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绪论

第一讲绪论

一、介绍

1.《环境工程学》课程的性质

《环境工程学》是高等院校环境类各有关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

2.课程特点:

1)简明、概括地反映化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2)用工程技术的观点分析、认识环境中的污染问题,起环境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作用;

3)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4)体现了现代环境科学的成就与社会文明进步;

5)环境工程学是一门边沿的、综合的、实用的和开发性强的科学。3.《环境工程学》课程的任务

1)掌握环境污染物净化的基本理论、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涉及工程设计方便的基本技能。

2)了解化学、物理化学、生物、自控和信息等其他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技术上的应用,能运用环境的观点来理解相关学科中涉及环境的有关问题。

3)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途径。

4.《环境工程学》课程的学习内容

1)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篇)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篇)

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及其它污染防治技术(第三篇)

4.《环境工程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

·作笔记

·做复习,课外自学

·做实验(单独一门课程)实验预习及报告

5.参考书

二、关于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

1)环境的概念

环境(Environment):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外部世界(Everything that

affects an organism during its lifetime)。这里的生物当然包括人类,且主要指的是人类。因此,按照人类中心说(Anthropocentric)的伦理,环境可以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既包括天然的自然因素,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如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变化

原始社会,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3,而今,还不到1/3。事实上,在一个现代的工业化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忽视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其主要原因就是人类通过工程的手段对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多,所以人们直接接触原本的自然环境的机会越来越少,以至于忘记了一个根本的事实,就是我们所需的一切实际上都是来源于自然。

我们生活的地球拥有丰富的资源,进入技术时代(Technological age)以来,工程学(Engineering)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是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关的。正是由于这些工程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人们已不大注意到作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基本来源的天然资源和能源,从而忘记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从工业化开始,人们起初没有意识到,但却逐渐注意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上述各种工程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这些生产过程在为人们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3)环境问题与环境现状

工业革命(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工业占优势的经济的迅速过渡称为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新技术使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地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

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高度城市化。

在工业化的初期,由于生产规模小,排放的污染物量不大,自然界完全有能力通过自我净化(Self-purification)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和分解,所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随着工业化规模的扩大,排放的污染物量逐渐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界限,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愈加凸现出来。

二战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作用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产生了大规模地球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由一国内的严重污染发展到区域性的大范围污染和生态破坏,甚至演化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全世界所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

当前,国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1、气候变化

2、臭氧层破坏(耗损)(辐射)

3、酸雨污染(燃煤)

4、生物多样性锐减

5、淡水短缺

6、森林破坏

7、荒漠化

8、海洋污染和破坏

9、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10、垃圾成灾,矿山垃圾、生活垃圾污染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4)环境科学的发展与形成

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就世界范围来

说,环境科学成为一门科学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环境科学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学科。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在50~60年代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面,目前已扩大到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方面。对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所以,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了解环境变化的过程,包括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的形式和演化机理等。

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其中包括提供发展经济的物质资源。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不断影响环境的质量。因此,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必须列入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必须考虑生态学的要求,以求得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环境变化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须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机理,以及进入人体后发生的各种作用,包括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同时,必须研究环境退化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可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供依据。

第四,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工业发达国家防治污染经历了几个阶段:50年代主要是治理污染源;60年代转向区域性污染的综合治理;70年代侧重预防,强调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引起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实践证明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调节并控制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优方案。

在现阶段,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还有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质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化学、环境声学、环境土壤学);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

环境地学以人-地系统为对象,研究它的发生和发展,组成和结构,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主要研究内容有: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等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演化,环境质量调查、评价和预测,以及环境质量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等。环境地学的学科体系尚未完全定型,目前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有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污染气象学等。

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它有两个研究领域:一个是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污染生态学;一个是针对环境破坏问题的自然保护。环境生物学以研究生态系统为核心,向两个方向发展: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富集和归宿,以及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从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对生物的毒理作用和遗传变异影响的机理和规律。

环境化学主要是鉴定和测量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研究它们的存在形态和迁移、转化规律,探讨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和分解成为无害的简单化合物的机理。它有两个分支:环境污染化学和环境分析化学。

环境物理学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声、光、热、电磁场和射线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消除其不良影响的技术途径和措施。

环境医学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有害影响

及其预防措施,包括探索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动态和作用机理,查明环境致病因素和致病条件,阐明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早期反应和潜在的远期效应,以便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医学的研究领域有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医学监测等。

环境工程学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主要研究内容有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噪声控制等,并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以及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区域环境的整体上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此外,环境工程学还研究控制污染的技术经济问题,开展技术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管理学研究采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和科学技术的各种手段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通过全面规划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环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其目的是使经济活动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环境法学研究关于保护自然资源和防治环境污染的立法体系、法律制度和法律措施,目的在于调整因保护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环境科学现有的各分支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些分支学科在深入探讨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还将出现更多的新的分支学科。

2.环境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

概念:为了削弱工业化生产过程(当然也包括人类的生活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人类试图通过工程的手段进行污染治理,这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工程学,即环境工程学(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环境工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以及噪声控制等。环境工程学还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利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区域的整体上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

形成过程:环境工程学是在人类同环境污染作斗争、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

从开发和保护水源来说,中国早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就创造了凿井技术,促进了村落和集市的形成。后来为了保护水源,又建立了持刀守卫水井的制度。从给排水工程来说,中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就用陶土管修建了地下排水道。古代罗马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修建地下排水道。中国在明朝以前就开始采用明矾净水。英国在19世纪初开始用砂滤法净化自来水;在19世纪末采用漂白粉消毒。在污水处理方面,英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建立污水处理厂;20世纪初开始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此后,卫生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一门技术学科。

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为消除工业生产造成的粉尘污染,美国在1885年发明了离心除尘器。进入20世纪以后,除尘、空气调节、燃烧装置改造、工业气体净化等工程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历史更为悠久。约在公元前3000~1000年,古希腊即开始对城市垃圾采用了填埋的处置方法。在20世纪,固体废物处理和利用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成就,出现了利用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等工程技术。

在噪声控制方面,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古建筑中,墙壁和门窗位置的安排都考虑到了

隔声的问题。在20世纪,人们对控制噪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50年代起,建立了噪声控制的基础理论,形成了环境声学。

20 世纪以来,根据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学、医学等基础理论,运用卫生工程、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技术原理和手段,解决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污染等问题,使单项治理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治理技术的单元操作、单元过程、以及某些水体和大气污染治理工艺系统。有人认为,环境工程学是研究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主要是研究对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以及对造成污染的放射性物质、热、电磁波等的防治技术;有人则认为环境工程学除研究污染防治技术外,还应包括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经济和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防治研究。

3.环境工程学的主要内容

尽管对环境工程学的研究内容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环境工程学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每个人都通过呼吸作用,不停地同大气进行气体交换。

大气中的污染物有的来自自然界本身的物质运动和变化,有的来自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人类生产活动排放的有害气体治理和工业废气中颗粒物的去除的原理和方法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的主要任务。

水污染防治工程水是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日益增加,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然而,固体废物具有两重性,对于某一生产或消费过程来说是废弃物,但对于另一过程来说往往是有使用价值的原料。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污染,是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环境污染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弄清污染物产生、迁移和转化的规律,对环境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采取经济手段、管理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发和利用无污染能源,利用自然净化能力等,以便取得环境污染防治的最佳效果。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是在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单项治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环境规划、管理和系统工程环境问题往往具有区域性特点。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和防治技术措施进行整体的系统分析,以求取得最优化方案,是环境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4.发展趋势

环境工程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技术体系。它不仅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而且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发展少害或无害的闭路生产系统,以及按区域环境进行运筹学管理,以获得较大的环境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成为环境工程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自然资源的有限和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特别是环境污染的控制目标和对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促使环境工程学对现有技术和未来技术发展,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提供依据。有人认为预测科学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副作用,实质上就是预测未来的环境问题。美国从60年代中期开始探讨一些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二次影响。如建设原子能电站,虽然与传统的能源工业相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大约减少了一半,但是增加了放射性污染。因此,资源、生态、经济三者发展的动态平衡,决定着环境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史学史复1

史学史复习 第一讲绪论 1.史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重点 2.史学的独立是在哪个时候,哪个时候出现专门的修史官。重点 3.中国史书的特点。史书体裁出现的时间,先是编年、纪传、典制、纪事本末、学案诸体,以及编年体的特 殊形式纲目体,都要掌握它们的特点、代表作、优缺点。重点。 第二讲先秦(主要指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传说,为什么呢?因为传说反映了先民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意识的萌芽,也保存了若干古史的踪影。中国的史学萌芽于官府,是先秦时期“学在官府”的体现。最早的历史记载是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官方的文书档案。“学在官府”的突破,出现了私人撰史。孔子整理六经,是中国史学兴起中的大事。 1.神话和传说的区别 2.甲骨文和金文 3.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我国传统史学中的历史鉴戒思想影响很深远。重点。 4.《尚书》(上古的文献汇编)《春秋》(编年体的雏形)《左传》(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国语》(非编年记 事,而是分国记言,是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竹书纪年》(编年史,第一部具有通史的雏形的史著。)(书的性质、体例、作者要弄清楚)重点。 第三讲正史的(前221-220) 这一时期历史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国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海内一统的条件下,在先秦史学积累的基础上,史学有了划时代的发展。通史巨著《史记》,皇朝史巨著《汉书》的出现,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史学规模。这两部书被后世列为历代正史之首,有着深厚的历史影响,这个时期的史学成就,可以说是正史的创建。在这一正史创建的过程中,《东观汉记》和《汉纪》也是有价值的。 1.《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是历史鉴戒思想的体现。重点。 2.刘向、刘歆父子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别录。七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3.续《史记》、《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重点。 4.《东观汉记》和《汉纪》 第四讲史学的多途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220-589) 这一时期,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先后为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对峙所代替,朝代更替非常频繁。这一时期的史学,史学开始走向独立,并呈现出多方面发展的趋势。史风大盛,史家辈出,史书剧增,种类繁多。正史撰述出现高潮,跟皇朝史的兴盛有关,也跟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频繁分不开。家史、谱牒的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门阀政治在史学上的反映。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衍化表 这段时期又称为六朝,因为一些学者以江南政权为正统,因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定都今南京,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六朝,这种说法在日本学者中很流行。 北魏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列举了五胡乱华后北魏统一前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的十六个政权,故这一时期又称为十六国,分别是成汉、二赵、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夏。实际上,并不止十六国,应该有二十国,还有西燕、冉魏、代、北魏。也有的地方认为有二十五国,我们还是持二十国说。 1.《续汉书》八志、《后汉纪》《后汉书》。出现非常多的皇朝史,但是保存下来的并不多。 2.《三国志》 3.《宋书》《齐书》《魏书》 4.家史、谱牒大量出现的原因 第五讲史学在发展中的转折与创新——隋唐五代史学(581-960) 这一时期,史学在继续发展中出现了新的转折。第一个是官方加强对修史的控制,设立专门的修史机构(史官),

第一讲 绪论

第一讲绪论 一、介绍 1.《环境工程学》课程的性质 《环境工程学》是高等院校环境类各有关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 2.课程特点: 1)简明、概括地反映化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2)用工程技术的观点分析、认识环境中的污染问题,起环境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作用; 3)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4)体现了现代环境科学的成就与社会文明进步; 5)环境工程学是一门边沿的、综合的、实用的和开发性强的科学。3.《环境工程学》课程的任务 1)掌握环境污染物净化的基本理论、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涉及工程设计方便的基本技能。 2)了解化学、物理化学、生物、自控和信息等其他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技术上的应用,能运用环境的观点来理解相关学科中涉及环境的有关问题。 3)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途径。 4.《环境工程学》课程的学习内容 1)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篇)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篇) 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及其它污染防治技术(第三篇) 4.《环境工程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 ·作笔记 ·做复习,课外自学 ·做实验(单独一门课程)实验预习及报告 5.参考书 二、关于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 1)环境的概念 环境(Environment):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外部世界(Everything that

affects an organism during its lifetime)。这里的生物当然包括人类,且主要指的是人类。因此,按照人类中心说(Anthropocentric)的伦理,环境可以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既包括天然的自然因素,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如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变化 原始社会,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3,而今,还不到1/3。事实上,在一个现代的工业化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忽视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其主要原因就是人类通过工程的手段对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多,所以人们直接接触原本的自然环境的机会越来越少,以至于忘记了一个根本的事实,就是我们所需的一切实际上都是来源于自然。 我们生活的地球拥有丰富的资源,进入技术时代(Technological age)以来,工程学(Engineering)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是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关的。正是由于这些工程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人们已不大注意到作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基本来源的天然资源和能源,从而忘记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从工业化开始,人们起初没有意识到,但却逐渐注意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上述各种工程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这些生产过程在为人们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3)环境问题与环境现状 工业革命(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工业占优势的经济的迅速过渡称为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新技术使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地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 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高度城市化。 在工业化的初期,由于生产规模小,排放的污染物量不大,自然界完全有能力通过自我净化(Self-purification)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和分解,所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随着工业化规模的扩大,排放的污染物量逐渐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界限,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愈加凸现出来。 二战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作用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产生了大规模地球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由一国内的严重污染发展到区域性的大范围污染和生态破坏,甚至演化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全世界所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 当前,国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1、气候变化 2、臭氧层破坏(耗损)(辐射) 3、酸雨污染(燃煤) 4、生物多样性锐减 5、淡水短缺 6、森林破坏 7、荒漠化 8、海洋污染和破坏 9、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10、垃圾成灾,矿山垃圾、生活垃圾污染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4)环境科学的发展与形成 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就世界范围来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 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 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 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中国文学理论》5页) 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 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 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先秦为一期, 两汉为一期, 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莫(大约)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得更清了。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 “文”是指情感的、美感的文学, “笔”是指理智的、应用的文学。

中科大天文学史讲义01绪论

天文学史讲义 讲授提纲 第一讲绪论 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 1.研究天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2.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过程 3.天文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天文学史的分支学科 1.按地域划分 2.按时代划分 3.按分支学科划分 三、研究天文学史的意义 1.有助于深刻地了解天文学 2.研究天文学思想史 3.研究中国天文学史 4.探索天文学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提供借鉴 5.挖掘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用于研究某些课题 6.丰富科学文化史的内容,有助于历史学的研究四、天文学发展分期概述 1.古代天文学(史前一一16世纪中叶) 2.近代天文学(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3.现代天文学(19世纪中叶——现代) 第二讲宇宙概观 一、宇宙万物的尺度 1.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尺度 2.天文学中的单位 二、宇宙的层次结构 三、太阳系概况 1.太阳 2.地球 3.月球 4.大行星 5.小行星 6.彗星和流星体 7.卫星和行星环 四、银河系概况 1.恒星

8.恒星集团 9.星云 10星际物质 五、星系、星系集团和宇宙 1.星系 2.星系集团 3.超星系团 4.宇宙 第三讲古代天文学 一、天文学的起源 二、史前时期的天文遗址和遗物 三、古埃及天文学 1.历法 2.天体位置测量和天文定位 3.宇宙观念 四、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 1.对天空的认识 2.时间和历法 3.宇宙观念 五、古印度天文学 1.历法 2.月亮运动和二十八宿 3.宇宙观念 第四讲中国天文学史概述 一、中国天文学的诞生(史前一西周)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分期 1.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一秦汉,BC770-AD220) 2.繁荣发展时期(从三国一五代,220-960) 3.由鼎盛到衰落的时期(从宋初一明末,960-1600) 4.中西天文融介时期(从明末一鸦片战争,1600—1840) 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1.中国占代天文学的特点 2.历法编制 3.天象的观测和记录 4.观测仪器 5.对天象的解释和天文学发现 6.天文大地测量 7.宇宙理论 第五讲古希腊天文学 一、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一讲 绪论 卫生经济学

第一讲绪论 一、卫生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economics):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消费者欲望的无限性(配置、生产、消费) 经济学基本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经济学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1.卫生经济学的定义 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卫生部门、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医疗卫生领域中投入和产出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学科交叉或综合性质的医学社会科学。 2.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从社会生产出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卫生生产力:医疗卫生行业或机构的服务能力。它由医疗技术专业人员、各类辅助人员、医疗技术、设备仪器、药物、辅助材料等要素构成。 (2)卫生生产关系:是建立在卫生服务生产力基础之上,体现在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中的人与人、政府与地方、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3.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是揭示上述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达到最优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卫生服务市场(2)卫生服务提供体系(3)卫生资源的筹资、分配与使用(4)卫生经济评价 (5)医疗保障制度(6)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7)药品经济学 重点研究领域:(疾病负担研究;成本效果分析;国民卫生帐户的分析;卫生改革模式研究;卫生经济政策研究。) 4.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经济学分析方法 a.实证经济学研究(描述性)Positive economics 实证经济分析:运用经验观察及描述性方法,说明和分分析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规律; 研究“是什么”的问题或实际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问题。即对事实或现象的描述。如分析政府的补贴政策对供需双方行为产生的影响。 b.规范经济学研究(解释性)Normative economics 研究各种规范,标准并作出分析,解释和判断。研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实际经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如政府实施补贴政策的后果是好是坏。 c.计量经济学分析 (2)社会学中的定性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 (3)社会实验与准实验研究方法 (4)流行病学方法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毒理学第一讲 绪论 基本原理

第一章 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X enobiotics )对生物有机体毒性作用性质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 外源化合物(X enobiotics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药物、农药、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及环境化学物等。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理学:是研究毒性物质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结果以及危害因素的科学。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已广泛体现在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是研究药物对生物有机体毒性作用性质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药物是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其特殊性在与药物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它一方面可以解除人们的病痛,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化学异物,可能会对用 药的有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 药物毒理学工作者即研究、分析和阐述药物对机体的这种损害作用。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目的 1、了解药物的毒性反应 确定药物毒性作用的剂量,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剂量依据,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关键取决于剂量。 16世纪 瑞士 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 )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that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a remedy. 在新药开发阶段有助于评价一个新药是否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倘若一个新化合物其治疗剂量与毒性剂量十分接近,则开发成新药的价值就几乎不存在了。 在临床上有助于医生合理地使用药物,临床医生安全、合理地用药有赖于对药物毒理学知识的详尽了解,包括人所能耐受的剂量及不同剂量下产生的中毒症状,从而密切注意和及药物是一把双刃剑 治病 致病 药物毒理学 Pharmaceutical toxicology 药理学 pharmacology 安全合理用药

(1)小说叙事学 绪论

(1)小说叙事学绪论 第一讲绪论(小说叙事学) , 小说的定义; , 叙事的概念: , 小说的兴起: , 叙事学概说: 小说叙事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自1969年法国的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以来,短短30几年的时间,叙事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小说批评界的主力。近年来,小说叙事学自身也正在经历一个开拓发展的过程,以容纳时下文学批评界的新思路、新视野。从经典到后经典,小说叙事学正以她强盛的生命力占据小说批评的主导地位,并将自身理论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叙事学定义: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而七卷本的《大拉露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述分析。 二、叙事学的兴起与发展: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 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如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和马克?肖尔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 1 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而不是历时性角度、历史的演变中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

自然辩证法第1讲绪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案 第1讲绪论 内容提要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人——科学技术——自然界 二、基本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三、学科性质:哲学门类,交叉科学性质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背景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这个名称来自恩格斯的一本著作(手稿)——《自然辩证法》(Dialectik der Natur),其本意为“自然界的辩证法”,即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辩证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对象:人—科学技术—自然界 二、基本内容:“两观一论” 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相对应,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也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以一定的经验、知识为依据,经哲学抽象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方式、演化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方面作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必须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中加以阐发。自然观的发展,既受到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科学技

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自然观的丰富和深化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材料,为自然观的新范畴、新观点的提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技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各门科学技术的一般研究方法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而形成的。它主要研究科学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规律,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科学理论建立的过程和方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方法论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等问题。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系列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必须在现代科技发展及其与社会强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体系结构和发展规律,揭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阐明科学技术的价值观以及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三、学科性质:哲学门类,交叉科学性质 就学科性质来说,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 自然辩证法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它与其它多个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性。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特别是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和渗透而形成的,因此,要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除了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外,还必须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素养和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属于哲学 ?一是立足有限,探讨无限。 (如对无限宇宙的探讨—大爆炸宇宙学) 宇宙是有限的吗? 时间和空间是有开端的吗?如果有,那么在它之前宇宙是什么样的呢? 宇宙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呢? ……………… 思考题:大爆炸宇宙学提出的哲学问题属于自然辩证法哪个研究对象领域的问题? 二是立足个别,探讨一般

《中国古代官制史》

《中国古代制度文化史》讲义 第一讲绪论 一、古代“官”的含义:古文字学家对官的解释各不相同,较有代表性的是: (1)《广雅释诂》:“官,君也。” (2)《说文解字》:“官,吏事君也。”(唐)孔颖达在《礼记王制》注疏中说:“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 (3)《管子?权修》:“百姓殷众,官不可以无长。”《论语?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4)官者,管领之意。《礼记·王制》孔《疏》:“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近人聂崇歧:“官,是管理事务的人。”(《宋史丛考》上册《中国历代官制简述》)究竟什么是官甲骨文和金文中“官”的写法来看: 对此,近人有不同的说法:(1)认为甲骨文中“官”字的上半部分是象形的房子,下半部分类似于挂在屋子里的弓,因此,“官”即表示权威所在,引伸为“官府”(张庆绵、申笑梅《汉字述林》页113,辽宁大学出版社)(2)认为“官”的下半部分形似祭肉。因为在夏商时代,官有史系之官与师系之官两大系统,史系之官的主要职责就是保管祭肉。(日本贝(王冢)茂树编《古代殷帝国》第四章第五节《政治社会》)事实上,在远古时代,国家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礼器》:“我战则荒,祭则受福。”因此说,上面第四种说法比较符合实际。所谓“官”,是指社会的统治阶层、管理阶层,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 二、官制史的内容: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将官制研究内容定为三个方面: 一是官职、官品、官俸, 二是官吏的责权划分, 三是官吏的选拔和任用、迁转程序。 本课程要讲述的内容:(1)国家机构及其官吏的设置;(2)官吏的管理制度(选官、任官、培训、学校、考核、酬劳、车服、致仕等)。 三、研究古代官制史的意义: 1、从史学研究角度讲,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了解历代王朝的兴衰,历史人物的成长与沉浮。 2、从古籍整理研究方面讲,掌握历朝官制及其演变情况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一是提高阅读、整理古籍的能力。如:司马光上《资治通鉴》时的官职:“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二是点校古籍时会运用到大量的官制知识,否则很容易出错。如:《东坡志林》卷一《记梦》(华师大古籍所点校):“宣德郎广陵郡王完大小学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原注:“任德为广陵郡王(赵)完大小学(训诂学)教授。”错。又如:“青锁闼”,《汉语大辞典》释为“宫殿的门”,而实际上它是“给事中”的别名,起源于汉时的黄门郎。 四、重要史料: 古人一向重视官制,认为“正事之原,莫大于官制。”(《宋会要》职官五六之三一

第一讲治安管理绪论

治安学基础理论 第一讲 治安管理绪论 ?第一节治安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治安的含义 治安是治安管理学的逻辑起点,即该学科的本源。 (一)治安的字义 1、《说文解字》: “治”:从水从台,意为水从台前流过,井然 有序。——秩序、治理 “安”:从屋从女,意为有女之家为安,居家而安。——安全、安定 ?2、常见用义: 治:与乱相对 安:与危相对 例:文景之治、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 国家安危、把人民安危冷暖记在心上 要点: (1)属于两个独立的词; (2)具有褒义的评价色彩。 (二)古代治安的含义 1. “治安” 的出现: (1)战国时期,韩非,《显学》: “…,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 完整概念(2)西汉,贾谊,《陈政事疏》(治安策):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专门阐述 2、含义要点: A. 两个独立的词已开始连用; B.词义比较宽泛,

C. 具有褒义的评价色彩。 是指国家、社会的整体状况,即政治清明,国家和社会稳定。质疑?(三)现代治安的含义 1、现代治安的基本含义 (1)治安秩序 因素:破坏力/控制力 事例: *北京的治安好,巴格达的治安不好。*中央决心在三到五年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社会治安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治安行为(工作) 大治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治安(治安行政管理工作); 小治安(治安管理部门管辖的工作) (3)治安问题 思考: 治安的词义在古代和现代有什么不同? 2、治安古今词义的变化 (1)词义范围的变化: 古代现代 国家整体状况社会治安状况 --词义变窄了。 (2)评价色彩的变化: 古代现代 褒义和理想中性状态 --呈中性状态了。 3、现代治安的基本性质: (1)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之一,具有普遍的社会性; *安全是人与社会的第一需要。国际上通常把一个国家治安状况的好坏,当作衡量其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等综合状况好坏的标志性标准。

绪论及投影的基本知识

第一讲绪论及投影的基本知识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学习《建筑制图基础》这门课程。建筑制图基础是房屋建筑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给排水工程专业、建筑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主要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学习为我们今后的绘图、读图能力奠定基础,并通过工程实践的锻炼,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本门课程共分8讲。 本讲主要讲解绪论及第二章投影的基本知识。第一章制图的基础知识,在此不作讲解。该章的学习内容主要有:制图的基本规定,基本几何作图的方法,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此部分内容同学们可结合教材进行自学。 绪论 一、本课程的任务 在现代工程建设中,无论是建造房屋还是修建道路、桥梁、水利工程、电站等,都离不开工程图样。所谓工程图样就是指根据投影原理、标准或有关规定,表示工程对象并有必要的技术说明的图。它是用来表达设计意图,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用来指导生产、施工、管理等技术工作的重要技术文件,被喻为“工程技术界的共同语言”。作为建筑工程方面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熟练地绘制和阅读本专业的工程图样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从事工程技术工作。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学习、贯彻制图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 (3)培养绘制和阅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工程图样的能力; (4)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几何问题的分析、图解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1)制图基本知识 介绍绘图工具及用品的使用与维护、制图标准及基本规定和几何作图方法。 (2)投影作图 介绍投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投影的特性、点、直线、平面、立体的投影、轴测投影和图样画法等。 三、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1)掌握各种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主要是以正投影法为主。 (2)能正确地使用绘图仪器和工具,掌握正确的绘图方法,提高绘图的速度和质量。 (3)会运用投影关系及投影规律进行投影图与空间物体的转换,能正确地识读和绘制建筑形体的投影图。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研究生学位课《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第一讲绪论 学习重点:自然辨证法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 1、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科地位: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联接马克思主 义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二、 1、研究对象: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辨证法的主题) 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界是怎样发展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改造(人类是怎样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保护(人类运用什么方法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对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人的实践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活动而改变了面貌。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作为主体的人能动的探索和改造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人依赖于自然。 2、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

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科特点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三、 1、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 2、自然辩证法是培育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第二讲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重点:1、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问题。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一、古代科学技术 即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 古代,自然科学以科学的最初形态出现,形成了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和中国的科学文明。古希腊罗马的自然哲学是奴隶制时代科学发展的高峰。 古代的科学文明 1、农业与手工业技术 2、天文学和数学 3、解剖学和医药学 4、建筑技术(促进了力学和数学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万物的本原、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自然的涵义。 1、万物的本原

宋词选讲第一讲-绪论

绪论词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要点:1了解词调、词牌和词体 2 了解词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3 了解诗与词的区别 一、词调、词牌、词体和词谱 词是一种和乐歌唱的新兴诗体,因为它与音乐密切相关,所以在唐五代被通称为“曲子”或“曲子词”;由于词的句式大多参差不齐,因此它又叫诗余、乐府、长短句等。 写词一般不说成“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填词所依据的曲调叫“词调”,每个“词调”都至少有一个以示区分的名子叫“词牌”,填词所依据的体式与声韵谱叫“词谱”。词调是指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是配乐歌唱的,因此每首词都有一个乐谱,而每个乐谱必定属于当时的某种宫调。这种有一定音律、节奏属于某种宫调的乐谱就是词调。 词牌是词调或曲调的名称,每个词牌代表着一个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每一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词调的名称就是词牌。如《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 词的体制:词,如果按每个词调字数的多少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 中调和长调的词,通常都是依乐曲分段的。有的分为两段,有的分为三段,还有的分为四段。小令的字数相比照较少,有些是分段的,有些是不分段的。分段的词,以分为两段最为多见。不分段的词也叫单调,如《十六字令》等;分为两段的词叫双调,如《清平乐》、《念奴娇》等;分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如《兰陵王》、《莺啼序》等。 词的一段称为“阕”或“片”,表示音乐奏过了一遍。双调词的上段和下段,称为上阕和下阕,也叫上片和下片。三、四叠的词其分段不称“阕”,而是改称“叠”,称为一叠、二叠、三叠、四叠等,或者依旧称“段”。小令不仅字数少,通常用韵也比较稠密;而长调正好相反,除了字数多以外,通常用韵也比较疏。 所谓词谱,也就是每一词牌的体式格式,是填词时用于作对照的样版,是为填词提供方便和依据的东西。写词需要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句数、字数、平仄、韵脚等格式去写,所以叫“填词”而不是跟写诗一样说“作词”。“填”,说白了,就是依样画葫芦,依着谱的规定去

第一讲绪论

第一讲绪论 唐诗欣赏 教学目的: 1、了解唐诗发展概貌; 2、体会唐诗特点;及唐代各个时期诗歌的风格; 3、掌握在唐诗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的重点诗人及作品风格特点; 4、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学会在比较中欣赏诗歌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诗歌不重要,重要的是诗意的生活。当然,这是对仅仅喜欢诗歌的我们来说的。“诗是文学中的皇冠”——谢冕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 “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的。” 一、唐诗兴盛的原因 教材P21~P44,从客体到主体两大方面对唐诗兴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客体渊源方面,包括:文学渊源P21、政治经济渊源P24、思想文化渊源P26、科举及其他进身途径P29。 主体渊源方面,包括:诗人心态与唐诗阶段特征P32,漫游、干谒、隐居与唐诗P35,党争、贬谪与唐诗P38。

(1)政治、经济方面: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P24。 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这为唐诗的辉煌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唐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得走向繁荣。所以唐初的经济很快得到发展,形成了“贞观之治”。唐太宗之后,虽有武则天称帝时的一段反复,但到了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又形成了著名的“开天盛世”。 “贞观之治”与“开天盛世”成为唐代乃至于封建时代繁荣盛世的象征与标志。杜甫在 《忆昔》诗里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去日出,齐纨兽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经济的繁荣,国家统一,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当时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空前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政治经济条件。安史之乱后,即使唐王朝由盛转衰,但是面对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知识分子仍然力图改革弊政而致力中兴,又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与激情。 (2)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P26,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唐代文学的繁荣也与当时思想、文化环境的的宽松、活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在思想文化氛围宽松、自由,不像秦汉时代禁锢思想,如

第1讲祁存谦化工原理绪论

第1讲祁存谦化工原理绪论 第一讲绪论珠江的早晨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化工原理》课程。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人每天都关心着天气的变化,是晴天还是阴天?是干燥还是潮湿?这就涉及到空气的干、湿球温度和相对湿度,这就是我们干燥这一章要研究的问题。 广州某花园小区 无论你是住在哪个小区,都离不开供水,供煤气,北方还离不开供暖气。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流体流动和传热问题。 某小区供水塔 在全国很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高的水塔,居民用水离不开它。这里面有流体流动问题。 杜鹃花怒放 总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工原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好科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0-1化工原理在化工领域的地位合成氨无机化学硫酸制造分析化学 科化工原理 化氯碱工业 有机化学 学

传递过程 工 石油化工 物理化学 制糖业 实应用化学 反应工程(还有: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系统工程) 生制漆业 验高分子 产化工专家 电镀业 化化学教育 学家 水泥、玻璃制造业 学生正在做实验 “四大化学”是化学化工类学生的基础理论化学,侧重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它是培养化学家的。 炼油厂一角

而《化工原理》是由化学理论到化学工业过渡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由 化学实验到化工生产过渡的有关工程基础理论,是从事化工生产必须的工 程知识。 化工原理与化工传递过程、化学反应过程、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等,统称为化工专业基础课。它是培养化工专家的。0-1化工原理在化工领域 的地位合成氨无机化学硫酸制造分析化学 科化工原理 化氯碱工业 有机化学 学 传递过程 工 石油化工 物理化学 制糖业 实应用化学 反应工程(还有: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系统工程) 生制漆业 验高分子 产化工专家

文献学复习word精品

文献学复习word精品 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 1. “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 2. 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 “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 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 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4. 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 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1. 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其次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

《环境社会学》 第一讲绪论 一.什么是环境社会学 1、环境社会学:在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 2、环境社会学区别于传统社会学的最大特点在于: ①把以往社会学排除于研究对象之外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纳入了研究范围,并把研究这种环境与人类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目的。 ②与以往社会学相比,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了自然界。 二.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 环境社会学最早产生于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由农村社会学家发起了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于是,不同学术背景的社会学家们开始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 第一,环境社会学的产生是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反应。 第二,日益活跃的环境运动引起了社会学者的注意,为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在对环境运动的研究过程中,成长出了环境社会学。 第三,在原有的社会学框架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这种研究为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并非是60、70年代的突然事件,只不过是由潜在到公开、由不被人注意到被人注意这样一个过程的表现。 第五,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也是二战以后社会学自身发展的产物。 第六,生态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迅速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环境社会学的产生。 第七,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是环境社会学产生的深层原因。 三、.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70年代以来的环境社会学,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雄心勃勃的初创时期(70年代); (二)歧路彷徨的过渡时期(80年代); (三)柳岸花明的发展阶段(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 四、.两种类型的环境社会学 (一)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 1.在研究主题上,主要研究的是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强调环境因素对于社会系统的影响; 2.在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上,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或分析框架; 3.在研究取向上,主要是一种宏观取向,试图发展具有普适性的、关于理解环境与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 4.在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一种对立和批判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卡顿、邓拉普 (二)社会学的环境社会学 1.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而开展研究; 2.在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上,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的一些方法或分析框架; 3.在研究取向上,主要是中观和微观取向,试图发展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关于理解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特殊理论; 4.在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一种结合和利用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施耐尔伯格、汉尼根。 五、.环境社会学的未来发展 研究领域: (1)环境研究的伦理标准、概念和方法 (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社会影响 (3)全球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社会过程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