工染色 人工染色是在玉器的表面或沿晶粒间及裂隙处加染颜色,以达到改色的目的。玉器的人工染色作为玉器制造的一大工艺,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自宋代开始,人工染色逐渐演变为一种玉器作旧仿古的重要手段。从宋代至清代,历时近千年,技 第3卷 第2期2001年 6月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Journal of Ge m s and Ge mmol ogy V ol.3 N o.2 June 2001 Ξ 收稿日期:2001203202  作者简介:许小玲,女,1955年生,馆员,主要从事文物鉴定与贸易工作。

玉器发展史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

汉代墓葬随葬品试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68196079.html, 汉代墓葬随葬品试析 作者:乔小兰 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6年第08期 摘要: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其综合国力从某些角度来看甚至超越 唐代。汉代作为封建制度建立后第一个强盛朝代,其在墓葬风格上、随葬品类型上、墓室布局设计上同以往的奴隶制社会有所不同,具备很鲜明的朝代特征。 关键词:历史文化;西汉时期;东汉时期 【DOI】10.19312/https://www.360docs.net/doc/268196079.html,ki.61-1499/c.2016.08.108 对于墓葬中随葬品的研究有助于史学家、考古学家了解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时代特征等,从而更好地结合史料来还原历史真相。因此随葬品也被称作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一、汉代墓葬概况 汉代墓葬包括中国西汉、新莽和东汉时期的墓葬。这些墓葬出土的文物具备很强的时代特征,是考古学家、史学家了解汉代的社会经济状况、物质文化特征的第一手资料,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 汉墓的分布极为广泛,且数量巨大,有些地区甚至呈大型墓葬群出现,除去西藏地区(唐代和亲)、台湾(元代划归版图)地区外,各省市区都有发现,总体数量已达万座,王室墓葬多达20多座,诸侯墓葬约为80多座。出土的文物根据时期不同差别较大。西汉早期随葬品多为一些墓室主人生前所用之物,例如丝织衣物、车马、房屋田地模型、生活用陶具、铜具等,有些墓葬还采取人殉;西汉中期陶器、明器逐渐变多,铜器、漆器开始减少;到了东汉时期随葬品几乎都是陶器。 二、汉朝主要墓葬随葬品类型和历史文化 1.西汉时期 (1)西汉早期 西汉早期墓葬中出现的随葬品类型较为统一,主要有青铜器、丝织物和少量铁器和陶器,贵族平民之间随葬品差异类型还较小,只在数量上有所差异。 从已挖掘的郪江汉墓、风篷岭汉墓、龟山汉墓等几个西汉前中期墓葬的出土随葬品来看,大量的随葬品为青铜材质,还有少量的金器、玉器,其中金器类代表为金缕玉衣,玉器随葬品常见的是玉珪。金器主要出现在皇室墓葬中,玉器、随葬品在大部分贵族的墓室中也有出现。

古玉沁色鉴别

拉曼光谱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 2012-01-20 11:14:58| 分类:历史艺术 |字号订阅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一直是玉器爱好者、收藏家、鉴赏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又一直处于感性的经验观察和鉴别的困扰中,很少有人深入玉材料的结构、成分去分析和鉴别,本文主要分析“沁色”的形成机理与鉴别特征。 一 泱泱近万年的中国玉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影响了每一个华夏子孙。伟大的科技史专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赞叹道“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3000多年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①正因为玉器在中国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崇拜和追逐古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赢利为目的的做旧仿古玉器始于宋代,清代著名学者陈性在他的《玉纪》中记载:“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凿成器皿,以烛光草汁淹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时人渭之得古法,鉴赏家偶失于辩,或因之获重价焉。” ②元、明、清及近代、现代大量的玉器收藏家、鉴赏家、研究家在其专著中都有很多很深入的关于玉器做旧仿古的论述。特别晚清、民国以来,由于西洋、东洋列强数次入侵中华神州,大肆抢掠我中华文物宝藏,中国的玉器在海外身价暴涨,于是更促进新一轮空前疯狂的玉器做旧仿古浪潮。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新一轮古玉收藏热潮长时期持续,伴之而来的玉器做旧仿古热潮也长时期持续。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无不仿制,并且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较为鲜明的古玉仿制中心:如辽宁的锦州、鞍山以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主;江苏扬州、苏州和上海以仿良渚文化、商、周、汉、明、清玉器为主;陕西西安以仿齐家文化、夏、商、周、两汉、唐代玉器为主;河南南阳、安徽蚌埠则无所不仿。 上千年的玉器做旧仿古历史,加之现代物理、化学等各种手段的运用,给现今玉器的收藏与鉴别带来了越来越烦难的问题,玉器收藏者、爱好者、鉴定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与考验越来越严峻。因而,认真研究总结玉器的做旧仿古方法,提高鉴别鉴赏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规范玉器市场的发展、提高鉴别队伍的业务素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 所谓做旧,就是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将新玉器或旧玉器材料处理成古旧玉器的外貌,让人感觉成出土或传世玉器,以牟取暴利。玉器做旧的重要问题是仿“沁色”,沁色是指玉器上的次生色泽,它因古玉长久埋藏在地下,受温度、湿度、酸碱度及周围其他物质的影响而缓慢发生的一种蚀变现象。玉器做旧就是通过用各种物理、化学手段,人工模拟玉器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沁色”,以达到“象古玉”的效果。宋代以来,特别明清以来仿沁色的手法有老提油、新提油、火烧玉、羊玉、狗玉、风玉、梅玉、滷提、叩锈等等,其产生的沁色则称为:土沁、血沁、水银沁、朱砂沁、黑漆古、鸡骨白等等。清代陈性《玉纪》、刘心谣《玉纪补》、民国时期李凤公《玉纪正误》、《玉雅》、刘大同《古玉辩》、蔡可权《辩玉小识》、赵汝珍《古玩指南》等等著作,都对做旧仿古的沁色方法作过研究和介绍。 现代做旧仿古的手法早已摈弃了上述古人的方法。现代做旧者一般都是综合性

小度写范文[汉代玉器的鉴定]汉代玉器鉴定模板

[汉代玉器的鉴定]汉代玉器鉴定 西汉玉器西汉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王朝。西汉玉器是中国玉器继新石器时代、商代和东周玉器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在中国玉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经济的繁荣是西汉玉器发展的重要前提。昆仑和田玉的大量开采,则是西汉玉器繁荣的根本保证。公元前121年,西汉军队打通了通达西域的河西走廊,以后又联络乌孙人击溃了匈奴人在天山南北的统治,把西域之国纳于西汉王朝的统治之下。西汉王朝同时也控制了昆仑山脉的玉料,使其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供各玉器作坊选用。同时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等也得到了广泛的采掘。玉矿的大量开采,为西汉琢玉业提供了丰富的玉材料。汉袭秦制。汉代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与秦代有许多相同之处。汉初刘氏得天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或异姓诸侯王,如冀地的中山靖王、中山怀王,燕地的广阳王,鲁地的昌邑哀王,中原的梁王,岭南的南越王,江淮的楚王等。由于西汉是政治、文化统一的王朝,尽管分封的诸侯王各有自己的琢玉业,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和琢玉风格,但从总体上讲,西汉玉器还是共性大于个性。如数量众多的西汉玉璧、玉具剑、玉舞人,虽归属于不同的诸侯王所有,但基本形式和装饰风格大同小异,仅在细部略有不同。这是西汉政治制度对西汉玉器的影响之一。西汉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需要,从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皇家大学中,以儒家传授的五经作为统一的教材,从此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上取得了正统的地位。由于东周以来儒家提倡“君子贵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观念,故西汉时期的礼仪玉、装饰玉特别发达。这是西汉意识形态对玉器发展的影响。西汉时期在上层社会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的同时,民间却广泛流行神仙学说,冀望修行成道或羽化成仙。因为玉被认为具有使人羽化成仙的神奇法力,这种思想的广泛流行推动了西汉丧葬玉的发展。多样的用途西汉玉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实际用途,对传统玉器进行了一次大调整,有所扬弃,有所创新,有所调整,具体可以概括为:礼仪玉的进一步衰弱,丧葬玉的进一步完善,装饰玉的进一步调整,实用玉器及艺术品的进一步增加。至西汉时期,《周礼》规定的璧、琮、圭、璋、琥、璜“六器”,仅存璧、圭、璜三类。西汉出土的玉琮不是时作玉,而是前代遗留旧玉。玉圭数量不多,多见素面玉圭,所饰纹样者,多为用玉璧等扁平玉器改琢而成,可能用于祭祀。除少数玉璜单独作礼仪玉外,更多的玉璜成为玉组佩的重要构件。实际上,西汉真正的当家礼仪玉,可能只有玉璧一种。西汉玉璧数量多,形式多,用途也广,当时祭祀礼仪莫不用玉璧。玉璧在西汉时期除作礼仪用外,也用作丧葬,常镶嵌或悬挂在棺椁的外表,是丧礼的重要用玉。西汉时期,不仅将生前实用的玉器大量用于陪葬,而且丧葬玉相互配套,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丧葬玉最为完备的时期。西汉丧葬玉大量流行的前提,是其时提倡孝道,实行厚葬,希冀通过使用大量玉器陪葬,实现尸体千年不朽,在阴间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梦想。西汉丧葬玉有保护尸体的玉衣,使人的精气不外泄的九窍玉,还有不使死者空手而去的“握玉”,不使死者空口而去的“玉琀蝉”,不再看到人世间的“玉覆面”。西汉时期的玉面罩或称玉覆面多出土于贵族墓葬,用数十块旧玉编缀成人的五官形象,覆盖于人面。玉衣是丧葬玉的最高形式,只有高级官吏及皇戚人员才能享用,分金缕、银缕、铜缕、丝缕玉衣四类,一般都是由朝廷特赐。但从各地出土的西汉玉衣形制、穿缕材料的不同看,各地都在大量缝制玉衣,因而级别不够但有经济实力的人死后亦穿高级玉衣。这种使用的混乱迫使东汉时期朝廷不得不对玉衣的使用作出规定,这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有记载。除玉衣外,还有“九窍玉”。目前所见成套的“九窍玉”,只出土于级别较高的墓葬中。如河北省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成套“九窍玉”,有耳塞、鼻塞、口塞、肛门塞、眼盖和生殖器套共九件。而刘胜的男性生殖器玉套,是用良渚文化玉琮改制的,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西汉平民百姓只能用零星的丧葬玉,简陋者仅用耳塞、鼻塞,富裕者则用口

汉代金缕玉衣论述

汉代金缕玉衣论述 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辉。而玉在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比较著名的可以以良渚、红山玉器为例,均显示出当时玉器工艺水平的高超。之后进入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无论是在工艺、功能、种类等方面都远超于前期。直至汉代,玉器的发展可谓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汉代的玉器在继承前代玉器工艺水平的同时,又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摆脱前朝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新特色。其中,特别是其中的葬玉,更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不仅在种类上有九窍塞、玉蝉、玉塞、玉握等众多品种,同时在工艺水品上也相应地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而金缕玉衣,作为集工艺水平与身份为一体的象征,其水平之高超,为历代世人所惊叹。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皇帝、贵族的葬服。由于在编缀玉衣时,按照等级分别使用纤细的金丝、银丝、铜丝,故又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等名称。”而金缕玉衣,因其用金丝线穿孔连接小玉片而成,因而价值极高,并只为皇族所使用。这也便注定使其成为盗墓者眼中价值连城的宝物。在近代所出土的汉皇族墓葬中,有相当一部分墓葬的玉衣被盗,抑或是遭到破坏。现今保存完好的金缕玉衣,主要有二:“一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约1100克;二是西汉中山靖王妻窦棺的金缕玉衣,全长为1.72米,由2160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量达700克。”【1】这两件玉衣的头部内都有用玉制成的眼盖、耳镇、鼻塞和口珍。头下面还有一个铜枕,铜枕外面婆金并镶嵌玉饰,铜枕里面装的是花椒。玉衣内的尸体早已朽烂,窦缤还留有八颗牙齿和一点骨渣,刘胜仅留有一点骨渣而已。【2】 经过对玉衣的复原我们可以看到,玉衣的构造与所埋葬之人的身形构造一致。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头部又有脸盖和头罩,上衣又分前片、后片和袖筒,均以人体为模板成型。而玉片的形状则多为长方形、方形小块,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为梯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不规则图形。 对于制造一件玉衣所需要的技术步骤,通过专家鉴定,推测其大致需要三个方面:(1)对每一片玉片进行细致的打磨、雕琢,然后成型;最后便是金加工工艺了,在玉片制好后,用既柔软又结实的金丝将玉片一一编结在一起,至此为止,一件金缕玉衣才可宣告完成。由于金缕玉衣的制作所需技艺之高超,因而制作一件金缕玉衣往往需要花费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每一套玉衣都是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结晶,是当时高度工艺技术水平的体现,也是封建统治者奢侈腐朽生活的实物例证。”【3】 玉衣作为汉统治者骄奢生活的实例,仅在两汉时期特别盛行,而玉衣的雏形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具备,到了西汉时期,这一葬玉制度发扬起来,成为显示墓葬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东汉,规定: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公主等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而在西汉则并无此明显的规定,我们在近代出土的西汉诸侯王的

古玉的沁色与盘变

古玉的沁色与盘变 1、古玉沁色与人工作沁、留皮之别 玉器受沁的原因 玉器之所以受沁,实质上受自然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浸蚀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边盐质土壤中例外): 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现象)与饭糁(玉质中有白斑,呈饭粒未熟透状):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 二、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目视可见,汉代以前较为常见; 三、年糕或果冻现象:入过土的玉器经盘玩后呈现的温润质感 四、冰裂纹:入土年深日久产生的明显现象,通常是玉质内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则抚之无痕,二则即便在放大镜下也无显而易见的缝隙);

五、白沁现象(俗称钙化):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视其程度,分为两种: (1)凡入土时间不太长、或者玉质上佳周围环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层水沁、白化呈薄如云烟的粉状; (2)凡入土时间长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环境、或因玉质较次,造成白化严重,而呈鸡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变质者) (类似的还有黑沁现象——俗称黑漆古、水银沁;红沁现象,如“枣皮红”、“洒金沁”——俗称血沁;土沁现象,如“老甘黄”、“松香沁”;) 六、次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地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很容易区别); 七、熔斑:汉代以前之高古玉入土后,因受地热、受力不均等因素长期作用,形状发生变形,器表或呈现熔蜡状。

中国玉器鉴赏汉代玉器(上)

中国玉器鉴赏汉代玉器(上) 七、汉代玉器 (一)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特征及其对玉器的影响 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玉子婴在西安灞上亲率臣下向汉玉刘邦献玉玺、呈兵符,伏地称臣。至此,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玉朝——寞,就如昙花一现般地宣告了它的灭亡。公元前202年,经过了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于该下一战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玉项羽,即皇帝位,称汉高祖。 这是一段丰富而生动的历史。西汉玉朝的建立在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果说在此900年前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固然是实现了中华地域的政治统一,但毕竟当时尚为国家形成的初期,对处干分散状态的渚夏各国还不能实行完全的统治,有时候还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然而,到了秦汉多民族国家建立以后,情况便大下相同了。 首先,秦朝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自秦削平六国;分天下三十六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也大有承继历代政治成果和融合各家所长之壮举。更有筑长城、建阿房、修编山、开运河,但皆属震惊中外之举,毫无疑问已成为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惜乎统治时间太短,更兼焚书坑儒,推行极端的专制主义;区区

的15年建国史未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汉玉朝建立以后,依仗着政治统一大业的宏伟基础,加速推进着日益富足的社会经济,不断开创着新的文化繁荣。在纵向方面,它继承了自夏、商、周三代直至春秋战国以来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成果;在横的方面,它充分发挥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天然优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其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多元吸收,并且整理和总结先秦典籍,综合各家之长,完成学术统一,更有通西则、和匈奴开刨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成就了我们眼族一个千古未有的文化大融会的局面,奠定了我出华民族文化的基础。自此以后,中国文化的体制和巩貌基本上固定了下来。 中国的玉器自它诞生以后,就不再是单纯的文见现象而首先表现为一种政治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剧政治和鬼神思想有扯不断的联系,因此玉器又始被打上神秘的烙印。那么,在汉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之下,玉器的状况如何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回答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根据历史家的渚多论述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结构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一是汉承秦制。从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到秦玉朝彻底灭亡,这是一场以农民战争推翻封建玉朝的伟大斗争。在秦汉两个统一的玉朝之间进行的楚汉战争,实质上是秦末民战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从秦到汉,虽然这当中经历的是农民战争的暴风骤雨,虽然最终推翻秦玉

两汉中山王墓中的罕见金缕玉衣(图文)

两汉中山王墓中的罕见金缕玉衣(图文) 2014-11-24 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 自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中山简王刘焉夫妇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墓、中山怀王刘修墓、三盘山120~122号墓、陵北137号墓等。汉中山国是汉代的重要封国。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封其第九子刘胜为中山靖王,迁都卢奴(今定州),始为汉代的中山国。两汉共十七代中山王,世袭达300余年,在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内,留下了大量的汉代中山王墓。这些墓葬规格高,出土文物丰富,其中,中山王墓出土的玉器尤为引人瞩目。它们质地细纯,光泽莹润,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是一批难得的汉代玉器的珍品。现选取其中代表性玉器分类介绍如下: 丧葬用玉 汉代是丧葬用玉的鼎盛时代,认为玉是“山岳精英”,以玉敛葬,可以不朽。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葬玉就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塞、玉枕和镶玉棺等。两汉中山王墓出土丧葬用玉种类齐全,保存较好,是研究汉代丧葬用玉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中山王墓中共出土玉衣四套:金缕玉衣三套,银缕玉衣一套,鎏金铜缕玉衣片若干。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意义尤为重要,是目前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并且是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玉衣,使世人得以认识了玉衣的真面目。

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玉衣可分为头部、上衣、裤、鞋、手套五部分。玉衣所用玉片为岫岩玉,有长方形、三角形、菱形以及多边形,均为合体而裁,合体而用。每片玉上都钻有小孔,相邻的小孔间用金丝连缀。所用金丝有单股的,多股的,还有拧成麻花状的。玉衣内同时出土有一些塞、盖在死者身上的小玉件,包括头部的眼盖、鼻塞、耳塞、口琀,胸部、背部的玉璧,下腹部的生殖器罩、肛门塞和手中的璜形玉饰。 玉衣,是汉代葬玉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被称为“玉匣”或“玉柙”,是两汉皇帝和诸侯王等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用玉衣入葬,始于西汉中早期,盛行于武帝时代,止于东汉末年。玉衣等级制度东汉时基本确立,《后汉书·礼仪志》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只能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刘胜是诸侯王,按制死后是不能穿金缕玉衣入葬的,现在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刘胜与汉武帝是同父异母兄弟,关系较好,是汉武帝特赐。还有一种说法是,刘胜死时玉衣的入葬制度还不完善,是越级而穿。 玉衣的制作十分考究,据专家推测,玉衣是按人体模型设计而制作,先将人体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块”,然后编号。根据编号,对玉片进行加工。经过锯片、钻孔、抛光加工后,再用金丝将玉片连缀在一起。玉片的钻孔在0.1—0.2毫米之间,金丝粗细在0.35—0.5毫米之间。金丝的编缀方法有交叉式、套联式、并联式、结联式多种。为防止边缘玉片的散乱,最后锁边成型,玉衣的制作即完成。经测算,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制作一件玉衣大致需要一名熟练的玉工辛勤劳作十余年的时间,其制作费用约相当于汉代一百户中等人家家产的总和。

古玉“糖沁”浅析

古玉“糖沁”浅析 “糖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玉沁状。凡是淡褐、红褐、棕褐或深褐的古玉沁色,通常都可以称之为“糖沁”。就如人们习惯于将黑色沁称为“水银沁”一样,“糖沁”其实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通俗化的叫法。如果同样以色感来表述,那么“糖沁”也便是褐色沁的一种别名(图1)。本文以出土般商至西周古玉为例,对古玉“糖沁”的成因、性状及辨识要点作一简析。 在考古发掘的出土古玉中,“糖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沁色,无论是南、北土或干、湿坑出土古玉,均可见到。不同的只是玉表在“干涩”和“湿润”上各有表现。而在某些特殊的地域环境中,“糖沁”几乎占有绝对的比例。说明沁色与地质地貌及水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图2、3)。

“糖沁”也有被叫做“饴斑”或“铁锈沁”的。这也是从色泽的表象上作出的判断。但后一种叫法也许更符合客观实际。古玉“糖沁”的形成,其外因是:1.水土中的三价铁离子元素;2.一定的地温和地压作用;3.足够的时间。这三者中,第1个条件是必须的,而第2、3个条件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属于“糖沁”类的古玉,首先必定是遭受了三价铁离子的侵蚀或浸染,地温、地压的强度和时间则影响着这种矿物质改变受沁古玉的程度,因此也便有了淡褐、红褐、棕褐、深褐等等浓淡不一的沁色(图4、5、6)。

“糖沁”质变的结果,是基本上改变了玉器的原色。如果在比较温湿的环境中,则可能是或浅或深的铁锈红成为玉色主体(图7),甚至于深黑如铁疙瘩一块。但毕竟玉质晶体的结构与浸染物不可能达到完全均衡一致,因此大体尚能检视到隐现其间的原生的质地(或曰“开窗”)(图8)。而若是玉器材质松软且又处在干燥或酸碱程度较严重的坑口中,“糖沁”甚至有发展为钙化或呈鸡骨白的情况(图9)。

古方谈古玉收藏鉴定

古方:玉器的收藏与市场 《文物天地》编者按:5月29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十讲邀请著名玉器专家古方先生主讲玉器的收藏与市场。古方先生1962年生于北京,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学硕士学位,师从于我国著名的考古专家、古玉鉴定专家卢兆荫先生。1989年起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玉器考古发掘及鉴定工作。1997~2000年为美国纽约大都会亚洲艺术部访问学者,研究馆藏玉器,并为公众作古玉鉴定工作。目前就职于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员。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中国传世玉器全集》。 玉器收藏的出现和古玩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古玩出现在宋代,距今1000多年。为什么宋代会产生古玩呢?有三个条件: 第一,宋代离宋代人所认为的“古代”的下限至少有了一千年。宋代时所认为的“古代”就是夏、商、周、秦、汉,最晚的就是汉代。因为有古可玩,所以古玩才出现了。 第二,宋代有一个发达的文人官僚阶层,有钱,有权,又有品位,形成了一个玩古玩的群体。 第三,宋代的商品经济很发达。而古玩也是一种商品。宋代已经出现了经营古玩的人和店。 当时的古玩并不像今天有众多品类,宋代人的古玩只有三种:第一是青铜,第二是玉,第三是碑刻。宋代人很有品位,玩到极致产生了一门学问——金石学。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宋代人玩玉器的书只有两本: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和南宋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古图》是我国研究青铜和古玉最早的著录,也是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在著录古器物的体例上有开创之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专门集录器物铭文,并加以考释。这两本书中著录的玉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汉代的玉器。因为宋代没有考古学,不能辨认早于汉代的玉器。当时的仿古玉仿的也是汉代的玉器。 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是一座发达的城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东街北侧的潘楼酒店“每日自五更市台,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宋代的酒店以喝酒、吃饭为主,在店中售卖书画珍玩,像杂货铺。南宋的时候不一样了,都城临安(今杭州)出现了专营古玉的“七宝社”,说明古玩有了进一步的分类。到了元代的时候,第一部专门收藏玉器的书出现了,朱德润著《古玉图》收录了41件玉器,标志着专项玉器收藏的开始。 古玉收藏风气最浓的时候是乾隆时代,乾隆晚年痴迷古玉,从全国各地搜罗,大量的古玉源源不断流入清官。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民间开始收藏古玉,到清晚期,一直到民国,这种风气达到了顶点,收藏的中心就在北京。清末出现了一个大家,吴大激(1835~1902),江苏苏州吴县人,官至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中兵败革职。他收藏颇丰,更重要的是金石学的底子十分深厚,考证功夫非常好。今天很多的玉器名称都是吴大潋起的。在玉器的用途方面,他考证得也极其详细。此外,他的图画得非常好,不仅细致人微,还注明比例。他所著的《古玉图考》在100多年前出版以后,很快被翻译成世界各种主要的语言文字。100多年过去了,外国人研究中国古玉的入门书还是这一本。从研究水平来讲,这本书在当时达到了颠峰。 吴大潋死后,收藏被他的后人卖掉了。今天能够看到的属于吴大潋收藏的藏品,大英博物馆有一些,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也有一些。拍卖会上偶尔能见到,但都不是精品。 中国玉器的大量流失

古玉沁的种类

古玉沁的种类 如下说的年份是沁形成的时间,至于古玉物件是何朝何代,光凭沁色无法准确断代,还要结合器型,纹饰等等,沁色只做古玉年代的推断。常见的清最早是距今366年,明是距今600多年,剩下的您可以自己算算,对照着看。 古玉的沁色有一定的规律,古书分为土沁(黄色沁)、水沁(白色沁)、血沁(红色沁)、铜沁(绿色沁)和水银沁(黑色沁)等五种,并认为西北地区土燥,出土的古玉土沁较重,多为黄色;南方地区土湿,出土的古玉水沁较重,多为白色。古玉沁色后不仅颜色有了改变,其身价也得到了提高。一般以血沁为贵,铜沁次之,土沁和水银沁再次。如能得五色沁,则最为贵重,古人有“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的说法。 但是沁种五花八门,古玉受沁的名称也很多,这里搜集了古玉中相对权威的34大沁种、特征、产生年代等,大体整理如下。一、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

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下图尾和抓二、包浆: 传世 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三、霜尘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薄雾沁: 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右图:

五、绺沁: 绺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水银沁需200年以上。(坊间玩玉人常将古玉沁色中的黑色,称为水银沁,通体沁成黑色的,俗称之为“黑漆古”。古玩界把古玉中黑色沁称为“水银沁”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六、薄膜沁: 不一定布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这种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七、斑块沁: 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000年。 十五、水银沁: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殓葬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银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