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复习提纲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复习提纲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产生活情况是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发现意义: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发现了北京人体形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到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们不便会使用的是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还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和木棒作为工具。。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生活着山顶洞人,他们的体形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生产生活情况1、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2、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相互交换生活用品3、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人

发现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山东大汶口

距今时间约五六千年约七千年约五千年

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磨制石器和木器(耒耜、石镰)磨制石镰、石锄等

生产情况原始农耕种植栗(小米),饲养猪、狗,主食有栗,副食有鱼、肉、蔬菜等。出现了原始农耕景象,种植水稻农耕经济有了更

大发展,具有磨制石器,原始手工业有了更朋的进步,能够制造陶器有黑陶、白陶

生活情况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里有灶炕居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由于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化出现了

文化会制造彩陶,已会纺线、织布、制衣还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

乐器。制造精美的玉器等工业品

世界之最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栗的居民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

稻的居民

第三课、华夏之祖

涿鹿之战: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双方: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联合与蚩尤大战

地点:涿鹿结果:蚩尤战败

影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后世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尧舜禹的禅让: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同甘共苦

禅让: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原始社会的终结

原因: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了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人物:禹(从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建立:夏朝地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影响: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国家产生,奴隶社会开始了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

标志: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建立者:禹都城:阳城时间:公元前2070年性质:奴隶主统治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统治中心: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政策: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灭亡:暴君桀的暴政

商:

时间:公元前1600年地点:黄河下游建立者:汤

措施:

1、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

2、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

3、关心百姓

迁都:盘庚把都城殷(原因:水患和政治动乱)灭亡:暴君纣的暴政(炮烙)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分封制:

1、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代并随天子作战。

目的:为巩固周朝的统治

影响: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暴君:周历王(国人暴动)亡国之君:周幽王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

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有最大的司母戊鼎(最大的)和四羊方尊(最精美的)。

4、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5、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有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陶瓷:

商朝就有青瓷的瓷窑我国的玉器制造业已达到很高水平(兴盛)雕刻水平很高

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农业: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2、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商朝时已经齐备

3、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东周建立:

时间: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春秋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争霸:

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它的首领地位。(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周天子失去往日权势;2、诸侯为了获得原来周天子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而凭借实力进行战争以达到目的(实质)】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称霸:

条件:

1、齐国经济富庶,盛产鱼盐

2、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根本原因)

3、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后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周天子派代表参加)

晋文公称霸:

改革内容:任用贤能、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退避三舍),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楚庄王称霸:

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军,做了中原霸主(问鼎中原)

秦穆公称霸

秦穆公在位时,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国力强盛,专意向西部戎狄地区发展,成了西部地区的霸主。

影响: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2、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疆域较大、人口众多的国家,为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3、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代替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诸侯之间较大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增兵减灶)、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时间:公元前260年地点:长平双方:秦、赵

原因、秦将白起攻韩上党郡,韩将上党献与赵

结果:赵国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坑杀。

影响: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进攻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和牛耕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泯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世界闻名的防洪工程

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是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背景:1、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变成私产并出租,它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变成农民。(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2、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3、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

支持者:秦孝公

目的: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内容:1、政治上A、削弱中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制订20爵位制,立有军功的人,由国家赐与相应的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B、实行中集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分封制。

2、经济上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

B、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反对囤积居奇、投机倒把;

C、统一度、量、衡,还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

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商鞅变法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新兴的广大地主阶级支持变法;3、变法措施得当,内容恰当,进行比较彻底;4、得到秦国君的支持。5、符合百姓心愿,得到人民支持6、商鞅的决心和才能

各国变法的影响: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州的统治,地主阶级的矛盾和农民的矛盾成为这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

含义: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地点:商的殷墟

概况: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意义:是的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同时也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资料(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风俗等情况)金文(铭文、钟鼎文)

含义:商朝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概况:金文比甲骨文规范代表:西周时的毛公鼎(500多字)

意义: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大篆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出现了竹书和帛书

秦统一后,全国通用小篆,后又流行书写方便的隶书

第九课、中华民族的勃兴(二)

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1、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 (时刻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2、提出以“礼”治国,以“德”教化百姓(要求统治者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刑杀和横征暴敛)

教育: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2、因材施教3、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4、温故而知新

文化:①整理和编订《诗经》;②编写《春秋》;③其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地位:孔子的学说在西汉时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老子

地位: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思想: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国家不安定是统治者造成的,提出“损有余而补不足”

哲学上:1、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2、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百家争鸣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斗争十分激烈,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和斗争在思想上反映出来,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对当时的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主要学派:

主要学派: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强凌弱,以众歁少。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学说,要求“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道德上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屈的道德观念,著有《孟子》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政治上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哲学上提出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法家学派创始人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实行改革,反对空谈,提倡法治,著有《韩非子》

孙武是兵家学派鼻祖,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后继者孙膑《孙膑兵法》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秦统一六国

背景:自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强大进攻。

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灭六国人物:秦王赢政定都:咸阳

地位:1、结素了春秋战国的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

2、秦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中央集权制(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36郡,郡下设县

巩固统一措施

经济文化

统一货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又叫秦半两)

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隶书

统一全国的国轨

意义:为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统一国家的发展。

思想上: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发布焚书令,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种植的书,其余的统统烧掉。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些书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虽然有利于统一思想,但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军事上

1、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把匈奴赶到大青山以北,夺取河套地区,把内地的民众移居到边疆垦田戍边,同时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为解决向岭南输粮运兵问题,命史禄在广西兴修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完工当年设立桂林、南海和象郡三郡,开发那里的经济,)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疆域四至: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今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和越南北部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整理好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①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原因(★) :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或西周疆域广阔,实行分封制有利于巩固统治) ②主要内容:分封制是指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③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二、了解青铜器的工艺成就:(★) 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①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②代表:司母戊鼎(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③作用:用于祭祀 ④商周的青铜器上刻的文字叫“金文”,商朝刻的文字较少,周朝增多,其中潍坊人陈介祺收藏的西周时期的“毛公鼎”是已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 2、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三、知道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商朝开始的。 四、知道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 和战国两个时期。 社会大变革的实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和封建社会形成。 1、春秋争霸:①著名霸主: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楚庄王②影响: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灾难,但小诸侯国被灭掉,疆域较大的国家出现,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2、战国兼并战争:①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注意方位)②著名战役:齐魏之间“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减灶计),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此后,六国再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可怜赵军做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 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条件: ①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我国铁农具、牛耕都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有了进一步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畜力开始代替人力) ②水力上:都江堰的兴建。战国秦国李冰在岷江(长江流域)修筑都江堰:功能:防洪灌溉。作用(意义或影响):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③改革上: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著名。 4、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3)背景: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②地主阶级的兴起:奴隶主成为封建地主,努力变为农民 (4)变法目的(★★):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 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②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7)商鞅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为什么?(★★) 答:成功了。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判断一场变法的成与败,主要看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了,而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还是死。 (8)变法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或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②变法得到了国君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才能和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④变法法令执行坚决

七年级历史上复习提纲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复习提纲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产生活情况是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发现意义: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发现了北京人体形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到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们不便会使用的是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还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和木棒作为工具。。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生活着山顶洞人,他们的体形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生产生活情况1、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2、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相互交换生活用品3、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人 发现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山东大汶口 距今时间约五六千年约七千年约五千年 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磨制石器和木器(耒耜、石镰)磨制石镰、石锄等 生产情况原始农耕种植栗(小米),饲养猪、狗,主食有栗,副食有鱼、肉、蔬菜等。出现了原始农耕景象,种植水稻农耕经济有了更 大发展,具有磨制石器,原始手工业有了更朋的进步,能够制造陶器有黑陶、白陶 生活情况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里有灶炕居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由于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化出现了 文化会制造彩陶,已会纺线、织布、制衣还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 乐器。制造精美的玉器等工业品 世界之最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栗的居民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 稻的居民 第三课、华夏之祖 涿鹿之战: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双方: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联合与蚩尤大战 地点:涿鹿结果:蚩尤战败 影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后世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全套)

初一历史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一:远古人类: 元谋人:发现地点:云南元谋。 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原始农耕文化遗存 耕、制陶。生活状况: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远古的传说 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的贡献:他改进农具,制作耒耜,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开辟集市,发明了陶器。 黄帝的贡献:相传他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炎黄阪泉大战:为争夺中原地区,炎帝和黄帝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最后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 ③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④尧,舜,禹相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这一制度称为“禅让”。 ⑤大禹治水的背景:洪水泛滥,鲧治水失败。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引水入海。过程中,亲自参加,“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二单元 一:夏朝和商朝 ①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都城阳城。地位: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商汤灭夏: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成汤建立了商朝,都城:亳。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西周的兴亡 1:武王伐纣: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原则:宗法制。分封的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内容:诸侯的权利: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物。诸侯的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他们必须定期到周朝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过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的统治,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二:社会与国家:阶级结构:贵族、平民、奴隶。 三、甲骨文与青铜器: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四、春秋争霸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化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 3、北京人身体发展的特征,说明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已经学会了制造石制工具,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5、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连结起来的氏族组织。 7、半坡村落,是黄河流域氏族村落的代表。 8、半坡村落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子,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11、河姆渡村落,,是长江流域氏族村落的代表。 12、河姆渡村落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13、河姆渡村落的房屋结构:干栏式。 14、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0、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华夏族。 21、炎黄部落在涿鹿打败蚩尤。 21、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产生联盟领导的方法,后人称之为“禅让”。(禅让制)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原始社会结束 2、夏启继承父位以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最后一个王桀,他是一个暴君。 4、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朝,建立商朝,定都亳。

5、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6、盘庚迁殷后,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7、商朝最后的一个国王名叫纣,荒淫无道。 9、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 10、分封制的内容:规定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定期向周天子朝觐、纳贡,平时治理封国、守卫疆土,战时要为周天子出兵作战。 12、周厉王在位时,引发了国人暴动。 14、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5、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文字是商朝开始的 17、商朝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18、商周时期,在今成都平原上,有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21、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桓公任管仲为相。 2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24、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桂凌之战、马陵之战,发生在魏齐之间。魏国连连失败。 25、长平之战(秦-赵):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之战打败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弱的赵国军队。秦将白起,赵统帅赵括。 2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主要有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27、公元前356年,秦国开始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28、商鞅变法的目的:建立封建制度 29、商鞅变法的内容 (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 30、商鞅变法的意义:秦国强大起来;建立封建制度;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3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闻名天下的防洪灌溉工程。

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优质5篇)

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优质5篇) 1.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1篇 汉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汉初的汉高祖、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⑵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3)教育上: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4)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5)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6)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的交往,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影响:汉武帝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上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东汉:25年,刘秀(光武帝)都城洛阳(东京) 2.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2篇 书法:“书圣”王羲之。东晋,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书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绘画:东晋的顾恺之。以人物画最为突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范缜的《神灭论》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精品。重点分析题: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那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1) 政治上:建立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经济上:都采取了统一的经济措施,发展封建经济。(3)军事上:都发动对匈奴的战争,确保边境安定。(4)思想上:都加强思想控制。(5)都有苦役百姓、残暴统治的一面。 从秦朝到东汉,中原与匈奴关系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 秦朝时国力强大,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收复河套地区;(2)秦末汉初,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3)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但并没有阻止匈奴南下掠夺;(4)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败匈

初一上册期末历史复习提纲【六篇】

初一上册期末历史复习提纲【六篇】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二、北京人的发现 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2、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三、北京人的特征 1、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长,能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 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 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的里程碑。四、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黄河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④生活用具:彩陶;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长江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⑤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四五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交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后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习惯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通用6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通用6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一 1、我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面积最接近)。 2、我国的四个端点是: 3、要求掌握中国的14个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六个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 4、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我国的内海是渤海。 5、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共有34个行政区划。P44-45 6、要求熟记我国34个行政区划的全称、简称、省级行政中心以及在地图上的位置和它们的。形状。 7、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的省区是海南省,最北的省区是黑龙江,最西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的省区是黑龙江。邻国最多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个)。邻省最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浙江省的邻省是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新疆。 8、2000年我国的人口已达12.9亿,约占世界的22%。我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P46 9、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河——腾冲。此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少。P46 10、我国民族有56个,其中少数民族是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汉族人口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而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P46 12、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中“回族”以普通话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 13、我国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我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14、我国的气候类型有五种: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我国气候的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异显著,季风气候影响最大。 15、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及它们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在哪一级阶梯中。课本P50图 16、正由于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所以影响到我国的气候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也影响到我国的河流大多是自西向东流。 17、家乡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主要是以丘陵为主;主要种水稻 生产方面:精耕细作、手工生产为主,生产效率低。生活方面:稻作文化,民风纯朴、住房:避雨通风型。 18、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季风区与世界同纬度相比,气候比较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它会给我们带来洪涝或干旱P51 19、掌握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性质、风向、发源地(夏季风温暖湿润,发源于太平洋、印度洋,是偏南风;冬季风寒冷干燥,是偏北风,发源于西伯利亚)。 20、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水文特征 各段范围 水文特征 上游 巴颜喀拉山北麓—— 内蒙古河口镇

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20XX年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学习要勤于复习,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也就越慢。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1-3课,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一)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二)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完整版 一、秦朝建立与统一中国 1. 秦始皇的统治与政策 a. 合并六国,统一中国 b. 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c. 进行重要改革如度量衡、文字、车辆、货币等 2. 秦朝的政治制度 a. 列置郡县制度 b. 设置三公九卿,实施儒家教育 3. 秦朝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 a. 推崇农业,改进农耕方法 b. 促进手工业的发展,提高物质生产水平 4. 郑国渠与董仲舒的影响 a. 郑国渠的建设与对交通运输的促进作用 b. 董仲舒奠定了封建专制的思想基础 二、汉朝的兴起与贡献 1. 西汉王朝的建立

a. 功臣刘邦的封禅之变 b. 平定吕后之乱,取得统治权 2.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 a. 设置太尉、司马等官职 b. 设立丞相,国家由文官主政 3. 西汉王朝的经济繁荣 a. 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繁荣 b. 鼓励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力提高 4. 西汉王朝对文化的贡献 a. 儒家思想的兴盛,培养士人精英 b. 桃花源等文学作品的出现,丰富文化内涵 三、遗失的知识——秘境敦煌 1. 敦煌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a. 位于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b. 古代为西域与中国之间的交通要道 2. 敦煌的壁画艺术 a. 描绘佛教故事和宗教图像

b. 展现当时社会生活与历史人物 3. 敦煌的音乐文化 a. 发现的乐谱和乐器 b. 反映古代音乐风格与文化交流 4. 敦煌的文学之宝 a. 珍贵文献的发现,如《大唐西域记》 b. 反映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价值 四、三国鼎立与魏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鼎立的形成与原因 a. 东汉末年政治内乱的导致 b. 诸侯割据的局面和三国之势的形成 2. 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 a. 曹魏的丞相制度和儒家文化的继承 b. 蜀汉的刘备的开明政策与文化事业 c. 东吴的孙权的勤政和文化交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变迁 a. 魏晋时期政治思潮的兴起与多元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七年 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一)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书写材料的演变: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纸的发明:西汉前期 3、蔡伦改进造纸术:时间→东 汉时期;优点→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作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医学 (1)医圣: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时期,著作有 《伤寒杂病论》(众方之祖,人工呼吸)) (2)神医:华佗(生活在东汉时期;贡献是研制成“麻沸散”,“五禽戏”。) 三、数学 1、《周髀算经》成书于西汉,勾股定理。 2、《九章算术》(1)成书时间:东汉(2)突出成就:书中 总结了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3)意义: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二) 一、宗教 1、佛教东来 (1)起源与传入: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人我国中原地区。

(2)流传开来:东汉末年。(3)在中国流传的原因:佛教教义有利于维护现存的等级秩序;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4)影响: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 (1)时间:东汉后期 (2)思想来源: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结合 (3)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二、《史记》 (1)作者:司马迁。 (2)体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叙史范围: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4)价值: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三、秦始皇兵马俑 (1)发现地点:陕西临潼。 (2)艺术成就:反映了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3)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三) 一、曹操统一北方1、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混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学期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 华夏之祖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黄帝: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 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品种已基本完备。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这时的灿烂文明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代价的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著名霸主:齐桓公(标志:葵丘会盟),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在晋楚争霸中取得胜利。 3、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注意方位)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 本课相关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注意是哪个战争中的)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著名的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地点: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 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二、政治上——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④内容和影响: 第8、9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文字的演变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一、人类的起源 1、 地球上出现人类的时间大约在300万年前。 2、 19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 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址最多的国家。 2、原始人群时期 (1)元谋人(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黄河流域)距今约70—20万年,能直立行走,头部还保留着猿的特征。使用打制石器和砍削木棒,几十个人群居在一起,使用天然火,有了简单的语言。 3、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人类 时间 生活区域 生产工具 种植作物 生活状况 河姆渡人 6000年前 长江流域 使用磨制石器、骨器 最早种植水稻 住干栏式房屋 ,定居生活 半坡人 5000年前 黄河流域 使用磨制石器 最早种植粟、蔬菜 住半地穴式房屋,定居生活 4、部落联盟:炎帝、黄帝、蚩尤(4000年前),黄河流域 (1)炎帝是原始农业创始人 号神农氏;黄帝是人文初祖,号轩辕氏;蚩尤是九黎族首领。 (2)黄帝和炎帝结成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部落。 (3)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进来,他们成为中原的主体居民,经过长期发展形 成以后的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5、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称之为禅让制。 氏族:在原始时代,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都属 于氏族村落遗址。氏族的特点是:土地、房屋等归氏族共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 差别。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奴隶社会(夏、商、周—青铜时代) 一、 夏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意义: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产生) 灭亡时间:公元前1600年。最后一个国王暴君--桀。 二、 商朝(殷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今河南商丘) 中兴:公元前1300年,盘庚将商朝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暴君--纣(酒池肉林) 三、 西周 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 周武王。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著名战役:牧野之战 分封制:(目的: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及旧贵族的后代 作用:1、巩固了对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2、扩大了统治范围;3、加速了全国经济发展。 嫡长子继承制:西周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 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四、 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建立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五、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齐桓公 称霸的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 晋文公:城濮大战——“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 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关键战役: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秦国,公元前356年): 变法原因: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强大);2、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 目的:富国强兵 变法者:商鞅(卫鞅) 国君:秦孝公 时间:公元前356年 变法内容: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推行县制。 变法作用/意义: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 强的诸侯国;为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2、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新兴的广大地主阶级支持变法;3、变法措施得当,内容恰当,进行比较彻底;4、得到秦国君的支持。 六、 科技文化 文字 甲骨文 定义: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 定义: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名钟鼎文。 青铜工艺:产生和发展于夏、商;鼎盛于晚商至西周,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代表作:司母戊鼎(目前我国出土最大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四羊方尊 生产工具:1、牛耕和铁农具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使用; 2、牛耕和铁农具在战国时得以推广,战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出现双牛牵引。 科技: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主持者:李冰父子。 作用:防洪、灌溉、运输(成都平原因此长期受益,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建筑:鲁班“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 医学:扁鹊—“四诊法”(望、闻、问、切) 文学: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屈原——伟大爱国诗人,创作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音乐 :1、相传舜时的《韶乐》非常优美;2、西周形成音乐教育制度;3、战国钟鼓之乐盛行。(湖北随县出土的全套编钟 绘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我国最早的帛画) 思想: (1)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核心思想“仁”,仁政德治 贡献:1、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倡“仁” 2、在文化方面:①整理和编订《诗经》;②编写《春秋》;③其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 3、在教育方面: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②积累不少教育方法和经验,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温故知新、因村施教、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百家争鸣 时间: 战国时期(出现原因:社会急剧变化的结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1-11课)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黄帝: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商周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同时期的成都平原盛行独特的青铜文化: “三星堆”文化,有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后世的“五谷”商周已基本完备。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在晋楚争霸中取得胜利。 二、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注意方位)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本课相关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注意是哪个战争中的)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春秋开始使用,战国时推广。其中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著名的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地点:成都平原泯江中游作用:防洪灌溉 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二、政治上——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④内容(略)和影响: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第8、9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文字的演变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170万年。 2、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他们能制造和使用工 具,会使用天然火,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 石器、居住干栏式的房屋;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半坡出土了大量陶器,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使用的陶器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有图案,称为彩陶。 4、炎帝、黄帝是传说中黄河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联合打败嗤尤后二部走向联合形 成华夏族主体,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尧、舜、禹成为黄河流域部落首领时部落联盟推举领袖的办法叫“禅让制”。 大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到殷,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打败纣,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夏、商、西周三个暴君:夏的桀,商的纣,西周的厉王。 2、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起众多的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定期朝见天子。(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 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起来进行争霸战争,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公元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4、公元前475-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出 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称为“战国七雄”。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 5、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 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6、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 变法:(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7、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代替了奴隶主贵族 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8、商朝的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今天的 汉字就是从甲骨文转发展而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商朝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叫做“铭文”在西周晚期出现了“大篆”。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毛笔蘸墨在竹简和丝帛上写字。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发现地点: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种,过着群居生活 发现:1921年,发现北京人遗址。1929年,裴文中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地位: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意义:为研究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已具备现代人类的特征,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有审美意识。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干栏式(最早的木构建筑) 原始农作物水稻 农业农具骨耜猪、狗、水牛 会制作陶器和乐器,雕刻技术,(出土最早的象牙雕刻) 使用天然漆 半坡居民约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猪、狗会制作陶器,最具特色为彩陶 手工业乐器会纺纱、制衣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的国家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

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 原始农业意义: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莫定了重要的物资基础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 不同点 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②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河姆渡人种植水稻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④制作的彩陶艺术风格不同。 相同点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②都会建房屋,过定居生活;③都使用磨制石器:④都会制造陶器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 之后炎黄联盟在 之战中大败贵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传说中炎帝发明:教民开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教人们通商互换 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3.传黄帝发明: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服,挖掘水井,制作船只,炼钢,发明弓箭和指南车,②黄帝时期 造字,伦伦制作音律,首发明算盘,理会纺织绳丝 4.尧舜时期采用“禅让制”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禅让制: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实质是通过民主推选方式,推选部落联首领 5.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 6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传说故事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被考古发掘证明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对于与记载不符合的传说或者事情,我们要做到论从史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